北鸢

出版日期:2016-10-1
ISBN:9787020118070
作者:葛亮
页数:490页

作者简介

《北鸢》起笔于民国商贾世家子弟卢文笙的成长,收束于上世纪中叶。将波诡云谲的民国动荡史寄予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自己的主心骨。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书中上百位经典民国人物,进退于沧桑。群落交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的去向。在故事的日常精微与家族兴颓里,藏着我们过去以及未来的影子。

书籍目录

序  此情可待成追忆
自序 时间煮海
楔子
第一章
孩子
抓周
天津
立秋
寓公
家变
第二章
新年
侨民
祖先
先生
青衣
风筝
第三章
少年
本命
熙靖
医院
雅各
故人
第四章
秘密
姐姐
清明
第五章
远行
耀先
克俞
万象
思阅
第六章
慧容
重逢
和田
蛮蛮
第七章
杨楼
归来
流年
第八章
盛世
流火
苏舍
江河
尾声

内容概要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部分作品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
曾获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被收入“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入选2008、2009、2015年“中国小说排行榜”和“2015年度诚品中文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全球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以新作《北鸢》再获此荣誉。


 北鸢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这本小说关乎民国,收束于上世纪中叶。祖父在遗著《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曰“动静一源,往复无际”。引自《华严经》。如今看来,多半也是自喻。那个时代的空阔与丰盛,有很大的包容。于个人的动静之辩,则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大约太早参透“用大”之道,深知人于世间的微渺,祖父一生与时代不即不离。由杭州国立艺专时期至中央大学教授任上,确乎“往复无际”。其最为重要的著作于一九四零年代撰成,始自少年时舅父陈独秀的濡染,“予自北平舅氏归,乃知书画有益,可以乐吾生也。”这几乎为他此后的人生定下了基调。然而,舅父前半生的开阖,却也让他深对这世界抱有谨慎。晚年的陈独秀,隐居四川江津鹤山坪。虽至迟暮,依稀仍有气盛之意,书赠小诗予祖父:“何处乡关感乱离,蜀江如几好栖迟。相逢须发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不久后,这位舅父溘然去世,为生前的不甘,画上了一个凄怆的句点。同时间,也从此造就了一个青年“独善其身”的性情。江津时期,祖父“终日习书,殆废寝食”,“略记平生清赏。遑言著录”。祖父一生,无涉政治。修齐治平,为深沉的君子之道。对他而言,可无愧于其一,已为至善。祖父的家国之念,入微于为儿女取名,我大伯乳名“双七”,记“七七事变”国殇之日。而父亲则昵称“拾子”,诞生时值一九四五年,取《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之意。这些时间的节点,成为他与世代间的联络,最清晰而简洁的注脚。及至多年后,祖父的编辑,寄了陈寅恪女儿所著《也同欢乐也同愁》等作品给我,希望我从家人的角度,写一本书,关于爷爷的过往与时代。我终于踌躇。细想想,作为一个小说的作者,或许有许多的理由。一则祖父是面目谨严的学者,生平跌宕,却一步一跬、中规中矩;二则他同时代的友好或同窗,如王世襄、李可染等,皆已故去,考证功夫变得相对庞杂,落笔维艰。但我其实十分清楚,真正的原因,来自我面前的一帧小像。年轻时的祖父,瘦高的身形将长衫穿出了一派萧条。背景是北海,周遭的风物也是日常的。然而,他的眉宇间,有一种我所无法读懂的神情,清冷而自足,犹如内心的壁垒。以血缘论,相较对祖父的敬畏,母系于我的感知与记忆,则要亲近得多。外公,曾是他所在的城市最年轻的资本家。这一身份,并未为他带来荣耀与成就,而成为他一生的背负。但是,与祖父不同的是,他天性中,隐含与人生和解的能力。简而言之,便是“认命”。这使得他,得以开放的姿态善待他的周遭。包括拜时代所赐,将他性格中“出世”的一面,抛进“入世”的漩涡,横加历练。然而,自始至终,他不愿也终未成为一个长袖善舞的人。却也如水滴石穿,以他与生俱来的柔韧,洞贯了时世的外壳。且行且进,收获了常人未见的风景,也经历了许多的故事。这其间,包括了与我外婆的联姻。守旧的士绅家族,树欲静而风不止,于大时代中的跌宕,是必然。若存了降尊纡贵的心,在矜持与无奈间粉墨登场,是远不及放开来演一出戏痛快。我便写了一个真正唱大戏的人,与这家族中的牵连。繁花盛景,奼紫嫣红,赏心乐事谁家院。倏忽间,她便唱完了,虽只唱了个囫囵。谢幕之时,也正是这时代落幕之日。本无意钩沈史海,但躬身返照,因“家”与“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络,还是做了许多的考据工作。中国近代史风云迭转。人的起落,却是朝夕间事。这其中,有许多的枝蔓,藏在岁月的肌理之中,裂痕一般。阳光下似乎触目惊心,但在晦暗之处,便了无痕迹。这是有关历史的藏匿。写了一群叫做“寓公”的人。这些人的存在,若说起来,或代表时代转折间,辉煌之后的颓唐。小说中是我外祖的父辈。外公幼时住在天津的姨丈家中。这姨丈时任直隶省长兼军务督办,是直鲁联军的统领之一,亦是颇具争议的人物。于他,民间有许多传说,多与风月相关。一九三零年代,鸳蝴派作家秦瘦鸥,曾写过一部《秋海棠》,其中的军阀袁宝藩,以其为原型。此人身后甚为惨澹,横死于非命。整个家族的命运自然也随之由潮头遽落,瓜果飘零。少年外公随母亲就此寓居于天津意租界,做起了“寓公”。“租界”仅五大道地区,已有海纳百川之状,前清的王公贵族,下野的军阀官僚,甚至失势的国外公使。对这偏安的生活,有服气的,有不服气的。其间有许多的砥砺,文化上的,阶层与国族之间的。只是同为天涯沦落人,一来二去,便都安于了现状。这段生活,事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北地礼俗与市井的风貌,大至政经地理、人文节庆,小至民间的穿衣饮食,无不需要落实。案头功夫便不可缺少。一时一事,皆具精神。在外公家见过一张面目陈旧的纸币,问起来,说是沙俄在中国东北发行的卢布,叫做“羌贴”。我轻轻摩挲,质感坚硬而厚实,知道背后亦有一段故事。复原的工作,史实为散落的碎片,虚构则为黏合剂,砌图的工作虽耗去时间与精力,亦富含趣味。与以往的写作不同,此时亦更为在意文字所勾勒的场景。那个时代,于人于世,有大开大阖的推动,但我所写,已然是大浪淘沙后的沉淀。政客、军阀、文人、商人、伶人,皆在时光的罅隙中渐渐认清自己。所谓“独乐”,是一个象征。镜花水月之后,“兼济天下”的宏远终难得偿,“独善其身”或许也是奢侈。再说“动静一源”,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一静一动,皆自根本。“无我原非你”。在这瀚邈时代的背景中,他们或不过是工笔点墨,因对彼此的守望,成就故事中不离不弃的绵延。时世,于他们的成长同跫,或许彼时是听不清,也看不清的。但因为有一点寄盼,此番经年,终水落石出。记得祖父谈画意画品,“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迄,朝夕观之。观之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平曲折皆成山水之象。”于时代的观望,何尝不若此,需要的是耐心。历久之后,洞若观火,柳暗花明。小说题为《北鸢》,出自曹霑《废艺斋集稿》中《南鹞北鸢考工志》一册。曹公之明达,在深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道。字里行间,坐言起行。虽是残本,散佚有时,终得见天日。管窥之下,是久藏的民间真精神。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碎裂。现时的人,总应该感恩,对这包容,对这包容中铿锵之后的默然。成稿之际,此间种种,容不赘述。笔喻七载,尘埃落定,于第三个本命年。(甲午年,冬,香港)《北鸢》
  •     看的书不多,所以觉得这本好,比百年好合,更让我难以抽离全书三个泪点,小湘琴、昭如趴在家睦坟前的崩溃还有最后一句“他告诉过文笙,是秀芬送他的新年礼物。”从不喜先入为主的阅读。遇到这本书,原是因为评价的人少,我喜欢尝鲜不喜欢拾旧。曾跟风将过去追捧、时下热捧的书籍添加到想读里,都默默删除,一来没有耐心,二来大家都有过想法和评价的书籍,已在我脑海里定性的书籍,总少了点唯一性。反倒是自己挑选的新书,能未被介绍未被推荐,而是自己慢慢发现它的好,就是一本属于自己的好书。好的书真的恨不得一直不完结。不是说这本书没有缺点,缺点多得去。过于追求细节,以致很多情节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描述细节又似重复,没有耐心的人(比如我)略眼带过房间、府邸装饰的描述,到下一章下一部分似乎看得有点熟悉;描述日本鬼子和中国人的情节有点薄弱,说生硬也并非,只是太过普通,犹如国产剧,可能作者有意而为,但看得并不入心;人物的心理刻画能力还得照顾周全点,偏于主角是对,但这本书中,没有其他人物的构成,主角的故事就是平淡如水地在几个城市穿梭而已。但总体来说,书籍的框架架构、描写人物心理的方法、故事的交叉性等等都很引人入胜。比如现在写书评的我,在回想故事的情节,都是带点味道,想重看一回。角色的刻画明显,虽然有的角色只是出现了几个部分,一小段经历里,但是看到后面,却发现就算人物的故事没有对主角的生活经历有太大影响,但却跟各个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故事线都有说不清的关联。要是让我梳理书中的主角故事线,实在费神,这需要我重看几遍,但好书不怕重读,说不定也是另一种感受。看完这本书,刚好碰到电台播的歌曲,忽然觉得神匹配,已经脑补了许多画面,不断飞过......这就是我的2017年第一本书,是一个好的开头,一下就抓住一本好书。最后,文笙和仁祯的故事,我猜不出走向,他们身上承载的不仅是历史和生活留给他们的包袱,还是每一个过路人在他们心中勾画的痕迹。“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这可能是他们最好的结局。而我们何尝不是。最后,借用神匹配歌曲里的一句,完结这本书,感恩我遇到这本书,幸好我坚持“不喜先入为主的阅读习惯”,才让我有自己的想法和细腻的感受。“有人也罢无人也罢用力挣扎却奈何世事浮夸”2017.01
  •     人们似乎总是喜欢怀旧,远的就不提了,近的只说民国罢。在当世人口中总说民国是个大师辈出,人杰荟萃的时代,那里有十里洋场,文化革新,尤其说道当年的大上海,那可是如今也比不得的地界儿,可是这些繁华的背后也是战争和离乱。民国就是繁华与沉重交织的那个时代,所以那时的故事也总是这般,有大家旺族回忆起来的光鲜浮华,也有时代背景挥之不去的沉痛厚重。在北鸢里,处处都有这两种不同感觉交织的印记。曹雪芹写出红楼梦是家学渊源,葛亮创作北鸢这本小说也离不开他的家族的历史往事。小说总是真真假假,真实的历史是碎片,虚构的情节是粘合剂,两相结合,拼成一副绝世名画。在这本小说里,作者以他的外祖父为原型塑造了卢文笙这个人物,但在人物的安排上并未全部按照历史发展来写,以螟蛉义子开始,以螟蛉义子完结,义子义子,总脱不开一个义字,就如小说里的卢家掌柜,买风筝的龙大爷,刺杀了日本军官的名角言秋凰等人,这一生这一世总与这义字有难解之缘。也许这也是让人一直怀念着民国往事的原因吧。彼时世道并不太平,世上也不少奸恶之徒,可是那个年代,商人重信,朋友重义,青年人热血爱国,老年人守孔孟之道迂腐却不可恶。当然也是因为战争毕竟离我们很遥远了,美好的被美化,丑恶的被掩盖,于是回忆里事情总是格外美好,格外的让人留恋。就如北鸢这本小说,虽然以小说背景来讲经历了列强的欺压和与日本的8年抗战当然,小说中也有日军轰炸,仓皇跑反,也有文笙参军,仁珏就义,但是这些内容在书中并非主旨,这书里更多要表达的是那个时代的人的品格脾性,而这品格脾性也恰是我们这代人追慕的缺少的那一种。信义持守、良知热血、求知爱国,这些品性在小说中的的人物身上不断出现,不分贫富,不论老幼。看完尾声,终觉这一本书中的故事和人物都如风筝一般,总被那个时代所牵扯,命悬一线,也总留有一线生机。这一线生机让跑反的卢家最终回到了襄城,让通日的冯家暂且没有败落,让参军的文笙留的一命,可这命悬一线的未来也是可以预见的,万幸小说至此结尾。但是读完北鸢依然让人心头沉甸甸的,便是文笙仁桢有情人终成眷属也不能冲淡这种感觉。大约那个时代就是这种基调吧,纵使表明上有几多浮华,底子里的暗色以被凝固了暗红铺满。就如红楼梦,不管前面多少繁华,也逃不脱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而北鸢这小说之名恰是来自曹雪芹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作者说,这就是大时代,总有一方可容纳华美而落拓的脆裂。现时的人,总应该感恩,对这包容,对这包容中铿锵之后的默然。一本小说自然承载不了一个时代,但在北鸢中,我们可以找到那引动我们向往着民国的精神和品格。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人物不够活
  •     人生一线,恰似风筝。这也不是我想要看的民国。
  •     还是不够功力
  •     前半段像做风筝 后半段像放风筝 放的时候就不像做的时候随自己的意了 可是也正如书中所说 放风筝虽是顺势而为 但也总有个主心骨 写的是祖辈之事 所以读起来也少了切肤之感 然而轻描淡写之中并不乏动人心魄之处
  •     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
  •     再渺小的人,心中都装着江河
  •     真的真的很想你。书里有个只出现名字的人物叫“孟洛川”,书里还讲了放风筝。想你想得真难过啊,下了船也开心不起来。看他“唱出我们的故事”,心里就更难受了。再也见不到你了是吧。
  •     葛亮真的挺会讲故事,《北鸢》有韵有情,读来静心。 然而这韵到底还是过轻。时代选对了,但葛的文字终究没做到托起历史,反而被史实驾驭,读来被动。味道太清淡。抗日那段不客气的说简直败笔。 在反映历史方面,《西北有高楼》这类有些虚构的文都比这本有味道。 家族史还是《四世同堂》最好。
  •     可能是读前看到太多排行榜与获奖信息,期望值比较高,自己看时,就有种落空的感觉。不是说写得不好,只是和预期不符罢了。大概应了那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过作者葛亮年仅三十几岁,便能写出如此宏大而细腻的民国小说,的确称奇,非常人可比。包括很多行当的细节、行话,如数家珍,如风筝、书法、养蚕等等,这是打动我的地方。
  •     乱世生人有筋骨,命悬一线亦或有一 线生机,不似浮萍更似风筝。
  •     字里行间流露一股雍容的悲戚,看得人心里湿漉漉的。有人说,葛亮笔下的人物处处端着,可在我看来,这乱世里的人,纵然百般不顺,若还能“端着”,便是一种与时运抗争的方式。
  •     行文雅致细腻,有文采,小说里关于画、字、茶、风筝、戏等文艺的安插可见作者的博古通识,最喜欢看戏的部分。整体读来还是略需要耐心,不太够吸引人,作者喜欢设置悬念,但有的过于刻意。初读时竟然读出了一股言情小说的文风。
  •     如果能除去一些书中 几乎每人标配的 (有时根本不需要的) 一大段文学常识的强制科普 应当节奏会更好些 框架也更明朗些
  •     我们这代人写民国风物,本来就是很难的事了,故而觉得是要加分。但力道格局还是差了几分功力,诸位先别忙着胡乱吹捧,这支笔头可以好生再蓄几年力的。
  •     起于义,终于义。从书中读出了民国时期人骨子里的坚持与韧性。无关乎身在何职,无关乎背景出身,即使满城风雨,国将不国,仍可坚守心中的信念。旁人敬我明智也好,笑我糊涂也好,就这样一辈子,也不枉人生走一遭。
  •     哀而不伤,婉转缠绵
  •     读了半本,写得糟糕。
  •     名副其实了,语言上的斟字酌句未能掩饰人物塑造上的苍白单薄,过于脸谱化而且似乎为了将民国几十年各种人物命运安排在书中人物身上一样去写作。虽然涉猎众多能看出作者博采众长颇有杂学兼具之才,但也只是杂乱没有头绪了。恐怕此书的高评价在于,现在很少有人能踏下心来去塑造过去那个并不讨喜的世界。
  •     这满堂的热闹,独你一个三心二意,东张西望。我以为看这本书,为了这一句话的高潮也值得了。太漂亮。
  •     20170325 一个个饱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一年一度的丰收祈福,是农民的节日,他们在狂欢中,有许多的愿景,以潦草而原始的方式表达出来。即使在这战争的年代,这已经延续了许久的战争,也并未动摇过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决心与恒心。
  •     写得不错。很古典的写法。基本每章都有高潮。可葛亮为什么总让人觉得行文结构刻意,过于匠心。
  •     连着两天不释手,一口气读完,真是顺畅,好像远远演着一场似乎永不停歇的民国舞台剧,连绵不断的角色登台唱过,从旁观的角度看,场景不算清晰,却分外的真实。不同人“命悬一线”的历程里,细细密密交织的感情把人兜头套进去,很过瘾。虽然从头看到尾,确实有两个缺陷突出得很——所有角色说话好像都是一个调调、高潮起伏也太过紧密——但想想假如这也是旁观的作者在转述时代里的故事,好像也就可以原谅了。再多捡起些小说来读吧
  •     世事纷乱。唯愿长安。
  •     每一个死者都很悲壮,时代赋予了这种悲壮,但有些情感是亘古不变的。
  •     读的时候其实感觉还不错,但是总觉得难以一口气读下去,很琐碎也有点刻意,作为一个年轻(帅)的作家算比较优秀了,但是感觉分数有点虚高
  •     民国乱世残存的一点斯文意气,蕴藉。
  •     。人生一线,恰似风筝。命运漂浮无着,人亦应有自己的主心骨。群落交织,浑然磅礴。文笙在大时代的风云中辗转历练,且行且进,最终尘埃落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来处,了解来处,才知道自己的去向。
  •     前几章颇为激动,之后就莫名了。男主更是奇妙,落魄的贵族参加赤党,是出于信仰还是无知?
  •     纸鸢若无骨,又怎能载这段沉重的历史
  •     看完后再看序与记才觉整本书真的应书名,像在放风筝,不疾不徐。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人物刻画丰富立体。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在现在,这本书确实算出色。
  •     怎么说呢…很喜欢书的前半段 写昭如故事的部分 往后的故事发展基本都能猜到几分 语言风格像是要把作者毕生所学都亮出来一样…但 还是能看到作者的赤子心 和老灵魂 其他的书也可以买来一看
  •     刚刚读完《四世同堂》,这本书翻了翻就再也读不下去啦。
  •     对不起王德威和陈思和的腰封……
  •     结束的比较突然 写的时好时坏 有些情节的确比较俗套 但是我总体还蛮喜欢的 算是那种看完觉得还不错但不会再看第二次的书
  •     没有作者真正体会的作品,虽然加入大量时代背景,但从人物个性到故事发展全部淡薄无味,
  •     感觉没有写完一样
  •     这一生看似很短,却已经经历非凡。身边的人事来来回回,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在我的生命里。人微小去浮萍,抵不过时代裹挟,只能努力活着。也许就会好了。
  •     主角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作者笔下并没有骨子里、精神上的高低贵贱之分。 所有与卢文笙擦肩而过的,那些家仆、匠人、商贾、戏子,全是一只只纸鸢,随风翻飞。风向不分错对,而他们,也命不由己了。 最触动我的,在葛亮笔下,在一个个过去的场景中,所有这些身不由己的人们,在被雕琢出的骨头里,都流躺着江河。
  •     人的一生,浮浮沉沉几十载,其实,眨眼间也就过去了。众生相,旁人看来不过都是悲情色彩更为浓郁,说爱国,不过可能只是被时间和时代推着往前走
  •     文笔过的地方太多了,第一页就有标点不当的地方,很多地方逗号太多。说是致敬红楼,却只有悲而没有喜,人物也都笼罩在一致的气氛中。民国时期的许多众生小传,故事还是挺动人的,也把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都编进去了。
  •     读到主角去延安的那段真是让人失望。挺好的开头,非要整这老套路,大概不去趟延安镀金不好出版?整体还挺好的,尤其是每年一个虎头风筝,让人噙满泪水
  •     看之前非常期待这本书,毕竟去年大陆出版之后风光的不行,然而读之后却失望的很,觉得这书配不上这些天花乱坠的吹捧。前面大部分读起来还算是不错,虽然叙述的文字稍微有些平庸,但是两个家族的故事还算是不错,我还是很愿意阅读的,问题是到了还剩大约四分之一的时候,画风突变,感觉看起了网络小说,情节套路的不行,被迫一次性看完后面的四分之一,约莫是因为读到这里要是放下了可能就不会再拿起来了。
  •     中规中矩的一本小说,两大家族的沉浮通过文字娓娓道来。前部分写的还是不错,但越往后读也就一般了,感觉叙事有些许繁琐,带入感也就差了些。
  •     都说人生如戏,可没想到当真演起来,却这样苦。
  •     作为小说 相当好看
  •     故事很长,也很短,聊以消磨时光,而已……
  •     读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浮现天才捕手的一些画面。感觉这本书需要一个大面积删除文字的编辑。
  •     语言很流畅,人物内心描写也很细腻。情节构架合理,结局出人意表。但是这样的结局也让人觉得会有很多续篇,很多故事都没有讲完。
  •     相信会有那么一个人,看过一眼就知道,是他/她,如文笙和仁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