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风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
ISBN:9787532759095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页数:232页

后记

狄更斯写过两部游记,即《游美札记》与《意大利风光》。两部书各有其特点。在狄更斯之前,许多作家写过美国印象记,但很少有人对美国作过如此生动的描绘。至于《意大利风光》,一般都认为它不及同类的著作。关于意大利的书可谓浩如烟海,而狄更斯写意大利却未能超过旁人。正如张谷若先生译的《游美札记》译本序中所指出的,《意大利风光》显得“芜杂散漫”。我国的狄更斯研究者也几乎不提及这部游记。但是,《意大利风光》并非不值得一读。它仍然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作家的思想与创作的有用的材料。狄更斯的意大利之行也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他在意大利写下了圣诞故事之二、中篇小说《古教堂的钟声》。从他的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双城记》中,也可以看出他从法国一意大利之行中获得素材的痕迹。而且,我们从这部游记中发现,小说家一描写到人物,就显示出他手法的生动与幽默来,寥寥数笔,便入木三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仍保持了狄更斯创作的风格。但是,由于译者水平所限,原书的风格恐未能充分体现;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现将伦敦The Educational Book co.LId.出版的《狄更斯文集》之十三关于《意大利风光》的出版情况说明译出,以供研究者参考:    一八四四年,狄更斯到意大利度过了一个长假。在他从英国出发的几个月之前,《晨报》(他当记者时与这家报纸有过往来,后来也曾为这家报纸无偿地写过稿)的老板乐意付给他一笔数目相当可观的酬金——可高达每周二十几尼的金币——倘若他能提供从意大利寄回的信件,在那家日报上发表;“可是,”这位小说家说,“我不能遵命。”    狄更斯的意大利之行前后将近一年。在这期间,他不但写了圣诞故事之二《古教堂的钟声》,而且留意那个国家人民的社会面貌,勤于搜集反映景物和引人注目的风俗的材料,显然是为了今后写书的需要。基顿先生说:“这块历史悠久的美丽国土,与美国的艳丽夺目的现代社会是多么明显的对照!他在这两个国家的经历是多么不一样!”他在意大利旅游万事顺利,那主要是因为他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位阿维尼翁人路易·罗歇的帮助。那人非常机敏,可谓最杰出的旅游从仆。他便是狄更斯信件中及后来《意大利风光》一书中提到的“很有胆量的旅游从仆”。    这个时期的信件大抵是寄给约翰·福斯特的。“我感到非常高兴,”他在一八四五年四月十三日的信中写道,“得知您对这些水中的倒影真感到欣欣然,认为这些水中倒影还值得一看,对我确是莫大的欣慰。在这种古怪的地方,在这种古怪的时节,我常常因为不能做得更好而与自己很有点过不去。”在提到六月七日的信的内容时,他又说,“我在信件中与您谈了意大利的这些经历,对于这些信件,我同您一样,真有些踌躇。我怎么也想不出能使自己满意地利用这些经历的计划,然而,我又与您一样地觉得,我总得找到某种方式来用一用这些经历。”    同年秋天,狄更斯非常认真地想出版一种新的晨报,名为《每日新闻》,自己来任主笔。这份轰轰烈烈的报纸于一八四六年一月二十一日出了第一期,在第六版上刊登了他旅居意大利期间写的七封信的第一部分,总标题为“旅游速写——途中所记”,后来又陆陆续续登了其它的部分。这是编辑出版工作的一大明显的改革,显然,多方面的人认为这一尝试是否妥当尚有疑问。狄更斯之于《每日新闻》时间短暂,为期仅六周。因为编辑工作显然非他所好,不久他便觉得厌倦了。在他卸了编辑担子之后,“旅游速写”以《意大利风光》为书名,再次出版,并增加了五章。在这本书的十二章之中,仅两章保留了原来的标题。    金绍禹

作者简介

狄更斯一生中就写过两部游记,即《游美札记》和本书《意大利风光》。
一八四四年,狄更斯从辛苦的小说写作中抽身出来,带领家人赴法国和意大利旅游度假,本来打算休息几个月时间,实际上在意大利待了将近一年。他们游览了意大利那些最著名的景点:热那亚、罗马、那不勒斯(当时维苏威火山仍在闷燃)、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在他的游记当中,狄更斯描绘了一个具有巨大反差的国度:宏伟的建筑与城市的凋敝,在古代的遗迹旁边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令他大感兴趣的是意大利那丰富多彩的街市生活,尤其是罗马狂欢节上的着装、易装以及勃勃生机。
意大利之行也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他在意大利写下了圣诞故事之二、中篇小说《古教堂的钟声》,而且从《双城记》《小杜丽》等长篇名著中也可以明显看出他从法国-意大利之行中获得的素材。《意大利风光》这部游记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作家思想与创作的有用材料,颇值得一读。

书籍目录

读者的护照
取道法国
里昂,罗讷河及阿维尼翁女妖
从阿维尼翁到热那亚
热那亚及其毗邻地区
前往巴马、摩德那和波伦亚
波伦亚、斐拉拉纪程
意大利之梦
取道维罗纳、曼图亚和米兰,穿过辛普
朗山口,进入瑞士
取道比萨、锡耶纳前往罗马
罗马
意大利最后日子掠影
译后记

编辑推荐

《意大利风光(狄更斯别集)(精)》由狄更斯所著,1844年,作家带领家人赴法国和意大利旅游度假,在意大利待了将近一年。他们游览了意大利那些最著名的景点:热那亚、罗马、那不勒斯(当时维苏威火山仍在闷燃)、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作品描绘了一个具有巨大反差的国度:宏伟的建筑与城市的凋敝,在古代的遗迹旁边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令他大感兴趣的是意大利那丰富多彩的街市生活,尤其是罗马狂欢节上的着装、易装以及勃勃生机。    意大利之行也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作家思想与创作的有用材料,颇值得一读。

内容概要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1812年生于英国的朴次茅斯。父亲过着没有节制的生活,负债累累。年幼的狄更斯被迫被送进一家皮鞋油店当学徒,饱尝了艰辛。狄更斯16岁时,父亲因债务被关进监狱。从此,他们的生活更为悲惨。工业革命一方面带来了19世纪前期英国大都市的繁荣,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庶民社会的极端贫困和对童工的残酷剥削。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使狄更斯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15岁时,狄更斯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抄写员并学习速记,此后,又在报社任新闻记者。在《记事晨报》任记者时,狄更斯开始发表一些具有讽刺和幽默内容的短剧,主要反映伦敦的生活,逐渐有了名气。他了解城市底层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这些都体现在他热情洋溢的笔端。此后,他在不同的杂志社任编辑、主编和发行人,其间发表了几十部长篇和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雾都孤儿》、《圣诞颂歌》、《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
狄更斯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相关联的事件。他在书中揭露了济贫院骇人听闻的生活制度,揭开了英国社会底层的可怕秘密,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本书起笔便描写了主人公奥利弗生下来便成为孤儿,以及在济贫院度过的悲惨生活。后来,他被迫到殡仪馆做学徒,又因不堪忍受虐待而离家出走。孤身一人来到伦敦后,又落入了窃贼的手中。狄更斯在其作品中大量描写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平民阶层寄予了深切的向情,并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他在小说描写的现实性和人物的个性化方面成绩是突出的。他成为继莎士比亚之后,塑造作品人物数量最多的一个作家。

章节摘录

公元一千八百四十四年,正当仲夏的时令与天气,在一个明媚的星期日早晨,我的好朋友,那时——你先别惊慌,可不是中世纪小说通常在开卷第一章里所描写的,那时只见两个旅行者一步一步地,在景色如画、起伏不平的道路上跋涉。可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那时,只见坐落在巴黎市内里弗利街的莫里斯旅馆大门内,驶出一辆英国式的大型旅游马车(一名很矮小的法国兵看见的,因为我发现他两眼盯着这辆马车),这辆马车还是新近才从伦敦贝尔格雷夫广场附近的大型家具仓库阴暗的大厅里发货的。    我不必解释乘坐这辆马车的这家英国人为什么在一周所有的吉日中,非要选中星期日的早晨全家人出发到意大利去旅游;这如同为什么法国所有矮小的人都是兵,所有粗壮的人都是马车的驭者,也不必由我去找出理由来一样:那都是历来如此。诚然,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有某种道理,那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之所以要到意大利去,你们知道,是因为他们要到风景秀丽的热那亚去居住一年;这家英国人的户主还想在这一年里到意大利各地去走走,听任他那不肯安定的性格的驱使,想到哪里就到哪里。    倘若我向全巴黎的人说明,这家英国人的户主,这家的一家之主就是我,而不是那个照料我的旅游事宜的非常和蔼可亲的法国从仆,那个就坐在我身旁的人——他真是一个最好的仆人,是个非常开朗的人——那于我也并没有多大的慰藉!其实,他比我更加具有长者风度,在他那魁梧的身躯旁边,相形之下我就显得异常渺小了。    当然,巴黎的外表——当我们的马车车声辘辘,经过面目森然的陈尸所近旁,跨过新桥桥顶时——并没有呈现出责备我们不该在星期日出游的气氛。每隔一个门面就有一家酒店,店堂内熙熙攘攘,生意兴隆;咖啡馆外拉开了遮篷,摆好了桌椅,准备过一些时候出售冷饮;擦皮鞋的人在桥头忙个不停;商店开门营业;两轮轻便马车和四轮运货马车,来往穿梭,辘辘有声;横跨塞纳河的一条条狭窄、倾斜、像漏斗一样的街道上是一派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举目望去,只见一顶顶绿色的睡帽,一根根烟斗,一件件宽大的短衫,一双双长统靴,到处是乱蓬蓬的人头;在那个时刻,一点也看不出星期日的样子,只不过随处可以看见一辆辆老式笨重的马车,挤着出游的一家大小,咕隆隆地响着,驶过街头;还有若有所思的闲着的人,穿着随便,从低矮的阁楼窗口探出身去,悠闲自在,不慌不忙,望着晾在窗口外阳台栏杆上刚擦好的皮鞋(倘若那人是男的),或是望着在太阳下晒着的袜子(倘若那人是女的);只有这些才显示出一点星期日的气氛。    走完了巴黎城外永远不能忘怀、永远不能宽恕的碎石铺的路,我们便向马赛进发。头三天旅程平静而单调。我们途中经过桑斯、阿瓦朗、夏龙。将一天的经历概述一下,就可说尽所有三天的经历。现记述如下:    我们有四匹马,一名驭者。他挥动长鞭,赶着那四匹马,那样子颇像亚斯特莱马戏场或弗朗科尼马戏场上表演的“圣彼得堡信使”那场惊险剧;只不过我们的驭者是骑在马背上,而不是像马戏场上是站在马背上的。这些驭者穿着极大的长统马靴,那靴子有的足有一二百年的历史;靴子穿在脚上滑稽可笑,很不相称,大得连本来应该是齐脚跟的靴刺都移到了靴筒的半腰上了。驭者从马厩里走出来常常手拿马鞭,脚穿鞋子,两手将靴子一只一只地搬出来,郑重其事地放在马儿身旁的地上,准备好一切。等到一件件都准备就绪,——啊,天哪!他干起来那么有声有色!——他就把穿着鞋子的脚伸进靴子里,或者由一两位朋友将他举起来,让他把腿伸进靴子。马厩里许许多多的鸽子频繁排粪,使缰绳为之增色,他将这缰绳拿在手中整理了一番,弄得马儿踢腿蹬蹄。他“啪”的一声像疯子似的甩了一下长鞭,口中吆喝道,“嗨——驾!”我们就上了路。我们的旅程刚开始的时候,他必定是要与他的马儿较量一番的,接着他就骂他那匹马是“贼”,是“强盗”,是“猪猡”,什么话都有,扬起鞭子劈头盖脑地抽打,仿佛他的马是木头做的。    头两天的路途中,那乡间的景色毫无变化,全都是一个模样:跑完了阴沉沉的原野,走上了仿佛没有尽头的林荫小道;跑出了仿佛没有尽头的林荫小道,又进入了阴沉沉的原野。旷野上尽管到处都种有葡萄,但尽是短小低矮的,藤蔓直挺挺的,毫不卷曲。每到一处就有许许多多的乞丐,可是人口异常稀少。我从未见过儿童这么少的地方,从巴黎到夏龙,我敢说,一路上我所见到的儿童一百个也没有。模样儿古怪的古老城镇都有吊桥和城墙,城角还有式样挺怪的小塔楼,就像一张张奇形怪状的脸一样,那城墙看上去仿佛套上了面罩,俯视着护城河。园子、田畴、小巷、场院,到处都有怪模怪样的小塔楼。这些孤零零的小塔楼,一律都是圆形的,顶是尖的,从来没有任何用途。还见到各式各样的倒塌的房屋;有市府,有岗亭,有住宅,还有城堡。城堡内有青草丛生的园子,园子里到处是蒲公英,顶端形状像灭火器的塔楼和闪着亮光的小窗俯视着园内的一切。这些就是一次次见到的典型景物。有时,我们从乡间旅店经过,只见店外一堵残垣,还有整排的房屋,入口处刷着几个字:“内有马圈,可容六十匹。”别说六十匹马,再来二十倍也容得下,只是圈内不见有马,屋内也不见有人留宿,近处更不见有人影儿;我见到的只有店外悬的一束常春藤,那表明店内有酒可醉。常春藤在风中懒洋洋地飘晃,与周围的一切协调一致,全是懒洋洋的;那枝条枯干零落,绝不能说是愈老色愈浓。那里从早到晚都有窄小的式样挺怪的运货马车经过,六至八辆一队,从瑞士运来干酪。整个马车队往往只有一个人照管,有时甚至只由一个男孩子照管着——他坐在最前面的那辆车上,闭起两眼打着盹。车队经过,传来一阵铃声:马儿昏昏欲睡地挪着步子,摇动了马具上挂的铃铛。看那样子马儿心中好像在嘀咕(那是明明白白的),那蓝色的羊毛大马褡子厚实而沉重,马轭上装有一对怪角,在这仲夏的天气里,驮着它实在太热了。    这个地方一天当中还有两三趟公共马车经过。车厢外的乘客身穿蓝衣,模样像个屠夫,身上沾满了尘土;车厢内的乘客则头戴白色睡帽。车顶上的驭车者像傻子似的,脑袋不住地摇晃。“青年法国派”乘客注视着车窗外,他们蓄着齐腰的长胡须,蓝色的眼镜遮着两只杀气腾腾的眼睛,令人望而生畏,粗大的手杖紧紧握在手中。还有那邮车,乘客只有两三个,车子横冲直撞,飞也似的驰过,转眼之间已经无影无踪了。间或还有几个从容不迫的老教士,乘着马车经过,那车子快要散架了,车身尽是锈迹,散发着霉气,颠簸摇晃,吱嘎作响。那种马车是没有一个英国人敢乘的。骨瘦如柴的妇人,东一个西一个地牵着牛绳让母牛吃草;还有的在挖土、锄地,或在田问干着更为吃力的活儿;还有的代替牧羊女,在看着羊群——无论在哪一块国土,要想对农牧生活以及以农牧为业的人有一个贴切的了解,就须看一首田园诗或一幅风俗画,并且在你脑海中想象出与诗画中所描绘的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致。    P5-9


 意大利风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以前很喜欢看游记,但近年旅行文学充斥着市场,买了不少流水帐游记之后,我变得非常谨慎。在游览完意大利以后,对意大利的兴趣及热情极为高涨,发现不少名家都写过意大利的游记,如题这两本。《蒙田意大利之旅》其实是蒙田的私人日记,部分由秘书执笔,部分由本人执笔,都是对旅行途中的琐事的记录,细到马车费用多少、酒店床铺软硬、泡了几次温泉喝了几升水、排泄物中石子的粗细等都有作详细记录。而蒙田对于一些机械和道路铺设方面的描述尤为细致,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显然这本书并不易读,因为本来就没有想过会出版,所以权当是偷窥别人的日记一读吧。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蒙田,他的随笔我还没有看过。看的第一本狄更斯竟然也不是《双城记》而是这本游记《意大利风光》(狄更斯写的另外一本游记是《游美札记》),和蒙田那本写于16世纪的游记不一样,这本写的是19世纪的意大利,文字优美严谨,栩栩如生。描写了许多当地习俗(断头部分印象深刻),处处引经据典并与英国的事物作比较,相比蒙田的私人日记,我更喜欢这本。无论是中世纪的意大利,还是十九世纪的意大利,还是去年我游览的意大利,还是有许多一直没变的熟悉的事物,比如斗兽场、小石子路、教堂、许愿池、大街,明明是相隔五百年的意大利,却是如此熟悉。我站过的地方,也许蒙田和狄更斯当年也曾站过,这种感觉非常奇妙。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发展如此迅速,别说五百年,可能五年后道路和建筑都已经面目全非,所以到了罗马、佛罗伦萨、巴黎等地看历史古迹,感触很深。也许也是因为我没有去过北京西安等历史名城吧。
  •     To me some thoughtful reflections in this traveling sketch are more impressive than notes per se. In Carrara, for instance, visiting a marble sculpture workshop, Dickens says that " my God! how many quarries of human hearts and souls, capable of far more beautiful results, are left shut up and mouldering away: while pleasure-travellers through life, avert their faces, as they pass, and shudder at the gloom and ruggedness that conceal them", and seeing the pilgrims kneeling down and climbing the steps of Sistine champel, he lashes out "senseless and unmeaning degradation" !My recollections on Italy are evoked by his writing, which has been made roughly 170 years ago though. Many of them are still as vivid as today's display. Lots of God-forgotten cities, like Piacenza, lie in the valley of Alps northern Italy. The cry of peddling sellers still can be heard in the city of Napels, where the neighborhood of Sorrento always shines its splendor and beauty. The only significant change is that beggers by contrast become less and citizens increased, however, the souls of many people remain as poor as ever.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看来热那亚也是不去不行呢
  •     随手看看不错。
  •      My God! how many quarries of human hearts and souls, capable of far more beautiful results, are left shut up and mouldering away: while pleasure-travellers through life, avert their faces, as they pass, and shudder at the gloom and ruggedness that conceal them!
  •     1841年,鸦片战争的第二年,作为英国著名的小说家,狄更斯带着家人,途径法国,游览意大利。很想看看那个时代的游记。作者的叙述多少有点儿杂乱,但是不失英国人的尖酸和幽默。
  •     风土人情描述得诙谐幽默,但是最后的结尾却刹了风景。意大利真的是好地方。
  •     1844
  •     178♛ 3★半,还是比较喜欢游美札记,狄更斯是多不喜欢意大利啊…【时代的车轮在朝着一个目标滚动,从本质上来说,随着时代车轮的滚动,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文明,更加宽容,更加有希望!】
  •     真是把所有的地方都当成伦敦写。
  •     这真是狄更斯写的够差的游记了 --
  •     一八四四年的意大利,英國人特有的、你分不清楚到底是在誇贊還是在挖苦的那種幽默……
  •     即使单纯写风景的片段,暂时收起幽默利器的狄更斯也会让人陶醉不已。相比于《游美札记》,这本翻译真是十分流畅。
  •     毒舌、吐槽狂魔兼脑洞如黑洞一样无限打开的狄更斯先生,请收下我的膝盖!鲜活城市中的死亡气息和火山灰下的生机扑面而来。读得一会儿冷涔涔一会儿吃吃笑。带着上路了这本书。
  •     的确“荒芜散漫”,没什么意思……不过写罗马斗兽场的一段令人印象深刻,而且这版注释很好。感觉狄更斯围观斩首时颇为兴致高昂,反过来又说断头台下向他讨钱的人黑暗丑恶,呃= = 另外,热那亚一些习俗(比如把婴儿裹成蜡烛包和槌打洗衣)和中国好像,这是意大利被称为“欧洲的中国”的原因之一吗?= =
  •     写得活,翻译得也活泼
  •     虽然并不是狄更斯最好的作品 但是却把意大利鲜为人知的一面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出来,让人心驰神往,只可惜即使是真的去了意大利一百多年前的意大利也再不会重现
  •     芜杂散漫的吟游情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