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海洋空荡荡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301270143
作者:[英]卡鲁姆·罗伯茨(Callum Roberts)
页数:399页

作者简介

本书借助精心挑选的探险家、海盗、商人、渔民和游人的第一手资料,深情地重现了一再发生却又一再被遗忘的海洋生物历史伤痕,探讨了悠久的商业捕鱼史,展现了在人类贪婪的攫取下,海洋如何从过去的丰盈走向现今的空荡,带领读者穿越五个多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海洋的衰亡。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并非一片黑暗,全书最后一章,在单独划出的海洋保护区,动植物已经恢复到过去一个世纪之前的程度,这样的成果表明,就像“寂静的春天”可以变得不再寂静,空荡的海洋同样可以变得不再空荡。

书籍目录

目录
导读序
推荐序
前 言
第一部资源丰富时代的探险家与掠夺者
第一章杀戮的号角
第二章密集捕捞之始
第三章新疆土——纽芬兰
第四章鱼比水多
第五章掠夺加勒比海
第六章商业冒险时期
第七章捕鲸——第一个全球产业
第八章天涯海角猎海豹
第九章欧洲大渔业时代
第十章第一次拖网捕捞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化渔业的开端
第二部现代的工业化渔业
第十二章取之不尽的海洋
第十三章捕鲸传奇
第十四章清空欧洲的海洋
第十五章国王鳕的衰亡
第十六章河口的缓慢死亡——切萨皮克湾
第十七章珊瑚礁的崩坏
第十八章变动的基线
第十九章幽灵栖息地
第二十章渔猎公海
第二十一章亵渎最后的伟大荒野
第三部海洋的过去与未来
第二十二章无处可躲
第二十三章炭烤水母或剑鱼排?
第二十四章渔业管理的新方向
第二十五章回复丰富的海洋
第二十六章鱼的未来
注释

内容概要

1.作者介绍
卡鲁姆•罗伯茨(Callum Roberts,1962— ),英国约克大学环境系教授,海洋保护生物学家,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大使,兼任美、英等国家级海洋保护区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代表作品
本书为其代表作,获得“蕾切尔•卡逊环境书籍奖”,并被《华盛顿邮报》评为2007年度十大好书


 假如海洋空荡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海洋,根据百度百科上的定义“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陆地面积只占29%,我们从小在课本上还是相关的渔业书籍上的介绍就一直在说海洋资源丰富,可以供我们不停的开采等等,然后随着陆地环境污染的严重,到底海洋污染是什么程度,相关的书籍是少之又少,我们唯一大概的音箱估计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对我们生存的陆地环境有很大影响,仅此而已。本书《假如海洋空荡荡》的作者就准从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角度出发,在引用大量的文献的前提下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是英国的卡鲁姆-罗伯茨教授,在本书中为引出人类活动对海洋的破坏而引用了大量的一手史实资料,例如在肆意掌中讲述斯特拉参加的白令远征中发现研究大海牛的过程中,就详细描述了探险队员为了食物而捕杀海獭,海獭从最开始的‘一群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到后面的数量快速减少’,这已经够严重的了,但是到后面仅仅为了海獭的毛皮而大肆捕杀,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贪婪折磨着无聊的人们,他们开始大肆杀害他们的食物来源......数以百计的海獭被杀死,只为获取它们的毛皮,它们的残骸则留给狼群清除......’看到这里我觉得很震惊,如果翻译没有问题的话,那么‘残骸’这个词用在这里可以想象那场面多么的惨烈,而且不是为了生存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毛皮。而这一切在这趟远征中还只是开始,后来发现大海牛之后,队员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大海牛肉质鲜美,然后厄运也来到了大海牛身上。当远征队回去之后,俄国人都知道了大海牛的存在,结果到了1768年最后一投大海牛也被杀,此后再也没人发现大海牛。估计我这样表述读者还是没有多大的感触,那么如果我将大海牛和现在的宠物猫狗进行比较的话可能大家印象就深刻了,作者在原文中引用了斯特拉的原话:“我没看出它们有很高的智慧......但它们确实超乎寻常地彼此相爱,......一头公大海牛连着两天来到岸上,凝望着已经死去的母大海牛......”现在一些关于猫狗对同伴不离不弃的微电影非常受人欢迎,那么大海牛这样的生物不也如此吗?结果仅仅因为肉质鲜美,因为人类就要落到一个灭绝的命运.......这一切是为什么?上文讲述的还仅仅只是开始,本书十一时间为脉络来进行系统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文明的进步,人们捕捞海洋动物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规模化,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本书对这一进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由于人类没有节制的滥捕滥杀,海洋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例如在第十五章“国王鳕的衰亡”中探讨鳕鱼族群的衰亡历程中就可以发现想要保证鳕鱼的种群数量不减少,还需要保证其生态链不发生破坏,遗憾的是当地的渔民没有发现,而且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的政策制定者的目光也很短视。这本书不仅仅适合相关的专业学者研究使用,也适合政府公共政策制定者阅读,以史为鉴。那么我们普通大众可以不用看了吗?不是的,我们也应该看,我们整天喊着口号要环保要保护动物什么的,出发点无非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或精神需要出发,我们应该认真的看一看本书,要知道除了猫狗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知道的海洋物种已经灭绝或正处于灭绝的边缘。海洋,作为大地的母亲,不能在让您哭泣,不然最后多于我们人类自身就不是哭泣那么简单了。
  •     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习惯把渔民叫做“讨海人”。讨海,寓意“向海讨生活”。先民们畏惧海之神威,但为生活所迫却不得不靠海吃海,便以这样谦卑的语词乞求自然的谅解。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人和海的关系改变了,人认为自己是大海的主宰,可以肆无忌惮地向海洋索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洋资源日益枯竭,海洋生态日益凋敝,假如海洋空荡荡,那么,我们人类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大使、海洋保护生物学家卡鲁姆•罗伯茨,凭借自己对海洋的深刻了解,撰写了《假如海洋空荡荡》一书,副标题名为“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用丰富翔实的材料展现人类开发海洋的历史,陈述当下面临的严峻现实。该书曾荣获“蕾切尔•卡森环境书籍奖”等殊荣。在1963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里,蕾切尔描绘了鸟类因为农药而灭绝的凄寂场景,不过,蕾切尔没有预料过,有一天海里可能会没有鱼。海洋的生灵都到哪里去了呢?罗伯茨撷取的材料中包括过去时代的很多船员日记和作家手记,白令海峡体态丰满的大海牛、马萨诸塞河流里随处可见的鲑鱼、格陵兰岛群拥纷至的鲸鱼、挨挨挤挤逆流而上的灰西鲱……一幅幅逝去的图景徐徐回放,沉郁入心。蕾切尔离我们不过半个世纪,这是技术革新的半个世纪。渔民们拥有了更快的船、更大的渔网、更坚韧的材料、更精准的天气预报,以及海床实景投影。可是,每一项新的技术都不能保证今天的渔船可以比祖先们收获更丰,而只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压迫更深一层。自1950年以来,卸鱼量的平均营养阶层已经下降了,以北大西洋为例,这一数值从3.5下降到1990年代后期的2.8。这个数据说明什么?鱼越来越少了,即便竭泽而渔,也只能得到塞牙缝的、小得可怜的鱼。不打孵卵鸟,不捕产子鱼。当人类逆天行事、为所欲为,就再也难以从大海里讨得一杯羹。古老的智慧凝聚在这些朴素的告诫里。“可持续发展”是新名词,但理念早就存在。世界上留存下来的第一份关于底拖网的历史资料是1376年英国百姓呈交给爱德华三世的请愿,要求他颁布法令禁止一种叫做“万底掠穷”的抓鱼工具。拖网一开始使用,人们就意识到危险:它将所有海底生物连根拔起,这是一种深具破坏性且严重浪费、危及今后的坏方法。但官方并未严厉制裁,小令不止、小惩不断,在14世纪、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晚期,更是经历了三次拖网技术革命。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海洋仿佛一个大宝盆,海域如此辽阔深邃,往更远的远方、往更深的深处,一直一直,总会有鱼的吧。这就是“基线变动”概念在生态破坏上的反馈,人们很容易忽略悄然发生的缓慢改变,而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底线一退再退。就连蕾切尔也只是建议将鱼类食谱多样化以应对过渔,而同时期的另两位知名学者霍桑•丹尼尔和弗朗西斯•迈诺特甚至还联手写了《取之不尽的海洋》。但事实却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人们总能或多或少捞到鱼,代价就是海洋生物的一场场灭顶之灾。1970年代,新西兰的查汉姆海岭发现了橘棘鲷鱼群,但深海渔业捕捞的速度让族群迅速崩溃,不到十年,澳洲和新西兰的渔业就陷入困境。这样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重复上演。罗伯茨提倡渔业改革,如降低目前的渔捞能力、消除有风险倾向的决策等,核心是“保护”。自然是最完美、最理想的秩序,正是人类打破了这种状态。在自然已经失衡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仍然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只会导致利益驱动下的“公地的悲剧”愈演愈烈。怎样解决呢?目前的当务之急必须以“保护”来改变现状。设立“海洋保护区”有可行性,根据罗伯茨切实调查后给出的数据报告,这在经济投入上甚至远远低于每个国家的渔业补助总额。不过,需要补充一点,这笔费用里应当还包括渔民安置和补助的费用,毕竟真正实施的时候还是人和人打交道,对于世代以海为家的渔民们来说,这应当只是暂时的退出。在湮埋无从记忆的远古,在一片无垠的水波中,生命的迹象开始出现,后来海里的生物爬上了陆地,后来的后来,慢慢有了这个万物共存的世界。我们今天身处第六次大灭绝,海洋生态危机只是一个侧面,在自然面前,每个人都是讨海人。
  •     海洋的警钟为谁而鸣——读卡鲁姆·罗伯茨《假如海洋空荡荡》人类开拓世界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残酷杀戮史。卡鲁姆·罗伯茨的著作《假如海洋空荡荡》充满了对此的反省和警示,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系统再现了渔业发展史,将伴随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罪恶一面展示出来,预警人类保护海洋已是刻不容缓。说是报告题材的文献,却又在第一章认识到作者善于运用的小说特色语言,从探险家白令、自然科学家斯特拉的传奇开始,跟随罗伯茨进入一个充满探险和杀戮的历史通道。探险家同时又是掠夺者,真正的事实是,他们为了捕捉鳕鱼、鲸鱼和海豹等大型海洋动物,获取更多的利益,同时也为了开拓新的大陆(新的大陆就是新的财富),不顾艰难险阻踏上了探险之路。他们捕捉杀戮海洋动物,海濑、海豹、特别是大海牛都在搜捕范围之内,将其残忍地杀害,取油脂、割皮毛,直至将它们赶尽杀绝,巨大的商业价值是他们一次次涉入罪恶深渊的动机,探险家的无所畏惧也是他们贪婪本性的外现。由于欧洲本地过早的生态破坏,致使他们到处开辟殖民地,掠夺各类资源,其中渔业资源是一个重点,哪里有资源,哪里就有掠夺者。哥伦布开辟了美洲,随之而来的就是海盗猎人对海洋动物的捕杀,狂热的交易必然导致了显著的弊端,美洲海龟就这样惨遭屠戮。捕鲸业的猖獗,导致了鲸鱼数量迅速减少。每个时期都有参与者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可谓触目惊心。书中呈现了许多当时的历史资料,披露海样生态即景,人为破坏是历史性罪恶。不受限制的渔业迅猛发展,渔业的工业化大大侵蚀了海洋神态,人们意识到过度捕捞将会造成海洋资源频临枯竭的事实,开始制定各种措施来挽救。拖网的限制从14世纪就开始了,英国人对此实施法律制裁,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一直到现在,拖网都有严格规定(中国跟国际上有所差别,也在极力向着维护海洋生态的方向发展)。这些限制措施的变革过程,也是英国包括整个欧洲渔业发展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假如海洋空荡荡》虽然是一部西方渔业史,也让我们回溯到中国的类似情形,曾有老渔民回忆过去的年代总是会鱼肥满仓,满载而归,现在却是物种贫乏,早已不似从前。而在国外捕捞业辉煌时期,加利福尼亚湾娱乐性钓手雷·坎农还捉到过81公斤重的海湾石斑鱼,并且合影留念,那幅画面让人联想到海明威的名著《老人与海》里的情景?但它更像是在为你敲响警钟,不是寓意美好的动力,而是盛景不复存在的警示。卡鲁姆·罗伯茨提到,必须设立海洋保护区,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得工业化密集捕捞规范化。即便现在国际上(包括中国实施了符合自己国情的养海期)都有渔业调整期,供鱼类休养生息,最大利益化仍然是各地渔业的追求,那么,海洋枯竭的末路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而海洋生态恶化,也已成为世界渔业的常态,中国的情形更显得不容乐观。以史查今,必须重视起来,制定并遵循多项措施,使得海洋生态慢慢步入正规,才能谈到海洋的未来。所以,必须迎接挑战,必须敲响警钟。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相比于陆地环境的保护,海洋的保护还要走相当长的路,就在不久前,第一块公海保护区建立在南极,但是由于中俄投反对票,期限不得不由永久更改为35年,每一步走的都是那么坚信
  •     墓志铭和讣告
  •     很好的渔业史介绍,翻译也很流畅,很多事实触目惊心
  •     人类好可怕,好多东西再也吃不到了
  •     蛮有趣的渔业史
  •     可以和《1493》搭配着看。
  •     看看
  •     书本身描述触目惊心,很震撼,但是看久了感觉审美疲劳。即使身处食物链顶端,也不要吃得太过分了。
  •     一本读来触目惊心的渔业发展史,十多个世纪以来,物种不断灭绝、生态持续破坏,最终人类会走向自取灭亡。此书不是在介绍单一的海洋史,而是以点带面地写人类和海洋的关系史,既有全景式俯览,也有翔实丰富的史据,甚至还很有趣、好读。我对未来仍抱有悲观情绪,纵使有众多保护海洋环境的国内协定、国际条约、法律法规,人类恐怕还是要走到吃到教训才会收手,文明史大抵如此。
  •     海洋就像上帝把陆地连同陆生动物直接摁进了水里,而实质是现在的陆地是原来的海洋,生命经历了从水中走上岸,又返回水里的过程,因此全球物种包括四足直立行走的人是高度依存的,若想继续活下去,就得给其他物种一条生路。因此保护海洋刻不容缓,海洋的鱼只有人类探险殖民之前自然状态下的十分之一了。这是当年的海洋自由论的最大最坏的副产品,如果海洋是可私的,人类会早些觉醒节制合理管理。在各国大陆架上或专属经济区及小部分公海建立海洋保护区,恢复海洋生机迫在眉睫。否则,大海会变成没有星光乌黑的天,如永黑的太空一样空洞死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