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独的猎手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54264355X
作者:[美] 卡森·麦卡勒斯
页数:360页

作者简介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作者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
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美国南方小镇,漫长沉闷的八月。一个总是温和微笑的哑巴,午夜的咖啡馆里喝着冰啤酒的人们,黑人对于自由的隐忍与矛盾的苦痛,期望改革的人疯狂绝望却又依然坚定前行的决心……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致的故事,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

内容概要

卡森•麦卡勒斯 (Carson McCullers)
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7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17岁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22岁创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生备受病痛折磨,15岁患风湿热,经历三次中风,29岁瘫痪。1967年9月29日在纽约去世。《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文库”评出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列第17位。此外,她还著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婚礼的成员》《金色眼睛的映像》《没有指针的钟》等小说。


 心是孤独的猎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1. 辛格——被想象出来的神——荒诞。2. 孤独的爱的寄托——看风景的自己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3. 被荒诞描述出来的真相。书中借着两个荒诞、愤怒的形象介绍了左翼政治,似乎作者在讽刺。但他的故事时时刻刻提示着生活的真相正是如此啊。4. 感谢作者把米克的第一次描写的那么美。
  •     心是孤独的猎手,我喜欢这个故事的内涵,孤独的难以纾解,即使在深切的爱面前,也只是暂且舒缓它。故事里,每个人都想倾诉,都在不停的说,唯有哑巴辛格先生,安静的、平和的、微笑着面对这些来找他倾诉的人。大家都因为生活中有一个如此安然自若的倾听者而喜欢上了他,人们都以为他是最懂自己的。可辛格先生,其实是聋哑人,他只能勉强地读唇语,他事实上并不理解那些人跟他说些什么,他反而觉得这些人挺奇怪。讽刺吧?相当讽刺。每个人都在述说,没有人倾听。连最后一个倾听的人,也是脆弱的“伪装者”,等到他的生活被打垮,他就走了。留给人们的是一片错愕和失去倾听者的失落感。此外,我甚至怀疑倾听本身的作用。好的倾听,能造就良好的情感交流,但是最终对抗不了孤独的本源之力。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的述说,表达的语言,提炼的观点,背后其实是凭借着自己内心热烈丰厚的个人感受,这份感受是个人的,难以言传的,那私人的、深切的体会与感受也只属于自己。我们往往很容易言不尽意,词不达意。就算把话说的再动听和感人,别人理解的和你也不会完全一样。具体来讲,当沟通发生,那些言语、那些思维,从我们口中飞驰出来,脱离自己的身躯,进入别人的耳朵,但你说出这句话背后的经历与感觉仍然稳当地停留在你的心里。它并不会原原本本地传入他人心中,别人只能凭借你说出来的去揣摩你的意思,并且凭倾听者自己的智商与情商去理解你说的话,有时候常常会被误解,分歧也就难免发生。 就算是亲密的人,比如母亲内心的爱意,她对子女的哺育和见证,感受都在她的心里。子女的孝顺与体贴,能够让妈妈欣慰,却不能完全理解妈妈这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因为不能完全理解,所以不免就有产生分歧的可能。我们不可能去穷尽所有的分歧和未能理解的思域。这是每个人孤独的本源所在,孤独是本质的。但是本质的孤独就是一场宿命吗?面对生活,我们不可能放弃沟通。我们面对的孤独,是可以不断地舒缓它,不断地争取理解,是需要持续的努力,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身心投入,努力地去填平鸿沟,克服傲慢,消解偏见,这个过程本身就值得我们面对,这个寻求理解的过程本身,就可以不让自己在孤独中顾影自怜,而能去面对当下的自己。这也就是积极心理学所讲的“心流”体验的一种,幸福的人生就是多多活在当下,时常进入“心流”体验。(心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面对压力,从生活“舒适区”出来,投入身心进入“拉伸区”,因为投入而能忘我,并且在当下忘我的投入之时,所做的事还能助益于未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模型,如此,就是“心流”。)所以面对孤独时的痛苦感觉,不要躲闪,而是直接面对。因为它可以淬炼智慧,并且有创造幸福的可能。这种幸福的可能,就是因为好的沟通所产生的理解,因感情交流而来的当下的幸福感,我们要好好沟通,让自己有真切地述说,也有耐心地倾听。孤独的背面,其实是给我们一个机会,也就是创造幸福的可能。所以我们有努力的余地。讲出来的话,就像抛出去的砖,有时候是板砖,有时候会是金砖。就算当我们遇见那些误解我们的人、看轻我们的人之时,可以不用急着去埋怨,不用悲伤自溺。因为人本来就这样,世界本来就这样。我想分享的就是这两点感悟:第一,孤独是人的本质,可无所谓好坏。其次,孤独的背面,有创造幸福的可能。我们可以在孤独的时候,与他人进行优质的沟通,获得积极的情感能量。但孤独是本质的,所以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路途,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并且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目的。所以,我们理解孤独,只是为了更好地去面对孤独。
  •     短评字数不能超过140:氛围营造、环境描写、细节刻画之传神,让人身临其境。无论只是在脑海中闪过一幅幅写真画面,还是紧扣书名刻意寻找孤独的痕迹,都不妨碍最后一个句号之后,感受一种莫名的压抑与沉闷:为小镇每一个人的命运担忧,为小镇每一个未讲完的故事惋惜。沉默的思考者,愤怒的暴动者,苦难的革命者,多舛的成长者,还有自始至终充当倾诉者、聆听者、理解者和救世者的孤独者,都是心的猎物。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没找到想象中的共鸣。像百年孤独那样震撼的作品真是可遇不可求。
  •     每个人都是自我的,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无论有无倾听者的存在,这点儿不置可否。
  •     心是孤独的猎手,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形容了.“镇上有两个哑巴”—辛格和捕获了辛格的心的胖哑巴安东尼,辛格一生唯一的朋友.你捕获了一些人的心,他们围绕在你身边喋喋不休,但你能做到的仅仅只是微笑聆听.而你心里的东西,只能也只想说给捕获你心的那个人听,即使你只能半年一年见他一次,即使你心里有很多话多到半夜做梦都在打手语,即使你写了一封又一封没寄出的长信.他死了,那你活下去的支撑和期待都没了.心是如此孤独,终其一生不过是找寻一个它愿意交付的猎手而已.
  •     只信现世的公正,不信来世的回报。
  •     …
  •     是有趣的主题 少了一丝味道 对不上内心所想
  •     4.5
  •     每个人都依托这假想的上帝而活。上帝死了,孤独仍留。时间感、无力的现实、一些渴望与信仰,人生之书。
  •     看的脑袋疼
  •     书中每一个能否正常说话和倾听的人都无法被其他人所理解,他们认为哑巴是唯一能够理解他们的人,然而这也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     非常典型的美国小说,因此也非常典型的无趣,冗长和主题先行是最大的毛病。毕竟,说起孤独,哪个文青又不能诌出几句呢?
  •     读了130页,不读了。读过麦卡勒斯的几本书,虽说时有催眠功效,但也为我带来过好的阅读体验。但是这一本(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吹得那么高),简直无聊至极。也许你的东西很伟大,但最起码你要让人愿意读下去吧。书中的人物不算少,但没一个引起我的兴趣,让我想要了解他们的身上会发生什么。情节就更别提了。
  •     这也很奇怪,在拥挤的房子里,一个人会如此孤独
  •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     从怀孕到现在娃二个月了断断续续看完 整本书都是孤独的味道 每一个角色都能让你感觉到冷冷的 其实谁没有孤独的时候…想起大学时经常无病呻吟 也是因为孤独吧 只是现在忙碌的生活让自己封闭了内心的孤独 孤独一直都在 每个人都是孤单的花朵啊
  •     20170213:人们渴望倾诉内心的孤独。 人类这种奇怪的生物,如此的渴望被理解,却又从来都忽视这那些渴望被我们理解的灵魂。 她让自己坚信一切都有用,里屋的梦想会有归宿,一切会有结果。真的会这样吗?但愿会这样。
  •     文字波澜不惊,平静的叙述下让人感到最终级的孤独。二十出头的年纪写出这种小说,惊叹…
  •     看啊看啊看,终于看完这本,凄凉,闷书。我们都一样,孤独的说话
  •     冷隽,孤独。
  •     合上书 是久久的沉默
  •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的小镇人们,爱着音乐将自己封锁在“里屋”的米克,日复一日逝去又不改变的深夜咖啡馆,追求黑人平等与自由的永恒真理……这些存在于人类的孤独在夜里发酵升温却又无处安放…… 人的本性不是孤独,而是借着孤独去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孤独不是沉默,是思考和寻找自己。
  •     全书的单箭头,爱和恐惧的箭头。我们都在寻找知音,却都以为自己面前停留的听众和自己心心相印,也许只是看见了投射的自己。
  •     人心会孤独到怎样的地步。没个人都在孤独中生活。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需要有人去用心倾听自己的困惑,有时候只是倾听就会给别人莫大的安慰,而我们对于别人,最多也只能是试着懂,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得一知己此生幸矣
  •     其实不管身边有多少人,内心总总是孤独的,就像辛格,没了安东尼但每天都会有人来拜访他,最后在安东尼死后他仍然选择了自杀。
  •     不知道是译文的原因还是作者本身的问题,读完盖茨比和这本书以后。我再也不想看美国文学了。体验超级差,浪费时间
  •     工作后基本很少看小说了,看这本书的时候,无论是在围着火炉的冬夜,还是阳光明媚的周末清晨,总是感觉异常的凄清、灰暗,书中的感情基调与我目前个人状态暗合,“外屋”光鲜亮丽、热情开朗、爱好旅游,“里屋”陋室苦寒、自我保护,封闭自己,人的心灵终究是孤独的。
  •     感觉是浸泡在几个月的梅雨中,是很深的无力感,无力可借。当他唯一的伙伴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后,有很强的预感,他会死而他也会自杀。 整个小镇都充斥着孤独与阴郁,死亡充斥着房间。虽然他都微笑着看着每一个来找他倾诉的人,尽管每个人看起来都被他理解并且只有他理解。 我们活在一个相当孤独的年代,每个人都如在冰上行走。
  •     翻译小说读起来总是无法近心。
  •     角角落落都是孤独这个终极命题。我也在思考。我也在提问。
  •     孤独就是“她可以站在人满为患的房子中间,却依然感觉自己一个人被锁在里面。”,是“当一个人知道时,却不能让人理解。”,是“我最想要的是属于我自己的地方”。
  •     爱与恐惧
  •     孤独扎根在身体里 被理解都是意淫
  •     平平淡淡稀疏平常的角色,生活也是寻常生活,而孤独就穿梭在我们这大众的最平常的日子中。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可似乎每个人都挣脱不了自我世界的那个桎梏,所以把哑巴都幻想成了最理解自己的那个人,而这一切不过都是假象。桎梏就是孤独吗?而辛格是他们幻想的出口吧。
  •     安东尼死了,辛格自杀,米克再也不会走入“里屋”,而生活还在继续。
  •     对书的期盼太高,反倒觉得它没那么好看精彩吧
  •     辛格给安东尼的信里写到:我不应该孤独,不应该没有你。后来安东尼死了,辛格也没有犹豫的自杀了。内容共同书名一般致郁,但能留在我心里的也只有辛格“永远怀着不挑剔的爱,不受意志所控制”
  •     平静的叙事中,孤独和悲哀会不知不觉地跃然于纸上,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     每个人希望有个聆听者 看书时总会把小女孩米克想成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小萝莉
  •     八天的时间,从开始到结束,越来越佩服麦卡勒斯的写作功力,一本360页的小说,把同性、种族、家庭、信仰、个人成长中共同的孤独特质通过一个哑巴辛格串联起来,能将孤独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也只有麦卡勒斯了。
  •      每个人都在述说,没有人倾听。连最后一个倾听的人,也是脆弱的“伪装者”,等到他的生活被打垮,他就走了。留给人们的是一片错愕和失去倾听者的失落感。
  •     除了孤独 还有许多
  •     热爱音乐却又俗务缠身的女孩 将一生献给黑人独立事业的黑人医生 满腹理论又粗俗激进的白人酒鬼 静悄悄的在吧台后目睹一切变化的咖啡店老板 他们都将自己的孤独抛向了那个哑巴 哑巴是他们的神是希望之光 却不知 哑巴的生命 终以孤独而谢幕
  •     太厉害了
  •     需要二次阅读,才能真的写些什么。很难想象这是二十出头的女孩子写的书。想去辛格先生的房间坐一坐。不说话,也不听收音机。静静地坐一会儿,而他在一旁下棋。
  •     很奇怪,在一个有一千万的人的城市里,一个人会如此的孤独。
  •     敲好看
  •     其实看不大出来两个哑巴是同性恋 更像朋友 这本书有5个主人公 这一开始让我困惑 后来发现 5个孤独的主人公 都在寻找着能理解自己的人 4个人习惯像哑巴诉说 知道哑巴因恋人自杀 才收尾 虽然他们是孤独的 但是相信作者在写作时也创作了自己的朋友 而读者在阅读时 也会因为认识到人难逃的孤独而不那么孤独了吧 虽然不被人理解 但这种处境绝不是只身一人 就像哑巴辛格一样 虽然四人的造访会丰富他的生活 内心依旧孤独 情到深处人孤独 米克因为音乐 杰克和黑人医生因为理想 革命 自由
  •     2017已读002。两天时间读完麦卡勒斯这本久负盛名的著作。其实很奇怪,书中的所有人都喜爱辛格,都愿意把自己埋在心里的话全部讲给他听,然而辛格却只喜欢安东尼帕罗斯,他甚至连自己都不喜欢,后者却不喜欢人见人爱的辛格。所有人都和哑巴倾诉,哑巴却只喜欢和不喜欢自己的哑巴倾诉。他们急着说话或者比手语,他们不理解孤独,却真真实实地表现着这个状态—孤独。
  •     是大学期间从一毕业学姐那低价买来的,看起来很新,其实里面有被她勾划的痕迹,不知道是自己强迫症还是没静下心,一直都没怎么读懂这个故事到底在讲些什么。一查发现评分还这么高,真觉得自己没文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