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一幅画》书评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08643038
作者:[法]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Françoise Barbe-Gall)
页数:309页

颇具引导性的良心之作

历时五个月,每天最多欣赏一幅画,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每一次读都觉得有一种仪式感,感觉自己的心静了下来,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去发现和欣赏每一幅画。同时,又功利地觉得,作为一个对美术基本没什么了解的人,自己似乎向这个领域又接近了一点点……拿到书的时候真的觉得物超所值——厚厚的一本书,内页光滑有质感,所列的画作全部为彩色配图,每一幅会有1到2个细节放大配图,让读者注意到原本可能没注意的细节。每一幅画都有满满两页的赏析,另附一页相关背景知识。这样一本书,定价才48块钱(网上买还更便宜),在书籍定价越来越高的今天,真的让我忍不住想说:良心之作!当然,只是从上面这些方面来赞美这本书显然过于肤浅了。这本书应该说是一本很适合对绘画没什么了解但又有兴趣的人去读的著作。作者将精心挑选的画作根据欣赏的重点或感受分为六大部分,比如“克服第一印象的震惊”这部分的画作,全部是看起来比较惊悚、血腥、变形或让人不愉快的画(直到现在,里面的几幅画作我还是不愿意看第二遍%>_<%),而最后一部分“沉入绘画的温柔”,则完全是让人感觉温暖、平静或是充满爱的画作(我最喜欢的一章),这样的结构让人觉得非常系统,也易于阅读。同时,作者也为每一幅画作的欣赏起了一个题目,或是体现画作主旨,或是指明绘画风格,又或是体现欣赏画作带来的延伸性思考。在画作赏析部分,作者往往从第一眼看到画作的感受说起,结合赏画者可能的主观感受,从画作最显眼的部分,解析到被忽略的细节,类似意识流的解读文字,有时会让我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画作背景方面,不会像国内的艺术欣赏书籍那样是绘画者的生平介绍,往往是绘画者某一方面的鲜明风格,或是画作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是画作产生年代相关的文艺运动等等。书中所选的每一位画家的画作不超过一幅(意外的没有梵高的画作),总计36幅画作,古典的,抽象的,印象派的,超现实的,人物的,风景的,蛋彩的,混合媒介的……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那几幅,也能产生“哦,原来如此~”的感受。

相信你自己的眼睛

与刚刚读完的《少有人看见的美》相比,是风格迥异的,但并不妨碍她成为一本美丽的书。开始读之前,特意了解了作者和译者,弗洛索瓦丝.芭布-高尔(这名字真长),法国艺术史教授,她排斥精英主义,致力于为大众开启通往绘画艺术史之门,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拉近艺术作品与人们的距离。郑柯,竟然是IT男一枚,同为IT女一枚,无端地就有了丝亲近,或者是震撼于他的做到吧,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如此游刃有余,也因为期待自己能在工作之余,始终怀有梦想,始终不忘对美好的追寻。《如何看一副画》中所收录的作品,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固定时期或风格,一百多年前的、近现代的,抽象派、印象派,各类都有涉及。全书六个章节由简入深,从”观察简单的现实“到”沉入绘画的温柔“,作者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近艺术殿堂。每一章节所选择画作,又是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到近 ,在时间的长轴上,可看到绘画者的同与不同。 每一幅绘画的背后,作者说着她的理解和感悟,有第一眼的印象和观感,有画面细节的解读,有技巧的分析,有时代背景的介绍。可这些都只是指引而言,你可以选择接受她的诠释,也可以选择忽略她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我想这也是本书安排的成功之处吧,重点是画,让你震撼或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也是画作本身,而文字始终是淡淡的、安静的。“学习观看一幅绘画,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愿意完全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也是在读完这本后,我重新去审视之前读的《少有人看见的美》,作品背后的故事,对作品技巧风格的分析,能让我们更深入去了解一幅画,可第一眼的印象和感觉,同样难以忽视。最为喜欢的是《戴头巾的少女》(其实我更喜欢《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个名字)和《睡莲》。“她只向我们转过来一秒,已足以让我们记住她的样子,也足以让我们知道:这是多么独特的画面” 。正如作者说的,看到《少女》的第一眼,我已经沉沦,沉沦于她明亮似乎还带点忧伤的眼神,张口欲诉说的暖暖红唇,娇艳欲滴的珍珠耳环。莫奈的《睡莲》被安排在后面,是个人感觉最美的一幅,以前我更多是为了画面的美感而喜欢,这次读完作者的解读:"莫奈逐渐与时间彼此接纳。最终他与永恒达成和解",对《睡莲》又有了更多的认识。不知是否刻意为之,书中对于画作时代背景的介绍,选择了竖向排版,阅读很是费尽,于我而言,这是本书的败笔。是谁的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绘画的欣赏同样如此吧。一副画作的艺术价值,受太多的因素所影响,很多我们现在认可的作品,在刚问世时可能默默无闻,比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比如梵高的《向日葵》,作为简单的爱好者而言,我们或许并不需要了解太多的理论和专业词汇吧,只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好,喜欢亦或不喜欢与别人有什么关系呢。

激发看懂一幅画的兴趣

此书看上去像鉴赏西洋画作的入门级教程。其实不然,还是有一些深度的,有时甚至觉得并不容易理解。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此书,明确在欣赏画作时 应从哪些方面开始考虑。读完书后,对于赏画时的固定思路有了不少的了解。只是书中语言不够流畅,可能是翻译过程造成的,读起来累。另外,本书融入作者许多主观的联想与猜测,我并不能苟同,有些可以地矫揉造作老了。

细嗅蔷薇

前阵子知乎上有人提问,“如何欣赏一幅画作?” 各路人马纷纷出动,从构图到色彩,从光影到笔触,恨不得把各种黄金分割,三角构图,透视法给人家讲个透彻,把从梵高到修拉的色彩理论通通整理一番,如果能够把众印象派先锋们的用笔再挑出来分析一遍是再好不过。我扫了两眼众多答案心道“你们就不能让人家先把一幅画的内容理解完了再谈其他么?”更何况此等高深的问题,吾等艺术史专业读写paper无数,不也便是为了参透这个问题么,怎么能跟是三言两语能跟说完的。Barbe-Gall的《如何看一幅画》算是以小见大,用几幅有代表性的画为例,把这个问题解释的很透彻,总的来说便是,“任你心有洪水猛兽,请在画前细嗅蔷薇”。#主体与细节#无论是老博鲁盖尔难觅主题的荷兰寓言画,还是达芬奇拉斐尔的圣母像,Barbe-Gall总能够用恰当的语言娓娓地引导读者用正确的打开方式去看一副画,与一个戴着眼镜的艺术史老学究比起来,她更像是一个只是略微比你学识渊博的同龄人——更亲切可人也更易于交流。毫无疑问Barbe-Gall是注重细节的人,并非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要知道像我们写paper的时候为了凑字数可是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至少我干过对于模特的帽子上的绸带描写了整整一页A4纸的事情。可是Barbe-Gall不是,也许她会让你的视线在少女的珍珠耳环上面多停留一分钟,但是她可不会让你枯看一分钟,她会在你耳边轻声细语的与你描述珍珠在这儿的寓意,一分钟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对这幅叫《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画更熟稔一层。更不用说类似于《长颈圣母》中Barbe-Gall特地提到的天使手中的瓷瓶的倒影的问题,充满寓意与空间交纵感的宗教画中,细节是拦路虎也是敲门砖。倒不是说看不到细节就不能理解画作的意思,只是‘看到’与‘看懂’之间往往缺的就是这些细枝末节。#艺术与历史#之前评《小顾聊绘画》的时候吐槽过一句,典型的艺术学好了史没有学好。在我看来,艺术史中,艺术与历史是放在同等的天平上的——艺术史是艺术的历史,而不是艺术的故事。作为艺术史教授,Barbe-Gall显然深谙此道。每一幅画作的分析后面都会有小段的史料背景,关于画家的,时代的,画作流派风格的,内容内涵的,象征典故的,历史渊源的……就好像是谜团的解答,如果读完一幅画你还是不懂的话,就读读这些背景知识吧。毕加索说,“我画每一幅画写上日期,不止是为了让人们知道我是何时画的,更是想让人们知道我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画的。” 如果没有读过新旧约,人们是很难对于宗教类的绘画产生共鸣。如果没有了解过古希腊罗马神话,人们也很难分辨诸多作品中维纳斯与丘比特的形象。画作与其说是画家手创造的作品倒不妨说是他们内心的体现,而配合着了解他们的内心对于读懂画作来说再合适不过。更贴心的是,Barbe-Gall把这些小贴士都放在了画作分析的最后面——不让他们在一开始就扰乱观赏者的思绪,要知道,对于画作来说,第一眼最纯粹的初体验可如同初恋一般妙不可言而不可多得,想一想如果这时有人在你耳边喋喋不休那该是多扫兴的体验。#讨论而不是讲述#不得不说Barbe-Gall此书带了不少私货在里面——与严肃的艺术史书籍相比,‘推断’‘大概’‘也许’‘我们’等词汇大量的出现在书中,给人一种亲切的讨论的感觉,事实上那些观点都是正确的,只是这种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好像是Barbe-Gall与你一同站在这幅画前,你们正在进行讨论,或者说她正在把她所看到的,并且确定你也看到了的事物与你一同分析。不过看画不也是如此么,Barbe-Gall实际上代替了画家的角色,画家通过画这个媒介与外界事物和观众进行交流,可是有的时候因为缺少需要的知识背景,这种交流会产生障碍或者误解——这个时候文字的解说就是必要而又有帮助的了。所谓"如何去看一幅画”,Barbe-Gall实际上在字里行间就已经透露出来了:仔细看每一个细节与内容,自己思考与理解,融入画中,最后再去看看画作与画家的背景。当然,如果你有一个懂艺术的朋友能够与你一同讨论与分享观点,就如同Barbe-Gall在做的一样,便是再好不过的了。#略有的部分遗憾#虽然打了五颗星但是还是略带部分的遗憾,Barbe-Gall声称自己是“反精英主义者”,同时也是希望把艺术史带到民众中间去(PS:很不幸我大概在这方面是极端精英主义者,崇尚‘艺术是政治的工具’以及‘艺术并不适于走人民众’),因此在画作的选取上就有一些取巧。首先是所有画作都出自于文艺复兴之后,并不是说这不好,相反我也承认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伟大的绘画作品基本都出自于文艺复兴之后,但是这并不代表文艺复兴之前没有可取的绘画作品。其次,总结一下会发现,Barbe-Gall仍然挑选了民众比较熟悉的几个画派,虽然非常惊喜有一副老博鲁盖尔,一副戈雅,一副威尼斯画派,但是没有新古典主义,没有学院派,没有写实派,印象派和立体主义出现次数仿佛略多,总的来说还是普及为主。其次大概是因为翻译的问题,我读过的中文版的艺术史书籍包括加纳德和这本书都有一股浓浓的翻译腔,“哦不是亲爱的不是你说的那种翻译腔”,总之你翻一翻书应该就能够明白我在说什么,属于言语优美但是措辞略带空洞的翻译,也不是说这样的翻译不好,只是个人大概比较喜欢朴实无华的措辞吧。由于懒惰和穷(……)我暂时没用机会翻阅此书的法语版,不过英文版读了几页觉得与加纳德一样正常,听说译者正在翻译《艺术史三万年》,还是对此保持期待的,国内类似的书太少,民众艺术史的科普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过至少现在已经开始了。(说好的精英主义呢……)最后,此书的印刷装订真是赞的没话说,纸质印刷与细节还原真是艺术史/艺术爱好者的福音,买本作为画册在家里没事儿翻都不会亏啊。

【干货贴】如何看懂一幅画

文/Peter Wang(微信zaiyunduan1084)最近看了两本跟赏画有关的书,一本是这个,还有一个就是《小顾聊绘画》,看完两本书,我自己在微信群跟人讲了一次课,名字就叫《如何看懂一幅画》。今天,我把我讲课的实录写到这里,算作是本书的一个读书笔记。【文字实录】我今天要讲的呢,主要就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看懂一幅画?第二,看懂一幅画的标准是什么?第三,怎么样去看懂一幅画?一、为什么要看懂一幅画?首先我们来讲讲第一个问题,这里我先从我自己的角度跟大家来讲讲为什么我想去学着看懂一幅画。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有时外出旅游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就会进入一个博物馆看画展,有时也会在一些朋友的邀请去看一些画展。之前因为不懂怎么鉴赏,所以面对一个画,你基本也就只能是走马观花地看看。看完,什么感觉都没有。但是很奇怪,当时的我又特别希望自己能够看懂其中的门道。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萌生一种想法,我要去积累一定的赏画知识,然后面对一幅画,不至于会束手无策,至少能够看出一些别人看不出来的东西。第二,有一次我听《锵锵三人行》的窦文涛在节目中提到一个事,大致意思是会说艺术作品的价值永远就在那里,他不会因为你不懂得欣赏他而失去。相反,你可能会因为不懂欣赏他而使得你的生命失去一些乐趣。这话,我很赞同。后来我也联想到看画这件事,其实也是这么一道理。我其实见过那些对绘画作品如痴如醉的人,我也能够间接地感受到他们在赏画这件事上得到的快感。对于这种乐趣,我自己也想去体验一番。第三,考虑到对于绘画作品,很多人是跟当初的自己一样,是不懂得怎么看,不懂得怎么欣赏的。我就想如果我知道怎么看,而且我能够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语言帮他们去讲解一幅画,别人会得到满足,别人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起我的满足。如果对方又是个漂亮的异性,我的成就感搞不好会更大。以上三方面的动机,促使我开始了赏画和学习赏画之旅。在下面的内容里,我就跟大家讲讲我对于赏画的一些心得。二、看懂一幅画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是如何看懂一幅画,那这里我就先解释一下我这里指的这个“看懂”是什么意思,我这里指的看懂一幅画很简单,它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搞清楚这幅画大概画了什么。第二个标准,搞清楚作者通过这个画想表达什么。第三个标准,搞清楚这幅画的亮点在哪里?这里我举例说明,比如这幅画的名字叫《蛙塘》,作者是印象派大师莫奈。我接下来就用上面说的三个标准来解读一下这个画:「1」午后,一批上流社会的交际人士在公园游玩聊天,那里有片蛙塘。「2」这幅画本身,是一幅简单的风景人物画,其本身没有暗含太多的“隐秘信息”,但考虑到莫奈是个玩印象风的高手,所以他借助这个画,肯定是有意在传递他的那种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印象派的特点就是主张从色彩和光的角度观照自然,抛弃注重色调和形式的传统绘画方法。莫奈说:「倘若你到室外作画,试着忘却跟前的物体,不论它是一株树、或一片田野。只要想象这儿是小方块的蓝,那儿是长方形的粉红,这儿是长条纹的黄,然后照着你认为的颜色和形状去画就是,直到符合你自己对景物本来的印象。」例如,他会画出对一整株树的印象,而不去画每一片树叶;远处的一片房舍或树林则成为一团斑驳陆离的颜色、光和阴影。这种风格,莫奈一直持续下去。他专注于光的变化和气氛的营造,使他的画中景物渐渐丧失实质的主体,只有色块勾勒出的轮廓依稀可辨,大自然或景物消失在一种颤动的抽象形式之中。那莫奈通过这幅画其实是在表达,或者说是在实践他的那套印象派的绘画理论和主张。「3」这幅画的亮点就是这池塘的水。虽说画得不太栩栩如生,但是湖水荡漾,微波粼粼的感觉已经出来了。如果你把这幅画拿远一点看,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它又变得真实了。这里所谓的真实,就是我们看了一个客观画面后,闭上眼睛回想的时候,脑子里留下的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模糊朦胧的画面。估计莫奈的绘画理论中,重视的就是这种留在脑子里的「真实」,而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印象派,印象派,强调的就是人们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三、怎么才能看懂一幅画?在我们看懂一幅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呢?我们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呢?「1」眼睛和脑子比如我们为了达到第一个标准——搞清楚这幅画大概画了什么,就可以借助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眼睛去看,以及通过脑子去想,通过看和想,有时基本就能大致搞清楚你眼前这幅画大致画了些什么。「2」百度谷歌当然在有的时候,你凭借自己的眼睛和脑子或许看不懂眼前的画是怎么回事。比如像毕加索的这幅图,一般人肯定不知道毕老师这是在发什么神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能借助百度谷歌去搜答案了,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这幅画的,然后我们看看通过别人的解读或者相关信息,我们是不是能够搞懂这幅画画了什么。当然,对于前面提及的第二个标准和第三个标准,我们同样可以借助百度谷歌搜索来找答案。另外,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前面提及的三个标准是很难一下子就百度到的,相反我们所能做的是「曲线救国」,通过搜索其他的相关信息,最后间接地推断出三个标准所涉及的问题。那么有哪些内容可以成为我们做推断的依据呢?或者说白了,哪些因素有助于我们看懂一幅画呢?有这么几个事很重要,第一,作者的生平际遇。举例:梵高在跟高更决裂前和决裂后,作品风格全然不同。这个例子很典型,说明一个画家的画风跟他的人生故事和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马奈和伦勃朗的作品都有一种贵族气质,这跟他们所成长的环境和成人后的交际圈直接相关,相反有些出生卑苦的画家在早期会画一下下层人士的生活场景。像梵高的早期作品《播种者》,《吃土豆的人》以上例子说明,作者的生平际遇跟他的绘画风格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我们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特别有助于我们去解读这幅画。第二,作者的性格举例:梵高,毕加索,都是那种性格极度古怪天才型人格,同时其作品也都是古怪晦涩的。相反像雷诺阿这样是个性格极好的老好人,所以他的画风充分的希望,美好和幸福,这个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这个我想说明的是:作者的性格以及性格特点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也会直接影响画风。那么我们通过了解作者的性格,也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作者的绘画作品。第三,属于什么派?画家跟武林高手一样,很多都分门派,什么古典派啊,现代派,印象派等等。每个流派都有这个流派的理论,风格和显著特征。有时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画家属于什么流派,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搜索到这个流派的特点,然后再用这些特点去对照绘画作品,只要能对上,我们就会有一种顿悟,这种顿悟,也是一种很棒的体验。第四,这个画背后是不是有一个历史故事西方的很多绘画背后其实都是一个个的历史故事,宗教故事,神话故事。如果一个绘画画的是某个经典故事中的某个片段,那么你了解这个故事背景,自然也就有助于对这幅画获得进一步的感性理解。比如你去看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如果你不知道圣母是谁,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死的,那么你就可以动手百度了。「3」书籍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专门给你科普绘画知识的通俗读物。有的是给你介绍西方绘画大家的生平故事,比如《小顾聊绘画》。有的则是通过解读一幅幅的绘画作品去披露赏画方法,比如《如何看一幅画》。还有的则是给你去讲解名画背后的故事,比如《名画之谜》。这些书都有助于你集中地去增长一些赏画技能。所以综上,面对一幅画,我们可以怎么去看呢?这里我不妨完整地说一下我的操作步骤:第一步,收集信息1,先用眼睛看,脑子想。看到什么是什么,能想到什么是什么。2,去搜索别人对这幅画的解读,同时了解一下这个作品作者的生平际遇,性格,绘画风格。3,如果这个作品画的是神话故事,宗教故事和历史故事中的某个片段,就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大致来龙去脉。第二步,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1,这幅画大概画了什么?2,作者通过这个画想表达什么?3,这幅画的亮点在哪里?第三步,完成前面两步之后,你就可以在画展上,当着妹子的面跟她侃侃而谈你对各幅绘画作品的看法。

关于色彩、空间与元素

对于没有任何美学基础与天分的人来说,解读绘画是绝不可能的事,因为在他的眼中任何图像都是颜料的混合,除非画中有清晰和熟知的故事,这仅适用于面对圣经画,对风景、静物和生活场景之类则完全无能为力。而《如何看一幅画》,呈现出来的,是分解平面元素之后的立体所隐含的图像背后之意义,比如光线,颜色,布局,人物表情,线性…选取的每一幅画,画家画此的背景,生平,惯用手法等都有详细介绍,它既不会让你对图像一无所知,亦不会真的有所知,而是培养一种解读图像的可能逻辑和方式。对于对油画稍有研究的人比较适用,作为美学入门书的话,难度略大。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何看一副画》

文/飞熊不得不承认,在绘画鉴赏上,我是个门外汉。我对绘画艺术的认知来自于如下几本书:1. 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2.英国小说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3.最近才出版的张佳伟写的的《莫奈和他的眼睛》。而这三本书中,前两本多是描写画家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遇,只有“张公子”的书中有相当部分艺术鉴赏的内容。从那本书中,我认识了莫奈和他的画作,还有“印象派”的其他画家和绘画作品;我试着理解作家怎么在他们的作品中怎么呈现“光”和“印象”。这样的理解,显然对于欣赏浩渺如烟海的绘画作品是远远不够了。于是,当我开始翻开这本厚厚的绘画鉴赏入门书的时候,我意识到这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绘画鉴赏体系。当得知,封面上的那副画中的那个看上去有些早熟的小女孩只有13岁时,“西方和东方(尤其是中国)差异多大”的感慨悠然而生。不过,在慢慢阅读那些画作和相关的解读的文字的时候,我慢慢觉得西方绘画和中国古诗倒是有几分相似——那种画面感,那些寓意,那些变幻的笔触......那些作品背后的故事......然后,我试着推而广之,发现各种艺术之间基本都相关的。对我个人而言,我比较熟悉的当然是纯文学中的小说作品,小说和绘画的相通之处在于:1. 对细节的重视;2. 暗示和隐喻;3.对比和类比;4.时代对主题和表现形式的影响,宗教题材,贵族肖像,“印象派”,“现代派”.......都会有时代的影子......这本书如果使用印刷小说的纸张印出来的话,其实一点也不厚,200余页——对于小说来说,不会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题材。但对于绘画,一副绘画作品,就可能呈现一个世界。本书作者弗朗索瓦丝・芭布-高尔是法国著名的艺术史教授,她排斥菁英主义,致力于为大众开启通往绘画艺术之门,为此创立了“如何欣赏画作协会”。而本书就是她在尝试艺术鉴赏“大众化”的代表作之一。根据不同的层次和鉴赏方式,这本书被分为六个大章,每个章节中按线性的时间顺序介绍几幅绘画作品。作者使用三部分介绍作品:原作和局部,鉴赏要点和参考资料。而在鉴赏要点提示中,一般又会注意两个方面:绘画技巧和画面细节。绘画技巧包括:颜色的运用,明暗对比,阴影的使用等等,之前在张公子的《梵高和他的眼睛》中体会梵高如何呈现光,其实就属于这个范畴。而对于画面的细节的解读,作者往往会把原画的关键部分圈画来,然后用一个单页去展示某个局部。书中的一些画看过,或者对画家有所了解,更多的内容我是第一次遇到。对于那些陌生的画面,我停下,默默看着画面,自己先感受一下,审美首先从观察开始——那些细节,那些蛛丝马迹——就像是侦破一系列的刑事案件。翻开作者的文字,和我想到的内容两相对比,每每看到自己的观点和作者的赏析有所契合,心中就会涌起一阵窃喜。这种感觉在看到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那副《夜鹰》时最为明显。我个人对美国艺术认知较少,并且缺乏认同感。美国电影在技术上的浮夸,和在艺术上的虚空;美国小说对现实生活的过度关注.....当看到《夜鹰》这幅画时候,我的第一感是,美国也有画家?看了一阵之后,“画的真不错”。那种从酒吧射出来的光,照亮了对面小店的一角;那些直线造型的房舍、家具、街道;那个孤独地坐在吧台的人——还有那个随时出现在街道上的人或者人群......那种呈现了不可解释的现实的独特角度......带着自己的第一印象,开始阅读作者的评论的文字和相关的参考资料。然后,掩卷,离开......可总觉得,思绪里总会出现那副画面,那里有片无尽的宝藏。看过这本书,我在朋友家,听到了朋友弹奏的古筝乐曲。我自己拨弄了下古筝的低音区,弹拨一次,余音要很久才会慢慢消逝......品鉴绘画,也是如此吧。

书封面的画不错

里纳尔多和阿米达

外行看热闹

抽象画还是理解不了,作者的解说如同呓语,恕我愚钝,无法理解。理解西方的画作,还是要了解西方的文化(历史、宗教等)以及画家的个人经历,作画的时代背景、时间、地点、委托方的情况。历史宗教画充满隐喻、暗示、代指的元素。历史宗教题材画曾是画家最愿意的作画题材,报酬丰厚,是画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印象较深的几幅画:作为本书封面的安格尔《里维埃小姐的画像》,脑袋大、没肩膀、毛皮围巾联想到天鹅的脖颈,带有情色意味。达利《·永恒的记忆》,超级软,时间在溶化。维米尔《戴头巾的少女》,感觉时间静止。格吕内瓦尔德《基督受难图》,确实令人震惊。基督的身体描绘与委托方展示这幅画的场景有关,修道院是治疗恶疾、截肢的场所,也许现代的观者无法理解为何要把基督身体描绘的如此腐坏、痛苦,也许画家的目的正是要让当时观画的患者感到基督正在分担他们的苦痛,用血和肉替他们救赎。蒙克《呐喊》,火烧云,感觉不适。莫奈《睡莲》,看着画感到内心宁静,色彩、光的瞬间捕捉,他绘制了250多幅睡莲,好像我正坐在画家的身边,在他的日式花园里静静的一同观赏睡莲。绘画的圆形形式暗示时间循环无尽的理念。有机会去巴黎杜勒丽橘园美术馆,一定要看看《睡莲》。

相信你的眼睛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第一句话就是:学习观看一幅绘画,首要的,是愿意完全相信我们自己的眼睛。坦白说,我是个艺术盲,对于欣赏画作这种事一窍不通,虽然这本书中列举的很多名画,比如《圣母之死》、《卸下圣体》、《戴头巾的少女》、《呐喊》、、《睡莲》等几幅名画,我都有所耳闻,对于拉斐尔、毕加索、达利、塞尚、高更、蒙克、达芬奇等这些知名画家的名字,我也听过,但是——也仅限于此了。我知道《圣母之死》和《卸下圣体》都是很伤感的画,和宗教有关,说的是耶稣和圣母玛利亚之间的事,我知道那副叫做《戴头巾的少女》还有个另外的名字叫做《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我知道蒙克的《呐喊》是一个人在大声尖叫,我知道莫奈的《睡莲》是一副很漂亮很漂亮的画。但是——也仅限于此了。对于一个画盲来说,看这本书的过程有些艰辛,这本书几乎在床头放了月余,每次都是睡觉前,贴个补水面膜,然后翻开,看上那么一幅画。居然也就这样给我看完了。书的排版和纸张很漂亮,厚实而不笨重,纸张亦十分有质感,对于这种讨论画作的书籍,原画的色彩,是十分重要的是,难得的是,编辑肯用心,这本书中的每幅画都很漂亮。六个章节,每个章节的主题下都讨论了六幅画,而每个章节讨论的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幅画。比如:观察简单的现实,分析扭曲的可见世界,考虑表象的迷惑,克服第一印象的震惊……看起来好像是在说,每幅画都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看,而一些名画更是需要掌握足够的技能才能够读懂,比如安东尼·塔皮埃斯的《七把椅子》,在我眼中可是就是杂乱五章的几笔涂鸦,但是书中却明确指出:“解读这幅作品的难题在于,一般的图像作品会与观者之间建立起相对舒适的距离,而塔皮埃斯去掉了这个距离。令人不快的现实与其美学处理手法之间存在平衡,这种平衡让人感到紧张。”画面、线条、色彩,让你感到紧张,或者这个世界同样让你感到紧张而不可理解,但是图像建立起了你与不了解的世界之间的联系。还有最后一幅画,马克·罗斯科的《赭色》,在我看来,也就是两块眼色不同大小不同的色块而已。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却层层分析出:它可以让你的眼睛失去焦点,让你有种它在燃烧的错觉,而一幅看上去如此简单的作品,却可以从不同我位置去观看,得出不同的领悟,而几何的钝感为它提供了稳定感,画作是赭色、红色的鲜明对比,跳跃,富有激情,充满力量。你静静地看着它,它依然只是两个色块,但是,却分明跟随者读者的循循善诱,有着不一样的理解。用那句烂大街的话来总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定义更为广泛的画作,在不同的欣赏着眼中,它自然有着不同意义和震撼。而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并不试图去影响你什么,去直接告诉你这幅名画背后的意义,它只是很严肃,很正经地告诉你,如何从光影、结构、色彩、线条、褶皱、生活、日常、本质等等这些客观的层次上去分析一幅画,即使认真地读完这本书,我相信,你依然会对这幅画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它所解读的只是常识,而真正意义上的《如何去看一幅画》还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掘。大胆地去看吧,在真正的艺术面前,你永远不会让自己失望,相信你的眼睛就好。

上光油,鉴定完毕。

【无疑 对任何爱艺术者 这都是一本废纸】它唯一的用处就是 让那些混迹於上流社会的草包 找到一点儿 显得不那么太过俗气的谈资而已。(另:一个没有尿 却非要撒出来的主儿,他最该做的是去喝水,而非学习如何脱裤子。

看了部分了,可以的。

适合我这样对艺术绘画感兴趣,却对绘画史一无所知的人。用心看,能对名画,名人,流派,发展史了解各大概。类似于在一个博物馆,有个合格的导游给你介绍了一遍。以后看画的角度将有所不同。同时感叹,名画有的让你惊叹,有的也很让你无语。

【干货贴】如何看懂一幅画

文/Peter Wang最近看了两本跟赏画有关的书,一本是这个,还有一个就是《小顾聊绘画》,看完两本书,我自己在微信群跟人讲了一次课,名字就叫《如何看懂一幅画》。今天,我把我讲课的实录写到这里,算作是本书的一个读书笔记。【文字实录】我今天要讲的呢,主要就三个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看懂一幅画?第二,看懂一幅画的标准是什么?第三,怎么样去看懂一幅画?一、为什么要看懂一幅画?首先我们来讲讲第一个问题,这里我先从我自己的角度跟大家来讲讲为什么我想去学着看懂一幅画。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有时外出旅游的时候,稀里糊涂地就会进入一个博物馆看画展,有时也会在一些朋友的邀请去看一些画展。之前因为不懂怎么鉴赏,所以面对一个画,你基本也就只能是走马观花地看看。看完,什么感觉都没有。但是很奇怪,当时的我又特别希望自己能够看懂其中的门道。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萌生一种想法,我要去积累一定的赏画知识,然后面对一幅画,不至于会束手无策,至少能够看出一些别人看不出来的东西。第二,有一次我听《锵锵三人行》的窦文涛在节目中提到一个事,大致意思是会说艺术作品的价值永远就在那里,他不会因为你不懂得欣赏他而失去。相反,你可能会因为不懂欣赏他而使得你的生命失去一些乐趣。这话,我很赞同。后来我也联想到看画这件事,其实也是这么一道理。我其实见过那些对绘画作品如痴如醉的人,我也能够间接地感受到他们在赏画这件事上得到的快感。对于这种乐趣,我自己也想去体验一番。第三,考虑到对于绘画作品,很多人是跟当初的自己一样,是不懂得怎么看,不懂得怎么欣赏的。我就想如果我知道怎么看,而且我能够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语言帮他们去讲解一幅画,别人会得到满足,别人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起我的满足。如果对方又是个漂亮的异性,我的成就感搞不好会更大。以上三方面的动机,促使我开始了赏画和学习赏画之旅。在下面的内容里,我就跟大家讲讲我对于赏画的一些心得。二、看懂一幅画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今天的这个主题是如何看懂一幅画,那这里我就先解释一下我这里指的这个“看懂”是什么意思,我这里指的看懂一幅画很简单,它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搞清楚这幅画大概画了什么。第二个标准,搞清楚作者通过这个画想表达什么。第三个标准,搞清楚这幅画的亮点在哪里?这里我举例说明,比如这幅画的名字叫《蛙塘》,作者是印象派大师莫奈。我接下来就用上面说的三个标准来解读一下这个画:「1」午后,一批上流社会的交际人士在公园游玩聊天,那里有片蛙塘。「2」这幅画本身,是一幅简单的风景人物画,其本身没有暗含太多的“隐秘信息”,但考虑到莫奈是个玩印象风的高手,所以他借助这个画,肯定是有意在传递他的那种印象派的绘画风格。印象派的特点就是主张从色彩和光的角度观照自然,抛弃注重色调和形式的传统绘画方法。莫奈说:「倘若你到室外作画,试着忘却跟前的物体,不论它是一株树、或一片田野。只要想象这儿是小方块的蓝,那儿是长方形的粉红,这儿是长条纹的黄,然后照着你认为的颜色和形状去画就是,直到符合你自己对景物本来的印象。」例如,他会画出对一整株树的印象,而不去画每一片树叶;远处的一片房舍或树林则成为一团斑驳陆离的颜色、光和阴影。这种风格,莫奈一直持续下去。他专注于光的变化和气氛的营造,使他的画中景物渐渐丧失实质的主体,只有色块勾勒出的轮廓依稀可辨,大自然或景物消失在一种颤动的抽象形式之中。那莫奈通过这幅画其实是在表达,或者说是在实践他的那套印象派的绘画理论和主张。「3」这幅画的亮点就是这池塘的水。虽说画得不太栩栩如生,但是湖水荡漾,微波粼粼的感觉已经出来了。如果你把这幅画拿远一点看,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它又变得真实了。这里所谓的真实,就是我们看了一个客观画面后,闭上眼睛回想的时候,脑子里留下的基本上就是这么一个模糊朦胧的画面。估计莫奈的绘画理论中,重视的就是这种留在脑子里的「真实」,而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印象派,印象派,强调的就是人们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三、怎么才能看懂一幅画?在我们看懂一幅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手段呢?我们有哪些工具可以使用呢?「1」眼睛和脑子比如我们为了达到第一个标准——搞清楚这幅画大概画了什么,就可以借助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眼睛去看,以及通过脑子去想,通过看和想,有时基本就能大致搞清楚你眼前这幅画大致画了些什么。「2」百度谷歌当然在有的时候,你凭借自己的眼睛和脑子或许看不懂眼前的画是怎么回事。比如像毕加索的这幅图,一般人肯定不知道毕老师这是在发什么神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只能借助百度谷歌去搜答案了,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这幅画的,然后我们看看通过别人的解读或者相关信息,我们是不是能够搞懂这幅画画了什么。当然,对于前面提及的第二个标准和第三个标准,我们同样可以借助百度谷歌搜索来找答案。另外,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前面提及的三个标准是很难一下子就百度到的,相反我们所能做的是「曲线救国」,通过搜索其他的相关信息,最后间接地推断出三个标准所涉及的问题。那么有哪些内容可以成为我们做推断的依据呢?或者说白了,哪些因素有助于我们看懂一幅画呢?有这么几个事很重要,第一,作者的生平际遇。举例:梵高在跟高更决裂前和决裂后,作品风格全然不同。这个例子很典型,说明一个画家的画风跟他的人生故事和遭遇有着很大的关系。马奈和伦勃朗的作品都有一种贵族气质,这跟他们所成长的环境和成人后的交际圈直接相关,相反有些出生卑苦的画家在早期会画一下下层人士的生活场景。像梵高的早期作品《播种者》,《吃土豆的人》以上例子说明,作者的生平际遇跟他的绘画风格有非常直接的关系,我们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特别有助于我们去解读这幅画。第二,作者的性格举例:梵高,毕加索,都是那种性格极度古怪天才型人格,同时其作品也都是古怪晦涩的。相反像雷诺阿这样是个性格极好的老好人,所以他的画风充分的希望,美好和幸福,这个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通过这个我想说明的是:作者的性格以及性格特点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也会直接影响画风。那么我们通过了解作者的性格,也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作者的绘画作品。第三,属于什么派?画家跟武林高手一样,很多都分门派,什么古典派啊,现代派,印象派等等。每个流派都有这个流派的理论,风格和显著特征。有时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画家属于什么流派,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搜索到这个流派的特点,然后再用这些特点去对照绘画作品,只要能对上,我们就会有一种顿悟,这种顿悟,也是一种很棒的体验。第四,这个画背后是不是有一个历史故事西方的很多绘画背后其实都是一个个的历史故事,宗教故事,神话故事。如果一个绘画画的是某个经典故事中的某个片段,那么你了解这个故事背景,自然也就有助于对这幅画获得进一步的感性理解。比如你去看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如果你不知道圣母是谁,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死的,那么你就可以动手百度了。「3」书籍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专门给你科普绘画知识的通俗读物。有的是给你介绍西方绘画大家的生平故事,比如《小顾聊绘画》。有的则是通过解读一幅幅的绘画作品去披露赏画方法,比如《如何看一幅画》。还有的则是给你去讲解名画背后的故事,比如《名画之谜》。这些书都有助于你集中地去增长一些赏画技能。所以综上,面对一幅画,我们可以怎么去看呢?这里我不妨完整地说一下我的操作步骤:第一步,收集信息1,先用眼睛看,脑子想。看到什么是什么,能想到什么是什么。2,去搜索别人对这幅画的解读,同时了解一下这个作品作者的生平际遇,性格,绘画风格。3,如果这个作品画的是神话故事,宗教故事和历史故事中的某个片段,就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的大致来龙去脉。第二步,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1,这幅画大概画了什么?2,作者通过这个画想表达什么?3,这幅画的亮点在哪里?第三步,完成前面两步之后,你就可以在画展上,当着妹子的面跟她侃侃而谈你对各幅绘画作品的看法。

看画好像看诗

有人说,诗不过是用语言组织起的我们对世界的想象。读诗的时候,鉴赏力越强的人,越能看到诗的意境。这本书告诉读者,欣赏画作与欣赏文学作品一样,需要观者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观察越细致,相像力越强,他所能得到的就越丰富。


 如何看一幅画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