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书评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208113411
作者:[匈牙利]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页数:488页

严重剧透

像解一道数学题一样,首先把条理弄清楚。整部小说(三个部分)的真相是:母亲杀死了父亲,失手打伤了路卡斯。路卡斯被送到了康复中心,母亲疯了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而双胞胎的另一个男孩科拉斯被父亲的情妇收养了。后来“二战”发生了,战乱中路卡斯被送到了边界,又阴差阳错逃离了这个战乱中的国家,与自己的家族彻底失散了。直到五十年后,双胞胎兄弟都垂垂老矣才重新相聚。关于最后为什么科拉斯不愿意与路卡斯相认,我也无法体会。如果说是怕母亲受到刺激,那未免也太牵强。可能是我的生活太安逸又没有兄弟姐妹,所以无法感同身受。好了。小说的写法上,我相信作者在一开始并没有想清楚整个小说的架构。“恶童日记”的出版与第二部“二人证据”的出版相隔两年;第三部“第三谎言”与第二部之间也相隔三年。而且三部分的写法也不尽相同。第一部可以说是“冷硬”,入黑暗侵袭般的恐惧感席卷全身;从第二部开始逐渐走进了更多情绪,变得温暖了一点。说实话我觉得第三部让整部小说的主题有点落入俗套,但仍然直击内心最脆弱的地方。尤其是最后路卡斯做的那个梦,让人潸然泪下。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第三部就应该是所谓“真相大白”的一章。而这一章当中的一些细节也在尽量向第二章的内容靠拢。就好像是我们做梦的素材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只是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错乱”而已。(好比电影《穆赫兰道》)包括第二部当中书店老板的作家梦想,和他姐姐之间的关系,那个残疾的小孩子,皮特等角色,都可以在第三部中找到出处。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将皮特设定为一个同性恋角色。后来我猜想,可能与第一部当中的军官有关系。因为第一部的情节我宁愿相信是“有真有假”,而那个娈童军官的事情可能是真的,所以才会出现在第二部中,也就是路卡斯的小说中。我认为,小说的战争背景是一切发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叙述所需要的基调和底色,是造成一切悲剧的根源。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孤独。无论是具象于对亲人的思念带来的孤独,还是逃亡的孤独。我曾经以为能将“孤独”二字讲清楚的只有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但读罢《恶童日记》,我居然因为自己是孤身居住在偌大的房间里,和午夜四下里的安静而感到害怕。我也是一个爱幻想的人。放下小说,我第一为我的幻想行为感到恐惧。是要什么样深入骨髓的孤独,才能让一个身处战乱中的十二岁的小男孩,整日幻想自己的兄弟还在自己身边呢。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昏迷中被送到康复中心,从此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亲人,他可能并不知道对方是死是活。就是凭着战胜孤独的信念,在鼓励自己,同时这样的信念也在折磨着自己。在第二部,也就是路卡斯自己写的小说里。那些随时逗露出的温暖,不论是来自皮特的、神父的,还是书店主人的。都是他发自内心的渴望。还有他对“情妇”这一角色的描写,在爱与恨之间的挣扎,源自他父母之间发生的“那件事”。那个残疾小孩歇斯底里的对关爱的任性占据,无不表现着他极度渴望亲情的内心。可以窥见他在远离故乡的那段日子里,过得是多么的艰难。不仅要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去思念自己的家人。因为他说过“现在是要练习离开的时候了。”经历过孤独的人都知道,试图逃离孤独时的孤独才是最深刻的。

童年创伤,是每个作家的写作的动力

我没看过这本书,但是我听过书中的故事。作者已经死了几年了,虽然故事很荒诞,但恰巧折射了我们这个荒诞的世界。记得有一个记者采访某个作家:就问他,你认为成为作家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他答道:是不幸的童年就如作者所不可猜想的那样,等他如此老去之时,才完成这本书。战争就像一个毒瘤,在他身上发酵了。到底是恶童罪恶?还是人性罪恶?不多说了,希望你们可以先看下,梁文道的讲评,在开卷八分钟。

大陸的出版社還是歇B吧

大陸的出版社還是歇歇B吧,沒有誠意出就別勉強出版了吧,讀者也跟著受罪。。。第一部就把小狗的小雞雞給刪節了,認為閹割啊。。。然後就是錯版,各種刪節,各種錯版。。。。能不能認真點出一本書?讀者真娘的受罪。。。。

《恶童三部曲》短评

《恶童三部曲》短评:按照故事精彩度,我会评价为《恶童日记》>《二人证据》>《第三谎言》,越是接近真相越是不如故事精彩。一开始思绪还是很清晰,结果愈往后愈看糊涂。好像是现实,又好像是故事,好像是谎言,又好像是真相。真真假假分不出来,真的有真?真的有假?谁是真的?谁是假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时候是真的?什么时候是假的?看完之后我更不知道,唯一看懂了的就是一切事情的开端来自于人类,男人与女人。《恶童日记》:小孩会正面迎击困难与挫折,谁是善?谁才是恶?《二人证据》:那两个人是谁?黑纸白字就是活着的证据?《第三谎言》:每个人都在说谎,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谎言是什么?真相是什么?真相似乎已经大白,但现实上好像一切又回到了原点,两兄弟始终没有温馨相逢相聚。看完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 真的别想太多...我的生活原来挺简单,简单就是快乐。

重口味写作与重口味读者

完整地给这三部小说写一个评论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评论者似乎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便是如何论证这三部小说的自洽。既然每一部小说都在推翻前面一部所造成的故事印象,那么我们似乎也没理由给第三部以最后的信任,即便它是系列的第三部。我们无法得知,究竟是作者写第一部第一个词的时候就已经大致想好了第三本的收场,还是写完一本之后若干年,又暗自决定,以续集的方式重写这个故事——重新震慑一下我们这些无辜的读者。而从原作发表的年份间隔上来说,似乎后者几率更大一点。能这样去琢磨,事实上已经说明了作家的一部分成功——在故事结构的营造和所引起的惊异效果上。有些重口味的读者可能都不会满意第二部、第三部所给的解释——他们满足于人性中某种隐秘、黑暗、残暴部分的展示,任何环境的、政治的乃至某种人性缺点的莎士比亚式解释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多余——只需要展示就够了,因为它们就像宇宙的黑洞,是一种无从解释也无需解释的存在。重口味写作一方面源自人性黑暗核心所具有的致命引力,另一方面却也是作家对于形式的一种极限挑战。而重口味读者似乎都不在意作家的第二种理由。可以理解重口味读者的不满或不屑,但是不可否认,第二第三部作品仍然具备令人惊奇的效应,而且作家她恪守了一个20世纪艺术家的职责,在作品中没有露出政治异议者或者道德批判家的声势。在国家层面的人类总体生存困境,和个人层面的道德困境上面,她所尽力去做的也只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展示。重口味读者所忽略的,可能正是作家成为伟大的地方。

亦真亦假 耐人寻味

文字简单,剧情让人惊叹,两兄弟在战争年代异于常人得生活,其中残酷的,温暖的,令人一气呵成看完第一部,本期待在第二部看到两兄弟分开的生活,才发现剧情跟第一部矛盾起来,其中一兄弟离开,周边人缺毫无提及,甚至在路卡斯说他还有兄弟时,大家有怀疑时,我也开始怀疑第一部中得兄弟是否真的存在,带着这样的疑问和路卡斯自述的有些荒诞的生活状态,一直追到到了第8章,剧情开始急速扭转,路克斯回来寻找兄弟,开始让剧情真相慢慢浮出水面。第三部分开始讲起来儿童时的故事,才发现这本书耐人寻味之处,忍不住又重新返回第二部,第一部,甄别真真假假。

我们

恶童三部曲我是一口气看完的,三本独立的书,很多人把最好的评价给第一部,没有第二第三本,第一本书仍然可以单独存在,但如果没有第一本,第二第三本却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像一个人一生中的童年,中年和晚年。中年和晚年必不可少的有童年的影子,而童年确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最吸引我的,就是日记里的第一人称——我们。  很难用一种题材去界定这本书,在读到第二本中部的时候,开始像一本悬疑小说,我隐约觉得或许双胞胎并不是真实的存在。我像去破解一个谜题一样去看下去。到底什么是真相,我已分不清现实和虚构。  我用时间顺序来理清我所看到的,双胞胎兄弟路卡斯和克劳斯是真实的存在,他们或许曾经也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战争爆发前,他们的父亲爱上另外一个女人,在和妻子摊牌时,妻子情绪失控开枪打死了丈夫同时也打伤了路卡斯。疯了的母亲被送到精神病院,路卡斯进了福利院,父亲爱上的另一个女人领养了克劳斯。克劳斯却在与她的共同生活中爱上她所生的与他同父异母的妹妹,注定无果的恋情使得克劳斯离开,回到了自己原来的家,接回了精神病院的母亲,想要寻找自己的兄弟。但兄弟路卡斯却因为战争的爆发被送到了偏远的乡下交给一个老妇抚养。路卡斯被母亲打伤后落下了残疾,从来没有人探望和看过他,在福利院他妒忌,报复,养成了恶童性格。恶童日记第一部就是以路卡斯乡下的生活为蓝本所写,但是自始至终都是他一个人。路卡斯跟随一个陌生的被他想象成父亲的男人穿过了边境,而他虚构的一直陪伴他的兄弟留在了小镇。   穿越边境后的路卡斯在申报名字时为纪念自己的兄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克劳斯。同时他以路卡斯为第一人称写下了虚构的兄弟留下之后的生活,这些生活日记充满了他自己的经历以及所见的人所遇的事。当他终于决定寻找自己的兄弟的时候虚构的路卡斯只有失踪而告终。  真正的克劳斯却一直和母亲在曾经的家里过着并不算幸福的生活,反复受到并不存在的兄弟路卡斯的折磨。路卡斯失踪了,但母亲因为打伤路卡斯心怀歉疚,在家中构想了完美的路卡斯的形象,她对克劳斯说路卡斯就不会这样或者路卡斯会怎么样。路卡斯永远是对的,克劳斯则一无是处。在化名为克劳斯的路卡斯找到自己的兄弟真正的克劳斯时,克劳斯却因无法也无力面对揭开家庭的历史去接纳他,他拒绝了,他说,自己的兄弟路卡斯很早以前,已经死了。得不到承认的路卡斯在被遣返的路上自杀身亡。遗愿是埋葬在父亲的身边。克劳斯满足了自己的兄弟,也许在地下,他们一家才能真正团聚在一起。   如果这是一个故事,故事以兄弟之一的死而告终,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终的真相。我在谎言与真相之间徘徊彷徨。每个人都和别人活在一起,自己想象中的儿子,想象中的兄弟。用清晰的记忆记下童年,之后用一生的时间去回味去摸索去寻找。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悲伤到无力去面对真相,只能在谎言与真相之间徘徊。但无论如果,我记住了我们,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眼前的景象如地狱般凄惨,但只要我们在一起,便可以视而不见,以无畏的勇气面对荒凉。

孤独男人的真实与谎言 ——《恶童日记》全解析

孤独男人的真实与谎言——《恶童日记》全解析30年前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用最简单的法语为世人带来了《恶童日记》,成为欧洲文坛耀眼的作家新星,随后的《二人证据》、《第三谎言》这个巫婆样的女人又一次次转动笔尖推翻了先前所构筑的残酷世界,终成黑色经典。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是欧洲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但在大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约是《恶童日记》系列的叙述太朴实了,没有蹩脚的语言,读者匆匆翻过,忽略了其中的真实。太多的角度可以透视这个系列:恋母情结、自杀情节、悲剧的诞生、战争历史、梦的解析……大陆珍藏纪念版本阉割掉了所谓过分残酷血腥的内容,所以部分解析存在臆断,第一部分是简单的书评,尽量不涉及剧透,第二部分是全系列的解析,大量剧透!《恶童日记》双胞胎的童年日记,稚拙的语言道出了一个又一个残酷的事实:禁食、恋童、通奸、性虐待、杀人、弑父……战争激发出了人类最邪恶的本质,简单语言的背后承担着残酷的现实,儿童视角的战争更令人心寒。如果每一篇日记都用蛊惑的语言描写出来都可以是报纸社会版头条,残酷的童言显然更有冲击力。双胞胎兄弟的感情好的仿佛是连体婴儿,文中所有的叙述人都是“我们”,最后却必须有一个踏着父亲的尸体跑去了另一个国家,让人不免好奇兄弟二人的命运走向。《二人证据》刚开始描写的路卡斯善良的让人无法相信他就是上一部中那个作恶多端的恶童,他收留了乱伦生子遭人唾弃的雅丝蜜娜,他爱护跛脚的玛迪阿斯,他有了朋友和情人,他似乎活得善良而美好,直到他掏出了剃刀架在情敌的脖子上,用装满沙砾的袜子敲晕了那个男人,才让人感叹“噢!这坏胚子终于露出凶相了!”有一瞬间路卡斯的形象与《白夜行》里桐原亮司融合了,同样孤独残酷的两个男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路卡斯的孤独,为了自己爱的人可以毫不留情杀掉另一个爱慕自己的女人。结尾的一份调查报告似乎把这一切都推翻了,没有双胞胎,没有路卡斯,一切的一切都是克劳斯的幻想。《第三谎言》这是全系列最为复杂的一本,这本书把本系列上升到了《穆赫兰道》式的烧脑级别,分别从克劳斯(路卡斯)和科劳斯的角度叙述,叙述又分为回忆和现实,间或掺杂着梦境,而一切叙述又包括着真实与谎言,中间没有明显的断章,作者不停歇地写着,视角不停地转换交错,看得人几近崩溃。至此两个孤独寂寞男人的故事彻底完整呈现,我们以为的双胞胎其实一直独自艰难支撑过活,我坚信这才是系列的主旨,雅歌塔一定在写《恶童日记》的时候就策划好了一切,真实中的意象在前两本中都扭曲出现,到底如何解释这一切?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还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我~~~~~是~~~~分~~~割~~~~~~~线~~~~~~~~~~~~~~~~~~~~~根据《第三谎言》的叙述,最终拿到手稿并整理的人应该是科劳斯,而克劳斯既为路卡斯,而《第三谎言》部分的中后部分才是真实的描述,之前的一切全部判断为假!这些虚假的故事是有迹可循的,《二人证据》最后的官方调查报告称克劳斯▪T是四月二日抵达本镇,而《第三谎言》部分克劳斯自述到达童年小镇的日期是四月二十二日,且外婆的名字也不一样,官方报告其外婆为玛丽亚▪T,而叙述中为玛丽亚▪T,配偶均为V先生,这些应该就是作者为我们留下的一些线索,让读者小心去分辨其中的真假。而这里我大胆的推断,根本就没有外婆这一角色,只是一个老妇在战争时期受托照顾几个幼童,克劳斯恰在其中,后文再次验证了这种推测,科劳斯在安德烈斯伯父家里曾看到一个不受宵禁影响的跛脚小孩在酒吧吹口琴,伯父告知他是一个孤儿住在外婆家里,这个孩子无疑就是克劳斯,曾经,这对兄弟都生活在K镇,曾经他们如此接近!而如果玛丽亚真的是克劳斯的外婆,科劳斯一家人都息息相关,没有理由不知道,所以这里的外婆应该只是幻想的身份。手稿最后的整理者是科劳斯,我们无法判断这些谎言到底是谁经过了怎样的扭曲,但双胞胎的心理状态和感情线还是可以分析的。路卡斯的恋母情结表现的是最为明显的,不管是在谎言中帮他们洗澡的女仆,玛迪阿斯的母亲雅丝蜜娜,还是情人克萝拉,都透露出路卡斯对儿时母亲怀抱的眷恋,路卡斯自述中称并不太记得去医院之前的事,但是儿时的意象在前段的谎言中都曾作为重要的道具出现,比如说母亲的缝纫机,在手稿中曾经就专门描述过。而科劳斯在得知母亲只记得路卡斯的情况下,依然照顾母亲相依为命,最后为了独占母亲的感情甚至拒绝与路卡斯相认,这也是读者们最为不能接受的一点。母亲潜意识中其实是认为路卡斯被误杀了,失去的总是最好的,怀着对路卡斯的愧疚之情,在假想中始终处处偏袒他,而与她相依为命的科劳斯勤勤恳恳却依然无法在母亲心底占据分毫,在长时间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科劳斯应该也对母亲产生了异样的感情,这种感情被扭曲压抑,最终呈现在前两部作品当中,双胞胎杀掉父亲,路卡斯爱上有母亲影子的克萝拉,可以理解为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变式体现。路卡斯和科劳斯的兄弟情似乎是一个相爱相杀的故事,路卡斯独自一人被迫与可怕的老太婆住在一起,第一部双胞胎所做的练习,可以理解成路卡斯战争时期在“外婆”那里所受的虐待,孤独的路卡斯无法一个人撑下去了,所以他幻想出了科劳斯,模糊的记忆中,他有家、有母亲、有兄弟,生活幸福美满,然而现实残酷使他质疑一切,这到底是幻想还是真实?他幻想出了“我们”,“我们”一起应对这个孤独的世界,为了让“我们”存在的更加真实,于是他攒钱买来纸和笔,写下了他的第一个谎言,在谎言中她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这谎言仿佛是梦一场,科劳斯成了路卡斯唯一的精神支柱,找到他、与他相认成了路卡斯生活的意义,然而,科劳斯拒绝了。一瞬间,路卡斯生命中的支撑消失了,父母双亡、兄弟反目,科劳斯是他的双胞胎兄弟,他们的思维方式那么的相像,路卡斯一定是不相信科劳斯谎言的,但这才是最致命的一击,曾经孤独寂寞独自在战乱中抗争,唯一的兄弟却生活的幸福美满,三世同堂,所以他生无可依,纵身一跃,只求死后可以与家人团聚。那么克劳斯呢?安德烈斯曾将科劳斯与那个跛脚的孩子做过比较,科劳斯承认他是幸福的,相比路卡斯他好像幸福那么一点点,可以和母亲在一起,做了厂长,出了诗集,生活不那么困苦,还曾经品味过爱情的苦与乐。但是,母亲至始至终都没有认可过他,就好像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女人,辛苦了一天回到家里,这女人却在诉说她对另一个人的思慕,对自己骂骂咧咧,而自己还要好好照顾她,这时母亲的角色与维多姐姐的形象是一致的。母亲的生活中处处都是路卡斯的影子,科劳斯就这么输给了自己的兄弟,也许科劳斯第一次在精神病院听母亲絮叨路卡斯时恨不得中弹的人是自己,他的孤独与寂寞也是无处安放的,所以也会幻想与路卡斯对话,幻想与路卡斯在一起,这样至少两人得到的爱是平等的,科劳斯对莎拉的爱我认为是对路卡斯感情的扭曲,恰巧在科劳斯失去弟弟体会孤独的时候,莎拉降生了,他把对路卡斯的爱投入到了这个孩子身上,就像幻想中路卡斯对玛迪阿斯的感情一样,从这里看兄弟俩的感情和处事方式是那么的一致。通篇作者都避免提到感情,一直用冷酷的笔端叙事,毫不留情的谋杀掉了所有有情人,在读者心里最残忍的应该就是科劳斯了,路卡斯跳火车的时候似乎他就得到了所有读者的爱,活人永远比不过离开的,谁有勇气先走一步,谁才是赢家。如果科劳斯认下路卡斯,那么他一直经营的幻想也就失去支撑了,没有了母亲对他的爱,那么,跳火车于他也是不错的选择,所以这故事只能是你死我活。 弗洛伊德认为,梦=被压抑的欲望+伪装起来的满足,用这一公式来解读双胞胎的故事是可以成立,虽然都是谎言。这是写到最后突然萌生了新的想法,可能真的没有双胞胎呢?因为人物刻画得太到位了,所以读者根本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角色,所以我们都假定双胞胎是存在的,只是在说谎而已,也许从头至尾只有科劳斯一个人,我所理解的感情与经历的重合可能只是真实在谎言中的扭曲映射,回到K镇逗留的可能是科劳斯,官方报告也说明过手稿只有一个人的痕迹,所有的一切都可能是科劳斯自己在唱独角戏。但这样就太残酷了,经历过何种的男人才会寂寞到如此地步,甚至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虚构。附录:双胞胎真实与谎言(大致按时间线)真实 谎言四岁 愉快的一家四口 战争开始 父亲出轨遭母亲枪杀 母亲误伤路卡斯 科劳斯被安登妮雅接回家路卡斯留在医院莎拉即将出生六岁 科劳斯开始上学 参看 《恶童日记》八岁——十岁 路卡斯在S市康复中心科劳斯去精神病院看望母亲母亲由于愧疚只记得路卡斯科劳斯与安登妮雅决裂康复中心被炸毁路卡斯被送去K镇边界外婆家科劳斯住在K镇安德烈斯伯父家十一岁 科劳斯与莎拉相互爱慕科劳斯被送去母亲那里十四岁 科劳斯成为排字实习生十五岁 路卡斯踏着逃兵尸体越过边境 弑父,克劳斯越境 彼得成为路卡斯的监护人路卡斯认识了彼得的妻子克萝拉 详见《二人证据》十七岁 科劳斯成为正式工人二十二岁 科劳斯与莎拉重逢几年后莎拉结婚四十五岁 科劳斯成为印刷厂厂长科劳斯出版诗集四十六岁 路卡斯回到K镇整理手稿路卡斯与科劳斯见面后自杀

扭曲的道德,流亡的人性

名噪一时的《恶童日记三部曲》是雅歌塔五十一岁时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并且是由她学来不久的、磕磕绊绊的法语写成,这被文学界称作一个奇迹。也是因为这个噱头,在前几天听人讲述后,我便找来这本书,想见识一下这份传说中的“写作天赋”。但三本小说读下来,我已经不相信这和天赋有多大关系了。一方面,从写作的手法看,模仿儿童的口吻描述世界绝对不会比普通的记叙更好驾驭。三部曲中作者成长的脉络清晰可见,《恶童日记》的手法类似并已超越《偷书贼》一类的小说,而之后的《二人证据》和《第三谎言》种,多角度叙事和对复杂精神状态下的记忆与想象的描写,加上不时穿插的魔幻或荒诞的语言掌控,都显露了一个作家大量长期的实验性的创作经验。如雅歌塔自己所说,她从十四岁就开始写作,四十三岁就已经开始用法语发表作品。她的“天才”之名之所以盛传,不过是因为大众往往不愿接受努力与积累的价值,而情愿相信自己也会一朝走运遇到高人,被传进体内几十年功力,就变成武林盟主的神话罢了。另一方面,书里所讲述的,那种非常时期下寻常人难以想像的人性选择,也绝对和作者的经历分不开。读这本时,我每每停顿,被一个短章节内所涵盖的内容之奇特惊讶到。所以当我看到雅歌塔的采访记录,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不是想象。基于现实之上的故事,当然容易触动人。我不相信所谓的“性善说”或“性恶说”,但坚信环境对于道德感的影响。童年是性格最初的定型期,用真诚细腻的爱可以浇灌出一个小天使,而处于无爱的环境下,一个孩子,也会为了自我保护长成一颗坚硬而有毒性的恶魔种子。战争只是导火索,而由战争引起的贫苦、饥饿、对于爱与付出的吝啬、人与人之间的防备、排挤、压榨、乃至对失去的人或事的偏执怀念,这些都是足以扭曲人性的引线。至于所谓变态的乱伦、同性恋、性虐待,反而只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邪恶小事产生的结果,而并非恶的表现或根源。这也许是这本小说复杂情感下掩埋的价值观,也许只是将我自己的理解带入了情节。但这样看待世界,也许我们就会对那些流亡在道德边缘的人性多一分理解。

女性读者会给五星的作品

对于一部黑色经典,只谈谈个人感观,如果分开评价的话第一部肯定五星,第二部三星,第三部三星。第一部恶童日记是整个事件背景或者说第三者能接触到的事实(如果有的话)是整个事件结束后唯一留下来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一个结果。看了第一部就有想了解双胞胎兄弟们接下来的故事,或者说想了解日记中隐藏的秘密。这也是花了一个下午读完的动机。但是对不起,接下来的故事一点都不酷,第二部二人证据通篇围绕着正在成年的小男孩与两个女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期间穿插了多个非正常恋情故事,在男孩最终将爱倾注在年轻母亲“留下”的私生子身上时,并没能学会如何去爱的男孩又一次失败了。在第二部的结尾处作者给出了通篇纯属虚构的告知...“回到”正轨的第三部第三谎言,分别以两个双胞胎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事实,一个满怀乡愁的老人渴望对方的认可,一个满怀妒恨的兄弟选择将秘密深埋心中,再次证明了没有得到的才是最好的。但是回过头来发觉,这部小说离我期望的渐渐远去,如果留下日记是想向另一方证明什么,那为什么要写第二部呢?如果日记和第二部的内容都是虚构的,拿什么向对方证明曾经存在呢?恶童日记描写的故事有什么意义?恶童日记里那个强大、危险、冷血、果决的形象、一个曾经的生存强者到晚年是这样的吗?这个是恶童还是另一个?对男孩来讲童年的纠葛影响有那么大吗?那些危险的非正常恋情又影射什么含义吗?等等,最遗憾的是 第三部中双胞胎与第一部中的恶童形象相去甚远...这部小说有两个令我受触动的地方: 1.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才会通篇使用“我们”,即使双胞胎,他们也总想要区别于对方 2.要么拥有所有未曾获得的要么回到原点,就像输了游戏想重新再来的小孩因为痛苦而遗憾,留下评论,可能也是人到年老后唯一能剩下的...

创伤记忆衍生恶之花

作者:张娟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恶童日记》是一本让人震惊的书,作者从各个角度挑战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主题首先惊世骇俗,一直以来我们对“恶”避之不谈,一味尊崇“善”,从来没有一部小说如此正面集中地描写“恶”,相比于善的单薄虚妄,恶坚定有力,内涵丰富。但是如果停留于对“恶”的揭露,则是对文本表面化的误读。一个深刻主题的呈现,离不开一个构思缜密的叙事结构,将扑朔迷离的叙事密码条分缕析之后,小说的精神内核才涨破文本表层,渐渐凸显出来。《恶童日记》三部曲实际上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作者运用了多重叙事视角和看似独立实则具有千丝万缕关联的叙事单元构建了复杂的叙事迷宫,这给读者造成了阅读上的错觉,把三个故事分开来看,无法理解文本叙事上的反差,更不能清晰辨认作者的精神图景。与其说是三个故事,不如说是一个故事的三个叙述方式,文本内部的主线虽被遮蔽却始终清晰有力。第一部《恶童日记》,因为战乱双胞胎兄弟路卡斯和克劳斯被妈妈送到乡下外婆家,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被称作“老巫婆”的外婆,邻居小兔子,教堂的女仆和神父,驻扎此地的外国传令兵和军官,远道而来的“表姐”……后来母亲回来带他们逃亡时被炮弹炸得身首异处。最后是父亲,他偷越边境时踩到了地雷,双胞胎中的一个踏过父亲的尸体跑到另一个国家去。双胞胎除了要应对各种各样的人之外,他们还自觉地训练自己,他们自学读书写字,锻炼各种生活技能,还发明了一种“恶的练习”,包括各种匪夷所思的项目,练习行乞、禁食、不动、假装聋子和瞎子,还练习残酷、偷窃、勒索,以及心灵之痛,互相辱骂殴打对方直到对此麻木,不断重复爱的字眼直到丧失意义,以此忘却温情适应残酷,抽离了感情,人就会变得可怕。双胞胎虽然年幼,但却作为真正的强者而存在,他们不但具有俊美的外表,更拥有冷静智慧的头脑和坚定强悍的意志,他们驯化自己,驯服别人,在战争的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下来,将现实这头猛兽驾驭自如。第二部《二人证据》,由留下来的路卡斯讲述,他卖掉了外婆的房子,买下镇中心的一家文具店。他办身份证时认识了党部书记彼得并成为朋友。他收留了带着孩子玛迪阿斯出走的雅丝蜜娜,同时和图书馆工作的神经质女人克萝拉发生情感纠葛。这一部分重点写的是路卡斯陪伴玛迪阿斯的成长。玛迪阿斯生来残疾,被视为怪物。上学后,他整天带着被同学欺负殴打造成的伤痕,但他坚持上学,并且变得更加优秀。这样一个倔强的玛迪阿斯,内心却极其敏感脆弱,当他看到路卡斯对金发碧眼的漂亮小男孩流露出爱意后,就把自己吊死在窗台上,受到重创的路卡斯不久后在小镇消失了。至此文本内部发生了断裂,两段关于童年的叙事都已终结。造成断裂感的原因在于双胞胎和玛迪阿斯的巨大反差,双胞胎强大而无坚不摧,玛迪阿斯一切努力都遭遇挫败,现实的残酷总是超出他的设想,他终究无法承受选择了自绝。反差的寓意正在暗示真相,双胞胎和玛迪阿斯,一个象征理想,一个映射真实。第二部还有一个尾声,多年后一个自称克劳斯的人来小镇找他的双胞胎兄弟路卡斯,但他的朋友都认为他就是路卡斯,因为他们从来就没见过克劳斯,双胞胎是否存在成为了一个谜。一切谜底到第三部《第三谎言》中揭晓,由两个叙事主体来讲述,首先是自称为克劳斯的人,开始回忆他的人生。他小时候因病被送到一家康复中心,他父母从来没去看过他。康复中心被炸毁后,他被送到偏远乡下的一户人家,他叫收养他的农妇为“外婆”。15岁时他帮助一个陌生男人逃过边境线,男人踩到地雷丧生,他则顺利逃到邻国,被当地人彼得和他的妻子克萝拉收留,一直在那里生活。40年后他办了一张旅游签证回到小镇,在那里他用6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部小说手稿,即《恶童日记》和《二人证据》,这只是他的虚构,是他制造的谎言。因签证到期克劳斯被遣返,被送到位于首都的大使馆,那里的工作人员意外地找到了一个名叫科劳斯的人,他拨通了他的电话。关于克劳斯的叙事到这里结束,接过电话后,科劳斯开始了他的回忆。双胞胎兄弟路卡斯和科劳斯4岁的一个早晨,父亲提出和母亲离婚,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那女人怀了他的孩子。母亲情绪激动开枪射杀了父亲,流弹击中了路卡斯,路卡斯被送到了康复中心,母亲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科劳斯被父亲的情人收养,长大后他接回母亲,住到原来的房子,等着路卡斯哪一天回来。最后兄弟两人终于在家中见面,但以克里斯多夫的风格绝不会讲述一个历经艰难终得团圆的故事,结局再次带来强有力的冲击,在逻辑上似乎不是必然,但也没有更好的出路。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叙事文本,它巧妙地融合了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当把叙事线索条分缕析之后,仿佛树落尽了叶子,文本背后的思想脉络也清晰可见了,“恶”是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却并不是主题,“恶”是残酷现实促生的结果,即便是强大如双胞胎,他们练习恶的时候先经历了巨大的心灵之痛。上帝给了我们柔软的内心,却又让我们置身于坚硬的现实,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心灵就会留下累累伤痕,这伤痕会伴随我们一生。所以我认为这本书的主题并不是表面的“恶”,而是深层的“创伤记忆”,不同视角的叙事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童年记忆,《恶童日记》是双胞胎的童年,《二人证据》是玛迪阿斯的童年,《第三谎言》则分别叙述了路卡斯和克劳斯的童年,这四个童年叙事里创伤记忆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创伤首先来自一个家庭碎裂的悲剧,然后是战乱大背景的残酷生存,悲剧促生了三个痛点:残疾、乱伦、死亡,这些痛楚的记忆埋伏在心里,随时触动,随处爆发,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触目惊心的恶,在文本里这些变态成为一种常态,每个人物都多多少少与此相关,正是对童年创伤不同层面的影射。《恶童日记》不过是路卡斯讲述给自己的一个童话,他说“我试着去叙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我做不到,我没这个勇气,因为这些故事会深深的伤害我,于是我就美化一切事实,描述出来的事物和事实并不相同,而是与我原先对它的期望比较接近”。关于创伤记忆,米•普里什文有一句非常诗意的表达:“我漫长的一生中,有多少小小的子弹落到我身上,击中我的心灵。在那些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心灵的缺口盛满了创伤记忆,在时间看不到的幽暗中生长,《恶童日记》三部曲就是在创伤记忆孕育的恶之花。

笔记

故事进入第二部,文笔较之第一部更丰满了些,是因为主人公年龄的变化所以脱离了干瘪的近乎没有任何感情的日记文体?也不再以一小节一小节的形式来把整部小说分成一个个片段。依然很残酷。卢卡斯的现状和第一部所描述的事实似乎有很大出入,比如从来没人提起他有过过一个兄弟。或许另外一个双胞胎兄弟,只是与过去卢卡斯为了缓解精神痛苦,排解内心孤独所创造出的幻象——似乎很多儿童早年都有和”幻影朋友“玩耍的经历。当然还有第二种可能,叙述性诡计。因为第二部其实是卢卡斯写的一本小说,那么他如果在小说中刻意串改和隐瞒另外一个兄弟的存在,也是可能的。关键性的人物终于出场了,这么说双胞胎是存在的,并非卢卡斯产生的幻觉。酗酒作家的故事很可怕。深怕成为第二个。。。立志要写书很久,也和他有一样的想法:“我深信全人类都是生而为了写一本书,而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事物。一本才华洋溢或一本平凡不过的书,都没关系。但是什么都不写的人就是个迷失生命的人,他只是在这块土地上经过,却未曾留下任何足迹。”缠身维多的姐姐其实代表着好为借口的各种生活琐事,能力不足,忙,没时间,虽然嘴巴说着要写一本小说,可是从来不曾开始。照这样下去,可能真的到死也不曾开始。而酒精和香烟,代表一种舒服的娱乐,对现实的逃避,或许你已经认识到它们不止对你无益,浪费时间,甚至在蚕食你的身体和精神,让你变成一个废物。前车之鉴!本书使用了一种我命名为“镜像世界”的架构,既把小说中的A与B两条故事线路相互独立镜像,而互相指摘另外一个故事为虚构,自己才是现实。爱玩GALGAME的肯定对平行世界的设定十分熟悉,镜像世界应该算平行世界模式的变种,但玩弄这种设定的作品似乎很少见,仅在日本的四大推理奇书《匣中失乐》里看过。匣中失乐以单双数章节相互映照,十分工整。克里斯多夫则是干脆把第二部和第三部两部拿出来作为镜之双面,这样的写法与匣中失乐相比斧凿的痕迹要轻的多,而且由于书分三部出版,读者是到了第三部才意识到这个手法,造成的冲击也要大的多。假如玩的溜的话,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馄饨错乱的效果,让人如坠迷雾,因为似乎从A与B两个方向进行推理都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也就是说,实质上提供了某种剧情的开放性让读者参与其中。最后部分克劳斯的自述又回归了第一部的风格,剃刀般冷酷的文字。几乎惜字如金的去写正常作家一定会大书特书的沙拉与克劳斯的爱情,甚至在最最应该花篇幅去写的沙拉与克劳斯的重逢,仅仅只用了一页,几句干瘪的对白。终于看到了最后,说实话,越看到末尾,愈临近真相,反而失却了当初读第一部的惊艳与兴奋,反而只是麻木一路往下翻到最后一页。或许是因为雅歌塔在几部里反复玩弄过这一技巧,不断的重写,涂抹已经说过一遍的故事,以新的真相来代替旧的谎言,可是由于谎言的不断重复,让人很怀疑最后一个故事是否即是真相本身呢?就如雅歌塔在书末的访谈里强调的:我写的都是我童年真实发生过的事情,那些死亡与残酷都曾在我的生命中上演。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解释,雅歌塔自己真实的经历,也是未写出的故事的一部分?而这整整三部的恶童日记,不恰恰就是雅歌塔真实经历的重写与谎言吗?

童年叙事里的恶与谎言,倒吸凉气之作

这是一部让人倒吸凉气的作品。第一部最为惊艳,孩童般简洁利落的文字,不带多余的情感修饰,精妙又冷酷,像极了双胞胎的人格和语气。叙述视角也非常有趣,双胞胎任何时候都是以“我们”自称,思考和行动都似一个主体,读者甚至不知道双胞胎各自的名字,只能感受到一个冷酷强大、不可分离的彼此。战争爆发,在洁净明亮世界中长大的双胞胎被送到外婆家,再无温情的残酷生活让双胞胎锻炼自己,彼此辱骂殴打,以适应来自他人的恶意;不断重复爱的字眼,让自己逐渐麻木忘却曾经的温柔;练习以纯粹写实的文字描述世界,从而摈弃所有的感性和主观。双胞胎逐渐学会了“恶的能力”,抽离情感变成强大的自己。可是他们又似恶非恶,读的时候却有种莫名的亲近和心疼,母亲坟头种的花、帮助小兔子和犹太女孩、杀死女仆似乎又显出深藏的情感和道德判断。他们不是恶,只是理性到极致,将自己训练成丛林社会里无比强大的人,为了活下来。双胞胎并非喜欢恶的训练,他们再无喜欢, “只因为我们必须习惯做这种事”。“这些温柔的话语是该忘记的,因为现在不再有人这么唤我们了,而且回忆是这般沉重的负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回家的路上,我们将行乞来的苹果、饼干、巧克力和硬币全都丢到草丛里。而我们头上曾被施舍的抚摸,是扔也扔不掉的。”“我们对他说:你知道吗?流泪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像我们,还未到你这个年龄就不愿再流眼泪了。”第一部的结尾,“爸爸趴倒在第二道铁丝网栅栏附近。 是的,有一个方法可以通过边界,就是叫某个人走在前面。 提着麻布袋,走在地上新踩出来的脚印上,然后踏过爸爸毫无生气的身体,我们其中一个跑到另一个国家去。” 倒吸凉气。也许是第一部太过惊艳,当第二三部用温和与黯淡彻底推翻双胞胎的残酷故事时,只觉幻灭。第二部路卡斯成为孤身一人,他变得脆弱又温情脉脉,帮助和倾听身边遭遇不幸的人,走着自我救赎的道路,而他自己的人格特质似乎在这里显得弱化了许多。到了第三部视角切换,剧情急转直下,真实层层剥开,我们终于发现一切是记忆的重叠和投影,不幸的家庭和无助的人生在这里交错,恶童日记只是一部谎言集。“当这些故事因为本身的真实性而令人无法忍受时,我就必须去改变它。”作者的叙述手法令人惊叹,可我依旧失望于二三部,那些残酷又动人的故事终于与真实断裂开,给出一个似乎合理、惊人又黯淡的结局。我倒宁愿相信那对全然以“我们”自称的双胞胎的存在,那是每个人被世界的真相伤害后,内心都期望的一个再无软弱与悲伤的冷酷自我。

战争

如果你想知道战争对于人性可以扭曲到什么程度,这部书可见一斑。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时,我被封面上那孩子清澈的眼睛所吸引,进而又被那黑色的背景以及血红的书名所震撼。孩子的眼睛虽然清澈,但在红与黑色的背景下,前方暗蓝色的光线投射下,整个封面便显得很是诡异。我事先并不知道书的内容,对作家也不了解,减少了先入为主的可能。单看这部书,事实上是整合了三部书,无法说清楚三部书的内容是否完全相关,但无论如何,其内容只是要反映战争对于人性的影响,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很漠然地面对死亡,可以像杀死一条鱼一样去杀一个婴儿,甚至于是杀死一个成人。看第一部,我好像知道了两个孩子的故事;看第二部,我好像了解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后半段人生;我以为第三部会是介绍另一个孩子的后半段人生,但事实上却让我觉得是对前两部内容的颠覆。我不敢向更多的人推荐这样的书,如果有人想看,建议还是要神经坚强一些,不要像我这般脆弱。

我的确是买来珍藏的

之前已经有了三本《恶童日记》三部曲这本精装本一出来立刻收入而且花了半天又读了一便大爱最爱的是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揭开了很多真相不喜欢真实的感觉喜欢儿童语气的文风最近几年看过的两部最好的长篇小说村上春树的1q84以及这部恶童日记无法对内容做过多的描述因为这是一部以整体气场征服读者的小说

终于理清了三部之间的关系

看完之后心中立刻有了评分:第一部5星,第二部4.5星,第三部3星。但是看了大家的书评之后才更进一步理解这部作品。第一部语言简单客观却黑暗残酷,非常吸引人,几乎是看故事一样的看完了,然后迫不及待的想看第二部;第二部路卡斯(克劳斯)的生活,较第一部平淡一些,但依旧引人入胜,结局又是极大的悬念,以为这一切都是克劳斯幻想虚构出来的;第三部顺序太乱,开头我一直不明所以(同情自己的智商(╯‵□′)╯︵┻━┻),后半部分貌似才是真实的,母亲误伤路卡斯…(许多书评有讲,此处就不在累述了)由此引发了第一、二部。科劳斯由父亲情人抚养长大,找到母亲后费心照顾母亲,母亲却处处只想着路卡斯。路卡斯(克劳斯)在孤儿院成为了恶童,在邻国生活数年后返回小镇,在文具店里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童年的“我们”以及留下来的“路卡斯”的故事(其中不乏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情节,第二部那残疾小孩和文具店老板维多就有他的影子吧)。最后克劳斯终于找到了科劳斯,都知道是对方却未相认。按道理来说,第一、二部是猎奇的黑暗视角、混乱的情感纠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邪恶,充分吸引读者的兴趣;第三部才是全书的精华所在,讲讲述了真实的生活缘由:克劳斯童年极度孤独才成为为了恶童(自己父母却对自己不闻不问羡慕别的儿童),才虚构出一个一直与他同在的兄弟,分离之后还详细虚构了兄弟的生活。而科劳斯虽然比他幸福一些,但由于母亲心中只有路卡斯,也让他的生活笼罩在极大的阴郁之下(这大概也是他不愿与路卡斯相认的原因吧)。第三部较之前两部确实没那么有吸引力,但不得不说第三部才是全书的暗线,曲折迷离,才让全书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不只是不普通的小说而更接近于经典。三部不容分割,相辅相成,故全五星好评~ *^_^*

另一个自己

向来是越变态越喜欢,把三部看完,打心底里喜欢这个故事。每个独立个体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两个仿佛是一个人,或者是彼此的幻想,无法被分开,中间却间隔了好久好久。1、恶童日记日记是第一人称,因为真实,所以残忍。他们不停地在练习,练习变邪恶,练习毁灭身上的美好。他们在森林里冷静地面对死掉的士兵的尸体;他们互殴来练习忍受皮肉之痛;他们互相辱骂来适应外人的辱骂;他们用母亲的口吻来说出谎话,让一切的字眼失去意义,来忘记那让人无法喘息、热泪盈眶的温柔话语;他们一个当瞎子,一个当聋子;他们练习禁食;他们练习杀戮动物;他们也遇到了一些好人,或者说世界上没有好人,只是不坏而已。他们在街上行乞,丢掉得来的东西,却丢不掉自己头上曾被施舍的抚摸。外婆、小兔子、鞋匠、神父、女仆、外国军官,他们都在给予也在索取。外婆狂笑着要教他们如何生活,而他们也跟着她猛拍大腿地大笑。从一开始就觉得外婆不是老巫婆,只不过是个可怜的老人,被人说毒害丈夫,女儿也离开数年。记忆深刻的是两兄弟第一次帮她干活时,外婆说他们是在可怜她。她不修边幅,自问自答,喝酒到歇斯底里,泣不成声。书里写外婆又瘦又小,而电影里略有痴肥的外婆更是多了份怯懦。小兔子的死带着一点美好,或许如她所愿。女仆和外国军官都带着情欲,对孩子的情欲,所以让人难忘。想想也是一对双胞胎,完美的3P。但他们遇到不忠时,便会去毁掉那个人。女仆是这样,他们的母亲抱着与另一个男人的孩子来接他们的时候也是。他们的母亲死了,不,只是一颗炸弹把院子炸出了大洞。他们选择把骷髅挖出来,来缅怀。而他们的父亲成为其中一个人脚下的人肉垫子。他们终于分开了。2、二人证据第二部充满了救赎。雅丝蜜娜和她父亲,禁忌中的占有。雅丝蜜娜和路卡斯的性爱完全是她与父亲的重演,只是没有爱。路卡斯对母子两个人很好,也算是短暂的幸福吧,如果路卡斯没有爱上克萝拉的话。只有强大的占有欲才是爱,所以路卡斯烧掉克萝拉的黑色内衣。他赶走了那个男人,占有了克萝拉。孩子认为雅丝蜜娜走了,就像克劳斯,可至少走的人不像死去的人,或许他们会回来。真相不止如此。玛迪阿斯的死,我一点也不意外,正是因为他也想要占有路卡斯的爱。第二部里的维多和彼得也算是路卡斯的朋友,一个消耗自己和姐姐,一个满怀尊重地爱。3、第三谎言其实我宁愿相信前两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将一切变得溃不成军。其实故事的真假已经不重要了,是相信他们从无交集,彼此平庸,还是相信他们一起做恶然后分开。人总是希望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火车是个好主意!

短评

最近看了很多作品都是在反映儿童受伤后内心的畸变和罪恶,总以为这是日本作家的专利,岂料这个匈牙利作家大力突破。虚构谎言幻想和真实生存中都展现了战争对无论怎么样的生活都带来不幸。以儿童语言,毁灭型方式对故事的摧毁和重造以及在虚构和真实之间的游离使作品强力的冲击人心。

最不好的词也无法形容书中世界

战争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在这感到平和的环境,通过各种媒介,也能感受到在某处战争所带给人们的伤痛。作者一再强调,书中内容是根据自己真实故事来描写的,甚至提到,真实情况比书中的还要糟糕。若真如此,不敢想象那个世界到底有多让人绝望。初读第一部,令我十分震撼且难以置信。黑暗,肮脏,残暴,冷漠…这些词都不足够来形容当时环境,逼迫到令孩童几乎丧失人性,漠然地埋葬自己母亲的尸体,踩着他人的身体过境…他们在战乱时期为了生存,练习各种惨无人道的“本领”,是让人感到心痛且寒冷。基于作者评价作品的要求,写作该书所用词句都是简单,平实的,内容的丰富程度,确实无需太多华丽的语言,依旧能够让人读起来十分流畅,舒服。对于我来说,后两部有些缺乏出彩之处,读起来没有第一部有吸引力。但这依然是值得推荐的书,读后会有所思,有所悟。

残酷青春:八岁男童的战争世界

1恶童日记当一对双胞胎兄弟被送往乡下,你猜乡下的外婆是什么态度?战时的一对兄弟被妈妈送往乡下,外婆是一个杀人犯,被同村人称之为老巫婆,他们受骂挨打。两个人为自己的生存做训练,让自己习惯身体和心灵受伤。第一部里都没有出现两兄弟的名字,可是他们的活动性格形象事实如此的行动是那么深入人心。第一部里他们杀死了女仆,杀死了外婆,可能杀死了自己的妹妹和妈妈,在第一部的结尾他们踩着父亲的尸体走向未来。一个去这个被隔离的国家的外部,一个继续在外婆家等待。这到底是不是一本日记我不知道。我现在特别想看《蝇人》这本书。当外部的环境剥夺了一切的温柔和温情,少年们怎样为确保自己的生存而不择手段,怎样展示自己的原罪的本能和无所畏惧的行为。残酷的杀戮到习以为常的残忍对少年的冲击到底有多大?少年的性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当孩子视杀戮为习惯,视残酷为游戏。要喊得不只是“救救孩子”,“救救大人”显得更为真实实际。男人们在战争中死去是英雄,幸存是英雄;残疾是英雄,杀戮是英雄,抢劫是英雄……而孩子、女人,活着是屈辱,死去也是。艰难的,抛弃羞愧之后,麻木生存也是。就像文中提到的小兔子在别人的重视里重生,也在刚刚享受残酷重视后死去。只剩下血淋淋的下体和精液。原来,瞎子和聋子是最幸运的。在那时。可惜,没有人是。两兄弟、兔子妈妈、外婆、鞋匠。都不是。2二人证据我们终于知道了这对兄弟的名字:路卡斯和克劳斯。克劳斯是那个踩着父亲尸体走向未来的人,路卡斯则留在的外婆的小镇。路卡斯每天去神父家里送饭,收留了雅丝蜜娜—一个和自己父亲生下畸形儿的母亲。路卡斯爱上了克萝拉,一个丈夫被作为叛徒杀害从此陷入梦魇的图书管理员。雅丝蜜娜像那孩子说的那样是死去了还是去了大城市,我相信你的心里也有了答案。那孩子自杀了。吊在那两副骷髅边上,从那之后,路卡斯也消失了。五年后,还是二十年后,克劳斯回来了。他说他来找自己的兄弟。克劳斯的签证一再到期,他不想走。她的兄弟只是一个借口。当局下发批示:不存在路卡斯,这一切都是克劳斯的臆想。这是被当局抹杀掉的存在,还是从未发生过的故事。我不知道。是这样,大笔记本里只是近六个月的笔迹。没有人相信克劳斯的话,他没有兄弟。3第三谎言这能不能算贞相大白。我知道是贞子的贞。克劳斯就是路卡斯。他是有自己的的兄弟和家庭的。只是他没有自己的外婆。路卡斯在四岁左右,战争爆发前,父亲出轨,不打算回来,就被暴怒的母亲杀死,而且他的母亲误伤了路卡斯,路卡斯被送往医院、康复中心和乡下,五十年来再没有回过自己的家。路卡斯的兄弟叫科劳斯。他们的母亲被送往精神病院。科劳斯和自己父亲的小老婆住在一起,每天帮她们买早餐,照顾小妹妹。他爱上了自己的妹妹莎拉。不出意料,他们分开。科劳斯照顾母亲五十余年,母亲念叨路卡斯半个多世纪。她以为自己对不起的只有路卡斯,那个差点死在自己手下的儿子。路卡斯终于找来了。他踩着一个男子的肩走出国门。这个男人是一个陌生人,他很会利用人,他从没有爱上任何人。科劳斯告诉他,父母都已经死,他描述自己臆想着和莎拉在一个和路卡斯生存的小镇上幸福的生活。路卡斯自杀了,在即将被遣送出国的铁路上。科劳斯得知后想:铁路,真是个好主意,我们家马上就要团聚了。掩卷沉思最近听许知远的单读系列,《号角》这首歌曲,他联想开来,说中国当代填词人已经失去了那种典雅名词和家国情怀,最后一代传统词人应该就是黄霑,或者是尚在人世间的林夕。家国情怀,是指那些超越了狭窄的个人情感。可能是文革之后,解放思想我们就把所有目光放到自己身上,不再关注一些东西。家国不必再提,个人主义就足够。单单从文学作品来看,我们没有古拉格,我们没有恶童,我们没有秘密杀戮……多好,是吗?我不知道那些干枯的骨架和不愿飞走的灵魂会不会这样想。作者雅歌塔是一个匈牙利人,她后悔离开自己的国家,她用自己之前从不熟悉的语言—法语写作。她说,我写的只是自己的真实童年,而真相比这些要残酷的多。我写的读书笔记则简略的多,原著共有三部,既可以分开读,当成三个不同的故事,也可以一起看,作为一个整体。幸或不幸,这都是一部巨作。


 恶童日记(珍藏纪念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