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

出版社:99读书人/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32137084
作者:[丹麦]卡伦•布里克森
页数:360页

作者简介

如果我会记得一首关于非洲的歌,——我想我会记得,——关于长颈鹿和它背脊上的非洲新月;关于农田里的犁车;关于咖啡采摘工满是汗水的脸……非洲,是否也会记得一首关于我的歌?
草原上的空气会否颤动着一种我曾穿过的颜色?孩子们会不会用我的名字命名一种游戏?满月的月光会否在小路上投下如我身形一般的影子?恩贡山脉里的雄鹰会在空中寻找我的身影么?
——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
这部自传体小说首次出版于一九三七年,讲述了作者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故事。
小说分为五个部分,其中大部分是非线性的叙述,似乎没有特别的时序可循。前两部分主要侧重于住在农场的非洲人或跟农场有生意往来的人,以及在发生意外的枪击事件后,作者对当地人正义和惩罚观念的近距离观察。第三部分“农庄访客”描写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物角色,这些人把咖啡农场当做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而第四部分“殖民者的日记”则反映在白人殖民者的非洲生活。第五部分“永别了,我的农场”开始采用了更多的线性叙述,详细讲述了农场的财务状况以及几位亲密朋友的死亡,农场最后被迫出售,作者坐上火车离去,回望熟悉的恩贡山渐渐远去。
这部小说具有忧伤的哀歌风格,书中写到了至少五个重要人物的死亡。作者一开篇就对失落的情感充满了痛苦的沉思,对她在非洲的岁月充满了怀念。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里,许多欧洲殖民者都把肯尼亚看做永恒的天堂,缓慢的生活节奏,旱季和雨季的流转,还有自家农场附近成群的大象、斑马、长颈鹿、狮子、河马,又是猎手的梦想之地。虽然施行的是英国法律和经济控制,但这里数千欧洲殖民者并不把自己当做征服者或压迫者,而是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管家。这种信念使得肯尼亚成了史前乌托邦式的梦想家园,但它终究只是一个想象。卡伦•布里克森记录了这个她曾了解的非洲,哀悼这个无可挽回地失去的世界,她的故事里有离群索居的精彩人生,更有与之朝夕相伴的大自然的丰富多样性。
--------------------------------------------------------------------------------------------------------------------
“如果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那位美丽的作家伊萨克•迪内森[卡伦•布里克森],今天我会很快乐——会更快乐……”
(1954年11月7日,美国作家海明威跟记者谈得知自己获诺奖的感受。)
“有些奖颁错了,有些人则被瑞典学院错过了,这不是文学的梵蒂冈,这方面我们做不到万无一失。”
(2010年10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承认,没颁奖给《走出非洲》作者卡伦•布里克森是一个失误。)

内容概要

卡伦•布里克森,1885年4月17日生于丹麦,早年在哥本哈根、巴黎和罗马学习艺术。1914年随丈夫布里克森男爵移居肯尼亚,经营一个咖啡农场。她在非洲生活了十七年,1931年返回丹麦,从事文学创作。
她同时用英语和丹麦语写作,1934年用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出版了第一部作品《七个哥特故事》,据说用这个男性化的笔名是为了赢得男性读者。她被当时的评论界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精致最独特的艺术家之一”。
1937年,她的第二部作品《走出非洲》出版,这部自传体小说用英语写成,而后翻译成丹麦语,叙述了她在肯尼亚悲欢离合的真实生活,用优美的文字写出了对非洲风土人情的熟悉和眷恋。她的主要作品还有《冬天的故事》、《草坪上的影子》等。
卡伦•布里克森曾入选诺贝尔文学奖短名单,但由于诺奖评委对北欧作家获奖怀有“北欧中心主义”的负罪感,直到去世,她都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9月7日,她因病辞世。


 走出非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作者:潘婷人生如书。同样,一部好书即是一段精彩的人生。而对于作者卡伦•布里克森(1885-1962)来说,《走出非洲》是她人生近四分之一的华丽篇章。这部自传体小说把我们带到英国殖民地时期的肯尼亚,带入一个充满忧伤的哀歌风格的世外桃源,展现了一个基督教徒灵魂的纯洁之美。在这段看似平常实则奇绝的人生经历中,作者通过大部分非线性时序的叙述,在唠家常式的故事讲述中,以其真挚的仁爱情怀、素朴的自然之心和略带新闻笔触的人物素描,勾勒出彼时非洲的原始美丽风情——非洲原住民,非洲原始丛林,非洲野生动物,包括索马里(彼时还是肯尼亚一个镇)风情,绘描了肯尼亚一段史前乌托邦式的梦想家园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里,许多欧洲殖民者都把肯尼亚看作永恒的天堂,缓慢的生活节奏,旱季和雨季的流转,自家农场附近天然的动物园,又是猎手自由施展的梦想之地。小说分为五个部分。前两部分主要侧重于住在农场的非洲人或跟农场有生意往来的人,以及在发生意外的枪击事件后,作者对当地人正义和惩罚观念的近距离观察。第三部分“农庄访客”描写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物角色,这些人把咖啡农场当成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而第四部分“殖民者的日记”则反映在白人殖民者的非洲生活。第五部分“永别了,我的农场”开始采用了更多的线性叙述,详细讲述了农场的财务状况以及几位密友的死亡,农场最后被迫出售,作者坐上火车离去,回望熟悉的恩贡山渐渐远去。文学的魅力来自真实,惟其如此,每个作家方展示出其独特的人生画卷。这部小说所呈现的原生态真实之美,来自于作者对失落情感的痛苦再现。卡伦•布里克森记录了这个她曾了解的非洲,在那里她经营着丈夫的咖啡农场,面积达六千多英亩。她的故事里有离群索居的精彩人生,更有与之朝夕相伴的丰富多彩的非洲大自然。她的的或明或暗的色调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即便其对于非洲原始落后一面的展示,自然糅合、中性客观。比如肯尼亚人为了取暖,冬天背了个柳条筐,里面放着燃烧着的木炭,稍有不慎引起巨灾。这种客观的呈现不是反感和批判,而是夺目闪闪宝石上的普通砂粒,体现的是英国绅士般贵族的视野,一种对未知世界与异色人种好奇初识的宽阔胸襟。作者提及“非洲人差强人意的工作能力”,却不妨碍她对非洲人特好的第一印象。个人觉得,作者为表现这种原生态真实的非洲风土人情,笔触“大胆”甚或有点无所顾忌。如写到马赛部落的衰落缘于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他们是已停止了战斗的战士,他们的被剪去利爪的雄狮,他们是被阉割的民族。他们身手矫健的长矛与厚盾都已被收起……”。我喜欢这种诗意奔放的语言,也佩赏作家坦率无饰的勇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彼时非洲人个性的描写,原始非洲人天生不知“恐惧”,少风险、危险意识,讨厌医院而不惧怕死亡,但依然敬畏大自然,对陌生人有如野生动物般的警觉,而绝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愚莽。在我读来,《走出非洲》与其说是小说,更像一部游记,只不过“游记”中写人的笔墨更多。作者对她在非洲的岁月充满怀念,书中写到了至少五个重要人物的死亡。纵观整部小说,处处可体味作者与朝夕相处的土著黑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有些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像英国好人丹尼斯、印度旁遮普人普兰辛格等。自始至终,作者热爱她在非洲认识的每一个人。在离开非洲的咖啡农场前,她为每位佃农细心周到地安排了着落,替他们一一找好了“归宿”。当地的人们包括孩子也如胶似漆地眷恋着她,她的离开在当地牧童看来“像是有人突然宣布上帝将要退位一样”。同数千欧洲殖民者一样,卡伦•布里克森并不把自己当作征服者,而是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管家。看得出,作者深爱那片非洲的土地,舍不得离开那里熟悉的每一个人。但她最终为何被迫离开非洲?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她被当地人们误解为一战亲德分子,几乎所有人对她“敌视”虽不至于伤害的程度但尽量躲着她,作者觉得“无论我走到何处,脚下的土地就向下塌裂,天空中的星星也随之坠落”。但小说取名《走出非洲》,实在是反其义而用之:作者非常强烈地希望能再次返回这片土地。“走出非洲”是多么的怅惘与无奈啊!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Love it
  •     不是去说什么女性独立,不写爱情也不算是个人传记。这本书是因为“无”的部分出彩,浅淡,隽永,诚恳的记叙把一切悲欢离合小心翼翼地描画出来。作者出于爱写了这本书,写的好,写的美。作者的念念不忘,传达的毫无保留,却不是软弱。非洲会记住卡伦,而人们也会长久地记着,在非洲,曾有一个农场,在阿贡山脚,那是海里的灯塔,曾一度成为非洲母性的一部分,照亮了许多过客。
  •     这是一杯茶,需要慢慢品
  •     她走出非洲的时候,之前所有的平铺直叙都显得悲壮起来了。文字非常优美,叙述好像很平和,但凸显着大气,普通那篇遥远的土地一般。
  •     文风清新简洁。故事性不会很强,非线性描述较多。讲述作者在殖民地时期的非洲种植园生活。部分情节像猎杀动物等会引起不适。整体值得一看。
  •     她自述,做这个记录是为了当以后有人想了解非洲时,可以通过她的记录有一些收获。她写作的目的达到了。不能多她技艺的高超,而是她人生的经验。虽然有些地方的总结让人觉得为写作而写作。
  •     目前感觉 不如 夜航诶
  •     跟《夜航西飞》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     说起来,《走出非洲》真是一本奇怪的书:丹麦作家,写作用的是非母语的英文,写的是十万八千里之外的非洲肯尼亚;整本书几乎没什么情节,在我看来更象一篇篇如同散文随笔一样的短文合集,用时间线索连贯起来,没有中心矛盾冲突,没有男女情爱。所有的人生,所有的细节,都在时光流逝里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离去与归来,乡愁与远行。也许,并非所有的美丽都来自于抗争与追求;也许,温柔,才是一切该有的状态。
  •     版本还真多
  •     读了 夜飞西航才来读的这本书,相比之下更喜欢夜飞西航,里面的非洲粗犷、原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一本像是透过白人眼里看到的非洲,处处是白人的优越感以及神话般的非洲神秘感。
  •     第一页的描述太美 让人心生前往 而后发现这个画面在100年前 现在早已不复存在
  •     爱上非洲了
  •     当你在非洲拥有一座农场的时候,你一定无法承受失去它的痛苦。
  •     最喜欢飞翔之翼
  •     写得挺好的。唯一有点不舒服的是我觉得作者还是传达了一点作为白人的骄傲。
  •     为了刷电影,先来刷原著,有生之年能有幸踏上非洲这片神奇的土地吗?
  •     "如果我会记得一首关于非洲的歌,——我想我会记得,——关于长颈鹿和它背脊上的非洲新月;关于农田里的犁车;关于咖啡采摘工满是汗水的脸……非洲,是否也会记得一首关于我的歌?"
  •     非线性的叙述,全书分成了几个主题,用很多的闪光的碎片串联在了一起。我还是更喜欢跟作者同处一个时代,同在肯尼亚的另一位无畏的女性 柏瑞尔·马卡姆的《夜航西飞》。
  •     “开化的人们已经失去了静谧的天性,他们只有向野生动物学习,补上这个空白。”来自丹麦的作家的自传体小说,拥有散文诗一般的美感。作家热爱非洲,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她纪录下关于长颈鹿和它背脊上的非洲新月,咖啡采摘工满是汗水的脸,草原上的空气中弥漫出的颜色,恩贡山脉里的雄鹰,月光下自己的影子,还有当地人的愚味与敬畏,执拗与质朴,以及现代人对静谧之心的缺失。 不贴标签,没有爱情,没有冲突,甚至没什么情节,多是细节琐事。流淌的回忆在笔触间散发出狮子般独立自由的天性,让人为之动容。
  •     非常好看,海明威papa推荐靠谱呀。
  •     我看书时脑海里全是三毛。写酋长的那段我最喜欢。
  •     「我站在那里,一种曾降临于我的幻想卷土重来:并不是我要离去,我并没有离开非洲的能力。相反,是这片高原的土地,正缓缓地从我周围后退离去,就像退潮的海。」
  •     现在的世界还会有这样的人吗?
  •     为什么评论里那么多溢美之词,我却不知道到底好在哪里?因为我读的不认真还是因为她们都是文艺女青年?
  •     一个刚正,独立女性的态度,平实的语言暗藏力量
  •     对生活在非洲的人们细致的描写让人动容,不论是原住民还是殖民者。不过卷一第一章,仅仅19页漫无目的对农场的叙述,我差点就要放弃……
  •     我也会那样地怀念我曾经生活过的土地
  •     语言优美细腻又富有力量,非洲高原的狂野和浪漫一齐扑面而来。喜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