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书评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51123180
作者:[美] 迈克尔·克莱顿
页数:576页

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

小说里涉及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电脑技术、医学、电力、系统控制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被誉为“科幻惊悚小说之父”的迈克尔强大的教育背景,哈佛大学文学系、人类学系、医学院,为这些专业知识的合理性提供了可能,为小说精彩纷呈的故事演绎提供了铺垫和保证,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也毫无违和感。       关于霸王龙、迅猛龙、双脊龙、鸭嘴龙、始秀颚龙……食肉与食草,每种恐龙都有详实的外形、个性、生活习性描写,让人应接不暇。小说里的这些描写无异于在读一本全面的恐龙百科全书。

神奇的动物在这里

这篇文章发布于我的公众号最近我在读一本小说。《JurassicPark》起因是去年6月跟室友刷了一遍当时热映的侏罗纪世界。电影中,在公园大门打开那一瞬间,我被情怀打哭了。配上Michael Giacchino的插曲,还是原来的配方和味道。对,是真的哭了。回来以后不甘心,于是豆瓣了一下原著,先看看豆瓣上是怎么描述原著的。豆瓣描述这我自然是不信的。于是买了一本开始看,看了大概五页,感觉生僻字有点多,决定先出去吃饭。。。。。。。一年后,猛然想起好像有这么一本书还没看......这才开始了今天的故事。---------------------------------------------------------------------------------------------------------------------------------看过电影的同学对于情节一定很熟悉了,那么小说有哪些不一样呢?首先,前期的铺垫非常非常的漫长。开篇很有趣,告诉我们哥斯达黎加西部海滩上有个小女孩被蜥蜴咬伤了,奇怪的是当地医疗中心不知道这款蜥蜴是什么品种。(聪明的我马上想到这是一只岛上跑出来的小恐龙)于是标本被传真给了著名古生物学家,也就是男主Dr.Grant 。这里有一个小高潮 ,Grant和助手收到图片时直接沸腾了!他和朋友Ellie不断惊叹oh my god。。。my god。。。my god。。 被他们贫乏的词汇打败了,同时发现这部小说面向的是全年龄段的读者。经验丰富的Grant认为这是一个早已灭绝的史前蜥蜴的标本。与此同时,Grant还受到一个委托,来自他的赞助人Hammond (电影中的白胡子胖老头)。Hammond邀请他去自己新开的博物院做顾问,博物馆坐落在一个名为Isla Nublar的小岛上。同行的还有一个数学家小马,小马非常执迷于chaos theory(混沌理论) ,张口闭口都是这个。他用这套理论得出了不管在岛上开的是博物馆还是动物园都要完蛋。---------------------------------------------------------------------------------------------------------------------------------相比于电影,小说中描述的侏罗纪公园动植物更加丰富,生态系统更加细致。由于Hammond领导的克隆团队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他们能够完美还原侏罗纪时期的各种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其中包括处于极盛时期的松柏类和银杏类植物。他们甚至复制了一亿多年前,能够分解恐龙粪便的微生物。在这里,恐龙是完全的克隆产物。为了便于管理,通过调整DNA序列,所有恐龙都不能生育,且都是母龙。---------------------------------------------------------------------------------------------------------------------------------说到这里,我们复习一下恐龙再生的过程。Hammond到处搜集一亿几千万年前的松脂化石(琥珀)有的松脂包裹着小昆虫,其中就有蚊子,其中就有吸了恐龙血的蚊子……于是用这万分之一的蚊子琥珀,提取DNA从而克隆出了恐龙。岛上二十多种恐龙全是这么来的!-------------------------------------------------------------------------------------------------------------------------------当Grant一行人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恐龙时,场面实在感人,我小小的哭了一下:)与他们初次见面的是Brontosaurus(雷龙),恐龙世界里最大的存在...之一。与活恐龙相见之后他们发现之前的研究方向是错的,因为恐龙并不是冷血动物,不是蜥蜴,而是鸟!这货竟然是鸟你能信?小说中非常有意思的一段描写,一行人坐着游览车经过了雷龙区,Ed博士跟同行的小姑娘吹牛说雷龙是恐龙界里面最大的存在。身为恐龙粉的小男孩Tim肯定不干了,心说“你就装吧,Brachiosaurus(腕龙)比Brontosaurus(雷龙)大三倍。而Ultrasaurus(极龙)和Seismosaurus(地震龙)据说比腕龙还大!”这里解释一下。雷龙又称迷惑龙。重量达30吨,身高为4-5.5米高,身长为35米左右,是目前地球陆地最大动物非洲象的6倍。雷龙是较温和的食草动物。身体后半部比肩部高,当它以后脚跟支撑而站立起来,可谓高耸入云。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并可能成群结队而行。它长这样。而大它三倍的腕龙长这样他俩和恐龙界最大的地震龙站一起。雷龙说我压力好大+_+------------------------------------------------------------------------------------------------------------------------------然而无论在电影还是小说中,真正的主角都是Velociraptor(迅猛龙)。这个单词的后缀raptor其实就是猛禽的意思。柯林斯对它的解释是“一种凶猛的鸟类”,所以词典也告诉你了恐龙就是鸟,不要再认为恐龙是蜥蜴了!迅猛龙(Velociraptor)又译伶盗龙,属名在拉丁文意为“敏捷的盗贼”,大约生活于8,300万至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由于在麦克·克莱顿的小说《侏罗纪公园》以及同名电影中的抢眼表现,迅猛龙成为最广受大众熟悉的恐龙之一。他们被设定智力高于一般的恐龙,后肢发达,奔跑速度极快,当他们三两只集体捕猎时比霸王龙更加危险。典型的凶残狡猾的杀手形象。根据2007年9月份的《科学》杂志,古生物学家爱伦·特纳、彼得·马克维奇、马克·诺瑞尔,在一个发现自蒙古的迅猛龙化石的前臂,发现了六个羽茎瘤(鸟类骨头上的羽茎瘤可用来固定羽毛)所以迅猛龙是有羽毛的所以真正的迅猛龙不长这样而是长这样

没那么简单

其实在看完电影《侏罗纪世界》之后,就熬夜把原著看完了,但是一直没有动笔写下感想,因为当时受电影的影响,脑子里画面感太强烈,很多问题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思考,如今半个多月过去,又翻了翻书,和当时的想法完全不同。简单说来,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当然是被惊险的故事情节和可怕的恐龙震撼到了,书中详细描写了恐龙的外形、习性和攻击力,用词精准到位,让人有和看电影一样的视觉体验,尤其后半部分主角格兰特设计杀死四只霸王龙的场面,每一个动作都似在眼前,半夜两点趴在床上看时整个心几乎要跳出来,捂着嘴才能阻止自己叫出来;还有两个孩子在厨房智斗霸王龙的情节,这是《侏罗纪公园》第一部中经典一幕,我却觉得作者的描写比电影还要更惊险。书中还有大量的专业知识,比如恐龙其实是鸟类,比如侏罗纪公园的蕨类是有毒的,比如吴博士在修补恐龙的DNA时加入了蛙的基因片段,而使得恐龙可以变性繁殖,从而打破了一开始哈蒙德做出的恐龙无法繁殖的设计,比如公园看似精密实则漏洞百出的安全防护和监控系统,书中甚至还有很多专业代码……看多了科幻电影的我们对这些可能都习以为常了,但是想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迈克尔•克莱顿就设计出了一整套精密无间的公园系统,又亲手一个一个将其打破,一切看似巧合却合情合理,要有多么广博的知识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做到这些?而与此同时,他的文字又这么引人入胜,所以第一阶段我完全是沉浸在对情节的回味和对克莱顿的崇拜和叹服中了。二到了第二阶段才开始思考作者的深意,《侏罗纪公园》虽然在全球掀起了恐龙热,但是这本书却不仅仅是向大家展示这一已然灭绝了的生物的种种,在科幻作家之外,克莱顿其实是一个学者,作为一个有深度的学者,当然不会满足于讲完一个精彩的故事。他在这个精彩的故事中,放进去了一个不那么精彩的人,在大部分人都对侏罗纪公园展现出极大的兴趣时,只有他,一路上都在神神叨叨,一有机会就唱衰这座公园,这个人叫伊恩•马尔科姆,是个数学家,他一路上兜售一个叫混沌理论的东西,还造了“马尔科姆现象”一词。让我用自己浅薄的理解来解释一下混沌理论——当一个事物条件很简单的时候,从因到果的过程是可以确定的,而当一个事物的条件足够复杂的时候,就进入了混论状态,同样的因可能导致不同的果,举个栗子,地上有个大洞,你从洞的上方丢一个球下去,那这个球几乎可以肯定会掉进洞里,可是当地上没有了这个洞,你丢球,球却有可能滚到任何一个方向,一切皆有可能,这是因为少了洞的限制,球的运动方向就变得复杂了,地上任何一个地方的细微凹凸都有可能改变球的方向,有点类似蝴蝶效应。混论理论最简单的例子是天气。严格来说,没有人可以做到准确的天气预报,温度湿度、风力风向、云的密度,任意一个小的条件变化都会导致天气的变化,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天气预报说有雨,结果只等来了几片云。整个侏罗纪公园其实就是混沌状态的,因为这个系统足够复杂,而最终公园的意外也恰恰是因为复杂系统中的许多环节都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一场暴雨导致电路的故障;心怀不轨的员工故意破坏安全系统;修补恐龙DNA的蛙基因导致恐龙的不可控繁殖;为了省事儿而将监控系统的上限设置为已知的恐龙数,因而完全不知道公园里的恐龙正在增加;公园各个片区之间存在完全无保护的空白区域;在电力恢复之后,忘记切换回主电源,导致电力二次中断,锁住恐龙的电网再次瘫痪;旅馆设计的钢架强度完全无法长时间阻挡力大无穷的霸王龙……哈蒙德建造了这座公园,却无法控制它。“控制”这个词在《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世界》两部电影中都被反复提及,哈蒙德之所以没有控制住公园是因为他误以为自己可以控制,而实际上混沌状态的侏罗纪公园里,一切都是不可控的——恐龙的数量是不可控的,电力系统和与之相连的安全系统的故障是不可控的,恐龙们各种强大的能力也是不可控的……最后这些不可控的因素酿成了一场不可控的灾难,所以公园只能沦为海洋中的一片焦土……书的每一章都是以马尔科姆的一句话作为卷首语,内容根据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连起来是这个样子的——“在最初的不规则零散结构中,几乎看不到基本数学结构的揭示在后来的不规则零散曲线中,有可能出现突然的变化当这条曲线被重复画出时,细节就更清楚了潜在的不稳定性无可避免的开始显露系统中的缺陷会导致日后严重的后果系统的恢复被整证明也许是不可能的数学将愈来愈需要你的勇气去证明其含义”马尔科姆凭借数学理论在一开始就预言了侏罗纪公园的失控,只是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人对他那套神神叨叨的理论感兴趣。可最后的事实却证明他是对的。这就像是作者的左右手互博,克莱顿搭建了这座精美绝伦的恐龙王国,可是在这之前他就已经确信这个王国是不可能长存的。马尔科姆就是另一个作者本人,他带着使命来砸毁了另一个自己建造的完美模型。本来写科幻小说,能想象出这座充满魅力的公园就已经足够了,可是克莱顿说到底是一个死理性派,他不想留下bug让别人吐槽,所以自己先把bug都亮出来,最后又自己摧毁了程序,就是这么霸气。三如今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了。想想看,镜头再拉远一点,侏罗纪公园不再是画面的全部,而只是地球上的一个小点,而这个小点并不是如它的设计者所想的那样独立、与世隔绝,一艘运送物资的货船,一个员工的疏忽就足以带来可怕的后果,只是这个小点就足以毁灭整个地球……我顺畅地打出了上面一段话,由因到果,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再想想,恐龙的蔓延真的会毁灭地球吗?地球已经存在几十亿年了,这期间,栖息其上的生活从微生物、蕨类,到爬行动物、鸟类、人类,期间也有漫长的没有生命的时光,可是地球从来没有被毁灭过,它一直存在,默默在茫茫宇宙中旋转。人类妄称统治地球,却不断受到地球的惩罚,恐龙曾经似乎也是统治过这个星球的,最终却一个不剩,而这个星球旋转如故。这一点,还是神神叨叨的数学家马尔科姆看的最清楚,在书的后部,惊险的逃亡之旅结束之后,他对格兰特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得把事情搞清楚,我们的星球并没有什么危险,面临危险的是我们。我们没有能力去摧毁这个星球——或是去挽救它。可是我们或许有能力来拯救自己。”我们现在所提的环保节能,总是打着保护地球母亲的旗号,其实矫情又自大,地球从来都不需要谁来保护,需要保护的只有人类自己。人类对环境对地球的劣迹最后只会反噬到自己身上,对地球本身却毫无意义。对于地球来说,大不了一切推倒重来,所有的生物灭亡,然后在亿万年中慢慢孕育,从无到有,反正它有无数个亿万年。就像哈蒙德天真地想要自造一个生态,结果却弄巧成拙身死岛灭,人类也无数次天真的妄图对生态进行改造,最终的结果也大都相同。也许在险象环生的人龙大战和玄乎其玄的混沌理论背后,这才是真正想要表达的吧。“

很多事情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控制的

第一次看电影《侏罗纪公园》的时候完全没有注意到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混沌学家马尔科姆,当多年后阅读了《侏罗纪公园》小说的时候才明白了,原来这位混沌学家是负责整个故事哲学思考的,也就是通过马尔科姆道出了作者在《侏罗纪公园》故事背后所想传达的哲学思考。归纳总结我对着这本小说的思考有两点,一是人类往往是自负的,另一点是在精密的体系抵不过贪婪。(一) 人类往往是自负的如今人们也许还在不断重复着哈蒙德(小说中侏罗纪公园的创立者)的错误,自以为可以掌控恐龙,但殊不知有太多的问题是在孵化恐龙时根本无法预料到的。分析侏罗纪公园的灾难,在科学环节上所展现的原因就是,人类在用其他生物体DNA去填补恐龙空缺DNA片段时,无意间会造成恐龙具备某些生物的特性。例如文中为了保证恐龙不会野外繁殖,所有的恐龙均被创造为雌性。但是部分恐龙DNA中填补了蛙属的DNA,导致性别有转变的可能,使得恐龙自行繁衍,造成了数量的不可控。这一点也许是作者在思考当今很多我们认为可控的高端科学技术理论,例如克隆技术、干细胞项目等等,诚如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可以证伪的,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正确的科学理论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会被证伪的。因此我们也许当前在用不那么确定的科学理论在挑战以前固有的禁区,未来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二) 任何精密的体系都抵不过贪婪侏罗纪公园安全体系在健全,最终也抵不过150万美元对于电脑程序员的优惠。正是他短暂关闭了安保系统铸造了侏罗纪公园的灾难,而且由于程序的复杂,在他不在场的时候,系统的恢复又是旷日持久之事。任何精密的系统只要在人的控制下就无法做到绝对的安全,因为一切的安全都是建立在对于人的信任上。而一旦人因为贪婪而放弃了原则,那么原本看似精密的系统可能反而成为灾难的原因,因为负责而难以修复。

科技与思想究竟会将人类引向何方?

好小说不见得都能改编成好的电影,或许《侏罗纪公园》是难得的既是卖座电影也是畅销小说的范例。而电影改编的成功也应该部分归功于小说的精彩。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这本小说具有所有优质小说的潜质,吸引人眼球的新奇生物、激烈的戏剧冲突、宽阔多变的视角以及深邃的主题,而且千万不要忘记作者创作出这样一部小说是在1990年,这一切让这本小说更加难能可贵。想想看吧,光是恐龙这种生物就令人满心激动,而让恐龙在现代复活更是一个奇思妙想的创意,更何况作者将这种史前生物群体塑造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残暴的霸王龙、剧毒的双脊龙、小巧的始秀颚龙、巨大的雷龙、集体协同的迅猛龙都栩栩如生如在眼前,而从一开始绝妙的创造恐龙的方法到之后奇异的恐龙繁殖方式,都彰显了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甚至可以这样说,作者确实构建了一整个的恐龙世界,并且用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以及计算机基础为这种可能性注入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如电影般具有生动即视感的文字背后,这本书还蕴含着更深刻的思想。作者藉由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表达了其对于人类、地球以及科技、自然独特的思考。虽然书籍采用的是大众都惯于接受的人类视角,但是看完书的每个读者也许都会觉得恐龙或者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才是这本书真正的主角。自然自有其变化万端的玄妙之处,也许人类所能了解的不及万一,那些生物生态圈以及进化的复杂过程,更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人类在地球与整个生态圈面前,实在太过于渺小,太微不足道,但是人类却凭借着聪明的头脑与强大的科技自认为是地球的主人,凌驾于所有生物物种之上,在不断的改变、破坏地球生态之余,甚至随意篡改生物的基因与未来,现实中的狮虎兽不就是一个真实的例子吗?也许恐龙复活还是一个太过于玄妙的想象,但是如果存在微小的可能性,那么抱持着科技至上态度的科学家们也许早就将其变为现实了,因为在极度诱惑的科技成果面前,有几人能够放弃这种巨大的渴望,最后还将其归因于人类的好奇心与科技的进取心?而且这本书中的人类大多数都充任了反面的角色,被金钱与自大蒙蔽的哈蒙德,狂妄的科学家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赖德里,即使是冷静的格兰特与爱丽难道没有一些时候沉醉于侏罗纪世界中而忘记了其自然伦理中的巨大悖论?而孩子们代表了天真蒙昧却也不谙自然规则。只有一个冷静的马尔科姆代表作者发声,他的发言代表了作者的所思所想,但是不要忘记了他也在这场战役中死去了,就是这样一群人类,他们创造出了全新的恐龙,最终却又亲手毁掉了这一切,反倒是恐龙在小说中却成了优雅自律强大生命力的代名词,在结尾情况暂时稳定之时,是否有人会因此而感觉到松了一口气,战役终于胜利了呢?其实故事远未结束,就如混沌理论所推演的一样,许多事情我们找不到规律也无从把握方向,而一个久已消失的物种被创造出来之后究竟会怎样是我们任何人类无法揣测无法想象的,所以请在任何时候,低估人类的能力,高估一下生命的能力吧。

是意外还是注定?

在看过最新的电影《侏罗纪世界》之后,有幸有看到了讲述恐龙的小说版本侏罗纪公园。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是同样的故事,小说和电影相比,自己还是更喜欢小说一点。比较电影特效技术有限,不及小说里面可以自由想象的各种精彩画面。而这本小说不愧为全世界销量最高的科幻小说,内容精彩绝伦,让人看了欲罢不能。相比较电影里面直接的就进入了恐龙公园,小说更为细致的为恐龙事件做了一个铺垫,更是用了一个发生在哥斯达黎加西岸的一个小岛,一种神秘的“蜥蜴”频繁咬伤婴儿和儿童的事件作为开端。到底是蜥蜴还是小的恐龙,事件引起了研究灭绝动植物的古生物学家格兰特的注意。随着他和助手被一位名叫哈蒙德的资助人邀请去参观一座小岛上的恐龙主题公园,故事也正式的开启了序幕。作者在书中塑造了一系列的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为了获取暴利,被金钱与自大蒙蔽的哈蒙德、狂妄的科学家亨利•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赖德里等等。亨利•吴,-宣称自己的研究和整座公园完全可控,可是事实却截然不同。科学家的设计出错,电脑程序出错,一场暴风雨更是让公园的安全措施失控,利用DNA分子技术,培育出了众多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的恐龙最终成为了灾难。有些人认为现在的高科技已经让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可以为所谓为了。所以在不断的改变、破坏地球生态之余,还想着随意篡改生物的基因与未来,把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人,凌驾于所有生物物种之上。可是这样一场灾难的来临,终于让那些人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数学家马尔科姆在小说中一直扮演着理性思考者与预言家的角色,曾从数学统计和非理性分析的角度预测着这一切灾难的来临,可能一开始大家并不相信。可是当真的发现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所有的结果并不是无迹可寻,只是人们有意识的不愿意去想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人类造出了已经死亡的生物,还妄图控制这些生物为自己所用。侏罗纪可能只是一个缩影,或许科技发展太快,真的有人妄图征服自然。书中塑造的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让读者对于人类、地球以及科技、自然会带去更多的思考思考。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众多的便利,但是如果用的方式不对,结果真的不可想象。本书有着吸引人眼球的新奇生物,霸王龙、迅猛龙、鸭嘴龙等等,更是对其外形、个性、生活习性描写都有着详细描述,还有这各种恐龙登场和多种的冲突和打斗。新上映的电影内容远不及小说精彩,一些更为深刻,更凶险,更引人入胜的场景只能在书中才能浮现。情节精彩、刺激,更同时有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讲述,让人叹为观止。

地球之王重临

随着商业大片《侏罗纪世界》的全球热映,一股新的恐龙热席卷而来。而作为其系列电影的第四部,本片的剧情与第一部非常类似,颇有对其致敬的意味。不过由于其系列电影第一部《侏罗纪公园》上映于1993年,所以相信很多人都无缘在电影院观看,本书作为《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的原著小说,电影仅包含了其中十分之一的剧情,所以即使看过了该电影的读者,也可以更完整的了解故事中未被拍摄的部分,从而更加深刻的感受那份恐龙来袭的惊悚恐怖。在哥斯达黎加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疯狂的国际技术遗传公司总裁哈蒙德企图建造一个由克隆的恐龙组成的游乐园:侏罗纪公园。在开业前夕,他邀请来了恐龙学的专家格兰特、数学家马尔科姆、其赞助商的律师简罗,以及他的孙子孙女等。可没想到由于岛上工作人员的疏忽和公园本身的缺陷,小岛开始失去了对恐龙的控制,于是狂暴的暴王龙、狡猾的迅猛龙、成群的始秀颚龙等开始在岛上肆虐,从而上演了一场人类与恐龙之间的惨烈厮杀。整篇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如果曾经的地球之主恐龙重临,我们人类这个所谓的现在的地球之主还能否凌驾于其之上的假设命题。故事中的吴博士对此有着强烈的自信,认为只要我们运用科技的力量。绝对可以控制这些巨大的生物,文中的章节标题也一直使用着“控制”这两个字。当然当吴博士丧生于迅猛龙的利爪之下的时候,这两个字则成了对人类最大的反讽。显然故事极大的讽刺了那些认为人类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的造物主的狂妄之辈,文中的哈蒙德临死还没有检讨到这一点,却自大的认为自己可以再次创造一个豢养恐龙的游乐园,却不懂得在大自然之前、在这些远古之王之前,人类本身的渺小。而他所做的一切,却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了这场不世浩劫。文中的恐龙在适应了现代科技这个新环境之后,通过自己强大的身体优势和不为人知的智慧,对岛上的人类形成了虐杀,而那些不懂得恐龙生活习性的无知人士,则一个个的牺牲,只有作为恐龙学专家的格兰特,才得以逃生。这就是哈蒙德等人的玩火自焚,在不了解这些动物的前提之下,贸然创造了他们出来,而且在这过程之中仍然不懂得去深入了解他们的习性,所以只能为最后的惨痛教训买单。所以本文告诫人类,我们要永远对于我们的这个世界,抱有一颗敬畏之心。作者的主要观点,在故事中是通过数学家马尔科姆的口中表述出来的,马尔科姆是一位模糊数学家,他从一上岛就预言了岛上可能发生的骚乱,他的观点正是基于模糊数学的理论:由于人类贸然的将恐龙这一不存在当前身存环境的庞然大物复制出来,从而造就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就像天气一样,人们根本无法掌控接下来的所有突发状况,一点点的突发因素就会引起蝴蝶效应,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这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给所有读者的一个观点,我们不能擅作主张的改变我们生活的这个大自然,我们以目前的理论知识,根本不可能掌控我们身边的一切,甚至我们永远都无法掌控它,我们需要的正是虚心的去学习它,适应它,从而更好的在它的关照下生存繁衍。故事到结尾,终于离开小岛的幸存者却被关在了哥斯达黎加,暂时无法离开,而故事中另一个谜团:为什么除了小岛之外还有人被始秀颚龙咬伤,是不是恐龙已经逃到岛外的谜团还未解开,所以我们期待侏罗纪公园第二部的出版。

书评

这本书真是太迷人了!大恐龙曾经对我的童年造成了成吨伤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这种阴影持续到了成年之后,才变成对科幻惊悚题材莫名其妙的爱[表情]《侏罗纪公园》无论是剧情还是模式,对于其上映的年代1993来说,显然具有惊天动地的效果,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它的小说版在过了23年后来到我手中,依旧具有惊天动地的效果…比之电影能把人吓傻的节奏,小说仿佛一杯奶茶,入口香醇,回味悠长。情节上来说,故事的展开顺应了遗传基因科学发展的大流,起因合理,进展科学,体现了人类需求的方方面面。伏笔埋得自然,爆得精彩,尤其是公园出事的一系列前置剧情,就好像在看一个大环境版《死神来了》,各种阴错阳差不可避免…而人物的矛盾冲突和惊悚情节的塑造也是可圈可点,文字很有电影画面感,生死一线都可以让人忘记呼吸…紧张的剧情推着人往下看,根本就停不下来。到结尾的时候,有种噩梦仿佛还没解脱的感觉,让我大半夜看完好久都没能入眠[表情]人物塑造方面,比起剧情要单薄很多,每个人都像一个符号,有的睿智,有的势利,有的机警,有的贪婪,有的天真…基本上一眼就能看穿。不过作者致力于挖掘“人类”,所以个体的“人性”没什么好挖掘的也是理所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代表了作者发声的数学家,用混沌理论一眼看穿结局的人居然挂了(PS:后来基友告诉我他没有挂,看了小说第二部果然没挂)…所以说不要乱剧透啊[表情]不过我觉得人物塑造上有一点不足,那就是…好人坏人也太分明啦!凡是动了坏念头的基本都死完了…真真的不科学啊[表情]主角反正怎么折腾都是非致命伤,恶人biu的一下就挂了,这导致小说的后半部分惊悚度大打折扣,反正我们都知道哪几个人不会挂,就跟定时炸弹最后一秒一定会停一样[表情]最后来说说立意,嗯,并不甜美的科学气息。区别于普通科幻小说的用科学制造幻想乡,这本书更倾向于用科学制造的反幻想乡,啪啪啪地打脸[表情],然后指出:科学因其可以无代价的借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未经探索和成长之阵痛,因而使用起来便肆无忌惮,没有社会责任的束缚。关于这点我想到两句台词,“我们正成为这无责任的世界的一部分(钢铁侠)”,“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蜘蛛侠)”超级英雄的故事背后,似乎都有疯狂科学家的影子。往往科学家更倾向于关注研究与突破,关注如何青史留名,关注制造一些违反自然历史规律的轰动效应。书里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虽然,因为科学的作用,使得地球上多少亿的人们可以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但是,科学不可能替我们决定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本书关于科学的探讨,摒弃了对方法论的放大和宣扬,改而探索世界观的确立。“人类该如何使用自己的力量?”这才应当是今后科学家们探索的方向。但这个话题太大了,书中自然无法给出解决方案,只能说,达到让人驻足深思的效果足矣。☆☆☆☆☆☆☆☆☆扯了那么多,我的根本目的还是安利这本书!喜欢大恐龙的你一定不能错过!翻译语言不晦涩,简明!扼要!流畅!书中普及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不卖弄,说的通俗,还举了栗子,青少年也看得懂!最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霸王龙是我的!是我的!是我的!(心)

这注定是一场梦

《侏罗纪公园》写于80年代的生物热潮中,在非理性的年代能保持理性,光这个时代背景就是难能可贵的。第一部《侏罗纪公园》1993年上映,那个年代,我们还很难接触到外国片,所以,我是在看这个小说之后才去找来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的,看过之后,发现几天前去看的3D《侏罗纪世界》黯然失色,二十二年前的电影让后来者都黯然失色。虽然我个人认为第一部《侏罗纪公园》抓住了迈克尔•克莱顿小说的精髓,不过,看过了电影,如果不看看原著,那就太遗憾了。因为,这部小说写得太精彩了。怕是每个小孩都曾经是恐龙迷吧,我也不例外。九十年代我的家乡筹建恐龙馆,当时我的姐姐恰巧在那个馆工作。我依然记得我能自由进出馆内的骄傲,在恐龙骨架下照相的激动。场馆一楼还有一只电动恐龙,打开声控之后会发出震耳欲聋的恐龙叫,现在知道,那应该是一只霸王龙模型,所站立的姿势就是《侏罗纪公园》里霸王龙的经典姿势。我们都想象着亿万年前的世纪,感谢斯皮尔伯格,他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梦境,而这个梦境在我痴迷恐龙的时期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见到——就是梁龙站在湖里伸着优雅的长脖子吃树叶、喝水的那个场景,而这一切,都源于这部小说。在我小的时候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的小说。如果画面定格在那一帧上,一切是多么的完美。不过迈克尔•克莱顿并不致力于哄哄小孩子而已,实际上,《侏罗纪公园》并不是梦的乌托邦,它甚至是反梦幻的——因为孩子并不懂实现这个梦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在孩子的眼里,亲眼见到并且伸手就能够去触摸只有在图画书中才能看到的恐龙就足以满足了,而成年人却并不仅限于满足于此。孩子不懂的,是成年人不愿意去懂得的。在这里,制造恐龙的,生产恐龙的,囚禁恐龙的,控制恐龙的,都是人类。它给孩子的是梦幻,但是仅仅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片段,到了《侏罗纪世界》里,甚至有人想要训练恐龙用于战争。在这场战争还没有开始之前,这个人就被恐龙撕成了碎片。这就是马尔科姆所说的“混沌理论”。他甚至举了让人类为止痛心、汗颜的例子——人类建造了阿斯旺水坝,本想利用尼罗河,没想到却毁掉了尼罗河,也让埃及的经济崩溃。我们也有一个很实用的例子,大家自行脑补,略却不提。人就是这样实用的动物,根本不满足于看看做梦也想要看到的风景,甚至还有中国式的家长霸权——这其实也是美国式的老大哥霸权,内核是一致的,我给了你生命,你就得听我的。在《失落的世界》里,那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不正是这一思想的悖论吗?我是人道主义者,所以我一定要给你医治骨折。“我”认为“你”绝对不会不愿意,当然“你妈妈”推倒我的房子弄死的同伴,那是你恩将仇报。你们这些低能肮脏已经灭绝了动物绝不可能站在我们高尚的环保主义者这个高度。然而,如果没有主角光环,这样的人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人类将狼驯养成狗不知道经历了多么漫长的时间,人类自以为自己有耐心,但是恐龙们怕是在实现这个耐心之前就已经死绝了。原因很简单,这就是自然的选择。如果自然选择让人类灭亡,不管现在有多么高的科技,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去外太空弄块基地,但至少在地球上人类是绝对会灭亡的。就像马尔科姆所言,他们不尊重自然,这绝对会是一场灾难。孩子怕是理解不了这么深刻的内涵,可是,我依然在想,如果有机会让我一睹恐龙的真容,也许我也会去的,就像那登山者必也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只是这一切都是假的,自然出生、生长、灭亡,才是生命最自然的形态。你若问我,到底是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只想回答,任何倒行逆施都是自取灭亡。不知道这算不算理解了作者的苦心,因为那个生物浪潮,也已经过去很久了。克隆技术不是实现不了,而是要考虑其伦理意义,直到今天这还是一片雷区。所以,恐龙永远只能存在于孩子的幻想中,想想,这样不是更美好吗?

到处都是恐龙

“一些不知名的动物以十分特殊的方式吃了农作物。它们每天排成一条直线,几乎像一支箭一样笔直--从海边进入山区,进入树林。”几乎像这个时代所有创造了奇迹的电影一样,从这本书的最后一页的这句话里,我们明显能够看出,关于恐龙,一定还有会下一次的续集出品,这是他们的惯例,也是一部作品非常聪明的尾巴。我们在这一部作品里经历了平静、起伏、恐惧、担忧、最终松了一口气,所有的小说都会这么做,让你跟着莫名地担心,虽然你明知道结局一定是安全的让人放心的,可是在这个小尾巴里,我们还是期待着下一次的奇迹出现,不知道这些伟大的天才的作者与电影导演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是因为电影与小说的缘故吗?现在关于恐龙的话题似乎非常火,就连小孩子们的生活都无法阻止它的渗透了。前一段时间学校里刚刚布置了功课,让孩子们参与“我有一只霸王龙”的写作竞赛,拿到题目直觉是看起来简单实则非常困难。恐龙这种生物早已灭绝,孩子们对它的了解只限于图片书籍电影和博物馆之类,虽然年幼的孩子们对于恐龙这种大型生物有着天生的喜爱,但是如果真要去写作,恐怕还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更出彩吧。故此我们一直没有动笔。恰好这本《侏罗纪公园》到手,厚厚的一大本小说对我来说有点儿头疼,但想到十岁的男孩对于电影那么喜欢,对于小说不知如何且试着读读的心态给他,想不到他竟然也读得津津有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我当然是以比孩子更快的速度读完了此书,读完我感觉这本书对于他去写作恐龙这个话题的作文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本书对于恐龙知识的专业性着实让人佩服,同时书中关于计算机、医学、植物学、电力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都仿佛信手拈来,这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伟大的科幻作品所需要具备的元素,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操控的。这本小说非常有镜头感,先从一两个被小恐龙侵害的人类的镜头切入,埋下伏笔,然后推进,最终带我们走进事实真相,一个利欲熏心的有钱人制造的祸端--侏罗纪公园。恐龙原本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可是他们居然又重新提取遗传基因,试图创造一个新的恐龙世纪,可是全没想到逆流而上的想法将会制造出什么样的麻烦。当然这一切故事全得益于一个天才的科幻作家。然后是出现问题,电力设施瘫痪,恐龙开始反击,而在不被发现的角落还有一些原本不应该有繁殖能力的恐龙在悄悄繁殖下一代,这一切都是高科技发展中的漏洞。于是人类求生搏斗,最终人类当然会胜出。故事的套路真的非常简单,但是在阅读中我们还是忍不住要惊叹,作者不光有驾驭故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在故事中向我们展现了他非凡的知识广度,以及故事最终要向人类提出的警示与意义。人类不要被贪婪最终毁灭掉自己,这就是故事想传递的吧。我觉得即使是孩子对于恐龙也不应该单纯地向他们传递喜爱这一种感情,孩子们需要了解真实的恐龙,需要了解这种始前动物其实有着各种各样的形态,我想他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才能够把大自然的残酷理解得更为真实。

侏罗纪世界真的很远吗

今年《侏罗纪世界》上映,引发一阵狂热的恐龙热潮。这是时隔十四年之后,侏罗纪系列重新回归荧屏。相比于它的前三部,这部新作可圈可点的地方有很多,当然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关于这些年的回忆。在1993年,斯皮尔伯格导演了第一部《侏罗纪公园》,让人止不住的惊叹,并引发了第一次的恐龙热潮。就是放在今天来看,这部电影仍然不能说是过时,里面大量的特技元素,仍然让人津津乐道,足以证明它的经典。而在今年上映的《侏罗纪世界》里面,也不凡很多致敬前三部的镜头画面。一部精彩的电影都会有一个好的剧本,剧本精良,才能保证电影的底子不差,《侏罗纪公园》无疑是非常优秀的一本书,已经上映了四部的侏罗纪系列电影,都是脱胎于它。本书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是闻名于世的美国畅销书作家和影视导演、制片人,被冠以“科技惊悚小说之父”的称号。目前他的书已被译成36种语言,畅销书几乎都被好莱坞搬上了银幕,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强大实力。以前不止一次听朋友说过,关于《侏罗纪公园》这本书的精彩部分,电影所呈现的其实远远不够。那种文字带来的震撼,只有你亲自阅读之后才能深刻体会。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脑洞之大,场面的惊悚震撼,还有作者对恐龙生活习性的了解,对动物基因的研究,对医学的精通,迈克尔·克莱顿简直就像个天才一般存在着。提及对恐龙的了解,以前多是通过书面形式,而且了解的都比较片面,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官方和死板,所以这本书给了我不少新的认知。其实,在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仅仅是当做一本小说来对待的,毕竟它的题材足够吸引人,讲述的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但是越到最后越发觉,这完全不是一本小说那么简单,它是集小说、医学、科学、人类学、动物学等范围集于一身的伟大作品。甚至在探讨物种变异,人类未来发展问题上,作者都有着他独到的见解。今年是作者离开的第七个年头,而这本书留给我们的精彩还在不断延续。就是纵观当今的科幻恐龙小说,能够与之比肩的也未曾有之,更何况这是一本写于几十年前的作品。希望在未来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到更多关于本书的精彩部分。文/颜先生

童年旧梦——《侏罗纪公园》书评

第一次看《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是1994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版本。小说紧随93年电影上映后推出,造成了一阵不亚于去年《星际穿越》那般的科幻热潮。那时候克隆羊多利尚未诞生,克隆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但是在迈克尔·克莱顿的生花妙笔以及深厚的科学知识背景支持之下,书中所描述的克隆恐龙的故事显得无比前卫却又真实可信,对于那时尚是中学生的我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唯一不足就是那个洋溢着地摊文学风格的丑陋血腥又残暴的封面(http://img3.douban.com/lpic/s27161085.jpg),给幼小的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以至于每次都得先别过脸翻开封面再看内文。后来《侏罗纪公园》电影三部曲完结,恐龙热潮逐渐退去,那本书也在搬家过程中遗失,从此消失在我的记忆中。直至今年,传说中跳票无数次的第四部电影《侏罗纪世界》上映,这群地球曾经的统治着再度怒吼着亮相在我们面前,《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亦顺势再版,我终于在多年之后得以重读这部经典名著,而且,这次的封面终于不会再让我做噩梦了(笑)。评价这本书不可避免地要提及电影版,很难说到底是优秀的原著成就了电影还是热卖的电影成就了小说,应该说是相得益彰吧。但两种载体毕竟大相径庭,对于同一个故事,两者表述的侧重点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和优劣。小说沿袭了迈克尔·克莱顿一贯对于新科技的谨慎态度,他认为“科学成就的取得有时是不负责任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取得了惊人、不可思议但却极端危险的成果往往并不被质疑。这些成果使我们人类获得了权力但却带来了问题(引自百度百科)。”他也不止一次在书中借用马尔科姆之口说道,科学家妄图用人工创造一个山寨的大自然出来,这必定会出问题。随着如今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对科技过分自信和依赖,人类自身越来越骄傲,对自然却越来越缺乏敬畏和尊重,《侏罗纪公园》的故事虽然是虚构,但在人类的自大心理作祟下,类似的技术灾难保不准哪天就会爆发。而电影毕竟是娱乐的艺术,探讨科技伦理并不是拍电影的目的,影片基本上只是借用了原著“克隆恐龙”的点子和故事框架,实质却是为了拍一部令观众惊心动魄、肾上腺素激增的惊悚大片而已。如果说由于第一部的剧情大体忠实于原著,因而思想内核在电影中还算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话,到了第二、三部,完全就是看一群人如何花样作死,一而再而三的“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了。当然我并不是说电影拍得不好,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侏罗纪公园》电影版无疑是商业大片的成功典范之一,尤其是对原著故事取其精华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编,使其更加紧凑精彩。相比之下,小说开篇花了整整三个章节20多页进行铺垫,直至第二章才进入故事主线情节,无疑是略显拖沓累赘了。此外,新版小说将Clone翻译成“无性生殖”,且不说“克隆”早已是大众认可的通用翻译,采用别的译法实属多此一举;何况书中个别几处也出现了克隆一词,不同译法交替使用更显得混乱;最重要的是,“无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完全是两个概念,后者才是克隆的同义词,前者指的是细菌分裂生殖或酵母出芽生殖等无须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译者望文生义想当然,结果把最基础的专业术语都搞错了。虽然有翻译上的低级错误,幸好本书整体制作还算良心,除了先前说过的封面设计令人满意外,每章扉页的插图、特别附赠的书签还有恐龙图鉴都可见读客的细致用心。感谢读客让我重温了童年旧梦。

恐怖的科幻与科幻的恐怖

其实很难定义这本书,究竟属于科幻还是悬疑,甚至可能是恐怖。对,科幻总是伴随着恐怖。并不仅仅是鲜血四溅或是氛围阴森,科幻的“恐怖”在于,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人类真是渺小到连自我承认的勇气都不够。看书之前先把《侏罗纪世界》以及当年的《侏罗纪公园》补了一遍,无论是原作还是致敬,且不论是否在科技手段上有硬伤(比如DNA其实无法保存那么久之类的),能否真正实践这样的梦想,似乎都在向人们提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问题,这样充斥着曾经的地球霸主的“公园/世界”,是否能够存在于人类的掌握之中?答案几乎是唯一的。然而,这种即使是小孩子也明白的简单道理,却不存在于那些所谓的Mad Scientist和他们的雇主的常识库里。为什么?因为越是禁忌,越让人想要打破不是吗?这事其实无关野心,这大约只是一种原始的好奇心的冲动驱使,只是绝大多数的具备理性的人们有足够的力量去压制,而少数人已经无法控制。如果把他们的研究换一个方向,也许对人类最为有益的事情也是由他们创造的。也许就是这样的原因,即使“罪恶之源”哈蒙德也没有刻画得让人厌恶之极,反而让人多了几分理解和思考:当手握着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的时候,人类是否真的可以“成神”?在阿瑟·克拉克的笔下,人类进化到一定的程度,完成“童年的终结”之后,将合为一个整体,拥有离开地球,寻找更进一步的可能的能力。在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思想中,他更乐于让人类和计算机共存,并把未来交给一台AI,让它在无穷的计算中,说出最后那一句“要有光”。然而不管是谁,优秀的科幻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所透露出的个人的“无力感”是显然的。这本书也是同样。无论是从体能还是体积来看,作为远古霸主的恐龙有着完全超越人类的能力。即使是做好了看似“完全”的防护,在混沌理论主导的自然界面前,这些准备几乎是不堪一击的。在意外发生之时,除了所谓的“主角光环”,没有人能从既定的命运中逃脱。个体甚至群体的无力感体现无疑。但并不是让人感觉到悲观的无力感,而是在完全理解了作为“人”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后,定下的冷静的基调。在各类作品中都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触犯禁忌的人类,在付出了无数代价之后,终于获得了惨痛而深刻的教训。可是下一次,依然会有人继续。这就是人。勇气与狂妄之间,差着一线之遥。只要人类继续存在,就有不断挑战这一线的事情发生。回头来说恐龙。其实如果抛开深邃的思辨去看这本书,它所呈现的故事情节,与电影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应该说,电影已经很好的,甚至是超额的完成了故事内容和科学启蒙。而在书中,可以更加体会到层层推进的紧张感和节奏感,从最开始出现的始秀颚龙,到迅猛龙,到凶狠但是已经被大家玩得萌点辈出的小短手霸王龙,以及大量的陌生的熟悉的恐龙系列,从某种角度来说,恐龙的出现与人的作为,也算是双线并进,最终呈现在面前的,是早该不存在的侏罗纪。啊对了,不知道从哪里看到,之所以用侏罗纪而非白垩纪,据说是因为“白垩纪”的单词太难拼了。作为一本畅销书,终归还是得选用更朗朗上口的名字。但是,恐龙是在白垩纪灭绝的,所以,如果用了白垩纪,是不是也会隐喻着即使恐龙再次出现也会再次灭绝呢~好吧,这个属于脑洞了~

如果恐龙真的能复活,你愿意吗?

恐龙,远古神秘大型动物,至今人们对他们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有关恐龙的想象从未停止,以书籍、电影等多种形式一一呈现,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侏罗纪公园》系列。空白期让朋友推荐好看的电影,多数都推荐这部电影,而我一直没敢看,我害怕影中血腥撕咬的场面、霸王龙滴着血的血盆大口。直到今年和妹妹一起看了《侏罗纪世界》,被影片恐龙近乎真实的塑造吸引,陆续看了以往的系列。《侏罗纪公园》不愧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而原著的故事更为充实和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如此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构造一个如此完整的恐龙世界。在哥斯达黎加的一个小岛上,哈蒙德出资利用生物技术复活了远古的恐龙,霸王龙、剑龙、迅猛龙这些只在图画中看过的形象,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栩栩如生的描写出来,一切逼真的就如同是真的。在那样的一个小岛上,恐龙复活了。本想把这座小岛打造成一个主题公园,让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观赏到恐龙,这个愿想还没实现,安全保卫系统失控,恐龙逃出来,进而引发一场逃亡和灾难。我自己读的时候就在想,如果现代的科技真的有可能让恐龙复活,那么你愿不愿意?不再是通过图画去认识恐龙,在博物馆里不用触摸化石骨骼,而是真实的恐龙皮肤。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我想看一次真正的恐龙,读过《侏罗纪公园》又害怕复活恐龙的失控。一直以来,我们都以为人类凌驾于万物之上,用我们的智慧可以战胜自然无所不能。可是书中岛上的人,面对恐龙依然无力,霸王龙尾巴一扫,一座建筑物就会崩塌,不借助我们研发的武器,我们根本无法对抗恐龙。好在故事只发生在一座小岛上,远离人烟,不敢想象在人类生活密集的区域复活恐龙是怎样的情景。作者迈克尔•克莱顿不是单纯的为我们营造一个恐龙世界,在写作同时也进行深刻的思考,我们人类用我们掌握的科技去复活那些已经消失的动物,甚至乱组基因违反自然规律真的好吗?《侏罗纪公园》电影只改编了书籍十分之一的内容,剩余十分之九的精彩,留待在书中阅读发现。

当恐龙来敲门

在评论《侏罗纪公园》原著小说之前,先来聊聊题外话,因为这部作品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相信也有很多共鸣者。九十年代中期,我还是个小学生,第一次看到《侏罗纪公园》电影是通过LD——很少有人知道LD吧?在VCD之前就是LD,因为当时家里开饭店,带卡拉OK,所以有LD放映设备。记得当时在饭店的大厅里放这部电影时,除了我妈和我,还有厨师和服务员们也一起看的。当时的气氛要比现在在影院看电影还要紧张,对影片中的情节,每个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心惊胆战。因为那个年代能看到《侏罗纪公园》这样一部影片,真能算上是大开眼界,对我这个恐龙迷来说,更像是美梦成真——恐龙真的活了!后来LD光盘还给了朋友,但是从亲戚家搞到的《侏罗纪公园》录像带却一直珍藏着,哪怕是盗版,哪怕连录像机都卖掉了,但是那盒录像带还一直留着。再后来,有了电脑和网络,陆续看到了《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3》……直到今年6月在影院观看《侏罗纪世界》,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就好像回到了过去。恰逢此时,读客再版了迈克尔克莱顿的《侏罗纪公园》小说。好像恐龙风又刮了回来,就连沃尔玛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恐龙玩具和恐龙科普读物。“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恐龙。”哈蒙德如是说。言归正传。我并不想把原著小说跟电影相比较,但却很难把两者相隔开,就像动物园里的围栏并不能一直把动物隔离开一样——去年我去动物园还看到一只丹顶鹤跑了出来。所以,对于我反复看了不知道多少遍的电影版,偶尔还是会在下文中冒个泡。单纯从一部科幻、惊悚小说的角度来看,而不算上电影改编因素。迈克尔克莱顿笔下的《侏罗纪公园》无疑是一部充满人文精神的史诗级作品。在刚刚读过之后,第一印象是书中的主角并非恐龙,也不是格兰特、哈蒙德或马尔科姆等等,而是科学与自然的相爱相杀。当前言中介绍“国际遗传技术公司事件”的时候,故事的背景就已经与遗传学、生物技术等20世纪末期的热门领域密不可分。有了这样的时代和技术背景,也就更容易把当时的争议焦点引用到故事当中,也更能使人引起共鸣。马尔科姆的混沌理论一出现,哈蒙德的科学必胜理念也开始了动摇——这并不是哈蒙德有动摇——对于哈蒙德这个人,还有讨论空间,稍后再说。而是“科学能解决一切”这一观点本身开始受到压迫。在书中,迈克尔克莱顿曾多次借马尔科姆的嘴来主张自己的观点:即使科学再发达,也别指望它能够拯救地球,因为人类太过渺小,唯一能依靠它的,也仅仅是尽可能拯救人类自己。人们面对科学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总是自我安慰说科学早晚能解决,这么说本身就不科学。所以更别指望用科学去解决另一个世界的动物问题。记得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由山姆尼尔扮演的格兰特博士曾对一个小胖子说过:对待恐龙,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根据混沌理论,动态系统总是受外界干扰的,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预测,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而侏罗纪公园的创建者哈蒙德就是单纯的以为把恐龙复活,甚至借用青蛙和其它动物的DNA片段来复活,就可以把他们限制在公园当中,为人类观赏服务。但是即便科学再发达,环境模拟再真实,但那始终不是真的,他能够还原一座侏罗纪时期的小岛,但他不能把地球变成侏罗纪的地球。恐龙即便复活,但没有了远古的生存环境,比如空气质量、温度、气压等等,他们也很难像当时那么生存,更不用说没人知道当时到底是什么环境,就连恐龙的外观,人类现在也不能100%的肯定。太多的未知数预测了公园最终的结果,在众多不可预测的结果当中,只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崩塌、破败。也正因此,留给了作品更多的创作空间。电影《侏罗纪公园3》和《侏罗纪世界》当中都有故地重游的情节,说明了人们对老公园的怀念和喜爱。另外,在很多惊悚、恐怖作品题材中经常出现的,屡试不爽的那些老房子、废弃的建筑、病毒洗礼之后的城市、被淹没的海底世界……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也更容易产生有趣的故事。只可惜迈克尔克莱顿已经不再了,也不知道有没有新的作家拾起这一接力棒。回过头来说说哈蒙德。这位伟大的创造者,在电影《侏罗纪世界》当中,以雕像形式出现,足以证明他对侏罗纪公园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他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他有各种远大的抱负,并且在古稀之年依然有信心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不像马尔科目那样有太多顾虑,他甚至对马尔科目嗤之以鼻。因为他不会考虑那些影响他创造梦想的阻力,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达到目标。哈蒙德既是一个野心家,也是一个老顽童。他想建造侏罗纪公园去赚钱,但他的目的绝非是赚钱。不是有人说过薪酬是工作的附属品之类的话吗?创造奇迹的成就感显然更重要。当始秀颚龙爬上他的身体,咬他的喉咙之时,他依然带着微笑。我到现在也忘不了“对他来说只不过是有点疼而已。”的确,他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连累了数条生命,但是你还是很难去恨他。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去年,哈蒙德的扮演者理查德•阿滕伯勒也离开了我们。据说在《侏罗纪世界》拍摄前,这位90岁高龄的老前辈还想过参加表演,可见他与哈蒙德多么像……很多事情都是无法预测的,就连曾经的地球主宰——恐龙这么庞大的家伙,也没有躲过被团灭的灾难。谁又能知道人类这个自以为是的种族何时改朝换代呢?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想,就像哈蒙德那样,想太多一样改变不了结局,不如放手去做,去创造奇迹。

畅游在超正的世界里

那是一个很狂妄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具有疯狂想象力的小说,让我欲罢不能。看过电影的我,才觉得原来文字原著比影像版丰富得多,影像版已经足够经典,却无法超越这本书的经典。一部好的电影可以超越原著,但这部书的原著已经无法被超越。影像版是限制了我的画面感,而看着这部书的时候,伴随着剧情,我就可以天马行空地在脑海里充斥着我任意的画面,爽就一个字,肆意作乱的恐龙,恐惧的人群,遍布周围的丛林,每一处想起来都特别有趣。逻辑的缜密,惊悚气氛的营造,想要意料之内又会意外之中,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一旦投入进去,就无法逃脱出来。克莱顿制造的情节让我沉浸其中,无法出来。而这些必备的主之外就会加上些哲理的思考的佐料,沁人心脾,一道美味大餐,吃完之后,仍然回味无穷。这本书作者也很富有科学思维,也有着极强的能力。克莱顿小说里列的生物基因结构让我忍不住想起很早就丢掉的鸟嘌呤等对应的是哪个字母呢,这种回忆的学习代入感让我突然很怀念,那时候我还在背着这些可恶的知识,但是我在这里却努力寻找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百无一用,它总在某一刻,当你碰到很熟悉的地方,至少可以勾起你的回忆,那种想象比惊险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克莱顿所丰富的知识带给我的,另一处点点温馨的回忆。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却渐渐地读完了,这种感觉忽然就变得空落落的,感觉在漫天遍野的逃脱中,没了力气,这种感觉仿佛就像峰值,精神越过了头,没了依伴,想要再阅读一遍补习细节的感觉不断萦绕在心里。这些奇怪的恐龙仿佛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自己的眼前,霸王龙,剑龙,迅猛龙,三角龙等等,这些动物的状态都附在书本的小册子里,人类却是附在金钱背后的庸俗者,是祸还是福,恐龙也曾经成了被支配者。马尔科姆的混沌理论的推演,这个世界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人类是聪明的,但是又是最脆弱的,而且还是可恶的。恐龙没有那么多的心机,也是很强大的。充满逻辑而又惊悚的情节,就像这个世界,让我如此地难以自拔,这种痛苦源于对自然的思考,源于这本书带来的恐惧,源于这本书所透露的哲理,我在想,这本小说的极致,就是让这个充满恐龙的超级想象力的世界复活,让我们想去看这些所透露的复杂。

被滥用的力量

读了整本书,觉得有几段尤为经典。“大多数的力量要求希望得到它的人付出许多实实在在的代价,……不论你追求的是什么,你都得投入时间、训练和努力。你必须放弃许多东西才能获得它。这种力量对你来说一定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你一旦获得,这种力量就为你所有了。你不会失去它,它跟你同在,因为这其实是你刻苦训练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一旦某个人获得了赤手空拳就能把人打死的力量,他同时也能做到不轻易使用这种力量,也就是说,这种力量带有一种内在的控制力。获得力量的训练同时改变了你,使你不致滥用力量。不过,科学力量就像继承的财富一样,它不是通过苦练获得的。……在大自然面前不必感到卑微。这其中只存在着一种快速致富、迅速成名的哲学。”“但是你们却决心摆脱自然的束缚,决心要支配自然。从那时候起,你们就深深地陷入不幸之中,因为你们办不到——你们从来没有办到,也永远办不到。别搞错了。你们可以造一艘船,但是却造不出海洋;你们可以造出一架飞机,但是却不能造出天空。你们的能力比起你们那些古怪的梦想,实在是差太多了。”感觉这俩段话,是整本书的灵魂,被科学的欲望建造出来的侏罗纪公园,其出发点,就是为了满足一个人的名利的欲望。却牵牵扯扯牺牲了那么多人的性命。偏执的认为自己制造的东西没有漏洞,固执地自欺欺人,灾难尽在眼前,却自私地只顾自己的欲望。于是,一切就如注定般,“决定要控制自然,却陷入深深的不幸。”人总以为自己是主宰,最后却演变成自我伤害的结局,大自然有自己的法则,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部分妄图改变整体,进而反控全局,说着绝对的话,自以为是的人,可气又可悲。另,觉得每章开头那段关于数学的很不错,开始不知道在说什么,后来配合着情节的发展,觉得越来越赞,有点微恐怖小说的感觉,不可思议,最实际干爽的数学,竟然变成很赞的文学小说,这部分,很喜欢。看到最近电影也在同步上映,看完这么精彩的小说,想去看看了。

个人感觉不如电影好看

个人感觉不如电影好看。电影虽然也是许多年前的作品,重温一遍之后依然心潮澎湃。另外,在书中霸王龙还是很活跃的。_

与恐龙共舞

提到科幻,我总是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外太空探索,时光穿梭,机器人或者外星人之类的东西,虽然也读过像《表面张力》和《微宇宙的上帝》之类的生物科幻作品,但不知怎么,总会自然而然忽略它们,好像只有那种以物理、化学、天文为基础的科幻才是科幻。然而,手中的这本《侏罗纪公园》着实非同凡响,而它正是一部以古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为基础的科幻小说。作为全球最卖座最经典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的致胜法宝是震撼人心的视觉特效,而原著小说,则是完全用文字和想象,创造出了一个近乎真实的恐龙世界,这在我看来是比电脑特效更伟大的创造。小说开篇,是一篇题为《国际遗传技术公司事件》的前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如果不看最后三段,我一定会将其看作是一篇严肃的、研究性文章,而非一个科幻惊悚故事的开篇,因为它太真实了!接下来的部分,便是享受作者超级精湛的节奏把控与情节推进技巧。故事发端于哥斯达黎加西岸的一个小岛,一种神秘的“蜥蜴”频繁咬伤婴儿和儿童,引起了研究灭绝动植物的古生物学家格兰特的注意。紧接着他和助手爱丽便被项目资助人哈蒙德请去参观一座小岛上的恐龙主题公园。在这一过程中,富翁哈蒙德、律师简罗、数学家马尔科姆、哈蒙德的孙子孙女提姆和莱克斯纷纷出场。大家被聚集在侏罗纪公园,准备参观这座并未完工的恐龙公园。作者把每一章的标题都设置的格外简洁,就像电脑指令一般,很多时候只有两个字,比如:游览、控制、4.4版、控制、游览等等。节奏稳步推进,读者跟随参观者的视角一步步深入这座复活了侏罗纪时代庞然大物的公园,既令人惊叹又充满不安与怀疑。小说一方面通过数学家马尔科姆对恐龙公园终将失去控制的言论为后半部的故事做铺垫,一方面极力让哈蒙德、亨利•吴等人“宣称自己的研究和整座公园完全可控”,形成故事冲突与矛盾对抗。另一方面又通过众人的参观不断地“发现”潜藏的不安因素,为即将到来的灾难埋下足够多的伏笔。毫不夸张的说,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简直太棒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超越后面恐龙袭击的部分(那些反而是电影效果更具视觉冲击力不是么)。另一个具有新意的地方在于对图标和图表等非文字性内容的运用。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创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导演了世界上首部应用电脑特技的电影。而《侏罗纪公园》很可能也是首部将图标和大量电脑图标、数据、显示图等融入小说的作品。例如,128页中关于恐龙DNA小碎片的实际构造,以及之后频繁出现的控制室主监视器上的各种按键符号、恐龙总数统计表格等等。虽然现在看来都是最简单的东西,但设想一下90年代初,电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这样的作品应该相当具有前卫性和震撼力了。当“控制”两个字越来越频繁的成为章节标题的时候,小说也进入了最紧张、惊悚的高潮部分。参观者们遭遇停电、暴雨、恐龙袭击等多重困境,整个公园陷入失控状态。格兰特在保护自身的同时拼命救助两个孩子,马尔科姆被恐龙摔断了腿,哈蒙德、吴丢掉了性命……作为小说的线索人物,马尔科姆的预言清楚地表明了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科学力量使得人们用越来越少的时间掌控一些以前无法企及的事物,甚至改变大自然。然而,这种力量却极其缺乏内在的控制力,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毁灭性后果。人们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潜在的不可控因素,妄图违反自然规律,结果必然自食其果。或许看过电影的朋友们会觉得读小说不够刺激过瘾,但我恰恰很喜欢小说在故事节奏推进方面的张力和人物塑造上给予读者的想象空间。“参与感”是惊悚科幻小说的重要看点,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营造出无限的想象与满足,更何况这部小说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这一点上《侏罗纪公园》绝对无可匹敌。(本书评仅作个人阅读记录之用,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

盲目自信的人类

女儿很喜欢恐龙,家里有种恐龙小玩具,恐龙的书籍,最为让她开心的是去年到恐龙博物馆,亲眼看到巨大的恐龙化石。小孩子都挺迷恐龙,他们对于这种超大块的,已经灭绝的生物,很是喜欢。而对于我们普通大人来说,那种生物是凶残,血腥的,它们是不易被制服的。现在回想起来站在那巨大的恐龙化石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这本全新修订,号称完整版的《侏罗纪公园》,据说累计销量超过二亿册。作者最初的思路是被一则蚊子血复活恐龙的科普文章引起来的,谁也没有想到,作者迈克尔•莱克顿就抓住了这个点子,一部小说就此诞生。故事讲的就是富翁、超级有钱人哈蒙德在一座岛上,制造出了恐龙。原本万无一失的恐龙公园,却不断发生问题。文中充满了各种知识,电脑科技、生物学、医学等等,呃,简直是让人不能痛快的读下去,不过正是有了这些理论的高大上的知识,让小说看起来更完美,如果说,整部小说是人的话,主题是骨骼,内容是肉体,无疑这些广泛的知识,让人看起来神采飞扬,更为精神。小说作者迈克尔•莱克顿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学霸,哈佛的文学系、人类学系,毕业于哈佛医学院,并且还是英国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客座讲师,不光精于医学、文学、人类学领域,生物学,神经学,物理,数学,以及电脑科技等领域都非常精通,学霸中的学霸。总算是知道为什么小说里,会有这么多丰富的知识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高智慧,并且掌握着最新的科学技术,人类享受着高科技文明的成果,却盲目的以为什么都懂了,什么都掌握了,什么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人类最大的优点就是自信,最大的缺点就是盲目的自信。由于哈蒙德自以为是,以为有钱就能使一切都听从他的,甚至包括他复活出来的恐龙,却忽略了,他只复活了肉体,而它们的思想,却是不被他所控制的。人类自以为复活同性恐龙,就可以阻止恐龙自行繁殖,而只能由他们人为的复活。却未曾想到他们永远忽略了生态文明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让恐龙自行繁殖,虽说是对吴工作成果的高度确认,却也是证明他盲目自信,这一切不在他掌控的范围内。文中马尔科姆所言,人类的发现创造却总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破坏,如太空人把垃圾留在月球,就像会有一些东西证明科学家的存在,表明他们有所发现。无论是古生物教授格兰特,还是他的助手爱丽,甚至于赖德里,都过分的自信,看似不同领域的人,却都犯着相同的错误,最终导致不同程度严重的后果。至于最后女儿问为什么非要是侏罗纪,还不叫白垩纪,其实只能说因为大家习惯上以侏罗纪视为恐龙时代的代名词而已,并非文中所出现的恐龙为侏罗纪时代。当然,这是小说,而非科普教材。女儿甚至期待可以复活一只养着当宠物。

身临其境

让人感觉真实的进入了恐龙时代 身临其境 让人恐惧和好奇 但不由自主的想看 看完感觉自己去体验了一般 因为对恐龙特别感兴趣,这本里面的恐龙的品种还是比较全的,属于介绍类书籍,适合对恐龙有兴趣的孩子。

迷梦侏罗纪——致我们渐行渐远的“科学控制论”

“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类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不负责。我们让自己变成了神,而唯一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则,我们也不用对任何人负责。正因如此,我们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只为了寻求自己的舒适和娱乐,但从来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相信喜欢电影的朋友很少会有不知道那部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执导的《侏罗纪公园》的,倚靠纯技术上当时最新颖的特效,和直至现在仍旧无人能够超越的恐龙的质感和形象,史无前例的让已经消亡了的恐龙以如此真实的姿态,出现在了人们眼前的大屏幕上。正是作为特效影史模型与CG的分水岭标志,才使得93年上映的科幻经典具有电影史上里程杯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正是因为影片太过的专注于突显震撼性的电影特效,或者也是受限于影视剧作的形式,甚至过分削弱了原著小说的精神内涵,以至该片自上映之后一直饱受诟病。说白了,这部片的卖点本来就不在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核心的精神价值上。虽然影片反映的问题比较深刻,内容也非是像许多的商业大片那么肤浅,可电影的特效实在是太有震撼性了,相对而言,文戏部分就显得过于平淡,容易被人忽略过去。以至于人们在提起该影片的时候,能够想起的依然只是工业光魔创造的那些恐龙们,也只有那些工业光魔创造的那些恐龙们了。可以说,原著小说的含金量要远远超乎电影,即使是在小说出版二十多年后,内中的许多理论和说拿到今日依然适用,像是“尽管有那么多进展,但自1930年以来,家庭主妇花在家务上的时间并没有减少多少。真空吸尘器、洗衣干衣机、垃圾压实器、废物处理器、免烫织物……有了这么多东西,为什么打扫房子所花的时间还跟1930年那时一样多?因为没有任何进展,没有任何真正的的进展。”(P.385)套用某位影评人的话来讲,“只有承载着思想的镜头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单纯的炫技终究会被历史抛弃。”不知道这话音里是不是一股子酸溜溜的吃不着葡萄味儿,但从道理上来讲总是没错的。毕竟,再创新的技术总是要被超越的,唯有思想的光辉才能超越时代引起共鸣。是以,无论电影本身获得了多大的辉煌,但从小说改编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个失败的产物。本来么,想也知道了 ,要是原著改编成的影片成功,不说是让人看了感叹影片比小说还好看,至少也应该是影片和小说各擅胜场,哪可能让看过原著的抱怨还不如去看小说呢?文以载道,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流行读物都是一样的。任何故事在剥离了小说外在的剧情后,你会发现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所表露出的作者最本质的思想。排除小说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之外,该书所展现的作者对当下科学昌明所导致的唯科学论的深刻反思与忧虑,该书旨在通过虚构的侏罗纪公园的灾难,来说明科技的不可预测性,人类的贪婪可能会带来的灾难。大概,之所以作者会将故事的发生地设定在了一个小岛上,就是因为也只有在这样一个远离人烟的荒岛上,人类才能够如此简单的用现代武器将这片土地彻底摧毁。但在故事结尾,作者留给了我们一个这样悬念:早在哥斯达黎加政府展开行动之前,恐龙们便早早的预知了危机的发生,它们中有一部分迁徙去了相近的大陆,并躲入了人迹荒芜的山脉,而这正是《侏罗纪公园2 : 失落的世界》的前传……小说的原意并非是通过对恐龙栩栩如生的刻画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刺激感受,整部小说所冀求的应该是对80年代全球兴起的生物热潮的一种降温。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上一篇书评中提及的莫诺和其同伴雅各布,却正是因为他们对细菌和病毒内部机制的科学发现——而被视为对基因DNA技术和基因工工程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工具,才会至今仍被推崇备至的。不知是作者作者写得太好了让人物显得过于真实了,又或者是相比起结局早定的主角还是配角的塑造更加抓人眼球,反正在该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并不是两位男女主角,倒是那位就实际意义而言的反派人物哈蒙德呢Σ( ° △ °|||)︴可是和电影中更多突显其理想化一面的恐龙主题公园的建造者不同,小说中的哈蒙德虽然也同样是为了理想兴建起的公园,明显这并非是一个单纯布景板式的脸谱化人物,人物的性格要比影片中更加复杂许多。个人来看这两位哈蒙德之间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共同点,或许就是他们都有着一样的热情和冲劲儿,都有着内在能够“不惜一切代价,让幻想成为现实”的疯狂了吧。当然,他们的身上也都具有着真正资本家的特性,自私,狭隘的利己主义。不服输的固执己见,强烈的掌控欲,无法容忍别人指责自己的错误等等。总之,作者将这个反面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以至于读后会令人对其产生种无法容忍的感觉。虽然不厌恨他,但绝对会腻味他得不得了。有理想的人,通常会比较有底限,但是有梦想的人,就未必了。诚然,无论电影里还是小说中的一心想要复活恐龙,建立起能够让人与恐龙近距离接触的主题公园的哈蒙德都是个了不起的资本家,他有着真正强大的想象力,也正是这种想象力推动他在远离人烟的岛屿上实现了自己异想天开式的梦想……为什么不呢?满足自己的幻想,还能够从中攫取到巨额利益,大概对一个资本家而言,再没有比这更加划算的买卖了吧(⊙﹏⊙)b这并不是一个的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是也绝说不上是个好人就是了。虽然无论原著还是影片中的哈蒙德,都是那么理所当然的认为科技可以解决一切(包括驯化史前怪兽),但是不得不说,书中的这位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利益动物。这么一个贪心不足的自私鬼虽然是死不足惜,甚至最后也死在了他认为怎么可能控制不住的恐龙口中,这是不是也算死得其所了呢?“科学家有一大套复杂漂亮的废话,说他们正在如何寻求了解自然的真谛。这没错,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动力。没有人是因为受到像‘追求真理’这种抽象概念的驱使而成为科学家的。科学家一心想的其实只是如何成名,因此他们关心的是他们是否能弄出点什么名堂。他们从不会停下来问问自己,他们是否应该做某件事。他们简单地把这方面的考虑贬为毫无意义。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其他人也会这么做的。他们认为发现是必然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们只是想尽办法先走一步,这便是科学家的游戏。即便是理论科学的发现也是影响深远的、进攻性的、具渗透性的行动。它需要许多设备,而且将来确实会改变这个世界。……科学家就希望这样。他们得运用他们的仪器,必须留下他们的影响。他们不能只做个旁观者,不能只是欣赏,他们不能只是适应自然秩序。这样他们是无法满足的。他们要制造一些不符合自然的、不寻常的事情。这就是科学家的工作,而现在我们倒是有群伙伴试图想变得符合科学呢。”(P.384)别觉得马尔科姆的话偏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什么事儿一扯上圈子,都干净不起来。但事实是显而易见的,科学就是一个探索和积累的过程,缺一不可。可现在的太多科研者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真正杰出的、有良知的科学家,都是哲人和思想家。而时下的科学剩下的只是技术,过于刚性了。当今日的科学已然同曾经的宗教一样,彻底了统御了人类的生活之后,科学也不再是理性的代称。科学不再等同于理性,所以,即便理性告诉我们,原子弹、基因技术这些东西是有用的,但是不是好东西,至少也要像不能被儿童碰触的杀虫剂一样,放置在家中杂物柜的最上层。但现实却是,人们得到,人们使用——“你知道科学力量出了什么问题吗?”“这是一种被继承的财富。你也知道那些生来有钱的人都是些怎样的饭桶。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P.414)马尔科姆曾这样对哈蒙德说。作者将自己质疑同愤慨透过马尔科姆气急败坏的责问来诉诸于口,“你创造了新的生物,可是你对它们却一无所知。…你们在一段短短的时间内创造出许多这样的动物,你们根本不去了解它们,却指望它们会听命于你们,为你们效劳,只因为你制造了它们。你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你们是它们的主人了。而且你们也忘了,它们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智慧,它们也许不会听命与你们。而且你们也忘记了,你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么缺乏,你们想做你们轻率地称作简单的事情时,又是多么无能为力……”(P.414)“国之大事,唯祀与戍!”曾经人们敬畏天地,笃信鬼神之能,才会将祭祀祖先神灵,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甚至放在了军队备战之前。然而,比起过去信奉神明的存在,现在的人们已然更加信奉科技。是的,比起信奉那些虚无缥缈的神怪奇谈,人类如今崇尚更加公正、理性、具体化的科技。因为那才是人类自己文明的精华,象征着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正真帮助了人类、改造了人类、使人类更加繁荣昌盛的东西。他们相信一切艰难的东西他们都可以克服,都可以直面,他们相信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智慧和可能性,哪怕没有,那么他们会用自己的方法将其修正。基因技术就是一把在这种心态下制造出来的双刃剑。“所有那些想控制的企图……我们说的是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西方人的看法。这些看法早就出现了,当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科学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以另一种新方式来重新看待现实,它是客观的,它不取决于你的信仰或国籍,是合理的。这种观念在当时很新鲜,令人振奋。它使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并结束了几百年来古老守旧的中世纪制度。在科学面前,中世纪的封建政治、宗教教义和可恶的迷信土崩瓦解了。但是,事实上这根本是因为中世纪这个时代本身已无法再持续下去。它经济落后,不尚理性,不能适应当时正兴起的新潮流。可是现在,科学已经成为有几百年历史的信仰体系。跟在它之前的中世纪制度一样,科学开始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科学获得了太多的力量,因此它本身在应用上的局限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虽然,因为科学的作用,使得地球上多少亿的人们可以生活在一个小小的世界里,可以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联系沟通。但是,科学不可能替我们决定该如何对待这个世界,或者该如何生活。科学可以研究出一个原子炉,但却不能告诉我们不要去建造它;科学可以研制出杀虫剂,但却不能告诉我们不要使用它。因此,我们的世界有许多至关重要的方面受到了污染——空气、水,还有土地——全是因为科学无法控制。”(P.423)“因此,几百年来,科学所提供的那种宏伟前景——控制一切的梦想——在我们这个世纪破灭了。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些正当的理由,那些科学所作所为的全部依据。让我们听听它是怎么说的。科学总是在说,它目前也许还不是无所不知,但将来会的,最后会的。但是现在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这只是毫无根据地自吹自擂,就跟一个孩子因为相信自己会飞而从楼上跳下来一样愚蠢,一样大错特错。”(P.424)这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套用当年的驳倒宗教狂热分子的那个问题,诘问今天的唯科学论者,“既然你们认为科学是无可不能的,科学技术是否能制造出一块连任何科学技术都举不起来的石头?”或许你对我上面的问题会有当年面对“造势悖论”的宗教人士一样的愤慨反诘这个问题并无实际意义,又或许是对下面的话还会有着和哈蒙德一样“太偏激了”的感觉,但对那些思想并未被拘泥的人来说,这段话读来却是如此振聋发聩的:“我们正在亲眼目睹科学时代的结束。科学和其他过时的制度一样,正在毁灭自己。随着它的力量愈来愈强,它已显示出没有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这种力量。”随着科学的飞跃式发展,现在这个时代,事物皆飞快地改变着,科学技术的泛滥乃至滥用也是无可制约的——私以为,该书的中心就只有这一句话——“这样,每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地问:我应该如何使用我的力量?而正是科学认为它回答不了的问题。”(P.425)相信在读完这部发人深省的作品之后,你我都不得不去思考的共同问题也将会是这个虽未曾见诸书中文字,但我们又分明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提出的沉重的命题,即:是否科技上可以做到的,人类便一定要去这样做?

编辑手记:关于引进过程、译者等等

说实话,我写不太来编辑手记。编辑也就是一份普通工作而已,非要把编书过程写出来,写伐写伐大概会变成工作报告……不过,营销部同事(熊猫君)的要求太过强烈,我还是努(hu)力(luan)写点东西出来让大家乐乐吧。(终于暴露了自己的账号,心里怕怕的……)先说说我认识这本书的经过吧。我最早读这本书时还是个中学生,当时看完之后就念念不忘,成了个被书里强烈画面感给震撼了的熊孩子,从此喜欢上恐龙这种生物。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前几章中描写的一个画面,小恐龙把婴儿床上的小孩子的脸扯下一块来吃掉,虽然只有几句话的描写,但却让我印象深刻了十几年。换了别的小孩子,这大概会成为他们的童年阴影,不过作为一个(伪)摇滚少女,我从小就一直喜欢这种血淋淋的cult范儿。老实说,这本书的内涵我当年并不能完全理解:混沌理论是什么鬼啊?这么多的专有名词是什么意思啊?(摔!)不过这些完全没有影响到整本书的流畅、精彩和刺激,反正我还是看得很爽。先是看了书,后来我才看了电影。(是的,我看电影看得比较晚,而且还是在电视里某个电影频道里看的……)当然看完也觉得很震撼,居然能把书里的恐龙还原到这个份上,美国人好厉害呀!不过另一方面也觉得有点可惜,电影虽然也是经典,也很好看,但毕竟局限在2个小时里,书里很多精彩的画面都被删掉了。我要看两只霸王龙打架!我要看鸭嘴龙妈妈一惊一乍地护犊!我要看小三角龙萌萌地讨食物!电影怎么能不拍这些……后来再与这本书有交集是在4年多前,那时我刚刚加入出版行业,经过前辈编辑的指点,我做了一些美国畅销书榜作者的研究,其中就有迈克尔•克莱顿。为了做这个研究,我读了他的大量作品,当然也重温了《侏罗纪公园》。时隔多年,我觉得这本书依然非常好看,更加重新认识了许多当年没有看懂的内容。迈克尔•克莱顿真的是一位太厉害的作者,书中有小孩子看了都喜欢的各色恐龙,有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的刺激情节,有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写得一点儿都不枯燥——更有对人类现代文明的反思,真的是为惊悚小说定义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再一次为这本书热血沸腾,于是就激动地向公司老大们安利起了这本书,并从那时起,开始默默地跟踪起了克莱顿的版权。当时,《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版权还没有开放,我问到了版权方之后,只能时不时地向版代提一提我们对这位作者的喜爱和想要签约的强烈愿望,然后便是3年多的等待。这其中不断跟版代和版权方刷存在感的过程,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必要着重去讲了,不过就是怀抱热情,耐心等待罢了。这对一个版权编辑来说,是本职工作。最后就真的如愿以偿了。我们的真爱终于打动了外方,在付出一笔不小的预付金之后,得到了这两本书的中文简体版权。2015年是个出版《侏罗纪公园》的很好时机,因为6月份会有《侏罗纪世界》(也就是传说中的《侏罗纪公园4》)上映,想必会掀起又一轮的恐龙热。但大洋彼岸路途遥远,我们与外方来来往往的合同最终签订却已经是今年4月份的事情了。要和6月份的电影同步出版,就等于只有1个多月的编辑时间。这是非常繁忙的一个月,寻找译者、编辑稿件、设计赠品、构思封面,加班啥的就不说了,《侏罗纪公园》能够赶上与电影同步上市,从排版、校对、插画师到封面设计师,都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对所有同事的支持,对我们读客能拥有这样一个高效的团队,我很自豪,也很感激。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感谢的是翻译《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的译者。《侏罗纪公园》和《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之前的老译本是相当出色的,几位老翻译家的译笔相当老练,译文非常流畅,当年让我读得心潮澎湃的文字,如今看来魅力依旧。为了这两本书的译文,我联系到了之前老版本的翻译者——译林出版社的老社长章祖德老师和资深翻译家祁阿红老师。章老师向我讲述了当年他们翻译这本书时的许多故事。这本书最早是1993年由台湾的星光出版社出版的,当时正值《侏罗纪公园》第一部电影上映之时,他们邀请了几位老翻译家共同翻译了这本书,并由章祖德老师最后统稿,署名为“钟仁”,也就是“众人”的谐音。那时,书中的许多恐龙甚至还没有中文对应的官方译名,章祖德老师告诉我,当时他们特意去找了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与他们一同为书中出现的恐龙定中文的译名。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些恐龙官方译名就是当时借翻译这本书的机缘而正式确定下来的!(是不是很厉害?是不是超感人!)他们的这本译作当时在台湾出版时,引起了轰动和热销,不到一年,大陆版也由北京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只不过那个大陆版本其实并没有获得外方的版权,也没有获得章老师他们的译文授权,属于盗版的性质。之后,章老师所在的译林出版社又正式购入了这本书的版权,并出版了合法引进的版本。这次我们新版的出版,要非常感谢章老师和祁老师的支持,他们不仅很及时地向我们提供了译文,祁老师甚至还重新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修改老版的译文。那是因为,虽然老翻译家们的译文水平超高,但他们当时并不像我们如今拥有这么发达的互联网,查各种资料都很困难,被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制,老版译文有一些科技上的专有名词和俚语谚语,翻译得不够精准。祁老师对自己译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人特别感动。作为这两本的新版责编,我基本保留了他们精彩的译文,只是重新对照原文,将误译的专有名词和一些当年出版时省略掉的文字修改补完,力求让读者们拥有一个最完美的阅读体验,让这个版本成为值得收藏的经典。当然,这本来就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读客“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出版的每一本书所追求的目标。《侏罗纪公园》对我来说,是充满了许多回忆的一本书。能够成为儿时最爱的书的责编,我觉得特别幸运!它的续集《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不久也会上市,让恐龙风暴刮得更猛烈一些吧~

毁灭与逃脱,人类社会的一个隐喻

西区柯克曾经说过:‘如果几个人围坐玩牌,突然一颗炸弹爆炸,这并不能制造出悬念的效果。相反,几个人正在围坐玩牌,然后,导演让观众看到,在牌桌底下安装着一枚定时炸弹,这才能制造出悬念的效果。’在《侏罗纪公园》这个故事里面,那个怪异的数学家马尔科姆,就是指出桌下藏有炸弹的人。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侏罗纪公园的管理者们更是尤其地厌恶他。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缓慢展开,我们读者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恐龙真的在现实世界中复活了、恐龙真的逃出了那个孤岛、它们真的能够脱离管理者的控制而生存、繁衍,管理者们自以为是铜墙铁壁的安全系统其实只是一座纸糊的牢笼而已。然而,管理者们仍然懵懵懂懂,浑然不知大难将至。于是,作者就在这个故事中成功地制造出了悬念的效果。孤岛上的侏罗纪公园,其实是一个隐喻,人类社会一切的事业,无论是政治家的、军事家的、商业的、慈善的、宗教的、世俗的……都是一座座的侏罗纪公园。如果套用马尔斯姆的理论,人类的一切努力都只是镜花水月,在大自然的摧折之下,轻易地就会破灭消亡。那么,人类的一切理想和努力又都有什么用处呢?这部小说最关键的节点,就选择在侏罗纪公园被摧毁之后、以及格兰特和小男孩提姆等人奋力逃生之时。从小说开始一直写到侏罗纪公园的毁灭,这是作者最为费尽心机、最为著力构思的部分,此书中所有最吸引人的各种科学理论,都出现在这部分的内容里。至此为止,作者已经按照自己的意图,把所有的多米诺骨牌都已经竖立安放到位,然后,格兰特诸人就要开始逃命之时,作者轻轻推下第一张骨牌,以后的情节,就算是要不精彩、想要不吸引人,都不可能了。所以,前半部分,如同是推送巨石上山,缓慢、费力、思虑重重。后半部分,如同是在山顶上把巨石推落山坡,轻而易举,而又精彩震撼。格兰特与提姆等人在逃命的过程中,一方面,完全是有凭运气的成份,有的人运气不好,被恐龙杀死,有的人运气好,例如格兰特与提姆泛舟河上,能躲开霸王龙的袭击,就完全是好运气;有的人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但另一方面,个人的努力也有助于他们的逃脱,例如说:提姆把迅猛龙关进冰箱、格兰特毒死剩下的那些迅猛龙。还有:提姆在躲避开霸王龙的攻击之后,留下了已经损坏的手表和电话,却带走了仍然完好的夜视镜。就是这种似乎是天生的机智,能够在危急关头救人一命。所以,马尔科姆在受伤后,又一次大发妙论。他认为,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显露出极大的弊端,甚至有可能给人类带来不可想象的致命灾难。因为科学蕴含着巨大的毁灭能量,科学能够召唤出这种可怕的力量,却不能控制这种力量。而人类的其它本领,例如空手道,在学习掌握这种能力的同时,也就学会了克制这种能量的方法。因此,空手道的力量,是人类能够真正掌握的力量。但科学的力量却不是这样的。人类无法控制科学的毁灭力量。然而,马尔科姆的这个理论很可能是错误的。我们设想,曾经有成千上万的人练习空手道,并且学有所成。其中,不免有些人怀有着过份的贪婪野心,想要利用自己的空手道本领攫取不正当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在错误的方向使用的本领越高强,遭遇的反击肯定也会越沉重,从而招致失败。有了前车之鉴,后来的学生们才会警惕自己,不要轻易使用自己掌握的力量。所以,即使是空手道,也并不是在练习的同时,就自然而然地懂得了控制之道。而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领悟。所以,在侏罗纪公园毁灭之前,马尔科姆的理论是正确的,适用于哈蒙德、吴博士、甚至是赖德里这些人,他们不懂得自己的成功正在引领着自己走向毁灭。而在侏罗纪公园毁灭之后,死里逃生的格兰特、提姆这些人,就不适用马尔科姆的理论了。他们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段冒险经历了,他们的余生,恐怕都要致力于控制之道的研究了。侏罗纪公园,其实就是对人类社会历程的一个隐喻,人类所能够兴建的任何一种事业,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关键时点:由成功带来的毁灭,再在毁灭的废墟上重生。经历过这样的劫数之后,格兰特与提姆这样的新人类,就会取代了哈蒙德、吴博士和赖德里这样的旧人类。

好吧,我承认自己需要多读点书

看了侏罗纪公园,我的想法就是快点找张纸记下故事人物的名字,然后画一张图,标出他们的活动区域,是谁要去维修楼,马尔杜又到底是谁……脑袋一团乱,只能凭着记忆里的电影情节,勉强将书看下去了。很遗憾第一遍阅读没有体会到故事的精彩,得再读几遍,要不然感觉这么厚一本小说白买来了,果然我读的书太少了啊伤心(┬_┬)


 侏罗纪公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