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真相!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7-20
ISBN:9787301219959
作者:﹝美﹞特蕾莎•马丁内斯-莫尔韦恩

作者简介

本书的姊妹篇《冤案何以发生:导致冤假错案的八大司法迷信》,讲述了一位美国检察总长对刑事司法制度的系统反思,出版后在广大读者和司法职业人士中引起巨大反响和思考。
《你好,真相!——蒙冤者的告白和他们的故事》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让那些无辜入狱的蒙冤者们一个一个走到台前,让他们在聚光灯下发出自己的声音,向公众讲述他们的故事和心路历程,展现他们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刑事冤案带给他们和他们家庭的煎熬与苦难。48位蒙冤者,共计203年的冤狱,每个人都有一段沉痛的过往,这比任何宏大的理论更加直抵人心,它赤裸地告诉我们,错误从哪里开始长了脚,而正义又将缺席到何时!
我相信一个谎言最终会像我的案件中那样呈现出它本来的面貌。但是真相需要耐心,真相就像数学一样,它是精确的!因为它这样所以它是这样。当我在等待DNA检查结果出来时,我写下了《你好,真相!》这首诗。我相信只要你为真相战斗得足够坚决并且足够长久,真相总有一天会回来祝福你。你好,真相!
——罗伯特•麦克伦登,被判终身监禁,实际服刑17年
被错判的感觉就像被活埋,我撕心裂肺地呼救,却没人听得见。我的孩子和家庭同样因我的错案而备受煎熬。我不认为我还会有再次相信司法系统的一天。
——卡尔文•迈克尔•史密斯,被判28年监禁,实际服刑13年

书籍目录

目  录
编者语
特蕾莎•马丁内斯-莫尔韦恩 (Teresa Martinez-Molwane)
序言
马克•戈德森(Mark Godsey)
法学教授,罗森塔尔司法研究所/俄亥俄州洗冤工程主任
丹尼尔•P和朱迪斯•L.卡尔迈克尔法学讲席教授
引言
《关于无辜》 艾德里安•帕尔(Adrian Parr)
辛辛那提大学女性性别和性研究部
建筑与室内设计学院副教授
第一编 重 生
整理:丹•伯里克(Dan Bolick)
拍摄:斯科特•范•科克(Scott Van Kirk)
……
第二编 心 声
作者:2010-2011年度《自由中心杂志》助理成员及俄亥俄州洗冤工程研究员
拍摄:西恩•休斯(Sean Hughes)
丽萨•海恩斯-亨利(Lisa Haynes-Henry)
萨姆•斯班塞(Sam Spencer)
……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概要

《你好,真相!——蒙冤者的告白和他们的故事》是由俄亥俄州洗冤工程主任马克•戈德森(Mark Godsey)与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院刊《自由中心杂志》合作,以特刊形式推出的一本讲述刑事冤案的图书。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永忠教授赴美参加“刑事冤案国际研讨会”时,发现了东道主专门为会议组织出版的本书及其姊妹篇《冤案何以发生:导致冤假错案的八大司法迷信》,当即决定引进并组织翻译了这两本书。
马克•戈德森教授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以最优异成绩获俄亥俄州立大学法律博士学位。现为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教授,丹尼尔•P和朱迪斯•L.卡尔迈克尔法学讲席教授。他联合创立和领导的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罗森塔尔司法研究所暨俄亥俄州洗冤工程被认为是全美最活跃和成功的洗冤组织,截至目前已经为14名无辜者成功洗冤。本书主要收录了遍布全美的洗冤组织参与援助的48例冤案,以及蒙冤者们的艺术创作。


 你好,真相!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来自上海政法学院的翟新辉教授的书评:原书评地址:http://www.weibo.com/2485710792/A5KGqwE4h?mod=weibotime作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此前出版的《冤案何以发生:导致冤假错案的八大司法迷信》的姊妹篇,《你好,真相》翻译的是《自由中心杂志》(The Freedom Center Journal)2011年1月的特刊,该刊由美国辛辛提那大学大学法学院(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College of Law)的种族、性别与社会公正研究中心负责。该期特刊是《自由中心杂志》与辛辛提那大学其他学院、部门及美国俄亥俄州洗冤工程(OHIO INNOCENCE PROJECT)合作的成果。《你好,真相!》纸张、印刷一流,封面设计别致,风格类似原书封面,选取的是书中8位蒙冤者的肖像油画。《你好,真相!》的翻译不是件容易的工作,特别是其中还有不少蒙冤者创作的诗歌,可以看出,译者是花了不少力气的。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是丹•伯里克(Dan Bolick)创作的13幅蒙冤者的个人油画肖像,以及蒙冤者境遇的简要介绍;第二编则是28位蒙冤者的简要故事,蒙冤者个人及其家人的照片和他们的告白与诉说——这些告白和诉说,或通过诗歌,或通过绘画,或通过信件,诉说着他或她们的冤屈,愤怒,绝望,希望与渴望。《你好,真相!》向我们呈现冤案事实,呈现这每一个蒙冤者的告白,加以油画、诗歌等艺术形式的冲击,让我们能够感受这每一个蒙冤的鲜活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命的流逝。还有,引起我们思考。冤案何以发生?作为法律人,不免想说现代法治中无罪推定、正当程序、律师制度、司法独立、陪审团等等制度的重要,甚至要联想到哲学、认识论层次对人类理性有限性的认识,有些真相,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达到。读《你好,真相!》,还让我对洗冤工程(Innocence Project)和世界无辜者联盟(Innocence Network)这两个组织的历史、宗旨、资金来源感兴趣。洗冤工程于1992年作为纽约市的叶史瓦大学本杰明•卡多佐法学院的一个部门设立,于2003年成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法律组织,致力于通过DNA测试为蒙冤者洗冤,并且推动刑事司法体系的改革以避免不公正的再次发生。迄今,洗冤工程已经使311名蒙冤者重获自由,而其中18人曾被列入死刑名单。洗冤工程的资金45%来自个人捐献,30%来自各种基金会,15%来自年度慈善晚宴,7%来自卡多佐法学院,其余则来自公司捐赠。洗冤工程是世界无辜者联盟的创始成员,而世界无辜者联盟则是多个大学的法学院、新闻学院联合公诉机关共同合作的组织,致力于帮助无辜者证明他们的清白(据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Innocence_Project,2013/8/16)。我在想,先不说司法独立、程序公正、律师制度、陪审制度等等的改进,在中国的制度环境及社会背景下,我们啥时候也能有类似于洗冤工程、无辜者联盟等非政府组织(NGO)?
  •     麦田书坊在新浪微博举行了「先读为快」活动,收到五位热心读者的书评。有人试吃、有人试睡、有人试读。推荐给大家,读完再买。能与读者如此直接的交流,又听到篇末特别赠送的赞美之词,本编表示非常开心:)另外,麦田书坊微信账号(ID:maitianshufang)会陆续选摘部分内容,欢迎大家订阅。祝大家阅读愉快。撰文:新浪微博@单身的小羊原文地址:http://www.weibo.com/2485710792/A5D8Zfu7s?mod=weibotime如果生命的长度可以无限,那衡量生命长度的尺度——时间,将毫无意义。然而,不幸的是,有限的生命总是随着时间齿轮的无情转动而缓缓流逝。而有一些人,因为刑事司法系统的种种不完美,而被误判有罪。在其他人风华正茂、花样年华的时光里欢愉时,他们被迫面对常人不曾经历的悲惨世界。讲述蒙冤者的心路历程和他们的故事,并展示了他们在狱中创作的艺术品与诗词,就是本书《你好,真相》的主要内容。书中讲述了48位蒙冤者的故事,冤案发生的原因有:1.证人因为警方赏金利诱、检方威胁、个人精神问题导致证词不真实; 2.检方故意隐瞒对蒙冤者有利的证据; 3.检方采信司法鉴定中的与犯罪事实弱相关的证据,如毛发、齿痕等;4.律师的无效辩护。首先,我依然认为书中所描述的美国刑事司法系统是公正的。美国作为一个崇尚程序正义的法治国家,尽管刑事司法系统中充满了不尽人意的漏洞,尽管人(包括证人、检方、警方)的不确定因素和司法鉴定技术水平的低劣等诸多因素导致了这48位蒙冤者的不幸。然而,我以为在刑事司法系统中,只要遵循的是程序正义,符合当时的法律程序,这就是公正的。这已经是在当时情景下,司法系统能做出的最公正的判决。然而,司法公正、程序正义未必能带来实质正义。当无辜者被囚禁,真相的钥匙被扔进深渊,正义无所适从。冤案不仅使那些无辜者遭受牢狱之灾,而且每监禁一个无辜者就意味着放任一个犯罪逍遥法外,犯下更多罪行!如果程序正义带来的是这样的后果,我只能说,设计这个司法程序、司法制度的人真的是个白痴。在书中,讲述了大量的故事,无辜者因为毛发、齿痕这种弱相关证据就被判死刑,后来通过DNA检测这种强相关证据而恢复自由,可以看到美国司法制度改革点点滴滴的进步。然而,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诉讼制度。顾永忠教授也说到,这本书破除了以往一些人对美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迷信和崇拜,使我们更加客观的了解美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真实情况。我不禁思考,在如此强大有效的美国刑事司法制度面前,为什么冤案会永远存在?我个人觉得,因为真实、有效的证据是未必能在诉讼中呈现。证据可以分为“已知的已知证据”、“已知的未知证据”、“未知的未知证据”。假设,在1900年发生的一个强奸案中,受害者现存的带有精液的内衣裤可以作为“已知的已知证据”;而如果内衣裤被销毁了,就成为了“已知的未知证据”;而1900年的人永远不知道,后来会出现一种叫做DNA检测的技术,可以检测毛发、血液等物质的DNA,这就是“未知的未知证据”。“未知的未知证据”永远都存在,这就给那些蒙冤者以希望。书中的一部分蒙冤者能够最终被无罪释放,都是因为新的强有力证据(比如DNA检测)表明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中有些人被重审宣判无罪时,已经在监狱中服刑数十年,有的离死刑期限只有几天。然而,他们很幸运,舍曼.汤森能够在57岁以自由人的身份走出监狱,虽然他从未犯下的罪行仍留在档案上,然而这个决定是的她能够陪伴87的母亲度过生命的最后5个月;达瑞尔.博尔顿在24年监禁后终于成为自由人,见到了自己的女儿。更多的蒙冤者,可能真相尚未得见天日,便已被执行了死刑。生命已不能重来,希望他们能在上帝的国安宁、快乐。所以,这48位蒙冤者中的一部分出狱后,如罗恩.凯恩,积极推行死刑的废除。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圣经中《创世纪》“凡流人血的,他的血也要为人所流”,《圣经•马太福音》“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蕴含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命偿命的思想。然而,“以命偿命”是否一定要对罪犯执行死刑?如果将“生命”定义为一种行使自由意志的“生活历程”,而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物存活的“状态”,那么对罪犯“终身监禁”就已经是以命偿命了。死刑固然将罪犯挫骨扬灰。但对于无辜的人们,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并很少提及的死刑后果是可怕的带人受过。当一个人回归他长久徘徊着死亡的阴影的家庭并为此感伤时,这个附带的损害是令人心碎的。他们遭受的是真正的残酷与生命的不可挽回。最后,引一段达瑞尔.博尔顿《犯罪与因果》的诗词:“错误的判决制作了两个监狱,将我和我的女儿囚禁其中,24年了,却从没人给我们一个解释。”24年光阴,逝水年华。附:我一直是麦田书坊的忠实粉丝。麦田出的书,深深影响了我的法律观。我很喜欢本书中,引言《关于无辜》中的一段话(请原谅我自己做了转述):“法律的正义应被视为一种法律活动的大众实践,而不是进行正义的立法。从呼唤正义来看,法律是一项需要人人参与、身体力行的行为,因为它需要公民直接参与其中,并通过个体的参与来激发它。作为旁观者,我们所见证的是通过法律的诉求来重新审视并改正一切不公判决的错误,并且,通过见证,法律在自身的不足面前,瑟瑟发抖。”很高兴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转发麦田书坊的微博,也希望麦田能够将越来越到的好书献给读者。
  •     法治周末实习生 宗鸣法治周末记者 宋学鹏现今65岁的吉姆•佩特罗已经白发苍苍,嗓音也因长期的辩护工作而变得低沉、沙哑,但在餐桌上,谈起自己的洗冤工作时,他兴致颇高。作为美国俄亥俄州前检察总长,吉姆曾领导全州最大的法律办公室。2007年卸任后,他放弃可能担任该州大法官的机会,转而加入俄州洗冤工程(The Innocent Project of Ohio)。10月7日,吉姆出现在北京举行的“刑事冤案的成因、发现及纠正研讨会”上,与他同来的还有他的夫人南希•佩特罗以及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教授、洗冤工程俄亥俄州办公室主任马克•戈德森。在研讨会上,他们与中国的法律学者一起探讨了冤案问题在中美两国的种种状况。在此之前,吉姆所著的《冤案何以发生:导致冤假错案的八大司法迷信》和马克•戈德森主编的《你好,真相!》两本以冤案为主题的书也在中国出版,反响强烈。吉姆在他的书中对美国刑事司法制度做了系统反思,马克则在《你好,真相!》中让那些无辜入狱的蒙冤者们走到台前,在聚光灯下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同时,书中还配上这些蒙冤者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他们在入狱前、监狱中及出狱后的愤怒、挣扎和救赎。司法人员不关心无辜者的故事,但吉姆不会一向以民主法治自称的美利坚合众国,也会存在很多冤案吗?面对这个问题时,无论是马克还是吉姆,都坦然道:任何国家的司法体系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2003年,吉姆当选为俄亥俄州的检察总长,率先提出了收集所有被定罪者的DNA样本,放入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数据库。这样既可以在短时间内锁定主要的犯罪嫌疑人,也有机会帮助俄亥俄州和其他州破解积存的案件。他的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马克的关注。为洗冤工程工作多年的马克一直试图与司法工作人员建立合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即使十分客气地听完他的请求,也不会客气地对待他们。洗冤工程作为独立于司法体系外的机构,最早出现于英国。2004年,马克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任教期间,组织创建了美国洗冤工程俄亥俄州办公室,并担任主任。至今,俄州洗冤工程共承接253例冤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他们已经为17名无辜者成功洗冤。对于检察总长们来说,马克的来电通常意味着他们要为许久前的某宗案子捏一把汗了。即使是不了解司法审判程序的普通人,也能从情感上懂得这项工作将会遇到多么大的阻力。用马克自己的话说:“他们把我看做邪恶的化身,他们的工作就是拒绝,而我的工作恰恰是坚持坚持再坚持。”但吉姆•佩特罗是一个例外。2005年9月,马克拨通了吉姆办公室的电话。这次持续了四十多分钟的通话所围绕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克拉伦斯•埃尔金斯的中年男性。1998年,埃尔金斯的岳母以及他6岁大的侄女在俄亥俄州的家中遭到野蛮攻击。他的岳母被掐致死,然后被奸尸。小侄女也遭到性侵犯,但幸存了下来。在袭击发生几个小时后,埃尔金斯被捕,因为他的侄女清醒后肯定地告诉邻居,姑父是袭击者。后来,洗冤工程收到埃尔金斯妻子的来信,里面详细记述了17年来她为丈夫奔波洗冤的经过。这不仅是一封悲痛妇人的诉苦信,里面更包括了大量能够证明埃尔金斯无罪的证据。现在她最需要的是检察长对于DNA检测的批准,只要能证明小女孩裤子上的精子并非埃尔金斯的,就能很大程度上证明他的清白。马克坦白说,他拨通吉姆电话时,曾做过最坏和最好的打算,而且从他的经验来看,坏结果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好结果。他做的最好打算无非是吉姆同意他们对物证进行DNA检测,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吉姆决定亲自为埃尔金斯辩护。这一下,吉姆可把自己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了。要知道,他是全美第一位介入洗冤工程的检察总长。只要与吉姆有过5分钟的交流,就会明白这看似“热血”的举动对吉姆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已经65岁“高龄”、谈话间还总因时差打盹的吉姆,只要一说起他的洗冤工作,他马上会恢复精神,而只喝啤酒的他,还会趁着妻子南希不注意,再为自己斟满一杯。他告诉记者,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美国的司法工作人员并不关心无辜者的故事,他们认为那是概率极低并且十分正常的事件。但是对于那些倒霉透了的人来说,他们的一生就要莫名其妙地在监狱中完蛋了,而他,吉姆•佩特罗,永远不会对他们置之不理。非常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案子洗冤工程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组织,除了法律界的仁人志士,长期固定为其工作的就是辛辛那提大学的20名法律相关专业学生。他们收集社会各界无辜者亲人朋友的来信,并且“非常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案子”。很多案子开始时并无明确的证据,这就需要运用对正义的直觉;还有一些案子并不涉及DNA的内容,或者根本没有可供DNA检测的物证,这对他们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在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中,小女孩的证言是控方掌握的证明有罪的唯一直接证据。其实,在现场搜查中,并没有发现任何与埃尔金斯相关的指纹或者毛发,但是法庭依然无视埃尔金斯的不在场证明。因为在美国,仅凭目击者的证言便可以给犯罪嫌疑人定罪。他们认为埃尔金斯的犯罪动机是“一向与岳母不和”。在《冤案何以发生》一书中,吉姆对此案做了一些描述:“小女孩从未像案卷中记录的那样‘肯定’,在姑父被判刑后不久,她就更改了自己的证言。”但是,这些事实并未被法庭采信。吉姆对此谈道:“在美国,对于工作繁忙的检察官来说,探讨释放被定罪的重罪犯并不是什么重要任务。他们通常相信陪审团所作出的有罪判决是最终裁决。特别是经过冗长的上诉程序后,审查陪审团的判决不会与司法制度有什么联系,而且对于判决的再次质疑对检察官来说也是一种风险。”吉姆接触到这件案子时,埃尔金斯已经在狱中服刑7年半,等待他的是终生监禁和“性捕食者”的残忍称号。DNA检测的结果不出意料,小女孩裤子上残留的精子另有他人。也许是老天开眼,洗冤工程推测的另一名犯罪嫌疑人竟然与埃尔金斯身处同一个监狱。埃尔金斯巧妙地获取了对方抽过的烟头,经过DNA检测,正是此人。正义来临的过程虽然缓慢,但最终到来的时刻却是如此迅速。吉姆回忆,当埃尔金斯走出监狱的那一刻,他向门外等了他8年的妻子高高举起了自己的双手,场面就像好莱坞的某部大片。透过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吉姆觉得他只是窥到了全美刑事冤假错案噩梦的冰山一角。他不能坐视不理,甚至不能简单地给予马克支持,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投身其中”。冤案为何发生“40年前,当我初次担任检察官时,我的老板就告诉我,不要完全依赖于目击者的证言,因为他们未必是正确的。事实上,那些因DNA检测结果被证明无辜的入狱者,有75%是因证人证言而获罪的。”在采访中,吉姆反复重申证人证言在冤案发生过程中微妙而重要的角色。在另一起洗冤工程受理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卡尔文•威利斯因被控强奸3名少女被判处终身监禁,陪审团坚持认定有罪的唯一证据就是3名受害女孩的指证,她们把他指证成一名她们不认识的男性。卡尔文就这样因一项他并未实施的犯罪在监狱中度过了22年光阴。为什么会有错误的证人证言?为什么很多无辜者甚至会作出有罪供述?造成刑事冤案的原因究竟有哪些?10月7日,在北京的会议上,马克和吉姆与中国法律界的专家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会上,马克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假如会场突然发生枪击案,几名歹徒冲入会场,但是没有开枪,事发后将现场的目击者分成两组,在不同的暗示下,一定会有部分目击者表示他们听到了枪声。马克的观点是,人的记忆会出错,或者说会选择,这也是科学证据存在的最大意义。作出了错误证言,未必就是证人刻意误导。但是这些不经意间的记忆偏差却像蝴蝶效应一般给无辜者的生活带来狂风暴雨。近年来,中国也爆出一些让人震惊的冤案,如河南赵作海案、浙江叔侄奸杀案等,引发人们对冤案的关注和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研究院教授宋英辉表示,冤假错案在很多国家都难以避免,“如果说刑事案件是一座大厦,那么一个一个的证据就是建造大厦的材料,证据出现问题,大厦最后肯定也会出现问题”。当然,受不同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国家出现冤假错案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举例说:“在美国,出现最多的是诱供骗供,而中国情况复杂一些。现在我们的制度已经为预防刑讯逼供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还不足以真正杜绝冤案。”那么在对案件的判断上,洗冤工程的工作人员,甚至是吉姆和马克自己,是否也出现过偏差?谈到这里时,马克用眼神瞥向吉姆,大笑起来,吉姆马上“坦白”了。在不久前的一起案件中,一名黑人犯罪嫌疑人发誓自己是无辜的,并且取得了吉姆的信任。但是在最终上诉前,当这名犯罪嫌疑人与受害者在电梯中相遇,在短暂的沉默后,犯罪嫌疑人望向受害者并向他道了歉。吉姆说到这里忍不住骂了一句,他说自己完全没有想到这种情况,当时恨不得冲上去揍他一顿。“毕竟,我已经65岁了,我该退休了。”吉姆自嘲道。无论退休与否,与马克一起为埃尔金斯洗冤的经历对吉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未对马克进行充分了解前,吉姆一直很疑惑,什么样的人会把自己置身于如此多的苦战之中。这位年轻自己20岁的后辈,在对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件进行陈述时,所表现出的杰出法律写作能力,向每个人昭示着他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他有着卓越的法律思维,也是一个很棒的作家。马克曾经担任过犹他州盐湖城的美国第十巡回上诉法院首席大法官门罗•G•麦凯的助理,也曾在纽约和芝加哥的律师事务所工作。他本可以继续沿着这条有名有利的道路走下去。然而,他却选择成为了美国司法部的一名助理检察官。2004年,当他第一次接触到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时,他并不相信这个人是无辜的。但是一年后,他拿到了证明无罪的初步DNA检测结果,在震惊中,他开始质疑自己的直觉,并且决定倾听那些声明自己无辜的人的陈述。这是一切的开始。从法律到艺术如果说克拉伦斯•埃尔金斯案促使吉姆走上了洗冤之路,那么罗杰•迪安•吉利斯皮则帮助马克把洗冤的视角由法律扩大到艺术。迪安同样来自俄亥俄州,他的经历与大多数洗冤工程承接的案件的主人公相似:1991年2月,他被州法院裁定犯有强奸、绑架、使用明示的军火进行抢劫等多个罪名,至今仍未出狱。但是在“令人心碎的灾难”面前,迪安一直保持乐观,他甚至通过绘画激励自己的律师。2008年,迪安绘制了《只要有一线希望》送给马克,在画的背面,迪安写道:“这幅关于勇士的画是为一名真正的勇士而作,一个为了迪安•吉利斯皮案斗争的勇士——马克•戈德森,一名正在战斗并将继续为无辜者争取权益的人,只需要有一个。”这幅画一直挂在马克卧室的外墙上,每天早上起床后从卧室走出来,他看见的第一件物品就是它。这幅画以及迪安在上面撰写的献词,总是能缓解艰难工作给马克带来的疲惫和怠意。事实上,艺术创作早已经成为这些蒙冤者狱中生活的重要部分,绘画、诗作、散文,甚至明信片制作,也包括很多蒙冤者的家书,都有一份寻常艺术家不能达到的奇异美感。他们因苦难而大放异彩。这些蒙冤者的努力促使马克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将美国各地蒙冤者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收集起来进行公开展览。马克在辛辛那提市的国家纪念馆为这些无辜者的作品举办了一场展览,他将这次展览定名为:真相的告白——刑事洗冤集录。他在每一件作品的旁边都附上创作者的故事,这吸引了许多媒体的关注,洗冤工程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马克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展览的大多数作品是来自蒙冤入狱但已洗冤出狱的人,当然也包括少数迪安这样仍在抗争的人。展览获得的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全部用于帮助那些蒙冤者。记者注意到,无论在采访或是在演讲的过程中,马克和吉姆都极少提及这些蒙冤者出狱后的情况。在长期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们能否回归正常的生活?吉姆耸耸肩,无奈地回答道:“我们正在努力,但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在经济上,美国各州都有对蒙冤者的赔偿规定,但是在联邦内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法律条文。而且蒙冤者在申请赔偿时,也必须面对十分严格的标准。以俄亥俄州为例,成功洗冤者必须从未承认有罪,必须在成功洗冤后两年内提出赔偿申请,必须被宣布“事实上无罪”。吉姆的夫人南希苦笑道:“如果在审判过程,执法部门也能像给予赔偿时那样严密,也许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冤案。”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在被监禁之前,曾经写道:“终究,一个人即使在狱中也能十分自由,他的灵魂可以自由,他的个性可以无忧,他可以身处和平中。”但是在狱中,也许会得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记者在翻看展览作品资料时,在一封陈旧的蒙冤者信件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可能有人会为悲剧的尊严说话,毕竟苦难所揭露的东西比整个正常的世界更有价值,我们把这想象成一种安慰,但绝不是幸福和公正,以后也不会。”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偶尔看到借来读。。字字都是人生。。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儿不公平。。
  •     偏见、固执、滥权、渎职。那么多的冤屈错误根本就没法补偿。「大三上14」
  •     震撼人心 每个遭受过挫折的人都是艺术家
  •     25
  •     动人的是冤案本身,各类NGO与法律人士为蒙冤者洗刷冤情所做的努力。那些出自蒙冤者的作品让人吃惊,不过仅书的文字而言有些让人失望。
  •     冤案的破坏力有多悠远,在每个人生上完全打破,从此世界颠覆
  •      蒙冤者的世界是怎样的
  •     在美国遇到这些无辜审判的多半为黑人和穷人,这让我想到了现在虽然淡化但依旧存在的种族歧视,以及现如今逐渐扩大的贫富差距。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将这个世界变为乌托邦?被误判的原因有很多,当时鉴定手段的不发达,辩护律师的怯懦不信任,司法部门对于嫌疑人的威胁,目击证人一时的错看及怀疑,法官未采集到充分的证据就判刑……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到一致的公平和公正,我们应向着这样公平的世界努力,理所应当的向那些被无辜定罪的蒙冤者致歉与致敬!
  •     蒙冤者的告白.字字都是泪.
  •     司法缺陷导致无辜的人遭受监禁,遭受过冤狱的人得到洗冤后有的致力于废除死刑,尽管让他们遭受冤屈和恐惧的并不是死刑本身。
  •     没看完~不是因为写的太烂而是越看对司法越失望。。大多数的受害人竟是黑人然后就是穷人,美国司法机构对待犯罪案件如此敷衍,随随便便就让一个无辜者含冤入狱几十年,我们国家是否也有这些喊冤的人?艾玛,我的小心灵要收到一万点伤害了。
  •     所有司法系统的工作者都应该认真地看一看。对我们失望的那些人,过着的是怎样一种生活。
  •     从来没有去想象过还有这样的世界,那样的隐忍与憋屈,那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好似永远没有答案没有结果的日子。他们,那些被不公正的法律催残得道道皱纹,那幽怨的眼神让人不忍直视,直击你心,却无可奈何。有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案子,坐了29年冤牢出来之后仅仅三年便因心脏病去世,尽管国家已赔偿给他足够的金钱损失,可那些失去了的岁月又是怎么能够用这些金钱可以弥补得了的?正如其中一个无辜者所说的,因为错判,他错过了家庭每一个美好的时刻,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生命中本该最精彩、最美好的那些年,因错判受损的并不只是这当事人,还有他的家人们所遭受的那些冷眼与歧视,而这些,是任何人作任何努力都无法弥补的,因为没有人可以还给另外一个人他的人生,更何况更多的人出狱之后得到的仅仅只是一件大几号的牛仔衣和10美元支票的交通费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