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外手记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47305829
作者:周洪立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作者用平实的手法,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索马里的人文地貌,风土人情,当年医疗队员的生活,工作,情感。生动的描述如同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阅读性很强,从未踏上过非洲这块土地的人看了会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和体会,曾经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会有切身的感受和回忆。书中描述的是许多年前的往事,但我们仍然关心书中人物的命运,现在他们都过得好吗?祝愿他们还有再相聚的那一天。

书籍目录

自序被文字唤醒的非洲之角大洋遮不住,中非并肩行中国索马里两国人民友谊的历史见证永远地告别母亲揭开非洲之角的神秘面纱培训花絮踏上征程初试牛力走进非洲意外惊喜穿中山装蒸桑拿浴我被冲凉烫伤不眠之夜遭遇非洲水果大龙虾、鸵鸟蛋会唱高音的212吉普车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使馆受命……

编辑推荐

周洪立所著的《援外手记(我在索马里的日子)》,文字朴素,叙事平实,一字一句老老实实讲述遥远的故事,文中并无夸饰惊人之语,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亲切感,令人如闻非洲的鼓乐之声香蕉之醉,亲见黑肤皓齿明眸的索马里人之美,重温中国医疗队简陋的药箱与神奇的银针……但凡优秀的纪实性作品,大多取决于内容的信息质量和真实程度。

前言

被文字唤醒的非洲之角    张抗抗    近读周洪立先生所著《援外手记——我在索马里的日子》,感慨良多。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在当时本国经济仍面临极大困难、民众医疗水平普遍低下的状态下,慷慨派出医疗队,远赴非洲实施无偿的国际主义援助,在第三世界国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目前,仍有42个中国医疗队分布在40个国家,总人数达1100人。    “文革”期间毕业于大学英语专业的“老五届”周洪立先生,曾在茫然无路的青年时代,有幸作为医疗队的英语译员,在索马里北部工作了将近三年。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无论对于东亚这个外强内弱的“中央之国”,还是地处非洲一隅的索马里,都处于一个微妙的历史拐角。那也许已是中国医疗队在非洲之角的尾声,因而暗含了某种悲壮的告别意味。    30年过去,那段历史渐行渐远,曾经家喻户晓的“援外”热词,对于现今的年轻人,似乎已经失去了它曾经的光环。《援外手记——我在索马里的日子》记录了周洪立当年在非洲之角的种种亲历往事。一度被严肃的意识形态笼罩、被报章高度政治化渲染的“援外”工作,在他笔下还原为可亲可近可信可感的日常形态。    30年前,洪立兄在索马里偏僻乡村及中国使馆封闭的生活中,为排遣寂寞有心无意写下的日记和笔记,成为该书最可靠的资料依据。30年后,经济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提供了重新解读当年“第三世界国际主义”的新空间。当洪立兄终于下决心将泛黄的纸页一篇篇梳理整合成文,陆续发表于他本人的博客,果然迅速激发起众多网友的关注。    当年人们对“援外”一词的浓厚兴趣,或许来自人们对自身的探究——父辈的中国,和外部世界曾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些惺惺相惜的贫困远邻之间,究竟被怎样的一条通道牵连?    今人不再相信史书或教科书,但相信身边人的真实故事。    《援外手记——我在索马里的日子》,文字朴素,叙事平实,一字一句老老实实讲述遥远的故事,文中并无夸饰惊人之语,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阅读亲切感,令人如闻非洲的鼓乐之声香蕉之醉,亲见黑肤皓齿明眸的索马里人之美,重温中国医疗队简陋的药箱与神奇的银针……但凡优秀的纪实性作品,大多取决于内容的信息质量和真实程度。    《援外手记——我在索马里的日子》取材不趋时、不跟风,另凿泉眼、别开生面——回望1978年的非洲,身后是国门初开的中国,眼前是闭塞而又淳朴的索马里。中国医疗队奔波于人道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理念夹缝之间,那些被人熟知或“鲜为人知”的困境与悖论,为今天的读者创造了“陌生化”的效果。纪实作品的优劣不在于信息量的密集度,而在于信息质的有效性。有效信息方能保证作品的可读性、新鲜感与吸引力。    《援外手记——我在索马里的日子》的真实性,则表现于语言、细节、个人情感与认知的真实性。在书中,作者的笔穿越了时光隧道,将自己退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尽可能准确地复原当年的国内外历史背景、真实描述索马里的自然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忠实记录中国医生们的辛勤工作及思乡之情,包括异国他乡的批判会、中国式思维与外国文化的冲突……看似信手拈来的小故事,细细品味,也都别有意趣。    人的一生中经历的许多往事,都已被时光磨损或淡忘,而那些被珍存至今的故事,必然是生命中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洪立兄曾经勇敢地抛掷在非洲之角的青春时光,逾至花甲之年,终被他一笔笔唤回。在那些娓娓道来、亲切平和的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在异国贫瘠的土地上艰难的成长——在救治他人的过程中,如何领悟爱的启蒙;如何学习助人、爱人、阅人;如何懂得珍惜和尊重生命,并在给予和付出中获得快乐,逐渐走向成熟。褪去70年代“援外”的国家意识形态外衣,我们看到了跨越国界、阶级、民族的人性之光和大美大爱。或许,这正是打动并感染了今天的年轻读者之处。    书稿中偶然提到一些对“援外”工作谨慎而委婉的质疑之语,其中隐含的话外之音,有待读者慢慢品味思考。好书既没有句号也没有答案,只有潜伏的问号。愿读者在问号中成长,就像很多年前,那位睁大好奇的眼睛、行走在索马里海岸的那个中国青年。    在唤醒非洲之角记忆的同时,我们还能唤醒别的什么?

内容概要

周洪立  1947年8月16日生,卉林师范学院英国语言文学系本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1980年以前曾任吉林省新站康复医院人事于事,中周援索马里医疗队英文翻译,1980—1985年任吉林人民出版社编辑、副总编辑、吉林省出版局副局长,1988年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司长,1991年任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总经理,1996年任上海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任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2004年任中国出版集团党组副书记、副总裁,2009年任盛大文学有限公司首席版权官。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那些娓娓道来、亲切平和的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在异国贫瘠的土地上艰难的成长——在救治他人的过程中,如何领悟爱的启蒙;如何学习助人、爱人、阅人;如何懂得珍惜和尊重生命,并在给予和付出中获得快乐,逐渐走向成熟。    在唤醒非洲之角记忆的同时,我们还能唤醒别的什么?    ——著名作家张抗抗    读这本书能增强对“帮人就是助己”的认识,更珍惜友情,更坚定以有效劳动参与改革不合理国际秩序、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理念和决心。    我喜欢这本《援外手记》,愿意向读者推荐。    ——著名外交家李肇星    周洪立先生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和图片,生动记录了中国医疗队当时在索马里工作和生活的情景,描述了当地居民与中国医护人员之问的友谊。它必将在中索两国读者中得到良好反响,因为它彰显了中国医疗队的奉献精神和索马里人民与中国医护人员之间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中索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    ——索马里驻中国大使尤瑟夫·哈桑·伊卜拉欣

章节摘录

永远地告别母亲    1978年3月中旬,一个寒冷的清晨,天还没有亮,我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顶着刺骨的寒风,离开了温暖的家,踏上了远去非洲的援外之路。    三十多年前,吉林市东部蛟河县半山区的3月,仍然是一片冰天雪地,山川、河流、建筑物、街道,一切都还掩埋在厚厚的自雪之下。我手上提着一个并不很大的提包,但走起路来分外吃力。肆虐的西北风迎面吹来,让我喘不过气来。双脚踩在雪地上,每一步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在寂静的黎明,显得格外清晰、响亮。    因为是新站通往吉林市的早班通勤车,又是始发站,车站上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我独自一人登上了这列即将带我离开家乡、离开家人的火车。车厢在站台上停了一夜,供应暖气的锅炉可能还没来得及点燃,感觉车厢里比外面还冷,像一个空荡荡的冰窖。随着一声沉闷的汽笛声,火车慢慢启动,我思绪的大门也随之打开。两眼望着窗外慢慢掠过的山峦、树木、白雪,脑海中不断出现几天前回通化老家看望母亲时的情景。    接到吉林市卫生局派我随吉林省医疗队赴索马里援外的正式通知之后,医院放了我几天假,让我回通化老家看望母亲。我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高高兴兴地回老家,乘的也是这趟火车。火车上,孩子们叽叽喳喳,有说有笑,姐姐一会儿拿出苹果梨(延边果农把苹果和梨嫁接起来的一种水果,味道介于梨和苹果之间,水分很多,十分爽口。那是那些年我们在漫长的冬季能够享受到的少数水果之一),啃下一块,弟弟一会儿从小包里掏出点心咬上一口,两个小家伙好不开心。对于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这的确是难得的享受。那个年代,物资极度匮乏,我和夫人的收入也非常可怜,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每月也只有几十块钱,日子过得很紧巴,平时根本没有条件给孩子们买零食。    两个小时之后,火车到达吉林市。我们一家人在吉林市火车站换乘吉林开往通化的火车。几个小时后,火车开始进入通化市界,看着儿时熟悉的家乡山水从眼前掠过,想着当年我一个人远离父母到外地工作,如今带着妻小回家,马上就要见到阔别多年的母亲(父亲此前几年因病已经去世),而我也即将出国援外,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愉悦,同时充满无限的感慨,还有几分自豪。火车上,一家人喜气洋洋,充满欢乐的气氛。    然而,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那竟是我同母亲的最后一面。在我们一家四口回到母亲身边的当天下午,母亲由于过度兴奋,同时为我即将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而担心,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当晚便离开了我们。从我走进家门,到母亲离我们而去,前后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    面对躺在冰冷木板上的母亲,我悲痛万分,心如刀绞。我的母亲,一生为家操劳,竟没有过上几天舒服日子。本想出国回来后,条件好了,把母亲接过来,共享天伦之乐,没想到,竟是因为我,让母亲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我至今不能原谅自己。    沉思之中,不知不觉,天色已经大亮,吉林市的轮廓开始出现在列车的前方。等待着我的,是吉林市卫生局为赴索马里医疗队组织的两天行前会议。    揭开非洲之角的神秘面纱    自从1978年年初从小道消息听说,吉林省卫生厅将委托吉林市卫生局负责组织赴索马里医疗队的消息之后,我便开始做援外梦,心中暗下决心,一定不能错过这个干载难逢的机会,要千方百计争取参加。早在前几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间,我的大学同学,一位高我两届、名字叫祁为俊的大师兄,被有关方面选中,派往非洲参加坦赞铁路的援外项目,担任英语翻译。这在当时简直是爆炸性的新闻,在同学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一时被传为佳话。那时我就梦想,什么时候我也能有机会援外,做一名光荣的援外战士。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在通过人事渠道,主动、提前向吉林市卫生局报名参加医疗队的同时,我开始查阅资料,研究索马里的历史、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全面了解索马里,同时也了解非洲的有关情况。随着了解到的信息的不断增加,非洲之角的神秘面纱在我面前一点一点地揭开。    索马里位于非洲东北部,国土面积63万多平方公里(比法国面积还要大将近10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约为400万(索马里现在的人口已经接近1040万),首都摩加迪沙。由于地处非洲东北部,国土形状像一个阿拉伯数字“7”,形成了非洲大路向东北方向伸出的一个角,所以,索马里又称非洲之角。同索马里相邻的国家有3个,西北部的吉布提、西部的埃塞俄比亚和南部的肯尼亚。北部同南也门隔亚丁湾相望。    历史上的索马里称为索马里兰。19世纪下半叶,欧洲开始瓜分索马里,吉布提被法国人占领,北部地区成为英国的保护地,意大利则控制了南部地区。因此,北部地区除了索马里语和阿拉伯语之外,英语非常流行、普遍。    P1-3


 援外手记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从周洪立身上看那个年代的中非友谊。作为消遣读物还是不错的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缺点是啰嗦,很多想要删掉的文字。 刚改革开放,作者就出国了,国内巨大反差,连埃塞俄比亚的城市在我们看来都是发达城市。时间的距离。 身处异乡,遇到的都是新鲜事。尤其是非洲,索马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个神秘的国度。物产,鸵鸟蛋,大龙虾,芒果,文化,人种,差异带来故事。 当年援非的专家组除了作者所在的医疗队,还有水利组,公路组。帮助落后地区。索马里当地人对中国人评价很好,非常友好。 作者是医疗队的随队翻译,与李肇星做为外交官的经历不太一样,李的书里能看出很多避开的不能写的东西。最后过了很多年以后通过网络联系上了一位澳大利亚志愿者,她当时在那里的索马里难民营服务。 那个时候为国服务的精神令人感佩。
  •     三十多年前就有了打针抑制生理需求的传说~向奉献着的人们致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