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十年-季羡林大传-III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8412311
页数:343页

后记

为纪念季羡林先生百年诞辰,缅怀季老的丰功伟业,继承和弘扬季老的为学为人精神,表达对季老的敬仰和感激之情,2011年我们撰写完成了《季羡林大传》这部作品,但未能如期出版。转眼间又过去一年,《大传》终于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自然很高兴,想要再说上几句,以便有个交代。    全传共分三部,分别为《季羡林大传I——早年求学之路》、《季羡林大传Ⅱ——北大治学生涯》和《季羡林大传Ⅲ——最后十年》,总计百余万字,八百佘幅图片,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出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历程。    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我们首先得到了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参考了季老的亲人、朋友、学生回忆、评论季老的著作和文章,采用了他们拍摄的季老照片,以及季老的恩师好友的照片,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对徐光荣先生为本书作序及王树英先生的关心和指导深表谢意。    还要感谢哈尔滨出版社社长陈春林先生、副社长颜楠女士。2006年该社曾出版五卷本《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反应良好,随后又计划出版全六册季老传记,但未能如愿;如今这部传记作品终于问世,足见哈尔滨出版社高瞻远瞩,慧眼识珠,对宣传以季羡林精神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苦。    季老的山东小老乡、原聊城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现辽宁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靳庆柯、高源先生不辞辛苦,认真负责,精力旺盛,积极参与收集整理资料和图片等工作,并提出一些宝贵的意见,体现了青年一代对季老的仰慕和崇敬,表达了奋发图强、继承季老遗志的信念和决心,在此特别感谢。    还有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李春光、王晓岩、高荣斌、田瑞雪、陈海源、杨永鹏诸位老师,他们为提供有关资料和图片、审核书稿和翻拍照片做了许多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我们已退休多年,但始终不忘季老的教诲,每日仍坚持读写,除了继续思索和探究关于本专业的一些问题,还在学习、思考但还谈不上真正研究“季羡林学”。我们深感季老的这部大书一辈子也读不完,只好留给子孙后代继续读下去。季老谢世后,我们即萌生了为季老立传的想法,认为这是作为弟子当仁不让的颇有意义的事情。两年多来,在本来十分冷清和寂寥的环境中,我们则进行了紧张的写作,从而平添了几多生活乐趣,经历了心灵净化,获取了精神寄托,并确信本传的出版将会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多有裨益。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谬误和不足在所难免,亟盼读者和同行专家批评指教。

作者简介

《季羡林大传3:最后十年》记述了季羡林先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失去亲人的悲欢离合、多事之秋,以及21世纪初长达8年的病房客话,从中折射出一位学术泰斗对人生、社会、家庭的真实感情,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沉思与守望,尤其是他笔耕不辍,为祖国学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闪耀着不灭的光华。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引 言
第一章 世纪之交
第二章 “301编外”
第三章 变故
第四章 “我不能封笔”
第五章 高山仰止
第六章 公元二〇〇八
第七章 字画风波
第八章 笑着离去
第九章 尾声:我读吾师
附录:季羡林大事年表
后记

前言

20世纪50年代,我就熟知季羡林的名字了。当日寸,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提出了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关系走进了蜜月期,北京隆重上演了印度诗人迦梨陀娑的七幕诗剧《沙恭达罗》,这部剧描写了印度净修女郎沙恭达罗与国王豆扇陀的恋爱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位具有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在首都引起了轰动。热衷文学的我曾专门到图书馆借《沙恭达罗》中译本来读,优美的译文令我动情,从此,译者季羡林的名字同沙恭达罗一样,深嵌在我的记忆中。    没有想到的是,50年后,今年5月,以《玄奘画传》饮誉文坛的辽宁大学胡光利教授,携来与他的老同学、国家档案局原司长梁志刚先生合作完成、即将由哈尔滨出版社倾力推出的《季羡林大传》大样,索序于我,令我诚惶诚恐。我深知,季先生是20世纪中国学界和文坛之巨匠,以我之浅识,实难承命。但是,胡教授其情甚笃,诚恳有加,却之不恭,我只好抱着拜读学习的心态尝试为之了。    《季羡林大传》上、中、下三卷,是浩浩百余万言的巨著。初读时,很怕难以卒读。但读着,读着,我深深被胡、梁两位先生新著的恢弘建构、精彩叙述、传神勾描、深情抒怀所打动,所吸引,随着他们展开的人生长卷,一位堪称一代精神楷模的中国学术泰斗的鲜活形象在我的眼前逐渐丰满、高大起来,令我景仰,令我感佩,令我亲近,令我思味。    1911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清平(今临清)官庄的季羡林先生,2009年7月11日,以九十八岁高龄辞世。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国20世纪到21世纪初近百年的历史,从一个贫苦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他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东方文化大师、教育家,在语言学、文化学、印度学、历史学、佛学等领域成就辉煌,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是当代著名文学家,在散文创作、文学翻译、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和文艺理论诸方面硕果累累,对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产生广泛影响。季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伟岸崇高的人格品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珍视,更应学习、继承与发扬。    《季羡林大传》的作者胡光利、梁志刚两位先生都是季先生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大学担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的高足,面聆教诲,多得亲传,又有近半个世纪的交往与情谊,对季先生的生平业绩有较深的了解。特别是在季老辞世后,他们怀着对先师的敬爱之情,两年来不辞辛苦,搜集、整理季老的遗著、遗照,精读细品,以恭谨审慎的态度和深挚的情感,夜以继日地赶在季羡林先生百年诞辰之前完成了这部皇皇大著,在多方面显示出独具的特色与魅力。尤其在结构上,两位作者是颇费一番心思来建构这部鸿篇巨制的,它以季先生的九十八年人生历程为经,以近百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巨大变革为纬,演绎出一幅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史诗般画卷。    大传的上卷《早年求学之路》,涵盖了季先生青少年时期三十五年的人生经历,从走出官庄、济南求学、清华发轫到负笈德国,学习德语、英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语言。作者摄取了季羡林求学时代许多生动片段,精心营构出一位时代精英的成长平台,让人们通过这个平台走近季羡林,一睹他当年热爱读书、刻苦治学、追求真理的风采,这对当代人,尤其是21世纪青少年提高人文素质和知识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大传的中卷《北大洽学生涯》,记述了季羡林先生1946年从德国归来后,在北京大学长达五十年的教学、科研经历以及人生路上的坎坷不平,反映季先生对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巨大贡献。

内容概要

胡光利,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世界史和印度历史文化的教学科研工作,曾获辽宁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辽宁省第二届文学翻译奖、辽宁省第六届传记文学奖。印度尼赫鲁大学印度斯坦语言中心高级访问学者。已出版《南亚大词典·印度古代史》、《中华长寿大典·佛家修性养生》、《取经之路·玄奘画传》等九部著、译作品,发表论文50余篇。 梁志刚,曾任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司长,中国档案学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副主编)、《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主编)、《季羡林谈义理》(主编)和《人中麟凤:季羡林》(专著)以及论文、散文多篇。

媒体关注与评论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这样,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出第二位。    ——张中行(编审)    我所认识的季先生,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这四个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    ——饶宗颐(教授)    临清季先生,执教京师太学已逾半个世纪,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不遗毫发之余力,立足东方,笑对当世,头白年高,青山无梦,不待尊礼,而国老儒宗矣。    ——刘梦溪(原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我可以继续地写季羡林,写他有尊严的人格,他对于物质利益的毫不动心,他对于书的热爱,他的耐心,还有他的充分的真诚。对我来说,他将永远是气节的象征。他毫不追求权力、财富,或者被人颂扬,他整个地献身于他的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还有他不动摇的忠诚,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榜样。    ——韩素音(英国作家)    季教授是世界最著名的印度学家之一。他在佛学和印中千年文化交流史领域知识渊博,并因此广受尊重。他将印度典籍译成中文。对增进中国对印度文化的理解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感谢他对印中关系作出的巨大贡献,印度政府和人民2008年授予他“莲花奖”。    ——曼莫汉·辛格(印度总理)    在哥廷根大学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看来,季博士就是我们的第46位。他所作出的成绩,与哥廷根大学历来的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荣誉相当。    ——费顾拉(德国哥廷根大学校长)

名人推荐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胡适 这样,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出第二位。 ——张中行(编审) 我所认识的季先生,是一位笃实敦厚,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这四个字正是表现他上下求索的精神,如果用来作为度人的金针,亦是再好没有的。 ——饶宗颐(教授) 临清季先生,执教京师太学已逾半个世纪,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不遗毫发之余力,立足东方,笑对当世,头白年高,青山无梦,不待尊礼,而国老儒宗矣。 ——刘梦溪(原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我可以继续地写季羡林,写他有尊严的人格,他对于物质利益的毫不动心,他对于书的热爱,他的耐心,还有他的充分的真诚。对我来说,他将永远是气节的象征。他毫不追求权力、财富,或者被人颂扬,他整个地献身于他的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还有他不动摇的忠诚,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榜样。 ——韩素音(英国作家) 季教授是世界最著名的印度学家之一。他在佛学和印中千年文化交流史领域知识渊博,并因此广受尊重。他将印度典籍译成中文,对增进中国对印度文化的理解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感谢他对印中关系作出的巨大贡献,印度政府和人民2008年授予他“莲花奖”。 ——曼莫汉·辛格(印度总理) 在哥廷根大学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我看来,季博士就是我们的第46位。他所作出的成绩,与哥廷根大学历来的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荣誉相当。 ——费顾拉(德国哥廷根大学校长)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1999年3月26日,季羡林由北大副校长郝斌和助手李玉洁陪同,应圣严法师邀请,赴台湾参加法鼓人文社会学院举办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实践系列——人的素质学术研讨会”。此次赴台的路费,是圣严法师提供的。27日晨,季羡林来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溪堂,与同来参会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在青山绿水间游览,当日还参观了法鼓山。29日至31日在台北图书馆开会,季羡林在会上发表演讲《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提出把人文关怀分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思想感情处理三个层次,这三种关系处理好了,人就幸福愉快,否则人就痛苦。这就是季羡林的“和谐观”的基本观点,引起中央首长和广大群众的关注,后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奋斗目标。 在台期间,季羡林访问了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中央图书馆”、圆山大酒店和张大干的摩耶精合,出席了台湾北大校友会等团体举办的多次欢迎宴会,还专程到胡适和傅斯年的墓地祭扫。季老在胡适墓前三鞠躬,然后对身后的郝斌说:“鞠躬!”郝斌鞠躬如仪。胡适是北大的老校长,傅斯年曾任代理校长。今朝两位北大副校长为老校长扫墓,竞成为文坛一段佳话。 十天之内,季羡林一行走马看花,马不停蹄,行色匆匆。这次台湾之行给季羡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返回以后,五月上旬,他把所见、所闻、所想,以《台游随笔》为题,写成了一组散文。 出发之前,季羡林的脑子里是有一个问号的,这就是台湾人对大陆人的看法究竟怎样?因为毕竟分离了半个世纪,这中间发生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季羡林担心,台湾人对大陆人恐怕不会有好感的。这种担心也事出有因,不久前他从台湾东吴大学林聪明教授那里得知,台湾一家出版社翻印了他的《五卷书》,竟把他的名字改为“季宪林”,以此来逃避当局的检查,让他觉得啼笑皆非。可是,当他在香港机场登上台湾的班机,一进机舱门,笑容可掬的空中小姐立刻过来搀扶,服务温馨而得体。她们一路上送饮料、送饭菜、送报纸忙个不停,脸上始终挂着亲切真诚的微笑。这微笑把季羡林心里的喘喘不安一扫而光。

图书封面


 最后十年-季羡林大传-III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