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秋千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39942865
作者:【德】赫塔•米勒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故事开始于“二战”结束时,当时的苏联把战争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部分德国人流放到乌克兰的劳动营,17岁男孩雷奥便是其中之一。在劳动营的监禁中,雷奥备尝寒冷、饥饿、劳累等等非人的待遇。五年后,雷奥回到家乡,但发现家中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同性恋者,雷奥在经过一段11年貌合神离的婚姻之后,搭上前往奥地利的列车,投奔了曾经的难友......

书籍目录

1、收拾行装
2、麦得草
3、水泥
4、石灰妇女
5、鱼龙混杂的一群人
6、木头和棉花
7、激动人心的年代
8、关于坐车
9、关于严厉的人
10、对伊尔玛•普菲佛来说,幸运太多了那么一点点
11、黑杨树
12、手帕和老鼠
13、关于心铲
14、关于饥饿天使
15、石煤烧酒
16、齐柏林飞船
17、关于布谷鸟钟的虚无之痛
18、巡夜人卡蒂
19、面包失窃案
20、弯月马利亚
21、从自己的面包到兔脸面包
22、关于煤
23、时间一秒秒过去
24、关于黄沙
25、俄国人也有他们的法子
26、枞树
27、十个卢布
28、关于饥饿天使
29、拉丁语里的秘密
30、炉渣砖
31、轻信的瓶子和多疑的瓶子
32、关于日光中毒
33、每一班都是件艺术品
34、天鹅歌唱时
35、关于炉渣
36、酒红色丝巾
37、关于化学物质
38、谁把那块国土给换了
39、土豆人
40、天在下, 地在上
41、关于无聊种种
42、我的替代兄弟
43、在这行字下面的空白处
44、闵可夫斯基天线
45、黑狗
46、干吗勺勺计较
47、我的饥饿天使曾经是律师
48、我有个计划
49、铁皮之吻
50、事物之道
51、白兔
52、乡愁。好像我需要它似的
53、一个令人豁然开朗的时刻
54、像干草一样草率
55、劳动营里的幸福
56、人要生活。人只活一回
57、总有一天我会走在优雅的铺石路面上
58、如静寂般彻底
59、无动于衷的人
60、你在维也纳有个孩子吗?
61、手杖
62、听写本
63、我依旧是那架钢琴
64、关于宝贝
65、后记

内容概要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德语女作家和诗人。1953年8月17日生于罗马尼亚西部蒂米什县小镇尼特基多夫一个农民家庭,所在村庄以德语为通用语言。她1973年至1976年在蒂米什瓦拉大学学习德国社会文化和罗马尼亚文学,毕业后当过工厂翻译、幼儿园教师等。1982年其处女作、短篇小说集《低地》出版。米勒的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随笔等。米勒1987年与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迁往西德,现常居柏林,持德国国籍。
米勒在德国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她的作品获奖无数。她擅长描写罗马尼亚裔德国人在苏俄时代的遭遇,她的作品总能从内心出发,并带着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


 呼吸秋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赫塔•米勒的作品,这是一次苦痛而幸运的阅读。与这本书结缘是因为曾经工作的出版公司出版了这部作品,在畅销书为主的公司书籍中是很少见的纯文学作品,于是抱着瞻仰的心开始了阅读。小说分为了64个小节,在了解了全文的时间顺序和叙述逻辑之后,许多小节都可以单开来阅读,就像是美剧里的单元剧,每一个小节都自成体系爱,不变的是观察者和叙述者“我”以及被观察、被叙述的劳动营中的事、物、人,是被剥夺了尊严的人和被扭曲的生活,是麻木的愤怒,是平静的呐喊,是无处不在的饥饿天使,是一铲子=一克面包,是满天满地的水泥,是满头的虱子,是换来的兔脸面包,是三百多个不见了的人,是再也找不到的手绢。阅读的开头是顺畅的,从1/3开始越来越难,每读一节都是一场新的苦痛,让人提不起勇气去阅读接下来的一节,以至于在小说的中段,我至今仍留下好几节并没有好好阅读而是草草扫过的。读到最后8章又开始顺畅起来,主人公雷奥从劳动营里放了出来,“这下子,我又坐在一间起居室里了“。我的思路伴随他一起,终于逃离了泥沼一般的劳动营生活,回到了故乡,但5年的时间,非人的遭遇在他和家人、和故乡之间划开了深深的沟堑,他的所思所想停留在那深深伤害他肉体与灵魂的劳动营里了,饥饿天使带走了他的灵魂,故乡的人与事竟然是那样的陌生,再也回不去了。我的思路也与他的灵魂一起被吸入黑洞一般的劳动营苦难生活,久久不能回神,而回归家乡的生活就像一幅混乱的拼图,每一块碎片都再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尽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拼凑出一幅完整的曾经。赫塔•米勒在战争与历史之间游走,深入尊严与人性的主题,通过17岁的同性恋男孩雷奥的眼睛,着力描摹后二战时期,一群被苏联遣送至乌克兰劳动营的德国人的悲惨遭遇。这段隐秘的历史让人更加厌恶战争的罪恶,德国发动战争者有罪,最后买单的却是无辜的百姓,苏联作为反法西斯战线的有力同盟,也不是完全清白,施害者与受害者的角色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轮转,没有任何无辜的德国百姓应当遭受乌克兰劳动营这样的惩罚,正如没有任何无辜的犹太人应当遭遇集中营。作者的目光何其深邃,她瞄准了历史的阴暗处,记录了不可遗忘的民族遗痛,在这个金钱崇拜的世界,仍然有人在不懈的关注人性、关注事实、关注历史,能阅读这本作品,何其有幸。
  •     过于诗意化的小说——读《呼吸秋千》文/飞熊故事性和诗意。故事提供时空上的连续感,而诗歌则是从一个意象跳跃到另一个意象。《呼吸秋千》更倾向于诗意,作者把每个要素都表示为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可能和其他章节有所关联,但这种关联不是故事性的,是情绪上的?《呼吸秋千》不提供跌宕起伏的故事,它只提供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一群德国人到俄国经受劳逸之苦。饥饿、肮脏、人性在作者的笔下都有了诗性。饥饿天使,作为最持久的意象贯穿了小说的始终。而当主人公从劳动营中被释放,回到家中,“无动于衷的人”则进驻了他的身体。他觉得,家人不再愿意和他进行过于亲密的接触,没人问他5年劳动营的生活,没有人和他有什么亲密的身体接触……他身体内那个“无动于衷的人”也阻止他接受别人对他的种种好意。虽然作者并没有向我们其他一个诱人的故事,但作者的细节描写却有叫你身临其境的功力。作者对在劳动营挥舞心铲的描写,叫我们似乎体会到劳动真的是一种艺术。那心型的铲子,真的像一架秋千,在我们心中前后摇荡。但作者这样描述时,笔调是冷的,没有对不幸生活的抱怨,只有如实的描述,和从现实向诗意方向转化的野心。在这样一个有历史背景的故事里,作者并没有暴露她对历史政治战争的态度。那些也许根本就不是这部小说的重点,甚至故事也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文字叙述中从描述性细节向诗歌意象意境的过渡。最初看到内容介绍时,我想,也许我可以用杨绛的《干校六记》和这个小说做一个对比阅读。可慢慢意识到,两个作家虽然都是描绘某种集中劳动的苦难,但表现的手段,还有文字的目的完全不同这种过于诗意的小说,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重重障碍。一个个貌似孤立的元素,孤立着,叫习惯于阅读故事的我,总是摸不到头脑,就像落在水洼里的一片叶子,随风旋转,却找不到最终的方向。但这种迷惘和阅读的重重障碍,似乎是一种挑战,挑战着我们敏感的神经触觉。
  •     我读不懂赫塔•米勒的书,不是她的书不好,而是她的书写得太美,美得让能力不足的我读不懂,即使读懂了也不知道如何下笔去讲述通过阅读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和自卑。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不懂书名,呼吸秋千是什么回事?它不是一件物体的名称,也不是城市的地名,更不是你可以了知的,但倘若我引用作者的话来描述你将可以很清晰的感知到它。“饥饿天使把我的面颊贴在它的下巴上,让我的呼吸打起了秋千。”“我感到胃里一阵抽搐,直冲向硬腭。呼吸的秋千翻滚起来。”作者似乎最擅长用诗意的词语来表述苦难。饥饿被称为天使而不是魔鬼,可见其用心。我想用诗性来描写残酷也是《呼吸秋千》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甫一出版便获得了德国书奖的原因之所在吧。故事背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主人公是17岁男孩,他被送到乌克兰劳动营。这些曾在“二战”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德国人,受尽非人的待遇。作者以大角度描绘了这个悲惨的年代。“在我的劳动营岁月之前、之中与之后,我有二十五年的时间生活在对国家与家庭的恐惧中,畏惧那双重的毁灭:国家把我当罪犯囚禁,家人把我当耻辱放逐。” 作者的一生都处于恐惧之中,无论是处于任何境况,在作者脑子里最根深蒂固的便是恐惧,但是我们在其间的文字里却感到是因为恐惧而充溢的一种残酷的美感。在劳动营的五年间“饥饿天使”不停的造访,“水泥病”如影随形,“换面包交换症”的频发率都从侧面表达劳动营里残酷的生活状态及险恶的生存环境。“我从未像在劳动营的五年里那样坚决地抗拒过死亡。抗拒死亡勿需用自己的生命,只需一个尚未完全终结的生命就够了。”聋哑人来茨被两节车厢给压扁,卡蒂•麦耶在水泥塔中被掩埋,伊尔玛•普费佛在沙浆池中窒息而死,而换得的只是监工的一声“很遗憾”,而作者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处理尸体的过程中学会不再恐惧,而是趁尸体还未僵硬之前剥下衣服,为了不冻死需要死者的衣服,还要吃掉死者省下的面包,当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气后,死亡对活着的人而言就是赢利。清理尸体,活着的人目睹只是解脱。脑袋中那个坚硬的巢,呼吸中那架令人眩晕的秋千,胸口里那部热衷于节奏的泵,腹部那间空荡的候车室,都获得最终的安宁。从未有过的纯粹的头的幸福,因为每张嘴里都是饥饿。劳动营过去60年了,吃依然令作者兴奋不已。作者用所有的毛孔再吃,和别人一起用餐时,他会让别人感觉到很不舒服,因为他吃的很自我。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对嘴的幸福一无所知。“回乡后,每一种感觉每一天都有自己的饥饿,都要求给予回应,可我无法满足它们。谁也别想再靠近我。我被饥饿吓怕了,人们难以接近我,不是因为我高傲,而是因为我卑下。”作者没有用任何苦难的词语,却让我们对劳动营里经历的饥饿感同身受。作者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读作者的小说,对这段话才能体悟至深。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一个有故事的人
  •     我喜欢她的叙述方式和语言文字。
  •     感觉看得很沉重,,,,最后两章没看完
  •     文笔 主题 内容 十分惊人。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讲述风格。给满分。
  •     1945-1949,罗马尼亚境内的德国人在乌克兰的劳动营进行强制劳动。艰辛的生活堪比文革牛棚时期。想象与白描的完美结合。Atemschaukel 2009。
  •     悲哀
  •     藏在单调的荒原背后的东西简直魔性得要死。绝望怎么可以长得这么生动这么生动
  •     作者对词语的运用有着诗意的轻盈,充满想象力,而描述的故事却充满了太多暴力和苦难。购于2014年4月23日,因为不喜欢封面迟迟没有展读。
  •     很喜欢这种用一个一个物象而联系到发生的事的写法。看到后面不会感觉这是一本小说,更像是日记。
  •     第一次知道赫塔米勒是在杂志上看过《一颗土豆就是一张温暖的床》的节选 从此佩服起这个面容严肃的德国女人 《呼吸秋千》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诗意与构象 在罗马尼亚法西斯的历史中 流放是个禁忌话题 情节很简单 同性恋的主人公在劳动营中度过了非人哉的五年 但是流水账又诗意的写法让人深感痛苦 甚至真实到恶心的叙事感 俄语的“马上”偷走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最长的时间 身心俱惫 未老先衰 与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绝了缘 然而故事的最后 回家以后 主人公没有解脱 没有幸福 没有位置 比行尸走肉更没事干 习惯才是最禁锢人的枷锁。
  •     一本看了很饿的书 对于孤独 被驯服之后的无奈体味很深。
  •     需要了解作者和相关的现实背景,才能看到作者对人性和历史的洞见
  •     是不是只有生命被抛置绝路的人才能把呼吸比喻成秋千,没有希望的支撑,苦难没有尽头。光怪陆离的内心世界是被怎样的发觉,战争的罪恶在这个被饥饿天使“眷顾”的人的看似平淡的内心独白中显得分外丑陋。文学的魅力也在这种隐晦的叙述中彰显的淋漓尽致。
  •     最喜欢这段话:人无法保护自己,通过沉默不行,通过讲述也 不行。沉默是一种夸张,讲述也是一种夸张, 二者谁也不能说清楚“那儿我去过”到底意味着 什么,而且也不存在一个合适的尺度。【其实我没看明白全书,仅是维持看完的状态。】
  •     好难看!
  •     被剥夺一切,以及与重新被给予后的错愕,无处不在的饥饿天使。Gay,二战,苏联的劳动营,饥饿与死亡,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因为这些已经足够特别的设定而丧失文学性与诗性,读的很慢,在任何时候,小男孩都在思考,那些思考超越了面包与煤的恒等式,甚至超越了荒芜大地上的寒冷与死亡的如影随形。个人最喜欢的三章是,在去的火车上人们肆无忌惮地烧了扔上来的冻羊而对即将袭来的饥饿与匮乏浑然不觉;“我”去卖皮绑腿的集市在泥地里捡了十块钱,全部用来买吃的,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吐掉了心疼得不得了(大概只有真正饥饿过的人才能记录而不是想象出这样的情节);土豆人的我去装了一身土豆,想着其实可以跑掉,却感觉劳动营才是熟悉的仿佛家一样竟迫不急待的想要回去,觉得那已经习惯的才是安全的。让人惊觉,日常习惯没那么极端,是否也囚禁我们。
  •     诗意的小说
  •     五年可以让一个人有家却无家可归,从劳动营出来后,乡愁就成了一件毫无意义却永远如影随形的东西,饥饿成了一种惯性,黑夜,兔脸,土狗,虱子和煤渣,在一切事物里寂寞地运作。如果呼吸秋千被泥浆胀满是幸运,那雷奥少了一点点幸运,他的呼吸秋千永远填不满,而天地是最漫长的流放
  •     那徘徊在身边 阴魂不散的饥饿天使。
  •     诗化的语言
  •     "呼吸秋千",在这么美的词语后面是一个苦难的故事。赫塔米勒描写了一个一直在流放的、寻不到家的主人公,最终在词语里找到了根。读读那段关于饥饿的描写吧,如此强烈感情的中心却是令人惊悚的平静,从这台风眼的中心爆发出风暴一样激烈的组合词。这部散文诗小说是一场语言的焰火,而翻译得也相当出色。
  •     我是这样想的,短发的赫塔·米勒拥有一双类似冰锥的双眼,而夹着烟的双手是否一样具备呼风唤雨的力量呢?当她毫不费力地召唤出饥饿天使来印证一个时代的同时,一切似乎就有了沉默的意义。
  •     属于我的一切都与我如影随形。诗意化。
  •     饥饿,深入骨髓的饥饿。人处于极限的边缘,敏感的会抓取脑子任何想法,情绪也随之放大。
  •     不知道是翻译特点的原因吗,读德国小说总感觉不到障碍。寒假看的啦,有点忘了。描写很美,不知是出于人在极端环境下脑洞敞开还是作者感知灵敏想象力超强,童真的描写却让人体会深刻。 看了朗读者现在又在看陆犯焉识,严歌苓同样的题材,很像,都不想看了。不过还是看下去吧,看看怎样活下去。这两个同我一样有着敏感的心的人,如何活下去。
  •     脑子不够读 啊 我不懂
  •     读得很艰难。我真正不能理解跟喜欢上饥饿天使这个点反复反复出现。很疲倦。
  •     类似字典的形式,每一篇有一个关键词,主要很喜欢她的诺贝尔颁奖时的演讲,手绢的故事
  •     文字所描绘的苦难终究还是比苦难本身浪漫了一些
  •     看完又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     有太多理由哭泣的时候,绝对不能开这个头。
  •     二战中关于罗马尼亚的事提到的都不多,更何况是在前苏联的占领之下。
  •     一开始买这本书纯粹为了赫塔穆勒在诺贝尔现场演讲时的中文稿,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后来才开始看这本书。赫塔穆勒的文笔一直这么真实,她对恐惧的描写简直深入骨髓。
  •     诗一般的语言和日记体风格讲述的非常沉重阴郁的故事,饥饿天使如影随形,从劳动营中身体上的极度饥饿到获得自由时灵魂的空虚,最后两章致郁到无法读完,回到家中却发现早已没有自己的位置反而对劳动营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现实与记忆中的苦痛相互交织。特别喜欢里面对物象的描写,手帕,心铲,丝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