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回的故乡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203087867
作者:十年砍柴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找不回的故乡》 (全国总工会前副主席周玉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倾情作序并郑重推荐)
这部研究故乡风(南风)、土(热土)、人(斯人)、情(乡情)的著作,是作者人文历史类文章的集锦。近50篇文章,篇篇考证扎实、品评公允、文采飞扬。原以为枯燥无味的地方乡土历史,被作者垒成诗意化的文字,引人入胜,趣味盎然。许多篇章,都呈现出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纵横捭阖散开去,精准集聚收拢来。
《找不回的故乡》是一部有分量、可品味的好书,不仅湖南人、邵阳人应该读,其他任何有故乡情结的人都可以读。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默默注视、认真品读故乡的窗口,许多精辟的见解会给我们的人生许多思想的启迪。我们祝愿作者情溢故园,佳作频出。 李勇,才情可羡,令人感佩。
——全国总工会前副主席周玉清
这些文章不是历史学者的学术论文,而是一位离乡游子饱含情感的寻路歌、招魂曲,他想替故乡消逝和正在消逝的美景良俗招魂,他想让那些被遮蔽的故土人物被更多的现代人了解被记住。从这部书,我读出了浓浓的“黍离之悲”,但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今作者打捞他的故乡那些消逝的人与事,或许可以触动我们去思考:今天发生在中国大地特别是广大乡村的一切,是有来由的。历史就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无法切断。我们打捞乡村的往昔,也就能够更加明白地看清楚我们乡村的出路在哪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建嵘
纵故乡渐行渐远,在每一位游子心里,她却是一条永不断流的长河,流淌在思念深处。
这是一部游子在遥远的异乡寻觅故乡往昔的文集。写作的缘起,乃是因为时间和空间上我与故乡渐行渐远,害怕有一天和故乡相互遗忘。
曾国藩、左宗棠、宋教仁、蔡锷、沈从文、马英九、宋楚瑜、蒋廷黻、廖耀湘……书中有风云际会的大人物、大历史。
长工爷爷眼里的地主,老辈人讲述的“走长毛”与“走日本”,一座乡村小庙在大时代中的盛衰,政权更迭引起的校名更改,被乡人敬为英雄的官家贼匪……他们不被历史记录,仅仅活在这片土地上,长辈们茶余饭后的故事里,最终归于尘土。而现在,他们活在这本书中。

书籍目录

序一:才情可羡
序二:记住悲伤故事
寻找美丽未来
第一辑  南风 濂溪一脉余波尚存否?
潇湘风拂过海峡
沉到长河里的湘西
湘军:耕读文化最后的守护者
故土地名的变与不变
我从哪儿来?
族谱与乡村秩序
地主是个什么样子?
陋村小庙的兴衰
第二辑  热土 邵阳佬和新化佬
凤凰纪行,兼怀一个民族
市、县同名之惑
二十年前娄底市郊的橘园之夜
沅澧之畔尚有芷兰乎?——常德印象
故乡的虎迹
“走长毛”与“走日本”
梅山深处访南村
被数字化的老学堂
第三辑 斯人 王朝末路一位士人的选择
做官后的曾国藩读书之积累
吊死问生
无非人情
流氓无产者的辉煌与敬畏
一位书生残破的英雄梦
尽忠的学者和他“叛逆”的曾孙
百年前的僻乡留洋生
车过桃源 想起宋教仁
蔡锷早年所遇的“贵人”
曾鲲化的铁路梦
相隔五十年的抗日接力
有史迁之才而怀张骞之志的蒋廷黻
死于笼中的“中国虎”——廖耀湘
一个被故乡遗忘的名人——尹仲容
唐麟和李申之、李化之兄弟
不容于国共两党的“二把手”
凋落在血雨腥风中的百合花
两位“梅山蛮”的人生选择
一位创办学校的“匪首”
成为剿匪英雄的“匪首”
乡绅李润余
第四辑  乡情 读族谱
看乡村
民工儿女已长成
北京宝庆会馆的寂寞 两位老师“民国范儿”的由来 归乡三千里
只为上炷香 发酒疯的老叫花 关于湘味的误会 后记:寻觅故乡旧影

内容概要

十年砍柴
本名李勇,先祖由江西迁湖南后第26代。18岁负笈北上,至今25年。任过公务员、记者,现供职于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语文出版社。平生最爱读书、写作二事,笔端游走于历史文化和时事评论之间。
现已出版
《自由与宽恕:曼德拉传》
《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
《闲看水浒:字缝里的梁山规则和江湖世界》
《皇帝、文臣和太监:明朝政局的“三角恋”》
《晚明七十年:1573—1644从中兴到覆亡》
《闲话红楼:大观园的后门通梁山》


 找不回的故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有道是“故园依旧在,乡人已不识”,曾经那个熟悉的故乡已渐渐远去,而我们对于故乡已然渐渐成了陌生人,但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音乡情已经深深刻在了骨子里,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儿童相见不相识”。然而我们对于故乡那些风土人情不只是怀念,更愿意从中去打捞一些历史的旧影,去拼贴出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故乡,即便如今故乡已渐行渐远,但曾经她却也无比厚重地沉淀过。十年砍柴的《找不回的故乡》是一本挖掘故乡历史的散文随笔集,旨在打捞湘中大地上那些曾经的故人旧事,理清一条湘中历史演变和发展的清晰脉络,也为故乡依稀远去的旧影留下些许文字和情感的记忆,以让故乡这条“永不断流的长河,流淌在思念深处”。《找不回的故乡》这本书按照风土人情分为四辑:“南风”“热土”“斯人”“乡情”,从不同的角度拼接出那个在故乡人心中的故乡的历史,也从中清晰地呈现出了故乡先贤走过的那一条条足迹,原来故乡曾经丰富的历史给养如此深厚而富足,每一个故乡人都没有理由忘却,即使今天已经找不回曾经的那个故乡,但她已然在心底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南风”自是首当其冲,对于一地风貌当是最先呈入眼帘的,以便对其有一个环境的适应和了解。湖湘大地向来属于南方,古来对南方大地皆称为“南蛮之地”,不管是岭南、湖广还是西南夷,大致包括了今天地图上可以看见的大多数的南方省份。古谚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此,湖湘大地之于其他的南方之地也当是有很多差异的,自古湖湘民风彪悍而异见于别地,但也“耕读传家”而“谋国忠,事孝亲”,一如那副流传于湘乡大地的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一地之风当是世风、民风、家风之整合,继而潜移入心而呈风气之源而不断。在濂溪书院里可见儒家文化之大儒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其立足于当下而着眼于未来的识见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般,亦如濂溪书院那副长联——“立定脚跟,从此升堂入室;放开眼孔,依然观海登山”。如此,即使潇湘之风拂过海峡也未改曾经风骨,其时在台湾政坛的马英九、龙应台、宋楚瑜之家风远扬,但见其学养和行事做派亦可见栉风沐雨潇湘之功,其精神特质也只能令对岸的人们望其项背而无奈地慨叹弗如了,亦如我们一直在湘西找寻沈从文先生《边城》里的翠翠以及《血色湘西》里的穗穗一样而再也寻不着了,因为现实里的她们早已随着“湘军”这“耕读文化最后的守护者”一起消逝了,同时消失的还有那千百年来坚守的乡村秩序,留下的或许只有侥幸保存下来的那些族谱里些许的记忆了。“热土”当是湖湘那片土地,那是于斯生长的人们脚下走过的土地,不管世事如何变幻莫测,那片曾经的土地依然在那里守候。自古以来,湖湘大地便属于楚地,楚地向来是富庶之地,不管是湘江、资江、沅江、澧江还是洞庭湖都是鱼米水乡,这片土地也滋养出特有的湖湘文化底蕴,但见屈大夫的《湘夫人》便是一证了。俗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了湖湘大地上这片水才便有了那些人,因了那些人也才便有了这片深情的土地,是邵阳佬还是新化佬又有何妨呢?在近代百年的历史进程里,湖湘大地也在其中翻腾,经历过虎患的滋扰、义和团的纷乱和日本侵略者的杀戮,以及政权的更迭和各种运动的折腾,曾经那个故乡的建制已经难寻旧日印迹,只有那宝古佬的俗语世情还未曾改变——“走长毛”还是“走长毛”,“走日本”还是“走日本”。但世事终究变幻,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亦不是那个湘西,凤凰亦不是那个凤凰,学堂亦不是那个学堂,曾经的小伙子也已经人到中年,而更可惜的是昔日 “北斗”邓显鹤(著有《南村诗钞》等)的南村已成荒园,唯有左宗棠那副挽联还音犹在耳——“著作甚勤,四海声名今北斗;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斯人”是湖湘大地上那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他们构成了这片土地的色彩,因有了他们而让这片土地熠熠生出了光辉,故乡也变得更加质实了许多。湖湘大地因为天时地利之优,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也便造就了诸多不同凡响的人物:曾国藩、宋教仁、蔡锷、曾国荃、廖耀湘、邹汉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他们其中的这些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或者改写,但看湖湘人也便可知一二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之于国家的命运当也有异曲同工之效,因为那使之改变或者转折的是一个个人的个体组成和推动的。而在这些湖湘大地曾经逝去的斯人中,除了曾、宋、蔡这类政军界名人之外,还有一些学者精英和一些乡绅“匪首”,他们和前者一起构成了湘乡大地近代百年的历史脉络,他们也当是故乡历史值得书写的人物——不仅有尽忠的学者邹汉勋和邹代钧、心有“铁路梦”的曾鲲化,还有“有史迁之才而怀张骞之志”的蒋廷黻、民国“经济部长”尹仲容,更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乡土英雄贺金声、为革命自杀身亡的陈天华、创办学校的“匪首”邓耀楚、维护乡村秩序的乡绅李润余……在这些湖湘先贤中,他们的才能和学识以及敢作敢为的精神都影响了一代代湖湘儿女,而他们今天都是值得故乡的后辈去为之纪念的,因为他们与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历史一直同在且不可分割。“乡情”是湖湘大地的人情,更是湖湘儿女从出生即相伴的长情,即使故园已然三千里之外,而心之所系的都是曾经成长的那片土地的人和事,无论曾经讨厌还是喜欢。在这片“穷乡僻壤”里,但看迎来送往游子千万,所幸古风遗俗尚存一二,不禁忆起那师教家风“民国范”,只可惜为人道的更多的只是误会的“湘味”……时代变迁,如今乡村秩序不再,故乡已然再也无法找回,即使那个曾经的故乡成长了一代代湖湘儿女,而他们只能随着时间留在不断打捞和挖掘的乡土记忆里。时光碾过了年轮,逝去的已经逝去,故乡已然不是那个记忆中的故乡,曾经的那个故乡注定已经找不回了,而今天这个故乡却已很陌生了,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故乡的记忆在所能达到的更多的地方呈现得更深刻、更清晰,即使有一天故乡的旧影真的完全模糊而渐渐不存,我们当也有一个怀念和敬畏的理由,因为那个找不回的故乡不只是故乡人的,更是所有曾经、现在有故乡的所有人的,而“故乡那些消逝的人与事,或许可以触动我们去思考:今天发生在中国大地特别是广大乡村的一切,是有来由的。历史就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无法切断。我们打捞乡村的往昔,也就能够更清楚我们乡村的出路在哪里”(于建嵘语)。2014.12.28于北京
  •     作者是我的同乡,跟我老婆更是邻县,以前则是大邵阳人。他写的那些,我特别认同,特别容易理解。感觉亲切,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作者写他故乡的人,有血有肉。新邵培养了一位这样把故乡一直放在心上,一直在了解、认识、探求故乡的一切的作家,也许是故乡之幸吧。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要再读一次
  •     一个湖南人写的家乡邵阳的事。文笔很好,读书很多的一个人。但是满书的故事雷同性太强。一件事情说了7、8遍都正常。
  •     粗窥一个文化人和传统文化应有的样子
  •     2015年羊年春节第一次看作者的书,但是我觉得很好,虽然更像是湖南、邵阳地区的历史回顾,“故乡沦陷”的情愫并不多,但语言平实又不失文采,另外历史观我很赞同,书的封面和排版我很喜欢,如果再有一些图片和插图可能更好一些,不过这样也许更觉清爽。
  •     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
  •     序言过誉了
  •     有几篇还可以,其它读起来感觉一般
  •     太喜欢这类乡情文章了,尽管并非我的故乡
  •     以前对于十年砍柴只闻其名不见其书,而读了这本杂文集后,喜欢他理性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字,故乡虽然找不回来,但对故乡的回忆,对过去的反思,应该会对当下人们的生活态度产生一定影响。人一辈子,总有些东西需要珍视,在这种意义上,故乡只是一个代表,乡愁更多的是对过去的怀念。
  •     还可以,家乡的事情
  •     花了一下午时间读完,记了很多笔记。原以为写的是伤感的黍离悲歌,看完才发现其实是一部回顾美景良俗斯人的寻路旅。我也更偏爱民间对于阶层、人物的叙事方式,历史浩荡,烟海尘雾中许多值得百姓纪念的背影,比如蒋廷黻、比如廖耀湘、比如那位在作者爷爷心中的善良乡绅。
  •     故乡,是回不去了。
  •     适合湖南人看。
  •     丙申年第11本。
  •     作者的态度是极认真的,做学问的态度是严谨的,可惜,书名浅显易懂,内容却没有深入浅出。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