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公因数》书评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3
ISBN:9787540466060
作者:[法] 弗朗索瓦·乐洛尔 (François Lelord)
页数:256页

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孤独灵魂

为什么叫公因数?从开始看书时就思考,终于在结束的时候有了眉目。寂寞,原来是我们这个社会成员的通病;公因数是指尤利克,或者说他是一个代表,保存着人类最原始的状态,不管是思想还是本能,他善良、聪明,又有着孩童的天真。这也能说明为何最终结果是他和呐娃拉呐娃在一起。同时,我也奇怪,作者一直在书中强调尤利克到达的那个社会中的女人不需要男人,她们可以一个人过得很好,甚至下半生也不准备找男人,但是她们又在和可爱的尤利克相处中爱上他,发现他是令人难忘的北方礼物。艾德琳还想生一个他的孩子,因为觉得再也不会遇见像他那样的男子。是矛盾吗?好像不是,尤利克就像个社外来客,每个人都笃定总有一天他会离开,他自己也是,这样她们才敢这么放肆内心的感觉,也因为他和这个社会里的其他所有男子不同,她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爱着他。作者对当今社会的离婚看法也有自己的见解,里面的一些说法看起来风趣幽默却相当有道理,让人不住点头赞同。最后感叹,作者心地真好,即使尤利克不再是最初的那个因纽特人,但最根本的东西尚未失去。瞧瞧,现代文明带来了什么?孤独?寂寞?还是其他看不到的东西?

小寂寞,大孤独

读此书,我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十天时间,一来是因为最久特别忙,二来是由于此书真心有些让我费解和费神。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有些超乎我的预料,和我事先想象的大相径庭。请允许我在这里,谈谈所读所感。首先,我觉得无知,觉得羞愧。在此之前,我很少阅读这一类的外国小说,所看的也是总所周知的著作罢了。被翻译过的小说总觉得少了些味道,就好像被翻拍成电视剧的小说一般,改动的情节一不小心就会引来无数的叫骂。太多的翻译小说都是这样,只是用中文叙述一个故事,不够精彩,不够动人。我想这大概是国人优美华丽的文字所导致的先入为主。可是,读完此书,我不得不赞美一下译者,他的文字很棒,即使不够美,却能一针见血,能够让人深思。这也是这本寓言式小说所需要的。原来,不是每本翻译小说都有这样的诟病。然而,令我羞愧的不仅仅是这些。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它成功的吸引了我,并让我好奇。《寂寞的公因数》?我不停的在脑海中寻找公因数的概念,何以在这个数学名词前加上寂寞的定义。直到看完全书,我才明白,主人翁尤利克就如公因数一般的格格不如,如此寂寞,却串联着几个人物的关系。我不得不提的另一点就是故事背景,一部小说,它肯定有它的创作背景,无一例外。可是当我翻开书的时候,一无所知,我所知道的只有它的简介:“年轻的因纽特人尤利克离开了终年白雪的部落和他心爱的呐娃拉呐娃,前往陌生的大都市。他在那里三天遇见的人,比在家乡一辈子认识的人还要多,但,却是第一次,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遇到了很多很好的人,这些人不管有没有爱人,都时时刻刻流露出孤独的悲伤。这到底是怎样一个疯人世界,让这么多的人被遗弃在孤独里?”我想,这就是一个关于孤独和梦想的爱情故事,一个年轻人为了爱的奋斗史。可是,不是这样的。当我翻开书的时候,一切都不是这样的。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我甚至去百度寻找关于作者,关于因纽特人,关于这个部落,关于现代文明和土著文明碰撞,关于这本书的消息。然后,我不得不笑一笑自己的愚蠢和无知。当然,看完以后,这本书有给予我新的感受,新的情感。我是个感情细腻的人,也是个孤独的人。就如书中所说“不论是不是自己选择的,面对孤独都需要很多勇气”。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尤利克,从一个国度,为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抵达另一座城池。需要忍受的不仅是物质和生活的碰撞,更多的是需要忍受孤独和寂寞。这个忙碌的世界,从不会为任何人转动,也不会因为任何人不转。何尝不是渺小如蝼蚁。每个人不一样,读书的感受也不一样。或多或少不同的感受,不代表其他任何。当然,喜爱的程度也不一样。我蛮喜欢本书,但是说实话,我并不喜欢主人翁。不喜欢他的虚伪,他的伪装,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总显得不够大气,不够洒脱。我在逃避,我不喜欢在一个角色身上,看见人性的弱点,自己的缺失。说点题外话,因纽特人土著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击,让我想到了身处的大凉山。当从奴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所经历的亦是如此,在文明的碰撞下,走出去了一个又一个尤利克。

《寂寞的公因数》--为爱出走,为爱回归

《寂寞公因数》给我一种成人童话的感觉,或者说,这完全就是一部寓言故事。《寂寞公因数》里的男主角是生活在北极因纽特人尤利克,因纽特属于爱斯基摩人的一个分支。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比如他们还生活在冰屋里,并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女人只需要负责生孩子,照顾家,而男人则负责打猎。他们过着简单温暖的群居生活,尤利克因为早年父母双亡,而又没有长子照顾,变成了孤儿,被舅舅救济,而也因此被分配到冰屋靠近入口也就是最冷的地方。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感受到内心的寒冷,直到他因为族里人要阻止他和心爱的姑娘在一起,终于为了心爱的姑娘离开自己生活了那么多年的因纽特部落,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变成了因纽特的代言人,向外界介绍着他们独有的生活。而在这个新的陌生的城市里,尤利克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虽然他可以在任何时候想找人陪就可以随时找到人,但是陌生的环境,不同于因纽特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还是让他陷入深深的孤独中。后来他发现,这里的人们跟因纽特的人实在是不一样。因纽特人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另一半是谁,对爱情忠贞不渝,而这个城市里的人,虽然外表光鲜亮丽,生活多姿多彩,却好像跟爱这个字毫无关系。甚至有些女人在为爱做交易。这里的男人搞不懂女人在想什么,而女人也不需要男人来养活。大家各自都是独立的,而这些人,也独立而孤独着。尤利克因为寂寞等原因也和很多这座城里的女人们或多或少的有些许联系,甚至他和很多女人们都有过暧昧关系,却依然无法抵挡内心对寂寞的恐惧。最终他适应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却依然选择为爱回归,回去找属于他的呐娃拉呐娃。在故事的最后,他梦到呐娃拉呐娃在一个酒吧里跳钢管舞,醒了却发现是个梦。他害怕有天他的呐娃拉呐娃也成为这个城市里的孤独的女人,他终于决定回去找她。生活在北京第三年,记得高中的时候,一直说毕业了一定不来北京,因为北京在我眼里就是尤利克眼中的那个充满了寂寞的城市。当时想象着这座城里的人,各过各的生活,对周围人的生活不闻不问,甚至对任何事物都冷眼相待,只顾自己的生活。后来毕业了,带着像尤利克一样的骄傲,来到了这座陌生的城。起初也和尤利克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和害怕,内心充满了寂寞和恐惧。却也和尤利克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适应了这座寂寞的城市。如今似乎更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只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相比尤利克,我可能还算幸运,孤独寂寞的时候,可以喊上三五好友,出来坐坐,喝喝下午茶,然后带着那份寂寞心情,继续在这座城市里孤独行走。也许我们的内心都是渴望亲密关系的,也希望有个人可以一直陪伴身边,却因为城市的原因,或者因为社会的原因,更多的时候,我们在孤独前行。放下小说,躺在床上问自己,是否也像尤利克那样,对这座陌生城市的生活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却又在内心更怀念和族人一起生活的日子?也许是这样。

大概孤独的确就是人类的宿命

曾经读过《质数的孤独》,很是喜欢,于是毫不犹豫地读了这本《寂寞的公因数》。看来不论是质数还是公因数,都是孤独的。真是可惜,大概孤独的确就是人类的宿命。质数,除了1和它自身,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象征着这个社会中守着自己的一块小天地,而无法为他人所理解或接纳的人。公因数,则是若干个整数共同的因数,它显然不像质数那样孤孤单单的,暗示的就是当今普通都市人的生活:也许在上班族群体里是一个不起眼的办事员,在家庭中却是一位专横的父亲;也许在家庭中是一位贤惠的母亲,在生意场上却是一个周旋在各个男人之间的交际花。不止如此,同时还是某俱乐部的会员、某商店的VIP客户、某酒吧的常客等等。现代生活通过提供各种不同的身份,将人分解得支离破碎,书中几次提到的“灵”大概就是随着人的完整性的丧失而逐渐消失的。通过小说主人公因纽特人尤利克充满好奇的双眼,以及他和不同都市女人之间的情缘,我们得以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获得一种陌生化的视角,反思所谓文明社会在充分满足人的欲望的同时对人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在男女关系上,小说中的一句话精准地描述了大都市男女的情感乱象:“男人不再忍受保持忠诚的挫折感,女人不再忍受知道丈夫不忠诚的挫折感。”而我们之所以变得不再忍受,是因为身为公因数的我们,总能在某一个整数那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失了情场,还有职场嘛。尽管这存在感其实是单薄的、碎片化的。和尤利克发生过关系的女人,可谓各具特色,其中有既是控制狂又是受虐狂的职场女性,也有保持了那么一点纯情的妓女。她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很寂寞,又不大愿意承认。来自原始部落的尤利克被这些复杂的女人弄得神魂颠倒,也不知所措。大都市里,女人的期待一直在落空,连续剧里那种“很帅,话很多,展现出既温柔又坚定的特质”的男人,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过;同时,男人的深情也一直在遭遇挑战,来自不同女人的不同诱惑,让专一成为极其困难的事情。小说呈现出了都市生活的很多问题,但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不过我相信,人们其实并不想解决这些问题。尽管小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社会正在变成一部大型的软调色情片”,人们也都知道这绝对不是“进步”的表现,但那种没有色情片的生活,已经是现代人所无法想象的。没有色情片的年代,原始而丰沛的男女之爱,只能存在于我们的一点乡愁里吧。不妨用小说里的另一句话来安慰自己:“我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刻拥有所有的幸福,但这些曾经拥有的幸福永远也不会消逝。”

比寂寞多一点 比孤独少一点

公约数,在数学里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共有的约数。比如,12和18的公约数可以是2、6。这种性质放到本书中,大概意指主人公这个会说法语的因纽克是作为人类遗产而存在的古老因纽特族与以摩登法国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这两者的公约数。甚至,是当今社会疏离已久的男人与女人试图进行沟通的公约数。一定程度上来说,主人公尤利克是一个媒介,是一种桥梁。但看完全书你会发现,他的作用也仅止于此,并不能使全书呈现的“寂寞”现状发生改变。封二上写着这是本用“小王子”式的语言书写的寓言式小说。翻阅了一遍,确实看到了很多和《小王子》结构上的相似。主人公尤利克(小王子),从一个被划为世界人类遗产的因纽特族聚居地(有猴面包树和玫瑰的、名为B612的小行星)来到了现代化的巴黎(陌生的地球),遇到了形形色色被遗弃在孤独里的都市病患者(不同星球的统治者),身边有一个为他解释缘由的心理医生(能说会道的小狐狸),最后还是抵御住了都市的诱惑回到了心爱的姑娘身边(回到自己的星球和玫瑰在一起)。诸如此类,仔细分析,便能一一对应。但本书讨论的东西,比起《小王子》,要现实的多。作者选用了寓言般的写作手法,试图把书中涉及到的议题进行一种模糊及和缓的处理,好像我们讨论的是“今天晚上吃什么”、“我买了一个新包包”等轻松的话题,而不是工业社会日益对环境造成破坏、对古老生活进行蚕食侵吞、对两性关系不断重塑这类的严肃内容。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借由寓言、借由一个对现代文明不熟悉的因纽克,用一种初到现代社会的原始人的孩童般简单的眼光,浅浅的谈到以上这些问题,把他们轻轻地放到了桌面上,但又不深入议论,以免伤害大人们敏感易碎的心,引起男女之间的冲突与分歧。最终,作者以“我在和你说一些有关感情的事”的口吻,淡化了背后理性思考的力量。只有那些真的想要思考的人,会进一步思考其中看到的问题本质。所以,书名中“寂寞”一词,比介绍中那些不断出现的“孤独”这一字眼要定位的确切多了。这是一场男女之间感情的“寂寞”拉锯,还远远没有达到心灵上“孤独”的程度。唯一的缺憾,大概是本书的结尾稍显疲弱。主人公尤利克最后回到族人的聚居地,发现那里已经物人皆非,心爱的女孩吶娃拉呐娃正在酒馆里跳艳舞。震惊之后,他把她带了出来,一起出逃,离开故乡,到了另一个世界人类遗产居住,开始新的生活。我不能明白这样温情苍白的处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迎合《小王子》的结构:小王子最后回到他的星球和玫瑰在一起?所以,本书真正切合了“寓言式”这三个字的,只有这一个让我费解的结局吧。

打着爱情的幌子,借着孤独的名义

文 莫小沫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这本《寂寞的公因数》在不同人的眼里,解读也是不同的。有的人从这本书里找到了最原始而单纯的爱情,有的人从这本书中读出了人类的孤独,还有的人从这本书里感受到了欲望的力量。而我看到了主人公打着爱情的幌子,借着孤独的名义,为所欲为。小说以因纽特人尤利克的视角来描述都市人群的孤独,初来乍到的他不可思议的发现城市里的夜晚特别的孤独,他发现居然有很多单身的女人。而这种情况在因纽特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在他的家乡,所有的屋子里都有男人和女人,男人少了女人就会被冻死。同时,男女都各有分工:男人负责打猎,女人负责照顾冰屋,养小孩。女人无法独自生活,因为她们没有生存的本领。如果因纽特的女人是独自一人,这就意味着她们有缺陷、个性不好,或是她们没有能力把丈夫照顾好。在那里,女人更像是一件男人的所属物品,可以转借,优秀的猎人可以拥有两个妻子,他可以直接从别人那里带走一个,甚至两个。女人对于因纽特男人来说就是暖床工具,没有女人就没有合适的衣服,就没办法繁衍子嗣。主人公打着爱情的幌子,为着爱而远走他乡,结果又借着孤独的名义,一边想着自己的呐娃拉呐娃,却一边跟别的女人在一起。他说他爱呐娃拉呐娃,但是这份爱抵挡不了一丁点孤独,或许他真的觉得女人只是一件用来取暖的物品。跟小说里的都市一样,在当今的都市生活里,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单身,大龄未婚女人被扣上剩女的帽子,甚至一些相亲网站打出一些广告让女性觉得不结婚是罪恶的,却从不会把未婚大龄男人称之为剩男,这种性别上的不平等从古至今,经过几千年的洗礼还没泯灭。同时,家庭越来越不稳定,因为离婚率越来越高,而这样的不和谐,起因于女性开始觉醒,开始有了做人的意识,开始走向独立自强,当女人自强以后,再也没办法忍受自己被当作一件物品,于是越来越多的女人无法忍受男人的不忠诚。而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婚姻的稳定大多数时候都靠女人的忍让来维持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哪怕是丈夫死了,还得为其守贞一辈子。小说只是描述了寂寞的现状,至于如何去解决这种寂寞,就留给广大读者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了。

来自因纽特部落的你,在陌生的都市里阅人无数

在决定看这本书之前,我有一点小担心。之前接触过的法国作品,像《追忆逝水年华》这种,我根本读不下去。很多法国电影也看得我想撞墙,那种拖沓的节奏和无法理解的文化背景,让我很难产生兴趣。“《寂寞的公因数》以《小王子》式的语言,通过因纽特人尤利克的视角,去审视都市人的情感和两性关系,语言优美,直达内心。”看了这个简介,我想试一试,结果证明,“语言优美,直达内心”完全没有错。据说译者尉迟秀是米兰•昆德拉的御用译者(译过《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不朽》等多部作品),确实译得很美。故事也通俗易懂,找不到异国色彩。我用了大概3个小时,在中午和晚上看完了这本书。我没有办法隔夜再看,因为它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要一口气读完。合上书后,我陷入了沉思。明明就是一个写都市情感和两性关系的故事,为什么从一个因纽特人的视角来看,就生出了这么多吸引力?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从现代穿越到大清朝的若曦和当下红得发紫的来自星星的都教授。尤利克从因纽特到一个陌生的都市,表面上看是从一个地域到另一个地域,就像出国,不存在穿越一说,但是因纽特的生活方式还停留在男人狩猎,女人在家做衣服的远古时代,跟穿越差不了多少。不同的是,若曦从现在穿越到古代,而尤利克是从远古穿越到现代。相同的是,都带有遥远的地域特色,本身又非常具有魅力,让当地的异性充满好奇和好感。尤利克刚到都市时,无法忍受孤独感,因为在因纽特是群居,不会出现独自一人的情况。后来他与酒吧的交际花发生了关系,甚至住到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来陪他的女人的家里,再后来,他与录制节目的女强人发生了关系,与一起录节目的女搭档发生了关系,甚至被要求生一个他的baby。围绕发生的几段关系,作者对尤利克的内心矛盾和思想冲突进行了深入地描述,由此展现出两个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人对待两性关系的不同观点。因纽特人从小就会被指婚,婚姻关系一开始就决定了,也可以避免不要的麻烦和竞争。都市的女人,明明很有魅力,却宁可独身或者离婚,宁可忍受孤独也不愿意与不爱的人勉强过活。为什么那些有魅力的女人无法得到都市男人的忠诚对待?尤利克现身说法,在经历了几个女人之后,“他开始明白这里的男人经历的是什么了:面对这些拥有自由之身的女人,如何能在唯一的女人身上停下来?他们哪有办法对属于自己的那个女人保持忠诚?”如果他是都市里的一员,大概会被归为不专一的花花公子,与都市的其他男人并无两样。因为他来自因纽特部落,所以他可以跟很多女人发生关系,而不被指责,甚至连读者都觉得理所当然。尤利克的每段艳遇都描述得很美,也很符合那些女人的性格。很囧的是,我竟然冒出了“性爱是寂寞的解药”的观点。小说一开始对尤利克的孤独感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描述,让我想起那些室友都回家后的周末,一个人被孤独侵蚀的感觉。突然,尤利克住到了女陪同的家里,和她的两个孩子一起生活,甚至把自己当成了男主人。从那时起,好像孤独突然就不见了,也难怪我会有那样的想法。透过因纽特人的视角,还可以了解到男人对“性”的态度不管哪个国度,哪个时代,大概都是一样的,与“爱”是分开的。尤利克可以和那些女人发生关系,但是他心里一直都有呐娃拉呐娃。故事的结尾让我有一种心碎的震撼。在尤利克带着对都市美好的不舍回到因纽特部落时,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包括他最爱的那个女人。“在他离开的日子里,因纽特人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早已被喀卜隆呐克人摧毁殆尽。这些喀卜隆呐克人或许没有什么恶意,但他们的社会就好像一头巨大的、莽撞的熊,闯入别人的屋子,本想朝着主人做一个友好的手势,结果却一巴掌拍了个面目全非。”这就是现代化对传统的冲击,所以我们才会怀念传统社会里那些美好的东西。

逃避欲望的奇幻旅程

现代社会,充斥着铺天盖地的孤独与欲望,自然也就有形形色色讲述孤独与欲望的故事。《寂寞的公因数》就是其中一个故事。但作者讲得精巧。主人公尤利克来自于原始部落的因纽克。为了夺回心爱的姑娘,来到现代大都市巴黎。在巴黎,他邂逅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同时也遭遇着难以抑制的孤独。小说意欲探讨现代文明而带来的都市孤独症。在尤利克的部落,男人们一起打猎,女人们一起操持家务。婚姻关系稳定而充满传统伦理色彩。而在巴黎,尤利克震惊地发现,有那么多的女性,夜晚只有孤灯冷影陪伴。但是,她们却活得精彩。作者特意设置了一个来自原始文明的主人公,通过他的视角来审视现代社会的情感。他看到的似乎是万花筒,眼花缭乱却无法理解。这一视角较为独特。读者随着主人公的眼睛去看,发现原来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他这个异乡人看来却是处处不可思议。小说最后,尤利克拒绝了待在巴黎的种种诱惑,然而自己的家乡也被现代文明攻陷,朝思暮想的心爱姑娘被迫在酒吧跳艳舞。尤利克救出姑娘,他们来到另一个原始部落。作者对此解释得很清楚:“在那个城市里有那么多单身女子,还有那些虽然结了婚但一直憧憬爱情而再也不能承受婚姻挫败感的女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他很明白自己不可能一直保持对她的忠诚,甚至无法仅限于‘理性的出轨’。在那些女人的欲望以及他自己的欲望面前,他知道自己可以说是完全不设防的。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此时此刻安睡在他身旁的这个女人因此而受到折磨。”这段话是这部小说最好的注解。在原始部落,人们的欲望被传统被规则所约束,所以可以保持秩序。而在现代社会,传统早已无藏身之地,欲望像洪水猛兽冲垮了一切的提防。婚姻失序,伴随着孤独泛滥的同时,情爱在疯狂地滋长。然而,没有约束的情爱就像加多了盐的菜,无法舒心暖胃。所以最后,男主人公理智地选择了离开,去了一个人迹稀少的世外桃源之境。混乱的故事之后是童话般的结局。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片净土呢,他能带着他心爱的姑娘逃到何处?作者也无力给出答案,所以小说结束了。这是一段主人公认识欲望,释放欲望,最终逃避欲望的奇幻旅程。可能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精神科医师,所以很多地方颇像医生为患者答疑解惑,较多讨论,消弱了小说的故事性和阅读乐趣。

温柔的孤独

在我心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场景。大学时期的一个下午,我回到家里,看见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做饭,他们说说笑笑,和谐异常,亲切的告诉我晚饭得推迟一会儿。我放下书包,来到了离家不远的长石凳边,我坐在那里,面前是一大片的绿地,早春的微风扑面,夕阳挂在遥远的山头,余晖扑展在脸上,那么温暖、惬意。我看着红彤彤的夕阳,身边喧嚣不断,那一刻,泪如泉涌。像大多数人一样,最早的自我认知来源于环境,确切的说,是身边的人。我敏感、多疑、寡言少语,我不断的从周围人的身上,来确立自我,可是越来越地,我只能蜷缩起自己,一直到了大学,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了很严重的抑郁症,彻底封闭了自己。现在我已告别了那段痛苦的时光,可是留下了一个自我治愈中的习惯:回忆美好。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那个场景。这么长时间以来,无论遇到任何沮丧、痛苦、难过的事情,我总会放任自己回到那个夕阳斜挂,微风扑面,绿草如席的下午,感受着温柔与肆意,我想,我再也不需要从周围人身上来认知并确立自我了。尤利克从几乎与世隔绝的因纽特部落进入一个他从大都市,他在这里遇到各种男人、女人,小孩,位高权重者,普通平民,他用自己视角和价值观一次次的认识、破解、重新认识这个新世界。在因纽特人的国度里,落单意味着受排挤,孤独是一种惩罚,但是在喀卜隆呐克人这里,孤独是一种常态。在这种民族心理文化的碰撞中,尤利克从恐惧到可以深入地和朋友讨论这种这种孤独,他适应的很好,遭遇了很多女人的爱情,要离开的时候,他甚至产生了心碎的感觉。最后,他仍旧选择离开了,告别他“南方来的小礼物”,他的朋友艾克托,以及很多的不舍,为了他的呐娃拉呐娃。呐娃拉呐娃对尤利克有多重意义。理想中的爱情,自幼年丧失双亲后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温暖,未来的期盼和寄托,还有终年白雪皑皑的部落、冷风、猎犬、北极熊,而呐娃拉呐娃对尤利克最重要的意义是孤独,渴求温柔与归属的孤独。最后,成为了他灵魂的回归之处。在绝对意义上,个体都是孤独的。语言孤独、思维孤独、行为孤独、思维孤独、爱情孤独等,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每个灵魂都在孤独的路上前行,不管是因纽特落后的部落还是喀卜隆呐克人的大都市,而孤独的灵魂需要安抚。尤利克经历了很多安抚,与玛希•雅莉克丝的爱情,与艾克托的友情,与好几个女人的情欲,大量的金钱,名誉,但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在我度过很痛苦的那段时间后,我探寻自己之所以从上文场景得到巨大力量的原因。我认识到:从那一刻,我真正承认了孤独。从因纽特部落到喀卜隆呐克人的城市,尤利克经历了身体孤独——完全陌生的环境,心理孤独——迷失灵魂的归属,他经历了恐惧,结构与重建自己的认识之后,终于回归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而我,将自己紧紧的封闭在沉重的内心,不断地对抗自己的内心与环境,在周围人身上寻找慰藉与解脱,我不能承认自己,感觉彻底的绝望与沮丧,但是在那个午后,我终于找到了安宁,父母间的和谐,温柔的阳光,以及我抛下重负,放任自己驰骋在复杂的思绪里,对自己的心灵对话,确立想要的那个自我。我接受了自己,不再有压抑与强迫。孤独便是那个公因数,它独自前行,伤痕累累,孤独而自傲,卑微而张扬,却生机勃勃。

文明社会的发展之下,幸福是什么?

因纽特人尤利克为了获得心爱的女孩呐娃拉呐娃而被迫出使喀卜隆呐克人的国度,在这里他发现女人们都有自己的职业,一个人生活,她们都被培养的强势而职业,已然学会了不需要男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而这和他熟悉的因纽特人部落里生活的女人是完全不同的,透过他的眼光和思考及经历,不得不引发我们对都市里的情感和两性关系的思考。女人太过于独立到底好不好?是什么迫使女人不得不独立?为什么很多女人宁愿选择独自面对孤独,而不愿意选择将就的婚姻?什么导致了离婚率的高度频发,什么又导致了尤利克最终失去自己的部落?文明的进步真的就是对的吗?失去与得到哪一个更重要,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幸福?以上这些都是看完了这部小说之后,不得不思考的一些问题。男主人公尤利克所在的因纽特人居住的部落是一个类似原始部落的国度,那里的男人们聚集在一起考打猎为生,且所得猎物基本实施公平分配的原则,而女人们在家做家务缝缝补补照顾老人和小孩,且在这个国度里婚姻经常在儿时就会被决定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未婚妻或者未婚夫是谁,这样就避免了无谓的猜疑和竞争。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很古老的中国封建历史有过很长的一段经历,那个时候也是提倡“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是从小就订下妻子或者夫婿,确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多少自主权。随着文明的革新,人们打着妇女解放的口号,男女平等的时代来临,于是女人们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分工,在选择主动掌握自己命运主动权的同时,也迫不得已同时选择了强大自己的内心,面对孤独的勇气,逼迫自己独立的决心,不将就婚姻的毅力,不对他人轻易妥协的倔强,于是很多类似“剩女”、“女汉子”这样代表性的词语被衍生出来。在因纽特人的国度里,人们得不断的分享才能够存活下来,而在这里,尤利克困惑: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疯人的世界,这样的女人怎么会被遗弃在孤独里?任何时代都有其好的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如同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其有利的也有其不利的,社会的发展,文明的革新,男女权力的平等,这些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必然也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地方。人们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和自由,也不得不承受它带来的寂寞和孤独。小说的最后,尤利克回不去他的因纽特人部落了,因为那里已经被日新月异的科技所代替,他的家园在他出使喀卜隆呐克人的国度时已经面目全非了,而最后尤利克只能带着他心爱的姑娘去找另外一块还没有被科技所污染的净土去生活。他试图想要带着心爱的姑娘回到喀卜隆呐克人的国度生活,但是他确定这种生活会让他心爱的女孩感到痛苦,因为他知道自己招女人喜欢,而那个城市里有太多单身的女人,太多虽然结了婚但一直憧憬爱情而再也不能承受婚姻挫败感的女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他很明白自己不能一直保持对她的忠诚,甚至无法仅限于“理性的出轨”,在那些女人的欲望以及他自己的欲望面前,他知道自己可以说是完全不设防的,所以他只能栖身在另一个被纳入世界人类遗产的偏远地带生活。尤利克说:“我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刻拥有所有的幸福,但这些曾经拥有的幸福永远也不会消逝。”尤利克的幸福是哪里呢?群居部落里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不会是的,因为他曾经也表示过,过惯了洗淋浴的日子害怕自己再也不习惯寒冷的窑洞生活;文明社会物质享受而精神缺乏的寂寞生活,也不会是的,因为他虽然经历了太多美好而又危险的事情但是这个城市带给他的孤独和寂寞他不堪忍受,那么幸福是什么呢?他最后选择的栖息之地,是不是给出了我们一些启示呢?我无法言说,就用主人公自己的一句话来作为该篇的结束:不论是不是自己选择的,面对孤独都需要很多勇气。

由安慰机制维系的平衡——读《寂寞的公因数》

由安慰机制维系的平衡——读《寂寞的公因数》文/飞熊有些作家,喜欢通过改变观察事物的视角,来制造某种陌生的疏离感。《麦田守望者》中的少年,《我是猫》中的猫,还有《寂寞的公因数》的尤利克,一个来自于原始文明的因纽克人(爱斯基摩)人。少年不会瞬间变成成人,猫也不会变成人,但来自原始文明的尤利克很容易适应现代文明,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于是,陌生感并不会非常陌生,陌生的是那些奇怪的字眼,“呐娃拉呐娃”、“呐呵呐呵”……. 呐娃拉呐娃虽然一直令尤利克牵肠挂肚,但终究是个符号,是个象征,整个小说描写这个女孩的文字也就百余字,或许都不到。“呐呵呐呵”,意为安慰,却是小说中很重要的一个字眼。女人们需要它,男人们也需要它。这本小说,叫我突然想起,我们国家那些描写打工一族的故事。乡下佬来到城里,看到了这与之前生活完全不同的花花世界,各种不适应,各种迷失,也会有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各种融合,在几经挫折和迷惘后重新找回了自我。如果作者只停留在这个层次上,那这个故事未免流俗,也吸引不了太多读者的关注。这位法国作家笔下的尤利克,是作为一个部落的代表,一个大使来到这个文明社会的,于是各种会议、电视节目、广告,还可以接触各色人等。这位身为心理医生的作家,要带我们去经历别样的东西。他把话题导向孤独,那种在你推我搡的人群中的孤独。男人的孤独,还有女人的孤独,尤其是女人的孤独。所谓公因数,其实暗示了那种孤独和外部内容之间存在很多联系。尤利克,游移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之中;女人们,在努力找寻一个“对的人”和独立生活不靠男人生活中苦苦挣扎;而男人们,在面对获取短暂的安慰和重新恢复婚姻生活的抉择时接受煎熬;还有那些孩子,他们被大人的世界包裹,影响,是完全拒绝还是慢慢融入……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主题,也算不得新鲜。但作者用一种娓娓道来的笔触,一步步地把我们带入孤独的深处,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一点点暗示……想到作者作为心理医生的身份,那样的文字,是否有一点心理分析的味道呢?尽管小说的节奏性不是很强,但却有一个主题深深的印入了每个读者的心里:女人,不依靠男人能不能独立生活?这里有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有极具领导气质的女强人,因容貌稍微差点而少有人关注的丰满女士,还有那个从贫穷中走出来的妓女。所有这些人,都得到了尤利克的“呐呵呐呵”(安慰)。男人禁不住任何性的诱惑,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诱惑男人。而男人容易被性诱惑,就使得单身女人并不担心,无处倾诉;没有女人的男人也因为容易找到女人,很容易得到缓解压力的途径,男人释放的“呐呵呐呵”维护了这个世界的某种平衡。我很难评价这是不是一本女性主义作品,但在这里,男性的形象似乎被误解了。我在想,其实书中的尤利克和一直生活在工业文明中的我们,没什么不同。即使回到了一个相对原始的部落生活,他还是会发邮件,会正确使用那些因为广告等发生的收入……那刻意强调他来自冰雪的世界,又有什么意义?作者无非是使用了一个“他”的视角,来描述我们无法回答却早已厌倦的话题罢了,虽然这些话题的讨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作者好像没有给出什么更新鲜的回答。

内心的孤独从来都无法避免

生活在北极的因纽特人尤利克,为了心爱的姑娘,自愿充当部落的代言人,来到遥远的大都市。他被都市里完全迥异的生活方式所冲击,一边不断回想遥远的家乡和心爱的姑娘,一边忧心忡忡,如果迷失在这里,他就再也回不去因纽特人的国度了。这是一本构思和叙事都很新颖的小说,从一个远离现代文明、过着部落生活的因纽特人的角度,来看待都市生活的各色形状,感知人们内心普遍的孤独感。从他的眼中看,当下的我们究竟过着怎样奇怪而又理所当然的生活呢?初到都市的尤利克总是局促不安,在他看来,所有的事情都匪夷所思。而他最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孤独,是一个人的独处。虽然他渐渐地明白,在这个不同于因纽特的国度,孤独并不是一种惩罚,而他也的确没有犯错。他甚至感到惊异,这里的人居然能如此轻易地就驯服了孤独。想来一直生活在北极的尤利克并不了解,都市里的人并非驯服了孤独,而是人们心里明白,不管是独自一人,还是身处喧嚣,内心的孤独都无法避免,这种心境无关是否有人陪伴,所以也不需跟人分享。都市里令尤利克感到困惑的事情还有很多,他不知道怎么跟身边的女性攀谈,因为他不清楚这些人究竟是单身还是已婚;他不理解为什么本应温柔敏感的女性要像个男人一样在外拼命工作,甚至她们还可以领导男性;他也想不通为什么都市里会有这么多单身的男女,他们甚至声称不要婚姻。所谓被现代文明包裹的大都市到底是怎样一个疯人世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被遗弃在孤独里?尤利克对都市两性关系的观察尤为有趣,虽然这有可能会引起一些极端女权主义者的不满。当然,因纽特人尤利克最终非常完美地适应了都市生活,他甚至得到了很多人尤其是女人的喜爱。可是终有一天,他要回到家乡,那里有他心爱的呐娃拉呐娃,她是尤利克之所以远离家乡来到大都市的原因。我很好奇,被现代文明“污染”过的他,还能否回归最初的纯净?《寂寞的公因数》以小说的方式非常精妙地诠释了现代人内心普遍的孤独感,读来确实令人感同身受,对于因纽特人生活方式的描写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文明总是跟进步联系在一起,可是两相比较,好像因纽特人的生活更加接近内心,更加照顾灵魂的感受。所以,在进步的同时,在无止境的寻觅和挣扎中,是不是也应该思考我们正在逐渐失去什么?另外,很有必要赞一下这本书的翻译,看了《寂寞的公因数》,我觉得可以考虑入手一本尉迟秀翻译的台版《生命无法承受之轻》了。

灵魂的归宿。

想起之前曾看到过一个把寂寞提公因式的公式,两个寂寞的人=一个寂寞的人+一个寂寞的人=寂寞(一个人+一个人)=寂寞(两个人)。而按照数学定律解释的公因数大意为,给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如果有一个整数是它们共同的因数,那么这个数就叫它们的公因数,亦称“公约数”。最开始看到《寂寞的公因数》时我以为会是像孤独的根号三一般的关于爱情里求而不得的故事,或者是小清新的励志文。等好不容易拿到书,慢慢看完,内容完全颠覆了我之前一贯对于书名的理解。这是一本很引人深度思考的书。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来自有着终年白雪的因纽特部落的的年轻人尤利克,他离开了部落和他心爱的未婚妻。前往陌生的大都市,那个大都市和他从小待到大的部落完全不一样。尤利克的部落依旧还是过着简单的原始人生活,所有的男人都是猎人,所有的女人都负责照顾冰屋,嚼皮革,养小孩等等。而他前往的咯卜隆呐克则是完全与之不同的世界,这里的女人不一定需要男人,而男人则都有一项专长。尤利克在到达咯卜隆呐克三天所遇见的人比在他的部落半辈子遇到的人还要多,可尽管如此,他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感,应该说是没有归属感吧。尤利克在这个全然陌生的城市里遇见了很多人,他从最初的迷茫到认识了心理医生艾克托,以及玛希,雅莉克丝等等,通过他们的帮助让他开始认识和了解以及去慢慢适应这个陌生的大都市。尤利克从最开始的对这个城市的男女好奇,到慢慢的让他开始排斥,印象深刻的是第六章爱情的考验里,在尤利克到达这个城市的第三个星期里,他成了明星,他接受了一个采访而与他同时接受采访的则是咯卜隆呐克的畅销书女性作者艾德琳。艾德琳在接受访问的时候却连续遭到恶意的提问和羞辱。而在因纽特部落里男人是不可以羞辱女人的。当尤利克善意的帮艾德琳解了围之后,对方觉得没面子反而受到了对方的拒绝。尤利克才愕然醒悟,因纽特女人和咯卜隆呐克女人的区别。关于这一点却让他难以接受。我最喜欢第四章里的一句话,无论是不是自己选择的,面对孤独都需要很多勇气。这句话也是出自于尤利克被访问,讨论的是西方女人和因纽特女人的区别。关于勇气,因纽特女人的勇气更多的是来自于生存的压力,为了食物和孩子,不得不鼓足勇气去面对。而咯卜隆呐克女人有勇气去面对孤独面对没有男人的独自生活。有人总结说,这可能是咯卜隆呐克女人自己的选择。尤利克回答的很深刻,他说,或许是,不过不论是不是自己选择的,面对孤独都需要很多的勇气。这和面对寒冷或面对一头熊需要一样多的勇气,就算是不一样的勇气。这一大段的对话所呈现出来最直接的则是两个地方对于两性关系的看法,因纽特人不管男女所生活的都是团体男人除了猎人没有别人职业。而咯卜隆呐克人则是单一的独立的,男人都有一项特长,女人并不是依靠男人而活,她们是独立的个体,可以没有男人依旧活得很好。关于本文记得初看的时候,文中的主人公尤利克对于初到一个陌生的大都市而产生的迷茫会让人有很多的共鸣,就如同现实中的我们,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到陌生的城市上学或者上班,周围都是陌生的环境和人,身边所有的一切都不是熟悉的,对于认识的定义也要重新开始纠正,就如尤利克诠释因纽特人和咯卜隆呐克人对于”认识某人”的定义。因纽特人的认识就是看着一个人生活了一些年,无论是好日子还是坏日子。而咯卜隆呐克人的定义只是记得那个人的长相和名字。一个城市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所有人,无论这变化是好还是坏。尤利克在异乡的每发现一个与部落不同的地方总会不断想着回去想着他心爱的未婚妻,想着他总会离开的,总会回到原来的地方的。当他终于告别了繁华而混乱的大都市回到部落,却发现部落早不是他想象中的了,部落所有最原始的美好被西方文化全面的侵蚀,人们不再单纯,这其中也包括他的未婚妻。最后,早已厌倦了浮躁的大都市的尤利克不得不选择带着未婚妻远走他乡。想起一句话,社会不断的发展,总会毁灭一些最原始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一体两面吧。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两全,想要自由,必得适应孤独和寂寞。

欲望是所有世俗世界的公因数

通读全书前,阅读了书评和推荐之后,先入为主的故事和主题是:一个来自北方因纽特部落的憨厚小伙,为了心爱的姑娘,突入现代化的法国,遭受了巨大文化、科技差异的冲击和百般折磨之后,终于回到自己的部落,抱得了心爱的姑娘。无非是一个褒贬现代文明压榨人类精神生活,主张回归传统人类交往、精神交流的故事。从封面的小清新颜色和“寓言式小说”的导读看来,我也误以为这是一个坐实入现实生活的“小王子”的故事。而“公因数”这个中学毕业后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概念,在百度了之后,我便默认指的就是男主本人——一个曾在原始部落传统文明又在现代都市市场文明中生活的寂寞分子。小说进行过程中,各种因素不停穿插,一度我也混乱了,男主并未真正融入现代生活,他如何能称为“公因数”呢?直到看到书中这样一个概念——“人世间的爱情规则”,我才恍然大悟。全书都在讲一个关于欲望——或者更直白点说,男女之间的欲望——的故事。欲望,就是所有世俗世界——无论这些世界之间有着多么大的文化、经济差异——所共有的“公因数”,就是“1”(对任意的若干个正整数,1总是它们的公因数)。欲望往往不能为它的主人(或者说是寄主?)所驯服,于是孤独就成为了欲望的伴生物。书中的所有人都很孤独,因为他们各有自己复杂的无法驯服的欲望,也就是说,这些孤独大多来自于“想要而得不到”。比如男主。本来属于他的未婚妻,因为自家遭遇不幸而毁约(要命的是,偏巧这个未婚妻又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大美女)。来到法国之后,地域的遥远又加重了这种想要的欲望,从而加剧了得不到的孤独感。再比如都市里的女人们。由于社会分工、长相魅力、家庭信任度、男性依赖感等等因素,她们大多或主动、或被动的单身。可无论主动或被动,她们对于两性交往的欲望都是强烈的,尤以被动者为剧。“在卡布隆纳克人这里,孤独不是一种惩罚。他什么坏事也没做,他没有被处罚。对他们来说,一个人待在房里是很自然的事,就跟他和亲友待在冰屋里取暖一样自然。他们当中没有人可以过他熟悉的北方生活,可是他们似乎已经驯服了孤独。”这是男主初到法国时,对社会和人的认识。在这里,现代女性们虽然无法和不爱的男人过日子,却可以和情人们过两性生活,以此弥补没有家庭的孤独。而男主自己虽然心念着未婚妻,却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往来于各个女人的床第之间。这两个社会文明并没有在此等欲望之间产生矛盾,差异仅仅存在于女人在生活中对男人的依赖感和在社会中的角色分工。没有人能驯服自己的欲望,所以人们只能驯服由欲望所衍生的寂寞。于是故事结尾,男主没有带未婚妻逃往现代社会,他要规避自己必然会产生的欲望。书中讲述了两种“人世间的爱情规则”,因纽特部族的规则平等、互惠、公平的性质略强,而现代都市交易规则中更重视自由、情感的成分。作者并未对它们进行评价,他只是承认了两种规则里的欲望。

夜空中最美的星星

夜空中最美的星星偷爱警/文夜空下最美的星星,照亮并注视着,仰望它的眼睛。当黑夜吞噬寂寞的神经,爬上心头的星星,变得格外明亮。小说中的尤利克,就是这样的一个孤独人,他来自遥远的北极圈,那里有极光和极夜,那里的人,世世代代以打猎为生,身材不高,却有着无比强壮的躯体,他们是猎人,他们随时随地,做好准备,迎接对手的挑战。他们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小撮原住民。随着工业文明和世界经济的推动,因纽特人,不得不屈服在现代文明的铁蹄之下。虽然他们健硕的身体,可以帮助他们保护并守卫自己的亲人、家园。但面对冰冷硕大的机器,面对银行卡里,富足的数字。因纽特人必将成为,文明激流下的普通部族。吞噬他们的除了温暖的热水澡,嘈杂的电视机,还有一沓沓钞票,更多的激励改变,源于对物欲与肉欲的渴望,资源会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私欲会更加高涨。父母双亡的孤儿,躺在冰屋里,寒冷似乎不是最可怕的,孤独才是最可怕的,它无法回避的可怕对手。尤利克虽然在舅舅家里生活下来,但丝毫感觉不到亲情所系的纽带。当谭布雷站长、拉封丹寓言故事,逐渐填补尤利克的黑暗,尤利克感觉到一些安慰的存在。环境改变人类,人类创造环境,这一切,似乎都是不争的事实。尤利克从遥远的北极来到繁华的都市,他没有被利欲熏心的诱惑冲昏头脑,始终保持着一个猎人的风范,猎人始终是猎人,身上难免带有鲁莽、傲慢的味道。但这些特征似乎在尤利克的身上找不到,或许他也在想,为什么自己会控制这样的猎人特性。尤利克的性格完全是在封闭中成长的,她深爱的女人是他活下去的依靠,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尤利克依然爱着他的女人。忠贞不渝,在这个社会已经被倒戈相向,甚至丢进垃圾桶,但这个傻傻的矮小猎人,依旧奉承着这份原始而天真的爱情观。我们应该为他竖起大拇指,但实际来讲,尤利克并没有完全奉行爱唯上的信条,甚至可以说,他背叛了爱唯上的忠贞。寂寞惹得祸,我们会将借口,当做最好的推辞。尤利克很聪明,很快掌握了流利的法语,学会各种斡旋和寒暄,哄得女人欣赏他独特的因纽特味道。他很快找到寂寞的排泄口,女人,不同的女人,与他有联系的女人,感觉到位,只需要“呐咯里可(安慰、同情)”女人会被尤利克的特殊魅力所深深吸引。时间久了,尤利克也发现,被他所以吸引的女人,不是已婚,就是大龄未婚,甚至还有不打算结婚的。尤利克很疑惑,这个国度的女人,为什么如此的抵触婚姻,排斥爱情唯上的信条。答案很简单,女人在这里很独立,他们有自己的事业,有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有着和男人一样的强大内心,他们不需要男人的肩膀来依靠,甚至不需要奉承男人丑陋来过活,女人在这里有更加广泛的爱好,有个性化的空间来张扬和展示。男权主义在因纽特或许很主观,但在这个国度,女权和男权,发展的很均衡,甚至有时候要强于男权。渐渐地,女人开始喜欢独自生活,没有男人也可以活得滋润。大男子主义的尤利克在这个国度,被石油集团的利益链条牢牢拴住。找不到解决因纽特生存空间的办法,只能凭借个人力量,敛取一点自私的利益。尤利克对女性很尊重,有时候会表现的很强势,生怕喜欢的女人,得不到保护,感觉不到男人强势的魅力,但尤利克并不了解,在这个国度,男人再强势,也不一定收获女人的芳心,感觉没有,爱情没有,一切都是白费,男人送再多花,说再多甜言蜜语,女人还是对男人无动于衷。女人所要的东西,自己完全可以满足,但男人并不了解,男人能够给予的多少,又是另一回事儿。哪怕是不喜欢的,男人只要为女人付出,女人都会有所察觉,再冷若冰霜,再麻木的感情,也会有一丝丝的小感动。纵然爱情不一定会有结果,但女人毕竟是脆弱的,她依然无法摆脱爱情的花蕊,依然无法阻挡蜜蜂的授粉,依然要面对阳光,依然要经历风吹日晒,女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枝干来烘托她的美丽,需要绿叶来映衬花瓣的光鲜艳丽。美感需要映衬,需要男人的托举。没有寂寞的人生,却有寂寞的星星,别让眼泪点缀夜空,别让深爱的孤枕难眠。

孤独,我在其中找到一种隐秘的温柔

拉封丹寓言诗里有个《城里老鼠和乡下田鼠》的故事,讲的是乡下田鼠应邀到自己的老朋友城里老鼠的家里做客,看到整洁的房间、漂亮的家具和各种好吃的东西不由得惊呆了,乳酪、蜂蜜、奶油蛋糕……乡下田鼠以前连见都没见过。“你真幸福啊,吃得好住得好!而我一年四季只能在农田里生活!”它感到很悲哀,可是正当它要把苹果放进嘴里的时候,有人走了过来,城里老鼠紧忙拉着它躲进洞里。如此反复几次,乡下田鼠早已忘记了入口食物的味道,它静静地想了一会儿,告别了自己的朋友,“这里虽然好,但我随时得担心被人伤害,还是乡下平静的生活更适合我。”因纽特人尤利克出席欢迎他的招待会时在开场白里引用了这个故事,当时,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大惊小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田鼠。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如同故事里的城里老鼠一样,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喀卜隆呐克人(意为白人或非因纽特人)享受的这一切也是有代价的,他们每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孤独中,就像被遗弃在冰面上的孤儿。尤利克是个孤儿,可是他在部落里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孤独,无论做什么总有人陪在身边。当他作为因纽特人的大使来到喀卜隆呐克人的国度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在这里三天所认识的人比起在家乡一辈子认识的人还多。而且,他发现“这些喀卜隆呐克人所谓的认识某人,意思只是记得那个人的长相和名字,可是对他来说,‘认识’就是看着一个人生活了一些年,无论是好日子还是坏日子。”以前,他了解他“认识”的人,但是在这里,尽管他和一些女人生活了一段时间,甚至有了肌肤之亲,他还是觉得自己不了解她们。如果说喀卜隆呐克男人的本性和因纽特人男人差不多,虽然他们有了更多的专长,而不仅仅是猎人的话。那么喀卜隆呐克女人则看起来和他所认为的女人要不一样的多。他认识了很多和男人一样有本事的“女首领”,他听说很多单身女人可以不依靠男人独立地生活,甚至还有女人写了一本书叫做《我不需要任何人》,她们看起来是如此强大而自信。可是在私底下他发现,她们同样渴求摆脱一个人的孤独,只是她们的骄傲使得她们只能对外摆出拒绝的姿态。无怪乎作者弗朗索瓦•乐洛尔要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反女权主义者,以因纽特人尤利克的视角来打量现代社会的时候,难免会在一开始认为造成当今两性关系失衡的原因是由于女性主义的盛行和父权价值的失落。这是作者写本书的寓意吗?我看不然。在因纽特人的部落里,男人和女人的分工很明确,在这种互补的需要之下,可以维持长久稳定的关系,两百年前的喀卜隆呐克世界也是如此。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只是造成这一切变化的不仅是因为性别意识的此消彼长,而是因为我们都变得更加自私了。就像尤利克的好友,心理医生艾克托说的:“一对夫妇、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文明,如果其成员都不愿意做出牺牲——我亲爱的尤利克,要知道这个词现在在这里可是一点也不流行了——那他们还能够维持下去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有很多以前认为是女性理所当然应付的责任,例如照顾家庭和孩子,被“男女平等”的呼声所抵消,女性要解放自己,而男性也没有要分担责任的觉悟。尤利克意识到:“喀卜隆呐克人的社会给每个人的自由赋予价值,结果,婚姻和育儿必然会失去的自由成为很多男人和女人不再能忍受的事。于是人们不再结婚,或者婚姻不再延续。”归根结底,是我们打着自由的旗号逃避了太多我们本应去承担的社会和家庭责任,而孤独,就必然会成为这种社会意识下的衍生品。现如今,更多的女权主义者其实已经摒弃了早前极端女权主义者的观点,她们认为,与其片面地追求男女权利义务完全对等,不如正视男女的性别差异,在此基础上,寻求两性关系更融洽的定位。当一个个有着强悍外表的女人在尤利克面前卸下防备,倾诉自己的忧伤和迷惘的时候,他仿佛看到冰山下面游动着的小美人鱼。哦,孤独,我在其中找到一种隐秘的温柔,那是只有爱才可以探究到的角落。你们这些喀卜隆呐克人,要什么时候才能领悟呢?(刊于3.22《周末画报》,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作为商业用途的请豆邮征询,谢谢)

一群人的寂寞

看這樣的小說時間是會過得很快的。尤其是翻譯的語言通俗易懂又到位。捨弃了華麗的辭藻用最貼近漢語的說話方式,讀來的親切感不言而喻。而主人公是來自冰天雪地的因紐特人,本來就是一個思想單純,對現代社會沒有多少認識,或者說現代社會的發展并不能在他的部落起到很明顯的改變,對,就是因為他的不懂,才會使得在我們看來很普通的事卻是讓因紐特人覺得匪夷所思的。小說的結局,主人公尤利克和心愛的女人到了一個打漁的地方生活了下來,既有原先部落的傳統又能滿足生活多變的需要。來到喀卜隆納克(非因紐特人地區)生活,尤利克緊張,無所適從,不適應這份孤獨。因紐特人的寂寞是因為沒有人陪的寂寞,他們總是會有人陪著,處於環境和生存的需要,離開人群也許他們就活不下去。但是喀卜隆納克的人,他發現,他們更是寂寞。這是一群人的寂寞。不是有人陪著就能消除的寂寞。這裡的女人要求獨立,要求不需要男人也能自食其力的環境,是進化的結果,也是處於對環境的適應。男人不能滿足於忠貞地一份的愛情。“一夫多妻是禁止的”,艾托克說,但是他想到了解決的方法——連續性的一夫多妻。離婚后再婚即可。可能匆忙的生活,選擇增多,日子過得太快,心都迷失了。一群人的寂寞不是簡單的心理醫生能解決的問題。如果是在簡單的部落生活範圍里,沒有光怪陸離反而解決的方法更簡單。到底現代文明催生的這些是好還是不好?

男人和女人,寂寞和sexy。

  书里写:不论是不是自己选择的,面对孤独都需要很多勇气  百度上给的公因数的定义是这样的。  给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如果有一个整数是它们共同的因数,那么这个数就叫做它们的公因数,亦称“公约数”。公因数中最大一个的称为最大公因数,又称作最大公约数。  可是,我还是没有看懂。问了同事,同事说,比如8和6的公因数是2。6和12的公因数是2、3、6,最大因数是6。群里的朋友说能被除尽的那个数就是最大公因数。群友的这句话浅显易懂,至少我这个小学数学都不及格的是明白了些。  本人的主人公尤利克是男人和女人、纽特人和喀卜隆吶克人的公因数。因为尤利克才这本书的故事串起来了。  作为一个古老传统的纽特人尤利克来到喀卜隆吶克人的世界,就像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来到了花花世界一样,这个繁华的国家让他感到了孤单寂寞,他想念他的未婚妻想念他的家乡。一个被迫离开家乡人就像是无根浮萍。  我以为,最一开始尤利克是一个让人觉得心生怜悯之心的人,而后面,我想说,尤利克这样的男人有多远给我滚多远。      而尤利克则是纽特人和喀卜隆吶克人的公因数。打破纽特人和喀卜隆吶克人的文价值观生活观。在纽特人,女人需要依附于男人才能生活,男人是家里的生活重心,而夫妻之间甚至可以换妻。  在喀卜隆吶克女人独立自由做和男人一样的事情甚至是男人做不到的事情,这里规定一夫一妻制度,却也仍旧有男人外遇,这里充分给以了女性尊重的权利,可却同样的给予了她们孤独缺乏安全感,甚至是伤害。男人们在自以为是的时候,仍在觉得女人离了男人就活不了,不管心理还是生理。      嘉桑特。同一些有钱的男人一起而获得金钱。  艾德琳。受伤之后的独身主义却仍然希望爱。  弗萝伦丝。我个人觉得表面强悍内心确实一个被受虐者。  玛希•雅莉克丝。和丈夫离婚独自带着两个孩子一起生活。  而尤利克却同他的未婚妻呐娃拉呐娃却并发生关系。  除了呐娃拉呐娃这几个女人都曾同尤利克发生过关系的人。我以为,这些女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外表坚强内心却很软弱,并非真正的坚强。害怕寂寞害怕孤独,却说自己好。  心理医生艾克托的话来说,没错,就像所有或几乎所有的女人一样,她因为自己的孤独而痛苦,可是这种事很难承认,首先因为她希望自己是一个勇敢独立的女孩子,她要过得幸福,不该依靠男人。  我觉得这话有道理也没有有道理,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觉得孤独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认为有女人并且相当一大部分女人是真正的去享受独身一个人的快乐。独身或被伤害过,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该故作艰难背地里却流泪,一个人久了会有孤独会寂寞,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是大多人都想要得到的。      这本书有很多角度,我想了好久还是主要写男人和女人这个角度,书主要还是通过尤利克的男女关系来表达两个国家之间不同的差异,国家文化差异的碰撞,在一个花花世界你控制不住自己,你就不再是你自己。  男人和女人,寂寞和sexy。


 寂寞的公因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