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秩序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49580847
作者:蓝庆伟
页数:236页

作者简介

近年来,政府对市民的文化和休闲需求越来越重视,加大了相关文化服务设施和场馆的建设力度,也带动民间掀起了文化场馆的建设风潮。中国美术馆建设进入“高潮”期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蓝庆伟的《美术馆的秩序》一书,是美术馆建设热潮下的冷思考。作者分别从美术馆文化、美术馆意识、美术馆的场馆设计、美术馆的功能以及美术馆的文创经济等多个方面来展开,基于对国际上著名美术馆的考察和思考,指出了目前国内不少美术馆管理者的认识误区,从文化和系统的高度来解读美术馆在设计、收藏、运营和研发等诸多环节。书中不仅有理论深度和前瞻性见解,而且不乏典型的案例分析,为中国的美术馆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

书籍目录

序一 / 黄光男
序二 / 吕澎
导言:美术馆的秩序
一. 美术馆文化
1. 美术馆与美术馆文化
2. 民营/民间美术支持力量的隐患
3. 美术馆馆长的任命与使命
二、美术馆意识
1. 大学美术馆的美术馆意识
2. 国内美术馆的外展意识
3. 美术馆的生活艺术化意识——来自K11模式的提示
4. 美术馆的同城合作意识
5. 美术馆的人才培养意识
6. 美术馆的10秒营销意识
7. 美术馆免费参观的退步
三、美术馆是否需要一座建筑
1. 从美术馆到旅游景点需要几个街区
2. 美术馆筹建中的建筑管理与考量
3. 美术馆是否需要一座建筑
四、从立体空间到开放平台
1. 美术馆权利及其影响下的策展
2. 从立体空间到开放平台:美术馆馆刊
3. 大学美术馆的学术与文化展线
4. 美术馆、媒介与社区的交织和讨论
五、美术馆之于大众
1. 谨慎对待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概念
2. 夹缝中的美术馆公共教育
3. “读”美术馆:美术馆之于大众
4. 灯、光分离的美术馆展厅
5. 美术馆与社会资源的应用
6. 美术馆的数据库与文化旅游
六、美术馆之于收藏
1. 典藏与修复:一个被忽视的建制
2. “晒”美术馆:美术馆之于收藏
3. 美术馆“阅览室”:美术馆藏品的延伸展示
4. 拍卖场上缺少美术馆的身影
5. 适时建立美术馆藏品的退出机制
6. 美术馆管理的数字塑形
7. 艺术品典藏漏洞与美术馆文化精神
8. 奇美博物馆
9. “借来的”壁画博物馆
七、美术馆的“美学经济”
1. 无声的美术馆教育——艺术商店
2. 文化创意产品与艺术礼品
3. 美术馆的“美学经济”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创经验

内容概要

蓝庆伟,批评家,策展人。四川大学博士,成都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出版有《岳敏君:狂喜的现代镜头》(2007)、《艺术与操作——“广州双年展”历史考察》(2011)、《贵阳叙事:贵阳当代艺术的发展史1978—2012》(2012)


 美术馆的秩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以无法为有法 以美学为秩序这本《美术馆的秩序》挺像日本人喜欢写的那种小书,开本不大,字数不多,主题虽然貌似冷僻,但细读之下会觉得颇有趣味,比如介绍漫画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分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冷知识。美术馆在一般人印象中,是高雅,似乎是有些冷峻的,不像中国人习惯呆的茶馆面馆饭馆,可以大声喧哗,交头接耳,大吃零食,甚至是大口吐痰。虽然美术馆还没有达到歌剧院,或高级餐厅的“高度”,要求正装出席,但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特殊的所在。我小时候也学过书法,绘画,周末上过那样的兴趣班,有一定的基础,但学到一定程度后,就没有继续。另一方面,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让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那种抽象的艺术理念,产生了隔膜,甚至是某种抗拒。所以说老实话,这几年虽然看过不少的美术展览,见识了一些经典作品,以及那种怎么也搞不清是咋回事的当代艺术,但对于美术馆,总还是没有培养起亲切感来,身处其间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像呆在了一间间大型的,无菌实验室里。虽然书名为《美术馆的秩序》,但该书并不是板起面孔,劈头盖脸给人上课,教育大家要守规矩讲秩序的,作者蓝庆伟的身份是批评家,策展人。四川大学博士,成都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写这书是出自一股热情,不仅希望与美术馆有关的从业人员能有更长远的视野,从硬件软件各方面把国内的美术馆做到标准,更好,也更是想让参观者,比如像我这样对于美术馆有一点负面感觉的,能消除成见,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提高所谓的艺术与人文修养。在中国大陆有博物馆,美术馆之分,博物馆发展有其固定的套路,以陈列古代艺术为基准。但20世纪的美术馆似乎很难找到自己的秩序,应该将它定义为服务性的公共空间,服务的主要对象为观众,学者,而非艺术家与上级机构,更不是自娱自乐的机构。作者认为,美术馆所倡导的艺术生活,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提供必要的选择权是一种起码的美术馆素养。不知是否有人拿美术馆与大学城进行比较,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里,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旗下,美术馆逐渐有着大学城那样的涟漪功效,那就是成就一片地产。美术馆容易建,但美术馆长很难找,就如同寺庙好建,方丈难寻。批评家吕澎曾发过微博抱怨:偌大中国,找一个美术馆馆长都困难:找老外,不懂中国,找港台人,不适应内地,找官员,不懂文化,找批评家,不懂管理,找经理人,不懂美术,找策展人,不懂经营,找名人,架子大,找年轻人,太幼稚,整个一个闹哄哄的艺术界,就找不到这样一个人。八大美术学院,没有一所在培养这样的人才。怎么办?作者认为在充满中国现实国情的语境里,美术馆才是真真正正的美术馆人才的培养地,在每一位馆员进入美术馆之前,“英雄不问出处”显然在我们的接受范围之内,我们所重视的是其所具备的美术馆能力。伴随着美术馆自身的发展,他们中的部分人会同时拥有“中国,适应,文化,管理,美术,经营,落地,经验”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含义与能力。作者在书的其它段落,详细阐述了跟美术馆有关的方方面面,比如同城合作,人才培养,免费参观,馆址选择,与策展的关系,美术馆馆刊,大学美术馆的学术与文化展线,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概念,数据库与文化旅游,典藏与修复,与拍卖场的关系,藏品的退出机制,典藏漏洞与文化精神。在书的后半部分,是作者去台南奇美博物馆的一篇游记,虽然本身建筑并不起眼,但内部的构建与管理,却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另外还提到了西安曲江唐代艺术博物馆,也就是西安人口中的壁画博物馆,讲到了馆长周无游的管理运营理念。最后一章是有关美术馆的美学经济,重点提到了馆中的艺术商店,阐明与艺术超市间的区别,还拿2013年华人圈最火的艺术衍生产品做例子,也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朕知道了”胶带,它集曝光率,收视率与回报率于一般,瞬间爆红并持续保持良好的销售业绩,由此刺激到的是公众对博物院整个文创产品的消费刺激,这些对于国内的文创产品的生产销售,应该都是有启示的。
  •     记得上一次去美术馆看展览还是十多年前的事,2004年“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莫奈的《睡莲》、塞尚的《三浴女》、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等原作悉数登场,原来只能在教科书里一睹芳容的名画可近距离的欣赏,绝对是超越视觉本身的难得体验。可惜,如此万人空巷的热情是短暂的昙花一现,美术馆也好,画廊也罢,平日基本上都是观者寥寥,门可罗雀,这也就是蓝庆伟在《美术馆的秩序》一书中所担忧的状况,国内的美术馆在如雨后春笋般的进入建设的“高潮”期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之道,此书就是蓝先生对此的一些思考与展望。首当其冲的便是“如何科学有效地运作一座美术馆”这一核心问题。对美术馆进行科学化运营已在业内达成共识,但具体的操作仍旧在探索之中。蓝庆伟认为美术馆在当前的国情下天生具备了为其所在地域、城市服务的功能,但学术建设、教育功能才是美术馆建设的灵魂,与之相配套的是构成体系的收藏,在这几点上显然当前的国内美术馆都做得不够。其实,美术馆不能仅仅局限在建筑体上,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品质展览、公共教育与推广、志愿者计划等诸方面才是应该着力打造的软实力。特别是美术馆之于大众的重要功能。只有让艺术走入生活,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美术馆参观。蓝先生表示美术馆所承担的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其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可惜的是此类教育更多的是存在于美术馆的建筑之内,而忽视了美术馆与当地传媒合力所形成的大众媒体艺术普及性教育,只有普及扩大美术的欣赏层面,美术馆才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此外,蓝先生还提到了美术馆专业管理人才的问题。现行的制度下,通常美术馆的馆长是某一地区的美协会长或美院院长,这类“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中国特色制约着美术馆的发展。显然,以张扬个性创作的美术家与以理性、管理见长的美术馆馆长之间存在着一条深不可测的鸿沟。一位称职的馆长要具备人格底线、职业操守、专业素养,才能够统筹全馆业务。书中援引高雄市立美术馆长谢佩霓为例,她对运作高雄美术馆有两点标准,一是美术馆的空间不能被任何政党用作政治竞选和宣传场所,保持政治上的中立性;二是美术馆不做任何官方指派或者权势人物说情介绍的展览,以保持学术的独立性。而这两点恰恰是中国当代美术馆长们所缺乏的原则,也可以说是体制的弊端。记得陈丹青先生在一次演讲时表示,“美术馆不是挂几幅画、摆几件文物的地方,也不完全是办展览的地方,美术馆顶顶要紧的,是它的文化形象,它的社会角色,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中活生生的作用。”一座美术馆,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书,而且美术馆的对象,不仅仅是画家、艺术工作者,而是全体大众。
  •     从1978年到2014年底,中国建立了3500家新的博物馆。根据全球首份《私人美术馆调研报告》,中国私人美术馆的兴建在世界排名第四,其中中国当代艺术是私人美术馆收藏较为热门的板块。中国美术馆的发展在规模上确实值得引起全球博物馆学研究的关注。不过,中国美术馆由于起步晚、发展快,其呈现出来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比如藏品质量、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资本与运营的权衡等。成都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蓝庆伟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美术馆管理实践,根据一手的资料、经验、心得和体会,写就了一本专门反映中国美术馆问题的专著《美术馆的秩序》。该书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新美术馆学的一大空白,其主体分明的章节划分,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和解构美术馆秩序的脉络。该书共分7大章,分别为:美术馆文化、美术馆意识、美术馆是否需要一座建筑、从开放空间到公共平台、美术馆之于大众、美术馆之于收藏、美术馆的“美学经济”。这样的章节排布具有非常科学的导向性,从为美术馆“正名”的大议题,到解构美术馆结构空间,再到美术馆的运营操作;由宏观到微观,由概念阐述到具体实践,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美术馆性质和结构的发展和变化。中国美术馆自身的定位问题,是导致其与世界成熟美术馆之间无法平等双向交流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蓝庆伟就在“美术馆文化”一章中,讨论了中国美术馆的诞生、形成以及旧有体制对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一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文化资本的投入虽然可以给轰轰烈烈的美术馆建设提供启动原材料,但是文化的建设需要明确的策略。中国美术馆之所以没有文化,主要是没有明确的长期运营目的,藏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借展调拨的不平衡,民营力量的运营规则等问题。总的来说,整个中国美术馆的内部和外围环境都不成熟、不专业、不规则。因此蓝庆伟指出当务之急就是要明确美术馆的使命,完善问责机制,培养美术馆意识。作者通过与外国美术馆交流和几个借展案例,说明了中国美术馆的困境,即自身的不成熟导致了与国外相应机构的交流不平衡。在借展的项目中,中方更依赖于西方借来的藏品,而没有充分挖掘自身藏品的价值,并通过借展和对外宣传扩大自身文化的附加值。也就是说,由于自身收藏的策略不明确,研究力度不到位,导致了美术馆核心的文化价值无法向外围延伸。最后严重影响了发展生态,因此作者指出“在美术馆的运营方面,需要新的价值观与心的展览经营之道,而非得意于在国内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中国美术馆的运营存在着诸多弊病,但是在小范围内也取得了一些西方美术馆还未意识到的创新点。比如,蓝庆伟创新性地提出了“美术馆的10秒营销意识”,旨在整体提高美术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人员,无论是前台售票、检票、商店、咖啡店、展厅,都需要与观众产生10秒的互动,而这10秒互动的效果,直接影响了整个美术馆的体验。美术馆作为公众服务机构,必须具有服务意识和文化承担。美术馆的秩序并不等于文化的集权,相反美术馆作为一个文化中心,起着交流扩展的职能。作者以成都当代美术馆为例,指出了美术馆与周边社区的互动不足是美术馆定位和展览的一大弊病。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美术馆特别对社区进行了分析调查,针对社区的软件园区特色,举办了“数字艺术背后的故事”来吸引就近的潜在观众。这一举措,使得本来对美术馆比较陌生的IT从业人员,对展览产生了兴趣。这种新模式很好地利用了美术馆外围的文化资本和资源,带动了展览的互交互动。这种与时俱进、根植社区的展览策略为新美术馆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这也是作者在实践运营中宝贵的心得体会。总的来说,这部书讨论了中国当今美术馆运营的各方面问题。各种实例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对美术馆从业人员和关心文化建设的公民来说都有极好的启示作用。注:本文刊发于《燕赵都市报》8月13日第14版 《新博物馆学的前沿:解构和再建美术馆的秩序》作者为苏塞克斯(Sussex)大学艺术史教师龚之允博士。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列举了许多行业内的现状,也提到了建设性的观点。当一座城市拥有一个它引以为豪的公众空间这座城市才散发魅力,而不是那些标显“美术馆”功利的建筑。
  •     认真,越看越认真,都有点像工作报告了,可以趣味性再多一点,像封面一样
  •     平实具体不装逼
  •     满满干货!强烈推荐!
  •     很实用啊。
  •     大蓝的书很好读,熟悉的名字、熟悉的地点、熟悉的叙述方式,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浓郁的美院气息,一点一滴的,把美术馆的方方面面都说了一遍。他毫不隐晦地表达对美术馆专业人员培养的忧虑,对美术馆建筑与收藏的批评性讨论,对面向市场后展览的运营与艺术品经济的建议,也谈及艺术空间正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赶超官方的美术馆服务……散点式写作很难做到深入,但对关心美术馆、运营美术馆、喜爱美术馆的人,依然是件漂亮的有惊喜的小礼物。
  •     满满的诚意,辩证又客观的看待国内美术馆的生态。不喷不捧,好书。就是写的太散,无法深入的剖析。略严肃,缺乏趣味
  •     讲真,国内关于美术馆的书本就不多更别说好书,如饥似渴逢甘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