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心理学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6
ISBN:9787539953656
作者:玛格丽特·赫夫曼
页数:272页

作者简介

《盲目心理学:日常生活中荒诞行为的心理学解读》内容简介:《重口味心理学》之后,更深度解读人类荒诞行为的本质,只要看透人的非理性,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将对你“隐身可见”。
全球知名心理学家、TED演讲嘉宾玛格丽特•赫夫曼,揭开心理学最后的盲点,2013年最受瞩目的全球畅销心理学著作。
巴曙松、范玮琪、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联袂推荐,《金融时报》——高盛集团年度最佳图书奖。
为什么人的行为如此不理性?为什么人们会做明知是错的事情?
一本解密荒诞行为的通俗心理学,让所有人的内心都对你隐身可见!
你一定发现过:热恋中的人看不到对方的缺点;有些人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而讨厌和自己不同的人;那么多人相信世界末日的谬论;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有些人总喜欢自欺欺人;宁愿听从错误命令也不愿自己思考;即便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会说出来……
《盲目心理学:日常生活中荒诞行为的心理学解读》将心理学与社会学、脑神经科学相结合,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行为和数十种心理学实验证明了人是一种非常荒谬的生物:为了自己大脑的舒适感,很多人 会盲目接受风险,直到灾难性的后果来临才后悔不迭。人性盲点造就了这个“荒谬”的世界,来测试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有多荒谬吧!

海报:

书籍目录

引言// 1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会屈服,不管面对的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无法注意和获知所有的事情,因为我们大脑的认知能力有限,仅仅这一点就让我们不能了解一切。
第1章 我们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001
凭借着本能,我们聚居在志趣相投之人组成的社区里,减少与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和经验的接触。我们慢慢地但确定无疑地将目光锁定在自己已知的事物上,再也看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可能比从前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我们狭隘的偏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第2章 爱情让人盲目// 019
我们不是因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才爱他们,而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才爱他们,或者需要他们成为我们认为的那种人而爱他们。
第3章 你的思考不会违背你的信念//043
任何威胁到自我感觉的事情或人都会让我们痛苦,这种痛苦的感觉就像饥饿和口渴一样危险和令人不快。对我们大思维的挑战感觉就像是在威胁我们的生命。
第4章 你无法控制大脑,是大脑在控制你//065
对于人类大脑来说,注意力是一个零和博弈:如果我们对某个地方、物体或事情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必须减少对其他方面的关注。
第5章 每个人都知道有问题,但就是没人说//081
不管你的头是埋在沙里,还是只贴在地面,“钻头不顾腚”根本无助于保护你自己。你不可能解决一个你拒绝承认的问题。如果问题不存在,你怎么可能对它负责任呢?
第6章 服从命令最容易,也最危险//105
服从是一种捷径,因为我们相信他人的想法水平比我们的要高。这样做既容易又简单,特别是当我们感到疲乏、心烦意乱或者不想惹是生非时,我们更易于选择服从。
第7章 所有人都听话,这个组织就完了//123
知道了群体的决定似乎减轻了自愿受试者的心理负担,当他们知道别人怎么想的以后,自己就不怎么思考了。一个好伙伴也会因为感觉别人正确而停止思考。
第8章 袖手旁观,早晚有天轮到你//149
有时分摊责任只不过是推卸责任的花哨的托词。我们会从那些地位比我们高的人那里得到暗示,在等级制度的组织里更是如此,如果那些地位比我们高的人都什么也不做,那我们应该干什么呢?
第9章 眼不见,就能心不烦吗?//165
我们看不到离我们很远的事情,看不到和我们的经验相去甚远的事情,看不到我们关心的事情,或者看不到只是因为太复杂以至于不能被集中起来的事情。
第10章 金钱,让你忽视道德标准//185
根据经验,我们确实知道金钱这一动机似乎挤掉了更多的社会动机。因为只要金钱一出现就会引发一次市场定价取向,人变成了商品,而每一件商品都有价格。
第11章 真相,只有少数人能看到//203
虽然很多人必须要等着看到他们的预言被证实,并且看到因为自己的深谋远虑、勇气和不屈不挠赢得了尊重,但他们还是全都发现知道真相比不知道真相让他们更有力量。
第12章 做一个掌握真相的“少数派”//231
如果视而不见的症状之一就是感到舒服,那么批判性思考的标识之一也许就是不爽。这就是一致同意的决定在本质上是可疑的原因所在。
致谢 257

编辑推荐

《盲目心理学:日常生活中荒诞行为的心理学解读》编辑推荐:《重口味心理学》之后,更深度解读人类荒诞行为的本质,只要看透人的非理性,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将对你“隐身可见”。全球知名心理学家、TED演讲嘉宾玛格丽特•赫夫曼,揭开心理学最后的盲点:为什么人的行为如此不理性?为什么人们会做明知是错的事情?2013年最受瞩目的全球畅销心理学著作。巴曙松、范玮琪、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联袂推荐,《金融时报》&高盛集团年度最佳图书奖。

前言

“去吧,去吧,去吧,鸟儿说:人类忍受不了太多的现实。”——T.S.艾略特(T.S. Eliot),《四首四重奏》(Four Quartets)2011年7月19日,阿德里安•桑德斯(Adrian Sanders)议员向詹姆斯•默多克和鲁伯特•默多克(James and Rupert Murdoch)提了一个问题,让他们二人无言以对。“你们知道‘视而不见’这个词吗?”我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写过这件事,文化、媒体、体育特别委员会认为,这个问题让默多克父子坐立不安。当我阅读安然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前董事长杰弗里•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和肯尼思•莱(Kenneth Lay)的庭审记录时,我的头脑中第一次产生了“故意视而不见”这个概念。在结案陈词中,法官西米恩•莱克(Simeon Lake)就法律要点给陪审团做出了如下说明:如果你发觉被告对那些原本对他来说显而易见的事情故意紧闭双眼的话,你就会发现被告早就知道真相。如果被告对于既存事实装瞎的话,就可以推定他是知情的。莱克法官当时引用的是对视而不见的司法解释:如果你本来能够知晓某事,或是应当知晓某事,可是你却想方设法装作看不见,那你就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本案中,斯基林和莱不但本来应当知晓,并且完全有机会知晓安然公司糟糕的经营状况。他们却声称对情况一概不知,这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本应知情,所以他们罪责难逃。一旦“故意视而不见”这个念头在我脑海中产生,我就开始到处观察它的身影。我在婚姻中看到了它的存在:为什么她对所有的出差从不过问?我也在医院里看到它的存在:为什么他会逃避体检?为什么他会开始吸烟?董事会的会议室里也充斥着视而不见: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怀疑过那个注定要失败的交易呢?当我向来自各种背景的朋友和同事们说到“故意视而不见”这一现象的时候,他们的眼睛为之一亮,对于我所谈论的,他们也深有同感。政客会回忆起他们通过的法规,其实当时他们就知道它根本不起作用。医生则描述他们会应患者的要求进行治疗,然而,病人得到的这些治疗却是不必要的。律师则详细地讲述他们如何费劲地忘记委托人不应与他们分享的信息;而由于公司错失明显的流行趋势,导致产品设计师大发脾气,他们发泄着心中怒火。当我向会计师和审计师谈论“故意视而不见”这一现象时,他们就会以神秘兮兮的口吻描述他们如何被客户道德伦理的“灵活多变”所同化,可是,公司的总经理却向我描述,即便在一个小企业,想要了解它的经营状况到底如何也会非常困难。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伊拉克战争和全球变暖:这都是政府铸就的大错,而造成它的原因,或者说使其恶化的原因是政府不愿意面对令人不安的现实。“故意视而不见”开始为世人所知是在19世纪,当时是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提出来的。在里贾纳(Regina)诉斯利普(Sleep)一案中,一位法官做出了如下裁决:除非陪审团发现,被告要么知道财物来自于政府库存,要么“对事实装作看不见”,否则,他就不能被宣判犯下了侵占政府财物罪。从此之后,英国的司法机关就将“故意闭眼”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称为“默许”或“推定知情”(constructive knowledge)。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出现了大量其他的说法,如蓄意或故意忽视、有意逃避和故意漠视等。这些称谓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有机会获知,也有责任被告知,但两种责任都被逃避了。现在,这一法则最常用于洗钱和贩毒的案例:如果有人给你一大笔钱,托你捎带一个手提箱,那么,如果你不查验箱子里是什么,你就属于故意视而不见。对“故意视而不见”这一法律概念存在着一个最大的争议,就是它并没有表示“对于事实的回避是有意为之”这个含义。法律不关心你为什么一无所知,只关心你不知道这件事。而我感兴趣的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被蒙在鼓里。是什么力量在发挥作用,使得我们可以无视迫在眉睫的巨大威胁呢?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看到隐瞒使消息变得更具破坏力,从而让我们变得更加容易受到它的攻击呢?在经历了重大失败或灾难之后,为什么总会有人站出来说他们看到了危险,也发出了风险提示,但是,他们的警告却被人置若罔闻呢?作为个人、公司和国家,为什么我们特别习惯于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并且狂喊道:我们怎么可能会视而不见到如此地步?我对“故意视而不见”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进行了调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一直观察到跨国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室,随着调查的进行,我将自己的考察范围进行了限定,仅仅考察公司这个领域,因为这个领域的资料最丰富。但是,有一个正在影响我们视而不见的根源在于生活和工作的人为分隔,这让我受到了不小的打击。每个公司的员工都是个体的集合,这些人在被雇用之前其行为和习惯都表现得很好。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体,还是处于团队之中,个人都容易感染视而不见的毛病。企业间的区别就是员工的视而不见所能造成损害程度的大小。个人也好,集体也罢,视而不见不是受到单一因素的驱使,而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会屈服,不管面对的是大事还是小事。我们无法注意和获知所有的事情,因为我们大脑的认知能力有限,仅仅这一点就让我们不能了解一切。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对吸收的东西加以过滤或编辑。因此,是让其“通过”,还是忽略它的存在,我们的选择就成了关键。我们多半会接受那些让我们自己感觉良好的信息,而对动摇我们脆弱的自负和最重要信仰的信息,我们会很随便地加以过滤。爱情是盲目的,这句话是老生常谈了,众所周知,但有一点并不明显,那就是爱情可以对多少征兆视而不见。思想观念非常强势地隐藏了那些对于未被迷惑的头脑来说明显的、危险的或荒唐的东西,以及大量关于我们如何生活,甚至我们在哪里生活的信息,从而让我们受到蒙蔽。害怕冲突、害怕改变致使我们闭塞视听。对于服从和顺应的无意识冲动(以及更多否定的冲动)使我们免于正面冲突,而从众的心理又给我们的懒惰提供了一个令人舒适的借口。金钱也有让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力量,甚至是对于那些精英也不例外。当然,故意视而不见并非总是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我们看不到真丝领带上的污渍、女友脸上长的粉刺或者邻居的邋遢时,这种视而不见就会对我们的社会交往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对政治分歧的不予理会则可以营造平静的工作氛围。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视而不见会给人以积极的帮助。在伦敦大轰炸其间,相比面对一个恐怖的未来认命了,不如跳舞和参加晚会这种方式更能鼓舞人们的士气。正因为不必每天面对人类必死的命运,我们才能保持乐观和生活的劲头。或许正是视而不见这种纯粹的实用性吸引了我们,让我们养成了习惯。它似乎无伤大雅,并且感觉还有效率。但是,导致我们看不清世界真实面目的作用机制也会置我们于险地。忍受着父母的虐待而长大的孩子在成人之后会感到疯狂、迷惑和焦躁不安,因为他们生活的现实一直在被人否定。由于拒绝观察那些改变他们理论的数据和事件,理论家们注定要与时代脱节。骗子大行其道,乃是因为他们利用了我们的渴望,使我们对有可能让他们骗人的伎俩大白于天下的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公司到处是唯唯诺诺的员工,等于是提高了公司的风险级别,而且这种风险远远超过他们能够挽救公司的能力。如果这些危险一直不能被人公开承认,它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越来越危险。故意视而不见虽然十分普遍,但它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在本书出现的最鼓舞人心的一些人就有这个勇气去关注,而且有坚定的决心去观察,这正是他们能够做出非凡成绩的原因所在。他们并不是知识特别渊博,也不是位高权重,更没有天赋异禀。他们不是英雄豪杰,他们是人。但是,他们有勇气直面现实的行为揭示了故意视而不见的一个核心事实:当视而不见实际上让我们变得行动不便、易受伤害和软弱无力的时候,我们却在想当然地认为这会让我们平安无事。但是,只要我们敢于面对现实和恐惧,我们就会获得真正的力量,释放出我们寻求改变的能量。

内容概要

【美】玛格丽特•赫夫曼(Margaret Heffernan),享誉全球的心理学家,超级畅销书作家,波士顿大学客座教授,TED演讲嘉宾。毕业于剑桥大学,曾任BBC电视台制片人,制作过多部广受欢迎的纪录片,后曾陆续担任五家公司的CEO。她长期专注于研究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荒诞行为,并出版《赤裸真相》《女人至上》等书,均等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部分的“犯罪”都不是发生在看不见的暗处,而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只是很多人都选择视而不见。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看得见的伤害,而是许多人选择忽视所造成的伤害。——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看完本书后,那些看清真相的人有勇气说出来了。——《科克斯评论》本书是一部富有思想性和娱乐性的著作,作者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最坏的情况中,我们也应奋发努力,朝最好的未来迈进。——《出版人周刊》

名人推荐

赫夫曼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对那些威胁到我们家庭、生活和自我评价的事实视而不见,更可取的是,她还指出了冲破黑暗的道路。——丹尼尔•平克,畅销书《驱动力》和《全新思维》作者整本书充满了警世醒语,让人看了好惶恐,也点出很多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检讨。——范玮琪

章节摘录

版权页:   1970年,风疹疫苗首次被接种,但是,在此之前若干年,怀孕时患上风疹对于母亲和胎儿来说都是很危险的。迈克尔(Michael)的母亲知道这一点,她的家庭成员中有许多位医生,但是,她却无能为力。因此,迈克尔在1948年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 长大以后,他身体虚弱,不能从事体育活动。但是,仿佛他知道他的未来必须依靠头脑而不是发达的肌肉一样,迈克尔非常聪明。所有他的耶稣会的老师都知道他是一个需要爱护的学生,他肯定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进入一流大学,有可能将来做一名牧师。“牧师”的愿望没有成真,但其他期望都实现了。迈克尔成长为一个聪明得让人震惊的人,几乎是第一眼你就能看得出来。他也非常幽默,这成为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偿缺点的优点。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广播行业,开始是在广播电台,之后转入电视台。电视工作非常紧张,他在电视台的工作时间与他第一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时间相冲突。通常,他会勇敢地正视现实,以掩饰内心的恐惧。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心脏手术不是在他们二十几岁时需要考虑的事情。后来,在公共游泳池中,当孩子们对他胸口上从上而下厚厚的红色伤疤感到惊讶时,他会解释说自己是一个仿生人,只是利用一小片发出滴答声的塑料来维持生命,这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多少有点吓着他们。 就像19世纪的结核病人一样,濒临死亡让迈克尔比其他人更加想要活下去。每一次的经历都是那么地生动,每一次的遭遇都是如此地致命。当心脏中的塑料瓣膜开始失效,需要再做一次心脏手术时,他不是特别担心,因为他知道惯常的程序。对朋友们来说,在医院里坐在他的病床前,被那位手指修长的、喜欢保时捷汽车的心脏外科医生马格迪·雅克布(Magdi Yacoub)的故事逗得开心快乐,这是小镇上再好不过的社交场景之一了。但是,有一点越来越清晰,一旦涉及婚姻和家庭的问题,迈克尔可就不是令人满意的家伙了。无论女士们发现他有多么地魅力超凡、体贴周到,并且见解深刻,他都不是一个好的结婚对象。在第三次手术前,与他相处了9年的女友莱斯利(Leslie)下决心是时候要离开他了。莱斯利约他喝茶,跟他解释说,尽管她非常爱他,但她还有一段很长的人生之路需要她认真考虑。谈话结束之后走着返回办公室时,他想到了几种心脏可能会停跳的方式。 不过几年之后,迈克尔重新回到了广播电台,他与一位同事相爱并且结了婚,有一段时间,他拥有了自己曾经梦想的一切:美满的婚姻,可以为他赢得尊重的令人兴奋的工作,可以让他与作家、艺术家、音乐家们聚会,他们都非常欣赏他的勇气和智慧。迈克尔开始打算生第一个孩子,但之后他再次病倒。这一次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但在手术安排好之前,他离开了人世,当时他38岁。


 盲目心理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作为一名初涉心理学的业余爱好者,很幸运能遇到《盲目心理学》这本书。它让我对心理学中的具体某个领域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加深了我对心理学的喜爱。本书中,作者从现实中的故事入手,揭示了生活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视而不见”,令我感到非常恐慌,并以此为戒。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相处,倾向于喜欢熟悉的事物,相似性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这种对相似的寻求大多是出于本能,而人们偏向于不予承认,而这样的为人处事方式会让人们固步自封,思维受到固定模式的限制。但是反问回来,如果追求异同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即便是思维受限,我们仍能寻求到安全感又为什么不可以呢?那么我们先认定思维受限对个人发展是不利的。这种不自觉得视野狭隘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自觉”,就可以有意识的避开这一缺陷,尽量拓宽自己的视野,尽量多的接触与自己不同的人,尽量多的接触不熟悉的事物。“有意识”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每个人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的。鸵鸟把头埋入草丛来躲避风险通常被看做是愚蠢的动物行为,殊不知很多人也通常被这种愚蠢的行为方式所绑架而又毫不知晓。“现状的引力太强大了”,人们的大脑会自动帮助人们选择尽量维持现状,即使是错误的,也不愿意主动改变,因为改变通常意味着冒险,而大脑更喜欢舒适的沿着习惯的道路前行。我也深深地理解了,为什么所有人都知道熬夜对身体是有害的,却又无法逃离这一恶习,有时甚至以“这是我们熬夜XX天的成果”为荣。人们不愿意尝试更改习惯,即便有些习惯是有害的。一年前,我还在经历人生中的第一次恋爱。在一开始,这段感情看上去非常完美,双方都是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家庭环境又十分相似。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之后,我们发现彼此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冲突,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截然不同,但是即便是如此,我们之间的关系也维持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而实际上这其中大概有一个多月我们几乎没有什么联系了。我想我们双方一定都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谁都没有开口质疑,因为面对问题有可能会带来冲突,而对于我们这些娇生惯养的90后来说,冲突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因此我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把头深深地埋在了草丛里”,直到我们已经快变成了陌生人一样,才不得不去面临早早就应该解决的分歧,而到了这个时候,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了。这样的回想突然让我感到一阵强烈的恐惧感。如果没有看到《盲目心理学》这本书,也许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继续对矛盾和冲突视而不见,对新鲜的事物保持隔绝,我的人生将会错过多少有意义的人和事。“视而不见”是我们无意为之,而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时,就一定可以采取措施有所改变。视而不见,有时候就像是毒品一样,会让我们的神经得到安慰和舒适,而揭露真相、直面困境,不仅会给自己的内心带来困惑,也常常会被周围的人看做异类。在我们的受教育过程中,我们习惯了服从于规章制度,而不愿意面对困难。我们需要做的,是不受大多数人惯性思维的影响,保持客观冷静、视野开阔和批判性思维,让自己更加勇敢、更有责任感。
  •     该书刚出版时,看到豆瓣评分不算低,还有腰封上的推荐也不错,于是就买下来了。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花了两个多星期时间。全篇都在讲“视而不见”这个词汇,作者在很多领域举了很多“视而不见”的例子。 商业的领域,交朋友方面和爱情方面,还涉及了战争方面等等,是囊括了很多方面 ,在讲解“视而不见”的危害。这本书的警醒意味蛮大的,但实践起来并非很容易,它不像你列个计划减肥那样,知道具体的每一项措施。 估计很多人看完后,再过 一段时间就会忘得差不多了
  •     京城四少之一的王烁开着布加迪,因为后面的车辆鸣笛,下来就把后车里的两口子打了。前几天微博上的这条新闻引发了巨量的转载和评论,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打人的一方,为富不仁、欺凌弱小、有钱就是NB、垃圾、人渣……什么难听的话都出来了。以常理推论,这样的脏话虽然过分,但情有可原,可是,事实是这样吗?只要你理性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事情不会这么简单:为什么鸣个笛就要打人?后车为什么要鸣笛?又为什么用手机拍照?后来事情的真相大家都知道了,原来是后面这辆车想超车没过去,还占用公交车道,未经允许拍照侵犯隐私……为富不仁是一个数千年的理念,它几乎成了法则,以至于金钱成了原罪,有钱人就必然道德败坏。在现代文学史上,那些地主、资本家的形象都必然是猥琐、贪财、欺压良善,这些文学作品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而丑化一个阶级,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这些人丑在道德,而不是金钱上。这个世界上,真正复杂的事情不多,造成误读的情况,多数是因为惯性思维和懒得去看。这些现象和理念和这本《盲目心理学》非常契合。这本书讲了这些现象的心理学原因和社会成因,在心理学上,每个人的心理形成都有一个过程,每个人的偏见、成见都随着自己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渐渐形成,直到有一天,我们真的盲目了——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瞎子,但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太多熟悉,因为周围都是自己认可的东西,以至于我们可以闭着眼睛在其中畅行无阻,所以,我们不需要眼睛了。这样的世界必须保持不变,才能维持期稳定的运作,否则改变任何一样东西的位置,都会造成碰壁的障碍。在社会学上,我们被教会了很多东西。小时候的我们都是肆无忌惮的,渐渐,社会规范要求我们尽量不要和人发生冲突,要忍,要和谐,要听话,要圆滑。造成的结果就是,我们即使知道领导错了也不会说,即使发现事情不对也会三箴其口,反正天塌下来砸大家。这种心态,导致人类历史上无数悲剧的发生,从纳粹到文革,从邪教到金融危机。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以异见、坚持而闻名,书里面称之为卡珊德拉,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乌鸦嘴。他们不厌其烦地散布悲观言论,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权威,只为了自己坚守的信念。我们做不到他们的坚持,或许也没有他们的勇气和洞察力,但我们可以睁开眼睛,保持尽量开放的心态,看到尽可能多的世界。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通俗类的
  •     内容琐碎,无亮点
  •     介绍了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盲从的特点,从而更了解自己,例子也很有特点
  •     其实就是举例子说明…
  •     内容易懂,适合随意阅读
  •     本书确实让我习得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但如果删除过多的多余案例和对白,本书可能会少上三分之一或者更多的页数,所以个人总评:过多的案例和对白式称述让书本无趣很多,但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却又加会一些分数。所以只能是勉强的还行。。
  •     这是一个美妙的隐喻,也是一个有用的隐喻。我们生活得越久,积累的相似的经验、朋友和想法也就越多,水流动得就会更快、更容易。阻力越来越小。阻力的减少让我们觉得容易、舒适和确定。然而,与此同时,河的两岸也在长得更高。当我们追随志趣相投的人,加入志同道合的社团,在同质的企业文化里做着相似的工作时,河床下降,越来越深,而两岸却在上升,越来越高。感觉很好,水流高速流动,畅通无阻。只是什么东西你都看不到了。
  •     那么难看的书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评分?如果不是原作者本来就写得不好,那肯定是翻译的锅。第一次看完一本书居然毫无启发,每一章都是拼凑的事例,所以作者你举例是为了什么?本书有用的就只有每一章的标题了。
  •     更想看原因。而这是一本严肃的心理学实验合集。
  •     最大的盲目就是从头到尾读这本书
  •     本以为是些无关紧要的书,结果到手才发现是本不错的书。
  •     独立思考能力
  •     特别好的一本书哦,在朋友家看的,义无反顾的买了,希望快收到货
  •     洞悉生活中盲目行为背后的心理。
  •     保持质疑,真相易发现、难发表、更难被肯定与公认!
  •     很好地解释了大众视而不见,无所作为的现象。但有点啰嗦,后面两章叫人保持清醒,坚持真理看起来有点徒劳。
  •     这本书看标题就行了,里面用大量的例子说明标题。但缺少专业分析,没意思。
  •     内隐认知 光环效应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 服从 从众 旁观者效应 金钱与道德标准 实例与心理理论结合
  •     没看,纯粹为200-100凑单买的
  •     其实那些例子真没什么吸引力,光看标题就足够了。
  •     曾看到有一个评论,觉得超级无敌贴切,在此沿用“这就是一本直接看目录就可以通观全书主旨的书”每节所引用的例子,个人觉得不是特别贴切中国,或者不贴切平时的生活,所以总缺少了共鸣和趣味。
  •     整本书给人的灰色沉重基调 让读过的人都附上了感伤。需要好好的主动剥离 保持距离。
  •     仅仅指出了一种现象。论据比较牵强
  •     内容很有趣,文字读得很累。
  •     内容值得推荐,翻译需要忍受。
  •     心理学必修 哈哈~~
  •     看完本书,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盲目心理的例证。
  •     好东西 ,不错不错,看了受益匪浅。。。。。。。非常喜欢的啦
  •     BBC体
  •     看目录就够了,我们只是选择视而不见,不能用内省的方式批判性的看待问题,不能理性的看待问题。其实这些东西在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里都有讲,不该浪费钱的……
  •     废话有点多
  •     这本书看的好难受,太累了
  •     示例都蛮好的,语言也很幽默吸引人,讲解的也很透彻,的确有很多是生活中发生在我身边的实例。这个心理学系列的好像都不错,先看了重口味,感觉这本更好,准备几本都买来试试。要是amazon能搞个套装就好了。
  •     当时以为是中国作家写的所以才一起买了,没想到是翻译作品而且痕迹很重,很生硬的啃完了……早知买原著!
  •     快餐书,可以借来翻翻。没必要买。
  •     属于切入点比较深入生活的著作,跟日常的关系很密切也很有启发。缺点在于逻辑有点乱,堆积的例子连贯性不强。
  •     失望,不好。当时买的时候,是和《拖延心理学》一起推荐的,本以为它这会像是《拖延心理学》一样,会着重于通过生活习惯、生物学基础、大量的科学实验来验证一些不为人知的心理活动。但是本书,个人感觉并不能算是一个本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书籍,整本书共12章节,每个章节揭示一中心理学现象,整本书都没有引用几个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唯有的几个科学实验都是十年二十年前进行的。其他大部分都是通过世界几大公司的兴衰或者管理上的缺陷来证明她的论点。我看来这更像是经管类的书籍,告诉人们怎么管理公司。当然,这些都是基本都是世界500强,包括安然公司,雷曼,英国石油,不仅离我们遥远,离米帝国的群众们也不近吧。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十几个观点其实根本就没必要用这么厚的一本书来写,我感觉她说的这些心理学现象,在100年前的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早就有论述了。而且还这精彩,详细。看完之后,挺失望的。三颗星,有被骗的感觉。
  •     内容太入门,只看标题就够了
  •     被重口味心理学带着买的一套书。内容一般,干货不多,无非就是看见装看不见这回事而已,引经据典的一大堆案列和事迹,其实很简单,这就是人呀,若是对万事都活的这样认真,那实在是太累了~
  •     没有看完。不喜欢长篇讲案件,总让我不能集中注意力。
  •     放在床头,晚上睡前看一会还不错。故事性还不错,能看得进去的心理学!
  •     我在生活中发现书里面的很多症状,身边到处都有人这么盲目,好玩的同时又有点惊悚,重口味的书。
  •     这本书有价值的内容大概20页,其他都是小故事,不过有价值的内容还是非常有价值。
  •     与一般的通俗心理学的书相比,这本书还算严肃一些,只是例子太多,理论和论证略少
  •     不知道为啥这个评论这么好,这分明是一本毫无意义的书。案例描述拗口,基本上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案例,结论混杂,此外描述的每一个现象也都不是什么盲目的东西,分明就是显而易见的东西。
  •     算是可以的了。这个价格
  •     ………
  •     盲目,并不等于非理性
  •     还是翻译的问题,还有不同的国别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问题还是不同的
  •     看完91页,都是举例
  •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竟能将一本可以用一页纸就可以写完的内容变成厚厚一本书,
  •     排版太慢字过大看着很不舒服,重点是很罗嗦不着重点……【静 B84-49/4256】
  •     很枯燥,但有用
  •     比重口味心理学还要牛
  •     还没开始看,等有空再看吧
  •     枯燥啊……翻译的问题吗
  •     感觉一般。叙述性内容很多,论述性内容不够丰富,读完觉得收获很少。这个月阅读进度彻底被项目加班给拖累了。。。
  •     对于我这样的心理学爱好者,这种贴近生活的书很好,很实用,也很有趣!
  •     里面是国外的各种例子,还可以,不是很枯燥,说的也都挺有道理的,还是一本比较不错的书
  •     这个心理学的书,不吸引人,内在价值不高。
  •     这个封面和书名差点让我错过一本好书。看完后,很自信的认定,自己就是一枚高纯度的卡珊德拉。
  •     一般般 写的不好耍
  •     写得太枯燥了
  •     里面有的东西之前见过,有点儿大杂烩的赶脚。闲在时读读无妨,有的案例有借鉴性。
  •     : B84-49/4256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