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生活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34042631
作者:[美]劳伦斯·韦施勒
页数:261页

作者简介

大卫·霍克尼亲自推荐:劳伦斯是我的老朋友,他的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值得一读。
David Hockney personally recommend:I have known Ren Weschler for over 25 years
and would like to recommend his book. It is very thorough and I think captures my voice on talking about art.

书籍目录

图片列表
ix
前言
xxi
第一章
摄影:照相机也会说谎(1983年)
1
第二章
拜访霍克尼和斯丹利:好莱坞山(1987年)
52
第三章
爱之死:特里斯坦的终结(1996年)
86
第四章
更广阔的视角:描绘约克郡和科罗拉多大峡谷(1998年)
97
第五章
镜子:在光学中探险(1999年)
115
第六章
透过镜子:更大的发现(2001年)
145
第七章
休闲时光:约克郡的水彩(2004年)
188
第八章
忠于生活:回归油画(2007年)
204
补记
大卫·霍克尼的“爱疯”(2009年)
223
为什么大卫·霍克尼对科技又爱又恨
227
——关于艺术家两种不同情感的分析(2013年)
注释
235
感谢词
251
索引
253

内容概要

劳伦斯·韦施勒是著名杂志《纽约客》(New Yorker)的特派记者,同时也是纽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以及芝加哥人文艺术节的艺术主管。他的作品还有《威尔森先生神奇的柜子》(Mr.Wilson's Cabinet of Wonder) (该作品曾入围普利策新闻奖的最终评审),《维米尔在波斯尼亚》(Vermeer in Bosnia),以及《杂感集:往事历历》(Everything That Rises:A Book of Convergences)(本书获得了2007年国际图书批评家协会最佳评论奖)。


 忠于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丽蓓卡•索尔尼特曾在《影子河》中这样写道:“‘时间和空间的毁灭’是所有创新科技的目标。”没有了时空的概念,世界变得扁平而便捷,却同样失去了深邃与迷人。如果说科技负责理性的实用,艺术则必须担负起感性的描绘。回顾霍克尼二十五年的艺术生涯,正是在科技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平衡好科技与艺术的和谐,孜孜不倦追寻时空再现的旅程。《忠于生活》是著名杂志《纽约客》记者劳伦斯•韦施勒与艺术家大卫•霍克尼长达二五年的谈话录集结,是一个美国人对一个英国的采访与解读,通过生动的语言表现风格与大量的细节展现了霍克尼在艺术各方面的实践与思考。正如大卫•霍克尼自己所言:“劳伦斯是我的老朋友,他的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我在艺术上的探索。”通过劳伦斯这位老朋友,我们得以认识到这样一位特立独行又与时俱进的艺术家:“霍克尼有两种不同的情感——坚定的纯手绘理念以及广泛的科技使用。”霍克尼无疑让人印象深刻,很大程度源于他对“真实性”的忠实与“时空再现”的执着,由于这样的坚守,他在自己的艺术上亦显得鹤立鸡群。他对细节的真实与时空的真实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其对摄影艺术的不信任。霍克尼对摄影技术单独运用并无太多好感,他认定摄影只是绘画的辅助“工具”,用以唤醒记忆,却不够“真实”。在霍克尼看来,“照相机在伪造事实,肉眼不可能得到这样的图像,它不忠于对象。”这样的情况在广角、鱼眼等镜头下尤为突出,并且,“生命或者说时间是这些照片里的事物所永远缺少的东西。”为了克服这一问题,霍克尼独创了颇有“立体主义”风范的相机拼贴画。在他的人物肖像作品中,由多张照片组合而成,在同一个画面上,同时反映了人物不同的表情,并不可以追求脸部的完整,类似于毕加索处理人物面部的方式,呈现出主人公的多元性。正因为如此,霍克尼的肖像拼贴画有一种特别的张力,就像现今流行的“九连拍”,表现了人物更为丰富的侧面与细节,绝非平面的“人偶”,而多了一种多时空的活泼与自然。而在风景表现上,霍克尼的创作则更胜一筹,将作品的轮廓“打破四边形的来源”,不仅拼贴延时拍摄多张图像,同时反映多个角度,对作品整体的拟形与视角上又做到了突破。在他的风景中,常常出现他的脚,“双脚就像人们的眼睛一样,指引着观众把视线集中到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地方。”如果说我们之前看到的照片就像是通过一双在现场的眼睛偷窥,而霍克尼则让那双眼睛的主人正大光明地带领观众一起转了一圈,身临其境地获悉更多的层次与细节。对于真实时空的追求,同时让霍克尼获得了艺术上空前的自由,因而,“打破”成了霍克尼忠于生活的表达方式之一,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中,包括舞台设计。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让观众随意地控制观察的步伐,无论画面在前进、后退、进入、退出,都让观众自己决定。” 他推崇绘画的艺术,觉得摄影与电影均是被高估的艺术。在他看来,只有“放弃单点透视带有的强制性约束”,放开视野,甚至反转透视,才能真正获得“真实”与“生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霍克尼的思路极为开阔,他丝毫不避讳科技带来的好处,采用光学仪器帮助自己完成更“逼真”的创作,对于与其创作风格极为迥异的中国艺术,亦充满了敬意。方法不是问题,信念才是关键,对于艺术作品,霍克尼有着自己的目标:“我在画中看见了他的生命,他活在作品里。”无论是阅读霍克尼的艺术理念,还是欣赏书中所附的大量作品,都让人觉得欣喜。霍克尼的艺术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大抵正是因为他的执着——真实时空摄人心魄,忠于生活无限美丽。
  •     2011年的时候在对英国1000位画家及雕塑家的民意调查中,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获得了“最具影响力英国艺术家”的称号。霍克尼排到了第一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而其不仅仅因为自己的创作本身,更因为他创作和观察的热情,他的富有启发性的艺术表现。阅读著名杂志《纽约客》(New Yorker)的特派记者劳伦斯•韦施勒写的这本《忠于生活: 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不仅仅带给我们整个的一个视觉的盛宴,更让我们在谈话中体会不同时间作为艺术家的霍克尼的艺术创作的思路,关键点和其不断的创新和实践。霍克尼的整个的艺术创作的宗旨就是忠于他的生活,忠于他的观众。在艺术策展中他都会花时间和观众交流,听取观众的反应和感想。他的风景画系列,人物系列和拼贴摄影系列中我们看到其对艺术理论的思考,对自觉审美的要求。本书更多的阅读应该放到一个艺术史的范畴和领域中可能更有利于理解。因为本书艺术上的知识匮乏所以有些地方读起来并没有很清楚,霍克尼也不断的提道立体主义,讲到毕加索等,以及对摄影的一些反思,但是从只言片语的很有思考的对话中以及写作者对霍克尼创作的梳理我还是窥见其思想的深邃。他对创作有疯子般的追求,认为取得突破必须要有疯子般的精神。霍克尼喜欢表现空间中的运动,人们坐着谈话的头部和肢体的动作,走路以及汽车火车的移动,以及自己在走路或者开车时那些景象的变化,他的安排让作品有了内在的运动感,也正是他对电影和摄影的反思才让我突然发现可能一副摄影作品比一部电影更值得看。因为电影有其时间播放的局限性,而霍克尼在寻找的就是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让观众“随意的控制观察的步伐,无论画面在前进、后退、进入退出,都让观众自己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他的作品是叙事性的有故事的,展现了一个动态的时空布局下的情景。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文字是理解霍克尼的艺术创作和思想的载体和桥梁,而里面的选图和画作是值得久久的凝视的,可以对照其艺术理论和创作来看待其作品,所以这本书更多不是文字的阅读反而是视觉的盛宴是对图的阅读和想象以及重构。而且霍克尼是很重视具象的创作的,现代画坛很长时间为抽象艺术所统治,书中也多次对此进行了辩论和说明,对艺术的抽象和具象进行的比较多的展开。霍克尼的具象创作的形象很多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方面,例如生活起居的室内,家族亲戚与朋友,这些人的生活细节与情绪变化。这些方面的创作也恰恰是其忠于本身生活的表现,不妨好好的欣赏他的作品,看看阳光、大海、人物充分想象。
  •     后现代艺术颇多让人费解之处,尤其是那些突破常规的“奇思妙想”,让人觉得有意思,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便是言之不足,只能嗟叹之。英国后现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1937年出生于英国布拉德福德镇,他的作品,无论是风景画、拼贴摄影还是人物画,都让人耳目一新,吸引人一探究竟。《忠于生活》记录了大卫·霍克尼与好友劳伦斯.韦施勒25年间的谈话,时间大约从1982年底到2009年,话题涉及摄影、舞台艺术、绘画、拼贴等等多个艺术领域。从早年到现在,大卫·霍克尼做过许多细致而琐碎的尝试,越来越坚定的理念最终落在“忠于生活”四个字上,甚至写信的时候,在最后的落款处都会写上“热爱生活,大卫·霍克尼”。对此,大卫·霍克尼说,”我对事物更加确定了。我对于自己正在做的事相当自信,我知道它是有趣的。”这是记者劳伦斯•韦施勒与艺术家大卫•霍克尼长达25年的对话录,是大卫·霍克尼的艺术成长笔记,也是对大卫·霍克尼作品的理论解读之书。八个章节一个补记,细致完整再现了大卫·霍克尼每一领域源于生活的点滴积累,以及在这些积累中不断自我超越与不断创新中的艺术实践。观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典型的一组绘画是描绘约克郡风光,画面上的约克郡曲线流畅,色块丰满,像童话中的纯净世界。约克郡距离霍克尼童年生活的小镇英格兰北部的布拉德福德(也是著名的盐磨坊)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车程。那个时候,大卫·霍克尼患症的好友就住在这里。大卫·霍克尼每天开车从约克郡赶往布里德灵顿看望好友。分明是满心悲哀的陪伴,一路思考死亡,却在路途中,感受到“空间的魅力”,感受到土地的“变化”,感悟到“收获”的力量:7月收割,谷地还是一片金黄,到了8月便是收割后的黑色土地---收获的背后伴随着死亡和新生,那些有层次的天空,丰饶的大地节奏,“承载着世界的美好”----自然的力量,而让这段时间再不忧郁。《盖拉比山》是这组约克郡绘画系列的最后一幅,画面冲击力强,站在画者的视角看去,画中景如同飞出画幕,瞬间有一种“飞翔和腾挪于空中的非凡感觉”,这样的感觉让人忘记死亡,感受到一种“征服”的况味:“你从山顶走来,你征服了这座山”。一个地点,一幅画,真实地描摩原有的模样,这样的照像式手法早已落伍,全新的表达,更在于观察世界的新鲜角度以及赋予画作新的生命寓意。约克郡系列作品,装饰性极强,然而又不仅仅是约克郡风景一角,站在画者的角度,在画和更远的风景三者之间,捕捉一种空间的微妙感觉,并将这种距离变得更加和蔼可亲,这才是大卫·霍克尼反复酝酿并成功实践的结晶----这些作品,穿越了空间而存在。大卫·霍克尼而今被称为英国艺术教父,标志性的作品还包括“游泳池系列”,上个世纪80年代的拼贴摄影等。研析大卫·霍克尼的作品,透过他创新的画笔,我们看到源于生活细节,乃至生命感悟的一个个全新而奇妙的世界。虽为谈话录,必然有些琐碎,甚至断续,然而艺术理念的形成绝非一蹙而成,成熟的艺术风格也非一朝一夕之力。正是在这些琐碎和细致的记录里,我们看到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对自我艺术理念的坚持、修正和不断创新,也看到生活固有的色彩,固有的情绪本身如何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艺术的感觉虽然琢磨不定,然而对艺术家来说,每一个作品,每一小步的创新背后皆是生活的悲喜镜像,皆是无数次不厌其烦的尝试。但因为“热爱生活”,大卫·霍克尼乐于尝试,也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长青。这也正如大卫·霍克尼自己所说,“停下来。看一看你能画的东西。画下你能看到的东西。看到你能表达的东西。更多。东西更多。视角更宽广。”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我想是凝练的概括了David Hockney这大半辈子集中的研究方向和感悟吧,好喜欢
  •     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卫霍克尼的艺术和生活。。。。
  •     好玩
  •     不能放弃治疗
  •     生活是一场宴会 别停下
  •     特别喜欢DH对科技的态度,既是对透镜的批判式的,也能持开放态度接受创新。对于摄影和iphone,是利用其而非用其取代绘画。另一个开放则是开放的态度,DH和Robert Irwin之间的隔空辩论,作者也并未作出判断。但他们都是可以辩论的,这是意义所在。
  •     很幸运的在798看过大卫·霍克尼的展览,我还拍了照片。今天看到这本书,对着照片看很有感觉。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卡拉瓦乔、凡艾克等画家。 大卫·霍克尼能从光的角度来研究古典画家,美术GEEK~~这本书是需要反复看的。忠于生活,去生活。
  •     对我这种感官麻木的人来说,再好的艺术书籍也比不上一个艺术家或有心人当面教我如何观察,可惜我就是没有这样的机会……
  •     相见恨晚,爱折腾,追求真理的老头
  •     精读至132页,很多观点蛮有启发性的(-14.5)
  •     前期探讨摄影如何表现时间与观念,而这是抓住观众的关键,摄影从绘画中如何去打破既定的时空。拼贴提供了试验的方式。后期探讨投影现象技术在绘画中的实验。霍克尼是个很注重新技术探索的人。
  •     大卫是个探索型的画家,孜孜不倦,对世界的感知充满好奇,此前看了《隐秘的知识》这本书把“古典画家使用光学设备辅助”这一理论的提出过程说得比较清楚,很好的补充。忠于生活,看完我又想画画了!
  •     超好的书,吐血推荐
  •     作者以定期访谈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很真实的霍克尼 这样的时间跨度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艺术家不同时期的思维变化 很值得一看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