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2
ISBN:9787567511972
作者:汪晖
页数:99页

作者简介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书籍目录

一、《阿Q正传》的叙述方法与“国民性”问题
1. 在两种叙述传统之间的《阿Q正传》
2. 外国小说的影响与“国民性”的两重性
3. “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
4. 国民性的寓言,还是农民的典型?
二、直觉、重复与革命: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1. “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
2. “正传”作为正史的谱系
3. 六个瞬间之一、二:“失败的苦痛”与“无可适从”
4. 六个瞬间之三、四:性与饥饿,生存本能的突破
5. 六个瞬间之五:革命的本能与“无聊”
6. 六个瞬间之六:大团圆与死
三、鲁迅的生命主义与阿Q的革命
1. 生命主义
2. 精神、身体与民族主义政治
3. 革命、启蒙与向下超越
附记:阿Q时代的“死去”与“活来”

内容概要

汪晖,江苏扬州人,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北欧亚洲研究所、华盛顿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柏林高等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担任研究员、访问教授。著有《反抗绝望》、《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等。
2013年,10月20日,汪晖与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一起被授予2013年度“帕西奥利奖”(Luca Pacioli Prize)。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2013年或许是中国思想界颇为热闹的一年,年初本来只是传媒事件的“宪政门”迅速扩展为知识界的而广泛论争,而年中“新四论”尤其是所谓“新国父论”的横空出世更是牵涉出了关于“启蒙”、“现代性”和“80年代”等等几乎所有当代中国思想界的重大命题。然而在这样的热闹中,《当代中国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的作者——一个“最不应该沉默的人”却出人意表地选择了沉默,这便是汪晖大师。令人尤为出人意表的是,汪晖大师在之后的动作竟然是出版了一部似乎“离题万里”的“文学批评”,这便是2014年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Six Moments in the Life of Ah Q)。之所以将汪晖本书的出版与2013年发生的一系列思想事件联系起来,倒并非是出于我的某种“阴谋论”的解读。事实上,本书标明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六点分社”策划的“六点评论”,而稍微熟悉当今出版界形势的读者便立即不难联想到,“六点分社”正是所谓“中国施特劳斯学派”出版卷帙浩繁的“经典与解释”丛书的两大主战场之一。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于本书的内在理路和思想关切:在本书的扉页,作者便自命了这样一句题词——“谨以此书纪念作为开端的辛亥革命”——我们恐怕还清楚地记得,刘小枫先生那篇话题性的长文便名为《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意义?》。阿Q、辛亥革命、百年共和、启蒙、国父……这一系列思想话题之间的微妙联系,仿佛已经隐隐若现了。正是在这种微妙的注视之下,我想我才有可能终于恍然大悟了作者在全书最后所埋下的那一段极为曲折晦涩的文字的深意。而事实上,本书仅仅是一篇6万字的长篇论文,然而我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几乎读了半个月之久,终于可谓若有所悟。在我看来,汪晖大师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能够把一本60万字甚至(对许多三流学者来说)600万字都不一定能讲清楚的道理,用短短6万字的篇幅谈得如此深刻、如此透彻而又如此隐微。这当然不是所谓“言简意赅”——与此相反,汪晖大师的论述一向以曲折晦涩著称,本书亦可谓概莫能外。本书“题记”中,汪晖将全文的分析主体定为“‘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及其后果”。在全书的叙述语境中,这“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意指的即是阿Q生命中“本能”的片刻觉醒与突破——这一极为重要的等号的建立,事实上构成了全书论证的至为关键的一环。换言之,正是在这些“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处,其后果必然通向“革命的可能性”。我们不妨先将这藉以分析的“六个瞬间”加以并置考察,并进一步理解汪晖大师的分析理路与思想关切。第一个瞬间【失败的苦痛】:“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P42)第二个瞬间【无可适从地站着】:“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他现在竟动手,很意外,难道真如市上所说,皇帝已经停了考,不要秀才和举人了,因此赵家减了威风,因此他们也便小觑了他么?阿Q无可适从的站着。”(P43)在我看来这“第二个瞬间”其实具有高度的隐喻意味。显然我们多半会同意,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以将自身纳入一个高度合理化的秩序之中(我觉得不妨称之为“神圣秩序”)才得以成立的——这也正是汪晖大师的文本分析的一个基点:在阿Q的神圣秩序中,自己“先前阔”“眼界高”“真能做”,在未庄的权力-政治谱系(我在这里姑且借用福柯的说法)中,是与“赵老太爷”同等的最高阶个体。因此,当这个神圣秩序中低端的“闲人”们欺负殴打之时,阿Q的反应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原文第二章《优胜记略》第11段)——特别需要点出的是,这是整篇小说中“精神胜利法”的第一次出场亮相,因此格外不应等闲视之。“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一句正恰到好处地说明了阿Q强烈的“秩序意识”:赵老太爷/阿Q——赵老太爷的家人——未庄的其他“闲人”——王胡——小D……天经地义地构成了阿Q理想(想象)的神圣秩序。而现实中(“现在的世界”)显然违背了这一神圣秩序,这是一个“真不像样”的世界秩序,堪称阿Q意义上的“礼崩乐坏”。因此,通过“精神胜利法”,通过对“儿子打老子”这一名分事实的确认,阿Q实际上完成的恰恰是对理想神圣秩序的修补。但是,这种修补所成立的机制必然有其许可和限度,当同样有“癞疮疤”的、在这个神圣秩序中处于最底层的王胡也打破了这个秩序的时候,“精神胜利法”就必然出现“片刻的失效”。这也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通过将自己纳入一个等级秩序才得以完成的,王胡首先打破了这个秩序,让他受到震动,即便他立刻以“皇帝已经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来修补这个秩序,他还是有一瞬间“无可是从地站着”。”(P44)更加重要的是:“在整个第三章中,只有‘’无可适从地站着”这一句话突破了阿Q的自我叙述,让他与自己置身的处境之间有着关联,而其他的部分都是讲述阿Q如何通过自我叙述与自己的现实相隔绝。”第三个瞬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阿Q忽然抢上去,对伊跪下了。……阿Q对了墙壁跪着也发楞,于是两手扶着空板凳,慢慢的站起来,仿佛觉得有些糟。”第四个瞬间【世上有些古怪】:“阿Q礼毕之后,仍旧回到土谷祠,太阳下去了,渐渐觉得世上有些古怪。他仔细一想,终于省悟过来:其原因盖在自己的赤膊。”性与饥饿作为个体生命的本能感受,显然更为有效地突破了精神胜利法的想象。作者在此指出:“古怪是一种脱出常规的感觉,在这里与本能、生理性反映直接有关——不是阿Q的意识,而是他的本能、直觉与无法自我控制的生理性反应成为一个契机,一个让他无法回到常态的机制。”(P47)第五个瞬间【无聊】:“他似乎从来没有经验过这样的无聊。他对于自己的盘辫子,仿佛也觉得无意味,要侮蔑;为报仇起见,很想立刻放下辫子来,但也没有竟放。他游到夜间,赊了两碗酒,喝下肚去,渐渐的高兴起来了,思想里才又出现白盔白甲的碎片。”第六个瞬间【救命】:“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作者在这里通过“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六个“本能突破”的瞬间的细读,向我们展现了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的情形。然而,这种细读的意义究竟何在?换言之,我们能够从这种本能突破亦即精神胜利法的片刻失效中看出什么?这种“本能”(六个瞬间)与“意识”(精神胜利法)之间的对立,与“革命”或者说“阿Q到底有没有可能革命”的问题又是怎样的联系?“阿Q是一个永远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来思想的人,他永远生活在幻觉里,不断地编织着关于他自己、别人和整个社会的故事。他有许多故事,有许多关于他自己的“意识”,却没有自我。因此,这些瞬间不能从他的意识、自我意识中去寻找,而必须从他的潜意识或本能之中去发掘。”(P40)“阿Q有革命的本能,但没有革命的意识,他只有在受本能驱使的收才能确证自己的失败和无助。阿Q每一次意识的恢复都是对旧秩序的确证。”(P55)“与其说《阿Q正传》创造了一个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不如说提示了突破精神胜利法的契机。这些契机正是无数中国人最终会参与到革命中来的预言——参与到革命中来也可能死于革命,但革命创造的变动却是阿Q生命中的那些瞬间发生质变的客观契机。”(P66)分析至此,我们已经基本可以大致勾勒出这三组对立关系以及各自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精神胜利法——六个瞬间意识——本能(潜意识)秩序——革命进而,这种对于阿Q是否会革命的想象又在“鲁迅的生命主义”的语境中得到更加开阔的展开,这构成了本书的第三部分的内容。然而在这一论述中,我认为我们必须关注到的一环在于:这里的阿Q的意识以“精神胜利法”来不自觉地维护的旧“秩序”具体所指是什么?所谓的旧秩序,恰恰指的就是鲁迅在开篇所明白点出的“正史书写”。换言之,这种“正史书写”体现了一个不容违抗的等级制的历史框架——而这种等级制恰恰正是汪晖在本书第一部分所讨论的“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的含义:“这是一个在传统等级制度下、在人与人相互隔绝的状态中产生的灵魂。但由于革命的原因,等级的名目已经消失,但等级及其造成的隔膜却像鬼一样渗透在我们的灵魂中。”(P15)由“正史”规定和确认的不容违抗的等级制,这恰恰是阿Q所竭力维护的神圣秩序的真实含义。而阿Q是一个本来不具备任何进入正史可能性的人物,但他对这种神圣秩序的维护,却恰恰天衣无缝地体现的是他对于进入神圣秩序也就是“正史”的渴求——冒充“赵家人”、施展“精神胜利法”、进城“衣锦还乡”、甚至“我也要革命了”……无一不是这种苛求的表露。在这里鲁迅的隐喻就呈现出了某种深刻至极的互文意蕴(这是我自己的私货):正因为阿Q不能进入而又渴望进入这个“正史”秩序,所以作者(小说中的“我”)才为他用合辙的正史体例写了一篇《阿Q正传》!话说至此,我想我们已经可以明白鲁迅的创作暗示以及汪晖在本书中的解读的某种深邃意蕴。我们也不能不尤为惊叹鲁迅先生的感受之深刻——这里的“正史”秩序,不恰恰便是福柯所谓的“权力-话语”谱系的思考吗?我在这里的阅读过程中,确确实实地是借助了我对福柯的阅读经验才明白了这一重关窍。而无论汪晖大师是否在本书的思考写作过程中受到了福柯的启发,这种切入的视角则的确已是过往所有《阿Q正传》的解读者们所不能具备的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容易理解这种“历史”意味着什么:“(革命)好汉们与阿Q之间有什么质的区别吗?没有的。他们之间的区别其实只是各式“正史”的阴谋而已——它将该隐藏的隐藏,该突出的突出,历史于此如是这般:一些人‘偶然地’进入了‘正史’叙述的中心,而另一些人在‘好汉歌’的股东之下,信以为真地奔赴空洞的‘历史中心’,却在途中遁为‘无迹’。‘好汉’与阿Q的不同命运不过是革命时代重复出现的故事。”也正因此:“阿Q的历史是秩序的历史,只有那些偶然的非历史的瞬间才是他自己的历史。……而对阿Q来说,“脱离历史”意味着一时的终端和本能的恢复。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的人”并非来自“历史”或“意识”,而是来自“非历史”,或者说“与历史(意识)”的决裂。”(P87)这样一来,“革命”就有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历史的”,即是和阿Q并无区别的“好汉”们偶然地进入历史中心所进行的“重复”(改朝换代);而另一种则是“非历史的”、“与历史决裂的”,是由“政治的人”进行的革命。请注意以下这段极为重要的论述:“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起源于对这场革命所承诺的秩序变迁的忠诚。在鲁迅的心目中存在着两个辛亥革命:一个是作为全新的历史开端的革命,以及这个革命对于自由和摆脱一切等级和贫困的承诺;另一个是以革命的名义发生的、并非作为开端的社会变化,它的形态毋宁是重复。他的心目中也存在着两个中华民国:一个是建立在‘道德革命’的基础上的中华民国,而另一个是回到历史循环的另一个阶段的、以中华民国名义出现的社会与国家。”(P82)我们不妨将两种革命简单地称为“假革命”(“重复”)和“真革命”(“开端”),把两个民国理解成“假民国”和“真民国”。因此,正是基于鲁迅对于假革命和假民国现状的强烈不满,才促使他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而这也正是全部《阿Q正传》所欲讨论的真正问题:在“重复”的假革命之后,在由“正史”谱系确立起来的旧等级秩序仍然根深蒂固“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20年代,广大中国一个个阿Q式的小农如何革命?——正是只有在这个问题的意义上,才有了全书最后一句:“《阿Q正传》是中国革命开端时代的寓言。”【P89】如何革命?其实当问题的主体变成“广大中国一个个阿Q式的小农”的时候,这个问题本身就又具有了“启蒙”的含义。革命与启蒙,便同样以这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而其出路,则正在于全书写至最后方才揭晓的“向下超越”:“鲁迅试图抓住这些卑微的瞬间,通过对精神胜利法的诊断和展示,激发人们‘向下超越’——即向着他们的直觉和本能所展示的现实关系超越、向着非历史的领域超越。革命不可能停留在直觉和本能的范畴里,但直觉和本能不但透露了真实的需求和真实的关系,而且也直白地表达了改变这一关系的愿望。因此,不是向上超越,即拜托本能、直觉,进入历史的谱系;而是向下超越,潜入鬼的世界,深化和穿越本能和直觉,获得对于被历史谱系所压抑的谱系的把握,进而展现世界的总体性。”以我的智力水平,这段话大约翻来覆去读了四五遍,方才终于大彻大悟、豁然贯通。至此我们可以明白鲁迅在《阿Q正传》中所提出的革命设想,其实恰恰是绝对去历史化状态下的激进启蒙方案。我们也完全不难知道,这一革命设想,“深化和穿越本能和直觉”,“展现世界的总体性”,在日后鲁迅精神的真正继承者那里完全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空前绝后的启蒙实践。鲁迅有幸也不幸的是,终于有这样一位“后世相知”有意读懂或是无师自通地明了了鲁迅的革命设想,并将这重意蕴翻译成了我们最为熟悉不过的政治口号:“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至此,我们便终于懂得,《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与《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到底是有着怎样的深刻联系了。这场两位当代顶级大思想家之间的高手对话,其精彩程度,着实已经超出了我能用语言形容的范围……便留待有心人细细回味吧。
  •     在多年以来浸淫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当代中国思想流派分化的研究之后,汪晖先生的最新一本著作——《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重新回到自己鲁迅作品文本阐释的学术起点。这本书虽然篇幅短小,但可谓是微言大义。在关于《阿Q正传》的解读文章和论著已经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的情况下,汪晖的新著仍然能做到言人所未言,非常值得关注。关于《阿Q正传》的既往解读文献,往往把关注焦点放在探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这样两个方面,革命寓言派和人性批判派往往各执一词,相争不下。而在汪晖的这本书里,他创造性地认为:“所谓革命的语言,就是关于国民性改造的寓言”,从而把《阿Q正传》一直以来两个旗鼓相当的意义指向合二为一。在汪晖看来,阿Q这个人物本身,就是鲁迅根据自己的现实观察和主题指向综合创造出来的一个寓言式人物。阿Q用来自我满足的精神胜利法,以及他性格中的各种缺点,并不是直接指向对所谓“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因为这个人物的诸多性格行为,内嵌于传统帝制社会的等级秩序中,他所有的自我,都是历史和现实秩序规训的产物。辛亥革命,本来提供了一个打破等级秩序的绝佳机会,也给等级秩序的规训产物——国民性的改造提供了契机;然而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它并未能够触动基层社会秩序。正基于此,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在鲁迅的文本里,就跟对于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合二为一。上述两种解读流派之间的分歧,通过汪晖对于鲁迅作品的文本细读,得以实现统一。正如汪晖所说,在鲁迅先生看来,一直存在着两个辛亥革命:“一个是作为全新历史开端的革命,以及这个革命对于自由和摆脱一切等级和贫困的承诺;另一个则是以革命的名义发生的、并非作为开端的社会变化,它的形态毋宁是重复。”而在《阿Q正传》中,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批判,正是出于对这场革命所承诺的秩序变迁的忠诚。正如鲁迅写完《阿Q正传》后在一篇创作心得的文章里提到的那样:由于革命的爆发,传统等级的名目虽然已经消失,但等级制度及其隔膜,却像鬼一样渗透到人的灵魂之中。正如马克斯•韦伯将新教伦理视为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必备条件一样,鲁迅先生同样认为:传统秩序和伦理在普通国民内心深处的阴魂不散,是制约中国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迅用“正传”来给阿Q的故事命名,正是希望通过把普通国民的事迹纳入正史的谱系,来给他理想中的辛亥革命,以及革命带来的现代秩序和观念正名。鲁迅把故事的主角定位为一个农民,也颇为值得玩味。或许在他看来,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辛亥革命正是没有解决普通农民的贫困、卑贱和被压迫的地位问题,没有进行农村的现代化改造,才被视为是一场失败的革命。而这一点,跟日后中共大力依靠农民,发动土地革命形成了明显的呼应与映照。基于这样的视角,鲁迅在写完《阿Q正传》的多年以后,成为中共主导的左翼文学的领袖人物,也绝非出自偶然。汪晖这本书的核心段落,是围绕鲁迅文本中所记述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展开详细的分析与阐释。这六个瞬间展现了阿Q强烈的生存的本能与渴望,然而这些本能与渴望却最终把阿Q带向了死亡的结局。基于这样的脉络,汪晖认为,鲁迅是从国民一种最为世俗的需求角度,展开对革命可能性的探讨。汪晖把这种最本能的需求,用“生命主义”来概括。在他看来,生命主义的核心是将生命的价值置于一切之上,而生存本能也作为维系生命存在但又不断被压抑的能量而获得肯定。而当现存秩序和价值威胁个体生命之时,这种生存的本能就可能转化为对于一切传统、权威和秩序的颠覆。因此对于一种革命的伦理来说,生命主义是前提性的,是基本的。阿Q多次参加革命的动机,正是源自其生存本能;而阿Q最终的死亡,也跟革命在现实层面的失败,划上了等号。从博士论文《反抗绝望》中对于《野草》的精彩阐释,到如今《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里对于《阿Q正传》的经典新论,汪晖先生回归鲁迅作品研究的探索和尝试值得赞赏,而他在这本新书里对于革命、规训与国民性的种种论断,也跟其这些年里对于革命、阶级和意识形态演化的诸多思考,形成了交相呼应。细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与《反抗绝望》里的论述差异,也可以给理解汪晖先生数十年思想演化的轨迹,提供一个侧面的参考。2015.10.25晚作于竹林斋(本文首发于2015年11月25日出版的《中华读书报》,见报时有删改。)
  •     在评论《阿Q正传》汗牛充栋的文章中,国民劣根性和辛亥革命始终是最主要的两个话题,但两者的关系却很少被提及。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无谓的问题,郑振铎在《呐喊》一文中说,“作者对于阿Q之收局太匆促了;他不欲再往下写了,便如此随意地给他以一个‘大团圆’。像阿Q那样的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党来,终于受到那样大团圆的结局,似乎连作者他自己在最初写作时也是料不到的。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两个”。这个诘问迫使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以相当的篇幅叙述小说的写作过程,并以一种肯定的语气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但并没有解释其中的原因。汪晖的著作《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以下简称《六个瞬间》)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全新的看法,阿Q“精神胜利法”并不是永远的“胜利”,也有失效的瞬间,而失效的瞬间就是身体真正复苏的瞬间———“阿Q失去了‘自我’,无从建立他与周遭世界的联系,从而失去了一切安全感———他无所适从,心怀恐惧,只能凭借本能做出反应”,这些瞬间正是“阿Q身上潜藏着的趋向革命的基因”。所谓“精神胜利法”失效的瞬间,是指小说中六次偏离原本将阿Q刻画为“抽象的意义上或类型的意义上”真实的叙述———“失败的苦痛”与“无可适从”,性与饥饿,生存本能的突破,革命的本能与“无聊”,大团圆与死。在此,汪晖展现了他令人佩服的细读能力,不过他猜测鲁迅从刻画国民劣根性的初衷转向挖掘潜在的革命性,发生在小说连载由报纸“开心话”栏转到“新文艺”栏时,就显得草率。且不说,鲁迅是否有这样的意图,外部环境的改变促成小说的变化就未免有夸大之嫌。在曾经的鲁迅思想研究大家汪晖看来,“六个瞬间”本能跟鲁迅的“生命主义”哲学完全对应———“生命主义的核心是将生存本能置于一切之上。惟其如此,生存的欲望、本能、潜意识就可能成为对于时代的诅咒,对于一切传统、权威和秩序的颠覆”,所以,在阿Q身体生存受到威胁和伤害时,作为传统社会秩序的“精神胜利法”才出现了短暂的失效。而当身体生存被置换为阿伦特意义上的“社会问题”时,革命的因子也就出现了。问题鲁迅是如何定义革命?阿伦特又是如何定义呢?阿伦特在《论革命》中说到,“只有发生了新开端意义上的变迁,并且暴力被用来构建一种全然不同的政府形式,缔造一个全新的政治体,从压迫中解放以构建自由为起码目标,那才称得上是革命”。汪晖在《六个瞬间》中并没有引用这句话,不过谈到了开端。开端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全新的道德。他认为鲁迅心目中有两个“辛亥革命”———“一个是作为全新的历史开端的革命,以及这个革命对于自由和摆脱一切等级和贫困的承诺;另一个是以革命的名义发生的、并非作为开端的社会变化,它的形态毋宁是重复”。这样看来,由于现实的辛亥革命没有触及社会道德的转变,鲁迅终身用笔服务于国民性的改造就具有了启蒙的意义,而阿Q身上潜在的革命因子正是启蒙的希望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几乎就是一个标准的启蒙理想主义者,事实上是这样吗?汪晖在论文《鲁迅与“向下超越”》中以“鬼”的形象揭示过鲁迅的“永远革命”,“对于鲁迅来说,历史即无穷无尽的重复,因此,真正的革命者必然是不断失败的革命者,而不断失败的革命者就必然是永远的革命者”。既然鲁迅是一个历史循环论者,那么就不可能寄希望于某种理想,而是指向于人性的“无限”革命。汪晖自认为,他对六个生命瞬间的发现,可以解决“如果阿Q仅仅是国民性或民族劣根性的表达,那么,革命就不是内在的,因为我们无法从精神胜利法中找到革命的必然性,我们也无法从各自隔绝的孤寂中找到呐喊的可能性;如果国民的灵魂中不是内在地包含这一潜能,阿Q的人格就是两个”的疑问。也正是把“精神胜利法”放置在革命对立的位置上,他断言“阿Q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表达——— 是中国现代性的面影,而不是传统中国的表征”,在旧的纲常崩溃之后正是“精神胜利法”在维系着旧的道德价值体系。然而,在全书的行文中,特别是谈及作为开端的革命时,他是把“精神胜利法”看作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这种矛盾的叙述,可能是不自觉的。如果看回《阿Q正传》的原文,正如汪晖说的鲁迅把历史时间植入本来未曾存在的地方中,小说中明确地提到“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辛亥年九月十四日杭州府为民军占领,绍兴府即日宣布光复),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精神胜利法”发生在现代之前。如果把“精神胜利法”判定为前现代与现代相互纠缠的产物,从汪晖的传统内在现代性以及晚清在“冲击—反应”模式中现代性探索的视域是可以说得通,但从五四时期鲁迅杂感中现代与传统绝对对立的态度来看还是可疑的。至于阿Q革命,也还是让鲁迅自己站出来说,“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在这里鲁迅从贬义上说革命,革命如果是阿Q由身体激发的“造反”,那么就还是“奴隶—主人”的循环历史。“精神胜利法”究竟是国民性、“意识形态”,还是人性?很难做出明确的回答,事实上,这三者也不是能完全分开的,人本来就是历史与身体相互纠缠的构建物。至于由身体所激发的革命因子,也只能是促成革命的暴动因素,自由才是革命在现代(构成开端)的意义。也许汪晖会认为现代已经来到,暴动就会跟自由天然地结合。汪晖自己曾说过每当思想陷入苦境就会读鲁迅,这次重新诠释《阿Q正传》也许该放置在他个人的现代性以及20世纪中国革命研究与新左派的社会关怀中才能体现出其意义。在《六个瞬间》中,汪晖为“阿Q革命”的辩护说不上完美。作为精品课程的讲稿,书中也涉及到诸多研究成果,比如日本学者对小说序言中“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的探讨,王瑶考察目连戏中的二丑艺术对鲁迅“油滑”风格的影响,汪晖关于正史与“正传”之辩等,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有益的阅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通过文本细读,返归历史语境,由文学史穿行到思想史,从而剖示社会政治变革中值得重新观察考量的横切面。这应该是汪晖最擅长的研究模式。尤其是在鲁迅研究上,迄今无人可及。可惜他有更大的野心。
  •     經典的過程本身也是個權力介入的過程。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將自己幻想成權力譜系的成員。
  •     汪国师对鲁迅的关注是一贯的。六个瞬间与两种意识。
  •     确实不错,汪晖的鲁迅研究还是有见地的。在汪的解读里,这一文本有了很激进的意味。其实有时候,因为已经是无名的鬼了,因为已经被还原为赤裸的生命,反而更可能突破叙事的缺口。做革命党,是要向下超越,到秩序之外去做。精神胜利法的失效证明了阿Q具有革命的潜能。鲁迅要求的这种革命意识是辛亥革命所没有完成的。期待一下精读系列之《故事新编》。
  •     牛逼,这是真的细读啊……一篇长论文做成了一本薄书==。
  •     丝丝入扣,层层推进,视野广阔,见解闳深。但是文学研究的纯文本分析真的太无聊了,用鲁迅和汪晖自己的话说:我是深不以为然的。还是社会问题的分析更对我胃口。
  •     正所谓精读文本
  •     相当明晰、有深度、视野宏大的一篇学术论文,真正功力深厚的文本细读。汪老师采用革命的、历史的眼光,结合深入的心理分析,从阿Q精神胜利法失效的6个瞬间所暴露出的本能/直觉对意识/思想的背离,发掘鲁迅观察到的革命契机,以及鲁迅“向下超越”的生命主义。颇受启发,近日要好好思考一阵。
  •     分析得真好!“深化本能和直觉,进而获得对于世界的把握和行动的自主”被科技历史调试的你我何尝不是如此
  •     生命主义本能直觉反抗社会规训的精神胜利法反映了革命潜力,第二部分文本分析不错
  •     15.6.13东方
  •     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鲁迅啊
  •     迫于期末考试随意挑选这本细读。我们何尝不曾都是阿Q。
  •     超越的“精神胜利法”,阿Q有了成为革命党人的可能。我作为外行感觉很牛的文本分析,汪晖的老本行功底很扎实,似乎回应了《文化与政治的变奏》中政治纳入文化战争的观点。
  •     从精神胜利法失效的六个瞬间里,汪晖发现了被传统谱系所排斥和规训的革命潜力
  •     向下超越
  •     一口气读完。好。瞬间让我相信文学批评有其意义的书系列。希望这样的瞬间越来越多,足以支撑过一生。“无聊”的时候,按鲁迅的意思,拿来随便搞点创作。(2016.10.11 清华学堂)
  •     一篇论文一本书?...
  •     六个瞬间以消极性情感面目出现,却隐藏着(作为开端的)革命的内在动力和直面生命本能的契机/潜能,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胜利法对周遭世界的合理化解释,恰恰是matrix的自我安排与轮回演绎。看到Heidegger, Freud, Foucault, Agamben,Badiou等诸多大佬的痕迹,实在厚积薄发。
  •     短小,也很精彩,但不能说很赞同。“他求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不知道”,从这“不知道”或者“无”中辨识出革命的契机,这是阿Q的“不知道”,不也是鲁迅自己的“不知道”?而中国革命真正的契机和动能,难道不是某种确定无疑的“知道”么?
  •     熨帖而极富穿透力,内蕴一种隐秘燃烧的激情。“阿Q正是凭借‘直觉’开始向往一种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一种外在于圣经贤传、外在于历史、外在于秩序、外在于自我因而也外在于他与周遭世界的关系的东西。这不正是摆脱他人引导的可能性所在吗?”在我看来莫非就是镌刻在本能中的对乌托邦的追求?汪晖说的生命主义可以和郜元宝说的文学主义作一番比较和联通。另外,萧红的《后花园》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进行解读,也许还更醒豁些。
  •     真是聪明人
  •     据说“精神胜利法的失效”这一命题并非汪晖首创,但从其对文本近乎严苛的细读中,还是能感受到那种掌握了社会科学理论武器的人眼光之敏锐。最后总结出的生命主义,在我看来,就是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那种人道主义温情吧。
  •     还是厉害的。虽然从精神胜利法的失效入手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思路,但能向下走到鲁迅看似只是“破”中的那一点“立”处。但其实又是非常悲观的,毕竟左派所坚持的意识其实是可以被给予的,从阿Q到革命者的转化是可以在外在辅助下完成的,在汪的鲁迅这里,却只能靠自己醒来。
  •     阿Q身上的革命色彩就在于他还未能充分进入个人主体意识的自觉阶段,也即他的革命性还停留在无主体的阶段,这也或许是鲁迅意识中认为辛亥革命未成功的原因之一吧,许多激进的新的革命者到头来还是走入了退步和旧的老路。所以革命需要真正的主体性,尽管阿Q也出现了个体被唤醒的六个瞬间,但仍然还差那么最后的一点劲,这一点劲到今中国人还没有突破,它是骨子里的,不容易剔除,所以汪晖说要时时革命,都是为了人要更好得生存下去。
  •     羊羊老师说:一般汪晖研究过的课题,基本就是极致了
  •     我觉得并没有特别展开。不过,有关于现代中国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很多学者都提到了的。
  •     站在自己建构的思想上对文本进行过度的解读
  •     从精神胜利法的失效到向下启蒙,整个思路很清楚,也确实有很大的意思,我觉得很厉害。但是部分辩证总有点牵强?比如国民性的一分为二,革命的一分为二,某个结论反过来推另外的结论的过程有点奇怪。
  •     比反抗绝望好看多了。
  •     真好
  •     局部论证模糊,总体思路清晰。1、阿Q是特定阶级中人,也是国民的典型: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但汪文显然跳过了僵硬的阶级分析:阿Q不是既定政治结构中的一方,而是寓言化的、向革命主体转化中的旧秩序的造物。重要的是不能对国民性作本质主义理解,除了有阶级的不同,国民性内部还有自我扬弃的可能性:作者鲁迅同样是国民性的肉身。2、所谓精神胜利法,是社会体制在意识层面对无意识本能的规训,是当下秩序的精神维稳手段。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是本能迸发、精神胜利法失效的瞬间,阿Q革命的可能性在精神胜利法的裂缝中隐现:本能对精神胜利法的抵抗就是革命主体自觉的契机。然而毕竟只是“瞬间”,就此而言,辛亥革命提供了真正革命的契机,但终归不彻底。3、基于“生命主义的政治化”,呼唤“向下超越”的革命。
  •     一晚上看完了,简直酣畅淋漓。汪晖确实有思想,对《阿Q正传》的独特解读令人有顿悟的赞叹。感觉明天去听讲座略有点底气了。开讲之前力争把《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中文导论再看一遍,当初在Madison看的是英文版,已忘的差不多了呵。
  •     只有在“一种外在于圣经贤传、外在于历史、外在于秩序、外在于自我因而也外在于他与周遭世界的关系的东西”中,才存在“风景的发现”;也恰恰是在被这“无”引发、仅是直觉和本能的瞬间中,超越和革命才是可能的。思路不难把握,但具体阐述还是很丰富独到。想起上学期正好写过《阿Q正传》,十分惭愧,感觉我理解的鲁迅毕竟还是太轻浮和肉麻了……
  •     使用的兵器太渣。
  •     比起大师的厚书,清楚很多,最后部分有些意思。其实汪大师的底色终究是辩证法啊,而且偏向于毛氏而非黑氏…
  •     还是《反抗绝望》的核心机理。“吾道一以贯之”的汪晖,其受竹内好氏影响甚巨:仍旧是那个现代主义的鲁迅形象。
  •     不错的解读,将阿Q放在革命的视角下来评析,阿Q朦胧的意识其实蕴含着革命发生的可能性,如何理解主人公,在今天也意味着我们以何种视角来关照自身。
  •     怎么能把语言运用的如此行云流水呢?真是一本太棒的书啊
  •     在“重复”的假革命之后,在由“正史”谱系确立起来的旧等级秩序仍然根深蒂固“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20年代,广大中国一个个阿Q式的小农如何革命?——正是只有在这个问题的意义上,才有了全书最后一句:“《阿Q正传》是中国革命开端时代的寓言。”
  •     从政治史和社会史的视角,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解构《阿Q正传》的丰富内涵。汪晖老师的宏大视野,和在各个学科之间纵横自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部分内容存在过度解读的嫌疑,但仍然代表着国内鲁迅作品研究的顶级水平。
  •     为什么我会觉得,汪晖去分析文本是一种不务正业呢?
  •     妙啊
  •     超越式的、现代主义倾向的形象解读未免绕回老调子。个人总觉得辛亥革命解读有喧宾夺主之嫌。可称执牛耳,虽然我奢求更细微的文本分析
  •     非常有質感的封面,太加分了~其實是一篇論文,不足百頁的小書一本!
  •     “鲁迅不但用革命审判了阿q,而且也用阿q审判了革命”。
  •     3.5
  •     4/5,依旧是汪晖式的旁征博引、汪洋肆恣(偶尔跑偏),论述的主线非常清晰,当点出国民性的两重性以及阿Q是中国现代国民性的表达时,阿Q正传已经必然被置换为革命的文本,最终落脚在生命主义以及向下超越,多少算是意料之内的展开,反而没有开初的惊艳感了,不过这文本细读的调调还是一如既往的独到。倒是在谈身体的政治时又一次回应了竹内的“回心”,虽然还是没讲透。附记简直蛇足,瞬间暴露了左派精于理论构建,但拙于应对实际的弱点,可惜的紧。
  •     在对阿Q精神胜利法失效的六个瞬间进行逐层把握分析中 更觉鲁迅写作技巧之高明 革命的契机始于自觉如同文学诞生于其内在性 “无”生出了不可阻断的震颤
  •     作者看了很多资料也很会用资料。回避了叙事的难题。最后偏要走到鲁迅的生命意义,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