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深深处》书评

出版日期:2016-1
ISBN:978756137609X
作者:[英] 奥斯卡·王尔德
页数:160页

编辑推荐

《自深深处》记录了王尔德的情殇之路:1895年,王尔德的同性情人道格拉斯·波西的父亲昆斯贝理侯爵,因为儿子与王尔德之间的不伦交往,愤而起诉王尔德。王尔德在波西的怂恿下,进行反诉,最终被判入狱。 从入狱时几近窒息的锥心痛苦,到出狱时的宁和平静。一代才子到人生的最后旅程(出狱三年后,王尔德即病逝)才彻悟生命是以悲苦而非欣悦为底色的。而本书的文学价值也正在于艺术家诚实地面对自己命运的苦难,并在苦难中领悟到爱的伟大。 本文译笔功力不俗,译文流畅,语词华美,情真意切,较好地还原了王尔德华丽唯美的写作风格,

爱的思考

说来惭愧,此番阅读原本只为八卦,阅读过程中或屡屡如遇真知,或连连诱发思考,实在惊喜!王尔德于此信中关于爱情、艺术及苦难的思考及领悟的表述,无疑多是智慧之言,而其语言运用的艺术,也不负他一生自我标榜的天才之名。在此信中他自始至终以艺术家身份自居,这般傲慢叫人不舒服而又无可厚非——他一生都是艺术的忠实信徒,其行为本身也始终贯彻着「艺术是最高的现实」这一准则。在此,笔者无意挑战他的艺术思考,然而关于「爱」的命题,却不自量力地认为艺术家的论调值得推敲、有待修正。他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代表,在那段同性罗曼史开始之前,早已写下使他名声显赫的篇篇诗章。而那部据传波西读了十四遍的「道林格雷的画像」更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在此信中,他也有相关的表述:「衰老的双手摘取月桂枝叶会令其枯萎,唯有青春方能为艺术家加冕,这是青春真正的特权」,他是以追求美作为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王尔德曾表示「道林格雷的画像」是描写自己的。画家巴希尔是他心目中的自己,不断追求完美的美。亨利爵士是世人心目中的王尔德,深受现代和世俗主义的熏陶。格雷是期望中的自己,永葆青春,尽情享乐。富有戏剧性的是,此后认识的波西恰恰就是一活脱脱的道林格雷的形象,分明就是那种自己的梦中情人从书中走出来的情节。波西父亲的道德指控致使王尔德入狱,也是极富戏剧性地,他从一个时代的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在失去自由、名声受辱及情人冷漠对待(自入狱后波西销声匿迹)的三重困境中,声泪俱下地写下这封万言情书,诚言信中关于艺术、磨难、道德、时代社会等的论述是辩证的,富含浪漫激情又闪烁着理性光辉。然则除此之外,对波西及与其之「友情」皆是满纸恶(怨)言,较失公允。这样的控诉其实是恋人负面情绪发作的表现,这是爱情的负面因素对人的情绪的控制,而我们睿智的伟大的艺术家不幸也败下阵来。王尔德指责在与波西交往期间,对方总是引诱他追逐享乐生活,这一行为后果对他来说最为致命是直接影响其艺术创作,而王本身是艺术信徒,尊艺术高于一切,故他在狱中反思,称这一段「友情」引导他走向道德腐化。而出狱后误会得以清零,众所周知他又重与波西修好。几年后他撒搜人寰,关于波西其人其事仅留下这封欠公允的万言情书,未曾再有一字好言流传于世,导致波西后半生都因此事名声不堪,发展不振。由此可见,爱情顺境降临时,艺术家岂有心思作理性思考,却是一股脑地被激情所蒙蔽,尽情享受爱之欢愉。我理解艺术为富含激情的内在追逐(浪漫主义,非理性的一片混乱)通过理性思维去组织、创作、表述,使其符合人们逻辑可理解的范畴,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艺术家朋友王尔德在这一方面表现得非常杰出。而「富含激情的内在追逐」也非常容易作用在爱情上,这种内在驱动力使人们追逐爱情,一种自古以来被美化神圣化的生活。王尔德认为艺术高于生活,是生活在模仿艺术。所以在他的观念里,爱情是次于艺术的精神生活,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艺术标准去衡量他本人与波西的关系,因两人情谊招致的磨难他认为是腐化、是灾难,同时也是神给他的福祉(涅槃重生的机会),他肯定自己对波西的爱是符合柏拉图理想中的长者对少年青春生命活力的迷恋及称颂,同时不忘实践长者对少年的思维引导这一职责,他也认为波西对他有爱,但远不及自己之多。我对这种观点持保留态度。其一爱情应是对等的双方,艺术家因其天赋品行及生活阅历,或许比貌美少年更为睿智优雅,但如前所提及,其实两人在遭遇爱情时,无论顺境逆境,并未见得王尔德的情商就比波西高出多少段数,二人行为皆被激情所驱使;另外,艺术家穷尽一生追求美,但造物主偏偏赋予少年的美,使他不费吹灰之力已获得艺术家一生追求的价值,即是说造物主早已设定了双方在天秤上对等的身份,少年需要通过艺术家学习智慧,而艺术家则需从少年身上体验美。其二王尔德把爱情规范在自己的艺术标准内也是不切实际,现实中的爱情关系具有不可预测性,是一团混沌的激情;把爱情中对自身艺术发展的有利部分视作为爱,把其余全部抹杀,不愿承认爱情也将带给我们悲伤磨难、痛苦煎熬、嫉妒贪婪等黑暗负面情绪的可能性,这是不负责任的自私心态,是对爱情及恋爱对象的不尊重,也是对艺术家人格的亵渎。「爱是靠想象力滋养的,想象力能让我们比我们所知的更聪慧,比我们所感的更美好,比我们本身更高贵。唯有在本就美好又受人们美好的想象力咀嚼过的事物中才能滋养爱。」然而他本人在处理这段关系时,并未完全达到这种理想高度的爱,他对爱的理解和想象既受制于现实表象,又受制于自己的艺术标准。信件结尾,是我最喜欢的段落,如此写道:「尽管我距离完美相差甚远,但你仍然可以从我身上学到很多。你是抱着向我学习生活之乐和艺术之愉的目的来到我身边的,或许冥冥之中,我是被上帝挑选来交给你一个更灿烂的秘密;痛苦的含义和蕴含在痛苦中的美丽。」这是作为艺术家的王尔德为爱加冕的仪式,我赞赏这种将爱神圣化的行为,也为此深受触动;然而我也更愿意相信,它的主谓表述可以互换,理想的爱情更应是「以我/你为镜」,照见你/我自己。

极之唯美,极之颓废

一代唯美大师王尔德是英国天才的作家和艺术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人物,其写作风格一直为文学界津津乐道。在他数十部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所倡导的艺术理论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自深深处》则反映了大彻大悟的王尔德自我心态的调整和精神领悟的历程。王尔德说过,我一生中有两大关键点:一是我父亲把我送进牛津大学,一是社会把我送进监狱。这话是对的。牛津大学培养了他唯美的人生观、艺术观,监狱则改变了他的人生观。《自深深处》是王尔德在狱中给他的同性密友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的书信。这封信涉及了王尔德的思想艺术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他最重要的一封信,也是他最具批判现实力量的作品。《自深深处》正是王尔德心路历程转变的总结性文件。在信中,他时而哀怨,时而愤怒,时而娓娓叙情,不仅反思了自己与恋人的关系,也谈到了诸多关于艺术、人生、宗教的话题。王尔德感情充沛地写下这封爱恨交织的长信,用忏悔的心情追述年轻气盛时的不懂社会、不谙人际关系,犯了许多可悲的错误,浪费了许多光阴,于苦难中窥见了痛苦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王尔德的作品语言华丽、美妙、流畅动人,充满了优雅的幽默和讽刺,令人拍案叫绝。而两年的牢狱生活使王尔德对自我的认识具有了本质上的转变。与以前荣华放纵的生活相对照,王尔德沉入到悲哀的深渊里,因此他阐述耶稣这个形象,试图从深处讨论灵魂自救问题以及摆脱物欲、情欲和文化习俗等问题。可以说,《自深深处》是王尔德发出的唯美主义的绝唱。他坦诚、宽容、绝望,在绝望过后还多了一层对世界的理解。他依然向往世界中的美好,就像他笔下的快乐王子,永远追寻着善良和温情。说一个题外绯闻。据说王尔德的墓,任何时候碑上面都印满了各种各样的唇印,管理员必须定期清洗,但过不了多久,又会印满仰慕者的唇印。真是比玫瑰花还要浪漫。这种比玫瑰花还要浪漫的事情,恐怕也唯有王尔德配拥有了吧。

各自负责各自的人生

有的人在写作方面是天才,但在爱情方面却像是傻子。比如王尔德。他自称爱上了一个挥霍无度的奢靡少年,导致自己后半生完全失败。如果仅此也就罢了,他在入狱后,百无聊赖,渐渐地将那些曾经让自己苦恼的爱情苦果酿成了一杯苦酒,越喝越苦,甚而一挥而就长信一封,寄给那个无情的美少年。信里将爱情中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波西,认为波西强行闯入了一个自己不能承担的世界,破坏了王尔德的艺术天才。虽然纪德也认为王尔德一生中种种倒霉的际遇,都应该归咎于波西。 但我认为,王尔德后来破产入狱,妻离子散,这些厄运,只是他自己前期挥霍生活的必然代价,并不是波西的杰作。选择不合适的人生陪伴,必然会有相应的遭际,这是任何理性的人都懂的最浅显的道理。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将失败归咎于任何人。纪德不能,王尔德也不能。王尔德在《自深深处》用一半的篇幅来指责波西对自己生活的破坏,点名自己曾经多少次要与波西分手,都是波西寡廉鲜耻的恳求,才使王尔德不断与他复合的。如果没有真正的爱情,怎么可能一次一次纵容一个人来打扰自己的生活?王尔德说波西,“爱情和文学自有策略,你二者都不懂”。实际上,王尔德自己对爱情的策略也所知甚少。他说爱是靠想象力滋养的,在与波西的交往中,王尔德浪漫的想象力的确发挥了不可靠的作用。起初我以为王尔德这么抱怨指责,是打算彻底断了与波西复合的念头,出狱之后恢复自己曾经正常的生活。然而,王尔德笔锋一转,“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必须守护我心中的爱。如果我因受困就抛别爱,我该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好一个浪漫主义的傻子!“今天我必须将爱留在心间,否则我该如何度日?”这证明入狱时间久了,加之波西音信全无,王尔德开始陷入一种自欺状态中。但是,整封信的文学价值,至此才开始显露出来。从现在开始,王尔德抛弃了指责,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反省,“我曾经是那个世界的君王,并且,要不是因为我放纵自己受不完美世界里的粗鄙残缺的激情、低级简陋的胃口、不加节制的欲望和杂乱无形的贪欲的操纵摆布的话,我本可以仍在那个世界君临天下。”对波西的浪漫的温情也显露出来“你若受苦我也一样受苦,你若哭泣我也泪水纵横;你若身陷奴役之屋受人唾弃,我会强忍悲伤再建筑一屋当做宝库,将别人不给你的东西上百倍地置放屋内,等你到来,为你疗伤”,多么美妙的表白,任何想要沉浸在爱里想要写情书表达的人,都应该学学王尔德的修辞能力。“如果你拒收我的信,我也会一如从前的写,以便让你知道无论沧海桑田,总有我的信等你阅读。”不得不说的是,王尔德写出的信,几乎都靠自己的第一个男性情人罗斯来转达,罗斯后来成为王尔德的遗嘱执行人,死后与王尔德合葬。王尔德指责波西对自己的伤害,可是他对波西这种炽热的爱并不回避罗斯,罗斯的内心也不会好受。可见,王尔德是多么自私的一个人。纪德说爱不是真的爱一个人,而是爱那个人身上的品质。王尔德觉得自己爱了一个烂人,其实,他的爱情品质也并不好。王尔德在反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天生是摒弃社会道德规范的人,所以在回归灵魂的过程中,不会得到道德的帮助。但他发誓要将生命中的所有事物都变成好事。他决心正视自己的遭际,接受自己。“否认自己的经历无异于向生命之唇塞进一则谎言,它简直就是否认灵魂”。接受自己,才能自由的思考,行走和生活。过去的王尔德只为享乐而活着,但是这出人生悲剧给他上了新的一课。他开始思考苦难背后的意义。“快乐可以让肉身美丽,但痛苦则让灵魂升华。”王尔德这个无神论者,忽然开始思考耶稣的意义,只不过他从艺术美学去重看耶稣。他认为“耶稣最后时刻彻底的孤独无助,屈从归顺,和对已发生的一切完全接受”,这完全是王尔德自己内心状态的一个投射。他也从耶稣身上看到了谦卑的极致,缺乏谦卑的王尔德显然决心要谦卑了。耶稣和耶和华以及宙斯的最大区别是,耶稣不是自然而然的,对耶稣的信服取决于是不是皈依,而后两者则从人类出生就在血液里诞生,无所谓是不是信,而是不可能不信。这个时候,王尔德没有说自己信了耶稣,但是他从耶稣身上投射出自己的灵魂,这就是皈依的表现。艺术的一个特点就是象征性,王尔德这个皈依的表现就显出了艺术的美感。在信里,王尔德还陈述了诚实生活的意义。 “一个人要想像耶稣一样的生活,就必须彻底完全地成为他自己”。抛弃谎言,拥抱真实的生活,这也是一条普遍被认可的真理,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诚实这个词,被提及的次数远远多于被执行的次数,多数人,只有在经历了谎言的折磨后,终于意识到诚实才是踏实生活的意义。任何阅读到最后都不是单纯的阅读,我们从里面不仅看见自己,也能看见许多自己关心的问题如何得以解决或者听见那些成功了法则。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是处在第一位的。王尔德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念歌德的诗,这很好的启发了他的想象力,所以他才会告诫波西没有想象力的人生是可怕的。而波西的母亲在儿子人生走偏的过程中,从来都是屡屡纵容和帮助,用眼泪祈求王尔德不要和波西交往,但是儿子思念王尔德时,她又去祈求王尔德去看望。没有原则的母亲只能教导出专横骄纵的儿子。王尔德死后,波西一直受精神病症方面的困扰,人生相当失败。“在人生的每一个当下时刻,人既是他未来的形象,也是他过去的样子。”这是王尔德用自己的悲剧总结出的经验。

一个段子手的自我救赎

王尔德,生于1854年,卒于1900年,为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世纪与萧伯纳齐名的英国才子。这是现在世界对奥斯卡·王尔德留下的注解。在看《狱中记》时,不知道其为何人,只感觉文字中充满了愁与怨,当时恶毒的给它批注的标题是被不伦之恋伤害入狱的艺术家与其不明事理的情人的故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到最后的内心宽恕,能平静的讲述自己对艺术的思考。他本可高高在上,过着他奢华的艺术家的生活,却经历了不该他承受的困境,本想说他罪有应得,却不忍说出口,对这样一个人却是怎么也讨厌不起来。看过他的童话,却惊奇的发现这是一个心中充满了爱的人。中学时候竟然学过他的一篇课文《快乐王子》,快乐王子牺牲了他的美奉献了他所有价值后轰然倒塌了,我愿做那只飞燕永远依偎在他的脚下,黑色童话里没有王子和公主过上幸福生活的结局桥段,只有唯美的过程和凄美的结局。如同那只四处寻觅血红玫瑰的夜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达到那一刹那间的腥红,唯有不言结局。能写出这些故事的人,必定也是个心中充满爱的人,却对这残酷世界看的透透的。童话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美,美如自私的巨人家的花园,于是乎不由得对这么一个爱美之人充满好感之心。再后来,读完《道林格雷的画像》后,发现这竟是一个中世纪的傲娇段子手。男人因疲倦而结婚,女人因好奇而结婚;最终他们都会失望。女人再嫁是因为憎恶前夫,男人再娶是因为太爱前妻。不得不说王尔德对生活看的很透彻,如同亨利勋爵般言辞犀利,却又追求着道林格雷般的完美无缺,而这世界上却是没有觉得的完美无缺的,道林格雷的美是与灵魂的丑恶分离的,最终当他拿刀刺向丑恶的灵魂时,也带走了外在的美。时间终将带去这时间一切美好之物,唯有灵魂,可以躲在内心深处,逃过时间河流的冲刷。引用一句话结尾吧,我爱你,是因为你像爱情本身应有的样子。—读《自深深处》&《王尔德童话选》&《道林格雷的画像》

当天使堕入凡间......

我一直觉得天使都是唯美主义者。超脱凡尘的才华、超脱凡尘的眼界更有超脱凡尘的爱。他们一直认为:啊,世界是如此美好!王尔德,也许就是坠落人间,同时又被凡尘蒙蔽了自身神性的天使。你看,超凡脱俗的才华(年少成名......)、超凡脱俗的眼界(在当时很多人眼里被批为离经叛道),当然,还有他那超凡脱俗的爱。只是,当这份爱遇人不淑,天使便由天际坠落人间:啊,原来世界并不总是充满光明、伟大的艺术、美丽的自然凡此种种。与之对应,阴暗、丑陋、粗鄙、庸俗......这些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波西,这个薄情寡义的负心人,这个令王尔德身败名裂的始作俑者,这个让王尔德心心念念的小情人,之于王尔德的灵魂,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波西,王尔德也许还是那个唯美主义者王尔德,世界在他眼里不会和昨天又什么不同。光明、美好、精致凡此种种。因为有了波西,王尔德这个被凡尘蒙蔽了神性的天使才得以坠落凡尘,才得以看清:哦,原来现实也会是这样的......因为有了波西,有了那短短四年的极致挥霍(感情、物资皆是),有了那一个月的情势急转直下,有了那两年的狱中生涯,王尔德这个被凡尘蒙蔽了神性的天使才得以洗去凡尘,终于重新接近了自身的神性。也才有了这份长达五万字的狱中情书——自深深处。我可以认为,这是王尔德的灵魂之书吗?那样的缠缠绵绵、波波折折、欲罢不能......令我感动的,并不是这个灵魂有多美,而在于这个灵魂是如此的真挚。所以,波西之于王尔德,究竟是什么人呢?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一种成长,都必然来自美好的相遇。也有一种体悟,是必然的伴随着排山倒海般的苦痛吧!波西之于王尔德,就是这样一种相遇。我之于你,是这样的格格不入;我之于你,又是这样的不能割舍,就像同一个世界,光明总会伴随着黑暗。正是因为如此,在狱中的王尔德才最终依然选择了宽恕和爱。嗯,本来故事到了这里应该是个最完美的结局。可惜,出狱后的王尔德这位在狱中一度接近自身神性的天使依然没有逃脱波西撒旦的诱惑。也许,这就是他这位堕天使的命运罢!

把心掏出来,只为给自己一个交代

虽然经历不完全相同,但比电视剧还要丰富的情节发生在自己身上,让我对王尔德的这封“给自己的”长信中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感同身受,感同身受,感同身受。起初我坚信你是不怀恶意的,至少对我是没有恶意的,决心把你看作是跟我一样的患难者,强迫自己相信,甚至还极度渴望着可以去安慰你。我想把爱留存在心间,否则没有了爱,我的灵魂该如何放置。整个故事最最可怕的并不是一味的伤害本身,而是这份感情在心智和道德上都会把我内心原本美好的东西破坏殆尽……!我本想擎起一面镜子,让你看到你自己的那样一副嘴脸。但其实,波西也好,你也罢,才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丑陋,并且永远不会。王尔德希望通过那么长的一封信,让波西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领悟,这就是最大的满足。但其实,可能吗?把整颗心挖出来的一封信,都是自己对自己的交代。那些人也许都根本不会去读,更何况领悟?!肉体之罪我从来不屑为之,只有灵魂之罪才是可耻的。一个人,不能永远在胸中养着一条毒蛇,不能夜夜起身,在灵魂的院子里栽种荆棘。是的,我时刻提醒自己如此,但是得到的却是更可笑更大的伤害作为“回礼”!直到最后,我已不想再去想,只想自己努力去重新学会快乐。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忧伤竟然会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诱惑。快乐是可以有虚假的,背后总会有别的性情和隐瞒,但是痛苦永远是不带面具的。清清楚楚剖析了悲剧的来龙去脉,剖析了波西所有的丑陋嘴脸(是啊没有他,故事就完全不同了)剖析了自己内心的针扎,痛苦,包容,不舍,升华。但最后,一出监狱,飞奔第一个去寻找的人,还是波西。(感谢王尔德,说出了我心中所有的痛苦折磨和愚蠢的迂回无奈。100年后,也有人可以彻头彻尾的感受。你出狱之后的选择,也将是对我们的机警。)

《自深深处》的读后感:王尔德难过美男关

  得知这本书也叫《狱中记》,而且评论颇高,我被题目深深吸引。王尔德要在狱中度过两年,而入狱的原因堪比窦娥冤,因为他的情人也就是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昵称,波西),他是一个“鸡奸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同性恋”。因为波西的缘故,他恨他的父亲,想让王尔德帮他起诉他的父亲,反而遭遇相反结果,王尔德因“严重猥亵罪”,被判强迫劳役两年。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者,而因为他进监狱,这是唯美主义结束的历史性标志。我当时抱着好奇心找到这本书,仅仅用了工作之余就听完了个历史上最长的爱恨交织的狱中信。说实话,每个人都或有类似经历,比如身边的人因为被伤害,而冲动做出某事情,而付出的代价是牢狱之灾,但是有父母在等待,有亲人等待,有他的爱人和朋友的等待,他便不是孤单的,也不是最落魄不堪的,因为他有希望。  从狱中记中,我感受到了王尔德的无奈和波西的诸多埋怨,即使他是打算原谅他对他所做的一切,王尔德因为爱情身败名裂,而他想在写的这封信,他至少企图是想用他的宽容救赎波西,也想让他自己的灵魂能够得到清净和救赎。王尔德详细的写了他与波西的恋爱的过程,每个细节都透露出波西就像撒旦一样,或者吸血鬼,一点一点毁灭王尔德。  波西贪得无厌的吸吮这王尔德的地位、名誉而获得的金钱。这个是信中多次提到过的,所用的一切费用都是从王尔德这里来拿,而王尔德性格中的缺陷,他的好脾气总是让他原谅了波西所犯下的所有错误。  王尔德多次想要与波西分开,可是每次都被波西无理的要求和试图自杀的威胁,以及可怜的身世,无数个信件的追随下,不能得愿。如果王尔德是个狠心的人,也就不会有诸多的痛苦,甚至后面的破产、牢狱之灾。波西的母亲对王尔德说过,波西有两个很大的缺点,一个是有虚荣心,一个是挥霍无度,而这个两个缺点一个将王尔德送进监狱,一个是令他破产。  事实上,我开始的时候没听出来他的情人居然是男的。而这时我性格缺陷的一部分,我的后知后觉不小心听漏了某个情节,知道疑惑时才幡然悔悟。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在狱中写的,写狱中漫长2年的生活感悟,不仅反思了自己与恋人的关系,也谈到了诸多关于艺术、人生、宗教的话题。  惊叹王尔德的才华,但是真的很惋惜他遇到的这段恋情。如果没有在牛津大学与波西相遇,那么他的人生也不会被摧残成这样。他遇到的这个渣男,就是王尔德的命运。而这一事实,坐实了没有一个人能逃过命运的捉弄。奥斯卡王尔德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这与他的情人有着必然的联系。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而王尔德的悲剧也印证了这句话。

我爱你,我却又如此厌恶爱着你的自己

信的前半段可谓是一部“我的前任是极品”,对于波西及其父母的行径,王尔德几乎每一件事情都不下提了两遍。提起波西父亲所用的不带脏字却极嘲讽的语言可以看出他的憎恨。毕竟,王尔德那样地位的人,本身也带有自负的情绪(当然他的身份资本足以支撑他的自负),当他身陷囹圄该是怎样的不可置信、懊悔和气愤。至于波西和王尔德的感情,其实算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波西向王尔德讨钱挥霍,王尔德也乐于为他支付这笔钱。即使在他做了那么多以王尔德的角度来看十分令人气愤无语的事情后,王尔德仍然是为了他去起诉他的父亲,最终落得这般境地。但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甚至是王尔德入狱后波西对他的种种颇受微词的态度后,他心底却仍然无法摆脱那份爱。试问,谁会给一个真正讨厌的人写长得可似书一般,在其中用了大篇幅叙述自己入狱后的成长和对耶稣的感悟呢?或许,王尔德心中还是报有那份引导波西的心绪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尔德堪称“傲娇”。信一上来就将波西一家描述得十分不堪,后来却仿佛跑题一般大谈耶稣和自己在狱中的种种,间或插叙着他的朋友们,仿佛是说着“即使这般,我也过得好着呢,我不会如你想象般那样落魄”。后来似乎想起了这封信的初衷,又开始了一轮对波西的控诉,然而却在即将结束时,笔锋一转,却也道出了王尔德真正的内心。他说:“对你本人,我只有最后这个事还要说。不要惧怕过去。假如人们说过去的事无可挽回,你别信。”我总觉得,这句话既是对波西说的,同样也是对自己说的。读至此,觉得王尔德或许已经放下了仇恨,又或许他从未恨过——因为对爱人无法从心底全心全意地恨。但可以肯定,彼时的他应该是放下了,也同样真心地希望波西好。句末那三个“你别信”,总觉得充满了一种特别的意味,感觉用词依旧是对很亲密的人说的话。最后的最后,他说:“当初你投向我,要学习生活的欢娱,艺术的欢愉。也许冥冥中安排了我来教你某种奇妙得多的东西。悲怆的意义,以及它的美好。”他已经不再怪他了。他将二人的相识看作上天的指引,“冥冥中”的缘分,而这段几乎算作奇耻大辱的经历,被他几笔概为“悲怆”,他发自内心地希望以自己的经历为代价的这封信,可以多少教会波西些什么,可以让他多少懂得、改变些什么。所以他还是爱着的吧。前面大段的控诉,也并非只是恨波西,同样也恨自己。波西固然不好,可他却仍无法抗拒他,只因他爱他。“我爱你,我却又如此厌恶爱着你的自己”,我大胆猜想,这也许就是王尔德的感情吧。

爱使人看得见最遥远星辰上的东西

悲怆是生活与艺术的终极类型。似乎大多艺术家都不够幸运,孤独和不幸太多,衍生了他们的艺术,成就了这个喧嚣的世界,让后人把玩赞赏,却很少有人能逃脱命运大手给自己一个happy ending。昨天晚上寻思着王尔德怎么会这么傻,对一个薄情寡义整日沉迷在酒肉情欲里的人欲罢不能,最后把自己搭进去身败名裂。是这样——他的错误是完全限制于花园树木中见阳的部分,避开了树木阴影昏暗的另一面。他不是个大文豪吗,可人皆如是,诱惑我们的是自己没有的那部分。波西的才华都用在不思来日的浪荡里,所以才那么令人痴迷,以至于用爱换来了耻辱,失败,贫穷,孤独以及一个男人的眼泪吧。恨使人视而不见。所以你说你要像国王坐在宝座一般,坐定愁城,永不再微笑。很多时候我也像你,赌气地因为一个人而想把自己的戾气带给全世界。嗯,还有那么多在乎你的人,他们给你写信,想尽万般去给你带去宽慰。对于那样的人,怎么可以充斥不幸的自己呢?很多时候,不能任性的为自己而活。虽然悲痛占据了我们大多数的灵魂,但如果稍不留神忘记了少数的快乐,灵魂就会真的坠入深渊,万劫不复。这个世界究竟充满了多少矛盾?不可说。神是奇怪的。他们不但借助我们的恶来惩罚我们,也利用我们内心的美好、善良、慈悲、关爱,来毁灭我们。所以我也越来越困惑,每当我想要敞开心扉去接受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意外的被戏弄然后流血牺牲;可当我跺了脚狠下心来的时候,却又发现我忽略了他们身上美好又温柔的影子。所以命运就是如此艰难,你找不到一个更好的方法去让自己两全,你不会一直安稳的过日子。你会有欢欣鼓舞的幸福,也必然会有撕心裂肺的悲苦。上帝是慈悲,但他又特别狠心。爱是宿命,在劫难逃。下午三个女人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充满无奈和遗憾,但却是无能为力。你充满爱,却没有改变世界的武器,你只能走下去,对每一个弯道小心翼翼生怕出了车祸,可生活啊如果真的让你顺利到终点的话真是奇了怪了,你总要出其不意的跌倒,然后被人狡猾的戳伤。我曾以为世界不过非黑即白,可当我越长大,才越明白父辈的无能为力以及那些我不懂的难捱的长夜。年少时,甜美的东西总是特别甜美,苦涩的也是特别苦涩。当我开始学会躲避,逞强,假笑和心痛时,我才初初了解那些磨难以后才能看见的灰色地带。王尔德出狱后依旧想要和波西相见,有运河有灰色的房子,果然如愿。之后分手,也不出所料。人世间的爱,非要将真假爱恨相逢离别经历好几个轮回才肯罢休。他贫穷寂寞的死掉了,后人哀之。不过他说,爱读得出最遥远星辰上写的是什么。正因为爱有如此的超能力,所以才值得我们为此去痛苦挣扎甚至万劫不复吧!我疼,但我乐意呀。

全世界渣男的套路都大同小异

看到王尔德这本书,我居然觉得有一种奇迹般的治愈效果。更神奇的是,这般怨妇一般的唠唠叨叨,如此偏执渴求对方看到自己错误,竟然让我这样理性的人,看的欲罢不能,不愿意丢下。后来想了一想,深觉这是人性当中特别有意思的一部分。就是人性当中越是不可控的部分,竟然越有一种华丽的艺术性,越是有一种奇迹般的魔力。那天一个朋友问我说,你认为什么是浪子?我们回答了很多,诸如放纵、不遵循规则等等。他说:都不够准确。我只需要四个字来回答——不思来日。当时,我就震惊了。竟然就是这样简单。对啊。王尔德为什么对道格拉斯如此痴迷,因为在他身上就是他最想去放纵自己的那部分,不要想太多未来的事情,每一天就是狂欢至死。他纵容他奢靡,他被他奢靡的才华吸引并且为之着迷,虽然他明明知道这是错的,可是他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对方,直到自己病倒床上,道格拉斯还是忙着玩耍,根本不愿意去照顾他。如此充满哀怨的笔调,已看得出王尔德已竭力节制着自己的情绪,这是他的修养,这是他的家教,克制傲慢。一般人都会被这种傲慢吓退,难以接近他们真正的内心。所以这样的人,显得薄情,也最懂薄情,因为正常的人击穿不了他们的傲慢,他们比正常人的智商高太多。可他们一旦遇到浪子,特别是有才华的浪子,就会立即溃不成军。古往今来,有很多这样类似的爱情故事。比如胡兰成和张爱玲。比如浮生梦里,年轻的山庄继承人,被精通上流社会的婶婶迷住。所以说,浪子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才华的浪子。渣男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出口成章的渣男。人们总是愿意去美化才华这般事,即使明知道才华和品德不匹配,也愿意去飞蛾扑火。就像王尔德整部书信里,始终有一个死结在他心中:如道格拉斯这般的才华,为什么他就不能用在艺术上呢,而偏偏要用在花钱上,用在狂欢上,用在酒色情欲上。因为正常人类,不会懂得:有一些人,不想去过什么有意义的人生,也从不想明天会怎样。今天包里有一百块,就会把这一百块花完。在整个世界里,他们既不是亚当,也不是夏娃,他们是引诱人类吃禁果的蛇,他们是潘多拉魔盒,他们是欲望的代言人。正因如此,才有前所未有的不可自拔,才能让你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火花四溅,这是任何正常生活、正常人类所不能给予你的爱情体验。对人性而言,这当然是一次极好的体验。世间大概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类,会有幸尝过这样的滋味。这样的人,对爱有着深深的艺术情节,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张爱玲会低到尘埃里。相比起来,王尔德不仅是低到尘埃,他经历的是身败名裂、是破产、是牢狱。但回归到普通人身上,幸好的是,你们所遇到的人渣,还没到达浪子的境界。所以,我写过一句话:好姑娘都站在人渣的肩膀上。因为只此一遭,你懂了人性当中那难以抗拒的诱惑,你会坚定的成为一个自我的捍卫者。你也会坚定的知道,所谓的才华,要以什么为依托,才能够绽放。所有的天才,都是日复一日的勤奋,都是深知自己使命的,所以即使遇到道格拉斯,王尔德也始终还是王尔德,于是才有了这本闪烁人性光辉与矛盾的奇葩书。

mark

玫瑰幽静的花园——自深深处读后感

有一类人天生敏感,感知力很强,有不可侵犯的内心圣地,也有想触碰接触又怕受伤的外部世界。全身的任何路径都仿佛有大面积神经末梢,一轻触就会触动阀门,激发后果。敏感的人因感知到外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怕感知力强带来了内心激荡风化。不得不一次次建立安全感的围墙,是故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把自己围困在一个局域里,关上门来,躲在窗帘后面静静的心怀波澜的观察这个复杂的世界。不可否认,这类人如同我,如同天才王尔德。倘若有天我们看到外面艳阳正好,四季正盛,看到美好的人儿在跟你自己招手致意。我们会鼓足勇气走出去瞧瞧。可又像章鱼的触须,遇到意料之外的,总会想神经收缩一样迅速的抽身回来。有时候我们有对自己受制于人的处境不满,用张扬大张旗鼓的方式絮絮叨叨想与这世界触碰,表现出豁达和笃定。以看起来很open的方式,给内心以鼓励。自慰式的告诉自己,ICAN I DO.可有因为神经太过纤细,无力承受太多的坚持执拗,值得慢慢再把自己幽禁起来,以为在贮存力量,好有再一次的勇气,不过是进一步退缩的魔障。而王尔德的爱的过分敏感在本书里表现的是,他对**惶惶不定的爱与恨,如其说是个人情感的跌宕起伏,不如说是对自己敏感心性所及的一步一步探视。王尔德不止一次的提到,“肤浅是可耻的,自我却因为肤浅而买牢狱之灾的单。”他痛恨自己不够深刻的肤浅,痛恨情人的肤浅,不过再次触痛自己的敏感神经。对世界关于人性建造的一切敏感的他厌恶至极,对人性可感知的一点善意又感恩戴德。监牢不仅囚禁了他的身躯,而形而上的玫瑰花园也在囚禁他的心灵,唯有敏感的谦卑让他稍微得以解脱。对于敏感的人来说,借用书中所言,生活总会有些波动,不要把目光放在高点,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走在那条低平线上。放过自己,以前的种种蠢是蠢了点,但并不羞耻。自深深处,与自己和平共处,并找到自我和世界的接触方式,不只英勇无畏,还要以温柔之心善待。

自深深处的爱

这可能就是来自深深处的爱 真挚的爱 没有私意的爱 有怨却无悔的爱 一个在监狱里囚禁了这么长时间 却等不到爱人的信件 于是在某个美好并哀意的时刻写下了这封可爱又深情的信 大抵是所有悲剧的爱情才会被人铭记 好像人们也习惯了这样的色彩 而历史一直这样 我想未来也是

一种以自己的方式而活的真诚

生于1854年的奥斯卡•王尔德,不仅是他自己那个时代闪耀着光芒的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也是现在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影响后世许多艺术家的思想和创作。历史上没有几位艺术家像王尔德一样生前和死后都获得如此多的赞誉以及与赞誉一样多的诋毁和骂名。他的人生充满了各种惊心动魄的怪诞悲喜剧。20岁出头,他就以服装惹眼、谈吐机智、特立独行等特点在伦敦社交界有了名气,一些杂志甚至刊登着讽刺他的文章。在40岁前后的那几年,他的每一部戏剧作品都受到热烈的欢迎,曾有一个时期,伦敦的舞台上竟同时上演着他的三部作品。1895年年初,王尔德的两部名剧《理想丈夫》与《不可儿戏》在伦敦相继首演,得到了观众及评论家的双重肯定,王尔德因此达到了人生及艺术的巅峰,可短短一个月后,他就卷入了官司。昆斯伯理侯爵发现儿子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昵称“波西”)与王尔德交往长达四年而控告王尔德,说他是好男色的“鸡奸者”。这位同性恋人与自己暴虐的父亲长期不和,矛盾不断,于是鼓动王尔德上诉,控告自己的父亲诽谤,结果王尔德不仅败诉,还被反告,因“同其他男子发生有伤风化的肉体关系”而被捕,被判有罪,在监狱服了两年苦役。他一下子从风光无限的人生赢家变为身败名裂的阶下囚。在服刑期间,王尔德还经历了丧母、破产、离婚等打击。他的妻子康斯坦斯与两个孩子改姓为荷兰德,移居意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学界的大多数朋友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寥寥数人如萧伯纳仍挺身维护他。一个人忽然间没了钱、没了家庭与孩子、没了朋友、也没了自己的地位和名声,只有日复一日,漫无边际的牢狱之苦折磨着他,可想而知,这对于他是怎样沉重的打击和痛苦的炼狱。出狱三年后,王尔德病逝于异乡。艺术家个人命运的苦难往往创造出璀璨夺目的艺术成就。他写于1897的《自深深处》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是一封长长的狱中情书,他去世5年之后该信才被部分出版,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它愈发彰显出自己独特的美与艺术魅力。本书前半部分,王尔德写了很多自己与波西在一起的生活细节,波西是如何黏着他,波西是如何生活挥霍无度并让他为自己的一切消费买单,波西是如何薄情寡义,如何在健康和精神上折磨蹂躏他,比如他生病时,王尔德悉心照顾他,而王尔德生病时,他却不管不顾,只管自己玩乐到天亮。一方面他责备波西毁了自己的生活与艺术创作,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这个负心汉给自己写信,来狱中看望自己。他一会说要和这个渣男友断绝关系,一会又说出狱后要见面重修旧好。信中充满了他对波西爱恨交织的情绪,他时而像怨妇一样絮叨与哀怨,时而又像斗士一样冷斥与愤怒,时而又像爱过痛过依然痴心不改之人一样无怨无悔。如果用一个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即《我的前任是渣男,但我依然爱他到不行》。王尔德之所以是王尔德,是因为他不仅止步于此,他在狱中不仅反思了自己与恋人的关系,像心理分析师一样对自己对恋人进行解剖式的分析,还直面自己的生活,认真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他说“我想尝遍天下花园所有树上的果子……我唯一的错误就是将自己完全限制于花园树木中见阳的部分,避开了树木阴影昏暗的另一面。失败、耻辱、贫穷、悲伤、绝望、苦难,甚至眼泪……由于当初下决心拒绝了解它们,结果现在被迫将它们一一品尝,并且整整一季以它们为食……这世上没有一种欢乐我没有体验过。我将我的灵魂之珠扔进了红酒杯,穿过报春花径去追寻长笛之乐,整日啜饮着蜜汁。但要继续同样的生活将是错误的,因为那将是逼仄狭隘的。”一个人的快乐与苦难似乎遵循着能量守恒定律,入狱之前的王尔德经常以过食、豪饮、华服,以及一连串年轻英俊的爱人来享受感官之乐,过着一种奢靡放纵的生活,而狱中的他失去了一切,面对漫漫长夜,独自将痛苦一饮而尽。唉,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私以为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他谈艺术,谈想象力,谈耶稣与浪漫主义的共通之处,谈艺术生活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说“艺术家的谦卑就是他对所有经历的坦然接受,正如艺术家的爱就是他对美的感知,并借此将美的灵和肉展现给世界。”他说“一个人若要像耶稣一样生活,就必须完全彻底地成为他自己。”“诗人必须歌唱,雕塑家要用青铜思考,画家要让世界成为映照自己心情的镜子。这一切是确定无疑的,就像是山楂树必然要在春天开花,玉米在收获季节会燃烧成金色,月亮在他日复一日的天空漫游中会由盈转亏,由亏变盈。”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笔功力不俗,译文行云流水,词藻华美,情真意切,很好地还原了王尔德华丽唯美的写作风格。王尔德短暂的一生精彩无比却充满波折。博尔赫斯评价王尔德,“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王尔德的魅力在于他的特立独行,在于他的艺术成就,更在于他完全彻底地成为他自己。在《自深深处》这份万言情笺中,他诚实地面对自己命运的苦难,并在苦难中领悟到爱的伟大,而他本人,更以勇敢和诚实,使自己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如今,同性之爱已不再惊世骇俗,也不再违背法律了,这离不开那些虽心怀恐惧却一直坚持做自己的人的努力与抗争,这其中便有王尔德。在遭到毁誉近一个世纪以后,英国终于给了王尔德树立雕像的荣誉。1998年11月30日,王尔德雕像在伦敦揭幕。雕像标题为“与奥斯卡•王尔德的对话”,同时刻有王尔德常被引用的语录:“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一封情书

万象是用悲怆建造的,那造出这一切的是爱的双手,因为没有别的途径能让万象为之而设的人的灵魂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痛快享乐是为了美好的肉体,而痛苦伤心,则是为了美好的灵魂。教授翻译的有股文言文的味道。王尔德本来是一个尖酸刻薄的毒舌男,但面对波西这个渣男,完全一副受气小媳妇的样子。被害入狱,还满心期待渣男写信给他,开始抱怨渣男生活种种劣迹,被伤害后清醒,决心真爱生命远离渣男,但渣男一出事就回来找他,王尔德二话不说立刻不计前嫌给渣男提供一切,再次被渣男拉进泥潭。渣男无限的向他所求,还很理所当然,一言不合又恶言相向,王尔德受伤又恢复清醒,反反复复的这个过程,最终以死亡而告终。

王尔德救不了任何人

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磨难与自我救赎的书。可是我明显错了。王尔德在开头,无法停歇地谴责与自怨自艾,他是真的怨恨吗?其实不然,他仍然爱,并且企图以一种装疯卖傻似的行为,唤起恋人不知是否存在的怜悯。他希望求得恋人的忏悔。他的本质是那样天真和懦弱,即使知晓恋人是个浅薄愚蠢的人,他就像伊甸园的蛇,缠绕在作家的脖颈之前,榨取他的才华、他的金钱,他灵魂中每一种高贵的东西。王尔德知道这一切,但他依然禁不住诱惑,他沉迷于这种“爱情”中,甚至在信中企图掩盖两人间真正的关系。他是怎么说的呢?似乎是用“友谊”来代指吧。很多人会被王尔德信件中那一部分哲学与忏悔的内容迷惑,以为他真的大彻大悟了,或者触摸到了某种真实。但一旦想起这整篇信笺不过是他要寄给波西的文字,这其中究竟有多少是他真实的想法,亦或是一种袒露凄惨的道德绑架,或是某种近乎于炫技的剖析。但是令人羞愧的是,我一度被王尔德救赎了。他说“只有领悟了自己是什么人,心中才有安宁可言。”这对于一直想通过遗忘来忘记痛苦的我来说,不亚于当头棒喝。对过去的否定难道是一种对自我的放弃吗?王尔德是自我的,从他顺风顺水的成长经历,我就可看出他是个没受过什么苦难的天才。所以他如此自私,他用这种自我的心去揣测基督,于是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基督说‘饶恕你的敌人’,但这不是因为你敌人的缘故,而是为了你本人他才这么说的,还因为爱比恨美。”他的这种行为,难道还不够狂妄,还不够不可一世吗?他从没有靠近过上帝,他只是把自己变成了自己的神。他说,人的一生总要吃苦,他前半生躲避那些太阳照不到的阴影,所以到现在就要把苦一一尝遍。他说,那些笑我的人比我更加可悲。他说,一个人最辉煌的时刻,是跪倒在地,将一生的罪孽和盘托出之时。即使他那虚幻的文字曾在一些瞬间给了我被救赎的错觉,这种错觉也被王尔德加诸自身,甚至支撑他熬过了狱中难熬的岁月。但在实际上,王尔德没有救得了他自己。他的文字于他像是天空中的云,他想了出来,写了出来,自己被自己的文字感动。但他本质上并没有将这些文字化为他思想的一部分,他只是写出了一部圣经,将它放在左胸,却没有将它放在心里。他甚至感到忏悔,可他忏悔的方向不对。他的文字中透露出的,证明他也相信与同性相爱是有罪的。即使他说他在与社会对抗,但实际上他从未离开思想牢笼的禁锢。他对妻儿的背离感到愤懑,但这其实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他对波西的感情,还有花费的巨额金钱,是对自己家庭的彻底背叛。可他对此几近漠然。自我的王尔德,即使在波西身上花费再多宝贵的东西,他最在乎的依然是自己。他对波西的爱,可能也只是他爱上了这种孤注一掷去爱的感觉。他对波西的余情未了,可能只是不甘他的投入没有收回足够的回报。所以我一点也不意外,他在信件的最后又忍不住开始责怪,责怪波西,责怪他的母亲,责怪他的整个家族,责怪这个社会将可怕的一切放在了他的肩上。他又开始卑微地祈求与恋人复合,想象着他们将来会有的美好日子。这种幻想也许才是他活下去的支撑,而不是那些艺术、哲学、戏剧。我也不意外他最后的死亡,不意外波西依旧的虚荣与不知悔改。因为王尔德救不了自己,更救不了任何人。

终归一场孽缘,早了早好

“自深深处”,就内容来说,私以为这个题目比狱中记要贴切许多。令人遐思无限,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落寞孤寂之感,也恰如王尔德真实的内心。我记得,出狱后的王尔德依然无法抵御波西的诱惑,可惜相聚只是短短的三个月便又吵架分开。破镜重难重圆,这是不是也再次印证,再难以割舍的爱恋也抵不过现实的不堪。出狱后的王尔德已不是当初的王尔德,但波西却还是当时那个波西,物是人非,一切都不过是一厢执念。不久,王尔德孤独病逝,而波西离开王尔德后,却结婚生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直至1945年去世。期间,波西曾写过一首诗:昨天夜里我梦见了他,看见了他的脸,容光焕发,没有痛苦的阴影……我悲悼着他随风而去的言辞,说完的神秘和被遗忘的故事,那些原本可以被记录下来的绝妙好辞,还有那无声的思想,就像被杀死的鸣禽,于是我醒了过来,意识到他已经死了。所有的爱,都会得到回答。前提是,你必须等待。于是我醒了过来,意识到他已经死了。所有的爱,都会得到回答。前提是,你必须等待。是不是又有点儿像那“错误的时间碰上错误的爱”?你爱我的时候,我还不明白,我明白的时候,你却已经离开!为什么不多等等呢?你终会等到你想要的答案。可是,我想,大概九泉之下的王尔德已不再关心这个答案了。终归一场孽缘,早了早好。"我们彼此在伤害对方的生命,你绝对是在毁灭我的生活,而我也明显没有使你感到幸福,我们所能做出的惟一不可避免的、明智合理的选择就是分开,彻底的分开。"“你是我的敌人:一个从未有人有过的敌人。我把我自己的生活交给你,以满足你那种人的感情中最低级、最卑鄙的感情:恨、虚荣心和贪婪,而你却毫不顾惜地浪费掉我的生活。”这个世界上,我们总会碰上各种各样的因缘,有的令你变得比今天的自己更好,而有的却能令你比昨天的自己更糟糕。毫无疑问,活着时候的王尔德就很清醒地明白,波西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光,对于彼此都是毫无益处的,甚至破坏性甚大。只是,“你像一个孩子一样来寻求安慰和帮助。我向你打开了我的房子、我的家、我的心,我把你的悲哀也变成我的悲哀,以为这样也许能帮助你承受住那种悲哀。”所以,活着的王尔德无法从这段情感里抽离。只有死亡可以!从此,我只活在你的记忆里。从此,可以不再相遇!

王尔德:寻情路上的殉道者

作为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王尔德的开场可以称得上精彩。他是天之骄子,是一颗文坛的璀璨明星。在阿根廷文豪的博尔赫斯看来,王尔德确为千古一人,无人可堪与他的文字魅力相比,也无人比他更富有魅力。从童话《快乐王子》到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以及《莎乐美》等经久不衰的戏剧作品,涉猎之广,作品之精湛,无不验证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是艺术领域的才子,也是内心之美的探求者。而无论是《夜莺与玫瑰》中为“爱情”献出宝贵生命的夜莺,抑或是快乐王子牺牲自我拯救他人的故事,王尔德的骨子里似乎永远有一种殉道者一般的救赎精神,促使他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终其一生寻找内心的真情。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两年的牢狱之灾。面对薄情乖戾的同性情人波西的怂恿,王尔德毅然决然地对波西父亲的指控提出了上诉。可恨这是一个缺乏包容的时代。当罪名一旦下达,昔日聚光灯下的焦点被迫锒铛入狱,其煎熬往往较之普通人更甚。王尔德说过:“我的人生有两大转折点,一是我父亲送我去牛津,二是社会送我进监狱。”1891年,36岁的王尔德遇上了21岁的波西,王尔德曾赞其“玫瑰花般的嘴唇,金色的灵魂,疯狂的激情”,他沉迷于两人之间的爱恋,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他用那炽热无私的爱画地为牢,最终将自己的一切撕得粉碎。他在人生巅峰时期倏然坠落,入狱破产,妻离子散。在这样的情境下,他写下了长信《自深深处》,写与同性情人之间不堪的过往,写自己的软弱逃避,写对家人的歉疚愧悔……他悉数波西对自己的暴戾自私,挥霍无度,在波西身上,王尔德可谓散尽家财。“那些持续不断发生的作乐场景对你几乎成了生理上的需要,身陷其中的你身心扭曲,成为一个令人不忍卒视、不忍卒听的可怕之物。”他并非没有质疑过、害怕过、拒绝过,他曾经一度劝说波西的母亲送儿子出国,或者划清双方的界限来促使彼此都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然而,王尔德终究没有能逃离其内心的魔障,他一次次选择原谅,却一次次遍体鳞伤,重复深陷类似于西西弗斯般的无限轮回当中,直至身败名裂。爱尔兰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谈及《自深深处》时曾评价该书是王尔德最为优秀的叙事散文杰作。其间,王尔德谈及了自己的脆弱和痛苦,对波西爱恨,更延伸到了灵魂的最深处——关于原谅和宽恕。他平静地接受来自命运的审判,将这些日子的苦难悉数咽下,化作思想的甘霖,成就精神的涅槃。《自深深处》堪称一部对于心灵进行深刻剖析的杰作,也是王尔德一生中最为美妙的作品。我印象中王尔德在照片中的形象,身着皮毛大衣,丝绸制的衬衫,象牙手杖,外加宝石戒指,系着精心绣制的宽大腰带,神情忧郁,散发着一种慵懒的贵族气息……一切的一切符合昔日王尔德对于美的定义,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在生命的最后两年,王尔德贫病交加,更是身无分文,对于崇尚唯美主义的王尔德来说,这样的谢幕何其落寞,何其悲伤,何其丑陋。1900年王尔德于巴黎逝世,至死没有再次踏上故土。作为一卷写给情人的书信,《自深深处》充斥着对波西的纠结情绪,甚至生出了令人不忍和唏嘘的心情。说到底,王尔德仍旧是爱着波西的,他自幽暗的炼狱深处奉上一纸情笺,只为告诉昔日情人自己一直想说却未说出口的话语,以及其从未知晓过的人性真谛。他说:“除了爱你,别无他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这是在他,经历同性爱人的背叛,经历人生的巅峰到人生低谷,经历母亲的离世,经历世人的唾弃谩骂,经历牢狱之苦身心折磨之时,在爱与不爱中挣扎反复,让自己的人生彻底深陷悲剧时,写给他同性爱人的一封狱中情笺!他是奥斯卡•王尔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的爱情:他痴情,他执着,他期待,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王尔德是个双性恋,有着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儿子,还有一位同性爱人。在他入狱之前便在当时的社会享有盛名,然而至于为什么会走到监狱这个牢笼里面,这篇长信开启了一个长长的故事。王尔德的思想是极其不稳定的,当他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够理解的是这封长信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缓缓叙述而来。王尔德的情绪有一开始的暴躁,愤恨,悲观,难过,随着事件的叙述,到后面越来越平稳的心态,和他在这两年的时间学习到的关于自身的缺失,自身的不足,心态的改变和放宽,懂得感恩,懂得谦卑,还有对爱情的对爱人对家人的感情的转换。这封长长长的信,像是在叙述他的一辈子,也像是记录他的成长,他的改变,很多的话语看着就像是写给自己宽慰自己的话语,还有自己那些惨不忍睹的过往的爱恋,一起摆在了信封纸上面的时候,在监狱里面的王尔德!一开始的反复无常,逐渐的心态平稳,可能是失望透顶,可能是对人生的参悟,可能是患难之中见识到什么才是真情,可能是真正的明白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不可否认,王尔德对待这份爱情的痴,在这份爱情给他的灭顶之灾时,他还依旧报以侥幸的心理,期待爱人的宽慰,安抚。摆脱自己的思想,仅仅只是看这份爱情,这封情书,我能想到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所以的怨念,愤恨,执着,悲伤,难过,屈辱,执着,还有那些傻,仅仅因为一个情字。他的文字:“你配得上我对你的表示的爱吗?我知道你配不上的。但爱不在市场上交易,也不用小贩的秤来称量。爱的欢乐,一如心智的欢乐,在于感受自身的存活。爱的目的是去爱,不多,也不少。你是我的敌人,从来没有谁有过像这样的敌人。我曾把自己的生命给了你,然而为了满足一己私欲,那人情人性中最低下最可鄙的欲望——仇恨、虚荣还有贪婪——你把它丢弃了。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你把我完完全全给毁了。为了我自己的缘故,我别无选择,唯有爱你。”“你自己在鲜花中了然无事地走了,而我呢,多姿多彩来去自由的美好世界已经被剥夺。”“既是生活在阴沟里,仍然有人仰望星空”喜欢他的文字,但是无法评论他的爱情!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迈入耽美圈两年的妹子,因为这两年的时间接触到过这一类的朋友,他们的纠结,挣扎,痛苦,悲伤,起起伏伏纠纠缠缠不舍得分开的心情,爱情时期的甜蜜。也能够感受到这份爱情不仅仅是甜蜜痴缠的爱情,也是夹杂着痛苦纠结的爱。因此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带着主观思想来看的,所以,其实我在这个过程中给自己的思维限制了,越看便会越是迷茫,我不解与王尔德的痴,他的反复无常,爱人背叛后还抱着期待,还有那份身处绝望的爱情中他的执着。我甚至在看到一半的时候依旧在问为什么!无奈下,请教了我的朋友,我跟朋友诉说看这本书的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告诉我,你可以感叹他的爱情,欣赏他的文字,但是你不能去评价这份爱情,因为你跟他差了几个世纪,再有,你是个入耽美圈两年,你自我的主观思想太明显,会影响你看书的思想!看着屏幕上面的这段文字,我的心瞬间就冷静下来了,我到底想在这本书看到什么呢?我笑了笑!静下心,看完了这本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位艺术才子的悲剧人生!因为面对的是深爱之人,再多的理性也变成了不理性,即便面临身心的磨难,精神的痛苦,世人的唾弃,爱人的背叛,自我世界的崩塌,也没能够挡住他孤身前往那份注定悲剧的爱情!作者:奥斯卡·王尔德:著名的诗人、艺术家,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和颓废派运动先驱。1895年因与同性念爱人的关系而入狱,在狱中两年间受尽磨难,由此产生这封狱中情书。后续故事:1897年获释后,王尔德放弃两名孩子而选择了阿尔弗莱德,在居住法国期间完成并出版了《瑞丁监狱之歌》,之后与阿尔弗莱德同游意大利。但几个月后,两人再次分手。1900年11月30日,王尔德因病于巴黎的阿尔萨斯旅馆去世,终年46岁,死时只有罗比与另一朋友陪伴。

梦中人

阅读王尔德,就是阅读爱情。爱情有许多种。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将最初的人分为三种:男人、女人、阴阳人,身是球形,四手四脚,双面相背,器官亦是双倍的。这些人自高自大,图谋向诸神造反,于是宙斯把每个人截成两半,削弱他们的力量,加倍他们的数目。截开以后,便形成了现在的人的模样。原来的人被截成两半之后,一半想念另一半,费尽心思只为再合拢在一起,于是从很古的时代,人与人彼此相爱的情欲就种植在人心里,它总想要恢复原始的整一状态,把两个人合成一个,医好从前截开的伤痛。可见,爱情与性别无关,更与世俗无关,只是一个人碰巧遇到另一个人,恰是他自己的另一半。这一切就在人类本来的性格里:我们本来是完整的,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以此比拟爱情,不可谓不传神。人往往都有不足之处,渴慕另一个人将自己的灵魂弥补。可是,如果一个人本就趋近完美,更以浪漫如梦般的想象力装点自己的灵魂,那么,他又会爱上谁?那喀索斯只会爱上那喀索斯。他不在乎让多少人为他痴迷,为他心碎,只想与在他的全世界中最美丽的自己相爱。隔绝他接触自己倒影的是水面,让他看到自己倒影的也是水面。他无法得到自己,便会选择跳入水中,即使生命与梦一同破灭,也心甘情愿。王尔德就是这样的人。他是艺术家,他是创作家,他用笔创作梦一样的戏剧,也把生活过成了戏剧一样的梦。他深爱着他构建的一切,这一切围绕的中心永远是他自己。爱是盲目的。当他拥有一切时,他爱着自己。当他失去一切时,他依然爱着自己。无论爱他的人终生为他付出多少,都不如他初见另一个自己的那个惊艳瞬间。爱情就是这样,眼睛只能看见自己想看的那个人。爱越专注,那被注视的所爱就越是光芒万丈——他胜过一切,开口便是诗歌,形象如同壁画,一举手一投足都仿佛站在舞台的中心,与他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盛大的戏剧演出,只想倾情投入,不论结局悲喜。而最后,王尔德发现,他所注视的,是一面映出他自己的镜子。王尔德,梦中人。梦中人知道自己在梦中并即将醒来,难道他就不再做梦了吗?他会尽力紧闭眼睛,延长这个梦,因为只有在梦中,他才能拥抱他自己。但,梦总是会醒来的。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当风花雪月褪去矫饰的外衣,才能看清生活本来的面目。梦中人都不愿意醒来,可有时却是不得不。王尔德在进入监牢之后,才肯直视自己的内心。他早就知道,只是不肯承认,他所爱的是一份年轻的美丽,即便有着种种的不足,至少看起来类似过去的他自己。他知道接近这样的一份爱会遭遇何等危险,只是他刻意的不让自己想起。梦中人再次做梦,用瑰丽的幻想进行规避,却明白无论多么亲密,那份青春都不会融进自己的骨血里。岁月不会回头,他不可能同时吃到生命树与智慧树上的果子,若真正想以人身去接近神,他就必须承认,他自己亦并不完美,也并不高于那被他所爱亦被他谴责、不需他宽恕也一去不回头的爱人,他和他一样,也只是个自私的人。他只是个梦中人。梦中人,不做梦是无法生存的。在心灵的最深处,梦开始的地方,王尔德对心爱的人的每一句失望、谴责、安抚、祈愿,写下种种或激烈或平静的一字一句,其实都是吐露给他自己。他的爱被辜负,他也辜负了爱他的人,这样的伤痛是一样的,并不因谁崇高谁低微而有差异。爱是平等的,都一样无价。伤害也是一样,无论身在何处,自由或拘束,铭刻在心里的,都无法忘记。他鞭笞薄情的爱人,就是鞭笞辜负了他人的自己。他宽恕远去的情人,就是宽恕同样犯下罪孽的自己。他要堕落的对方再次站起来,就是要扶起已然败北于这个世界的自己。“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的一生特质,也可以用来形容自深深处醒觉的王尔德。前一个梦被自己生生的打破,就需要塑建下一个更宏大的梦,来让自己继续生存。可是,仅仅用想象力去装点世界是不行的,生活再浪漫也仅是踏在虚空里。想要接近耶稣,就必须用爱去面对一切,首先,要面对自己。要接受这样的自己,去爱不完美的自己,有缺陷的自己。要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被珍视着的,要为得到了那么多爱而心怀感激。之后,要如爱自己一样,去爱这个世界的一切,即使没有任何一种存在,足以称为真正的美丽,也要尽力去宽恕,尽力去爱。万物齐一,所有灵魂都来自同一个地方,爱他们,就是爱自己。梦中人王尔德,终于懂得了爱的真谛。“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1900年11月30日,在加入罗马天主教会的第二天,王尔德在巴黎的亚尔沙斯旅馆去世。爱给了他的灵魂以翅膀,无论去的是不是天堂,相信他都得到了安息,自深深处。就像圣诗里所唱的那样,“山谷里玫瑰花长得丰茂,那儿我们遇见圣婴耶稣。”——发于《文汇报》2016.3.7

王尔德的生命之光

书很短,如果可以大概专心读一天就可以读完。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是不知道王尔德的背景的。但从字里行间的感情已经感觉到他和收信人感情的非比寻常。我甚至觉得,面对感情的王尔德就像个小女孩一样,飞蛾扑火。面对赤裸裸的现实,王尔德并没有因而颓败,而是反过来深刻思考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不得不佩服,王尔德那些深入骨髓的艺术感,就连责备都能描绘得如此优美,理直气壮。书信的前部分让我感觉是对恋人的深刻的揭发,同时也带有多少怨妇式的埋怨。随着思考的推进,王尔德渐渐深入到宗教、艺术,到书信快结笔时,王尔德似乎已经进入一种艺术性思考。后半段加入更多的是恋情意外的思考。王尔德的思考很容易让我代入,他关于接纳自己过去的思考最让我欣赏。一个人,唯有全方位接受自己,才能迈开步伐。这不是失败者的借口,是一种坦荡。面对仇恨,他却觉得这只是个人的想象力不足。这是对艺术多大的疯魔才能得出的结论?王尔德有过人的自信,也有深入的谦卑。的确不是一般人,要有多大的成就和挫折才能让一个人游刃于天堂和地狱不败,王尔德吧。他的才华却是值得他的骄傲,而骄傲之后留下这么一封书信,对于他的人生,我想到一个词:波澜壮阔。时代在变,现在同性恋已经被司空见惯。若王尔德在今天,或者还是个骄傲的疯子吧。张国荣、王尔德等人,都有那么一股疯魔的劲头,到死都优雅至极。

回到如小孩子般简单

刚开始他像一个怨妇一样在控诉对方的无情无义,虚荣浮浅,林林总总,让人想问为什么,为什么那么痛苦还要坚持,那么多次斩钉截铁的拒绝,还是一步步走向了深渊,走向了这命中注定的劫数。恶大莫过于浮浅。但是王尔德不是,他有足够的理性和人生哲学。从文学的神坛被拉下投到这暗无天日的深渊,他终于明白了谦卑悲怆的意义。在他艺术家的生命中,不应该缺少的一项对生命的终极体验。一个人怎样不仅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要成为怎样的人。我想能解释他为什么一直不放手的原因,那就是王尔德一直是个善良美好的人,而且他的心里充满爱,充满了对美的发现。他看透人性的残酷无情,还是选择用爱去拥抱。不是利他主义,而是对自己内在灵魂臻于完美的追求。但是我觉得他还是不能明白的是,爱让我们去原谅宽恕的是罪人,而不是罪恶。还有王尔德多次说他的波西没有想象力,我觉得不是,没有同理心和没有想象力是有本质区别的。波西应该不难想像被人遗弃的痛苦,特别是病中没人照顾的凄苦。他只是以自我享乐追求自己的欲望为中心而已。一个自私虚荣到无可救药的人。而想象力是什么,我今天看到一个人评论中医的阴阳学说是骗人的,并不能涵盖世界上的所有物质。这才是典型的没有想象力,而且还拿最卑劣的无知去评判一个领域。虽然王尔德整篇书信下来还是充满了智慧的闪光,但是感觉他出狱以后还是回到了以前的状态,并没有真正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就像他自己说的,一个道理,人可以片刻间顿然领悟,但又在跟在后头的沉甸甸的深更半夜里失去。要守住“灵魂所能登上的高峰”,谈何容易。我们思想着的是永恒,但慢慢通过的却是时间。回想我自己,若不是偶然的某一个因素,我想也许现在的我也在深渊当中。这篇书信,真的值得细细阅读好几遍,尽管身处于那样痛苦的境地,除了哀叹就是眼泪的日子里,他写的文字还是具有别样的美感。如果你能理解他的那种挣扎,那么也定体会过那样的悲怆。


 自深深处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