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软件度量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15308832
作者:张松
页数:244页

作者简介

《精益软件度量:实践者的观察与思考》内容简介:软件度量是当今软件开发行业的热点话题,但同时也是推广实施过程中的难题。一方面软件企业管理存在度量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在推行软件度量的实践中问题颇多,效果不佳。人们迫切需要破解度量谜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软件度量实践方法。
《精益软件度量:实践者的观察与思考》并不试图描述一个完整的软件度量体系,也不会试图解决度量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只是从精益理念的角度,尝试重新梳理在中等规模到大规模软件开发中度量体系设计和实施的思路。全书分为3部分,共14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至第4章,介绍了精益软件开发中度量的理念和体系的设计。第二部分包括第5章至第12章,先阐述了流程建模、需求和功能划分的一些概念,然后分别从交付价值、市场响应速度、交付速率、质量和能力几方面探讨了度量维度的问题。第三部分包括第13章至第15章,介绍度量体系的导入和部署。前两章用案例的方式介绍了度量体系验证阶段的准备和工作,第15章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组织范围内部署和推广度量体系。
《精益软件度量:实践者的观察与思考》是作者结合自己在软件开发和项目咨询业界十几年的实践经验,针对软件度量的价值和意义、手段和方法、体系和实践的思考反思之作。《精益软件度量:实践者的观察与思考》对于软件企业和组织管理者、软件产品研发管理者、软件项目管理人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也可以供高等院校从事软件工程和软件度量研究和教学的老师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1 章 度量谜题……………………………………………………………… 1
1.1 精益软件开发的度量体系 ………………………………………… 4
1.2 度量是什么 ………………………………………………………… 6
1.3 度量不是什么 …………………………………………………… 10
第2 章 组织目标…………………………………………………………… 12
2.1 业务目标 ………………………………………………………… 13
2.2 开发组织的目标 ………………………………………………… 17
2.2.1 交付价值 ………………………………………………… 17
2.2.2 响应速度 ………………………………………………… 18
2.2.3 交付速率 ………………………………………………… 20
2.2.4 质量 ……………………………………………………… 22
2.2.5 能力 ……………………………………………………… 24
2.3 小结 ……………………………………………………………… 24
第3 章 决策场景…………………………………………………………… 26
3.1 使用度量的人们 ………………………………………………… 26
3.2 决策的组织上下文 ……………………………………………… 27
3.3 项目决策的阶段 ………………………………………………… 30
3.3.1 项目定义 ………………………………………………… 31
3.3.2 项目执行 ………………………………………………… 39
3.3.3 维护阶段 ………………………………………………… 40
3.4 小结 ……………………………………………………………… 42
第4 章 指标框架…………………………………………………………… 43
4.1 支撑决策的数据 ………………………………………………… 43
4.2 指标 ……………………………………………………………… 46
4.3 指标属性 ………………………………………………………… 47
4.4 指标优先级 ……………………………………………………… 48
4.5 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 48
4.6 指标体系需要演进 ……………………………………………… 49
4.7 度量信息的传播和使用 ………………………………………… 51
4.8 小结 ……………………………………………………………… 53
第5 章 度量对象模型……………………………………………………… 54
5.1 交付流程模型 …………………………………………………… 54
5.2 交付对象模型 …………………………………………………… 56
5.3 度量的边界—DoD(Definition of Done) …………………… 60
第6 章 价值………………………………………………………………… 64
6.1 识别和拆分高价值特性 ………………………………………… 64
6.2 反馈提升价值 …………………………………………………… 68
6.3 减少没发挥价值的特性 ………………………………………… 69
6.4 交付价值的度量 ………………………………………………… 71
6.4.1 发布前– 评估待开发特性的价值 ……………………… 71
6.4.2 发布后– 验证价值 ……………………………………… 73
6.4.3 尝试的价值 ……………………………………………… 77
第7 章 响应速度…………………………………………………………… 79
7.1 响应时间的系统因素 …………………………………………… 82
7.1.1 WIP(Work In Progress - 半成品) ……………………… 82
7.1.2 系统资源利用率 ………………………………………… 82
7.1.3 需求的差异性 …………………………………………… 83
7.2 价值流图分析(VSM) …………………………………………… 86
7.3 累积流图(Cumulative Flow Diagram) ………………………… 90
7.4 库存类指标 ……………………………………………………… 92
7.5  小结 ……………………………………………………………… 94
第8 章 工作量估算………………………………………………………… 96
8.1 基于算法模型的估算技术 ……………………………………… 96
8.2 基于专家判断的估算技术 ……………………………………… 97
8.3 度量单位 ………………………………………………………… 98
8.3.1 功能点(Function Point) ………………………………… 99
8.3.2 用例点(User Case Point) ……………………………… 102
8.3.3 故事点(Story Point) …………………………………… 107
8.4 估算的选择和运用 ……………………………………………… 109
8.4.1 项目定义 ………………………………………………… 110
8.4.2 项目执行 ………………………………………………… 112
8.4.3 估算的沟通 ……………………………………………… 113
第9 章 交付速率…………………………………………………………… 116
9.1 度量交付速率 …………………………………………………… 116
9.2 提高系统效率 …………………………………………………… 119
9.2.1 提高个体的交付能力 …………………………………… 119
9.2.2 优化系统的结构 ………………………………………… 120
9.2.3 减少浪费 ………………………………………………… 122
9.2.4 关于浪费的小结 ………………………………………… 131
第10 章 内部质量 ………………………………………………………… 132
10.1 技术债 …………………………………………………………… 134
10.1.1 技术债的常见来源 …………………………………… 134
10.1.2 技术债的常见形式 …………………………………… 135
10.2 技术债的度量 …………………………………………………… 137
10.3 开发节奏 ………………………………………………………… 143
10.4 测试代码中的技术债 …………………………………………… 143
10.5 度量呈现 ………………………………………………………… 144
10.6 小结 ……………………………………………………………… 148
第11 章 外部质量 ………………………………………………………… 151
11.1 度量产品质量 …………………………………………………… 152
11.1.1 用户满意度 …………………………………………… 153
11.1.2 产品可靠性 …………………………………………… 155
11.1.3 故障成本 ……………………………………………… 156
11.2 提升开发过程质量 ……………………………………………… 156
11.2.1 缺陷防范 ……………………………………………… 157
11.2.2 更早发现缺陷 ………………………………………… 158
11.2.3 减少回归缺陷 ………………………………………… 164
11.3 小结 ……………………………………………………………… 166
第12 章 能力- 学习型组织 ……………………………………………… 169
12.1 个人能力 ………………………………………………………… 170
12.1.1 技术能力 ……………………………………………… 171
12.1.2 主动能力 ……………………………………………… 173
12.1.3 社交能力 ……………………………………………… 174
12.1.4 行为度量 ……………………………………………… 175
12.2 团队能力 ………………………………………………………… 176
12.3 学习型组织 ……………………………………………………… 179
12.3.1 创造持续学习的机会 ………………………………… 182
12.3.2 促进探寻和对话活动 ………………………………… 183
12.3.3 鼓励协作和团队学习 ………………………………… 184
12.3.4 使人们能够寻求共同愿景 …………………………… 185
12.3.5 连接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 …………………………… 186
12.3.6 建立捕获和共享学习的系统 ………………………… 187
12.3.7 为持续学习提供战略层面的领导力量 ……………… 188
12.3.8 阻碍因素 ……………………………………………… 189
第13 章 验证导入(准备篇)……………………………………………… 190
13.1 试点 ……………………………………………………………… 193
13.2 准备 ……………………………………………………………… 195
13.3 评估 ……………………………………………………………… 197
13.3.1 业务目标及度量 ……………………………………… 199
13.3.2 度量数据的消费者 ……………………………………… 202
13.3.3 团队/ 组织当前度量实践 ……………………………… 203
第14 章 验证导入(执行篇)……………………………………………… 206
14.1 基准制定 ………………………………………………………… 206
14.2 目标细分 ………………………………………………………… 207
14.3 指标选择 ………………………………………………………… 208
14.4 数据的收集 ……………………………………………………… 210
14.5 数据的使用 ……………………………………………………… 213
14.5.1 横向比较 ………………………………………………… 216
14.5.2 数据的呈现 ……………………………………………… 217
14.6 反馈 ……………………………………………………………… 217
第15 章 实施推广 ………………………………………………………… 222
15.1 建立愿景 ………………………………………………………… 222
15.2 触发目标 ………………………………………………………… 223
15.3 度量组织 ………………………………………………………… 224
15.3.1 执行组织 ………………………………………………… 225
15.3.2 能力中心 ………………………………………………… 227
15.3.3 团队接口人 ……………………………………………… 227
15.4 度量推广面对的人群 …………………………………………… 228
15.5 知识和能力的传播 ……………………………………………… 228
15.6 实施 ……………………………………………………………… 229
15.6.1 系统化vs. 灵活性 ……………………………………… 229
15.6.2 迭代式的实施 …………………………………………… 231
15.6.3 目标团队 ………………………………………………… 232
15.6.4 数据 ……………………………………………………… 234
15.6.5 IT 工具和设施 ………………………………………… 236
附录 指标和优先级评估示例……………………………………………… 238
交付周期 ………………………………………………………………… 238
价值和效率 ……………………………………………………………… 238

编辑推荐

《精益软件度量:实践者的观察与思考》为ThoughtWorks中国咨询总监力作,业内众多专家高度推荐、精益软件度量的深度观察和思考。

内容概要

张松经历应用开发工程师、产品研发工程师、方案架构师、项目经理, 甚至售前、销售等各种角色。在过去十几年里,对软件的兴趣,使张松一直在这行当的一线体验着软件从业者所特有的辛劳和喜悦,并乐此不疲 。
在ThoughtWorks 中国分公司,张松现在承担着咨询总监的职责,负责中国市场的咨询业务。在这之前,他曾是多个交付项目的项目经理,并作为交付总监负责中国区项目组合的交付保障,此外他还为多个知名企业的产品研发机构或IT 组织提供长期的咨询服务。加入ThoughtWorks 之前,张松是Aspect Enterprise Solutions Ltd(原OILspace Inc)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松拥有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学士学位和英国Warwick 大学MBA 学位。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张松有着国内外软件行业的从业背景,十几年来一直沉浸在敏捷精益实施的第一线,参与了众多大小企业的转型实践,作为许多CIO 和CTO的专家顾问,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我想不出有更合适的人来写这本书了!——郭晓,ThoughtWorks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对于实践者,本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本源去反思相关实践的效用,为进一步改进方向寻求切实的依据;对于正在评估和计划实施敏捷和精益开发的朋友,本书是传统和精益、敏捷之间沟通的桥梁。——何勉,上海贝尔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团队负责人在所有探索有效软件度量方法的尝试中,本书是一本开创性的佳作。——熊节,ThoughtWorks中国本书不是纸上谈兵的泛泛之作,更不是剪刀协助下的资源浪费,它是一个实践者的感悟,行业经验的升华。——胡荣亮,中兴通信业务院技术部部长传统软件研发中的外包行为,显然是一种相对成功的度量,不论是按人头还是按时间,大体是买卖双方能共同接受的。精益软件开发更强调效率,用“外包”的度量方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作者针对这一难题结合自己多年从业经验进行思考,是值得鼓励的一件事情。——霍泰稳,InfoQ中文站联合创始人我看过很多关于精益软件开发的书籍,但是这本书让人眼前一亮:新的角度和更加务实的内容。过程改进需要数据的支持,如何精益地获得更为有效的数据,帮助高效、切实可行的过程改进,本书不但给出了路线图,而且对于每一个节点都给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管理者和团队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会从这本书获得收益。——袁斌,迅思威尔(AgileDo)资深敏捷教练软件企业和软件开发的管理者一直期望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来获取各种度量指标,但指标制定者和考核对象在实践中经常存在脱节的情况,而本书从实践者的角度很好地弥补这部分差距,对指标管理者也有借鉴价值。管理精髓在于实践,期待后续有更多的实战案例。——朱谷,中国惠普企业服务应用管理总监在实际开发工作中,特别是小的开发团队,软件量度常常被忽略。“精益(Lean)”的概念就是去掉浪费,而去掉浪费就首要是软件度量。了解这些,相信读者会不难发现此书的有用之处。——雷剑文(KimManLui) , AGILE 2012技术评审,《Software Development Rhythms》作者作者在本书中分享了他在软件行业多年的实战经验,也分享了他对软件度量问题的思考。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希望我能写出这样一本书。在此特别推荐。——王海鹏,资深软件工程师

名人推荐

张松有着国内外软件行业的从业背景,十几年来一直沉浸在敏捷精益实施的第一线,参与了众多大小企业的转型实践,作为许多CIO和CTO的专家顾问,在这个领域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我想不出有更合适的人来写这本书了!——郭晓,ThoughtWorks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对于实践者,本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本源去反思相关实践的效用,为进一步改进方向寻求切实的依据;对于正在评估和计划实施敏捷和精益开发的朋友,本书是传统和精益、敏捷之间沟通的桥梁。——何勉,上海贝尔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团队负责人在所有探索有效软件度量方法的尝试中,本书是一本开创性的佳作。——熊节,ThoughtWorks中国本书不是纸上谈兵的泛泛之作,更不是剪刀协助下的资源浪费,它是一个实践者的感悟,行业经验的升华。——胡荣亮,中兴通信业务院技术部部长传统软件研发中的外包行为,显然是一种相对成功的度量,不论是按人头还是按时间,大体是买卖双方能共同接受的。精益软件开发更强调效率,用“外包”的度量方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作者针对这一难题结合自己多年从业经验进行思考,是值得鼓励的一件事情。——霍泰稳,InfoQ中文站联合创始人我看过很多关于精益软件开发的书籍,但是这本书让人眼前一亮:新的角度和更加务实的内容。过程改进需要数据的支持,如何精益地获得更为有效的数据,帮助高效、切实可行的过程改进,本书不但给出了路线图,而且对于每一个节点都给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管理者和团队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会从这本书获得收益。——袁斌,迅思威尔(AgileDo)资深敏捷教练软件企业和软件开发的管理者一直期望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来获取各种度量指标,但指标制定者和考核对象在实践中经常存在脱节的情况,而本书从实践者的角度很好地弥补这部分差距,对指标管理者也有借鉴价值。管理精髓在于实践,期待后续有更多的实战案例。——朱谷,中国惠普企业服务应用管理总监在实际开发工作中,特别是小的开发团队,软件量度常常被忽略。“精益(Lean)”的概念就是去掉浪费,而去掉浪费就首要是软件度量。了解这些,相信读者会不难发现此书的有用之处。——雷剑文(KimManLui),AGILE 2012技术评审,《Software Development Rhythms》作者作者在本书中分享了他在软件行业多年的实战经验,也分享了他对软件度量问题的思考。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希望我能写出这样一本书。在此特别推荐。——王海鹏,资深软件工程师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观点,“我们行业的客户不要快,6个月一次的交付已经是他们愿意承受的极限了”,又或是“我们是做企业软件,客户不想总是升级”,还有“我们的客户在招标的时候,他们的功能列表里包含了你能想象出来的所有特性,我们得想办法把所有的条目都打上勾才行”。这些需求似乎都在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快地堆砌功能,单个特性的价值高低或是交付的早晚,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 不过,客户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其实很多情况是其面临某些约束而不得已的做法,并非真正的要求。下面是两个比较常见的约束。 一个是升级的成本和复杂度。如果这种类型的系统升级非常麻烦,成本很高,那么当然客户就不愿意使用新版本。这种现象更多是发生在硬件相关的软件开发领域,而现今在互联网和商用软件领域,一些随持续交付和DevOps兴起的部署和运营手段已经能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是质量风险。一般在生产环境运行了一段时间的版本都是相对稳定可用的,即使有问题基本也是已知和可控的。如果历史经验说明,新版本总是有较高的质量风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打上不少补丁才能稳定,而新特性的收益又非常有限,那么在积累的新特性产生的潜在受益远远大于潜在的风险之前,是没人愿意去升级现有产品的。 如果软件开发组织能够突破这两个约束,就可能开启一个全新的市场,将竞争对手远远抛在后面。就好像iPod在MP3市场上做到的,iPhone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做到的,iPhone上市之前已经有不少智能手机,但大多数人都觉得手机搭载上那些笨拙而又不太实用的软件,意义不大,然而iPhone显然突破了在小屏幕上可用性和实用性的约束,释放出了一个新的巨大市场。 上面的两个约束跟产品形态和部署方式密切相关,业界有不少实践者在尝试各种解决方案,这些技术手段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管理手段所能够触及的优化空间。任何在软件行当里混过几年的人都知道,通过缩短交付周期来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完成一个最小的交付单位,可能是一个最基本的端到端的特性,也可能是一个需要紧急修复的缺陷,要真地使其能够为用户产生价值,总有一些障碍是绕不过去的。


 精益软件度量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介绍了很多的度量指标,也旁征博引了很多其他书籍里专家们的说法。但很好奇为啥有很多书籍都有中文版,书中在引用时却基本上全部使用的是英文名称,这样不太方便读者搜索进行衍生阅读。如下是对文中部分内容要点的摘抄。p2 Roger Martin在他的著作《The Design of Businesses: Why Design Thinking is the Next Competitive Advantage》把知识的演进用一个知识漏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出来。这个漏斗总是从一个问题开始,需要经过谜题(Mystery)、启发(Heuristic)和算法(Algorithm)三个阶段。p3 Roger在书中提出了两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分析性思维和启发性思维。p5 《大学》第三章:“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6 度量是什么:(1)度量是在一个特定组织上下文中形成的一系列共识;(2)度量是将经验模型向量化模型进行匹配的尝试;(3)度量是包含人、流程、组织和工具的一个动态系统。p10 度量不是什么:(1)度量不是软件开发固有的活动;(2)度量应该避免跟绩效直接相关;(3)度量不是免费的。p12 度量体系是引导团队达成业务目标的一整套策略,包含了业务目标、决策场景和指标体系3个阶段。p24 我们可以把质量分为当期版本的质量和持续提供高质量软件的成本两个问题,这其实就是产品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问题。p27 Barry Boehm和Richard Turner在“Balancing Agility and Discipline: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里提到,5个方面的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开发的组织模型和流程模型:(1)关键性——缺陷带来的影响;(2)参与人员的水平;(3)动态性——需求的变化频率和程度;(4)文化——团队有对混乱和秩序的偏好;(5)规模——产品和项目规模。p33 研发竞争力的提升必须要以项目为载体,在实践当中部署实施。p50 随着时间的流逝,流程和指标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执行贯彻的难度和成本已经使其成为正常运转的枷锁,整套体系形同虚设,最后就没什么人会再关心什么是真实地被落实了。- @徐毅:其实就是指标体系设计理念的传承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组织到底要一套所谓完整的指标还是要人们认可、理解且知道如何执行的一套指标,如果人们不能理解,指标再牛逼也没有用。p51 指标演进所面临的一个明显的挑战是历史数据的保留和延续。- @徐毅:度量数据本身的传承。如果度量标准总是变,那么历史数据的参考价值就会被弱化很多。p52 我们希望做到的,首先,每个层面的度量信息应该能对本级组织的改进活动提供帮助。p54 一个开发组织中被度量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交付流程、交付对象。- @徐毅:就是过程和结果。p57 锚定偏见/基准点偏见(anchoring bias):Tversky & Kahneman,1974p114 “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性。这个数字是建立在什么样的置信水平(信心度)上的呢?p114 总的来说,估算有3个主要作用:预测、控制、提升。p118 总的来说,正像Steve McConnell指出的:“不要指望任何单个维度的生产力指标能够给你一个关于个体生产效率的完善图景。”p119 如果把软件开发组织的活动看作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提高系统能力的方法主要有3个方面:提高个体的交付能力;优化系统的结构;减少交付活动中的浪费。p140 业界有试验和研究显示,圈复杂度38代码出错的概率达到50%,而圈复杂度在74的代码出错的可能性增加到98%- http://www.enerjy.com/blog/?p=198p140 McCABE指出,如果测试路径数小于复杂度,则有3种情况:(1)需要更多的测试;(2)某些判断点可以去掉;(3)某些判断点可用插入式代码替换。p141 CheckStyle里用的是类数据的抽象耦合(DAC-Class Data Abstraction Coupling)和类的分散复杂度(ClassFanOutComplexity)。p141 内聚度的一个指标是缺乏内聚的方法数量(LCOM4 - Lack of Cohesion of Methods)。p170 Geoff Colvin在《Talent is Overrated》里认为,科学界至今没有发现什么特定的基因是跟某项天赋联系起来的,他认为“刻意练习”才是在任何领域取得世界级水平的关键。他提到的“刻意练习”有这么几个特点:为提升而特意设计;持续得到结果的反馈;不断重复;对精神上的专注有很高的要求。p182 Watkins和Marsick文章中的DLOQ(Dimensions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Questionnaire)模型。- 在个体的层面,这个模型关注的是:创造持续学习的机会;促进探寻和对话活动;鼓励协作和团队学习;使人们能够寻求共同愿景。- 结构这个层面是联系个体学习活动和组织目标和产出的桥梁:连接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建立捕获和共享学习的系统;为持续学习提供战略层面的领导力量。p197 度量数据是来自一线,第一决策点是在一线,第一目标是帮助一线团队和个人的改进和提升。p206 度量的作用是引导开发组织根据自身的目标,做到“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失败趁早,学习赶快”(Think Big, Act Small, Fail Fast, Learn Rapidly,引用自Marry & Tom Poppendieck的《Lea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 Agile Toolkit, 2003》。)p228 Everett Rogers的《Diffusion of Innovations》p233 Marry Poppendieck认为责任(做什么)、知识(怎么做)、行动(完成工作)、反馈(从结果中学习),这些活动的割裂是造成移交(Handover)这种浪费产生的原因。【附录 指标和优先级评估示例】交付周期:- 版本发布周期- 特性交付周期(需求-验收)- 特性开发周期(设计-功能/集成测试)- 特性库存周期- 用户故事平均周期- 用户故事库存周期- 缺陷交付周期(识别-交付)- 缺陷修复周期(定位-修复)价值和效率:- 版本交付价值- 迭代交付价值- DoD(单元测试/功能测试/联调/集成测试)- 迭代产能平均值- 迭代产能趋势- 团队日均代码合入量- 人均日合入次数- 团队日均合入次数- 待功能测试(特性数/估算工作量)- 待联调(特性数/估算工作量)- 待集成测试(特性数/估算工作量)- 待分析(用户故事数/估算工作量)- 待开发(用户故事数/估算工作量)- 待测试(用户故事数/估算工作量)浪费:- 对发布无价值的产物或活动- 分析未开发的需求(条数/分析小时数)- 开发未测试的代码(KLOC)- 未更新的文档(字数)- 设计未执行的测试用例- 超过n次重复的手工测试用例数- 特性平均待功能测试周期- 特性平均待联调周期- 特性平均待集成测试周期- 用户故事平均待分析周期- 用户故事平均待开发周期- 用户故事平均待测试周期- 与迭代目标无关活动的时间- 支持活动(团队小时/迭代)- 任务切换- 等待依赖(设备、环境、系统)
  •     本书大概是目前市面上能找到的比较全的介绍精益软件开发度量方面的书的唯一一本吧。所以说“开创性”的也不为过。作为繁忙的IT人,读大部头的度量书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很需要这样一本概括比较全,内容又不是那种平时用不到的繁杂的度量算法的那种书。从这个角度出发,本书很符合我的需要。本书结构也比较清晰,读者对象大概是对精益软件开发经验比较欠缺的组织和个人,所以,介绍精益的理念和做法占了比较大的篇幅,但是也可以理解。 精华在于,对于由“如何更好地进行软件开发”这个谜题引出来的对于精益软件度量的解答:对于一个企业价值,生产效率,质量(内部质量和外部质量)和能力的度量。不过看完也是有点小小的失望,也是觉得理论有点过多,基础知识普及有点多了。如果实际的例子和度量指标的关系更多一些,就会有更眼前一亮的感觉了。希望能看到关于这方面讲述更深入的书出现。
  •     对于敏捷和精益产品开发,度量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却无法绕过的话题。讨论它并不容易,需要综合产品的设计、开发、营销,以及项目和组织的管理运营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考虑。正因为此,我相信由张松来讨论这个话题再合适不过。一方面,张松的实践经验从相对传统的电信和金融行业跨越到互联网前沿等诸多领域,职能也从软件开发跨越到组织运营的诸多方面;另一方面,近年来张松作为Thoughtworks咨询师和团队管理者,在敏捷和精益实施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有效的度量体系首先应该是面向价值的。度量目的不是“控制”,而是改进价值交付能力。本书从价值的定义出发构建度量体系,涵盖价值交付的灵活性、速率、质量,以及组织的价值交付能力。软件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度量同样也不简单,作者始终以精益思想和系统思考为指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端到端的系统的面向价值的度量体系。好的度量体系更应该是面向实施的。本书的理论全部提炼自作者的亲身实践,在前两个部分(第1到第12章),作者一梁一柱、一砖一瓦地构建度量体系,虽然系统性强,但多少有些枯燥。到了第三部分(最后3章),作者开始讨论度量体系的导入和部署,此时读者会发现,原来所有的理论都将落实到实践,并且有现实案例的支持,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仿佛度量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刚拿到书稿时,我担心它的受众有限。一线的实践者,如敏捷开发的实施者往往并不关注度量;而对于还未开始实施敏捷和精益开发的朋友,书中的概念又太过超前。读完书稿,再去反思这个问题,我深知本书的价值所在。对于实践者,本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本源去反思相关实践的效用,为进一步改进方向寻求切实的依据;对于正在评估和计划实施敏捷和精益开发的朋友,本书是传统和精益、敏捷之间沟通的桥梁,它没有直接推荐具体实践,而是引导大家从价值去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改进,如何设定改进的目标,评估改进的效果,并为实施的动态计划和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希望你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一起思考、总结,在实践中完善、提升。上海贝尔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团队负责人 何勉

精彩短评 (总计20条)

  •     更像一本讲述软件研发过程的书,只是把度量作为一个主导因素加了进去。初次接触度量的人,不要期望读完这本书就能理解度量。
  •     原来我们说:想做性能优化吗?先度量再优化;现在完全可以说:想导入敏捷或者组织改进吗?先度量再改进。这本书系统地阐释了软件交付活动中的定量指标(产能/效率/内部/外部),让每一项生产改进活动都有据可以。这本书写到心里面了,2天看完,5星
  •     还行,能看出来作者对软件度量现状非常了解
  •     这本书写得很好,看得出作者有很多实践的经验,书中列举的有些案例简直与我看到的一模一样,可是,为什么我看完之后这么绝望呢?!
  •     是 ThoughtWorks 的人写的,果然是咨询公司出身的的,理论化的东西一堆堆的, 唬人绝对是没有问题了,都是理论派, 实战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很适合IBM,电信,诺西 之类的 , 非常重视流程的公司去使用, 世界500强的公司非常重视这方面 ,除了你想去做咨询师,或者理论家. 这本书真的不是很有意义
  •     浙江图书馆,馆内阅读
  •     真正解决了我在客户现场遇到的一个难题,如何恰当的做好精益软件度量?特别是最后三章的实例,讲述了如何准备导入、执行及推广度量体系到一个组织内,很有参考价值。发现一些小问题,也已经反馈给作者。强烈推荐!
  •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230799/
  •     很喜欢,可读性很强。
  •     也算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吧,有些地方不够深入浅出。
  •     这本书在我看来比较适合两类读者群,一是IT和软件研发中高层管理人员,一是在一线实施精益和敏捷的教练,如何度量团队和组织持续改进的进度和质量,这本书旁征博引加上作者多年经验,给出了足够全面和细致的参考。
  •     书中方法和案例来自作者自身实务经验和对业界优秀实践的总结,一些工具和图表很具有启发性。讲述时也不乏思辨精神,值得一读。
  •     本书是@sgmalt 为谜题寻找启发式方法的努力. 度量本身还是个谜题, 度量体系要在可靠性, 有效性和成本之间权衡. 度量三要素包括业务目标, 决策场景和指标框架. 貌似少了实现手段: 把我们区分开的不是目的(目的是有限的), 而是以什么取向来实现目的. 度量是为了反馈, 决定什么时候应该进行干预
  •     三颗星给软件度量这件事本身。
  •     爱因斯坦说, 我们不可能在产生问题的同一意识层次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本书就是个云梯,借助他爬到高处看清形势,然后再下来踏实干活。两天的阅读下来,受益良多!
  •     翻译腔重得令人不敢相信是国人写的,充斥的名词定义仿佛手里拿着的是本词典
  •     首先想说,很少看到业界有人敢于挑战这个高难话题,而且是中国人,勇气可嘉!其次,书中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构建的理论体系也严谨合理,有大量一线开发者才能体会到的心得和经验,还有一些参考数据,比如业界对圈复杂度的考量,值得借鉴。但作者将海量选择留给了读者,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敏捷和精益,肯定会在度量的海洋中迷失。
  •     买回来看了一下发现不是我想要的那种书,算了,先放着,以后无聊了再看。
  •     用作者的框架将现有的许多实践串联起来是最大的收获。例子都是企业开发,互联网方面案例太少。
  •     帮我把自己在度量问题上的零碎认识归拢到一起了,很棒的一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