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229097983
作者:华璐 沈慈晨
页数:224页

作者简介

业界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和品牌《财经》杂志记者重磅作品,朝圣德国百年制造业发展奥秘,
解读一个品牌赢得世界的传奇,这也将是中国制造的未来
任志强鼎力推荐
《财经》杂志执行主编靳丽萍
《英才》杂志社社长宋立新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李三
联合推荐
与“中国制造”类似,“德国制造”曾经是廉价产品的标签,但经历100多年的变迁,德国制造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完美品质象征。本书是一部“朝圣”之旅,将从“德国制造”的故事和思考中为中国制造和我们众多高端读者发掘深层次的启示。
1.从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入手
全书将分为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依次从探寻——解读——思考三大维度展示和分析德国制造的成功历程,内容涵盖德国百年制造业的产业制度、文化环境、创新机制以及背后的教育、养老等与德国百年制造密不可分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影响因素。
2.大量丰富详实的案例分析
本书讲述与还原“德国制造”在百年起起伏伏中的精彩故事,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心向往之的高端品牌的成长细节和成功分析,联系中国制造的发展前景,为众多高端读者提供精准全面的参照。
3.业界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和品牌《财经》杂志原创大作
《财经》记者亲赴德国制造业百年企业采访调查,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与访谈内容,以财经风格的写作实力为本书内容保驾护航。

内容概要

华璐、沈慈晨,《财经》杂志高级记者。
《财经》杂志始终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编辑理念,以权威性、公正性、专业性的新闻原则,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决策的重要动向和资本市场建设重点事件;同时关注海外的重大经济、时政要闻,并通过记者现场采访获取第一手资讯,以深入细致的调查报道和深刻前瞻的观点评论,不断扩展中国媒体报道空间与深度,推动中国改革与开放进程。是中国政、经、商、学界的研究者、管理者、决策者的必读刊物,被公认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新闻杂志,具有深厚和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力。


 德国制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曾几何时,德国制造成为德国的国家品牌,成为了工艺精湛,质量一流,细节至上的代名词,回顾历史,德国制造也经历过从“便宜和劣质”到“更便宜与更好”的蜕变,从精致厨具到高级轿车,德国制造一路向着高大上飙进。如果说中国制造的现在就是一百年前的德国制造,那么,看着百年后的自己,现在的中国制造又该做些什么来跨越赶超呢?先看看德国制造的隐形冠军们的成功奥秘。“隐形冠军”一词来源于赫尔曼·西蒙的《21世纪的隐形冠军》一书,他在书中找出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真正的功臣,德国的中型企业,它们是市场的领导者,却鲜有人晓,因此,被称为“隐形冠军”。那么这些隐形冠军又是怎样造就的呢?本书第一章节对此进行了总结,家族的荣耀、专注的精神、基因中的扩疆精神、朋友般的客户关系、停不下的研发与创新、无处不在的质量管理、德式企业人本主义的责任观,这七个关键因素是德式企业制胜的关键,对比中国制造,专注的精神最值得反思,制造业出现困境,不寻求产品更新和升级,反而抽资炒楼炒股,盲目上市,最终,失去了竞争的根本。当然,德国制造的未来也面临着挑战,家族企业的管理、继承等问题日益突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重重,像中国一样的后发国家的价格竞争成为德国制造的另一挑战,人才短缺同样棘手。而德国政府所做的就是提供孕育隐形冠军的土壤。鼓励创新,对研发的高投入,大力发展研究所,实行“合同科研”,用法律手段保障研发安全,同时实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保障高素质的劳动力的供应,实施养老改革保证企业竞争力。但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同样存在着隐忧,人口老龄化危机、贫富差距扩大、以及产业单一,没有互联网领域优势都成为德国发展的制肘。其实,看着德国制造的这一切,再听一听对专家学者的访谈,对中国制造会何去何从,或者会有所启发。那么中国制造目前的位置是在哪里呢?《21世界隐形冠军》作者赫尔曼·西蒙这么说,“人们常常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这也许是真的但是谁来建造这个工厂呢?很大程度上是德国。”正如郎咸平的6+1产业链理论所说,整个产业链的“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以及终端销售这6块创造的价值是90%,而中国的“1”,产品制造仅占10%,所以,郎咸平说,我们越生产,美国就越富有。同样,德国制造面临的困境,中国制造都有,人口老龄化,研发创新、融资困难等等,显然,以德国制造为镜,中国制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德国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国度,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元素,比如康德和叔本华以至于尼采,比如普鲁士俾斯麦以至于纳粹的希特勒,还有挑起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战败但很快浴火重生的不死鸟....凡此种种,形成了德国印象:理性与严谨的战车。所以,德国足球队被称为战车,德国的制造业也被称为战车。遗憾的是,对于这辆战车,我们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大都是二手材料。这次,《财经》派出团队亲历德国,实地考察制造业并形成了《德国制造》这本书,确实是国内研究的德国的一种突破。《德国制造》这本书布局很强大,既有宏观概览,又有微观透视,可以说作者试图用尽吃奶的力气来分析的德国制造。宏观方面,包括历史进程、产业制度、文化环境等,微观方面,则选取了很多代表性企业,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成功探讨了德国制造崛起的秘诀,进而从“德国制造”的故事和思考中为中国制造和我们众多高端读者发掘深层次的启示。比如文化环境,我们可以从书中读出德国制造的两个特点,一是极致,二是热爱。德国制造的特点就是精密,德国制造,代表着高标准和近乎“偏执”的严要求,切合了德国人一丝不苟的量化习惯,这点尤其值得国人学习,我们的缺点就是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缺乏那种量化思维,因而,产品也只能停留在廉价货出的层面,无法达到极致,因而也就没有档次。其次是热爱,在德国有子承父业的习惯,在很多德国公司,经常能听到三四代人在同一公司工作的故事,尤其是在机械制造方面,很多中小型公司都是家族企业,依靠高品质延续了上百年。有了这样的传承,在产品质量上就有了敬畏之心。其实,这本质上还是对职业的热爱。但中国呢?有多少百年老店?更多的是,农民的孩子不想当农民,工人的孩子不想当工人,商人的孩子不想再当商人,医生的孩子不想当医生,因为缺乏热爱,热爱都没有,就不会有敬业。所以,培育热爱感,也是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除了文化环境,德国的养老制度、产业制度也都很有特点,而且相互间配合的很巧妙,所以让德国成为高端制造业的圣地。所以,中国制造业要想转型升级,结合实际学习德国经验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毕竟,我们无法也不能永远做廉价货。
  •     “德国制造”,“中国制造”的一面镜子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占比超过50%,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是《财经》杂志记者华璐、沈慈晨赴德国制造业百年企业的“朝圣”之著,翔实的讲述与还原了“德国制造”在百年起起伏伏中的精彩故事,以及“德国制造”取的成功的关键要素。“德国制造”对于大而不强的“中国制造”而言,既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很多可资借鉴经验。 “德国制造”向来以质量闻名,堪称“品质保障”的代名词。一如华璐、沈慈晨在书中所言,对于标准的依赖、追求和坚守,必然导致对于精确的追求。而对于精确的追求,必然反过来提高标准的精度。德国人的精确主义,必然会带入其制造业。精确主义直接给德国制造带来了精密的特性。相比之下,中国语言中的“差不多”,既表现出中国人驾驭的“不确定性”,也显示了“中国制造”的不求精确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企业走路,政府铺路。德国制造,是国家战略。首先,政府重视制造业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它的最大特色是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对企业和科技界进行沟通和协调;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剩下的1/3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买单。其次,德国企业“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此所谓“大业”特指“大事业”,在业内有地位、受尊敬。这些大业者,有些今天仍是中小企业,例如: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都是行业的全球领袖。“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强”的自然结果。 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或拥有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或具备一马当先的技术优势,在公众视野内相对低调,年收入在50亿欧元以内——具备上述特征的企业被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教授称之为“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这些“隐形冠军们大多从事制造业且极为专注自己的细分领域,在创新和研发上不遗余力,拥有出色的产品和服务,并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竞争力。”所以,“中国制造”不应急于炒“概念”,而应静下心来把德国企业最传统的精华学会。简言之,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就必须专注(focus),即在产品和业务上选择“做深”,而不是“做广”。 “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一如德国大众公司的一名工程师所言,德国企业文化中总是把质量放在至高的地位,既不会因为追求先进而追求先进,也不会为“高大上”而“高大上”。这是德国企业的显著特点之一。一如华璐、沈慈晨在书中所言,“德国目前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达到工业3.0阶段。德国企业的某些关键工序甚至停留在1.0至2.0之间。”比如,全球最大工程机械用关键零部件公司凯奥集团,其液压件铸件清砂工序,还由很年长的工人慢悠悠手工进行。德国佬为什么不采纳机械化、自动化甚至数字化呢?其中的奥妙值得思考。当然,德国制造业之所以长盛不衰的奥秘还在于“质量”和“创新”。 制造虽易,质量不易。且行且珍惜。日前,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在《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中,华璐、沈慈晨从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入手,依次从探寻——解读——思考三大维度展示和分析德国制造的成功历程,内容涵盖德国百年制造业的产业制度、文化环境、创新机制以及背后的教育、养老等与德国百年制造密不可分的一系列鲜为人知的影响因素。当“工业4.0”上升成为德国的民族战略,“中国制造2025”的路在何方,不但要看企业,也要看政府。 原载2016年3月15日《重庆日报》第17版品读 http://cqrbepaper.cqnews.net/cqrb/html/2016-03/15/content_1898906.htm原载2016年《城市化》第七期http://www.ciudsrc.com/new_zazhi/fengmian/qiqi/2016-07-11/103124.html --------------------------------------------------------------------------------------------------------------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精彩短评 (总计18条)

  •     经管类垃圾书又一本,标题党而已,不如直接去读原著,隐形冠军。最近发现这类抄译加工的经管书好多,5分钟看完,肤浅。
  •     着重介绍了德国的中小企业及其家族文化。前面部分印刷错误不少,Mittelstand和Mittlestand傻傻分不清。
  •     扫盲书 内容涉及范围也很广~
  •     全书分作四个部分,但是可以看出来,主要这本书是由《隐形冠军》的书引出的,还有后面一个简短的访谈。书比较浅显,容易读,我一天之内读完的。含金量有限。主要是为了凑数,前后例子至少反复一次。我觉得中国人写的书没什么太多的深度,如果要想获得更多的细节,还是去读《隐形冠军》吧。扫盲可以,如果了解了一些德国的工业,就不必去读了。
  •     一般。速读即可。制造业可引申学习。
  •     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历史很相似,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优势消失之后,技术和品质将成为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关键。这是本料很足的书,推荐一读。
  •     本想打四颗星,但因为这本书后半部分存在很多重复表述,降为三星。但不得不承认从书中还是了解到德国企业许多优秀得管理做法和企业策略的,没有做过调研,不知道书中案例的真实性,从理论上讲是有道理的。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
  •     那么爱用德国品牌,这本书中就是揭秘为什么德国制造是品牌的保障,对中国制造的未来的很多判断和建议也是肺腑之言。
  •     这是一本2小时扫盲读物,较全面的分析了德国制造的优势:1•专注精神促使德国企业锁定利基市场,另辟蹊径成为该市场的隐形冠军,他们的市场地位靠高质量而非低价格(弊端:利基市场较小,有中国的价格竞争); 2•一般不上市,可以不为短期利润目标牺牲长期发展(弊端:受限于资金一般很难迅速扩张,一般德国企业靠银行和发债融资);3•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职业精神的工人,就算中国引进了设备和技术,在蓝领工人素质上无法与之相比。(隐忧:老龄化社会,出生率低)。
  •     《德国制造》深刻阐释了德国百年制造业发展的奥秘,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在世界前五的经济体中,德国的工业4.0值得我们深思。
  •     比较浅,偏又没提供什么引申阅读。想看看隐形冠军相关的书。
  •     算是扫盲读物吧,内容比较浅显。不过还是那样,虽然道理简单,但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哦还有,书里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现在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增速远赶不上工资增速。所以,你的价值都体现在了你的工资上。
  •     我很想知道西蒙博士说的中国的80多家隐形冠军是谁?
  •     职业化对个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困境
  •     中国人写的,记者思维。对德国工业的介绍并没有超出我们一般认知的范围,比如高等教育和技术人才的双线培养啦,中小企业制造出许多细分领域的全球销售冠军产品啦,技术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啦,家族企业优于上市公司啦,等等。但这本书无意中也告诉我们,德国的工业体制基本上无法复制,这是和整个德国的文化、人才教育理念、经济版图分布等多重因素相关的结果。所以,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启发点在哪里。
  •     一本了解德国制造业为什么成功的好书
  •     德国制造有今日的声誉,非一人一时之功,从政府到社会到企业到个人,方方面面的因素相互契合,才逐渐发展到世界领先的地位。
  •     阅读2015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