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论语》

出版日期:2016-11-20
ISBN:9787539990732
作者:华杉
页数:704页

作者简介

《华杉讲透论语》作者华杉,综合了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先贤的经典阐释,用409篇轻松畅快的解读文章,带你回到2500年前孔子讲道理、讲故事的教学现场,平白如话,亲切有味,读起来毫不费劲。
即使你对文言敬而远之,也完全不了解先秦历史,但只要跟着华杉的解读,《论语》就字字明明白白。华杉钻研《论语》三十年,吃透了贯穿始终的“仁”的价值,融汇了历代注家刘宝楠、朱熹、王阳明、曾国藩对《论语》原意的不同解释。正本清源、深入浅出,把《论语》从春秋传承至今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讲得让你豁然开朗。
翻开本书,无比顺畅地逐字逐句读懂《论语》原文,切身体会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得以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箴言。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学而第一 / 1

学《论语》,要怎么学 / 1
不要以为我知道,别人就有义务知道 / 4
孝悌是为仁之本 / 5
从说话的语气和神色,最可以观察人 / 6
每天要问自己的三件事 / 7
人人都是“民之父母” / 9
行有余力再读书 / 11
人伦品格是大本,读书学习是末技 / 12
“一听就懂,一用就不会”,是自己不厚重 / 13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来自于祖先的付出 / 15
温良恭俭让,不是让人服你,而是让人喜欢你 / 16
子欲孝而亲不在,非孝子之言也! / 17
“以和为贵”的原意,不是要和平不要斗争,
而是精妙完美的礼仪理念 / 18
慎始才能善终。不搬起石头,就不会砸到自己的脚 / 20
儒家论学,一是读事、一是读书、一是交友 / 21
贫富的价值观,和学问之道 / 22
拒绝了解别人,就是拒绝进步 / 23

第二章 为政第二 / 25

管住自己,是管住别人的最好办法,也是唯一办法 / 25
有善无恶,思无邪 / 26
耻感文化/ 27
孔子学问进阶的六重境界 / 28
关于孝的四条问对(一):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 30
关于孝的四条问对(二):
最难的是任何时候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 / 31
读书是为了照做,不是为了解说 / 32
孔子三步观人法 / 33
温故而知新,关键在温故。不温故,则无以知新 / 34
君子和小人的本质差异 / 36
学习之道,在于多读书、多实践、多拜师、多交友 / 37
成功都是积累得来 / 38
人们不知道的毛病,不在于不知道,而在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还自以为自己全知道 / 40
孔子讲升官之道 / 41
一部《资治通鉴》对人君的教诲,主要就六个字:
“亲贤臣,远小人。” / 42
你想别人对你怎样,一切尽在你自己怎样对别人 / 43
我自己不变坏,就是对国家最大的政治贡献 / 44
诚信则得自由,无信则卡死自己 / 45
熟悉历史,就能预知未来 / 46
不是你的神,你不要拜。该你担当的事,你不要躲 / 47

第三章 八佾第三 / 49

君子对不该做的事,不敢去做,就是不忍之心 / 49
僭越其礼,必觊觎其位 / 50
孔子论礼乐之道 / 51
如果心中没有感情,礼仪就是虚文缛节 / 52
凡事都有历史原型 / 53
豪气让人快乐,也给人招祸 / 54
君子之争,比如射箭 / 55
敬礼,先有敬,后有礼 / 57
学习的成果应放到自己身上,切己体察 / 58
仪式一举一动都是神圣符号,是国家的神话原型,民族的精神原力 / 59
我不知道有没有神,但我就跟有神一样要求自己 / 62
君子有独立人格和价值,不搞人身依附,不找靠山 / 63
不要信任,要确认。要谦虚,要谨慎,关键在多问 / 64
射箭的礼仪,在于射中,不在贯穿皮革 / 66
本质没了,我们仍然要尊重那形式 / 67
儒家的君臣之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的本分是礼,臣的本分是忠 / 68
从《诗经》说情绪管理 / 69
孔子门下的问题青年:宰我 / 70
孔子论管仲:只有经济战略,没有政治理论 / 72
易乱为治,必待非常之人 / 75
孔子论舜的音乐和周武王的音乐 / 76
礼节仪式,需有恭敬相信之心 / 77

第四章 里仁第四 / 78

世风败坏,责任在谁?责任在“我” / 78
君子不怕吃亏,最怕占人便宜 / 79
我们为什么老说做人太累,是因为自己有了私心 / 80
“仁人志士”的原意,不是抛头颅、洒热血、闹革命,
就是立志做个好人,自己不要变坏而已 / 81
我处理这个事情,如果和圣人一样,那我就是圣人了! / 82
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你自己想明白,别去要求别人 / 83
从一个人犯的错,可以看出他是什么人 / 85
不知道,本来就是人生的意义和游戏的乐趣,
都知道了,真就可以结束了 / 86
我们需要攀比的不是财富,而是自身的进步 / 87
君子心中只有义,没有羡慕嫉妒恨 / 88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 89
什么都照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干,那怨恨你的人就多了 / 90
礼的根本精神是让 / 90
实胜于名为善,名胜于实为耻 / 92
学习难在一以贯之 / 93
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 / 95
安心做事,接受结果 / 96
你是缺钱还是缺德?是见贤思齐,还是见钱思齐? / 97
孔子讲孝敬父母的四个要点 / 98
“实在”,是人的最大价值 / 100
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 101

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 / 102

孔子和孙子,求全都是核心价值观 / 102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 103
孔子论子贡:治国安邦之大器,但够不上君子 / 104
口才够用就行 / 105
有本事的人不缺机会,缺的是认识 / 106
子路:性格即命运 / 107
没有一点点私心杂念,没有一刻停息,才叫作仁 / 108
自知之明与自屈之量 / 109
惰气、暮气,是进步需要克服的 / 110
原则本身就是我们的最大利益 / 111
为什么孔子说子贡无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12
四书的学习顺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 113
学习一是要信服,不服老师你就别学;
二是不要急于学“新东西” / 114
聪明的人常常不够勤奋,地位高的人往往耻于下问 / 116
子产的四条君子之道,也是领导力之道 / 117
和朋友相处之道:不管多熟,始终对对方保持尊敬 / 118
所有祭天祭地祭祖宗,都是政治活动,不是迷信活动 / 119
努力工作,等待被开除 / 121
什么叫仁,词语本身并不精确,有很大的表达弹性和理解公差 / 122
“三思而后行”,原意是不要想太多 / 124
“愚不可及”,原意是大智若愚,谁也比不上 / 124
没有机会在当世施展才华,就为后世投身教育 / 125
伯夷叔齐的态度,就是真正的对事不对人 / 126
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是就是,非就非,那才叫直 / 127
君子一举一动,都是真心实意,光明正大来,坦坦荡荡去 / 128
人生的三个志向,三个层次:义士、君子、圣人 / 129
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聪明才智呢:
“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 / 130
好学的四条标准:
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 130

第六章 雍也第六 133

可以放松别人,不能放松自己 / 133
不迁怒,别把气撒在别人身上 / 135
孔子用钱的道理:不该给你的,你来要也不给;
该给你的,你不要也得要 / 137
英雄不问出处,圣贤不问出身 / 138
做一件仁德的事不难,
难的是连续三个月不做一件不仁德的事,不动一点不仁德的念头 / 140
什么样的人可以提拔?果决能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艺 / 141
一段公案:闵子骞为何拒绝去费邑做长官? / 142
冉耕得麻风病:贤人得恶疾的典故 / 144
快乐论:志向是快乐的根本保障 / 145
该做到的没做到,你别解释 / 147
君子儒与小人儒。学问也分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 / 148
圣人教诲,千章万句,总结一句话:走大路,不找捷径 / 150
君子可以装小人,小人不能装君子 / 151
口才和外貌,是小人讨人喜欢的两大利器 / 153
儒学非常简单,就是日用常行,但简单的事,人们就是不做 / 155
文质彬彬,是一种领导力 / 156
认识到自己是幸存者,就有敬畏心了 / 157
人生即学习,学习是人生的全部目的 / 158
儒家教学法四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159
儒家的“劳资关系”,就是劳动模范和最佳雇主的关系 / 160
儒家的山水文化和精神 / 163
万事都有次序,必须按次序取舍,不能哪头都占 / 164
知道自己是干啥的,该守什么规矩,这很重要 / 166
孔子说,宣扬舍己救人,就是愚弄人 / 168
圣人经典流传两千多年,每一个字都深不可测 / 170
孔子的八卦故事 / 172
中庸不是平庸,而是恰到好处 / 174
仁的方法论:不要做圣人,要做仁人 / 176

第七章 述而第七 / 178

述而不作,是思想认识,是学习态度,也是创意方法 / 178
学习的三大标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179
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 / 181
把自己收拾整齐,是为了照顾别人 / 182
精而熟之,鬼将告之 / 184
孔子理想中的人才需具备的四条素质 / 185
学习需付出代价 / 186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 188
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 / 190
学会放弃/ 191
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天道酬勤,这是可求 / 193
孔子所谨慎的三件事:斋戒、打仗和生病 / 194
孔子三月不知肉味 / 195
孔子论正义与哈佛大学的正义公开课比对 / 196
得道之人/ 199
易经64卦,就是人的生活境遇中64种可能遇到的情况 / 200
读书、写作、朗诵,是学习的三大功夫 / 202
叶公好龙的龙,就是孔子吧! / 204
天才论:天才是否需要学习? / 205
中国人不信神,这是从黄帝的孙子颛顼传下的政治遗产
——绝天地通 / 208
拜师,不是他比我强,而是每个人身上都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 210
哪国都能任用孔子,唯有宋国,绝对不能 / 211
圣人之道,都是最基本的原则,和最简单的道理 / 212
什么是忠呢?忠者,不自欺也 / 214
孔子界定“正面人物”的四个标准等级:
圣人、君子、善人、有恒者 / 215
中国人的仁义思想与环保传统 / 217
历史是很不可靠的,就算是一手,也不可靠 / 218
要把人往好处带,别把人往坏处推 / 221
做圣人也容易,你今天就可以试试:圣人情境模拟法 / 222
圣人的修养:善则归君,过则归己 / 223
孔子唱歌的故事:学习之道,取人之长也 / 225
知道不是懂得,做到才是学到 / 226
孔子的两个不厌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 228
凝聚人心,整合社会,是为神 / 229
宁愿节俭鄙陋,也不要奢侈凌人 / 232
儒家的不焦虑之道——志向、使命与无我 / 233
容貌、气质、脾气,背后是人的德性和修养 / 235

第八章 泰伯第八 / 237

做好事是德,不留名更是至德 / 237
对朋友关系的重视,是儒家一大特色 / 239
儒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观念: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 240
儒家思想,很大程度是讲领导力 / 241
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 / 243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圣人君子和顾命大臣 / 245
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 / 246
知道自己没修养,就得重新学习 / 248
“不做判断,跟着走”是一种智慧、性格和能力 / 250
君子该如何与小人相处:不可嫉恶如仇 / 252
骄傲的反面,不仅是简单的谦虚,而是善与人同,与人为善 / 253
学习,是为己不为人,谋道不谋食 / 255
学了这道,就要践行,按这道去做,死而后已 / 256
喜欢对别人的工作发表意见,是一种浅薄的表现 / 259
三种“天下之废材” / 262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和我的七条读书方法 / 263
高管必读:你得了某个位子,
别把它当权势利禄,要把它当责任担当 / 265
尧舜故事的本质,不在事实,而在于其象征意义:
创造一种共同价值观的连接 / 266
要得人,先要修身 / 267
“克勤克俭”,是克勤于国,克俭于家 / 269

第九章 子罕第九 / 271

接受命运,是把握命运的前提 / 271
伟大的人介绍自己的本事,总是从最小的事说起 / 273
仪式就是精神,仪式就是态度,仪式就是本质 / 274
四种坏心态,人所常有,圣人绝无 / 275
孔子的气势:以中华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自居 / 277
圣人多能干粗活,因为他不会认为什么活不该我干,
而是干什么都能干好 / 278
问题即答案,一旦找对问题,答案就在问题背面 / 279
神话传说,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象征 / 281
人性的弱点:一方面想出人头地让人尊重,
另一方面又蔑视权贵粪土当年万户侯 / 283
师徒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机制,是最好的人力资源文化/ 284
该怎样,就怎样,不要姑息迁就,不要坏了规矩 / 286
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把那一部分坚持住,就是人生原则 / 287
孔子为什么想渡海去朝鲜? / 289
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最彻底;
在最寻常的事上,付出最不寻常的努力 / 290
简单、单纯,但是日日不断,一刻不停,就是坚持努力 / 291
好色,是最大的诚意,是知行合一的极致 / 292
所谓坚持,不是确信坚持就是胜利,
而是有使命驱使,志向支持,且能接受任何结果 / 293
最快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一天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 / 295
今天名闻于世的,都是昨天的英雄;
而今天的英雄,还不为世人所知 / 296
要重视别人的话,善于用别人的话来规正自己 / 298
君子秉持的,不是愿望而是志向 / 299
知道自己是谁,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志向,就不会去跟别人比 / 300
每在国难亡国亡文化之时,总有那松柏之士,
支持文化之危局,延续文明之香火 / 302
“智”“仁”“勇”三达德,是三粒治疗焦虑症的良药 / 303
有的人,你可以和他一起求道,却不能和他一起坚守 / 305
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不是真心去做 / 307

第十章 乡党第十 / 308

对地位相当的人,团结活泼;对地位比你高的人,保持一点严肃 / 308
迎来送往的原则:迎客要快步向前,送客要站在那里张望 / 310
孔子对“权贵”是高度尊敬顺服,但他的顺服是有条件的 / 311
外交礼仪无小事 / 313
服装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仪式的庄严 / 315
斋戒的饮食起居规矩 / 317
孔子饮食的讲究:规规矩矩,方方正正 / 317
中国人饭前祭的不是神仙,而是祖先 / 319
关心人,关心别人,别人也是人! / 320
保持对上级的敬畏 / 321
圣人什么都怕,啥也不怕的,是只关注自己 / 323

第十一章 先进第十一 / 326

伟大的企业,都是一个伟大的老板,带着几个特别能吃苦的人,
和一帮离了这儿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干起来的 / 326
颜回 苏秦张仪 陶朱公=子贡 / 327
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要谨慎 / 329
颜回之死与葬 / 331
子路问死与子路之死 / 332
君子有三种快乐:
父母健在、心地坦然,以及得到天下英才来教育他 / 333
“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才是恰到好处 / 336
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成就 / 337
安贫乐道的本质,不在安贫,而在乐道 / 339
墨守成规,才是创新的基础 / 341
直言与慎言,儒家的说话哲学 / 342
读书的本质在于切己体察,事上琢磨 / 344
颜回:父母在,不敢轻生;师父在,也不敢轻生 / 345
当对方不听你的,你的价值发挥不出来,你就赶紧走人 / 346
德不配位,则害人害己 / 348
一个两千多年没说清楚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志向? / 349

第十二章 颜渊第十二 / 355

要知止,凡是与我无关的,不收看,不收听 / 355
把自己的怨言都清理没了,别人对我的怨言自然也就没了 / 357
接受命运也接受自己,是最好的心药 / 359
不怕吃亏,就怕占了人便宜,破坏了我的诚意原则 / 362
凡是要求别人怎样怎样的,都不是儒家;凡是一声不吭,
自己先做到示范的,才是真儒家 / 364
我们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太粗野了 / 369
位置越高,责任越大,别想征服世界,先想征服自己 / 369
翻脸了还能认人,就是有德而且不惑的君子 / 374
英明的国君,只有良师益友,没有酒肉朋友 / 376
子路一身正气,却没有基本的程序正义 / 378
所谓“中年危机”,就是过去的追求没意思了,
新的目标又没有,权力在手里还不愿意放给别人 / 380
小人之心,人皆有之 / 382
“模仿定律”,是儒家方法论的核心 / 383
不怕被人占便宜,就怕不小心占了别人便宜,
多留余地,才能游刃有余 / 384
霸天下者有三戒:不要贪心,不要愤恨,不要急躁 / 387
知人,是人生第二大智慧,难度仅次于知己 / 389
珍惜身边能帮你进步的朋友 / 391

第十三章 子路第十三 / 393

成功不是去做不寻常的事,而是在寻常的事上,
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和坚持 / 393
向内的工作做好了,天下人才会趋之若鹜地来,
做不好,在这儿的也会离开 / 396
万事开头难,修行在个人 / 398
领导人的信用,就是民众的安全感 / 402
读书是极为聚焦之事,志向越清晰,越不会“博览群书” / 405
但凡有任何事,你没做到,没得到,或别人对你不好,
你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 407
对那些最基本的问题,我们的认识永远不够 / 410
杰出政治家的八条素质标准 / 411
达成仁政的标准:三十年实现理想社会 / 412
晋平公和师旷的故事: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就会铸成大错 / 414
国家好不好,移民最知道 / 417
欲速则不达,孔子自己也失败在这句话上 / 418
“亲亲相隐”不仅是儒家价值,也是普世价值 / 420
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422
人生的关键在于立志,志向的关键在于有所不为 / 423
中庸不是平庸,是完美到极致,是丝毫不差的至善至美 / 425
儒家总是要解决国家需求,而政治的关键,
往往在于解决君王的个人需求 / 426
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 429
才高气盛,便是小人。自尊心太强,也是一种病 / 431
刚毅木讷,是仁者必备的特征 / 432
家人朋友关系的相处之道:朋友之间要相互改造,
家人之间不能相互改造 / 433
成功非一日所成而在于积累 / 435

第十四章 宪问第十四 / 437

仁,是一种人生逻辑 / 437
有志之士,终身进取,不要“安全感” / 439
不管国家有道无道,我的观点不改,我的言行可以改 / 440
有德的人一定能说,能说的人未必有德 / 441
不要做与众不同的人,要做大家都能接受的人 / 443
仁是满分,君子也永远打不了满分,只能不断趋近 / 445
领导者知人善任,小伙伴同心共济 / 446
孔子论子产、子西、管仲 / 447
用人需要对人对己都有所了解 / 449
人无完人,完人的标准:智、廉、勇、艺,再加上礼乐 / 451
做人,要的不是做人的智慧,而是做人的诚意 / 453
王道靠仁义,霸道靠实力 / 455
历史、思想的解读因人而异 / 457
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是最大的职业道德;培养新的领导者,
是各级领导者的最主要任务 / 459
世间最大的爱,就是成就他人 / 462
读《论语》是为了批评自己,切己体察 / 463
田氏代齐的故事:收买人心和广生儿子 / 465
批评,对于老板来说,是奢侈品 / 467
进步是一点一滴成就的 / 468
新知识来源于旧知识的不断操练 / 469
进步是做减法,不是做加法 / 473
干好自己的事,是有机会干别的事的唯一方法 / 475
真人真心真本事 / 477
付出努力,接受结果 / 478
错误是资产,别人的错误,也是我们进步的资产 / 481
至诚者方能走得长远 / 482
千里马不是靠力气,是靠做事的品德,靠“正确地做事” / 484
自己靠自己活。自己独立,才能爱别人 / 486
不要到处去学前沿尖端的东西,而是反复学习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事,
把它做到极致 / 488
义所不该为,就是命里不该有;不打尽最后一张牌,
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 / 490
隐退并不是放弃原则,不工作不等于停止学习,只是等待天时 / 491
孔子的天命是搞教育 / 493
成功不是做不平凡的事,而是把平凡的事做彻底 / 495
领导要成为员工心中的神 / 500
一个人的修养关键在敬 / 503
珍惜老朋友,就是珍惜和过去时光的联系 / 505
成功或被承认,都来自于时间,来自于等待 / 507

第十五章 卫灵公第十五 / 509

学会接受失败 / 509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忠恕之道,
用民间的俗话来说,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 / 512
没有苦难,就没有进步,一帆风顺,是不能到达彼岸的 / 514
孔子的无为而治,就是要把培养人,作为自己最大的作为 / 515
中国式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免于祸患 / 516
儒家为什么讲明哲保身,以及明哲保身的四个标准 / 519
要慎言,更要贵言;不失言,更不失人 / 521
杀身未必成仁,不杀身反而可以成仁 / 526
选择做对了,就成功了一半 / 528
孔子讲如何治国的五条标准 / 529
为未来考虑,做好先手 / 534
管理者最大的罪过,就是不培养人才 / 536
放弃要求别人,全部用来要求自己 / 537
凡事多请教,不要光是自己思考 / 539
任何问题都检讨自己 / 540
君子为人处世之道:只以君子之道待人处事,
不向谁效忠,也不要求谁向我效忠 / 543
我们的好恶标准总是大于是非标准 / 546
人们总是不关注珍惜爱他的人,成天跟毁他的人打得火热! / 548
不知道就别说,要问! / 550
学会忍,才可能成大事 / 552
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需要勉强结交朋友 / 553
领导者一半的精力要用于内部沟通 / 555
不愿意改错是认识问题 / 557
学习,只关注我收获了什么,
不关注别人什么地方“讲得不对” / 559
担心自己没钱的人,百分之百是没有志向 / 560
修身靠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得靠礼 / 562
识才、用人,是领导者一生都修炼不完的功夫 / 564
心中有“仁”,勇往直前 / 565
不因守小信而失大义 / 566
要领导客户,不要搞定客户。
要领导你的领导,而不要搞定领导 / 567
如果价值观、志向、思维逻辑、判断标准、做事原则都不一样,
怎么可能一起谋事呢 / 569
重要的事情重复一遍。多一字就太啰嗦,少一字又没说清楚 / 570
心里随时装着别人,养成好习惯,就是好修养 / 572

第十六章 季氏第十六 / 574

自私的主公很难有忠诚的家臣 / 574
儒家讲忠是相互的,上级忠于下级,下级忠于上级 / 576
要交益友,不要交损友 / 578
儒家教导对尊长说话的规矩:保持尊敬、诚实和体贴 / 580
是血气在驱使你,还是志气在驱使你,就是修养的区别 / 581
君子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敬畏心 / 583
不贪巧求速,不走小路,走大路 / 584
三省九思是儒家的君子修身之道 / 587
主张得不到实施,就隐居起来,不为利禄苟且;主张能得到实施,
就要彻底实施,还是不为利禄苟且 / 589
假如明天我死了,是否有人会若有所失? / 590
圣学无秘传,只不过是些大道理 / 592

第十七章 阳货第十七 / 595

守住自己的立场 / 595
孔子和公山弗扰的故事:孔子的理想国 / 598
如何落实领导者的“仁” / 600
孔子版六荣六耻:归根结底,都是以不学习为耻 / 604
读《诗》的好处:心平气和,有了说话的艺术 / 606
治国的起点是婚姻 / 607
治国靠礼乐,企业管理靠礼乐,家庭和睦靠礼乐,
犯罪团伙,也靠礼乐 / 609
表里如一,知行合一 / 611
真本事方能有底气 / 614
大道至简至正的真理,
就是我们不思考时都懂、一思考就不懂的理 / 615
孔子说话微言大义,要靠自己去悟 / 618
放空自己,歇歇也好 / 619
怨气比毒气还可怕,人在毒气室里,是窒息而死;
在怨气室里,是生不如死 / 622

第十八章 微子第十八 / 626

柳下惠正直而正气,内心强大而骄傲,根本不以被罢黜为辱 / 626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我是个人呀! / 628
孟子的四种圣人论,和孔子的无可无不可,就是无我 / 631
忠厚的领导者,首先会照顾自己的亲属;然后用好手下每个人;
第三他念旧;第四,对人不求全责备 / 634

第十九章 子张第十九 / 637

不进步,就是无德 / 637
读经典的顺序 / 638
不退步就是最快的进步 / 641
有同学,才有学习 / 642
诚信是成事之本 / 644
学习之事无本末之分 / 646
仁者是平易近人的 / 650
千难万难,“无我”最难 / 652
象征永远胜过事实,符号总会掩盖人物 / 653
君子不辩诬 / 655
学习,是一种拼图游戏 / 657
宗师的产品一是思想、二是弟子 / 658
不服高人有罪 / 660
来之、富之、教之,能做到这三样,就拥有了领导力 / 661

第二十章 尧曰第二十 / 663

治国的中庸之道,就是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 663
作为领导者,就要承担领导责任 / 664
领导没有“自己人”之说 / 665
从我做起,恢复当代的礼——“仪式” / 667
成功靠什么?越到高处,就越是靠人品,靠修养 / 669
最佳领导者守则:五美四恶 / 670
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钱财问题 / 673
君子的大智慧有三条:知命,知礼,知言 / 675

参考书目

内容概要

华杉,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大陆成功的创意人。生于1971年,现居上海。自幼熟读经史,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上接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先贤,讲透深藏在《论语》中的中国智慧。
作者的第一本经典解读作品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上市八个月畅销30万册,引起海内外广泛反响,并将在韩国、泰国翻译出版。
另有传播学专著《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畅销二十万册。


 华杉讲透《论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自序P3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准确、透彻、详实,关键在于敬畏老师,不纠老师的错,不存胜心,不夹带自己私货。这是内容质量保障的基础。接下来说说怎么写。首先是找寻古代语境,再结合现代语境。读古人的书,要回到古人的语境中去。语言学家说,意思的传达,语境占75%,语言本身只占25%。孔子的话,都是微言大义,高语境沟通,他传达的意思,语境可能超过90%!你只有那几个字,没有语境,就说不清楚了,也给后人各种解释发挥留下巨大空间。所以要还原他的语境,本身要对当时的历史、人物、社会都有认识,这需要很多年的历史阅读积累。从朱熹、张居正到王阳明、刘宝楠、曾国藩,他们在学习解读中,都在不断破解孔子当时的语境,又代入自己时代的语境。我们也需要不断还原孔子和每一个注家的语境,也代入自己的现代语境,这才能把思想写出来,并且能学到自己身上。二是尽量不要带“自己的观点”,要写自己的观点,写别的书去,不要放在写《论语》的书里。写论语,就写论语的观点。这也是儒家思想,善为天下公,好的思想,不是孔子的,不是朱熹的,不是张居正的,也不是我的。真理是普世的、人类的、大家的,要从善如流,舍己从人,只要看见别人是对的,就能马上放弃自己的观点,跟从别人,不要有胜心。所以这本书完稿之后,我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把一些不小心塞进去的“自己的观点”,再择出来,不要破坏了《论语》的语境。三是切己体察,知行合一,写自己的体会。这样读者也能把自己代入进去,读每一句,都要思考我该怎么做、怎么落实。这样读书才有意义。这个不算“自己的观点”了,是学习心得,实践体会。四是日日不断之功。每天早上写,一般是5:30到7:30写两个小时,这样保证准时完成,也不耽误上班。这也是儒家做派,我是受曾国藩影响,他说,做学问一定要有日日不断之功,每天都做。不可说今天忙,把今天的功课放到明天补;也不可说今天比较空闲,把明天的工作先做了,明天休息;一定要每天做每天的。也不可说这两天出门,功课先放一放,出门你总得住旅馆吧,把功课带着在旅馆完成。我就按他说的,每天都做,出差出国也带着,保证一天不落。第一章 学而第一P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到不了治国平天下那位置,但你总有一个家庭,有公司,有客户,有一个小团队,你从《论语》的自我修养和领导力之学里面,真的学到了,用上了,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你的小团队,改变了公司,改变了客户,周围的世界都回报你,你就改变了世界,这时候不亦说乎!所以这“习”,不是复习,你学《论语》,反复复习,全会背诵了,又怎样?《朱子近思录》里说:“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明道先生,是程颢,他说读书都背得,那是玩物丧志!为什么,因为你把它背得,往往是为了当众表演,是学以为人,以图人知,不是学以润身,落实行动。王阳明也说了:“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论语》怎么学,是“行动学习”。如何行动?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人。如何做圣人,你把圣人说的那道理都记得了,就用在自己的日用常行,应事待人接物中,每应一事,接一物,待一人,比如洒扫应对,端茶倒水,迎来送往,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一来,今天我送客这件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他也不过如此,和我一样,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识习惯,每件事都这样落实下去,其修身精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妙不可言。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第一章 学而第一P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王阳明也说了:“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第一章 学而第一P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不习乎?这是讲学习了,传,是传授;习,是学而时习之的习,是温习、练习、演习。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温习了吗?练习了吗?我们上学都有体会,听课似乎都懂了,一做习题就不会了。如果不去做题,都不知道自己不会,还以为自己会了。多可怕!所以每天学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复习,一定要马上练习,放事上演习,才知道自己到底学没学到手。传不习乎,后来王阳明的弟子记录王阳明的思想,那本书就叫《传习录》,就是老师传授,学生温习、练习的记录。而王阳明讲学习,就强调“放事上琢磨”,你不放在具体事情上琢磨推演,并且经历过,运用上了,就不算真正学到。第一章 学而第一P1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的所有本事,并非是从我读的书中学来,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总结而得。懂得了之后,偶尔看到某书,发现与自己得想法相呼应,于是去读它,再顺瓜摸藤,顺藤摸瓜,去读那整个体系,通过读书来整理自己,提高自己,进行系统升级。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读生活是本,读书是末。我们每天都经历生活本身,没有从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却埋头钻进书里去找,那是舍本求末。第一章 学而第一P1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孝敬父母,不遗余力。事君能致其身。致,就是把自己这一百多斤交出去了,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再麻烦,再艰巨,也不退缩;再患难,再危险,也不逃避。与朋友交而有信。和朋友交往,守信用。时间轻于许诺者多,能守信做到的少。要与朋友说的都是着实的话,自己说过的话,不管多久,都不忘记,始终信守承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件,他虽自谦说他没学习过,没什么学问,我也说他已经有学问了。第一章 学而第一P2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里提出了好学的四大特征,你有这四大特征,就算你是好学之人了。第一是食无求饱,吃不饱饭也无所谓。当然这也不是要你饿肚子。张居正说,食也养生,也不去求饱。吃饭是为了生命需要,不是贪吃。朱熹曾用吃饭来解释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他说吃饭就是天理,贪吃就是人欲。第二是居无求安,居住也不求太舒适,有地方住就行了。这两条,就是说,不求山珍海味,不求豪宅大屋,为什么呢?朱熹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有自己的志向,有志于学,不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上花心思,花时间。无暇顾及,也不重视这些人生享受的事。第三条,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是敏捷,快。做事很快,马上就去做。说话呢,则慢半拍,轻易不说,怕自己说话太放肆,或说了自己做不到。做事常常怕自己没做到位,说话总是怕自己说过头,就是这个态度。第三条,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亲近。有道,是有道之人。正,正人先正己的正,纠正的正,修正的正。经常向那有道德学问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儒家论学,重要是三条,一是读事,上文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是在生活中学,在日用常行中学。二是读书。三就是交友,交诤友,经常相互匡正过失,你帮我正一正,我也帮你正一正。你可以默想一遍你周围的朋友,有没有和你经常相互匡正过失的,如果没有,就要想想这个问题,要补上。不要都是相互欣赏,相互吹捧,相互舒服。具备了以上四条——失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恭喜你!你就算好学之人啦!第一章 学而第一P2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我不了解别人。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却深刻到骨髓,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毛病。我们怕什么呢?就怕别人不了解我。上级不了解我,我就怀才不遇,得不到提拔;客户不了解我,我就接不到生意;朋友不了解我,社会不了解我,我就没名气。所以我们在意的都是怕别人不了解我。君子呢?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反过来,《中庸》里说,君子“衣锦尚絅”,明明穿着锦衣,还要一件麻衣罩在外面,真人不露相,要把自己的德行才能稍微掩藏一下,这样的意义呢,一是学问德行,本身是为了自修,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二要保证自己的名气,不要超过了自己的德行。君子怕的是名不符实。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那君子就不想出人头地吗?《中庸》里说:“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不显山不露水,但他逐渐的显露出来,他就征服全世界很多年。他死了还死而不亡,浩气长存,垂范后世。小人呢,总是很捉急,开始也忽悠一阵子,所谓火一把,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所以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成天为别人不了解我捉急的,那就是小人了。第二句话,为什么君子怕不了解别人呢?如果你在上位,不了解别人,你就不知道怎么用人,该用谁。如果你交朋友,你不了解别人,你就可能交不到益友,交到损友。遇到高人,你睁眼瞎不认识,就错过了学习进步的机会,而这机会可能一辈子就碰上这一回!可不可怕?第二章 为政第二P3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我们读书学习的大病,就是表面上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实际上压根没听进去,只是一味求新解,求新说,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以为又得了新知识。却没有把任何一条放自己身上去想,自己照着去做。如果不准备照做,读书学习干什么呢?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学了要练习,要演习,只有用上了,你才算学到。就以学习《论语》而言,因为古书言辞简略,很多地方,后世都有不同解释,争论不休。你去看时,一句话三种解释,每一种都说得通。读者就问了,到底哪个是“正确答案”呢?或者有人又提出一个解释,也说得通。于是大喜,以为又有新的“学术成果”了。   如果你懂得什么叫学习,这些对你都不是问题,我不管他哪个对,也不管他哪个说得通。我只看哪个行得通。有些解释,背后根本没行动,等于是废话,对错都没价值。用行得通的角度去看,就没有那么多种解释了。   如果有两个解释都行得通怎么办呢?哪个对?   这也简单,问你自己愿意照那个做。   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行动反射,不是知识记忆。这是“学习学”。第二章 为政第二P34【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孔子讲观察一个人人品性格的方法,视、观、察三重递进。   视其所以。他做善事,还是做坏事,这一眼看明了。但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视其所以,就是观察他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观察他的行为动机和居心。   观其所由。所由,是由那条路来,这是观察他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做这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取径不同,有的人取捷径,好冒险,有的人走平坦大道,不紧不慢。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偏好和心术、性格。察其所安。安,是安心、安定、安乐。他做这事,心里是否情愿。“生知安行”,是儒家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一辈子做好事,一点没做好,自己心里就不安,自动就会调整,保持中庸,恰到好处。若是做了好事,但是不安心,不情愿,终究他还会变坏。   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瘦,是隐藏。这样三层递进来观察他,他怎么隐藏得了呢?   孔子说的话很深刻,我们可以先用来观察自己:做一件事,做一个决定,问自己四个问题:   1、 是好事还是坏事?   2、 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3、 用什么方式去做?激进还是温和?   4、 去做的时候,自己心情如何?是心甘情愿?还是勉强自己,不得不为之?   这四个问题自己认真回答了,就不至于自欺。不自欺,就不会欺人,你就是个好人了。第二章 为政第二P38【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什么是异端呢?张居正说,自古圣人继往开来,只是一个平正通达的道理,其伦则君臣、父子、夫妇、 朋友,其德则仁、义、礼、智、信,其民则士、农、工、商,其事则礼、乐、刑、政。可以修己,可以治人。世道所以太平,人心所以归正,都由于此。舍此之外,就是异端,便与圣人之道相悖。人若惑于其术,专治而欲精之,造出一种议论,要高过于人,别立一个教门,要大行于世,将见其心既已陷溺,其说必然偏邪,以之修己,便坏了自己的性情;以之治世,便坏了天下风俗,世道必不太平,人心必不归正,其害有不可胜言者,所以说斯害也已!   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也是一样,因为自己内心浮躁,不能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潜心积累,就想一步登天,于是就去追逐种种一步登天的异端学说。这一说没能登上去,便去找下一说。世间大有“一步登天法”的各种专卖店,钻到那里面去,斯害也已!   世间的道理,都特别简单朴实,成功都是积累得来,要学正学,走正道。天道酬勤,日日不断之功,胜过一切奇谋巧计。第二章 为政第二P39【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总结异端三论:   1、 人性的弱点,是不能踏踏实实,埋头苦干,静心积累,不愿意走平正通达的大路,每日钻研的就是如何抄小路,抄近路,至少也要弯道超车,一步登天,这就容易走进“一步登天法专卖店”,陷入异端邪说,没有什么比这个危害更大的了。    2、 治学要掌握学问的全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可走极端。    3、 小路、近路、弯道超车的事,也不是没有。小人有才,小道可观。用他也可能对你有帮助,但钻进去钻研他的学问,就掉坑里了。   归纳以来,我站得正,站在正学、正道、正端。但是对异端我也不排斥,有益的也可吸取。   这个不太好把握,也没法写,只有自己在实践中体会。第二章 为政第二P41【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是讲多听少说。多听别人讲话,对其中有疑问的,放在一旁。对其余自己无疑问的,也谨慎地说出。这样所言皆当,人家不会厌恶我,尤,是罪过,得罪人就少了。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看别人怎么做事,其中觉得危殆不安的,放在一旁,不要去做。对其余已安的,又慎行而不敢懈怠或放肆,这样所行皆恰当,就很少会做让自己后悔的事。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说的话不得罪人,做的事都不后悔,谋职获禄之道,就在其中了。  张居正讲解说,你不要自己老想去谋职获禄。自己修养自己的言行,人人都喜欢你,名誉昭彰,必有人举用你,何必自己成天惦记着呢!第三章 八佾第三P56【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古代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射箭运动会;二是宾射,贵族相互之间,朝见聘会之时,以射箭会友;三是燕射,贵族于平常娱乐之时行之;四是乡射,行于平民社会,以习射艺。所以射箭是全民运动。……射箭的哲学不止于此,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是自己立得稳、站得正、瞄得准、用力足,发出去,自然能中。如果自己没射中,不会去怪别人怎么射中了,只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  这句话,就是我们社会竞争的本质,一切都在于你自己,和所谓“竞争者”没什么关系。但是,多大人物,往往也认识不到这一点。芬兰总理斯图布多次抨击苹果毁了芬兰两大支柱产业,iphone毁了诺基亚,ipad毁了造纸业。这就是不懂“射箭竞争论”。商业竞争,是各自用箭去射消费者的心,你没射中,不能怪别人射中了。那射中的人,因为他眼睛盯着消费者,盯着箭靶,根本眼里没有竞争者。他天下无敌,不是打败了所有敌人,而是心里、眼里都没有敌人,只有顾客。  自己射箭射不中,老是怪别人射中,是人的通病,所以诺基亚、三星、小米,人人都说过要打败苹果的话,其实跟苹果一点关系都没有。泡妞的关键在于妞,不在于情敌。如果你有一百个情敌,能打赢一百架去赢得姑娘的芳心吗?  这是人性的弱点:不关注谁给他饭碗,老盯着谁抢他饭碗!第三章 八佾第三P6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王孙贾问,俗话说:“与其拜大王,不如拜灶王”,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县官不如现管的意思。大王离得远,小王管着你的饭碗。孔子说:“不对!获罪于天,拜谁也没用。”我只依着天理,凭着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行,既不靠拜大王,也不靠拜灶王。如果我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拜谁也没用!这是儒家的一贯价值观,君子有独立人格和价值,不搞人生依附,不找靠山。世上最靠不住,最能毁你的,就是你的靠山。你的靠山晃动一下,你就被抛出,摔下山崖了;你的靠山和别的山摩擦一下,你就血肉模糊了; 你的靠山倒了,你就殉葬了。这样的例子今天也太多了,靠上大靠山的时候,你呼风唤雨几乎能瓜分国家,靠山倒的时候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连根拔起,寸草不留。第四章 里仁第四P 80【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欢某人,能真心地厌恶某人。   好恶之心,人人都有。但是自己先有了私心,好恶也不得其正。因为有所谋求,或有所顾虑,喜欢的,不敢表白;厌恶的,假装附和。   我们为什么老说做人太累,是因为自己有了私心,有了谋求顾忌,那就累了。无欲则刚,无求则乐,少一分私心,多一份自由快乐。王阳明说他的修行法:减一分人欲,便多一分天理。只是减,何等简易洒脱!   仁德之人,喜欢的,就是我要发扬光大的,我必光明正大的喜欢。厌恶的,必是我希望人人厌弃的,我必拿麦克风表达我的厌恶。就像我们在微博微信上,社交媒体上,遇到那些事,那些言论。我不能“乱弹国是”,但至少我可以表达我的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厌恶,能说出来。   所以说仁者必有勇。心中有了仁,有了价值观,就对世界有了要求,有了责任心,就有了勇气。   钱穆说,如果人人都能明明白白拿出一颗仁德之心,把自己的好恶直接表达出来,则人道自臻光明,风俗自臻纯美,人群形成一正义快乐的人群,而恶不能留存。   反过来,那不仁之人,心所喜,不能好;心所厌,不能恶。连好恶都不得其正。慢慢的,心退化了,良知退化了,勇气没有的,心气都没有了,觉不出好恶,觉不出是非,变成没有人格。第四章 里仁第四P 8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知仁矣。”】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各有各的不同种类。看他犯什么样的错,就知道他心目中仁的分数了。这里的“党”,是种类。为什么要观过呢,因为做好事是功德,人人都想做。而做坏事,犯错误,人人都想避免。这个大家都懂的,都一样。那么一个人在哪些方面,到什么程度,会向私欲投降,犯下过错,就可以看出他心目中仁义的价值分量了。这和前面的“去仁论”是一个事,在什么情况,到什么程度会“去仁”。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底线。看一个人的过错,可以知道他的底线在哪。不过呢,读书是切己体察,我们还是别急着去看别人犯什么错,评判他是什么人。先缕一缕自己犯的错,想想自己是什么人。第四章 里仁第四P 87【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而又以自己衣食之奉不如他人为耻的,那就没必要跟他谈论道了。有志于道是什么呢,就是有自己的追求,有使命感,知道自己是干嘛的,踏踏实实干自己的事儿,不和自己攀比。攀比财富是这世上最可怜之事,我将之命名为“乞丐心态”。为什么叫乞丐心态呢,就是那个著名的故事,乞丐不会和百万富翁攀比,他只跟旁边那个乞丐攀比。所以当我们攀比,我们都是先排除一大堆人自己比不了,没资格比,然后自己选择一个攀比对象,咬着劲儿比。那不可怜吗?有人拿攀比当动力,那是因为他没找到更大的动力。这动力就是使命感。什么叫有志之士,有志之士就是有使命感,知道自己要干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有贡献的人,我聚焦于我的使命和责任,内心坚定,生知安行,与天地对话,在历史中找自己位置,眼睛盯着自己身后的未来,要死而不亡,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继续影响和贡献。这样的人,眼里哪看得见隔壁张老三买了什么车呢?如果他来跟我谈论隔壁张老三的新车,我还跟他论什么道呢?第四章 里仁第四P 91【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礼,就是社会的交通规则。这规则的核心,就是秩序、次序,何种身份,或何种情况下,谁让谁。规则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所以每个人必须有让的精神,就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有一个社会学理论,叫“不公平幻觉”。每个人都有“不公平幻觉”。比如公司奖金分配,拿得少的,当然觉得不公平,拿得多的就觉得公平吗?不,他很可能觉得,比起自己的贡献来,分配差距还不够大。不公平幻觉,对公司不满的,或愤而离职。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对政治不满的,就要上街游行了。所以要有让的精神,如果两个人的利益分配,你让了他,你认了,让了。同时你认为他应该感激你,对吧?不对,根据不公平幻觉理论,其实他也认为是他让了你,觉得你应该感激他。当你们知道了对方的态度,不由得莫名惊诧——什么?!我的天呐!!!懂得了不公平幻觉理论,你别急着下结论“他怎么这样!”要真心认识到你认为是你在让他,这可能是你的幻觉,至少有幻觉成分,你们俩都有幻觉成分。第四章 里仁第四P 9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以贯之,是儒家的一贯思想。贯,三层含义:一是贯穿、贯通,一个思想,贯穿所有的思想,融会贯通,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道理。二是贯彻,把一个东西贯彻到底,不要东想西想。孔子跟子贡也说过一以贯之。孔子问子贡:“女以为多闻而识者与?”你以为学得多就懂得多吗?子贡曰:“然,非与?”是啊!不是吗?!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当然不是!你要一以贯之!不要今天学这,明天学那,要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一以贯之,按一个道理去做。贯,还有第三层含义,一以贯之,就是一贯之,一贯如此,专注坚持。不管世事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别人怎样,不管多少诱惑,我的原则,一贯如此。就像孔子说的,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君子就见用于世,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我不投机,不参与,我闭嘴,明哲保身,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总结就是,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学习不难,难在一以贯之。因为真正学到,学通了,不容易;学到了还能做到,照那样去贯彻,不容易;做到了,还能坚持不变,不受外部环境诱惑影响,那更不容易。第四章 里仁第四P 9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于利,不等于你就能得利,反而是患得患失,诚惶诚恐,心不安,各种纠结,各种焦虑,各种废动作,乱动作,最后一无所获,悔之不及。喻于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能抓住机会,能拒绝诱惑,生知安行,不疾而速,静候佳音。有人又要问了,静候佳音,这样行吗?如果坚持了一辈子,也没佳音,没有成功呢???那就接受结果。人们总是对结果不接受,总是想改变结果。但为改变结果做出的各种折腾,往往并不能改变结果,而是越陷越深,越挣扎离目标越远。君子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只是安心做自己的事罢了。安心做事,接受结果,这是君子喻于义,对自己心理健康的最大价值。第四章 里仁第四P 101【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子游曰:“事君数,斯辱也;朋友数,斯疏也。】数,是烦琐,啰啰嗦嗦,黏黏糊糊,贴着人家,逼促对方。侍奉君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会自取其辱。对待朋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会反而被疏远。靠近他人,要有一定距离,逼得太紧,适得其反。胡寅注解说:向君王进谏,他不听,就应该自己走开;引导朋友向善,他不听,就应该停止。如果烦琐啰嗦逼促对方,则言者轻,听者厌。那是求荣而反而受羞辱,求亲而反而被疏远,没理由这样啊。范宁注解说,君臣也好,朋友也好,都是以义相和,不相和,就不要和了。这个,我们对朋友,对老板,对客户,都是一个道理,别黏黏糊糊往人家身上贴。你觉得我有价值,我就把价值发挥出来给你。你觉得我没价值,我转身就走,不烦你。这是自重,也才让人尊重。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P10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如曾国藩言,学习最重要是两件事,读书与交友,读圣贤书,交良师益友,交诤友,能相互鼓励,相互批评,相互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进步。交友,实际上比读书还重要,因为朋友是活生生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比什么都来得大,朋友老是读书,你读书也多了;朋友跑步,你也跟着跑了。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P110【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而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我们往往没有自知之明,自己眼中的我,远远超过了别人眼中的我。我们更没有自屈之量,见谁不服谁,不愿意屈居人下,这都是毛病。不服别人,是罪。因为你只有服气、仰慕,才能学习,才能见贤思齐,才能进步。谁都不服,就止步于此了。有自屈之量,也是一种领导力,因为这样你才能雇佣比你强的人,不会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要。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P11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嘛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学习之病,太多了!我深深感到,我们急需一部《学习学》,先学了学习学,再开始学习。我们个个都自称爱学习,却都没有学过怎么学习。相反,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首先摧毁我们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然后再学习,那还能学到啥?为什么说首先摧毁了学习精神和能力呢?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批判的文化中长大,不是在学习的文化中长大。你看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出版的所有书籍,只要不是党中央的最新讲话,都要求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学习,注意鉴别错误的思想”。那带着批判的眼光学习,还学个屁!这种思维方式深深的影响了三代人,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都没有学习能力,浑身都是批判老师的战斗力,跟老师斗争,把老师问倒,就是快乐课堂,自己学到什么,反而不是关注重点。所以我们经常看讲座,老师讲完后,提问环节就是舌战群氓,下面抢话筒的,没有一个是深究义理学问的,都是来挑战老师的。这都是从小就被教坏了。批判是学习的死敌,没有批判性学习这回事。你有多大本事去批?去判?你听到一句话,一个道理,放自己身上想想看,有没有教益。关注自己,去批判别人干啥?批判别人,不能带来自己进步。学习必须首先得信,得服,你得真心信服老师,再去读老师的书,听老师的课。不服,你不如不要去,你服谁,你就去学谁。谁都不服?那你已经天下第一了,你就不用学了。最可怕就是又要去学人家,对人家又不服,那是浪费时间。第二,学习不要急于学“新东西”。有人一听人家讲,就撇嘴说:“哎呀!我看他讲的也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东西!”说这话,就是没有学习学。要听新东西干嘛?以前的都会了?做到了?你看人家子路,他是怕听到新东西,因为前面的还没做到,又灌进去一些新的,更干扰磨练上一条。这就是知行合一。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P131【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总结先贤大德列的标准,孔子、孟子、子思、王阳明、曾国藩,归纳起来,最重要这四条:一是志有定向。为学第一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无旁骛,必欲学成。就是《大学》里说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有所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知道自己是干嘛的,行事就有边界,止于那个边界,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不会浮躁,不会被机会所诱惑,才能潜心做自己的学问。若是没有志向,只想成为“成功人士”,便会为机会驱使,觉得这也能成功,那也可能成功,没有边界,不能专注于一个方向。孔子就志有定向,前面说的:“老者安之,朋友行之,少者怀之。”他的志向,就是要用他的思想教化天下。他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希望得到一国之君的任用,施展他的抱负。但是,他的志向在于救中国,不在于升官发财,他为了能在卫国得到任用,见南子他也去见,但并不是为了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实现。子路觉得他居然去见那个女人,很不高兴。孔子自己也没面子,赌咒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什么不该做的,让上天惩罚我吧!”孔子为了能做官任事,放弃过好多原则,就渴望有一个机会,但他决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他最后没有得到功名利禄的机会,但得到了学问,传诸后世。二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分解为事上琢磨,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是在具体事情上学,在日用常行中学。甚至你不用读书,如孔子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读事,后读书。读了书,也放具体事上演练,这叫学而时习之,要经常演习,练习,否则你学不会。我们很少有东西是能在书本上学会的。都是在实践中自己总结体会到了,再看那书,有共鸣,有印证,再仔细研读,顺藤摸瓜找更多相关的书来读,总结提高,系统提升。我们读书,只能读懂自己本来就懂的东西。如果本来不懂,是不能通过读书读懂的。这也是为什么同一本书,同一句话,每个人读出来的意思不一样,大家都是在投射自己。读书一定要观照自己,读到一句圣人的话,不是问他有几种解释,而是问他对我有什么用,在哪儿能用上。如果是讲人本事,我有没有这本事;如果是讲人的毛病,我有没有这毛病。这就叫切己体察。如果不放自己身上琢磨,那就成了徒事讲说,知道些说法,讲说宣扬,得些虚荣,其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样的伪学习,没有意义。读得越多,懂得越少。很多人相反,专门研究这话有几种解释,觉得知道的不同解释越多,自己就越有“学问”,如同孔乙己跟小孩子说回字有四种写法。有人甚至刻意研究新解释,以为那就是新知识。就像王阳明骂的:“前人之说本以完备,非要另一一说以胜之。”带着胜心去读书,而不是信服前人,切己体察去学习。你想胜过人家,不是学习人家,自然学不到,当然也胜不过。三是日日不断之功,专注坚持,一天都不间断。曾国藩特别强调这一点——做学问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绝不可间断一天。你不可说今天忙,今天的功课明天补;也不可说今天不忙,把明天的功课提前完成;也不可说我这几天出门,回来再搞,要把功课随身带着,晚上到酒店完成。没有日日不断的坚持,就没有学习。四是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则无以知新。不要老想学“新东西”,老想追新逐异,贪巧求速,一听老师讲,便说“哎呀!我听他讲的也没什么新东西嘛!”这就是完蛋的完。过去的“老”东西,我们并没学会到知行合一。猴子掰苞米,掰新的干啥?一说:“互联网时代来了,传统的思维不管用了,怎么办?”好大口气!好像他有传统思维似的,其实啥思维也没有,“传统的”他也从来就没会过,就开始担心新的不会怎么办,实在是犯不上。以上就是好学的四条标准: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第六章 雍也第六P14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我们总是在物质上没有安全感。追求“财务自由”,有多少财务才能自由呢?绝大多数人终身也达不到所谓“财务自由”。少部分自以为达到的,随着财富的增加,维系自己生活方式需要的财富会越来越多,钱越多,越担心以后没有怎么办。所以财务自由是没钱的时候的“不成熟的想法”,有钱之后就没那想法了。财务自由是一个伪命题,财务无自由,往往是刚刚得到,就马上失去了。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是刚刚得到财务“自由”,快乐就失去了,就焦虑了,抑郁了。为什么呢?因为一直追求财务,财务有了之后,就没追求了,没意思了,累了,疲了,厌倦了。快乐的失去,往往是因为人生目标失踪,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使命感。有志向,则内心强大,一切自足,超越贫富,不为外物所移。物质的富有是一件美妙的事,内心的富有更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内心的富有是什么?是志向,颜回的志向,是实践老师的学说,创造理想社会。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实践,就传播老师的学说,以待后人。不改其志,就不为物质而改其行,也不会为一时的贫穷而忧愁。颜回因病早逝,大概四十岁以前就死了。如果他能像孔子那样活到七十岁,他也至少会门生满朝,桃李满天下,不会为穷所困吧。即便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他也会像伯夷叔齐一样,不改其志。不该其志,就是不改其乐。有钱人的快乐,在穷人想象之外,有志者的快乐,也在有钱人想象之外,君子之乐,乐在其志也!权力也是一样。权力的快乐,远超金钱。但如果当权者没有志向,则会腐化堕落,身死国灭,跌入万丈深渊。若有权力,又有志向,则修己达人,安邦定国,经天纬地,远近悦服,万国来朝,王者之至乐也。志向,只有志向,才是快乐的根本保障。第六章 雍也第六P149那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呢?这里的君子小人,无关正邪,不是指好人坏人,是指治学的态度。程颐说:“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君子儒是为自己做学问,小人儒是为别人做学问。为别人怎么还成了小人呢?张居正讲得比较透彻。他说,君子儒做学问,是专心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不求让别人知道。理有未明,就着实去讲求;德有未修,就着实去体验。学习不是为了求官求名求影响力,而是关注自己切实进步,这是君子儒。小人儒呢,他也努力做学问,但他做学问是一心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学问,所以不肯务实。知道一点道理,就赶紧要让别人晓得;有一点本事,就赶紧要让别人夸誉!一心只在面子上矫饰,而不在里子里下功夫。张居正说,人君若用了君子儒呢,他能守正奉公,实心为国,社稷苍生都能因他而得福。若用了小人儒呢,难免名不副实,欺上罔下,背公营私,乃至祸国殃民。用我们今天常见的现象来看,君子儒就是闷头做自己学问的,不在他的治学范围的,听不到他的言论。小人儒就是成天找话题炒作自己影响力的,哪有潮流话题,都能看到他的冲浪板。房价涨跌,他知道;互联网+,他是专家;工业4.0,还得听他的;中共中央开会,他解读;中西文化、历史哲学,他也要给大家开书单。前者是日积月累,不疾而速,终成大儒。后者话说多了,就越来越不知道他是干啥的了。儒家讲究名气和实力的关系。原则是不要让自己的名气超过了自己的实力。名气超过了实力,就是虚名,容易招辱。名气低于实力,就比较踏实。但是这不容易啊,就涉及到第一篇第三句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看低我,我也不生气,真的不生气。要知道,所有有实力的人,都是长期被看低的,因为他自己不往前窜啊,自然被往前窜的人挡在身后了。民间智慧有俗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就是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这君子儒,他其实有一种相当骄傲的本性,学问只为自己,一切自足,脑子里装着上下五千年,身后五百年,那才不会对别人知不知道,社会把自己放在哪个“档次”而动心。如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落榜,他说:“我不以不及第为耻,我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社会承认与否,都不动心,王阳明就是君子儒了。第六章 雍也第六P151【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成功者,都是遵循了最基本的原则,练最基础的功夫,没有什么捷径。人们相信有捷径,都是投机取巧,贪巧求速,拔苗助长,所以孟子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欲速则不达,人人都知道,但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追求速达,上很多的拔苗助长学习班,学很多拔苗助长新方法,开很多的拔苗助长研讨会,最基础的工作呢,都不认真做,认为那样走太慢!还是那句老话,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第六章 雍也第六P16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人,中等才能水平的人。中才以上的人,才能跟他讲上面的,高深的。中才以下的人,只能跟他讲浅近的。这是儒家教学法,我总结四条。首先是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无论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老师不能挑学生,说这个学生不行,把他劝退。这一条,全世界好多学校老师都做不到,那顽劣的学生,就把他劝退了,那学习成绩太差的学生,怕影响升学率或学校声誉,也想办法把他弄走。第二是因材施教,中才以下的人,你一下子跟他讲得太高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只能从浅近的地方讲起,让他一点一点提高。总的说来,《论语》里讲的都是比较浅近的,孔子很少讲高深的东西。四书高深的东西都在《中庸》里。《论语》里好多地方,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都不一样。这一方面,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不一样,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毛病不一样,那孔子就借题发挥,辩证施教,回答也不一样。这就是第三条,循循善诱,让你自己一点点探索,一点点明白。第四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话是《中庸》里的,被曲解了几百年了,曲解成“以牙还牙”。圣人的大爱之语,被曲解为小人的报复恶言,真是让人苦笑!“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君子教导人呢,就是用他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懂得道理,来诱导他,让他明白,让他进步。就像你上课问老师问题,老师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一些问题,一些你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几个问答下来,你自己就明白了。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第六章 雍也第六P174什么是中庸?因为有一个中,有一个庸,就被世人普遍的误解了。中,就是没立场,中不溜;庸,就是平庸,没个性。大部分人都这么理解,对吧?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巅峰。四书里,《大学》是入门书,书名叫《大学》,实际小学可以读了。之后《论语》,算中学。再之后《孟子》,孟子讲心性已经比较多了,陆王心学也归宗到孟子,这算上大学。最后读《中庸》,那是博士毕业了。读过四书的人知道,《大学》、《论语》比较容易理解,《孟子》则很少人读完过,《中庸》很多人看不懂,看不进去。孔子前面不是说了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是很少“语上”,很少讲艰深的东西,怕同学们跟不上。儒家艰深的思想都在《中庸》里。那什么是中庸呢,因为后面专门有一本书要讲,这里就不展开,摘要讲三层含义:一是程颐说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一会儿再说。这里的庸,程颐说,是不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朱熹注说,庸,平常也。所以说,庸,是永恒不变的平常道,是常识。中庸,首先就是叫你永远不要离开常识。社会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常识!人们总是离开常识。好人会轻视常识,坏人有意要把你带离常识。陈淳《北溪字义》说:“凡世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唯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日用常行的道理,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万古不变。中庸,就是要我们遵循那些简单平常的道理。李泽厚解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理则。”于今日之社会,也不必强调什么高深玄妙的理论,或传统文化资源。你不要说中国没有基督教精神如何如何,也不用说要什么新的政治理论。自由、民主、社会正义,均可来自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识。李泽厚讲的是社会政治,于我们个人修养也是一样。我还要再重复那句老话:“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第二讲讲“中”,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分毫不差,恰到好处。做什么事,你做到恰到好处,分差不差,这就叫中!好像正中靶心一样,射中那红点都不算中,要射中那红点的中心才算中。我喜欢用那女子的身材来讲中庸。形容说这女子——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这就是中庸的身材了。所以中庸身材,不是中等身材,是魔鬼身材!这个标准看,谁还敢说自己中吗?把“中”的标准用来要求自己呢。一是做事分毫不差。比如简单的道理,做什么事要坚持,日日不断,坚持十年,没有一天间断,这算中了。断了一天,不中。或者说吃饭,说七分饱,就七分饱,这才能保持中庸身材嘛。如果有一顿吃了十分饱,不中!二是情绪管理,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从来没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也有喜怒哀乐,但都发而中节,不过分。每时,每刻,面对每个人,处理每件事,都用中庸之道来提醒要求自己,这就是儒家修身的心法。仔细想想看!第三,再讲讲中庸之道治天下。庸,就是用。中庸,就是中用,就是用中,用中道修身,用中道治天下。中者,天下之大本也!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或者说正常国家的政治,都是在追求中道。怎么说呢,《中庸》里讲: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e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是大智慧啊!他广泛访求人民的意见,那些最浅近的,他最爱听。听到不好的,他就隐而不扬,听到好的意见,他就大大发挥。把大家的意见都了解了,他执其两端,两个极端的都掌握了,而用其中于民,折中处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第七章 述而第七P179【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孔子说,我只是传述前人的思想,相信古人,喜好古籍,可以把我比作商朝的老彭吧!张居正注解说,老彭,是商朝的贤大夫。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修先王之道,以教万世。但他不敢以作者之圣自居,说我只是记述前人的思想罢了,没有一件是我的。大凡天下之事,都是前人已经做过,后面的人传述。或考之方册,或重加发明。古人说的发明,这个词本意,不是今天说的发明创造新东西,而是重新发现,重新把他弄明白,讲明白。因为时间长了,那真经就失传了,就被曲解了,每隔几代人,就需要重新发明一次。孔子记述发明谁的思想呢,前面说过:“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文武呢,包含了周公,因为好多具体工作,行程中华文明和礼仪的工作是周公做的。所以孔子梦周公,他经常梦见周公啊。接着讲“信而好古”。你要学什么,你首先要信。信,你才去学。若带着“批判的眼光”,把批判顶在头上,那还哪里学得到呢?我们要读要学的东西,浩如烟海。庄子说,学海无涯,人生有涯,以有涯的人生,去追求无涯的学问,殆己,非挂了不可。所以所有的时间要用来去学那些我相信的东西。不信的,就不要花时间去“批判”了。第七章 述而第七P17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大标准:1、 默而识之识,有两解,一般解作念zhi,记的意思。我们说博闻强识,这里识就念zhi,就是博闻强记。还有我们说标识,这个标识的识,可不是识别的识,也是念zhi,也是记的意思,做一个LOGO,让你记住。默而识之,学习不是为了嘴上念念。而是要默默记在心里,在自己心上去体会,真正把他理解了,能运用。只有用上了,才忘不了。另一解,就念着shi,就是晓得。我倾向于念shi。有学生问过王阳明,老师,我读书总是记不住,怎么办?王阳明说,谁让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不管他念zhi还是念shi,没有标准答案,你能默而识之,心里晓得就行了。2、 学而不厌人要学习,开始时都是奋发图强的,弄着弄着就厌倦了,懈怠了,如果功夫间断,则难有所成。所以曾国藩反复强调“日日不断之功”,这就是学而不厌。学而不厌很难啊!你看我们很多人,很喜欢读书,到处找书看,到处问人要书单,但很少有一本书是读完的,都是翻一翻就放下了。这就是没做到学而不厌。曾国藩也讲了读书的标准,首先就是一本未读完,不动下一本。你不是爱读书吗,手上这本书没读完,不许读下一本。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能不能做到学而不厌。3、 诲人不倦诲人不倦,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了,孔子就是老师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是孔子做老师的标准。要尽心的开导学生,他再笨,你也不放弃,不倦怠,一心一意帮他弄懂。我们要不要诲人不倦呢,我们不是老师,但你在公司里,不用说做个小领导,就是稍微资深一点,也有带新同事的责任。你对帮助新同事熟悉公司,和熟悉业务,能不能诲人不倦呢?儒家讲学习,最重要两点,读书和交友。你不能在家死读书,一定要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切讨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就要相互诲人不倦了。第七章 述而第七P18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大学》里讲明德和日新的功课,每件事进步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事事注意,日日不断,积累下来,就大有可观了。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闻义而徙,徙,是迁,跟过去,听到好的就跟上照做,这样善才可以积累。发现自己不好的地方,能马上改正,恶行才能去除。这就是刘备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王阳明说的:“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条,就是修身进步的切实功夫,想进步,就在这四条上用力:对德,要省察克治,每天每时每刻每件事注意修治自己,则明明德,日日新,每天刷新自己的品德。对学,要反复讲习讨论,要象上一句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中庸》里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以,不能自己埋头研究,一定要找到良师益友,找到学习的伴儿,才能共同进步,讲习透彻。对义,义有当为的,听到了马上就照办。不善当改的,必须坚决的去处以革其旧。这两条,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比如戒烟,说“戒烟很容易,我每年都戒三次。”这就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了。”所以这些话,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艰难。这些没做到,就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学问,最高的功夫,就在这日用常行里!日新是至德,每天在日用常行里修治自己,做到像颜回那样,不二过,犯过的错,知道了就不会犯第二遍,那积累不了几个月,想犯错都找不出错来犯了。其实善和恶的品种科目都很少很少,就那几条,就是做起来难!第七章 述而第七P19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前面《里仁篇》,子游说过:“事君数,斯辱也。朋友数,斯疏也。”对老板,对朋友,他不听你的,就算了,你如果啰啰嗦嗦、琐琐碎碎、唠唠叨叨,非要他听你的,一定自取其辱,反被疏远。要学会放弃。跟做生意一样,人人都想推销,但上赶的不是买卖。也有的人不推销。你给我机会,我谢谢您!为您效劳!不给机会,我不纠缠你,马上放弃。有了这种态度,反而能专注于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等待下一次机会。因为我们的问题都不在于没机会,而在于自己不够优秀。所以要把时间首先投资于自修,而不是推销。孔子对机会也是很积极的,也能放弃一些不太紧要的原则——比如在卫国去见南子。但是,当他发现在卫国并不能实行他的道的时候,他马上就放弃,走了,6万斗的俸禄也不要了。这是命与道的关系,君子专注于道——提高自己。对命——机会——则安然待之。若天降命于我,我必行道于世。如果没有那命,我把一身本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我们容易接受“志在必得”的思想,鼓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主要是自己心里太想得到,实在不愿意罢休。但现实不是这样。就看今天中国,从邓到习的几代领导人,差不多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机会都是命运降临的,不是自己争来的。相反,志在必得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往往适得其反。第七章 述而第七P20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得道”的追求,追求的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首先是立志,志有定向,有方向,有边界,然后前进!努力!在过程上努力,在每一时每一事坚持原则,之后能接受任何结果。过程和结果,这是好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社会制度命题,读者可以自己深入思考,反复琢磨,用儒生的话说:“当熟玩之!”第七章 述而第七P212【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不走寻常路!”为什么这样的广告语能引起几乎所有人的共鸣,因为这就是人性的弱点,都想追新逐异,不愿意踏踏实实。孔子若听到,又要摇头了。因为圣人就是要你走寻常路,要在最寻常的路上,付出最不寻常的努力。但人们都不想下苦力,都想弯道超车。凡事彻底,知行合一,才是儒家自修的根本。儒家讲的都是日用常行。凡事彻底,把日用常行,每一件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做到了,才能悟道,这叫知行合一。如果没做到,就只是会说些道理,你自己并不明白那说起来简单的道理,到底有多么深刻恰当!老师讲的,你都没去做,自以为知道了,还问老师还有什么没教我,怀疑老师藏了上树的招,老师气死了。日用常行,勿忘勿助,凡事彻底,知行合一。就在日用常行之间,勿忘,每一件事,不要忘记遵循老师教的道理去做;勿助,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着急怎么还没效果啊?不要拔苗助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日日不断,事事努力,静候佳音。这样下来,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至诚无息,无息,是日日不断之功,一刻也不停息。无息则博厚,就是厚德载物;无息则悠远,就是永续经营;无息则高明,活在他人想象之外。最大的竞争力,都是笨功夫,都是时间积累。来得快的东西,别人赶上也快。来得慢的东西,成就了,就没人能撵上。道理都太简单了,最难发现的,就是最显而易见的;最难遵循的,就是成天挂在嘴边的。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我们总是没招,因为我们总想出绝招。第八章 泰伯第八P243【曾子曰:“以能问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这条很重要!《中庸》说,天地之大,有愚夫愚妇可知、能,而圣人不知不能的事,所以以舜那样的圣人,他也好问而察迩言,什么事都多问问别人。王夫之在讲解《资治通鉴》时也专门说过这个问题,说帝王为什么还要找帝师?你不要觉得,我比你强,你有什么资格教我?而是人人都有他懂得而你不懂得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若无,实若虚。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空无一物一样,别人触犯他,他也不计较。有若无,实若虚,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空杯心态。人的品德,就像一个容器,器虚则物注,满则止。你若是空杯,别人的思想智慧就能注入进来。你若满杯,只有你往外溢出,别人的一点也注入不进去。所以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始终关注别人懂得而自己不懂得的部分,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如人,所以别人也愿意教他。《易经》说:“君子以虚受人。”就是这个意思。君子对才能智慧,不分大小,大则大识,小则小取。我有的本事,我自己丢不了。别人的思想,我却可以吸取。无论大小,虚心学习,然后践行。犯而不校。校,是计较。别人触犯我,也不计较。犯而不校,是讲虚心学习,就能养气,有气度。人家触犯了我。我一方面,以情恕人,觉得他情有可原,原谅他。另一方面,以理自遣,我怎么刺激了他,让他对我无礼呢?一定是我自己也有问题!这样不动声色,而心中也无一丝计较之心,这就是宽恕的器量。第八章 泰伯第八P24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比如我所住的村子,垃圾遍地,谁的责任?是咱们村的人素质低吗?首先是我的责任!咱们公司管理混乱,人浮于事,谁的责任?总经理的责任吗?首先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以仁为己任,仁是性之德,在自己身上,没有人把这责任给你,你认为是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你的责任了。你在家里,在公司,在中国,在世界,每看到一件不平的事,不妥的事,不善的事,都认为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仁,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就是重任。德被众生呢?每个人都是德被众生,伊尹说他一想到天下还有人过得不好,就觉得是自己把他们推进火坑的一样难受。我们也一样,假如我是开饭馆的,还有人没吃好,那是我害的!假如我是送快递的,假如还有人对快递到达时间不满意,那也是我害的!假如我是做互联网安全的,只要网上还有诈骗,有网络攻击,那都是我造成的!这样以天下为己任,就是经营使命了。任重道远,这样说下来,任越说越重,道越说越远。有多远呢?永远走不到目的地那么远!比如你是警察,你的任务是抓坏人,抓得完吗?再过一万年,还是有人犯罪。所以什么叫使命呢?使命是一个职责,永远没有终点的才叫使命,说这事已经完成了,使命结束了,那就不叫使命。2014年谷歌CEO拉里·佩奇表示,公司在“不作恶”座右铭的指导下已经完成了“组织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和使用”的最初使命,同时谷歌也在探索新的使命。当时我就觉得非常奇怪,这使命,怎么就说完成了呢???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所以呢,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只有到你死的那一天,你才能放下。第九章 子罕第九P272【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不跟人言利,只是要你接受命运安排,君子素位而行,只凭着大仁大义的大是大非去做,用王阳明的话来说,我心光明,内心强大。追求成功,也能接受失败。我们都爱听“改变命运”。如果没改变,你能接受吗?如果一心想改变,你就能改变吗?不能接受失败,不认输,是人最大的危险。炒股炒破产的,都是不认输的。表面上的“不向命运低头”,往往是利欲熏心,不择手段,不惜代价。人们都不爱听“低头”,但是不低头能行吗?我们总得有敬畏,总得要低头。能接受命运的人,是踏实努力的君子。不接受命运的人,往往是无所忌惮的小人。接受命运,是把握命运的前提。我喜欢钱穆的解读。第九章 子罕第九P212【子绝四:毋意,勿必、勿固、勿我。】有四种坏心态,人人皆所常有,而孔子是绝对杜绝的:臆测心、期必心、固执心、自我心。我们一个一个来看:意,是臆测,主观臆断。这个我们每天在网上都看见,一件事情发生,是怎么回事,大多数人都不需要真相,只选择符合自己立场和情绪的部分,就完成断定。大家吵来吵去,没什么结果,因为没人真正想把那事情弄清楚,人人都在不断论证自己的解释,而绝不接受无论它多么“明明白白”的,但是不符合自己臆断的事实。这个臆测心,用在社会事件吐槽上也就罢了。若平时工作生活中,待人接物,对一个人还不了解,就臆断认定别人是什么人;或一件事尚未发生,你就臆断它是怎么回事;那就事事人人都跑偏了。必,是期必,期待着,认为事情一定会怎样,如果不符合我的期待,没达到我的预期,就愤懑不平,不接受,要搞出点动静来。期必心呢,炒股票最典型了,买了哪只股票,就认为它一定会涨,而且一定会涨到多少。结果没达到预期,就接受不了。继续下注,不断下注,加杠杆,要捞回来——结果就跳楼了。有期必心的人,是不能接受失败的人,人认输的人,或者更准确的说,输不起的人。不认输,就是输不起。说谁不认输,他还觉得挺自豪,挺正能量。其实就是输不起,百分百是负能量。还有一种表现呢,是对别人期望太高,总觉得别人应该对我好,应该给我啥,看见谁都好像他欠我情似的。这样期待越大,失望越大,怨望越大,就觉得人人都对不起我,这世上真是没好人!杜绝期必心的要点:一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我有天大本事,若天降大任于我,则我能经世济国,做出一番大事业。反过来,若命运没交给我机会,我完全接受,藏之于身,浑身本事,带进棺材,我也安心自得。二是接受失败,认输买单。若别人干什么事没干成,输掉了,我们都认为很正常,为什么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接受呢?多少灾祸,都是因为自己不接受,不认输,不买单,然后不断追加下注,最后不可收拾。接受,是最好的心态;认输,是最大的智慧。三是对他人零期望。朋友可以帮你,但你不能指望朋友。我们常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心从哪里来呢?就从零期望来!因为你对他人零期望,所以他对你做任何一点点好事,都大于零,你都能感恩。你若期必,对他的期望是10,他只做到了9,那你也要骂他不够朋友了!多少朋友反目,家庭矛盾,都是来源于相互的期望。一方觉得,你对我太不好了!另一方觉得,你还要我怎样!都是期必,相互给对方立了一个标准,相互都没法满意!固,固执心。这比期必更进了一步。期必是心态上不接受,固执则落实到行动上,非要按我的意愿来办!那地球能不能按我的意愿来转呢?当然不能。所以固执的人,别人对他就敬而远之了。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所谓无可无不可,该怎样就怎样,不固执于己见,也不固执于己所欲,能把自己交给别人。我,自我心。老想着自己,只想着自己。比如我们现在人人都追求成功,不成功的原因在哪儿呢?就在于太想成功了,对“我如何能更成功”想得太多;对“我对社会到底有什么用”想得太少,所以老找不到自己位置。人人都知道“利他就是利己”,但是只知道个说法,不能体会其本质的天理。我们平时做工作,搞创作,也是这样,不是服务于那件事情的最终目的,而是时时在意自己的表现。这也是一种“我”。和人相处,不关注别人的感受,而自己受不得一点点刺激,也是“我”。子绝四:毋意,勿必、勿固、勿我。前面三个,意、必、固,归根结底都是“我”。这太深刻了。杨时注解说:“非知足以知圣人,详见而默识之,不足以记此。”就这一句话11个字,你的智慧识见要达到能了解体会圣人之心,一看就懂了,洞然明白。否则,会背这句话也没用。第九章 子罕第九P28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焉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卓立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循循善诱,这个前面学过几次了,孔子的教学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又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循着你的问题,循着你本来就懂得的部分,一步步把你引进到自己发现真理,自己得到进步。“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文约礼,博文,是格物致知,学习广博的知识,通达古今之事变,把天下的道理都逐渐融会贯通,则聪明日开,不会拘束于寡陋。约礼,是克己复礼,用礼来约束自己,礼是天理自然的规律节文,要尊重规律,遵守规矩,行事操持敛束,不敢恃才傲物,懂得戒慎恐惧,小心谨慎。懂得越多,本事越大,越是心生敬畏,谨小慎微。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能做的,只是一小部分。老师循循善诱,博文在前,约礼在后,颜渊亦步亦趋,登上一山,还有一山;钻进一层,又有一层!这学习的乐趣,无穷无尽!不由得心往神驰,欲罢不能!第九章 子罕第九P295【子曰:“语之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人们要么是资质禀赋有限,想进步,却没有那能力;要么是立志不专,意志不坚定,立志快,放弃也快。所以能进步难,进而不止,永不放弃,更难!唯有颜回能勇往直前,日日不断,每天都往前进!孔子还说过颜回:“不迁怒,不二过。”为这件事生气,不把气撒到别的地方。犯过的错误,绝不犯第二遍。学习进步的道理,全在这几句话里了,就是坚持不懈,日日不断之功。最高的效率,就是不返工,最快最大的进步,就是只进不退,把每一天每一点进步都保持住。第十章 乡党第十P315【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服装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仪式的庄严。我们今天这些规矩都没了,出席一个丧礼,看亲戚朋友们穿得乱七八糟,觉得逝者都毫无尊严;出席一个婚礼,看亲戚朋友们穿得随随便便,觉得这婚姻也随随便便。重新学会盛装,是我们今天的功课,别服装礼仪没找回来,又跟着硅谷精英们,把穿牛仔裤T恤衫当光荣了。要对自己有点要求。第十一章 先进第十一P33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这是孔子评价几位弟子的气质修养。圣门教人,是变化气质为先。曾国藩说读书,首先也是说唯有读书能变化人的气质,甚至说读书能改变人的骨相。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成就。改变自己的修养、气质、性格,是学习进步的根本,比具体学习什么知识更加重要。人最开始的时候,脱颖而出,靠能力,靠才干,鸡鸣狗盗,都能发挥,就像周星驰的电影台词:“就算是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都有它的用处。”但是,路要走得长,走得远,走得高,走得稳,走得可持续,走得能传承,就靠气质修养,而且越往后,越靠修养。第十一章 先进第十一P340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如果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很悲愤,发财之后他就会反弹,就会“报复性骄奢淫逸”,要把过去受的苦,遭的罪,受的歧视、轻视,全找回来。我们今天看见这样丑陋的有钱人很多啊!如果一个人贫穷的时候能安贫乐道呢,富贵之后,他也不以富贵骄人,而是艳羡别人身上有,而自己还没有的学问修养,谦虚谨慎,继续学习!第十二章 颜渊第十二P389【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老师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慧,老师说:“知人”。樊迟未达,没弄明白。为什么呢?这爱人,是博爱天下之人,无论亲疏厚薄,都在所爱之中,似乎是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是墨家的兼爱了,而这正是儒家反对的,儒家的爱,爱有等差,亲疏远近有别。墨子则主张爱无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老师又说知人,而知人呢,则要对人有分别,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亲贤臣,远小人,这是知人。这爱人和知人,两条似乎有些矛盾,是什么关系呢?那坏人、小人,我爱不爱呢?樊迟未达,没想通达,没弄明白。老师看他不明白,继续解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嗯。”樊迟胡乱答应着退出,不敢再问老师,赶紧去找其他学习好的同学问。既问于师,又辩诸友,既有良师,又有益友,学习的最佳拍档。樊迟跑去问子夏:乡,刚才。刚才我问老师什么是知,老师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啊?子夏秒懂,富哉言乎!这话含义太丰富了!直,是直的木板;枉,是弯的木板。错,是交错,放在上面。举直错诸枉,堆木板的时候,你把直的木板,放在弯的木板上面,能使枉者直,那弯的,也给压直了。张居正解释说:仁和智,虽是二用,其实一理。如果一个人立心正大,举动光明,此人正直,我也知道他正直。我举用他居于领导岗位。如果一个人立心偏邪,举动暧昧,我知道他是枉者,我就把他弃置一边,或居于下位。这样那些邪枉的人,看见我的用人导向,无不感发,个个去恶从善求进步,这就能使枉者直。“不仁者远矣”,达到亲贤臣,远小人的效果了。如果上面用了一个无耻之人,那就全成了卖官鬻爵,一国乌烟瘴气。子夏讲了两个举直错诸枉的例子,一个是舜选拔皋陶(yao),一个是汤选拔伊尹,都是达到了“一人定国”的效果。特别是伊尹,在商汤死后辅佐幼主太甲。太甲不仁,不遵守商汤传下的政策。伊尹竟然将太甲软禁了三年,让他悔过。太甲真心悔过后,伊尹又亲自去迎驾,还政于他。最终太甲成了一代明君。这一段君臣传奇,更超过周公辅佐成王的程度。伊尹成为托孤辅政的完美表率。而商汤能将儿子江山托付给他,可见其知人之明!一个组织,不管什么制度,最大的关键在于用人,一个公司搞不好,换一个CEO,他就好了。一个部门业务上不来,换一个总经理,他就上来了。换人,比你用什么策略辅导都管用。但你哪里去找这人呢?这人不在猎头公司,就在你自己的团队里,但是你看不见。或许你也看见了,却不能把他的才干能量都发挥出来。知人,是人生第二大智慧,难度仅次于知己,这智慧,我们永远不够。第十二章 颜渊第十二P391【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子贡问老师,与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咱们有责任给他指出来,给他忠告。但是,要‘善道之’,有方法,有克制,要给人留面子,让人容易接受。如果他不接受,赶紧闭嘴,不要自取其辱。”儒家对朋友关系是非常重视的,列为“五伦”之一。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臣忠君,子孝父,弟敬兄,夫妻主要靠忍,朋友之间则始终是善意。学习进步,跟着师父的时候靠师父,离开了师父,一靠读书,二靠交友。张居正说:“友所以辅仁者。”好朋友是辅助你仁德进步的,所谓良师益友。朋友的批评,要接受,要珍惜,也要鼓励对方能继续无顾忌的批评我。但是,我批评对方的时候,则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一颗相爱之心,心平气和,婉言开导,不要径直取忤,别人觉得你在限制他,干涉他,改造他。那他不接受,有抵触,你就要赶紧停下来。毕竟,每个人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你也没有那么多责任,继续喋喋不休,适得其反,自取其辱。我们的毛病,是常常相反,批评朋友的时候,义正辞严,口无遮拦。朋友批评我的时候,稍微直接一点就排斥,就要抗辩。道理都懂,就是要知行合一,批评和接受批评的时候,能想着点这道理。第十三章 子路第十三P393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问如何治国理政。孔子说:“自己给百姓带个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别让他们闲着。”先之,《礼记》:“夫躬行者,政之始也。”又说:“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躬身亲自去做示范,是为政之始。你要想你的政策措施能得到最快推行,没有什么比自己先做到更有效的。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仿率》一贯道理,讲过多次了。今天重点讲讲后一个,劳之。《国语》敬姜论劳逸:“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敬姜,中国历史著名贤母,齐侯的女儿,嫁到鲁国,季氏公父文伯的母亲,和孔子同时代人。有一天,公父文伯退朝回家,见敬姜在纺线,就说:“像我季氏这样的人家,我妈妈还要亲自劳动纺线,是我不能孝敬母亲吗?”敬姜大怒:“小子!鲁国要亡国了吗?让你说出这样的话!过去圣王统治天下,选择贫瘠的土壤来让人民定居,让他们迎接大自然的挑战,发挥他们的才能,辛勤地劳作,君王才能长久地统治天下。人民辛劳,就会思考,寻找改善生活的好办法,才能建立良善的社会。如果生活太安逸,没有挑战,只会享乐,就会忘记美好的品行,就会心生邪念。所以,居住在肥沃土地的人民,劳动水平不高,没有才能,因为生活太容易了。而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人民,没有不讲道义的,因为他们勤劳啊!”两千五百年前一位中国母亲的话,说出了两千五百年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不朽巨著《历史研究》中提出的著名论断:文明产生于挑战,富饶的土地不能产生文明,只有贫瘠的土地能产生文明,因为挑战才能使人类进步。……一个公司也一样,日子不能太安逸,钱太多你就把它都花掉,不要关心资产积蓄,要前进奋斗,所有人不能松懈。人一闲着,就出毛病,生是非,什么乱七八糟事儿都有。子路问孔子政事,孔子就回答了他“先之劳之”这两条。子路不满意,就这两条?这么简单?“请益”——益,是增加——老师再能多教我两条么?孔子一听,就知道他毛病,总以为还有什么绝招。这世上哪有什么绝招,都是最简单的道理,千百年圣人传下来那一点真骨血,都告诉你了,你还要“请益”!益什么益!孔子白了子路一眼,说了两个字:“无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子路的性格,开始时都能锐意进取,但难免懈怠,不能善始善终,老想要“绝招”。子路啊,你就照我说的去做,不要倦怠就行!成功不是去做不寻常的事,而是在寻常的事上,付出不寻常的努力和坚持!第十三章 子路第十三P40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首,交给他政务,他却不能通达。让他出使外邦,他又不能独立应对。那他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啊?钱穆注解说,诗经风雅颂三百首,实际上是西周一代的历史,内政外交,风土民情,无所不包。其治闺门之道,在《周南》、《召南》;农事富民之道,在《豳(bin)风》;平天下、接诸侯,待群臣之道,在《大雅》、《小雅》;而《颂》的部分,是政成事定后而作,得失治乱之情,尽在其中。所以,求通上下之情,制礼作乐以治国安民之道,尽在诗经。读通了诗经,就应该能通达治国理政。《诗经》是西周文明之集大成,《毛诗序》说:“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学诗有诵、弦、舞之法,朗诵、歌唱、舞蹈,潜移默化,修养每个人,教化全天下。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到不同的东西,恋爱的人读到恋爱,就像人人最熟悉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搞政治的人读到怎么搞政治,搞外交的人读到怎么搞外交,搞环保的人读到怎么搞环保。总之一国之事,无论大小,都在里面,关键你读的时候,你自己在想什么。你自己没想到的,没关注的,你肯定视而不见,读不到!读书啊,人们只能读到他本来就懂得的东西,不懂得的,就读不出来,因为你不懂得,就不会有反应。那不读,又怎么懂得呢?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一定是在实践中有体会了,你才能在书本中,在前人的总结中去学习提高。读书的时候,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放自己身上对照,放具体事情上琢磨,这才叫读书。这书上,自己身上,具体事情上,不断的推循环,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否则,也是王阳明批评的,叫徒事讲说,成天跟别人“交流”读了什么书,就跟说买了什么包,买了什么车一样,都是虚荣。这就是儒家常批评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本来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要用,却成了为和人讲说炫耀消遣,帮别人读了。怎样才能读书有用呢?关键在于立志。立什么志向,就读什么书。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读书是极为聚焦之事,志向越清晰,越不会“博览群书”,因为必须要读的书都读不完,绝对排不上别的。所以啊,不要自以为读书多,孔子说了,“虽多,亦奚以为?”读那么多有什么用。无论你是“好读书,不求甚解”,还是过目不忘,经常在别人面前大段背诵名篇名句,儒家说了,那都叫玩物丧志,没有志向,还特爱到处学习,那“好学”,也是一种贪玩,或者是一种“知识落伍焦虑”,读书,也只是把书当玩物罢了。人家玩车,你玩书,都是一样的,玩。这种读书病患者,挺多的。第十三章 子路第十三P429【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贡问老师,如果一个人,全乡人都说他好,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那可不好说!子贡再问,如果全乡人都说他坏呢?孔子回答,那也不行,最好是全乡的好人都说他好,坏人都说他坏,那他才真正是好人!朱熹注解说,一乡之人,自然有公论,但是,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各以其同类为好恶。如果好人说他好,坏人也不讨厌他,那他一定和坏人有苟合之行。如果坏人讨厌他,好人也不喜欢他,那他是完全没有值得赞许的行为。所有人都说他好,我们叫好好先生,孔子把这种人叫“乡愿”,是媚世之人,见好人他假装好人,见坏人则同流合污,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欺世盗名之人。孔子又说过:“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既能爱人,又能憎恶人;既让一些人爱戴,又让另一些人憎恨,这才是仁者,价值观明确,爱憎分明,不跟人和稀泥。和稀泥,不能得罪人,就是贼,德之贼。我们自己也要注意,不要去刺激挑衅别人,但也不怕得罪人,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行事。理念是:不要试图让所有人都喜欢你。第十三章 子路第十三P430【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这里是讲你的领导是君子还是小人,或者你就是领导,看看自己是“君子型领导”,还是“小人型领导”。这里的“说”,是“悦”,喜悦的悦。君子容易事奉,在君子手下工作很容易,但你很难取悦他,用不正当的方式去讨他欢心,他是不会喜欢你的。但是,当他用人的时候,他都是量才而用,你有什么才干,他都能让你发挥,同时,你做不到的,他也不会苛求你。小人当领导就不一样了,小人很难侍候,在他手下工作很难,但讨他欢喜却很容易。你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巴结他,他会很喜欢你。但当他要用人的时候,却会对你求全责备,十分苛刻,他要求的,你都必须要做到!这段讲领导力,很深刻。君子做领导,首先自己承担领导责任,对下属量才使用。如果安排某人一件事,他没做好,首先检讨是自己安排错了人。而不会去责备这位没做好的同事,对他的处置,心中是两条:一,他适合承担多大责任,下次把他用在那,重新评估对他的使用;二,如何帮助他,鼓励他,提高他,让他以后能承担更大责任。周公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就国,周公就教导他说:“无求备于一人。”不要对人求全责备,你是领导,事儿都可以交给一个人,要你干啥?曾子说:“夫子见一人之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孔子见到人一点长处,把他一百个坏处都忘记了,所以孔子很容易事奉。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有一个明确的长处,就可以用上啊!这不是很有价值,很让领导者开心的吗?落实了一部分事务啊!小人型领导就不一样了,因为他自己心里就没谱,是虚的,对下属,他也没谱,不知道谁能干啥,所以他就拼命的压榨所有人,看哪里能榨出点东西来。你巴结他的时候,他自然开心。要你干活的时候,照样弄死你。君子型领导,下属没干好,要么是我没教好,要么是我自己选错了人;下属如果干好了,那是我的福分,感谢他!第十三章 子路第十三P435【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说:仁善的人教导人民七年,就可以叫他们去作战了。又说:用未经训练的人民去作战,那就是抛弃他们啊!孔子很少谈兵,但他也是能文能武,也能发动战争了。他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夹谷之会,和齐景公剑拔弩张一回,压了齐国一头;隳三都时,和费邑打过一仗,赢了;之后还曾劝卫灵公伐蒲,卫灵公没听从。孔子说仁善的人带兵,我们熟悉的话,不是都说“慈不掌兵”吗?我们来看看慈不掌兵的全文是什么——“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意思是,慈爱的人不带兵,讲感情的人做不成事,讲义气的人经不了商,善良的人做不了官。这是谁总结的呢?我一直查不到,因为它是民间的,或者说,是失败者总结的,他的意思是说:“不管哪个领域,成功者都不是好人,我不成功,因为我是好人嘛。”所谓厚黑学,就是这么来的。阴暗的人,举着蜡烛去找阴暗面,光明的人,用心去寻找光明,各有选择。曾国藩是书生带兵的典型,读他给手下将领的书信,可以体会一个仁善之人,如何带兵。他说他没学过兵,更没打过仗,开始时不知道怎么弄啊,拿《孙子兵法》来读,看孙子讲将道,要“智信仁勇严”,他一想,这智勇双全,我是智勇皆无,没打过仗,哪来战争智慧?手无缚鸡之力,勇也没有用。但是慢慢的自己体会,体会出两个字来,一个是“廉”,一个是“明”。廉,是廉洁,士兵对什么样的将领最服气呢?不是最能打仗的,而是最廉洁的,只要你账目公开,银钱上干净,他们就服你。你若自己一分钱不乱拿,还能经常有点小恩小惠给大家滋润着,都愿意给你卖命。明呢,是看得明,不是传说中的“跟我上”,是“给我上”,打仗哪有指挥者冲前面的?你冲在最前面,谁指挥呀?你冲在最前面,你死了,大家找谁领赏去呀?你站在后面看,把一切都看得明,之后赏罚分明,谁冲前面,谁跟后面,谁在旁边协助,谁往边上躲,全都看明白,记清楚,战后执行赏罚。你莫以为仗打赢了,就万事大吉了,你不能把每个人的贡献看明白,再把赏罚执行明白,下一仗就没人往上冲了。有了这廉明二字,智信仁勇严,时间长了自然就积累出来,没有这廉明二字,智信仁勇严都是废的。曾国藩还关注什么呢?关注营房卫生,关注厕所修在哪里,关注什么地方种菜,什么地方养猪,没有战斗的时候,一定要士兵们种菜养猪,改善生活,也劳动起来,不要闲着,闲着就生事,就学坏。拿破仑也说过,营房的卫生条件差,比残酷的战斗更能削弱部队。曾国藩除了关心士兵生活,也长远的考虑到,这些自己带出来的家乡子弟,自己还要把他们带回去交给他们的父母妻子,带出来的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农村青年,不能带回去一个吃喝嫖赌抽的兵油子,不能让他们学坏。这些,都是他给将领们书信往来中经常嘱咐的重点。孔子说,这样的善人,教导人民七年,就可以让他们上阵打仗了。教导什么呢?朱熹注解说,教导他们孝悌忠信的思想,务农讲武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信任亲近长官,能够舍生忘死,就可以作战了。总之,一是思想工作,二是战斗训练。孔子为什么说七年呢,不知道。他之前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用他执政,一年就能见效可观,三年就能成功。但治兵却要七年。他或许是强调治兵之难。不过曾国藩可没有七年时间,七个月了不起了。兵法的关键在于练兵,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孔子说,如果把未经训练的人民驱使上战场,那就是抛弃他们啊!不过,兵家也有不同的说法,韩信说“驱市人而战之”,把未经训练的市民,直接投入战场,也能打胜仗,办法是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使人人各自为战。这是兵法讲“任势”,造成那形势,把人的潜能激发出来。韩信的说法,和孔子的说法,是两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语境。孔子是讲军队建设,韩信是讲敌人来了,手里没军队怎么办。兵法的关键在于练兵,成天研究仗怎么打,不研究练兵,不研究军队建设,那做不了统帅。跟咱们做企业一样,如果只研究“现在打法变了”,不投入员工培训,不投入组织建设,不投入流程运营,那也做不了企业家。那员工你没教过他,你认为他拿了你工资就应该能干,那你是抛弃他,也是自弃。兵法的关键在于练兵,成功都在于平时的积累准备,不在于战场上的高超智慧。高超智慧,是讲故事用的,成功的真正原因,没什么精彩故事。第十四章 宪问第十四P449【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不骄,易。”】贫穷的人容易生怨言,怨天地,怨父母,怨社会,怨政府,怨境外敌对势力,甚至怨大陆游客。富贵的人呢,容易骄傲放肆,俗话说:衣裳角角摆起来都能打死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容易犯的毛病。但比较而言,要富贵的人做到不骄纵,比较容易,富而知书礼,稍微懂一点事,就能管住自己。要贫穷的人没有怨言,就很难,因为毕竟逆境时时在折磨他呀!孔门弟子,颜回很贫穷,子贡很富贵。如果把他们俩角色交换一下,颜回能安享子贡的富贵而不失礼,子贡则不一定能在颜回的破屋子里安贫乐道。前面讲冉有问孔子如何治理卫国,孔子说“富之,教之,劳之。”可以和这一句相参阅。必须先解决富的问题,否则就是民怨沸腾。富之而后教之,富而知书礼,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就和谐了,还不能让他们闲着,保持劳动,就不会腐朽。第十四章 宪问第十四P467【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犯,是冒犯,犯颜直谏。子路问如何事奉君王。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要敢于冒犯他。张居正说,为人臣者,有匡正君王的职责,发现君王的错误,一定要谏言,甘冒得罪的风险而不顾。而如果你明明看见他有错,却不指出来,反而唯唯诺诺跟着附和赞美,那就是欺君了。这里的区别,在于你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还是站在老板的立场。喜欢巴结讨好往上爬,或者希望不要惹怒了老板自己倒霉,那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见老板犯错,会影响业务进行,公司发展,就做那个唱反调的人,这是站在老板的立场。好员工的标准,就是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好老板的标准,就是总能站在员工的立场。批评,对于老板来说,是奢侈品。人性的弱点,嘴上都说虚心接受大家批评,实际上都痛恨别人批评冒犯,甚至痛恨带来坏消息的人。所以没人批评他,也没人告诉他坏消息,有过而不能改,发生了什么坏事,也总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那就危险了。比如秦二世,谁告诉他坏消息,他就杀谁。到了最后,赵高派人来杀他,他才知道天下都发生了什么事,问身边一直没离开他的一个最忠心的宦官:“你怎么不告诉我啊?”宦官说:“我就是因为不告诉您坏消息,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侍奉您。我如果告诉您真相,早就被您杀了呀!”这就是秦二世,他能逼得最忠于他的人,都要欺骗他。第十四章 宪问第十四P468【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有志气,志有定向,气血充足,每天都想着怎么进步,日日不断的学习,日日不断的自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像登山一样,每天都登一步,过几年你看他,他已经高明得超乎你的想象,完全不是你过去认识的他了。小人呢,一天接一天的混,浑浑噩噩,没有志气,只是被物欲牵引,或者说被所谓的“机会”牵引,今天觉得这儿有利益,明天觉得那儿有好处,兜兜转转,盘旋而下,心气日益消磨,渐渐变得愚昧不肖,一步低似一步,过几年你看他,已经是朽木不可雕也。这个要十分十分的警醒啊!进步来自于积累,最惊人的改变,是积累的改变。同样,退步也来自于积累,最惊人的堕落,是积累的堕落。所以一定要不停的学习,一定要每天都进步一点!曾子说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觉得再补上一条:“今天我有什么进步?”第十四章 宪问第十四P47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话在前面《泰伯》篇出现过,讲解过了,这里重出,大概是为了和后一句曾子的话相呼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要去操心那个位置的事。一来,你自己的事没干好,再分心去操心别人,自己的事,就更干不好。第二呢,对于别人的事,你是站在外面看,不是身在里面干,你对其中的复杂情况,没有任何了解,也没有责任担当,你的意见,并没有多大价值,反而给人家添乱。第三,别人没邀请你指导,你说了惹人生气。我们自己有体会,有时开会,别人给我们的工作提意见,我们会觉得,哼!好像我这个专业不是专业?你懂吗?瞎掺和啥?添乱!但是,当讨论别人工作的时候,我们也觉得自己比他更能胜任他的工作,相当热衷于添乱。曾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所思虑的,不超过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就是聚焦啊,自己的事,没有一件事干好的,全都很有差距,要精益求精再求精,日日不断,持续改善,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一定要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要比今天做得好,这样一心一意做下去,事情做好了,上级,或者上天,就会派新的任务,新的责任给你,你的位置就上去了嘛。如果每天都操心别人的事,自己的事不管,哪有机会得到别人的位置,去做别人的事呢?我们经常听到人说:“他那活儿,给我干,我都比他干得好!”比如总统啊,总理啊,什么的。然并卵,无论发表多少这样的言论,也得不到总统的位置来干干。这样的事想多了,这样的话说多了,就忘了自己的事,没干好自己的事。而能干好自己的事,是有机会干别的事的唯一方法。如德鲁克说,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所以,我们永远要活在当下,现时、现地、现位,我该怎么做,怎么能做得更好,少管别人!我们普遍的毛病,家事国事天下事,除了自己的事,事事关心。80%的心都在焦虑全球变暖,经济下行,互联网+,我们公司管理不好,老板好多地方不对。对自己手上的具体工作呢,自己哪件事没干好?我今天这件事该怎么干,基本不怎么操心,浑浑噩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关心别人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关心自己就太难了,那得自己干啊!所以,要全心全意,尽心尽力,要在自己的事请上走心。把你自己的事做好了,一切都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的天地越来越大。如果自己的事没做好,全世界好都和你没关系。第十四章 宪问第十四P48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能力。”这话,又棒喝了。人的痛苦,往往就在于别人不了解自己,我这么优秀,却没人知道!我这么爱你,你却不知道!但是,凡是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痛苦的人,他一定是从来不屑于去了解别人。能多去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就不会为自己不被人了解而愤懑了。而且,愤懑也没有用啊!要愁的不是别人不了解我,是我的本事还不够。张居正解说:人之处世,常常不满的就是自己名气还不够大,知道我了不起的人太少!但是,这并不足为患。真正的大患,是自己的学问还不够,实践落实还不足,这才是我们的忧患,这才是自己应该关注的。不以自己之不足为患,反而以别人不知道我为患,为什么呢?为什么,因为要像求名誉,求虚荣,求上进的机会。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何患之有?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别人知道的你,低于实际的你,那别人对你的期望值,就低于你所能给他的,那你应该开心啊,应该安心啊!如果别人把你看得太高,最后你的能力又达不到,那才需要忧虑呢!理念一变,世界就变了,心静了,止定静安虑得。第十四章 宪问第十四P484【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骥,是千里马。孔子说,所谓千里马,称赞的不是他的气力,是他的品德。什么品德呢?是做事的品德。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千里马跨跃一下,跳不了十步远;劣马持续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孔子这和他说的是一个意思,能行千里,成为千里马,靠的是做事的品德,不是有多大能量。我们来切磋一下做事的品德,何为正确的做事?假如我骑马,从广州要去北京,怎么做。首先,是做路线计划,时间行程规划,我要走什么路线,规划好,一共要走多远,每天走多远,这要做好规划。之后,日日不断之功,比如我每天都走50里,一共5000里,100天我就到了。这个很清楚。不要今天天气不错,路也好走,我跑上200里,明天下雨,我休息一天。这样各种理由都可能改变你的计划,100天你就到不了!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不管是一马平川,还是崇山峻岭,反正我每天五十里,我既不加大任务,也不溜达松懈,我每天就完成这一点。做任何事情,都是靠坚持,坚持不懈。要想能坚持,就要降低每天的任务量和难度。因为成功,靠的是日日不断之功,所有的成功都是靠时间,只要能坚持就行。如果计划可以随便改,就很容易被放弃。除了坚持之外,第二个重要的,就是不要走错路,不要有废动作,不要返工。所以每天晚上,一定要再确认一下第二天的行程路线,不要走错路,甚至迷路。我们看司机就知道,好的司机,不是车开得好,而是他会在头一天确认路线规划,第二天不会走错路,也不用一路开着车去问路,而是胸有成竹,直接到达目的地。在我们平常的工作中,会有多少次走错路的废动作,多少次返工呢?这就是成不了千里马的原因了。第一,日日不断之功,每天进步一点点;第二,不要走错路,减少废动作,不要返工,再加一条,凡事彻底,把平凡的事做彻底,成功不是要做不平凡的事,是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这三条,就是做事的品德,就是“何为正确的做事”,就是千里马。第十五章 卫灵公第十五P51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所以有人问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忠恕之道了,忠恕之道,用民间的俗话来说,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儒家讲日用常行,儒家思想,和中国的民间智慧是一体的,都是讲日常生活。就像禅宗讲修行是什么,就是挑水砍柴。忠恕之道,将心比心,落实到行动上是什么呢。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得到的,让别人也得到,或者让别人先得到。因为你想要的,你就知道别人也想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就懂得别人的感受和诉求。恕道呢,就是反过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遭遇的,不要施之于别人。道理都懂——不对,纠正一下,不是都懂,是都听说过,但是都不懂,要做到了,才懂;做到多少,才懂得多少——这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天下之事,多如牛毛,你能多学而识之吗?这就是我们说的学习第一大病——老想学“新东西”!一听老师讲课——哎呀!这个老师不行,没讲什么新东西!或者对一些骗子老师,妖怪老师趋之如骛,如痴如醉,为什么呢?因为那老师讲的都是新东西!都是在别的地方听不到的!这就离开了正道,入了魔道,入了王阳明说的“断蹊僻径”。“老东西”你都会了吗?没有一件会的,只是听说了,晓得几个词,,就以为会了,要去学几个新词。这有什么用?所以孔子,是把他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整个学问和行动中,这才是真学习!第十五章 卫灵公第十五P51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而正南面而已。”】儒家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啊,有区别。道家的无为而治,那是真无为,你什么也别管!儒家的无为而治呢,主要是强调要管住自己,别管别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都在于修身,在于管自己。但是,由于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所以是以平天下,以示范效应,以絜矩之道,以《模仿率》为标准的修身。絜(xie)矩之道,是《大学》里提出来的,就是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做个样板,立个规矩,定个标准,大家自然会按这个来做。就像在酒桌上,有人说:“我先打个样!”他一口喝多少,大家照着这样板喝多少,这就是絜矩之道。道家没有什么絜矩之道,你啥都别管就行了,也不用管自己。所以道家的无为而治是真无为,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是强迫他人,而是影响带动他人。道家和儒家相通吗?王阳明说得最准确,叫“毫厘千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是一回事!第十五章 卫灵公第十五P52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的,却没有与他交谈,这就错失了这人!不该跟他说话,或者不该跟他说的话,却跟他说了,这就是失言。君子既不错过一个该交谈的人,也不会说错一句话!孔子这个说话的标准很高,我们可以把他分解为五个标准:1、不要说错话。2、不要对错误的人说话。3、不要错过一个该说话的人。4、不要错过一句该说的话。5、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让别人高度重视。前两句,好理解,从小就被教育“祸从口出”之类。中国更有因言获罪的传统,所以说话要更加小心。也正因为这一点,儒家思想也被人所诟病,说是明哲保身,话都不敢说!但这不是儒家的错,因为并不是儒家要治你的罪,是他好心提醒你不要因言获罪。你如果对“祸从口出”不服,至少也不要恶语伤人吧,总之说话要注意,在任何国家都一样。不过,这并不是重点,孔子的说话哲学,不是简单的慎言,而是贵言。让自己的言语金贵,不说错一句话,也不少说一句该说的话,让别人重视自己的每一句话。这个,讲究就大了。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写了一部《中论》,其中专门有一篇叫《贵言》,他是这样说的:“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言费则身贱,身贱则道轻,道轻则教废。故君子非其人则弗与之言……故君子之与人言也,使辞足以达其智虑之所至,事足以合其性情之所安,弗过其任而强牵制也。苟过其任而强牵制,则将昏瞀(mao)委滯,而遂疑君子以为欺我也。”一句话,君子不去游说别人。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涉及要去说服他人,这个度把握在哪里呢?《贵言》篇说,君子不轻易说话,言语金贵,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很实,都有依据,都有所指,都很明确,都有用。不会说空话、虚话、套话,只讲大实话,大白话,有用的话。这样呢,他的话就受重视,人家都不愿意错过一句,错过一句都是损失。于是,他的身份就受尊敬,他的道就受重视,他的教化就能立起来。反过来,废话很多,人就贱了,道就轻了,不被人重视,你要教人做什么都废了。你的话很重要,但是对方听不懂,那还是废的。所以如果对方不是那人,你就不要说,放弃他,放弃这机会就好了。所以君子和人说话呢,是根据对方的情况,说的道理,是对方能考虑到的,说的事,是对方性情所安心的。不要他明明接受不了,你强按着他要他接受,他就会“昏瞀委滞”——晕了,错乱了,堵上了,觉得你在欺骗我!你在忽悠我!特别是你正往A方向说服对方,看着对方的意思好像是往B方向去,马上论证出一套B方向的说法来,还头头是道,理直气壮,这样也行!那更百分百是欺人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放弃。不要非得要别人上你的道。懂得放弃,才懂得君子贵言。不懂得放弃,就一定会巧言令色。就像我们平时写一个方案,首先要言之有物,言必中的,一句话,就说一个事。没事的话,别说,尽量简单、直接、明确。尽量不要用一堆话去进行自我论证,实在要论证,放到后面附件去。因为你自我论证的时候,很容易为赋新词强说愁,自圆其说,自欺欺人。一件事,你能说明白就说明白,说不明白别靠话多。对方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就算了,不要强求。不要说自己都拿不准的话,拿得准多少,就说多少,这叫诚实,说实话,说实在话。事想明白了,话说明白了,就坚持真理,不要随客户的观点而改变,不要去迎合对方,因为当他在摇摆,你是迎不上,也合不上的。我们与客户一起工作,是为了一起探求真理,不是为了让他采纳“我们的意见”,给我们利益。如果真理找到了,大家都不会变。如果你不是在找真理,而是在跟着他的心思找“共识”,那就贱了。如果你坚守真理,他摇摇摆摆自己会摆回来。他不摆回来,那是他的事,你不必为自己的利益损失遗憾。还有,不要说自己都不信的话。这话很多人不接受,我自己都不信的话,我怎么会说呢?其实每个人都会说,每天都在说,我们经常说一些自己都不信,而是为了让别人信自己而说的话,这就叫自欺欺人。写方案,先写一个结论,然后开始论证,那后面全是自己都不信的话。如果自己信,就不需要论证了。你看那辩论比赛,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辩论赛更能教坏人说话习惯的了,双方辩友说的,大部分都是自己都不信,而是为了在言语上胜过对方的话。这种习惯养成了,人的言语就不是贵言,而是贱言了。荀子说了,只要看见对方要跟你辩论,你就不要跟他说了。君子不辩。大家说得到一块儿就说。既然说不到一块,去分个胜负干什么呢?你给他说话,他不听,还要跟你辩,他一点也不重视,不珍惜你的话,还反对,你的话不就贱了吗?这就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辩论就是失言。我们接着学习《贵言》篇:“是以君子将与人语大本之源,而谈性义之极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视其锐气,察其堕衰,然后唱焉以观其和,导焉以观其随。随和之微,发乎音声,形乎视听,著乎颜色,动乎身体,然后可以发幽而步远,功察而治微。於是乎闓(kai)张以致之,因来以进之。审谕以明之,杂称以广之,立准以正之,疏烦以理之。疾而勿迫,徐而勿失,杂而勿结,放而勿逸,欲其自得之也。故大禹善治水,而君子善导人。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败而言无弃也。荀卿曰:‘礼恭然后可与言道之方。有争气者,勿与辨也。’孔子曰:‘惟君子然后能贵其言,贵其色,小人能乎哉!’”君子跟人交流思想,谈大事,要先看对方心志器量够不够,锐气足不足,然后说出一番话来,看他是否应和;引导他,看他跟不跟得上。他如果能听懂,能应和,能跟上,他的言语、视听、表情、各种肢体行为,自然会表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深入交谈,循循善诱。他能进入多少,你再引导多少。详细讲解使其明了,多方引证使其渊博,同时又要确立标准以使其学有正道,疏通线索以使其学有条理。进展可以快,但不可以逼迫他;也可以慢,但不能把主题走丢了;可以旁征博引,但不能纠结不清;可以稍微放松一点,但别放得出去,收不回来。这样的目的,是让他自己把道理搞明白。自己搞明白的,认识才深刻。如果你硬灌给他,他转头就会倒出来。所以大禹善于治水,君子善于导人。教导人要根据他的心性,而治水要根据地势。这样才能成功,你的话不会没人听。荀子说:“一定要对方态度恭敬,你才能跟他讲你的道理。如果他摆出架势就是要跟你争论,你就不要跟他辩了。”孔子说:“只有君子才能让自己的言语、脸色都很贵重,小人做不到。”君子不失言,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自己不要失言,不要说错话,二是不要让对方失了你的言,不要让对方不重视你的话,错过你的话,或轻视你的话。一般我们对前一方面比较晓得些,对后一方面就很不注意,因为一厢情愿,现在人不是常说吗,最了不起的是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灌到别人脑子里,二是把别人的钱掏到自己口袋里,这两件事往往联系在一起,而你一旦怀有这样的目的,心不诚了,不考虑别人,就适得其反,反而把自己的话搞贱了,人也搞贱了,成了贱人了,划不来。怎么办呢?学会放弃。你想说服别人,谋一个利益,但如果对方跟你找不到共同点,那就放弃,不要志在必得,弄得巧言如簧。你想教化某人,引他上进,他跟不上,你也要放弃,孔子也不能把子路教成子贡或颜回,人跟人不一样。所以不失言,首先不是技术问题,是个态度问题。态度端正了,就不太容易失言,也不会把自己搞得很贱。接着补充讲一下不失人。不失人,这要求比不失言高太多了!不失言,大不了我不说话就是,有人天生就不失言,因为他性格就不爱说话。但不失人,要求你该说的话一句也不要错过,该说话的人一个也不要错过。举个轻松一点的例子,你在地铁上看见某姑娘或小伙,一见倾心,却没有鼓起勇气上去要电话号码。之后魂牵梦萦,第二天到处微博微信求转发要找到他(她),这就是该说的话没说——失人了。因为一句话没说,面对面你就失去了他(她)——或者是爱人,或者是能决定你命运的贵人,或者是能辅佐你做大事的人才,或者是能与你一起成就的伙伴——岂不可惜!这个,一般人没体会,所以历代注家,在这一句都没怎么发言。只有张居正做了解读,因为他是宰相嘛,阅历不一样。张居正说:人的见识,深浅不同,我该不该跟他说话,说到什么程度,就要因人而异。如果他造诣精深,事理通达,我却没跟他说话,那是我没有知人之明,错失了人才!君子就听一句话,就知道他是不是那人,明不明白那事。是与不是,明与不明,就在一言之间。所以遇到能跟他说话的人,马上就要说,才不会失人啊!高手过招,就是一句话,这句话你没说,就错过高手了。第十五章 卫灵公第十五P537【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朱熹注:“责己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这“躬自厚”后面省略了一个“责”字,厚责己,薄责人。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遇到什么不如意,总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总是怪自己,就没工夫怪别人了,自己修身改过进步就快了。你不怎么怪别人,别人也容易听从你,也不怨你。怨。这个字。满目狰狞。让人看一眼都发抖!我也不怨别人,别人也不怨我,那世界就太轻松,太美好了!但是我们老是得不到这样的世界,不是在怨别人,就是在被人怨。我成天老怨别人,那自己浸泡在怨恨中不能自拔,那生活最糟糕了。我虽然不怨别人,但别人老怨我,我也摆脱不了。那还得自省一下怎么就遭人怨了。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篇说:“君子攻其恶,不攻人之恶。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与?自攻其恶,非义之全与?此谓之仁造人,义造我,何以异乎?故自称其恶谓之情,称人之恶谓之贼;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君子批评自己的恶,不攻击别人的恶。不攻击别人,不就是宽仁吗?批评自己,不就成全了节义吗?以宽仁待人,以节义要求自己,不就和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要求一样嘛。能坦率的批评自己,那是真情实意;攻击别人,必然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那是宽厚的聪明人;啥都怪别人,那是刻薄的糊涂蛋。《吕氏春秋·离俗觉·举难》:“故君子责人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余。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则难瞻,难瞻则失亲;自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也,此桀、纣、幽、厉之行也。”君子对别人要求都不高,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别人;对自己呢要求就很高,用节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别人要求不高,就容易满足,你容易满足,就容易得人,也容易得人心。对自己要求高呢,就不容易做错事,做了错事也能及时得到纠正。如此,担任经天纬地的大事,也绰绰有余。不肖之人呢,恰恰相反,对别人要求很高,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要求太高,谁都达不到你的要求,那就众叛亲离。对自己要求低呢,随随便便就觉得自己可以了,行事苟且随意。这样天下之大,也没有你容身之地,身死国灭,夏桀王、商纣王、周幽王、周厉王,都是这样的人!人生有两大痛苦,一是我对他人的期望,二是他人对我的期望。把这两个期望都放下了,再自己对自己有点要求,就成长了。永远只怪自己,不怪别人,哪怕他(她)是你老公(婆),那就没有怨恨了。最好只对自己有要求,对别人全都0期望,这就百分百全是感恩,没有怨恨了。所有的怨恨,都来源于自己对别人的要求。要天下无怨,就记住三个字,对他人“0期望”。而修身进步最快的方法呢,就是把自己平时说别的,要求别人的话,放弃要求别人,全部用来要求自己。第十五章 卫灵公第十五P539【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孔子说:遇到事情,不反复念叨“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了。孔子说这话,大概是遇到什么事,他有建议,但人家没问他,直接就处理了。那孔子想帮也帮不了了。如之何,如之何,就是怎么办,怎么办,遇到事情,要仔细思量,反复裁度,此事该如何处理,此事该如何处理,再做出决策。或者像舜一样,“每事问”,什么事都问问周围的同事幕僚:“你看这事该怎么办?”听听大家意见,再“执其两端而取其中”,找到最恰当的办法。反过来呢,就是任意妄为,率尔酬应,对利害是非,全无算计。那就容易出问题。但是这样很痛快呀!史书上讲能臣大才,有四个字常用的,叫“剖决如流”,决断处理事情,像流水一样飞快,而且一切尽在掌握,无不恰当!这样的人,是大才,但是都不是大人物,不是大官。大人物都比较慢,都靠大家的智慧做事。所以呀,作为领导者,养成一个习惯,一件事情来了,就算你知道怎么办,也问问大家“如之何,如之何”,听听大家意见,让大家发挥一下,或许你也有新的发现。你看那成天到处管别人叫老师的,肯定是干大事的,“用师者王”嘛!凡事多拜师,多请教别人,多发掘别人的智慧,是领导者的生活方式。领导者从来不会认为自己比别人行,这不在领导者的逻辑里面。不过,还要提醒一点,孔子说的“如之何,如之何”,没有说“如之何,如之何,如之何”,是两遍,不是三遍。前面《公治长》篇我们学过了,孔子评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说:“再,斯可也。”三思而后行,那又想得太多了,想两遍就可以了。别把简单的事儿想太多,那又整复杂了。第十五章 卫灵公第十五P548【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说:“我对于别人,我诋毁了谁?我赞誉了谁?假若我有所赞誉,一定是有事实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如此,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毁,称人之恶而过其实。誉,扬人之善而过其实。这样言过其实的毁誉,我们每天都在干。为什么呢,还是前面说的,人性的弱点,好恶爱憎的情绪,总是压过是非的判断,更不用说中肯的评价别人了。……人性的弱点啊!就是不关注珍惜爱他的人,成天跟毁他的人打得火热!你看那玩微博的,谁每天给他点赞,给他留言,他是不搭理,不回复,不转发的。一旦有一个人留言骂他一句,他马上回应转发,跟对方一来一回吵个天翻地覆。这是病,得治!这是什么病呢,是一种傲慢病,就是把所有人对我的好都当成理所当然,不知道珍惜,不知道感恩。而别人对我的批评呢,反而高度重视。这样呢,就把赞我的人搞得很贱,无人理睬。而把毁我的人反而抬得很高,万众瞩目。再谈谈别人对我的誉。别人誉我呢,也要注意,别人喜欢我,往往就会对我过誉。过誉了,他某日难免对我失望,因为我没他说的那么好。过誉了,其他人听见,会以为是我自吹的,那对我更不好了。君子最引以为耻的,就是自己的名声超过了自己的实力,名声超过了实力,就成了欺世盗名的小人了,那怎么受得了!毁誉是大事,要非常小心在意,无论是我毁誉他人,还是他人对我的毁誉。我对他人,首先杜绝诋毁,然后谨慎的赞誉,一切立足于用事实说话,只说事,不说人。他人对我,诋毁,不要回应。赞誉,赶紧自己给自己打折!要身怀绝技,怀有别人不知道的本事。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没人知道,没机会用,也不遗憾,这样比较安心。不要反过来,假装自己有本事。这样就应了“出来混,得还。”第十五章 卫灵公第十五P56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用心力于谋道,不用心力于谋食。即使你辛勤耕种,遇上天灾荒年,仍然免不了挨饿;而致力于学习,却可以得到禄位。君子只怕自己没修养,没本事,不怕自己没饭吃。这里的“道”,指志向、修养、本事。每个人都有谋生的问题,但谋生靠什么呢,是靠你一身本事。所以只怕自己没本事,不怕自己没饭吃。人人都觉得自己没钱,而没本事,是没钱的唯一原因。你觉得别人有个富爸爸,但你若有本事,你可以成为儿子的富爸爸。本事靠什么呢?靠学习。学习靠什么呢?靠立志。立志是为学之本,你只有先有了志向,才能在一件事情上用心用力用时间,积累十年,一万小时定律,成为世界级专家,那你不太可能有吃不上饭的问题。担心自己没钱的人,百分之百是没有志向,人若有了志向,关注点都在志向上面,他不考虑有钱没钱的事情,有钱,或者没钱,都是结果,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接受。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学问还不够,本事还不够,修养还不够,那是要赶紧努力的。孔子的学生里,颜回和子贡,都有志向,有本事。子贡富可敌国,颜回穷居陋巷,但他们的安之若素,勤学不倦是一样的。子贡是学而禄在其中,颜回是耕而馁在其中,都是一时之际遇,不是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因为没有志向,就一心谋食,就关注“什么项目赚钱”,就会“为物欲所牵”,被所谓的“机会”牵引,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二十年下来,所有的浪潮他都赶过,每次都就差一点点,但是一个也没赶上,到了奔五十的年纪,在哪个领域都没他的位置。这就是谋食的剧本。龟兔赛跑,兔子的问题不是睡大觉,是每次跑的方向都不一样。第十六章 季氏第十六P577【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说,天下政治秩序清明,则制礼作乐以及兴师出兵的决定,都从中央出。天下混乱,礼乐征伐就是诸侯在决定了。如果礼乐征伐出自诸侯,这诸侯大概能传到十代,第十代之后,没有不失国亡家的。如果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传到五代就守不住了。还有更糟糕的,陪臣执政,那三代都守不住。天下太平,则政权不在大夫,在国君,老百姓也不会议论纷纷。……孔子讲忠君,有一个道理,你忠于上,你的下就忠于你;你对上不忠,你的人也不会对你忠。一说要忠于别人,都不爱听;说如何让别人忠于我,就都爱听了。如何让别人忠于我呢?就是我先忠于人。第十六章 季氏第十六P587【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九思,可以和曾子的三省联系在一起,一日三省不够,要时时刻刻九思。三省九思,是君子修身之道。《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前面,先要诚意正心,这三省九思,就是诚意正心之处的三大纪律,九项注意。先复习一下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给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吗?别只用尽力了来敷衍自己,要尽心。和朋友相交,真心实意,言而有信吗?跟老师学习的东西,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了吗?再看看九项注意:视思明,看东西的时候,想一下,看清楚没有?别急于下结论,即时自我检查确认一下。你要跟看谋杀现场一样,不要瞟到一眼,就说是看见是谁杀的,确认一下有没有看错。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自己没看清楚,就到处乱说。即便是你亲眼看得清清楚楚的,也不一定是真的!孔子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和弟子们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见过米饭了。颜回去搞了一些米回来,煮饭给老师吃。孔子睡午觉醒来,正好看见颜回从锅里先抓一把饭放嘴里自己先吃了。孔子心都凉透了,哎呀我的妈呀!连颜回都偷食!我真是不能再相信这个世界了!过了一会儿,颜回盛饭进来献给老师,孔子心里有疙瘩,故意试探说:“我刚才睡午觉,梦见祖先了,这些‘洁净的食品’,正好用来祭祀祖先吧!”颜回说:“哎呀!不行!这饭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我用手把他抓出来,也不舍得扔掉,自己连灰带饭吃掉了。”孔子大为震动,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我们都相信自己亲眼所见,而亲眼所见的,也不能信!那么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判断吧,那判断也不可靠!同学们记下这件事,知人不易啊!视思明,就算你亲眼看到“真相”,那也只是一个“相”,不一定是“真”,更何况你根本没看分明呢?听思聪,和视思明一个道理。你说你听到了,仔细检查一下,到底听清楚没有。经常就有人,交办给他的事,他还没听清楚,就“得令!”冲出去办事了。色思温,脸上的颜色,是不是温和。貌思恭,容貌态度,是否恭敬。前面《学而》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就在这里,时时刻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照顾他人的感受,无微不至,让人如沐春风。言思忠,说的话,是不是忠诚老实,不要自欺欺人。事思敬,做事是否举动周全,敬畏谨慎,不要失手。前面我们反复讲,学习第一是立志,办事第一是敬事。没有志向,就谈不上学习。办事如果对那事没有敬心,就办不好。疑思问,疑问疑问,心中有疑,马上就要问,问老师,问同学,一定搞清楚。不要不懂装懂,不要怕暴露自己不知道,不要害羞,一定要厚着脸皮问。忿思难,与人忿争,不可意气用事,要考虑后患。不能忍一时之忿,而闯下弥天大祸者,比比皆是。《论语正义》解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是谓难也。”这就给家庭带来灾难。《后汉书吴祐传》:“孝子忿必思难,动不累亲。”不管自己了,豁出去了,也要考虑考虑,要不要把父母妻子都豁出去。见得思义,见到利益,想一想自己该不该拿。如果不该拿的,是一块钱,不拿,是一千万,也不拿。第十六章 季氏第十六P591【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孔子提出了一个很好检讨我们自己的问题,假若你死了,有多少人会为你哭泣?有多少人记得你?怀念你?企业也一样。看人,看企业,都是看你的社会价值,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要做一间对社会有用的企业,有价值的企业。畅销书《基业长青》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不是要做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而是要做一个对于社会来说值得基业长青的企业,我们可以假设一个问题来问自己:假如明天,我们的企业不幸消失,有多少人会若有所失?这个问题,你可以先试试拿一些知名企业来检验一下,就可以称量出他们的社会价值和分量……假如明天我死了,社会是否会若有所失?有多少人会若有所失?如果感觉没什么人会为你,为你的公司痛惜,那就赶紧想想,人生到底应该如何度过,企业到底应该如何经营。别老惦记着怎么多挣钱,就算有一千辆车,也没什么价值,更何况,并不一定能挣到钱,挣到了也不能长久,不能基业长期。要找到我对社会的价值,找到我代表的价值观,这就是我的志向,我的使命。第十七章 阳货第十七P605“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将领有五种危险,只知道硬拼,不怕死的,就有被杀的危险。贪生怕死,一定要求生的,就有被俘虏的危险。性情急躁,容易冲动的,就有被侮辱的危险,本来不该出战的,对方送女人衣服给你,说你胆小鬼,就被激将法激出来,出战了,败了。廉洁爱好自己名声的,别人拿谣言往你身上泼脏水,你就“以死明志”了,正中他人下怀。仁爱人民的,别人把老百姓驱赶在战阵之前,你不忍心开枪,就被人打败了,那人民你也保护不了。所以儒家讲中庸之道,叫“无过不及”,没有过分的地方,也没有没做到的地方,这就是精确到极致,像形容一个美女的身材一样,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这是一辈子的学习修养功夫,持续改善,无限趋近,没有止境。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爱智慧,却不深入学习,就会变成耍聪明,变得轻浮放荡。这个“荡”,怎么解呢,钱穆说,是“放而无归,穷高极远而不知所止”,你太好学了,是世上就没有你不想学的,见什么学什么,没目标,没方向,没深度,就入了庄子批评的,生命有涯,学海无涯,以有涯的生命追求无涯的知识,非把自己挂掉不可!学习首要是立志,你的志向是什么,就专注深入地学习什么,最重要的学习,就是学习自己每天做的事,日用常行,凡事彻底,不断的求深求精,那才是真学习,否则,就是放荡的乱学习。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是伤害于物,伤害自己。你诚实守信,却没有学懂诚实守信的本质道理,就会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前面讲过孔子在蒲遇险的故事,蒲人围攻孔子,孔子的弟子们也很能打,蒲人害怕了,和孔子讲和,签订盟约,说你只要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孔子马上就签字。离开蒲国呢,直接就奔卫国去。子贡问:“盟约可以不遵守吗?”孔子说:“要挟之下定的盟约,神是不听的,不算数!”有没有那种死守信的人呢?有啊!庄子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尾生与一个姑娘约会,约在一个桥下相会。姑娘没有来,上游下雨,河水暴涨,尾生想,约的是桥下,不是桥上,他就抱着桥柱子不上来,给淹死了。这尾生抱柱的事儿,我也干过。上大学时陪女朋友去她亲戚家送东西,中午去的,她说送上去就下来,我在楼下等。结果她吃完晚饭才下来,我一直在等,那时候没手机啊!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直,是美德,说你这个人很直!属于夸奖。但是过了分,就成了绞,尖刻。比如有人说话,先申明:“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哈!”接下来的话,基本上就是准备恶语伤人了。还有叶公好龙的叶公,给孔子讲那个父亲偷羊,儿子举报的故事,这儿子就太直了,把自己的父亲给“绞”了。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爱勇敢,却不爱学习,那就会作乱闯祸。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爱刚强,却不爱学习,那弊病就是胆大妄为。愚信,再加上刚勇,最是害人,战国时那些游侠刺客,不就是为了报答一个你瞧得起我,就把自己的命都交出去了吗?这就是孔子版六荣六耻:以仁为荣,以愚为耻。以智为荣,以荡为耻。以信为荣,以贼为耻。以直为荣,以绞为耻。以勇为荣,以乱为耻。以刚为荣,以狂为耻。归根结底,都是以不学习为耻。子路最是追求上进,也爱学习,但总是学不到本质,孔子反反复复耳提面命,他还是没学到老师真传,最后死于卫国之乱,就死在老师反复教训他的毛病上,死在愚,死在贼,死在乱,死在狂。这是性格使然。性格不容易改,不过曾国藩说:“唯有读书能改人之性。”这么说,子路还是书读得不够。第十七章 阳货第十七P612【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同“途”,道听途说。这里的道听途说,和我们现在说的道听途说,有点小区别,中间有个“而”字,“道听而途说”的本意,比你想象的深刻一万倍,说的是我们学习的大毛病。我们现在讲道听途说,是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而孔子在这里讲的道听途说呢,不是讲新闻消息,是讲学问道理。重点——知行合一与口耳之学的重大区别。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重大区别。很多人每天修的都是“口耳之学”,口耳之学,是入之于耳,马上出之于口,没经过大脑,也没有走心,更没有践行,没有知行合一。《荀子·劝学》:“小人之学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小时候老师批评我们记不住老师教的东西,说你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啊!荀子说这个呢,是刚从耳朵进,马上从嘴巴出,就在腮帮子上走了四寸,哪能学到东西呢?这就是道听而途说,在道上听到的,还在道上就说出去了。噫?他着什么急呢?着急,非常着急!刚刚“得一善言”,马上就要说出去,说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知道我有学问呐!甚至要抢版权,让大家以为这话是我说的!你看在微博微信上,把别人的话拷贝下来,把别人的名字抹去,假装是他说的,去欺世盗名,这就是道听途说。不道听而途说,该怎样呢?道听,就是得一善言,听到一句有益的话,张居正说,就该“存之于心,身体而力行之,以求实德于己。”得一善言,默记于心,仔细咀嚼体会,然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算是学到了。如果道听途说,刚刚路上听到,还在路上马上就说出去了,就等于把这句话丢弃在路上了。所以孔子说:“德之弃也!”清儒金兰生编述《格言联璧》:“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这也是“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的区别,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是求自己知,自己知行合一,对自己有益;为人,是求别人知,要别人知道我有学问。总结:“道听而途说”的本意,不是指传播没有根据的小道消息。是指当你在路上听到一句善言,没有带回家仔细体会、学习、践行,而是为了虚荣,为了显摆自己学问,还在路上就急吼吼说给别人听,就等于把这句善言丢弃在路上了。一个求实学,一个求虚荣。第十八章 微子第十八P635【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鲁公,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周公封在鲁,按理周公是第一任鲁公。但是周公当时在朝廷执政,就派伯禽就国,所以周公仍是周公,伯禽做了第一任鲁公。伯禽临行前,周公教导他治国之道,说立国以忠厚为本,怎么个忠厚呢,首先亲亲,是对自己的亲人忠厚,君子不施其亲,这里施就是驰,废弛的意思,君子不会疏远废弃他的亲属,首先是对自己的亲人好,让他们富足,让他们尊贵。然后是任贤,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以,就是用,不要让大臣抱怨自己得不到任用。要给机会,长时间用,让每个人发挥出来。第三是录旧,跟你时间长的人,只要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尽量用他们。老一辈去世了,他们的子孙,有才干的,让他做官,没才干的,也有相应待遇,都照顾好。第四是用人,用人不要求全责备,人才各有短长,要因才施用,如果要个个都是全才,那你用才之路就狭窄了。总结:忠厚的领导者,首先会照顾自己的亲属;然后能让手下每个人都得到任用;第三呢,他念旧,对旧人,只要没有大错,都不会废弃;第四,对人不求全责备,用其长,不责其短。第十九章 子张第十九P646【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後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游说,子夏的门人小子们,让他们做些洒水扫地,言语应对,趋走进退之事,还是可以的,但这都是些细枝末节,没有抓住根本,这怎么行?子夏听说后回应说,子游这话啊,错了!君子之道,哪些是先来传给人的?哪些是放在后面,厌倦了就不教了?人就像那田圃里的草木一样,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习性,五谷果蔬分区栽种,对人也是因材施教。如果你不看学生的基础,不加区别,不管他造诣之浅深,工夫之生熟,尽拣那高深的,要传他所谓大道,说了他听不懂,教了他学不会。“诬也”,那不是欺罔他吗?能够按照浅深次序,一步步来,从头到尾,有始有终,让学生大小浅深都学通的,大概只有圣人吧!洒扫应对,古人是小学时时学的,朱熹写的《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接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节之所分也。”八岁上小学,学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五岁上大学,学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程颐讲解了五条:1、君子教人有序,先教小的近的,再教大的远的。不是先教近小,不教远大。2、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是道,因为义理是不分大小的。3、圣人之道,没有精粗之分,从洒扫应对,到精义入神,贯通只是一理。虽洒扫应对,只看所以然如何。4、凡物有本末,但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洒扫应对是其然,必有所以然。5、从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朱熹总结说,程颐老师的第一条,说的是子夏此章的本意。后面四条呢,都是讲精粗本末,表面有区别,道理却是一样的。学者应该循序渐进,不可厌末而求本。并不是说末就是本,但学其末,本便在其中。这个问题啊,我体会很深,也有一番话说。因为我在公司呀,就在重新教大家练习洒扫应对之事。怎么教呢,请了日本顾问老师,导入丰田5S管理,哪5S?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这基础5S,基本都是洒扫之事,开始时,很多同事不理解。干脆,全公司带去日本学一个星期,去看了,就都理解了。其中有意思的,凑巧看了一个叫东海神荣的电子公司,遇到金融危机,营业收入腰斩,最后靠搞清洁卫生走出困境的传奇故事。先看看我们的游学记录吧:2015年11月11日下午,华与华日本经营管理研修团来到东海神荣电子公司。这是一家与之前参观的丰田截然不同的工厂,规模不大,人数约240人,以生产配线基板为主。他们以“优秀的企业人,优秀的社会人,优秀的家庭人”为目标,是一家以“清扫”作为经营的基本活动而闻名的企业。曾经通过“清扫”改变公司的命运,从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中复活,更提出“清扫改变日本”影响全国几十万人,吸引各国企业精英前来学习。他们的社长田中義人亲自迎接我们,并进行关于经营理念的讲座,他说到,在90年代初期,东海神荣曾经被经济危机几乎拖垮,当时销售额突然减半,公司濒临倒闭。这时田中先生到处寻求解决办法,结识了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这位企业家告诉田中先生,他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亲自打扫公司厕所,连续三十年。田中先生很疑惑,但是他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姑且一试,但是不能立马在公司实行,于是到住家附近的小神社,从扫厕所开始。那时神社是小朋友们游戏的地方,破乱脏旧,他每天花30分钟清扫厕所及院子的垃圾。半年后,到那里玩的人不再乱丢垃圾,也有人给斑驳的栏杆重新刷漆,神社开始翻新修建。这一切,都是因他扫厕所而有了改变。于是他决定将“清扫”的观念带入公司,要求每个员工早上7:30—8:00彻底清扫公司和机械设备,然后再开始工作。当清扫工作成为员工的信条后,公司的设备都保持在最佳状态,原本一台6年就要折旧的机器,到现在已经使用了25年,依然光洁如新,运转良好。省下的钱用来购买新的机器,而且良品率不断提高,获得了新的订单,从而恢复盈利,成为成功案例,吸引各国企业争相观摩。为什么“清扫”能带来这么大变化?田中先生总结了关于“清扫”的精髓:1、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人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而改变思考和行为,所以通过“清扫”,能创造整洁干净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对细节的关注,从而让企业获得重生。2、清扫不仅仅改变环境,而且具有从根本上革新组织的力量首先,一定是公司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做清扫,这样才能了解现场情况,发现现场的问题,同时增进与员工的交流。第二,一定是日日不断,日日改善。田中先生在公司的清扫活动,已经做了25年,而且是每天都在做。第三,一定是全员参加,让清扫成为每个员工的信条。3、清扫可以避免重大事故通过清扫,走进现场,了解现场的问题和隐患,可以防范于未然,避免重大事故,减少损失。而减少的损失就是利润,可以投入到生产的研发中去,从而获得技术提升的重大改善。4、清扫让公司得到成长人不是消耗品,是最重要的资源,员工就是家人,清扫让员工和设备发挥最大的活力。新增的利润用来让员工更加幸福,让员工得到成长,公司才有可能发展,带着这样的目标去赚取利润,让公司和员工的利益保持一致。讲座结束后,华与华董事长华杉先生表达了与田中先生思想的共鸣,并发表总结:我们来日本学习,实际上是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因为我们祖先传下来的思想,传到了日本,但我们自己这几十年来断掉了,所以来到日本重新学回去。王阳明有句话叫做“圣人几千年来传下来的那一点点真骨血”,这点“骨血”在日本和西方的现代文明结合,产生了今天的日本文明,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来之前,我听说日本有个公司,靠“清扫”带来了革新,我也觉得这是个神话,但是今天来,我全听懂了。1、只有一把手率先垂范,才能成功首先我想起一件事,中国有个学校的校长,认为学生就应该自己打扫卫生,为什么还需要清洁工呢?他宣布,从明天开始不要清洁工了,同学们要自己打扫。但是学生们从来没打扫过,就罢课,老师也不支持,校长就失败了。校长为什么失败?因为校长没有自己带头做!如果校长像田中老师一样,自己带头打扫厕所三个月,他就一定不会失败。这就是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要做多大的事,都是从修身开始。所以田中老师说,清扫改变日本!实际上我们现在需要“清扫改变中国”,中国街上现在这么脏乱差,谁的责任?每个人都想到是“我”的责任。这是我们学到的第一点。2、一切“学习”都在现场为什么清扫能带来变革?因为我们都知道一切答案都在现场,所以解决问题要到现场去。而大扫除,日日清扫,一个现场就变成一百个现场,每个人都熟悉现场的每一个角落,日日琢磨,就能发现问题,就能找到办法。清扫达到每个角落,思考就达到每个角落。3.自己清净了,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就有创造力。4.我们总嫌公司集体活动不够,说一年组织一次集体旅游吧?一个季度搞一次郊游吧?搞一次拓展训练吧?而清扫就是每天的集体活动,每天都在拓展,团队时时刻刻都在磨合,都在配合,公司的士气和战斗力完全不一样!5.公司氛围活跃化,创造力就迸发了。每天一到公司就一起做清洁,不会死气沉沉。6.最终创造出自己独自的世界,活在他人想象之外!7、行动才能带来改变我注意到一个细节,田中老师当听到有企业家对他说,你清扫吧,清扫就可以带来改变,田中老师将信将疑,但是他去做了。所以我们学任何一个东西,首先就是行动。因为你的行动会带来其他人,会带动所有人,激发的能量是不可想象的,一定要发生什么。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是先拿出一个态度,做出一些行动,让大家行动起来,让大家在行动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推进。过去经常讲顶层设计这个词,而今年是发动群众的创新精神,要允许先行先试,要“发动”大家去行动,所以行动才能带来改变。学习,比舍本逐末更大的毛病,是舍末逐本。本在末的里头,不在末的另一头。看不起末,永远得不到本。得到了本,发现它都是末。往深了说,你一旦把修身学习之事分了本末,你就已经“末”了。中国还有一个思想,我比较讨厌的,叫做“道、学、术”,意思是道是最高的,学次之,术,就等而下之了。说这话的人,一般没什么道。道都很简单,圣人之道,简易明白,缺的都是术。得道之人,都不关注道,大门口就是大道,路在脚下,往前走就是。高人关注的都是术,啥都有,就是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创意有了,手艺达不到,做不出来。反之,凡是瞧不起术的,都是无道之人,那叫神神叨叨道道。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能干点什么伟大的事,就搞清洁卫生吧!你看看,中国每一个地方,城乡各地,家家户户,都急需搞清洁卫生!第二十章 尧曰第二十P676【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自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孔子说,不知命,就无以为君子。不知礼,就无法自立于社会。不知言,就不能知人。先说什么是知命,这题目太大,知命,是不是就是人们常说的认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知命,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一句,是《论语》的最后一句,可以说是孔子人生态度的最后总结。知命,也是今天我们每个人面对的最大焦虑。世界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个人家庭的命运,都纠缠在一起,如何是知命呢?程颐说:“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知命者,知道有命,并且相信这命,就按这个命去做。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我的天命是什么,我就去做什么。如果人不知命,那他一举一动的原则,都是趋利避害。趋利避害,就没有志向和原则,为利欲所牵引,为害怕而躲避,他的未来往哪儿去,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成为君子呢?林则徐有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知命,我的命就是为国效力,只要对国家有利的,就是我命中该做的,我就不因对自己的祸福利害而或趋或避。人都想趋利避害,但是你趋利未必得利,避害未必无害。趋利可能葬送了自己,避害可能损失了最大利益。这样的事不是比比皆是吗?我体会的知命者,三条:1、知道自己的使命,为使命驱使,就不会为利欲所牵引。专注坚持的,都是知道自己使命的,东一榔头西一棒的,都是趋利避害的。2、知命不知运,按使命去做,接受命运安排。把命和运分开,才能理解命运。命,是我的使命,我的志向,我要做什么。运,是潮流,是大势,是机缘,是风口,是概率。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生总会碰到几次好运、霉运,你坚持在你的使命上走,好运来的时候就腾飞;霉运来的时候就忍一忍。使命,是你给自己画的一条直线,志有定向,坚持往前走!运气呢,是外部环境中的分子运动,到处乱窜的,你走直线来,路上自然好运霉运都会撞上。你多追着运气走,那一辈子一次也追不上。运气是他自己来的,他奔你的使命来。你若自己想去找运气,这辈子就算完蛋了。这有点像我们小时候下飞行棋,那路线就是命,你做的事,就是扔骰子,走到某一格,停下,这是正常;再扔,又到某一格,有一条虚线,教你直接跨越到对面去,进了十步,这是好运;再扔,又到某一格,让你退回去,甚至退回出发点,这是霉运。但是只要你接着扔骰子,最后都能到达胜利的终点。因为有路线,有命。扔到下一格是哪,我们不知道,这就是不知运。不知运没关系,好坏都是概率而已。你不可能都好,也不可能都坏。别人运气比你好,你也管不着。3、对自己控制不了的,影响不了的命,地球会不会毁灭,国家未来会怎样,接受命运安排,不纠结。把握自己的原则,自己不做坏人,不参与做坏事。同时,明哲保身,不把自己和家庭置于危险之中,保护自己免于刑戮。如果最终变坏了呢?比如地球毁灭了呢?接受呗。夭寿不二,死亡也接受,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对个人的使命和命运,对国家的命运,对知命的积极与消极,这就是孔子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吧。我知道我的使命,我只按这使命去做;我知道国家有命运,但我不知道我能赶上啥,因为大历史的进程,动一下三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就过去了,我只能接受我的生命进程中这一段。第二个讲知礼,朱熹说,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不知礼,你就耳目手足都不知道怎么用,怎么能自立于社会呢?张居正说:“礼为持身之具,若不知礼,则进退周旋,茫无准则,耳目手足惶惑失措,欲德性坚定,则卓然自立难矣!”今天我们都不知礼,但往往能看见别人不知礼,素质低,看不见自己不知礼,所以要修啊!这个要用一生去修行,这里没法展开了,一展开,等于要把论语重新讲一遍。第三,知言。别人一说话,你就要知道他是什么人。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不是智者。智者听人一说话,就知道他是什么人。这主要来源于社会阅历,也来源读历史。所有人都有历史原型,所有的话历史上都有人说过,今天地球上有70亿人,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生活过的可能有1000亿人。如果你读历史,有1000亿人的阅历经验,就有了对人判断的大数据,什么话什么事什么人,你都能对得上过去的某人某事的原型。有时候人家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你却不知道他是什么人,非要认为他“应该”是什么人,“可能”是什么人。为什么呢,或者是对别人有偏见而强加结论,或者是对别人有期待而一厢情愿,这就误判了。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通俗易懂,结合作者管理企业的实际,讲的比较接地气
  •     华老师的书质量过硬啊!
  •     华杉老师的书真的不要太赞,以前根本不看儒家,现在看了这本论语感觉儒家真的是博大精深,必须要知行合一才能感悟到
  •     从里到外,把论语解释得明明白白,解开了从前对论语只言片语的误解,还有前人多个版本的总结精说,十分精彩。
  •     花了两个月时间,跟着这本书又重读了一遍论语,不仅是温故知新,更读出了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第一次读论语读得这么清晰明白,作者是有认真透彻地研习并且践行着儒家传统的很多东西的,非常佩服。学习的日日不断之功、持续改善、知行合一……很多重要的原则,希望能在自己日用常行中践行,切己体察。这是一本可以常置案头的书,时时翻阅,作为自己学习和修行指导手册,三省九思,切己体察,同时提醒自己落实到日用生活之中,而不是仅仅作为口耳之学。
  •     讲解得很棒,不掉书袋,通俗易懂,道理很简单都摆在那里,要能行则不是那么容易。人生不同时段去读《论语》感悟和收获完全不同,每隔几年都要重新读《论语》一遍,看各位学者的解读最终要形成自己体悟。切己体察,身体力行。
  •     刚开始很认真阅读了里面每一个经典案例,让我一个对历史无感甚至厌恶的人对刘邦啊项羽啊李牧啊曹操啊等人的性格特色有了一个把握,弥补了多年的空白(泪流满面ing),但考虑到阅读的龟速以及自己的阅读目的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以史为鉴,既然作者有解读,我就不必再花时间,于是在中后段索性跳过故事,重点关注与现实的连接部分,体会也还不错。书末还有一个总结,但觉得总结的不够到位,就比如在书中引用了小王子与狐狸的故事来说明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是驯养这一点未提到,但对我来说是干货,所以建议大家还是耐心读一遍,别依赖那个总结,会有很多收获。一本好书,值得推荐。
  •     华杉的第三本书。春节期间读完
  •     从新完整的读了一遍,论语背了一遍!
  •     写的太好了!!!好评!!!
  •     至少作者读遍了各大名家的注,给读者提供了相对准确的译文。另外,一直在强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但并没有总结整理出一个合适的顺序和主题。
  •     值得一读。
  •     2016年11月23日购于亚马逊中国,26日开始阅读,直到2017年2月15日读毕,共用时81天。一直想读《论语》,可惜高山仰止,读不下去,这本书打开了这个门。主要原因是作者是营销界的,很多例子采用的是管理学、领导学、营销和广告方面的例子,这可以引起自己共鸣。此书的优点是一句一句解释,比较容易入门;缺点则是阅读时间太长的话,容易把上下文割裂,幸亏《论语》是微博体,影响还小一点。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四书五经都需要读一读,无论是对修身,还是对于研究制度来说,都非常重要。正如作者所说,读王阳明《传习录》,需要有《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的基础,才能读懂》本人读了《传习录》,感觉读懂的地方,都是生活中有感悟的地方,需要读了四书后,再重新研读《传习录》。
  •     牛人,真好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