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544762580
作者:格非
页数:393页

作者简介

1958—2007,微缩五十年时代变迁,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中国最美的书”设计者陆智昌倾情担纲设计。
《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望春风》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在创作过程中备受文坛、媒体和读者瞩目。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江南三部曲”写江南,《望春风》则是对江南故事最为专注、集中和彻底的表达。相对于“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更有温度,更多地关注时代洪流下乡村的人情之美。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用宏阔又精致的结构,以及极为老辣纯熟的文字,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作了告别。同时,为读者打开一个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
-------------------------------------------------------------------------------------------------------------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岁月中维持完整,时代变迁中悄然离析。小说刻写家乡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父亲
走差
半塘
刀笔
履霜坚冰至
德正的新房
天命靡常
背起包,跟我跑
妈妈
预卜未来
便通庵
第二章 德正
碧绮台
一时瑜亮
猪倌
新田
曼卿的花园
白虎堂
亲事
一九七六年
告别
第三章 余闻
章珠
雪兰
朱虎平
孙耀庭
婶子
高定邦
同彬
梅芳
沈祖英
赵礼平
唐文宽
斜眼
高定国
老福
永胜
牛皋
春琴

内容概要

格非,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等长篇小说六部,以及《小说艺术面面观》《小说叙事研究》《文学的邀约》《博尔赫斯的面孔》等论著和随笔集多部。


 望春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星辰天命的悲情 读完小说别册,很难说出具体的感受或喟叹,纷纷扰扰的人事流变遽然流淌过50年的历史长河,乡村的人群和命运闪现着生龙活虎的蓬勃背影和面目全非的衰败零落。 没错,小说写了江南儒里赵村50年的微缩景观,但整部小说采取中国古典绘画和叙事中的散点透视手法,是从儒里赵村的一个个人物展开整幅历史命运图卷的。尽管叙事线索中有个“全知全能”的“我”,但事实上,《望春风》并没有刻意地偏重这个“主人公”,相反,小说像播撒种子一般描写了不下于50个左右的人物,至少有20个人物都得到了平等而均匀的照顾。 换句话说,作者没有像“江南三部曲”那样,在小说中利用一个或两个近聚焦的主要人物展开全体故事——也许可以勉强说最主要的或色调最浓厚的五个人物分别是父母、我、赵德正、赵礼平、春琴吧——或者在事件发展中将“我”塑造成一个英雄般的、波澜壮阔的人物,而是让我以一个性格中庸、冷静、平淡、客观的眼睛去观察儒里赵村的数十个人物的性情、行为、对话和命运。但这个眼睛又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将自己和父母的命运故事与村里的其他人交融于一体,并构成一种“天眼”般的背景底色。同时,作为半个孤儿的“我”是在不断长大成人以至老去的过程中,在洞察着村子群像的,因此是一种行船看山般的流动视角与村庄里的命运形成共生互动。 在第一章中,小孩视角中的儒里赵村许多事物和人自然都显出一种奇异的感觉。小说从我跟着父亲走了一路,去给邻村春琴的母亲算命开始写起。在小孩的眼中,道路的高低起伏、野草山川、渡口小船、击空苍鹰、神秘狐狸……一切都散发着神奇和新鲜。而作为算命师的父亲向我濡染的那种察言观色、为人处事、预卜未来等原则和能力,则构成了小孩最基本的世界思维和道德观念。 与此同时,人物群像的勾画点染逐渐显现出来。沉稳的父亲赵云仙,敏感的春琴,因祸得福的孤儿赵德正,吝啬的婶子,顽劣的堂哥赵礼平,迂阔的遗民古琴家赵孟舒和他从扬州带回来年轻风流妓女王曼卿,尖酸“刀笔”塾师赵锡光和老婆冯金宝,年轻有为的高定邦河、高定国兄弟及定国媳妇、妇女主任梅芳,木匠赵宝明和媳妇龙英,老辈人老福奶奶,“红头聋子”朱金顺和他救火队队长的儿子、英俊的朱虎平,神秘的说书人“老菩萨”唐文宽,主持大局的严政委和乡长郝建文,长生和媳妇新珍, 同龄小伙伴同彬、雪兰、金花,以及马老大、银娣等……读完之后,很难清除地记得大部分人。可以说,儒里赵村的各色人等,以及他们的性格、人品、经历等穿插交错,颇有让人目不暇接、难以分清的架势。 在这种古典绘画式的穿插交代和事件勾连中,儒里赵村的政治结构、人情风俗、历史和现状逐渐清晰起来。整本书所采取的这种视点,让一个乡村生命体逐渐丰满和清晰起来。 对于一门艺术而言,小说的虚构和人为扭曲或夸张往往具有天然合法性,写实主义反而呆板僵化;但是一个乡村的自然生态恰恰是无所着意、道化自然的。这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正确”和高明所在,从金瓶梅、红楼梦、三国、水浒,以至沈从文、贾平凹的一些小说,都体现出这种“自然艺术哲学”。对于格非而言,要在100多页,甚至50页的篇幅中刻画出数十个人的形象,并带入中国乡村的生命观、宇宙观、伦理风俗,端的考验艺术功力。 作为一个经过城市化和现代主义洗礼的读者,除了大量局部的有趣、清新、精美、神秘等感觉之外,我很难说在前两章中有什么巨大的阅读快感。因为,在那个乖孩子“我”的懵懂目光中,儒里赵村的景观呈现为大量的碎片,一个个人、一件件事并不完全连贯地呈现、流过,很多突如其来的奇怪事件又戛然而止,不明所以,或者被叙事者本人主观切断——于是“我”时常对读者交代叙事转换和停顿,进而留下许多间隔、留白。这朦胧的叙事图景多多少少让人如坠雾中,心感不悦。 比如说,“我”(到快结束时才通过濒死的婶婶的提问而知道我叫赵伯渝)怎么那么乖呢,没有妈妈却从不对父亲哭闹;父亲莫名自杀,却丝毫没有情绪表现甚至调查、“复仇”之心;新珍突然闯进学校对着校长挥刀乱砍;赵德正莫名其妙进入“白虎堂”圈套,被武装部一干人殴打……为什么,谁是幕后主使,这些疑问,作者似乎都不心急,换个场景和人物,讲起别的事情。显然是刻意隐藏秘密,大卖关子。 可是我又必须得说,阅读的“不悦”、疑惑,甚至不满等情绪,正是高超叙事的效果。换句话说,只有手段高明、智商出众的作家,才敢于挑战读者的阅读本能、心理习惯、伦理观念和价值底线,或者才敢于、善于玩弄各种叙事游戏技巧。 因此,往后读下去就可以看到,所有的秘密都通过不同人的叙事或者回忆、倾诉而显露出真实山水。 至于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乡村秘闻轶事或伦理“丑闻”,作者则利用了“口口相传”的乡村传播学或者多重视角印证来还原事件过程,使得许多情节得以透明化。 因此,在一种松散而蓬勃、断裂而连续的状态中,格非不断牵引着读者进行新的观察和探秘。叙事结构的隐现,时间的正叙、逆叙、倒叙都被游刃有余地运用。 在“古老”的部分中,遗民古琴家赵孟舒、尖刻塾师赵锡光、风流一生的妓女王曼卿、爱好说书又常说怪话(后来证明是英语)的外乡人唐文宽,都堪称奇观;在现在的部分中,吃百家饭长大的赵德正从抬轿夫变身村委会主任、父亲不明不白地自杀、王曼卿能够勾引村里大部分男性、高氏兄弟的青年突击营、赵德正开发“新田”、梅芳和春琴斗气展开挑土比赛、儒里赵村为了营救赵德正团结起来反击战斗、朱虎平的救火水龙、赵礼平爆发亨通,等桥段,多少激起一波波阅读兴奋点的浪头。 而对于未来,作者通过父亲洞察人心和时运的眼睛,在第一章中表明了“命运靡常”的观念和“预卜未来”的分析训练。这很像《红楼梦》中太虚幻境里的判词。 乡村的伦理本身就是一种美学,而乡村之美又具体体现在每个人的性情、行为、品德之中。因此,在小说前半部分中,每个人的性格,都通过各种情绪、事件、争斗、纠纷,来反映他们的贫富、强弱、美丑、慷慨吝啬与正邪。譬如,赵孟舒的遗民操守,春琴对我父亲的怨恨与对我的关怀,我对梅芳的怨恨,春琴和梅芳的比拼,王曼卿与赵德正、高定邦、同彬等众多男人的瓜葛,梅芳在高氏兄弟之间的难堪,婶子的吝啬于刻薄,唐文宽与王曼卿的结合,赵礼平的劣迹斑斑与飞黄腾达……所有这些看似鸡零狗碎的情感,都是乡村伦理生态的一根藤蔓,都牵扯着读者细致的心思。 其中,以生产、爱情与性、香火婚事、死亡为核心的四大主题基本能串联起所有情节,其中犹以性、婚事最能促成情节的高潮或兴奋点。中老年人的偷情、旧情,年轻人的婚配,在乡村小说中不绝如缕,这是香艳的一部分,也是极其美丽和生动的一部分。(区分在于有人容易、幸运,有人艰难、不幸。)可惜的是,叙事者“我”资质平平,孤弱贫穷,取不上媳妇…… 基本上在前两章中,作者已经以看似品淡无味、又极简练的文字,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浸润着美好人情和蓬勃生机的中国乡村世界。——这个勾画过程自然地过滤了时代的疼痛和黑暗的印记。 好在格非明白,人生的精彩在于大起大落。第二章结尾,局势和人物命运迅速发生逆转。我那个嫁给了高官首长、在南京享受富贵的妈妈接我来了。就像路遥的高加林、古代小说戏剧里中了状元的书生一样,我立刻身价倍增,莫名其妙甚至被强迫地娶了美丽的“天鹅”雪兰。临走前,对“我”负有监护之责的赵德正进一步透露了父亲死亡的原因——特务组织成员身份的暴露。 小说至此一分为二,此后,我去南京,进工厂,当图书管理员,还原妈妈和父亲隐秘的一生,接触城市底层人的生活,雪兰因无法忍受卑微的生活而改嫁,我默默忍受寂寞平凡的生活。儒里赵村人对我腾达富贵的期望与进城后真实境况的巨大落差,构成了强烈的阅读刺激。这是个人命运翻转的大玩笑,也是时代断裂的印记。 这个断裂在空间上时乡村和城市的冲突,时间上是农业时代和商品经济时代的冲突。在叙事上,如果说前面已经展开了乡村世界的丰饶景观,是开放、放射的,那么第三章的“余闻”则开始进行拉网式的收缩。通过身在城市中平静工作状态中的“我”的目光和信息源,对所有儒里赵村的人的命运逐个梳理、交代,这种看似笨拙的、像水浒点将录式的方法,使得聚焦笔力更为凝重,人物在时代车轮碾压下的悲剧性骤然加强。 章珠(我母亲)离开父亲,揭发父亲的反革命身份,让我成为孤儿,随后陷入余生的自责,直到死去对我的牵挂;雪兰嫁给上海的技术工程师,却因父亲的乡巴佬身份而与公婆发生冲突;朱虎平一表人材,却因为与梅芳的童年婚约而长期打光棍,甚至避开了雪兰的主攻进攻,最终娶了蒋维贞;孙耀庭受母亲之托照顾我,却对我的生存极尽敷衍,最终运气不佳还得指望我去求暴发的赵礼平,老年之际在人情冷落中与我互不相认;婶子帮助儿子赵礼平欺行霸市,称霸地方,亲自来南京骗取我家的地产以便建工厂,临死前坦白了她贪污母亲寄给我的无视礼物长达数十年的“罪行”;高定邦与弟弟高定国反目,却与他所钟情的弟妹梅芳错过,娶了一个寡妇;同彬在两个追求者之间错选了一个与中学老师旧情难断的女孩,惹上不尽的烦恼和麻烦;梅芳周旋于朱虎平、高氏兄弟之间,虽有大队干部的辉煌时期,然而最终错过3个男人,在娘家凄惨度过余生;图书馆管理员沈祖英洁身自好,终身不嫁;唐文宽原本是国民党士兵,隐居儒里赵村当上校长,却因“龙阳”之癖而险遭砍杀,之后又成为郝乡长的帮凶而陷害有恩于他的赵德正;雪兰的弟弟斜眼被暴发的赵礼平扶持成乡长,却贪污腐化,帮助赵礼平大包大揽各种建设项目,甚至以化工污水倒灌的方式逼迫儒里赵村村民拆迁,酿成人命,与上级鱼死网破后还是免不了牢狱之灾;高定国与安徽知青女教师媾和,又因为梅芳与朱虎平、高定邦之间的暧昧关系而抛弃她。还有丽娟、老福、永胜、牛皋……作者似乎想将这幅《儒里赵村肖像图》一直画下去,直至第四章《春琴》儒里赵村的一代人逐渐凋落。 在以上人物群像中,被父亲预卜为“一个狠角色”“将来必然会在村子里兴风作浪,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的堂哥赵礼平尤其突出。他读书不佳,从一个劁猪匠迅速崛起为技术员、工厂老板、董事长,势力影响省城南京,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在妻子丽娟之外随意玩弄女性,凭借财力左右政治决策和司法,对村里拆迁造成的人命案出手50万赢得乡民谅解和尊重……在这一系列惊天动地又显得荒唐滑稽的行为中,赵礼平成为90年代以来新兴资产阶层的典型代表,他财大气粗、翻云覆雨的形象,可以说是30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对乡村社会展开无情碾压和毁灭的象征。 小说的最后一章就是儒里赵村50年命运的“大结局”。“我”在颠沛流离的遭遇中与家庭婆媳、母子关系坎坷的“婶子”春琴扭结在一起,经过赵孟舒之孙同彬和新丰莉莉的帮助,两人结伴居住在已成荒野的便通庵中,那正是父亲上吊自杀的地方,随后二人怀着“乱伦”的可能性结成夫妻,并回到了小说开头赵伯渝赵云仙父子到半塘村春琴家里算命的情景,生命轮回、命运圆圈的气息陡然升起。曾经活跃在村庄里的老人相继去世,父母辈生前的秘密一一显露,年轻一辈德行败坏、凋零四散,一种“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黍离麦秀之感弥漫在小说的结尾部分。 事实上,在第四章《春琴》的开头,格非花费了大量白描、散文化和诗意的笔墨,去描写拆迁后的儒里赵村的蛮荒情景,甚至夹杂着许多诗经、古文语言。在冷静的观察者“我”看来,这一切都像是命运造化弄人或者超自然不可控力的作用。可以说,格非在结尾花费大量清新笔墨所描绘的图景,着意营造的“黍离麦秀”感,正是对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灾难命运的直接观照,在关涉这一题材和问题的小说中,小说家往往内心沉痛,直书笔意,以至于毫不考虑隐喻和象征。 然而格非又在“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中反复徘徊和穿插。乡村命运、农民群像庶几如此,不可扭转了,但乡村数千年的历史走向何处,价值何在?艺术家绝对不允许它们就这样悄无声息、不留痕迹地崩散。因此,在结尾对“我”和春琴之间近乎荒诞的关系的处理中,格非回到了一个寓言的情境之中——儒里赵村荒芜,人物离散消逝,我和春琴栖居在儒里赵村遗址的荒野之中,像两个原始人类(这样的场景往往更适合寓言和科幻),耕耘稼穑,和灯写作,并展开了一番幻想: ————(以下为引文) 春琴抱住我的一只胳膊,将脸贴在我的身上,轻声道: “假如新珍、梅芳、银娣她们都搬了来,兴许就没人会赶我们走了。你说,百十年后,这个地方会不会又出现一个大村子?” 我没有吭气,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泪水。 我朝东边望了望。 我朝南边望了望。 我朝西边望了望。 我朝北边望了望。 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 “假如,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儒里赵村重新人烟凑集,牛羊满圈,四时清明,丰衣足食,我们两个人,你,还有我,就是这个新村庄的始祖。 “到了那个时候,大地复苏,万物各得其所。到了那个时候,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都将重返时间的怀抱,各安其分。到了那个时候,我的母亲将会突然出现在明丽的春光里,沿着风渠岸边的千年古道,远远地向我走来。” ————————(以上为引文) 这便是小说题目《望春风》的含义。“望”是一种祈望的姿态和目光。四个方向的“望了望”加重了这一心志的沉重,但又通过歌谣般的形式透露出一种原始、轻松的气息,犹如诗经的回环咏叹,或乐府相和歌辞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韵调。春风,则是数千年乡村文明生机的一种诗性象征。正如陶渊明《时运》诗云,“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又如《读山海经》云,“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那正是格非对于中国乡村文明重焕生机的一种希望所在。 诚然,比起卷帙浩繁、神思飘渺的“江南三部曲”,《望春风》呈现出浓缩、快进的特征,时间跨度差不多等同于第二部《山河入梦》、第三部《春尽江南》的总和,却没有前者那种长达百余年萦回不散的“桃花源”“花家舍”“乌托邦”等先入为主的理念或理想,,以及荡气回肠的气势,而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乡村群体的生死情欲和命运轨迹;语言也更为自然、简省,蒙太奇和倒叙、逆序手法的使用,让小说充满跌宕的惊奇、秘密的隐现,避免了呆板乏味。 相反,格非在数十年对小说史、学术的探索当中,练就了深厚扎实的地理考据、历史考据、人心考据的功夫。于是可以看到《金瓶梅》《红楼梦》《水浒传》的影响,看到格非从出道以来就倾注大量心血的“晚清—民国—国共关系—农业合作化—市场经济”整个历史序列的人物命运,通过隐秘的历史身份和影踪,造成惊心动魄、扑朔迷离的叙事效果。譬如《望春风》中,“我”父亲的身份秘密,母亲离开乡村后的秘密,都在格非“抖包袱”式的技法中起到了巨大的震惊作用,形成了“俄罗斯套娃”或连环套式的叙事形式。在挖掘或发挥长辈秘密、人心秘密的同时,格非又巧妙地将中国细节与江南的地理历史文化、人物掌故等结合起来(如果以“大不敬”或开放式的阅读思维去看小说,我们完全可以质疑,凭什么叙事者揭露的结果就是真的而不是其他可能,凭什么说历史隐秘人物的背后就没有另一些历史隐秘人物……历史隐秘和未来隐秘是无穷尽的,这恰恰是小说所营造可能性的“迷宫”),造成处处亦真亦幻的烟云迷雾,散发出迷人的江南文化魅力光辉。 至于说人心考据,则是一个更深的文化和哲学向度。格非小说中的人物可能追寻孔孟,也可能追寻曹操,可能追寻王阳明,也可能追寻孙中山,可能追寻桃花源,也可能追寻醉生梦死,可能追求琴棋书卷,也可能追求桃运不断……但在《望春风》这个乡村小说,或者由城市回望乡村的小说里,格非无疑更聚焦了一种古老的“命运哲学”(也许类似于《白鹿原》《秦腔》《老生》等)。 从父亲赵云仙那里,我们可以看到乡村世界里仙道传统的延续。在格非的笔下,父亲原本就师从高人,革命计划败露后更加机警,因此对儒里赵村和周边世界的风物、人事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将这一套技艺以近乎科学的方式传授给我,进一步预卜了许多人的未来。父亲不是通过奇门遁甲之类的神秘手段,而是看相、摸骨,这就有了贴近尘世的一面。在这一“天眼”的维度下,每个人的兴衰祸福都有了“命”的味道。命,既是历史发展趋势,也是个人性格乃至情欲。比如赵孟舒的刚烈,王曼卿的“逢人配”,赵德正的大起大落,梅芳的错乱姻缘,母亲对父亲的背叛,赵礼平的发迹,我的温和平静与世无争……所有种种,莫不是历史情势与个人心性交相斗争的结果。兵家或阴阳家也许会用一个“势”字来解说,但小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个人物的生命动态、抉择和许多机关,以及最终的落寞。 乡村小说之美,在于自然,散点透视下的村民构成了头顶浩渺的星空。命运瞬息变幻,有光辉也有阴翳,但常常抵不过外力,因此也就呈现为沈从文所说的那个“无常”。 “天命靡常”,往往正是乡村文学的悲剧性。 2016.5.29,17:30-22:20 6.7-8读完第四章后增补。
  •     不久之前看了一个知乎回答,比较了国内各家先锋派作者各自的风格,提到格非老师,便要说一句“喜欢的人自成拥趸,作品也是给喜欢他的人读的”,那么我就是属于比较容易读进去的那类人吧。我是从江南三部曲开始读的,初看时不觉得怎样,可是读着却还想读,一天便看完一本。后来看了他的文论《博尔赫斯的面孔》《雪隐鹭鸶》,更觉得如巧匠解锁,看见不一样的机巧。这部望春风也是一天读完的,读起来总不想放下去,仿佛身在儒里赵庄被各宗事件牵扯,格非老师的叙事功底在这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线索如草蛇灰线,不忍释卷。以下班门弄斧,简单说一下我所理解的格非风格。其一,是意象化,通过对场景的白描让读者重新构建了场景,不同于自然本真的描写-而是有点像中国画的方法,场景不是看到的,而是在读者心中生成的。每每通过小说便能推想到自己的故乡,真实与虚妄合二为一。其二,是叙事,事件错综复杂,叙事风格多变,往往从一个事件勾起若干年后或者若干年前的另一个事件。如佛家所说因果,埋在里面一半,露在外面一半,使读者总去反复推测。如果他要去写侦探小说,那想必也是极好的。其三,是叙述者身份,格非作品中的主角甚少广义上的成功者,他们往往或者执着于乌托邦式(谭功达)的改造世界,或者埋在故纸堆里逃避世界(谭端午)。在望春风里,主角俨然只剩下了一个叙事者的意义,我们几乎不知道他的一生,我们只能在叙事中去挖掘这个主角、在多个视角中去揣摩这个主角。其四,是一点狡黠,比如最后,春琴删书的一部分,如最后交代诸多角色的快进式描写,总能在结构中找到不同的一些东西来。本书最后还是讲述乡愁,一个破碎的故梦,只有春风是熟悉的,仍然吹拂着故乡,的废墟。
  •     1.《望春风》看完了,我终于可以把它插在如汝瓷一般淡雅的封面之中。小说结局没有让人失望,相反非常精彩。第四章也是最后一章的题目是《春琴》,写的是春琴,其实写的也是自己。因为最后,这两个一无所有而又死里逃生的人的命运被牢牢地绑在了一起。“我”从在之前章节的若隐若现和旁观叙事者的角色,一跃而成为故事的主角,在一次一次变换工作的同时也踏上了重返故乡之路,除了有命运的神秘安排,还有一个人的召唤,这人就是春琴。春琴被儿媳虐待差点死掉的现实最终让“我”决定留在她身边,最终两个人在一处废旧的寺庙安身下来,这个差点让人以为是姐妹的老年男女最后成为了事实上的夫妻,在这个随时可能被拆掉的寺庙里过着返祖似的无电无自来水熟的田园生活。他们最后的结合让我想到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结局,就像我在往前翻阅同彬打她妻子的情人时想到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而最后的神来之笔讲到他把所有这一切写出来还被春琴改得虚实不分时又让我想到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可格非本人提到的却是《一千零一夜》,不过是反其意而用之,没有让“我”和春琴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我”和她的那点幸福时光可能会随着赵礼平资金链的接上而随时被挖土机铲掉。但小说的结尾没有那么绝望,虽然面对这个被拆迁的如荒原一般的村庄,格非明确引用了艾略特的《荒原》:“你把石头埋在田地里,不能指望它能长出庄稼来。你把尸首种在花园里,不能指望它能开出花朵来。”但最后一段,“我”还是用饱含深情与诗意的语调说了这么一段话:“到了那个时候,大地复苏,万物各得其所。到了那个时候,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都将重返时间的怀抱,各安其分。到了那个时候,我的母亲将会突然出现在明丽的春光里,沿着风渠岸边的少年古道,远远地向我走来。”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9e87a557d5080300.1——2016/8/62.《望春风》终于到了!焚香沐浴,抚琴细读的时候也到了。没办法,这就是我追的星。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88fb9557b2a00200.1——2016/7/253.忧来无方,就读格非。《望春风》的引词耐人寻味,《诗经·小雅·节南山》本是周孝王之子家父斥责执政者尹氏的诗,控诉尹氏的暴虐,指斥上天不公,让坏人执政祸害百姓。其中有一句明显不过:“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下一句才是“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意思是我驾着高头大马,瞻望四方,却心头茫然,不知向何处驰骋。想想格非上一批长篇是“江南三部曲”,写尽百年乌托邦,这部小说的春秋大意不言自明。至于下一句引言,以后再说。你们先猜吧。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277c9757be280f00.1——2016/7/254.停电好读书。看《望春风》(图三)这一段,这得需要多少功力?!搁其他人写,可能直接一句“夜观星象,掐指一算”就打发了。而格非却云淡风轻地来了一段星相学。再联系《春尽江南》(P202)中对顾炎武的引用,便不难得知所谓“三代之前人人皆知天文”的深意了。如今人们早已背离天人合一,苟营人世,做着可怜、可怕的“新人”而不自知了。格非在《春尽江南》中还只是批判,在《望春风》中就是回望了,他已然化身为三代以前之人,对星相学信手拈来起来了。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f3d9857c35b0500.1——2016/7/275.《望春风》第一章《父亲》看完了,我觉得必须停一停,说一说开头,说一说父亲。记得十二年前格非十年磨一剑的“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人面桃花》面世,开篇第一句话便是:“父亲从楼上下来了。”而如今“江南三部曲”已经写完了,格非早已功成名就,凭此书获了茅奖(其实他的实力远在茅盾之上),十二年后,格非再写长篇时,依然选择父亲作为开头。“腊月二十六,是个晴天,刮着北风。我跟父亲去半塘走差。”我不知这背后格非有着怎样的父亲情结,但就本书第一章而言,父亲的刻画无疑是成功的。我说他成功并不是因为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之类,恰恰相反,因为他够神秘,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长达96页的叙事,父亲一直在“我”身边,母亲是缺席的,父亲兼具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温柔,他把“我”照顾的很周到,“我”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缺席而感到孤寂。父亲是个算命先生,但并不是胡说八道骗人钱财的大仙,相反,他通晓人情世故,懂的为人之道,他的算命与其说是胡诌,不如说是科学地推理。有一天,他很详细地告诉了“我”周边人情况,让“我”学会观察人的方法,然后带“我”洗了澡,吃了包子,就离开了。不久之后,他的尸体出现在便通庵。这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不得而知。父亲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他虽然在“我”身边,但和母亲一样是缺席的。格非的叙事冷静而从容,不动声色地埋下很多疑团,等到一个疑团初露真容之时,另一个又悄然埋下了。父亲死后,他之前的那句话才知道有多恐怖:“两年时间,在你看来,也许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对不对?可对我来说,它实在长的没边。我用不着为两年后的事情操心。”这句话,“我”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曾反复咀嚼,体味再三。“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目前尚不清楚,但这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喜欢这样的作品,有18世纪的哥特风格,有19世纪的叙事耐心,还有20世纪的迷宫结构,最重要,它是21世纪的作品,有一种当代眼光的回望,历时与当代交融,诗性与智性并存,还有些东西因为身在其中,尚不明了,可这正是它魅力所在。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6cde98575d3e0500.1——2016/7/286.每餐前的一篇希腊神话图谱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还是《望春风》,比如这段,赵孟舒把繁体的“黨”字拆开,编了一则谜语:“小字当头,两手叉腰,开口说话,一团漆黑。”痛快!痛快!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187499576a000a00.1——2016/7/287.多年以后……马尔克斯再次附体。但浑然天成,没有斧凿之痕。且技高一筹,一个“如果说”,开启新的未知。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7981995764100b00.1——2016/7/288.格非的叙事耐心让人惊叹,唐文宽的身份和怪话到了173页才水落石出。在经历了一番命运沉浮之后,这段怪话的出场显得震撼人心。这段英文翻译过来的话再翻译成古文,就是林黛玉的那首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5a9999578c3d0500.1——2016/7/289.对于1976年发生的大事,格非先是简单说了周恩来的去世,唐山大地震。转而浓墨重彩地讲起了自己村的大事了。比如婶子如何遭遇了有妇之夫高定国和插队知青小付姑娘的“好事”。哪怕高定国告诉毛泽死了世之后,盘垣她心头的还是他儿子的事。后来她又在晒场看到一堆人在哭,格非怎么写她的反应呢?小说中这样写道:“她揉了揉眼睛,也跟着他们胡乱哭了几嗓子。在感叹了几声'可怜、可怜'之后,就转身拐进了一个弄堂,回家做晚饭去了。”之后,格非也没对她对毛去世的反应做任何评论,马上又写起一个村的火灾起来了。什么叫消解宏大叙事?这就是。在我的文本中,所谓历史大事根本不值一提,哪怕老毛死掉,关我毛事?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d0109a57052c0b00.1——2016/7/2810.第10页出现的关于梅芳的伏笔,到了地193页才启用。梅芳曾任大队革委会副主任一职,飞扬跋扈,娇蛮无理,可到了后来她的丈夫移情别恋,跟插队知青小付好了。她被人痴笑,辞去职务,从此深居简出,谨言慎行,黯然度过了后半生。所以再194页,她说:“我以为自己沐浴着时代的光辉,其实一直生活在耻辱之中。还不如一条狗。”其实父亲再第10页早就对她的一生做过预言:“其实,她是一个可怜人,这人命不好。”同样地,第131页的伏笔到第239页才解开。为什么在往后的岁月中,“我”和雪兰将会再次回忆起这个七月的夜晚?因为到了第239页,雪兰已经成了我的妻子。而那个夜晚,她看到了她的暗恋对象虎平和梅芳的“约会”,还听到了有那个后来让她血脉喷张的黄色故事,因为这个故事,虎平和她差点干柴烈火……我前前后后来来回回翻看着这些书页,试图将散落在叙事中的内容连裰起来,但发现自己像整理一张缠绕在一起的渔网,刚以为理出了一个头绪,马上又跌入更大的迷宫之中。关于这个迷宫的出口、谜底和构造机理,我或许会在看完书后的豆瓣书评中谈起。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91559c5736590000.1?t=0.979425631230697——2016/7/3011.在详细描述了一番厂区的脏乱差后,格非突然告诉我:“从某种意义上,此刻,站在濛濛细雨中正在打探、掂量这座工厂的人,其实不是我,而是雪兰。”看到这句,我突然睁大眼睛、紧缩眉头,差点从沙发床上掉下来。我这是错过什么了吗?而后再看,原来是叙事者的想象,想象一心向往大城市的妻子雪兰有朝一日来到偏僻荒凉的厂区之后可能会有的心理反应。虽然不是叙事上的花招,但另一种效果来了,一个画面感马上出现。电影镜头先是以“我”视角的观察,观察完后,镜头一回,观察者变成了雪兰,最后再变成“我”,一时真假难辨。或者根本不变成“我”,雪兰已经来了,她的脸上满是惊恐、畏惧和失望。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7a3e9c5736150d00.1——2016/7/3012.水房有一个天井地上铺着青砖砖墙上各有一扇花窗由人字形瓦片搭成两颗枣树筛下一地浓荫天井里满眼翠绿一把折叠椅里躺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本《望春风》。——我是多么希望就是书中那个人啊。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af1d9f5746fe0200.1——2016/8/113.《望春风》到了第三章《余闻》,倾颓之势越来越明显,大有《红楼梦》中的树倒猢狲散的架势,当然这里散的是农村宗法和世道人心,而且和《红楼梦》相比,多了很多荒诞色彩。格非也似乎成了一个段子手,讲了一个个荒诞的故事。比如大队书记高定邦想带村民挖水渠,好浇灌庄稼,结果因种地赔本,没几个人响应。他一个人干,结果累倒了。村里首富赵礼平去看他,答应帮他实现愿望。后来赵礼平花钱雇了一帮安徽人,用了一天就挖好了。再后来,赵礼平强征村民土地,村民死活不让。新上任村长出了个馊主意,引附近化工厂的臭水入渠,结果村子里臭气熏天,死鱼到处都是,村民忍无可忍,终于搬走了。人们把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在了高定邦头上,而对赵礼平并不怎么憎恨,相反,随着他作为富翁形象经常出现在电视上,人们还用“一个劁猪郎如何变成亿万富翁”的励志故事教育他们浑浑噩噩的子女。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8c549f575d1a0a00.1——2016/8/114.关于梅芳还有两个不幸的故事。先说爱情和婚姻,他的丈夫高定国出轨和她离婚了,当她把希望寄托在一直对她有意思的大伯子高定邦身上时,对方却赶在她离婚前闪电般和一个寡妇结婚了。最后他把希望寄托在他最有把握的朱虎平身上,对方一直暗恋她,但还是晚了一步,一个叫蒋维贞的姑娘已经锁定了朱虎平,所以当他们结婚后,梅芳终于看清楚了这样一个事实:“一直在暗中跟她做对的,其实并不是哪个具体的个人,而就是命运本身。”但命运对她的捉弄还没完,这就说到了她在村里的最后一次辉煌壮举。村里有个叫国义的人被朱方集团的大卡车撞死了,结果反被说影响交通,应承担主要责任。他父亲小满去闹,结果门牙都被打掉了。梅芳看不惯,带领村民拿着镰刀菜刀前去闹,董事长赵礼平怕了,陪小满家50万,但埋怨他们不该任人挑拨。小满全家感激涕零,摆宴款待众乡邻,包括赵礼平。倒又担心赵礼平记恨梅芳,所以就没邀请她。所以,在小满大宴宾客那天,梅芳就成了唯一漏掉的人。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685a9f579bed0b00.1——2016/8/115.“这些格言警句,早已无关世诫,也无关警劝,读起来,倒更像对这个世界露骨的疯喻。”在这里,格非借赵礼平的书狠狠地讽刺了什么叫语言腐败。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ba0da05709a20400.1——2016/8/216.在讽刺起我们的青天大老爷们,格非的文字力透纸背,毫不客气!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8d14a0578bd30500.1——2016/8/217.第三章《余闻》以纪传体形式写就,每人交代一下结局。格非越写越少,越写越“好”(好人),比如,老福奶奶,都想为他大哭一场。写到牛皋时,就三个字:“还活着。”差点笑喷。因为这个人之前已经死过N次了,结果很多人包括晚辈们都死了,他竟然“还活着”。最后写到“春琴”,连字都没了,只有一个破折号“——”。再往后看,原来要单独成章,这是最后的篇章,也是唯一没有小标题的一章。我不舍得看完,就停了下来。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f817a057c3d00700.1——2016/8/218.到329页,关于故乡的主题终于出现了。提炼一下就是:小时候,母亲走了,我还有父亲。后来,父亲自杀了,我还有一个活着的母亲。再后来,母亲去世了,我觉得还有故乡。可如今,我重返故乡,故乡却拆迁了。所以,到了331页,格非用前所未有的庄严而悲凉的笔调写道:“日来月往,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俯仰之间,千秋邈远,岁月苍老,高藜遍地,劫灰满目。我终于意识到,被突然切断的,其实并不是返乡之路也而是对于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觉和记忆,好像在你身体很深很深的某个地方,有一团一直亮着的暗光悄然熄灭了。”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a7b3a157c6d90300.1——2016/8/319.从在邗桥做图书管理员,到去南京做出租车司机,从在龙潭建筑工地打零工,到去上会看鱼场,从在新丰镇中心小学做勤杂工,最后到在青龙山采石场做看门人,“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人带路似的,我每一次搬家,就会离老家更近一些。所以说,从表面上看,我只不过是在频繁地变更工作,漂泊无着,而实际上,却是以一种我暂时还不明所以得方式,踏上重返故乡之路。”但是,有时候故事也可以这样写:我从中原到江南,从江南到岭南,从岭南到云南,一路向南,再一路向西,终于来到了古人连发配都不来的化外之地——丽江。表面上看,我是离家越来越远,到其实离心中的家越来越近,因为丽江这里依然有雕梁画栋,小桥流水,而且古建筑群庞大,水也更加干净,空气和气候好。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塞上江南”。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0d82a45751e60e00.1——2016/8/520.在家园尽毁之后,在人心淡漠之后,在“我”失去父母失去工作一无所有差点车祸死掉之后,在春琴丈夫病逝儿子吸毒儿媳差点饿死她之后,“我”和春琴死里逃生住到了村里唯一没有被拆迁的地方——便通庵。这是父亲当年上吊自杀的地方,作为算命先生的他,仿佛“在死前已经全出了几十年后的运数,料定了我们有朝一日会回到这座破庙里,重新回到他的身边。”仿佛这世上的一切事,不论大小,真的都在父亲的掌握之下。在便通庵,没有电视,没有报纸,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没有冰箱,也没有邻居。我们要用油灯照明,用池水浇地,用井水做饭,用地窖储存食物,用光影的移动和物候的嬗递,来判断时序的变化。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我们的人生在绕了一个大弯之后,在快要走到它尽头的时候,终于回到了最初的出发之地。”从此,时间开始变得很慢,“就像置身于台风的凤眼之中,周遭喧嚣的世界仿佛与我们全然无关。”我暗自庆幸,“便通庵,或许真的是我那料事如神的父亲所留给我的神秘礼物。”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756da55720590400.1——2016/8/621.游似:#读过《望春风》#我的评分:★★★★★《望春风》看完了,小说结局没有让人失望,相反非常精彩。春琴和“我”最后的结合让我想到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结局,就像我在往前翻阅同彬打她妻子的情人时想到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而最后的神来之笔讲到他把所有这一切写出来还被春琴改得虚实不分时又让我想到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可格非本人提到的却是《一千零一夜》,不过是反其意而用之,没有让“我”和春琴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我”和她的那点幸福时光可能会随着赵礼平资金链的接上而随时被挖土机铲掉。但小说的结尾没有那么绝望,虽然面对这个被拆迁的如荒原一般的村庄,格非明确引用了艾略特的《荒原》:“你把石头埋在田地里,不能指望它能长出庄稼来。你把尸首种在花园里,不能指望它能开出花朵来。”但最后一段饱含深情与诗意,读之让人动容。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57657/http://weibo.com/1222665032/E2m60eSFQ?from=page_1005051222665032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470891807039——2016/8/622.游似:#格非新书望春风#作为格非十几年的粉丝,我一路追来,发现《望春风》确实是格非最好的作品。尤其最后一章,简直神来之笔,有元叙事的色彩。整个结构,前后穿插,一会纪传体,一会记事,如同迷宫。||@译林出版社:#赠书来啦#[礼物]1958-2007:微缩五十年时代变迁,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曲终人散之时,重返归乡之路……译林年度原创文学巨献——格非最新长篇小说《望春风》,一定有不少书友还没读吧?赠书机会来了:请以#格非新书望春风#为标签,转发此条微博,写下您想要获得这本书的理由,我们将选5位书友送出!http://weibo.com/1222665032/E2zrACW3C?from=page_1005051222665032_profile&wvr=6&mod=weibotime——2016/8/823.博尔墨斯:格非在这部作品中作了两方面的尝试,其一是将有性格的人物增加到15个以上,其二是希望将司马迁“本纪”和“列传”的结构方法做些“改造”,用较短篇幅来讲一个较长的故事。||博尔墨斯:近三十年来,格非在多重身份中耕耘,既是文体优美、目光如炬的作家,又是友善幽默的老师、严谨睿智的学者。他既将西方先锋文学叙事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带入作品,也传承了《红楼梦》《金瓶梅》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格非身上呈现出一种汇集:中国的、西方的、读者的、作家的、学者的、教授的,这一切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重性||博尔墨斯: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格非长篇新作《望春风》:用文字为消失的故乡作传-新华网http://www.cq.xinhuanet.com/2016-06/30/c_1119136924.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2016/8/824.【解读《望春风》海报】《望春风》我已经看完了,译林出版社还在搞推介,转播送书活动,搞的我都不好意思转播了。其中一个海报上写着:“如《百年孤独》瑰丽奇绝,似《金瓶梅》绵密精妙。”确实如此,《望春风》的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并不亚于《百年孤独》,正当我想找机会好好画一个人物关系图时,一位学生在群里发来一个,如获至宝。你会发现了它的人物图不是像《百年孤独》那样以代际之间的复杂取胜,而是以横向人物关系的纠缠见长。至于“似《金瓶梅》绵密精妙”也有它的道理,因为《望春风》区别于西方小说最大的特点还是凸显了中国独有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不在伦理意义,而在审美层面。就像人物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一样,格非的写作手法也是如织布穿网一样“精妙绵密”,正如海报中的另一句话:“五十年的江南变迁,廿个人物命运浮沉。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http://user.qzone.qq.com/564958178/mood/e293ac21dbefa757a16d0b00.1——2016/8/825.博尔墨斯:我通过《望春风》和前辈作家对话,当然不只《金瓶梅》或明清小说,还有乔伊斯、艾略特、福克纳、普鲁斯特等非常多的人。确实,明清章回体小说对我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一部作品的写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与此前的许多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任何一部作品都与此前的其他作品构成复杂的互文关系。所以我的两个博士生帮我打手稿、挑错字,看第四、第五遍时发现里边有很多线索,有的线索埋得比较深一些。这个当然也是《红楼梦》的写法,千里布线,一个线埋在千里之外。——格非:用新作《望春风》作为对乡村的一种告别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MwNzEwOQ==&mid=2650784797&idx=2&sn=c3cdd34de1c3ac2b85db7cfa050ef554&scene=22&srcid=0809LSeHl4senkgONvw2yitD#rd——2016/8/926.博尔墨斯:记者:您是什么样的世界观?格非:我的世界观是农民的世界观,我的身上有很多农民的特质。在过去,我以农民的身份为耻,总是希望洗掉这个身份。以前,如果有人骂我乡巴佬,我一定会被激怒。这种自卑的感觉一直存在。也就是说,我希望通过知识积累,通过学习,变成城市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作为农民的过往成为我值得珍视的财富。在一个普通的农民身上,你不仅可以看到乡村生活的全部印记,甚至还能找到整个乡村文明在农民身上的凝聚和投影。||博尔墨斯:记者:您的作品情节非常紧凑,一环接一环扣人心悬。格非:支撑着小说的基本动力也许是悬念。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前,我对悬念设置的理解,仅仅是铺垫和埋伏,这是一知半解的看法。在优秀的章回小说中,有一个基本的悬念安排的程式。一是草蛇灰线,千里设伏,关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理解。另外一点,我称之为“忙中设伏”或“乱中设伏”。一般来说,忙和乱都是高潮,是对悬念的照应和解除,如果在这个时候继续设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层层叠叠,文章就会显得波诡云谲,花团锦簇。我认为后一种方法是《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叙事精髓,因为它们特别擅长“忙中下针脚”。||博尔墨斯:记者:判断一部好小说的标准有哪些?格非:好的小说像一个好的建筑,有厅有堂有房间有走廊,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要处理好。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你要表达什么,作品中的人与人,时间和时间,空间和空间,先后次序,作品的寓意等等,都非常重要;其次看工,就是细节。厅和堂都合理,布局合理,但是工不好,细节打磨不好也出不了好作品。有的作家有细节没有世界观,对世界没有看法,这样的作品不算是好的作品。有的作家有好的世界观但是没有细节,最终会觉得粗糙,好房子也浪费了。能兼顾这两方面的作家不多。——格非:《望春风》的写作,是对乡村作一次告别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MzODc1NQ==&mid=2651526313&idx=1&sn=2e4638dc3220edd650c6532a1348fc89&scene=22&srcid=0809gdSCY4N7QNRjYqoNX0di#rd——2016/8/12——2016.8.2丽江PS:27.博尔墨斯 : 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路径,只是前面写的挺大,后面没有展开。让我想到先锋文学几大家或许可以用季节去概括:格非是春天,苏童是夏天,马原是秋天,余华是冬天。||博尔墨斯 : 如果对格非的小说作一个匆忙的扫描,你会发现,他的作品有两个集中的意象。一个是春,一个是琴。 “春天”是他小说的基本时态,“琴声”是小说的背景声音。从他的第一篇小说《追忆乌攸先生》开始,“村头的断墙中偶尔长出的几棵柳枝已经吐青了”,春天就构成了格非的时间源头,其实即便从标题看,他的小说几乎也篇篇涉春,《初恋》是春,《春尽江南》是春,《雨季的感觉》也是春。和春天一起降临到小说中的,是琴声,无论是“风琴”“胡琴”还是“古琴”,它们都是时间的“锦瑟”,格非小说的旋律谜底。 有意味的是,这两个意象,“春”和“琴”,在他的最新小说《望春风》中,合体成了小说的女主人公,她叫“春琴”。||博尔墨斯:《望春风》四章,首章“父亲”,末章“春琴”,中间出现了二十个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共享风物又互相埋伏,彼此镶嵌又各奔东西,如此庞杂的人物图谱,是格非在解读《金瓶梅》写作《雪隐鹭鸶》时期打下的雄心吧,而“春琴”,是这个图谱的原点,用小说中的话说,“如果说,我的一生可以比作一条滞重、沉黑而漫长的河流的话,春琴就是其中唯一的秘密。”——毛尖:格非的春与琴 - 小组话题 - 豆瓣 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8830378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016/8/31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落差挺大,前半部分把乡村的神秘面纱一层层揭开,后半部分是对不同人的并列铺叙。文笔有红楼梦的影子,宿命感很强。
  •     勾起了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     描写很平庸。
  •     回不去的那都是过去,能过去的只有历史和当下。所谓春风,就是留下过去的美好,去更远的远方。伊卡洛斯飞不出迷宫,西西弗斯也搬不完石头,阿喀琉斯追不上龟,周而复始,始终不断在节点与起点徘徊。
  •     桃花依旧笑春风。
  •     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还是“温情”二字。这里的所有人都有温情。
  •     一场人生的演出
  •     想拜他为师。几经莫名有泪盈眶,又觉有如春暖花开,四季明丽。
  •     结构混乱一点,但是很好看
  •     这几年最喜欢的作家,虽然江南三部曲已经读得“忘川秋水”,但格非行间里有着身为江南人特有的烟蕴气、总是有种湿露拂面的晕眩感,迷糊了虚实。很少有现代名家一直在写江南,不同于黄土地、四九城、高密村和石库门的江南,也不是外人思维定势里肤浅油绿的江南。格非可以在江南三部曲之后用更为庞杂却剔透的人物百象,勾勒出倒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挽歌,村庄已逝,其中的肌理和血脉也随风而散。
  •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在卑微渺小颓废地过完这一生吧。
  •     第一次读格非的书 很容易读下去 可能对于他所描述的乡村有很多熟悉的记忆 也唤起了自己模糊又清晰的记忆 很多已经离开的人 已经开始拆迁了的故乡 回不去又想回去 尤其在这样的春风里 可能也只是望一望 也无法回到当年的下河摸螺丝 钓龙虾的生活了
  •     解放后土改文革历史背景下的题材小说太多了,格非这篇也没什么新意,不如他早期褐色鸟群那类先锋题材的文章,不过是给农村历史留下一份材料记录罢了。最深刻的就是父亲为什么去死的前后气氛营造让人心里佩服。《收获》版,缺了第三章。
  •     书还不错,散点透视的手法也挺有意思,但是我对包括平凡的世界在内的描写乡村、六七十年代的小说,确实没什么兴趣。
  •     “到了那个时候,大地复苏,万物各得其所。到了那个时候,所有活着和死去的人,都将重返时间的怀抱,各安其分。” 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 与《春尽江南》系列叙事风格迥异,一样好。
  •     总是写不过莫言的。
  •     “故乡的死亡并不是突然发生的,故乡每天都在死去。”写的是乡愁,和追赶不上的时代。这种时间跨度大的乡村故事,就不能多看。后半部总是各种衰败和死亡纷至沓来,曾经恬静的,热烈的,迷茫的,遗憾的,最后都归于尘土。看多了,会陷入一种无望的虚无里。
  •     三寸气在千般好,一日无常万事休
  •     你要我如何感叹?故乡湮灭于时代洪流,黍离之痛令人垂泪,可造成这般沉痛卑贱的命运的根源,不正是华夏故土千年传承的劣根性么?这篇在叙事上并不比江南三部曲高明太多,唯起点与终点的圆和相应,让人觉得故土一旦存在过,便会永远存在下去。
  •     在收获杂志上看了前半部分。
  •     人类世代繁衍,都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被打散重组。时间,才是最伟大又无情的命运。
  •     哭瞎
  •     人物词典,每一个微小人物的小小人生交织在一起,绘制了儒里赵村图。
  •     我觉得比江南三部曲好看。虽然前后半有断层,但是想想也不奇怪:因为前面是真正经历过的,后半段背井离乡之后是想象。然而时代的大潮不会停滞, “我”也无法再回到那个魂萦梦牵的地方。只有回忆,却无法归去。有点伤。
  •     读的很顺畅,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说无甚惊喜。
  •     当远离村庄的我再回首时,能否找到安放心灵的一片净土?作者怀着许多秘密,悄悄讲给读者来听。直到有一天,这个时代再也没有有关乡村的一切物象。
  •     丧气又美的乡村爱情
  •     2017年124本:有点像江南三部曲的番外,故事集中在镇江儒里赵村,涵盖了从上世纪30年代到这世纪头十年,宗族势力、外来政权、各色人物,还是逃不过情和欲的纠葛。
  •     喜欢格非的文笔,读起来仿如春风拂面。春琴是最钟爱的人物。
  •     其实他们不是人,他们是鬼!
  •     儒里赵村的兴衰轶事,新奇有趣。具有年代感的故事对我很有吸引力,花了2个下午就看完了。
  •     因为作者,我耐着性子看完。可是,想表达什么呢?不仅是故乡,所有的一切都无法回去了吧!
  •     很有神的小说。前面我还在抱怨人名太多关系乱,不好记。后面立马让我瞠目,越发入神。手笔太棒。
  •     望断来时路
  •     本质上是个很无聊的故事。思想的锋芒、情感的波荡、历史的厚度、语言的风趣,真是哪样都不占。张罗了一大堆人物,但形象又都没有树立起来,只能凭名字区分。靠着一点安排的错杂关系和不疼不痒的悬念来维系阅读兴趣,比起相似题材的路内的《花街往事》真是差太远了。
  •     格非的文笔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写小说的时候怎么像从现实世界切换到另一个频道一样?似乎非要跟现实割裂不可。用他形容“野田里”村那位穿着中山装的老人的那句话来说,就是那些描述,人物,都过于“拿腔拿调”了。2017.3.24,只看到1/5就不打算再看了。
  •     纵然是“春风”和“江南”仍旧被我读得尘土飞扬黄沙满面。太熟悉不过的题材和文学感,使我变成了套路式读者。书是好的,我的阅读有点糟。
  •     哦~那就是我心中村庄中的那些人,那些事…
  •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     陷于困境之中,回首之后,依旧未出父亲手掌。
  •     真希望能打半星!不够现实、不够魔幻,写了乡村的变革却不够深刻除了说大家为了钱忘本,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均未探讨。后半本主人公“呆子”投奔母亲,作者好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而不是自己的,对母亲的情感也留于文字而不是深入内心。还是父亲自杀前更好,那时的乡村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深刻体会的,是最有灵性的
  •     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让我想起《群山之巅》,可结尾厚重太多。“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只在与婶子告别时提及了一次姓名,全书都只是被唤呆子,最终也是应了父亲的话,靠同彬帮扶度过了最后关头。结局最好的是赵礼平吗,他有钱有势逍遥自在并没有得到恶报。没有子嗣最后就无人养老,可春琴也因龙冬吸毒桂秋乖张没落到好。其实很好奇春生和雪兰后来的故事,春生有个好听的名字,又当了我喜欢的飞行员,雪兰到上海好像也过的不好。我是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小孩,看到很多陌生植物名词的堆砌就已向往不已。都市和乡村实在太不同了,相互照应的关系要如何建立呢,邻里不相识,同事有竞争,同学亲眷大多不在身旁,靠政府啊靠子女,靠自己。春天来了,新的一年估计又是改变人生的一年,苦苦挣扎究竟能改变多少呢。只有春风在那里吹着。
  •     因为回溯过去,所以我拥有了一个秘密。
  •     清明节这一天,终于看完了这一本。书中所有人的命运都像湍急的河流,飞速奔向终点。死亡,迁徙,旧人离散,故乡不再。这个江南村庄,终于成为时代洪流里的一粒芥子,就此湮灭在历史中。望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望故乡,明月却如何再照我还?
  •     后半部分渐入佳境。三年前在一场讲座上听格非讲到的江南乡间奇人异事,竟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唐文宽等人都各有原型吧。| 仍感疑惑的是,小说中那些平庸杂乱的语言,是为了符合文学积淀不深的叙述主人公“我”的表达,还是由于作者的能力所限?即使是前者,这位叙事主人公时常流露的知识分子气,也让他的语体略显破碎,可疑。| 稍纵即逝的幸福存在于停顿与悬置之中,比如荒野上的便通庵,霍乱时期的船。
  •     各式各样的人生代表不同阶层性格各异的人生,精彩却也揪心。最喜欢的一句是:如果说,我的一生可以比作一条滞重,沉黑而漫长的河流,春琴就是其中唯一的秘密。如果说,我那不值一提的人生,与别人的人生有什么细微的不同的话,区别就在于,我始终握有这个秘密,并终于借由命运那慷慨的折返之光,重新回到那条黝黑,深沉的河流之中。
  •     描写乡村里的故事,以人物为主线,读后有种清新之感和淡淡的凄凉。
  •     真一般。
  •     乡逝。
  •     带到单位除了间隙的工作算是一口气读完的吧。对于故乡每个人内心都有着深切的情感吧,临近清明,回乡挂清的时候又能再多看看故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