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皮娃娃兵

出版日期:2014-8-15
ISBN:9787510830834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页数:320页

作者简介

1979年12月,苏军入侵阿富汗。很快,阿富汗各派游击队逐渐结成联盟,同入侵者和阿富汗政府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本书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苏联军官、士兵、护士、妻子、情人、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是20世纪纪实文学经典作品。

书籍目录

【前 言】
我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愿意写战争了 002
我已置身于真正的战场上 005
我们彼此太贴近了,任何人都休想逃避 012
【第一天】
作者的话 020
谁第一个开枪,谁就能活下来 022
阿富汗治好了我轻信一切的病 029
人们在那边靠仇恨生存 032
他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一切 041
我们好像已经是死人了 043
我们在忏悔 048
为什么逼我回忆 054
这里造就的都是扭曲的人 058
我感到羞耻 064
我的小太阳 075
如今我什么也不信了 078
忘掉你曾有过两条腿 084
人死的时候完全不像电影里那样 087
你们不要叫我儿子的名字 090
我把自己的一生全忘了 098
【第二天】
作者的话 102
杀人就是为了能回家 104
我仍然在哭泣 109
我不愿意当政治错误的牺牲品 114
活着回家 117
我在等他回来 124
我想像个正常人一样活下去 132
我在那边杀过人吗 144
我们出发时从不握手告别 147
他们死的时候不声不响 153
你听见我的声音了吗? 159
我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什么人 163
只有完全绝望的人才能说出一切 169
这里的人都不愿意谈起未来 174
人身上能有多少人味 177
您浑身都沾着我儿子的鲜血 185
死亡就是这样 190
我要活着 194
【第三天】
作者的话 200
请在坟头上挂块牌子 202
为什么我只能想起可怕的事 205
我梦见的是棺材 212
朝着地雷前进 215
活石头 222
“快把我妈妈还给我” 226
“我想把儿子留在家里” 230
也许她还活着 233
我以为所有人都能变得善良 239
难道我能说“我怀疑” 243
什么是真理 249
为什么我要忍受这么大的痛苦 252
我没有人可以等待了 255
我有眼睛时比现在瞎得更厉害 262
“我亲爱的妈妈” 268
【后 记】
我是通过人说话的声音来聆听世界的 280
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纪实文学/高莽 301

内容概要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 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记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锌皮娃娃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有一种刺痛叫做真实——《锌皮娃娃兵》,在战争里面没有幸存者你还记得高中课本里面的那句藏在坦克图片下面简短的话么?“苏联入侵阿富汗”,历史书就这样草草带过,在20世纪,除了二战的盟军的胜利,似乎没有什么可以被记住的故事了。新闻越短,事件越大。在这句话的下面,是阿富汗和苏联各自数以万计的人员的伤亡,是人们的家庭、家园和整个世界的毁灭。人们加入了一场破坏幸福的“创造幸福”的战争,而真实的故事刺痛了每一个阅读它的读者的心,它透过纸面,年复一年讲述那些触目惊心的故事。对于大部分甚至没有经历过中缅边境战争的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战争是电视镜头当中的永远都有正义和理由的一场场即便流血也有人能够功成名就的事件,它们会被代称化,永远是野心勃勃的美帝国主义,永远是嚣张的北约,永远是为了利益;而站在共产主义一方的它们,例如朝鲜,他们的领袖要求发射导弹,永远是正确而正义的,他们是太阳。政治家们站在自己的立场各执一词,轰炸伊拉克和清扫阿富汗的奥巴马也好小布什也好,都有着正义的理由,即便是乱象丛生的耶路撒冷,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在找回自己认定的属于自己的上天赐予的家园……可是这就是一切么,草草被掩盖的故事,如同是冷战中被各方势力控制的哈瓦那,人们不过是为这沉醉在正义当中的欲望一般的战争找寻自己的理由罢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讲述的就是这让人想象不到的真实——残酷,血腥,毫无道理,却又没有除了简单的恶意以外的更为可以被接受的理由。人们想要否定它是这样错误的存在,可是作者却全部摊开来给那些不想承认的人看——没有英雄,每一个人在这场战争当中都是受害者,那些挑起这场战争的试图输出所谓的价值的政客们,说到底,都不过是利益的掮客罢了。那些到过阿富汗战争的被理想召唤的年轻人、被迫参加的军人、只是为了坚守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护士和医生、普通的女职员、司机、失去孩子的母亲,他们在夜里做过的噩梦、不想回想起的痛苦、失去健康的身体和丢失的生命及灵魂、对国家和主义的怀疑、对人群的不再信任……他们一字一句,回想起在那片开满不知名的花朵和灿烂的罂粟花的土地,他们幻灭之前曾经拥有过的青春、信念、爱和自己。一位母亲说:“过去,我国供奉恩多神,现在有的神在垃圾堆里,有的神在博物馆里,让我们把真理变成神吧!让每一个人在神的面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位母亲说:“真实,除了真实之外,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东西能打消我们当奴隶的欲望。”阿瑟•凯斯特勒的话被引用:“为什么当我们讲真话时,总像是谎言?”他们也在怀疑自己:“我心中曾经有过的一切还在沸腾,如果有人要把我的过去夺走呢?不,我不会交出去的。我正是凭借过去在生活。”他们不想承认,但是他们却又不得不承认,“世界是斑斓的,而真实是刺眼的,更是刺心的”。这是一本写给所有相信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宣言,它告诉我们,战争对于每一个亲历者都是痛苦的,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在暗夜当中被烧痛。这才是战争的真实,是鲜血、折磨,是分别埋葬的大腿和胳膊,是再也不能偎依的肩膀,是无法释怀的失去。这才是亲历者的故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战争当中,没有什么主角光环,艺术处理的那些美好和幻象终将褪去。那些相信战争能够改变一切,相信军队和价值输出能够让人们幸福的被蒙蔽的双眼,会在这本书这坦白而毫无处理的自白当中被擦亮,他们会明白,那些绝望与刺痛,才是真实。这是亲历者的呼唤,也是和平黎明之前曾经有过的应该被铭记的黑暗。by 林怿2014-08-23 21:55写于御庭园
  •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读来会让人愉快的书。但阅读,终究也不只是为了愉悦。有些时候,我们总要像卡夫卡所言那样,“读一些会刺痛我们的文字”。《锌皮娃娃兵》是一本有关阿富汗战争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作者,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部作品中使用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叙述方式——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讲话体”——她将参加阿富汗战争苏联军人及其家属叙述熔于一炉,将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一一呈现。由于组成作品的文字均直接取自讲话者的口中,围绕同一个主题,于是作品散而不乱,种种情绪交互错杂,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图景。关于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她本身的经历,尤其是创作风格上的转变是值得关注的。作为一位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在她的第一部作品全景性纪实文学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里也采用了类似本作的“讲话体”,但立场却截然不同——她通过几十位女性的自述,表现了卫国战争中苏联妇女的形象,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第一部作品的成功为她赢得了声誉。于是在接下来的《锌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延续之前的手法。依旧是战争题材,依旧是来自亲历者的自述……但不同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主张却发生了翻转——她曾给卫国战争冠上“伟大”之名,然而对于八十年代的这场战事,显然充满了厌恶。个中缘由,或许是由于两场战争“不可同日而语”——但从深层次的角度看来,这只能是因为作者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变化:前一作品,即使取材自个人,最终也回归到了宏观的、对民族情结赞扬,而后者起初描述的是个体,最终归结的,也还是个体的悲哀。关于阿富汗战争,在这里笔者无意多言。“二战后,世界形成了冷战格局,看似和平,局部战争却始终未曾停止。而这场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也常作为“局部热战”的典型被人们谈及。”这样冷冰冰的介绍性文字我们耳熟能详,但对于战争的亲历者,这样的表达,是否有意义呢?一旦归结到个体,战争便始终是无理的——无论是谁,一旦介入这场游戏,唯一的取胜策略只能是尽可能消灭生命。战士在战场上以杀戮为使命,而杀人者本身,也并不具备“人性”的特征——他们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无论善意与恶。这又有几分芥川龙之介在《地狱变》中展现的绝望与偏执了——为了制造末世之境,人情愿祭献自己唯一疼爱之人的性命。可又有谁,真正疼爱过这些在战争中丢掉一切的生命呢?所以,“一场正义的战争”?抱歉,这是个伪命题。正义无它,只能以人性做底线。这显然是阿列克谢耶维奇试图为读者呈现的意义。这样看来,我们与其把她说成是一位作家,或许称其为“倾听者”更为恰当——大脑的机制让人们更倾向于遗忘痛苦,但战争带来的创伤倘若掩埋却会造成致命的断裂。在书中,一个士兵说,“我有时在琢磨,倘若我没有参加这场战争又将如何呢?我会是个幸福的人,我会对自己永远不会失望。”可是战争,总能冲破人性的尊严,让人濒于绝望。“现在我双目失明了,没有了眼睛,我想回国后净化灵魂,清除身上的一切污秽。可是有谁能理解我们?”他们失掉了自己,也失掉了原本澄明的世界,又换回了什么呢?实际上,这场战争后来被更多的人用 “错误”、 “不合理”、“非正义”加以形容,似乎如此这般,人们便可标榜自己具有相反的品格。然而,这对于战争的参与者而言并不公平——他们付出了代价,原以为自己可以至少换来光荣,却只落了个“愚蠢的错误执行者”的认定,死不足惜。这世界从不缺少矛盾,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无意为任何人辩护。她仅仅是在记录,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曾经和正在发生的一切。她用以组成作品的是来自人们的言语,自然,也是为了表现他们的苦痛与哀悼。“一切从未发生,直到它被记录”,对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个体而言,这也许是唯一恰当,并且有意义的方式吧。
  •     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1979-1989年间的阿富汗战争。苏联境内先后有一百五十万官兵奔赴山地作战,他们中间大多数是十八至二十岁的娃娃兵。十年!先后有五万人伤亡,算一算比例,三十分之一的伤亡率!死亡的士兵被锌皮棺材装着运回国内。战争黯然收场后,苏联国内开始有批评的声音,有人称这些娃娃兵为“错误政治的牺牲品”,不承认他们,也回避那场战争,连他们自己,也在逃避。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军人的使命是什么?人性在战争中能扭曲成怎样?经历过死亡炮火的人,千疮百孔的心灵如何修复?这本书让人揪心而默然。联想起中日战争,越南战争,朝鲜战争……历史的真相啊,对于史学家固然重要,对于每一个家庭,都是活生生的人啊!惟愿世界和平。上帝看每一个生命为宝贵。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到参战者妻子或者母亲的口述都忍不住心里的痛 战争无论是否出于正义 牺牲却是同样的残酷
  •     只有战争时才能理解和平的可贵。珍惜眼前人、生活,及时行乐,谁都无法预知今晚的月亮在哪边升起。明天的世界格局,国家走向,政治立场是我们普通人不可参与,不可抗拒逆转的。而都想永远地称雄称霸,这样任性、胆大妄为、霸道只为一己私利的游耍行为,最后总是需要有无数具毫无话语权的尸体来买单。
  •     诺奖的取向。我倒是挺喜欢这个题材。
  •     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看了一个个真实的悲惨故事,震撼于战争的残忍冷酷,无法想象二十出头的娃娃兵如何渡过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     极度爱国主义……。
  •     想读《战争中没有女人》!
  •     “我在南方海滨看见几个小伙子在沙滩上,用手扒着沙地,向大海爬去……他们的腿数量比他们的人数还少。” “难道人们能像书里和电影里死得那么漂亮吗?子弹击中头颅,大概还能跑十多米,一边跑一边想把脑浆塞回去。” 战争从来都没有浪漫主义。
  •     愿世上再无战争。
  •     了解苏阿战争的一部纪实文学。战争给予参战双方的除了苦难没有其他。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     用历史的眼光,才能看到真相(并不),才有可能做出正义与否的判断(也不)(战争都令人痛心)。请颁和平奖。
  •     战争,永远背负着死亡与悲伤。这样的书是被需要的。
  •     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什么 这本不得我心
  •     #8-2017
  •     看,他们满嘴是血,他们还在说话……
  •     无论战争有着什么样正义的标签,它都是可耻的,反人类的。
  •     高莽的翻译和99年乌兰汉的翻译基本没差,感觉就是再版了一下而已。书的本身倒是挺好的,纵观每个人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有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感觉
  •     这学期看的第一本书,遣词造句确实没什么好看的,但是我看得很难受,有好几个人的讲述都让我忍不住哭。我的理想是——世界和平。
  •     跳过后记 我终于憋着读完了 并不是很喜欢
  •     “锌皮”不是镀了锌的皮肤,而是装“娃娃兵”尸体的锌皮棺材;“娃娃兵”指的是,参加1979年12月末开始、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的苏联士兵,大多都是十多二十岁的大孩子。
  •     艰难,看这种书需要勇气
  •     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     真实的让人痛恨。
  •     这本书贵在真实,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不仅体现在硝烟里,更多是在心灵上。《血战钢锯岭》里面德斯蒙德的老爹就是一个典型。
  •     这本书读起来很沉重
  •     因为这些书我爱上了即使文学,不会再有其他的文学比纪实文学更鲜活,更纯粹。这本书将一场现代战争铺在我眼前,那么真实,那么残酷。感谢这样的作者,感谢这样的作品
  •     依旧对话访谈形式,虚假的爱国主义洗脑,对这群无知无畏的少年兵及家人造成的伤害永无休止。“第一个开枪的人才能活下去”,劫后余生国家把你抛弃。
  •     内容关注点佳,直指人心,但是真的,她的书每本看两篇就够了。
  •     伟大的书
  •     生活教会我勿轻易结论,此书所谈无疑最佳佐证。
  •     不喜欢,也不想看二手时间了。不想看战争的东西
  •     读的第二本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发生在切尔诺贝利之前的阿富汗战争,两场都是战争,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活生生的人,教科书上的每一句话都是由无数鲜血书写的。
  •     2015 女版巴别尔,多的是战争的残忍和控诉,少的是人性的复杂与鲜活
  •     看完了第一本巜锌皮娃娃兵》。 锌,前苏联用它来做棺材的外壳,而装在里面的,是在历时十年之久的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战争中,数以万计的二十岁左右的娃娃兵。 本系列书曾经一度被列为禁书。 战争的惨烈触目惊心。亲身经历的人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应该被世界听到。 只是,这样的声音,听到的人太少太少。
  •     读这本书之前,苏联入侵阿富汗 只是历史课本中的一个历史事件,作者如此真实的记录这个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的回忆与感想 从不同角度 不同阶层真实的反映那 段历史 文章发表后有人赞扬 有 人感谢 有人咒骂 有人批判 与中 国的文化大革命事件 何其相似,开始没有人敢写真实的文革,后来人们才开始反思
  •     【电子书】断断续续的17个小时读完,跨越了将近3个月。以一线烈士的家属及伤残军人的访谈形式呈现,看一场战争夺取的年轻生命背后的故事。mark给我自己的几个关键词:卡列马、希波克拉底、安部公房、有限人数、梅里姆斯基中将。
  •     11 不能说不好,就是看多了这种访问体后,就慢慢无感了。当然战争是残酷的,也会有些受教。我自己觉得不太好的是,用“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这样的分段,它这样剪裁标准是什么,我看到的就是材料的堆砌,没有层次感。
  •     看的挺快的。。战争的残忍,母亲的绝望
  •     只记录讲话的纪实文学有种左史记言的感觉,不过这本叙述和文字不如《切尔诺贝利》(当然翻译感觉都不怎么好)。作者似乎有很多选择性删削(必然),也有不少批评,但特定的某种声音被查禁本身就证明了什么。
  •     所有的战争都是母亲的战争。
  •     新的写作手法,新的历史领域…
  •     真实地残忍得让人不忍读下去。“我在他面前跪下,他是我最珍贵的人”我最爱的人,为什么是以这样的方式归来?为什么天地之间,我如此不幸?
  •     不喜欢这种类型的诺奖。
  •     有这么一位作家是世界的幸运。
  •     “文明动摇不了伊斯兰宗教”(p250),多么痛的领悟和多么血泪的教训,却又有多少人记得
  •     很真实的再现阿富汗战争,苏联士兵的故事。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倦,战争实在太残酷。
  •     和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一样,不适合一口气读完,但是也足够了。和自己最近的一些感受有关:人的命运确是在受时代左右的——你的思想,你的遭遇。破除桎梏看穿一切真的很难,我不奢求活得最好,我只希望我守护住珍爱的东西。
  •     宣传手法没变,现在仍然有效
  •     【2017.3.22】快速翻完
  •     以前对战场想得太简单了。随着人类武器的精进,人在战场上的死状也会越来越可怕。如果我以后想从事写作了,也许会想要走文献文学这条路。
  •     字里行间都是战争的荒诞和政治的虚伪,年轻人们的身体或是心灵都像花儿一样凋零。阿列克谢耶维奇一贯的口述式语言平实,又偶尔会有只言片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会直抵内心。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