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动》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208111127
作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页数:1016页

《人的行动》的笔记-第49页 - 行为学的认识论问题

现代哲学有个时髦的趋势,就是不承认有先验的知识,据说,所有的人类知识都是来自经验。这种态度之形成不难了解,他是对于神学的夸张以及历史与自然哲学的虚妄之矫枉过正。 A fashionable tendency in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is to deny the existence of any a priori knowledge. All human knowledge, it is contended, is derived from experience. This attitude can easily be understood as an excessive reaction against the extravagances of theology and a spurious 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of nature.

《人的行动》的笔记-第114页 - 第五章 时间 4.行动之间的时序关系

有人曾想借助以下一种推理已获得一种非理性行动的观念:如果a优于b,b又优于c,则逻辑上讲a当然优于c。但是如果实际上有人偏爱c而舍弃a,我们就将面临一种无法描述其一贯性和合理性的行动模式……这些例子能证明的不过是,价值判断不是不变的,因而从一个人的各种行动,即那些必然是非同时发生的各种行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价值等级,可能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在米塞斯的观点中,逻辑本身无时间性,无因果性;一个逻辑体系在给出前提(极据)与推理方法的同时,就已经给出了其中的所有内容,内容与内容之间无非是显性与隐性的区别。换言之,我们通过前提所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是前提的同义反复,不产生新的内容;只是在给出这样的结论的时候,我们将本身隐含于前提之中的结论揭示出来、显示出来。按照所给的例子中的说法,亦即我们得到了“a优于b,b又优于c”的前提,再加上“可传递性”这一人类逻辑思维的规则,最终就得到了“a优于c”的结论。
然而问题在于,逻辑思维中的推理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并不一致。依米塞斯语,即不能把逻辑学上的一贯性概念(即没有矛盾)和行动学上的一贯性概念(即执着,或固执于某些不变的原则)相互混淆米塞斯认为,一个人在任何时刻做出的任何行为(选择、决定)都是他根据他在那一时刻所了解的信息、所拥有的工具、所追逐的目标而确定下来的“最优”的选择,换而言之,现实世界中一个人对于两个选项(a与c)的排序,是在他最后做出选择的瞬间,与选择本身同时浮现的。逻辑上的“a优于c”对于一个现实存在的人“毫无意义”(米塞斯式说法),这个现实的人所表现出的只是,在那样一个时刻那样一个条件下,他选择了c而放弃了a,从而c优于a。
另一种理解方式是,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点只能做出一个选择,从而他所表现出的选择永远是某个对象与非某个对象的比较(a与全体非a的比较);那么,所谓“a优于b”而“b优于c”,就是两个不同时间条件下的不同选择,在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自然无所谓传递性,因而“a优于c”也就无从谈起。
据此看来,当前经济学中所提到的显示性偏好弱公理(若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做出了某个选择,则其他选择或者次优,或者不可选)比之强公理(弱公理基础上,要求所给出的排序还满足传递性)上更符合现实;但问题在于,对于同一组选择要求在不同的时刻,一个人有着一致的选择,仍然忽略了时空条件的变化,在米塞斯的观点中应当也会被否定。但米塞斯的观点相对极端,在一定程度下认为一个人的观点能够保持时间上的一致性也许是可以的;但无论如何,证明非理性存在的那一反例都是不恰当的。
然而,米塞斯并未给出认识人类行动规则的方法;大概在米塞斯看来,使用逻辑去认识非逻辑的东西都是不可取的。然而人类除逻辑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工具,即便这条路是错的,也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吧。

《人的行动》的笔记-第941页 - 译后记

应某大出版社一位编辑朋友善约,我从1998年开始,花了四年时间翻译奥地利学派大师米塞斯的这本巨著《人的行动》,又花了两年的时间重校,出版合同也签了,但一直没有面世,引发诸多朋友关心,如《南方周末》读书版编辑刘小磊先生甚至还寄来台湾夏道平先生的新译版,备我进一步校对用。直到我2011年3月初被朋友告知,这家出版社不拟出版此译时,我才不无悲哀的发现,13年已经过去
商务印可真够牛叉的…………………………


 人的行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