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

出版日期:2015-4
ISBN:9787508083717
作者:周实
页数:328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周实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部分作者的书信往来实录。作者如实记录、深情回忆与张中行、萧乾、李锐、舒芜、李慎之、资中筠、流沙河、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并首次公开了这些老先生的书信手迹。读者既能从这些文字交往中读到《书屋》杂志很多重量级稿件发表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到这群老知识分子的“先生之风”。
全书近20万字,除了记录全都生于八十年前的28位老先生外,涉及到的人物更是多达上百位。堪称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为当代思想文化界影响力最大的一群“老先生”留下了宝贵存照。

书籍目录

序:岳麓山下的火把(傅国涌)
张中行先生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如果用心去体会,有静心、有耐心,心思自然会细腻。
萧乾先生
尽管身体越来越差了,我却一直同疾病作斗争,始终没放下手中的笔。我曾把创
作比成春蚕吐丝——我决心吐到最后一口。
卞之琳先生
是诗使我忘不了你,是你使我忘不了诗。
胡绩伟先生
笔战报坛五十载,大半心安小半疯。“少、慢、差、费”养老诀,依然静观普世风。
李锐先生
生平为文,不说空话套话,总还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也就是说,我是一个务实的人,好说真话的人,如此而已。
吴江先生
无论你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面对自由这两个字都存在历史的共同性。
李普先生
他是一个痛快人,人太痛快了,说话太痛快了。
方成先生
你若随着他的漫话,一路听下来,听他说漫画,你会觉得你,就像在读史,在读漫画史。
谷林先生
看看他所写的信,几乎都与阅读相关,不是谈书就是论文,而且论得格外细致,喜从字里行间落笔,发现他人所忽略的。
彭燕郊先生
他是孤独的,即使身处队伍之中,即使身处潮流之中,他也是很孤独的,但他相信自己的文字,自己的声音,不孤独。
洁泯先生
文章写得辛辣犀利,一丝一毫都不退让,就像跳出战壕的战士,但是,你若读他的信,又会感到宽厚、平和、淡然处之。
戴文葆先生
天上时常下雨,同时又会显出太阳,太阳和雨交往的日子,就是我们对人生的理解。
舒芜先生
他终归是一个极有个性的人,追求个性解放的人。
李慎之先生
他觉得生活本身还是需要明确区分“菜单”与“食谱”这类事情。尤其是语言,事关文化,它的错用和歪曲,它的准确和纯洁,它的变化和流行,就不是什么小的事情,绝对不可等闲视之。
朱健先生
他是有激情的,老了,还是有激情。他终归是个诗人。他于诸多琐碎之中展示出了我们平常所不注意的那些平常。
田原先生
在美术界,他可说是“文武昆乱不挡”,简直是无所不能,而且无所不精。
公刘先生
枷虽卸,锁虽开,心灵却始终被一种大孤独、大寂寞所笼罩,唯一能切近感知的是窒息,沉重而冷硬的窒息。
黄永厚先生
他是开朗的,豁达的,无论是人还是笔。
杨德豫先生
他是敏锐的,极具见识的。他是精细的,尤其对语言。
江枫先生
他的诗译得好,不仅由于他爱诗,而且由于他写诗。他认为译诗不仅应在内容上忠实于原著,在风格上也应忠实于原著,一言以蔽之,应力求形神皆似。
未央先生
他是谦逊的,更是淡定的。他的这种谦逊淡定,好像就是与生俱来的,你想学也很难学会。
资中筠先生
她不愧是百度百科名片说的“国际政治研究专家”“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朱正先生
作为一个史家,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通过他的思想的观照,在他饱含感情的笔端,历史交响着,现实奏鸣着。
钟叔河先生
他是会写文章的,而且很会写,不但有思想,而且都好看。
流沙河先生
他那么瘦弱的身躯里竟然有那么一股气,那么硬的一股气。
余凤高先生
他是“厚发”的,也是“厚积”的。他的“厚发”来自“厚积”。
邵燕祥先生
他终归是个诗人,无论写随笔还是写杂文。
蓝英年先生
他就这样,细细写来,边叙边议,边议边叙,一步,一步,从容不迫。他的这种从容不迫是种透过历史风云抓住本质的从容不迫。
怀念·钦佩·感谢/307

内容概要

周实,编审,1954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1970 年参加工作。1977年正式从事编辑职业。曾参与创办长沙人民广播电台并在该台工作四年,湖南日报文艺部工作五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工作十年(曾任该社第二编辑室即《芙蓉》编辑部副主任、文化艺术室主任、小说室主任、副社长),主持创办《书屋》杂志,曾任主编。


 老先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这句话让我想起曹雪芹的那句“一把辛酸事,满纸荒唐言”,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带着一些戚戚然。对文字认真的人,在我眼里始终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现在很多所谓的文学家,已经没有一丝文人的气息,商业气息倒是不用说便显露出来了。而久久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突然看到这样一本书,使自己不由停下手中的事,感受这书屋的震撼。市面上的书,琳琅满目,各种类型,是个稍微有点名气的人吐出两个字就可以集结成一本书了,读完这类书不需要几天,只要一两个小时,因为阅读过程中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做笔记,读完就读完了。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类书读完好像什么印象也没有,再过一段时间就忘了。我的理解中,一本可以称为书的书,至少具备一点,就是读完能引发读者的哪怕一点思考或回忆或反省。翻开这本书,给我第一点是震撼。这些老先生对文字就是这么认真,书信往来也是如此的言词工整。而提及自己的文字,都是“敬以寄呈《书屋》,滥竽未足充数,即乞裁定!如果能续有所作,甚乐呈正,只是总觉得老景颓唐,未必有成耳”,这种谦恭的态度如今也是少见了吧。再一点是那个年代的书信,还记得初中时学生之间甚是流行通信,即使旁边学校,每次收到信时的喜悦,未收到信时的期盼,至今想来也很回味。一直以来,电子读物日新月异的发展,迟早都要取代实体书店,想必热爱文字的人都会对这个观点投反对票,当这些老先生的书信往来记录再次呈现,这样的想法更为强烈,他们的书信跃然纸上,才真正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这是电子读物不能给予的感受。周实先生的书信中有这样的话,“我不写故事,也不写人物,如果我写了,那是我的心。善也罢,恶也罢,都是我的心”,而言后又作诗一首谈自己的心,“平凡而又新鲜的文字,质朴而又绚烂的美人,全都无声地坠落尘埃,剩下的只是一些虚华,在骄阳阴雨里生长开花”。寥寥几笔,读来忍不住记下,真的很赞!我这样的平反后生实在想不出怎样的话来评价。
  •     老先生的风骨古者称师曰先生。先生前加一个老字,不仅是一种称谓,还是对其修为的崇敬。周实在《老先生:<书屋>六年书简过往录》(下文统称《老先生》)中深情回忆主编《书屋》杂志6年的时间里,与张中行、萧乾、李锐、舒芜、李慎之、资中筠、流沙河、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并首次公开了他们的书信手迹。从中既能读到很多重量级稿件发表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到这群老先生的风骨。 “屋不在大,有书则灵。”一如傅国涌在《老先生》的“序”言《岳麓山下的火把》中所言,“那一刻,《书屋》攀到了它的最高处,浑身散发着思想的魅力,几乎每一期都有读者翘首期盼的好文章,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和回响,这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很难想象的。”作为“思索者的精神领地”,作为“读书人的心灵园地”,在《书屋》的思想交响乐中,没有第一小提琴,更没有压倒一切的钢琴独奏,“《书屋》并不是只发一种观点的文章,各种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哪怕针锋相对,也都有同等表达的机会。” 老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这几年,文化重建或文化复兴说得很多,但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选稿、编辑的不易。周实“知其不可而为之,就像过了河的小卒一样”,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精神。衡量一个知识分子,首先不是看他学问做得怎么样,而是看他治学的态度。君子有“三立”:立言、立功、立德。所谓道德文章,也是道德在前而文章在后。周实不但做到了这一点,还和一群老先生纵谈“天下文章”,表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表面上静如止水,但其内核却潜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一团奔突不息的活火,总是要找一个突破口,势不可挡地喷涌出来。 百年看先生,徒见其背影。《老先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人文风貌,折射大时代,触摸社会的发展脉络。翻开《老先生》,“观其形、听其言”,透过周实与每位老先生的书信往来,包括对每篇文章细节的讨论,乃至一个标点的改动,充分反映了老先生们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其中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走近张中行、萧乾、卞之琳、胡绩伟、舒芜、流沙河等28位老先生,了解和感受老先生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就是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和传承。2015年6月24日深圳侨报第A10版读书http://www.sz-qb.com/html/2015-06/24/content_34886.htm2015年08月20日北京日报第19版:文化周刊·阅读http://bjrb.bjd.com.cn/html/2015-08/20/content_305318.htm-------------------------------------------------------------------------------------------老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读《老先生》先生,“古者称师曰先生。”《韩诗外传》、贾谊《新书·先醒》都认为,“先生”者,“犹言先醒也”。“先生”前加一个“老”字,不仅是一种称谓,而是对先生修为的崇敬。周实先生(下文统称“先生”)在《老先生:<书屋>六年书简过往录》(下文统称“《老先生》”)中深情回忆主编《书屋》杂志六年与张中行、萧乾、李锐、李慎之、资中筠、蓝英年等28位老先生的交往始末,并首次公开了老先生们的书信手迹。从中既能读到《书屋》杂志很多重量级稿件发表背后的故事,又能感受到这群老先生之风骨。“屋不在大,有书则灵。”一如傅国涌先生在《老先生》的“序”《岳麓山下的火把》中所言,“那一刻,《书屋》攀到了它的最高处,浑身散发着思想的魅力,几乎每一期都有读者翘首期盼的好文章,能引发广泛的共鸣和回响,这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很难想象的。”先生是个诗人、小说家,他一生的事业却是主编《书屋》的那六年。作为一个公共平台,作为“思索者的精神领地”,在《书屋》的思想交响乐中,没有第一小提琴,更没有压倒一切的钢琴独奏,“《书屋》并不是只发一种观点的文章,各种不同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哪怕针锋相对,也都有同等表达的机会”。“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为“读书人的心灵园地”,《书屋》的编辑追求的是稳健而自信的“冷水泡茶慢慢浓”,一如先生所言,“一期杂志编完了,站起来,吐口气,伸伸懒腰,抽支烟,随着了结事务的轻松,心灵深处浮上来的便是几分隐约的遗憾”,“这遗憾旁人也许看不出来……你自己却是清晰地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和它那面带善意的嘲笑……”一个时代的气质是被人带出来的。从《书屋》的选稿标准,“思想类的文章讲究科学性,科学类的文章讲究艺术性,艺术类的文章讲究思想性。”“先生既治经,又素博览,戎狄豺狼之说,岂其未喻,而以唇舌卫捍之?将以尝仕索虏,食其禀禄耶”。对于刊物后来的命运变迁,先生并非毫无察觉。2001年第1期的《书屋絮语》曾以哲学或诗的语言做过这样的预言,“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世界要‘无’,连政治家、哲学家都没有办法,我有什么办法——譬如,要是《书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一如傅国涌在“序”中所言,“离开《书屋》将近十年,如今已提前退休的周实深知杂志要润物细无声,对于编辑之道他有着许多铭心刻骨的感悟。”老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这几年,文化重建或文化复兴说得很多了,但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比如,选稿、编辑的不易。先生“知其不可而为之,就像过了河的小卒一样”,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精神。我们衡量一个知识分子,首先不是看他学问做得怎么样,而是看他治学的态度。君子有“三立”:立言、立功、立德。德不立,其他的自然免谈。所谓道德文章,也是道德在前而文章在后。先生不但做到了这一点,还和一群老先生纵谈“天下文章”,表现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表面上的沉默静如止水,但其内核却潜藏着一种伟大的力量,一团奔突不息的活火,它总是要找一个突破口,势不可挡地喷涌出来。百年看先生,徒见其背影;社会进步,文化复兴,有赖于老先生们。《老先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和人文风貌,折射大时代,触摸时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翻开《老先生》,“听其言、观其行”,透过先生与每位老先生的书信往来,那些手写的书信,包括对每篇文章细节的讨论,乃至一个标点的改动,充分反映了先生与老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彰显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和家国情怀,其中不仅有激情,还有理性。走近书中的28位老先生,了解和感受先生和老先生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学问自由,就是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刊载于2016年2月19日《中国纪检监察报》第七版读书http://csr.mos.gov.cn/content/2016-02/19/content_27674.htm---------------------------------------------------------------------------------------------------------------------------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你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细细品味周实与《书屋》作者们的书信集,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感慨。现在认真写文章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了。《书屋》这本杂志创办于1995年,当时我五岁,今年我25岁,20年仿佛弹指一挥间,可惜很多作者都已经不在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