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

出版日期:2014-12
ISBN:9787568004368
作者:萧红
页数:400页

作者简介

《呼兰河传》:
本书包含萧红两部传世名篇《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全书七章:一、二章写小城风情,三、四章谈家中亲疏人物,五、六、七章摹绘独立旁枝人物。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尾声余响不绝。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份作家。描写了“九·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书籍目录

生死场
序/鲁迅3
一、麦场5
二、菜圃19
三、老马走进屠场34
四、荒山39
五、羊群54
六、刑罚的日子60
七、罪恶的五月节66
八、蚊虫繁忙着77
九、传染病81
十、十年85
十一、年盘转动了86
十二、黑色的舌头87
十三、你要死灭吗?91
十四、到都市里去105
十五、失败的黄色药包118
十六、尼姑123
十七、不健全的腿126
读后记/胡风131
呼兰河传
序/茅盾137
第一章148
第二章185
第三章212
第四章243
第五章263
第六章311
第七章338
尾声368
附录萧红年表371

内容概要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学名张秀环,后改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玲玲、田娣等。萧红与庐隐、石评梅、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鲁迅先生对其成名作《生死场》十分激赏,并为之作序。茅盾评价其晚期杰作《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夏志清称其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呼兰河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随着去年的萧红传记电影《黄金时代》一起出的,还有一个纪录片叫做《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对于前者,看得不甚认真,因为有的人物像鲁迅说话过于书面化,好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叙述也未免为叙事而叙事,并未还原一个丰盈的萧红,也不得不说汤唯美女的演技还是让人有点出戏……这种种导致电影的还原和一份详尽的履历表不相上下。因而对于纪录片反而更期待。看完了《生死场》,唏嘘不已;晚上失眠的时候恨不得连夜读完《呼兰河传》,心里默念着:她识出了风暴。萧红是怎样一个女子啊。第一次读萧红竟然是英文翻译的《手》,听闻了她的绯闻,和端木蕻良,和萧军,萧红便在心里吹刮着的尘土,不深不浅的抛下了。终于借来了《呼兰河传》,却总在前几页徘徊。电影里的萧红说,不知道以后人们会不会再读我的书,但是她知道人们一定会对她的罗曼史津津乐道。说到前半句,我痴人一般竟要回,有啊……开始读呼兰河传,总觉得那个东北的小县城离生我养我的江南相去太远,觉得那些农村生活,固然纯真美好,纵然愚昧无知,也和这个被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小城”里长大的我相去太远。我无法想象那个让人和马都摔倒甚至陷进去爬不出来的大泥坑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团圆媳妇的说法(知道所谓的“童养媳”),我并不能在园子里识出众多的花儿草儿,我未见识过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但是萧红的描写引得我对于那个陌生的地域和时期十分好奇。以一个四五岁小姑娘的视角,萧红却写得一副隽永的人间图景。有人说萧红的小说在人物塑造上不及景物的描写。其实不然。萧红总是挑得一个人物鲜明的横切面,点到即止,不必赘述此人的前世,也不交代此人将要去向何处¬——我只愿蓬勃的生活在此时此刻——早已将读者的心弦扣动。家里的园子,既是萧红心灵的归处,却又显出它的小,无法束缚她漂泊的心,无法唤回她流浪的人生;既是蓬勃的,樱桃树却不结樱桃,夏天园子长满蒿草,冬天被雪覆盖,又是荒凉的……村里的人们,祭鬼送神为着生计在人间徘徊着,《麦场》即为《生死场》。生死场听来雄壮而高于生活,而其实农人忙于农作,忙于生计,对于生老病死不过如对待茶米油盐。死的死了,生的还要继续。四五岁的小姑娘的视角,似乎如我这个局外人一样,并不熟识此处风土人情,即使是最细枝末节的也无评价地饥渴地摄取,然而写作的人毕竟不是四五岁,她是识得风暴的女人。《生死场》里的金枝,《呼兰河传》里的团圆媳妇、王大姑娘是这一副东北农村群像中,于我,特别显眼的人物。小姑娘的视角不会像村人的先入为主,却以一种局外人的冷峻来展现人物际遇。写村人们对于王大姑娘变为磨倌的野老婆前后截然不同的评价。王大姑娘的眼睛还是一样的大(或可能受穷苦和村人鄙夷更大了,因为消瘦了),从前是水汪汪招人喜欢的,现在是魅惑不守妇道的。王大姑娘还是一样高大而有气力,从前是可以嫁个好人家,可以好好操持家业的,谁娶到是谁的福气;现在是如同怪物的,甚而从小就不懂男女之别。团圆媳妇是黑黑的,十二岁的年纪,却长得比十四岁还要高,总是笑呵呵的。在主人公小姑娘的眼里,来的不是个“媳妇”却是个“小姑娘”。来了老胡家好好的小姑娘,却变得黄瘦了,遭受婆婆的虐待,成为蒙昧风俗的牺牲者。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都是被动的人物,是乡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是乡人们“创作”的素材,对于他们际遇的呈现,与其说是在塑造这两个人物,不如说是对于乡村人家群像的描摹。在主人公和这两个人物仅有的几次直接接触中,我们除去众人有色的审视和批评的目光下,单纯无辜却也无力的羔羊。《生死场》里的金枝,也是一样的被动,却有前两个人物没有的一点主动性。虽然她是在河沿边失了贞有了身孕,嫁了福发的侄子,孩子的父亲,嫁过去以后并未打破媳妇骂丈夫的传统,因着丈夫也继承了打媳妇的作风。小金枝被盛怒之下的丈夫摔死了,可是早说过了死是小事,柴米油盐因着生才是大事。早先媳妇咒骂丈夫,在日寇入侵村庄,欺凌妇女的情境下,寡妇们意气风发,说即使千刀万剐也愿意,只要不作亡国奴。早先恨丈夫,现在恨日军。萧红挑战了“女子上不了战场”这话,说女子跳井投河是必死的,倒不如上战场,总还可能有活路,因此女子的胆量比男子要胜出许多。而那让人传送的妇德是男人们想要传送的,因为不想自家女儿媳妇学得投井的与世事诀别的刚烈。金枝做了寡妇以后去哈尔滨,去都市里做起了女红,挣钱给母亲花,即使舍不得家乡,即使母亲的安危总时时在心上。给单身汉去缝被单,却遭了身体上欺侮和强暴,有苦无处诉,想要回家投到母亲怀里,奈何隔着如此之远的物理距离。而等终于回乡,母亲见着挣得的钱,却让女儿赶紧回城继续挣钱……回去作女红的一起,寡妇们却叫她不要过分羞恨,头一遭总是这样,金枝不过是无名的劳苦受欺凌的女人中名字并不响的随意一个。金枝总是长了学识,不是从书本上来的,是在人世间炼成的:“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最后她转到伤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欺侮她的不是一个具体的性别,不是一个外来的民族,而是她自己的国人,是因着她的人们,那些单身汉,对于她的直接糟践;是因着她的人们因袭着的成俗偏见使得她跳不出自己的命运;是因着她的人们的懦弱无能,她的土地才遭受着凌辱……有人可能笑我用现当代的、外来的“女性主义”的视角在解读萧红,萧红仅为冷眼的旁观者,而非为女性主义而女性主义。我也不能同意更多。有时候,生为一个女性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出生而成的;身为一个女性主义者也非自己选择的,是一个社会和时代成就的。总以为萧红会从恩师鲁迅一样,似乎为革命而写作(或许鲁迅也并非如此,而是后人渲染的,就记得他是真的猛士,而不记得他的文学理想),谁知读来,的确一个女子的身体里竟写下如此刚毅和深重的文字。读完久久不能忘记,夏天落雨以后院前蒿草冒烟的景象,忘不掉她家的大园子,那死了的老主人和逃荒去了的小主人。电影里塑造的萧红知道自己活不长,在战乱的年代,她仅仅想好好写作,政治的东西是完全不懂得,也不想去懂得。她和丁玲不一样,和萧军不一样。她真的不懂政治吗?恐怕不是的,只是不愿意因为政治的缘故让自己的文字弯曲罢了。
  •     从没想过要写书评,但看过这本书后,要表达点什么的欲望却特别强烈。在kindle上把这本书前前后后翻了两遍,最令我留恋的是作者描写有关时间的句子。作者撰写此篇时,正在香港的乱世之中,顽疾缠身,命途凄惨,似乎回忆年幼时光是一剂良方,而写作也并非躲避心烦忧愁之技,是趁有生之年还能听一听那旧时光流淌的声音时,借笔以船桨,尽情徜徉在故乡的河上,再回到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望一望故人们,诚实的记录下彼时阳光照耀过的高粱地,风吹过的屋顶,雨打湿过的花瓣,苔藓盛满的破水缸,和忽近忽远时响时没的胡琴声和梆子声,一笔一划认认真真的写下时间在这方寸之间留下的掠影和尘埃。“那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的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的默默的办理。“呼兰河畔的人们是忙碌的,因为他们的时间和我们现代忙碌的人一样,匆匆流过,一去不复返;呼兰河畔的人们又是不忙碌的,因为时间在他们衣裳上留下了痕迹,好像是时间的手帮他们脱下单衣换上棉衣,而现世的我们,似乎不知不觉就夏秋更替,某日秋晨,你穿着短袖出行,冷不丁的打了个哆嗦,才摸着自己凉凉的臂膀觉察到炎夏已终秋日已至。”回到城中的家里,有的照旧的过着日子,一年柴米油盐,浆洗缝补。从早晨到晚上忙了个不休。夜里疲乏至极,躺在炕上就睡着了。再也梦中冰梦不到什么悲哀的或者欣喜的景况,只不过咬着牙,打着哼,一夜一夜的就都...“看到这段文字,似乎想起毕业后换新工作的那段日子,你不喜欢眼下的生活,却又看不见未来在哪里,辛苦奔波一日,机械做事,不计划不思考,就放任着时间那样流去,因为所谓梦想被朦胧在汗水里,生锈了,失去了他本来光亮剔透的样貌,透过当时的双眼去看他,他甚至有些丑陋和扭曲,这样以来,你更不愿去碰他。时至今日,当我逐渐学会接受这件事情,接受这份足以糊口的工作时,我便不再那么烦闷,我也接受这也是时光流淌的一种方式,虽然他和预期的不同,如果我拉着时间的收一起走,我便也看到风景,只不过与从前不一样罢了,只不过是暂时的罢了,我着实是在往前走啊,只是走得慢些,走了些弯路。
  •     生死场笔记(鲁迅《生死场》序 1935.11.14)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胡风《生死场》读后记 1935.11.22)农民文学。/这里农民的命运:蚁子似地生活着,糊糊涂涂地生殖,乱七八糟地死亡。/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这里是真实的受难的中国农民,是真实的野生的奋起。/她的人物都是活的,但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凸出。/语句语法太特别了,有的是由于作者所要表现的新鲜的意境,有的是由于被采用的方言,但多数却只是因为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第二次阅读《生死场》,整理了人物关系。之前读过相关评论,留意了有关“死”的段落:李二婶子小产,二里半麻面婆的小孩传染病,小金枝满月就被父亲摔死,王婆无意中摔死三岁女儿小钟,三岁的菱花被祖母绝望地一同上吊,月英瘫病,王婆的冯丫头抗日牺牲,王婆的“红胡子”儿子被枪毙,菱花的父亲抗日牺牲,麻面婆、罗圈腿被日本人杀害。小孩、女性居多,与生比较,死是容易的。写死,半数与日本人有关,由此便不能否认它“抗战文学”。直描战争着墨不多不该是弱化其“抗战”属性的理由。这些人物本是愚夫愚妇没错,如蚁子般挣扎生死也不假,但不能否认日本人的到来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它是女性主义笔触,也是抗战文学代表,二者并不矛盾。字里行间已经有了《马伯乐》的气息,而在《呼兰河传》中更加浓烈。人物二里半:跛脚,菜圃,大头菜,山羊;儿子罗圈腿;第二个孩子传染病故;麻面婆。赵三:地户,与李青山组“镰刀会”;私生子平儿;王婆(3岁女儿小钟草堆摔下铁犁夭折;红胡子儿子被枪毙;女儿冯丫头抗日牺牲)。金枝:母亲凤姐;丈夫成业(摔死一个月大的女儿小金枝;叔叔福发)。李二婶子:小产,五姑姑的姐姐,隔壁邻居月英(瘫病病故)。菱芝嫂,周大娘,刘二爷,朱大爷,菱花和祖母(上吊),王寡妇。章节麦场,菜圃,老马走进屠场,荒山,羊群,刑罚的日子,罪恶的五月节,蚊虫繁忙着,传染病,十年,年盘转动了,黑色的舌头,你要死灭吗,到都市里去,失败的黄色药包,尼姑,不健全的腿。摘抄为着闪的缘故,全庄忽然裸现,忽然又沉埋下去。全庄像是海上浮着的泡沫。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一切音响从两个贪婪着的怪物身上创造出来。艾蒿的气味渐渐织入一些疲乏的梦魂去。王婆驱着她的老马,头上顶着飘落的黄叶;老马,老人,配着一张老的叶子,他们走在进城的大道。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么活下去。她几乎一动不敢动,她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坟场是死的城郭,没有花香,没有虫鸣,即使有花,即使有虫,那都是唱奏着别离歌,陪伴着说不尽的死者永久的寂寞。每个家庭是病的家庭。是将灭绝的家庭。废田患着病似的,短草在那婆婆的脚下不愉快地没有弹力地被踏过。(赵三:)“你们年轻人应该有些胆量。这不是叫人死吗?亡国了!”外面是阴沉全黑的夜,他在黑色中消灭了自己。(平儿)(赵三:)“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金枝:)“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子。”“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村人天生容易失望,每个人容易失望。人间已是那般寂寞了,天边的红霞没有鸟儿翻飞,人家的篱墙没有狗儿吠叫。呼兰河传笔记(茅盾《呼兰河传》序 1946.8)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版单调的。/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也是二读,本想随便翻翻的,却没忍住。仅仅从文字看《呼兰河传》,与“打日本”是无关的,仅仅有二伯稍提及了日俄战争。但萧红绝不是脱离于抗战外、超然于左翼外,战时写作也不可能隔绝于大的环境背景。不写打日本就没有销路,这本身是可悲可思的。作品中“荒凉”的一切反映着作者落笔时的寂寞。那些病态的美,一方面“美”源自于作者难以忘却的童年,另一方面“病态”源自于作者当下漂泊寂寞的心绪。后者显然脱不开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九一八”时她在东北,“八一三”时她在上海,武汉会战时她在武汉,日占香港时她在香港。萧红半生都被日本侵略者追着,若她极左都不奇怪吧。有评论言其后期与左翼分离,我却以为她是前卫的左翼,当其他人写战论战时,她已经潜战论战了。生不逢时,我也许会爱上她。前阵子有人说大众消费林徽因后又来消费萧红。我却希望更多点“消费”,还不够。也期待“消费”丁玲,却不知猴年马月了。人物李永春(女医生,收生婆),王寡妇(卖豆芽菜的,独子被淹死),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二姑母(大我5岁的兰哥),老厨子,老杨家,老周家,赶车的胡家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小孙子媳妇(小团圆媳妇,12岁过门,被跳大神),“抽帖儿的”云游真人,有二伯(乳名“有子”,比父亲大三十岁,偷东西,假上吊、假跳井),冯歪嘴子(磨倌;王大姑娘王大姐,父亲赶车,产后死;两个儿子四五岁、刚生下来)。事件大泥坑,染缸房,豆腐房,纸房,扎彩铺,卖麻花的,卖凉粉的,买豆腐的,火烧云,乌鸦,李永春药铺,跳大神,七十五盂兰会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后花园,后房储藏室,南河沿南大营留条林,跟祖父学诗,吃烧猪鸭,荒凉的院子,破草房顶的蘑菇,开粉房漏粉(马铃薯)的,磨房。摘抄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若说用土把泥坑来填平的,一个人也没有。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关于别离了几年的事情,连一个字也不敢提。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缘由。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幸好我长大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有多寂寞。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语,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家里边的人越多,我就越寂寞。祖母死了,我竟聪明了。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除了念诗之外,还很喜欢吃。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就是晴天,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也一样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这房子的外表,似乎不坏。但我看它内容空虚。/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秋天,大榆树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旧砖头)就和那堆泥土同时在晒着太阳,它陪伴着它,它陪伴着它。说也奇怪,我家里的东西都是成对的,成双的。没有单个的。砖头晒太阳,就有泥土来陪着。有破坛子,就有破大缸。有猪槽子就有铁犁头。像是它们都配了对,结了婚。蘑菇炒粉,蘑菇炖粉,蘑菇煮粉。没有汤的叫做“炒”,有汤的叫做“煮”,汤少一点就叫做“炖”。逆来的,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最要紧的还是人和。人和了,天时不好也好了,地利不利也利了。虽然她的丈夫也打过她,但她说,哪个男人不打女人呢?街上虽然热闹起来了,而我家里则仍是静悄悄的。/是因为我家的房子多,院子大,人少的缘故。虽说那猪肉怕是瘟猪,有点靠不住,但那是治病,也不是吃,又有什么关系。哪有一个人吃天靠天,而不生点天灾的?家里有病人是什么气都受得。呼兰河这地方,到底是太闭塞,文化是不大有的。/溯呼兰天然森林,自古多奇材。(有二伯:)“别看我穷,穷人还有个穷活头。”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有二伯:)“你们家里没好东西,尽是些耗子。”这真笑话,房子和露天地一样(温度)。我越想越可笑,也就越高兴。没有一个不说王大姑娘坏的。说王大姑娘的眼睛长得不好,说王大姑娘的力气太大,说王大姑娘的辫子长得也太长。呼兰河城里凡是一有跳井投河的,或是上吊的,那看热闹的人就特别多,我不知道中国别的地方是否这样,但在我的家乡确是这样的。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才女,才女的内心是永远寂寞的
  •     萧红 第一次看 喜欢
  •     白描
  •     原来总因为听闻萧红和鲁迅都是革命同志以为她的文字恐怕又从恩师之嫌,谁知道这等凌冽生动而触人心弦。
  •      一个怎样敏感的人才能有此笔触,一个怎样孤独的人才能行文如飘雪。
  •     生死场这篇文章,价值还是很高的!其表现的底层阶级之挣扎、奴役之反抗。都是深入文字的。而呼兰河这篇相对而言比生死场深入性要低一下!但在语句处理上明显较生死场要细腻了!或许呼兰河萧红写来非是要读的,而是一种记忆!听闻这篇是萧红在香港写成,或许是意识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回忆录吧!能看到的是笔触最多的荒凉和寂寞!
  •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     生死场非常棒。胡风的评价也很中肯。呼兰河传特别棒,对当时社会描写生动,世风民俗跃然纸上。想给五星
  •     无论在23岁还是人生最后的时光,她都一副“生生死死都这样吧”的气场,却让我这事外者看得心惊肉跳,仿佛也被同样的命运碾过。
  •     爱她的文字
  •     书中透露着忧伤,在读的时候多次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哭,前面关于萧红童年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我却想到萧红一生的经历的坎坷,童年也许是萧红最美好的回忆了吧。 小团圆媳妇的悲惨,不得不说让人深刻,迷信封建害人不浅,但是那种男人打女人,婆婆打儿媳,逆来顺受的思想更让人细思极恐。
  •     jd10
  •     原生态写法 类似沈从文的《边城》,适合初高中学生阅读
  •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     呼兰河传比生死场好读得多。虽然地域不同,但人和人、村和村总是相似的。大家都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用一脉相承观念去伤害,去同情,转身又忘掉,而烙下的痕迹大概会存留一生吧。
  •     终于补完《萧红全集》. 无数个版本的呼兰河传,是不是要找个1947年版的来收藏呢
  •     超绝可爱呼兰河,我最喜欢張廼瑩。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