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文化

出版日期:2015-7
ISBN:9787802567661
作者:李书崇
页数:328页

作者简介

自人类以外,迄于今日,已有850亿人先后死在这个星球上。他们全是我们的亲族父祖。死亡时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过程,所以任何人不能重复体验、表达感受,这种无助和未知感让人对死亡有着本能的畏惧。其实,死亡是美丽庄严的,它消弭了人类所有的灾难,让一切生命获得了永恒。人文学者李书崇带领读者步入生死代代交迭的历史长河中,希冀每一个尊重生命的人可以更理性、更成熟地对待生命。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死在东西方__阳世对冥界的窥探
古埃及人:为死而忙碌
1.拿破仑的东方之梦
2.法老说,就从我的名字读起吧
3.请不要惊扰我们
中国人:盘旋在死亡头上
1.天地正气涵生死
2.魂归自然任逍遥
3.说生说死生生死死
古希腊罗马人:厌恶死亡
1.在神的教唆下死
2.“认识自己”
3.罗马的狼
第二章 世界归死亡管辖——人类如何死
战争与和平的结果:死亡
1.什幺是战争
2.与西征的战例
3.和平的结果也是死亡
人民死,是为了让上帝活着
1.以上帝的名义
2.以人民的名义
谁创造了死的艺术?
1.中国的虐杀
2.西方的虐杀
3.自杀:为了死的自由
第三章 跟死亡握手言和——在悲壮的抵抗之后
另类语言:巫术与通灵
1.黑白两界
2.人鬼之战
3.阳世的边界扩张
徒劳的抵抗:方术与科学
1.令人不死的宗教
2.起死回生的科学
学习死:牺牲与奉献
1.听曾经死过的人说死
2.向已经死了的人学习死

内容概要

全球华人性学家协会执委(Word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exologists),华人性健康(全球华人性学家协会学术会刊•台湾)副主编、四川省性学会常务理事、性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作家、人文学者。关注自然、文明、生态、历史等宏大话题。主要著作有《性文化史纲》《死亡简史》《东西方沐浴文化》《食道通天》《司马迁传》等20余种。在国内首倡建立性学学科,主持翻译引进了大型学术汇编《性学总鉴》。


 死亡文化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评《死亡文化》--油泼鲤鱼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死亡还分了这么多种,,欧洲,中国,印度,埃及,种种,刚开始看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好奇,死亡到底是怎么样的心境,在读古埃及人的死亡文化时感受到的是神秘的统治与权力的至上,木乃伊就是人民对死亡的态度,保留自己的躯体,等待灵魂的归来。但是当我读完中国死亡文化、希腊死亡文化的时候,我才明白这本书的真正意义所在。死亡文化渗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死亡文化组成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主导了死亡文化。一个民族对待死忙的态度就是对民族精神的最好的诠释,人只有在将死之时才会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所在,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明也就没有文化与精神可言。这本书通俗易懂,本以为文化类的书多少都会类似教科书式,会有很多不懂的术语与长篇大论。我能够将这本书快速读完且能感受其中的庄严,就是因为这本书采用的是比较简谱的诉说故事的方式,作者没有在文中出现鼓动的话语来让我们学会尊重生命,但是却以故事的方式让我们对死不再害怕且不轻视,从中我们会明白要更加热爱生命,尊重自己。我读这本书可能并没有别人的透彻,但是我确实学到了很多,实在佩服作者的博学。
  •     在济大到杆石桥的102路公交车上,炙热的空气肆意地弥漫着,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李书崇先生的《死亡文化》,所思所虑极具启发。尤其,自己对于死亡研究颇有兴趣,想着就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自杀史做一番研究与分析;或许可以,因小见大,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中的荒诞行为有一点新思考。正如图书简介中所言,“死亡是一个绝对不可逆转的过程,所以任何人不能重复体验、表达感受,这种无助和未知感让人对死亡有着本能的畏惧。其实,死亡是美丽庄严的,它消弭了人类所有的灾难,让一切生命获得了永恒。”如果说人是一个从无到无的过程,死亡的价值便是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局限——这并不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解读,而是坦然接受死亡赋予的礼物,尽可能的“认识你自己”。李书崇先生以死亡的中西比较为全书基础,从历史角度梳理了人类如何以战争、巫术、酷刑等进行着“死亡的艺术”。就像书中一开始所言的那样,“在全部已死的人类中,只有极小一部分死于衰老。就是说,绝大部分死于意外:要么是天灾--例如饥馑、瘟疫和其它生存环境的恶化;要么是人祸--例如战争、动乱、暴力和其它形式的自相残杀。”对此体会不可谓不深,一部《国际关系史》即是一部战争史、条约史;且各自都以为自己站在了正义与真理的一边。在《死在东西方》一章中,李书崇先生着重讲述了中西方基于文化与心理的差异,形成了对死亡不同的认知与态度。西方以希腊为代表,对死亡的厌恶,对生活的热爱构成了其死亡文化的基本态度。但从苏格拉底的死亡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二元对立的,死亡可以让他更好地追求灵魂。在中国,对死则是讳莫如深的;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道教则追求长生不老术;倒是佛家,对于死亡很是豁达,却也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战争是值得歌颂的,不管它以什么名义进行。世界上也没有任何战争是伟大的、光荣的、正义的……所有的战争都只有一个特征:丑恶。卡莱尔在《过去与现在》中说:“天底下没有什么比两个人咬牙切齿、横眉怒目,互相打得皮开肉绽更为丑陋了;它将宝贵的、活生生的人体,将无价的、活生生的灵魂,变成一堆无名的,仅能当作肥料的腐烂尸骨。”——李书崇·《死亡文化》 我一直觉着上一段话是我想说而未敢言的——在国际关系分析中,依然虚假地论证着战争的合理性。而战争,也只不过是国家以士兵为工具,拥有家庭与爱的陌生人之间为了不知名的东西你死我活。人类作为整体,也是从无中来的,假若一天人类终将迎来死亡,战争的意义又在哪里?唯留下死亡。战争绝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中,个人与个人不是作为人,甚至不是作为公民,而是作为士兵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也就是说,他们决不是作为自己国家的成员,而是作为国家的保卫者才成为仇敌的。——卢梭·《社会契约论》李书崇先生以亚历山大东征与蒙古西征讲述了,“欧亚间的战争,就是东西方文明的撞击。而一种文明的扩张,往往也必须由死亡开道。”所以蒙古人的屠城给西方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十字军东征,则打着良善与神的名义,行着对钱财赤裸裸的追求——可笑的是,金银珠宝在多个人的手中流转,而当初拥有过的人已化作白骨,寻不到一点生存过的痕迹。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斯·华尔兹将战争的原因分为人性、国家与国际体系三个层次——这无疑属于实证主义时代最为精简的概括了。一直强调战争,那是因为自人类开始存在过的850多亿人中,“天灾,人祸,战乱,瘟疫,是战争与和平两大时期中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当死亡以这种方式毁灭人类时,人类是可怜的,无助的,人类不得不死。”本书无疑是从历史角度来梳理死亡的,或许看一看耶鲁大学的公开课《死亡》,又会得到新视角的解读。因为在死亡面前的渺小,我们不能不多一点努力,多一点对生活的热情。
  •     文/凯风自南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他认为:“结束的这些样式中没有一种可以恰当地标画作为存在之终结的死亡。 ”因为“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指的不是一个存在的终结(Being-at-an-end),而是这个存在走向终结的过程(Being-towards-the-end)”。亡故相当于“终结的存在”,死亡相当于“走向终结的存在“,死亡有种完成的味道。所以这就解释了既然死亡是种既定的命运,人们为什么要活着?当然,学会了死才能更好地活。《死亡文化》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从古埃及,中国和古希腊罗马三个维度揭示这些文明对死亡的窥探。第二部分探究人是如何死亡的。第三部分讲述人类与死亡的和解。死在东西方。在古埃及人 的眼中,死亡是个神秘的国度,是个令人庄严神往的梦。这个民族将冥神放在至高的位置上,付出了极大的智能和心血将惊世之美交付给亡灵。他们制作木乃伊是为了复活,保存自然之躯以求亡灵的再生。在中国,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华夏民族对死亡的态度拥有一种“超然,超脱“的神韵。单拿儒家的一个观点便可了然,”朝闻道,夕死可矣。“ 古希腊罗马人厌恶死亡。自然的富足,爱琴文明下是头脑发达,四肢矫健的人,试问再这样的环境中,有这样先天的条件,怎么会希望有死亡的存在,人的本能是乐生恶死。人是如何死亡的?世界归死亡管辖。人的非正常死因无非归于天灾人祸。战争是人类大规模速死的方式。和平年代,天灾带来死亡,以一种零星缓慢的方式。在天灾人祸下的死亡,有一种死亡形式尤为特别。或是打着上帝的名义的异教徒,陷入迷行的漩涡,给死亡正名。或是有一些革命和政治群众运动打着“人民“的旗号理所当然地杀戮,就像法国大革命鼓吹“人权“,宣扬自由平等。但是这一切在革命面前都无法成立,只有暴力和流血。结果自然是个人的生命在死亡的风暴中,如一盏油灯瞬间熄灭。一切残酷的刑罚杀戮剥夺了人自由死亡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自杀这种死亡的形式被催生为一种艺术。将人们对死亡的追求停留在高尚的自由精神层面上。与死亡握手言和。人对死亡无力,所以倾向于去寻找一种方式和解。在中国,人们与死后世界的同构言和在于对神祷祝,对鬼神敬事祈禳。对鬼神的崇拜其实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华夏民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鬼不过阴阳殊途罢了。鬼的存在也让人们相信神的存在,如此秉着对神灵的虔诚敬仰,动荡一生便也有了份凭依和寄托。如善恶并存一样,黑暗与光明同在,世界才谓之世界。死亡之事,活一日便能学习一日。学习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读着玩玩
  •     好奇地翻了翻,书中面对生死的面面观,远不如自身体悟,来的切实。无常一世,只愿活好每一天。
  •     很一般。看完都没看出来作者的观点。能看到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对西方科学的轻视。文章的结构很不错,但内容拼凑较多;不少地方显得知识不足,而另一些地方又强行要秀。我希望看到更多基于现实、历史,但又面向未来的思考;希望看到基于哲学,也基于科学的思考。
  •     死亡这事,孔老夫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但西方人就完全不一样,他们向死而生,为了更好地了解生,就必须先了解死,整个基督教就完全 是为死亡做准备,这表明了两种文化的极大差别。这书既谈了中式的,也谈了西式的,这对于这个‘自由“的话题倒是合适的
  •     堆砌资料,满眼尽是“死亡”,遍寻不着“文化”。
  •     书崇,你过分了。
  •     不知生 焉知死
  •     嗯,我觉得还不错。至少让我了解到西方跟东方对待死亡的差异根源。在读东西方的各种刑罚时,几乎是跳着读的。真的令人身心不适。我真差点呕吐了…人类的发展的确是进步了,至少文明了很多。
  •     快速翻完。写中国对死亡的态度那部分实在不太赞同。很多史实但是总觉得作者并没有真正了解过死亡带给人的动力。写东西方虐刑的那部分实在是把我惊到了,卧槽,人类太可怕了。另外傅雷的遗书实在写的是让人觉得G党可怕!喜欢最后那部分罗列名人们遗书的那部分。
  •     这本书是在某站中奖得到的,所以收到邮递时格外开心。当然这书的内容还是十分严肃的,说的正是“死亡”——一个我们从未踏入的范畴。关于“死亡”,在序言中就有提及,流沙河的思想真的给我挺多的启示,“人应该要死得大”和“如果世界只有两种人,就太可笑了”以及他的生活哲学。全书说了东西方人对死亡的看法,东方人更多殉职舍生取义而西方人更珍惜健康的生命,有一定科普性。就是最后几章描写东西方人虐杀同类的时候让我几乎下不下去了(就说中外残杀同类大全),把同类像青蛙般解剖虐杀,简直泯灭人性,真是没想到中世纪真的是如此黑暗,在古代人的生命真的不算什么,还不如蝼蚁。幸哉,活在还算稳定的世代。
  •     受益匪浅 可以算是个人最期望看到的内容 准备下次重读
  •     感覺比較像科普⋯看起來會很通順
  •     把地摊文学的奇怪故事拾掇拾掇就出书了。。大致翻了翻
  •     直面死亡,思考死亡,认真感恩地活下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