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121273543
作者:王竹立
页数:184页

作者简介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创意之作。全书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慕课脚本,以一位智者与学子的对话形式,利用故事、案例、诗歌和题目,通过互动参与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整本书读起来就如同上了一门创新思维课,给人许多启迪和教益,这是对互联网时代教育方式的积极探索。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书籍目录

第一讲  什么是创新思维
第二讲 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上)
第三讲 心智模式与心智枷锁(下)
第四讲 转变思考方向
第五讲 软性思维
第六讲 强制联想
第七讲 思维导图及其创新应用
第八讲 简化思维与打破规则
第九讲 移植、借鉴与连接
第十讲 批判性思维与创新
第十一讲 平行思维与六顶思考帽
第十二讲 包容性思维
第十三讲 创新人格
第十四讲 创新情境
第十五讲 创新思维课程总结
附录1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设计
附录2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后记

内容概要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导师、学术带头人。广东省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第十一届广东省政协教育界别发言人;致公党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学医出身,历任中山医科大学实验生理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山医科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等职。2005年转入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专职从事教育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曾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山医科大学十佳教师称号等。被称为“我国富有原创性思考的教育学者”

2007年开始写教育技术专业博客,目前访问量已突破100万;2009年提出基于教育二重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2011年提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12年提出知识嫁接学说,2014年提出新建构主义教学法,2015年出版专著《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该书入选《2015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第一季》榜单和多个图书排行榜。新建构主义与加拿大学者西蒙斯的关联主义被一些学术刊物并列为网络时代两大学习理论,有学者称之为“21世纪以来中国远程教育理论创新花圃中的‘一枝红杏’”。发表医学研究论文数十篇,教育技术论文数十篇,业余出版诗集3本。与超星公司合作拍摄的《创新思维训练》慕课和相关专著《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已出版发行。


 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不是一本创新思维的教科书,而是老师在给我上课的过程。书中的内容主要是由王竹立老师为了拍摄一门创新思维的mooc而创作的文字脚本以及相应的练习题和拓展资料构成的,所以读书就感觉是在上课。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容易看得下去但又不会水,虽然创新思维不是一个新话题,很多相关的书籍都是编著引用很多定义或者案例,而这本书主要是作者在10余年给本科生和研究开设的创新思维课中不断改革创新而提炼出的精华,书中很多都是上课时用到的案例和故事,其中很多不乏作者创作的诗和微电影剧本。作者写这本书采用的是一个老师和两个学生对话的形式,不断提问、引导学生然后让学生对相关知识逐渐明晰,仿佛回到了孔子时期的启发引导式教学,让人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老师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前三讲讲到了作者对创新思维以及为什么我们觉得创新很难的理解。在第一讲,作者首先问两位学生什么是创新引出了创新要新颖、与众不同,对于新颖,作者提出“在车顶上装四个轮子是不是新颖是不是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创新还要有价值,对于有价值,作者提出了问题“创作一幅画算不算有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有价值。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两个推销员的故事”、“毕加索创作《牛头》的故事”、“自拍杆、带刻度的腰带、鞋柜与楼梯在一起”等直观的案例阐述了创新,最精辟的地方就是让人感觉到创新就在身边而不是很“高大上、不可及”的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导师在不断启发和引导和过程让我不断明晰创新,而不是在开头就在直接给出其定义。在第二、三讲,作者提出阻碍创新的因素是心智模式和心智枷锁,而使我们形成心智模式和心枷锁的要素包括教育、经验和大脑的神经结构。在这两讲,作者还拓展了一个思考“博学之后才有创新?”第四、五、六讲作者凝练出了培养创新思维的“三板斧”——转变思考方向、软性思维、强制联想,并用了大量的案例、游戏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除了创新思维“三板斧”外,作者在接下来的几章还介绍了自己通过思维导图、简化思维、移植、借鉴、连接、打破规则等方式激发创意的经验并把学生带入相应情境中感受老师怎么想到这些创意,让人脑洞大开。讲了很多创新的方法后,作者又回答了很多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平行思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包容性思维”——即先找出各方论点及其合理性与相互间的关系,再找出各方论点的限定条件然后用统一的论述整合不同的观点。作者在前一本书《碎片与重构——互联网思维重塑大教育》中就曾提到包容性思维是整合网络时代知识碎片的好方法。包容性思维本来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创新,作者把在此写包容性思维本身也是创新的很好的原创例子。第十三讲:光有创新的方法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注意到有创造力的人具有哪些人格特质。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人通常具备以下特质或其中的若干种:有能力、有洞察力、好色、聪明、理智、势利、有信心、兴趣广泛、不拘礼节、自我中心、幽默、沉思、个人主义、随机应变等。作者认为在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是强烈的创新意识、自信和敢于冒险不拍失败,并在文中阐述了如何做到这些。第十四讲:创新的人格很重要,创新的情境也很重要,如何找到自己最有创意的情境以及自己最有创意的时间是值得思考的。最后一讲,作者利用其作为“诗人”优势作了一首诗,高度概括了这门课程——人人都说创新号,人人都说创新难;说好说难都有理,方法对头也容易。第一要有创新意,时时鞭策不泄气,第二要能成习惯,一日三餐求新异。这本书的内容也被超星公司拍摄成了MOOC“创新思维训练”,敬请期待。
  •     李克强总理号召“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国务院为此专门出台过《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红头文件去“指示”大家创新创业,因此也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大潮。很多自媒体或媒体也纷纷讨论这个话题,可以说:即便你不想去创业,至少也应该思维上创创新。罗辑思维节目中提到过一个很好玩的观点:这年头连疯子都来创业了,那真正的精英都应该来看看、想想!没错,如果这真的到了所谓的“风口”了,即便你不是一头猪,也应该试试会不会飞。电子工业出版社新出的一本名为《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告诉我们:即便你暂时没打算下海创业,至少,你应该懂得怎么去创新。创新的理念创新,顾名思义,就是创造新的东西。新思维、新概念、新流程、新发明、新发现……作者王竹立先生在本书的第一讲就借用师生对话生动诙谐的告诉人们创新的内涵:师:什么是创新思维? 生:就是要与众不同。 师:如果我们在一辆公交车车顶上装四个轮子,这个是创新吗? 生:不算……它没有价值。很好的苏格拉底式提问方法,引导学生和读者不断的深入思考,究竟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有哪些要素。百度百科上对创新的定义是: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记得我前不久听过的一期罗辑思维节目也是关于创新的,他认为创业维艰,稍有不慎就会失败。但是创新并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在打破原有的思路,改进或创造新的东西然后有效果就行了。比如百年前一个医生告诉大家多洗手,这个行为简单吧?可以让病人感染死亡率下降40个百分点!的确,创新重要的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而是突破常规,取得效益。创新的关键本书作者王竹立先生提出的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要想实现思维创新,就必须打破心智的枷锁之前看过刘未鹏作品《暗时间》,受益最大的就是系列文章《逃离你的肖申克》,和本书一样,都是在强调突破思维定势的。我们人类为了更为方便快捷的认知这个世界,在遗传和认知的积累下,逐渐形成了很多固有的思维认知系统模块,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反映,快速认知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尤其是面对我们熟悉(或感觉应该熟悉)的东西,我们可能往往会下意识的“无视”或者快速标签化,这种认知和思考模式被西方学者称之为“系统1”,我们只有破除这种思维定势,打破这个枷锁,才能真正的实现创新。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待事物思考问题的习惯性方式,也就是思维定势,在思维创新的时候会成为禁锢我们思维的重重枷锁:应试教育体制的枷锁:我们长期应试教育,容易形成“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枷锁。日常经验的枷锁:我们因为日常生活经验而提高效率,久而久之,对于经验产生了“依赖”,反而被经验困住。知识的“诅咒”:因为了解一些知识,反而被这些知识所局限住了。金庸小说《侠客行》里面那个侠客岛上的绝世武功,就是典型的知识诅咒。价值观的枷锁:我们因为价值观、立场等原因,局限了自己的眼界和思路,不能有效的换位思考,导致“屁股决定脑袋”。创新的习惯都知道创新是好事,创新思维是应该培养的思维方法,但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依然没法做好创新思维,因为我们没有培养出这样创新思维的习惯。创新的眼睛想要培养创新的习惯,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那是一双孩童的眼睛,对世界上既有的一草一木,都要保持一种好奇心,这种新奇的视角,可能能够更好的制造出创新的机会。创新的环境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在5B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创意,激发灵感。所谓5B环境,就是指:酒吧(Bar) 巴士(Bus) 浴室(Bathroom) 枯燥会议(Boring meeting) 床(Bed)这五种场合下更容易激发灵感。尤其是第一条,相信诗仙李白更容易投赞成票。不过呢,从“床前明月光”的诗句考虑,他对最后一条应该也不会反对……创新的观念有人反对大众创新,或者学习创新思维,因为很多人认为:知识才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知识越多创新能力就会越强,学习知识和发明创造是不同阶段的事情,只有先学好的知识,才能谈得上创新。其实,创新固然需要知识和技能的沉淀,但也不是越久越好,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成就的取得,都在他们的中青年时代获得的。而互联网时代的一些创新商业模式,更和皓首穷经毫不相关。因为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创新思维的方式,结合机会、智慧和积累沉淀,才成把握机会,用创新成就一个崭新的时代。
  •     这本《你没听过的创新思维课》可能是我的2015年的收官阅读。这本书与其它书最大的不同,就是告诉你如何创新,告诉的方法也很独特,不是理论的堆砌,而是案例的解读,一个又一个我们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案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跌眼镜,可见生活中不是缺乏创新,而是缺乏创新的心灵。创新,从字面上,我一直这么理解,就是另辟蹊径,标新立异,但是从这本书的解说中,我了解到创新必须根植在现实生活中,要接地气,而不能高空吹喇叭。还有一点,这本书的写作方法也很独特,每一章每一节都布置了作业,这与我长期以来喜欢轻松阅读的习惯产生的冲击,平时只顾去读,以为开卷必有益,哪知开卷的同时要思考,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去思考,而不是为读书而读书。书中创新地提出了包容性思维,这一点我在之前的阅读其它创新学或成功学著作时,很少触及到,所以我格外认真地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我还与同事进行了探讨,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读书做事的过程,不但要有创新的思维,也要有合作开放的思维,要集中大家的智慧与力量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北岛是我喜爱的作家,他有部作品叫作《生活》,其实正文只有一个字“网”。是啊,这概括得多么精辟,多么生动,比马克思所讲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还要出彩,想必这就是一种包容性的思维,他认识到生活的本质是人,而人的行为既有动物的一面,也有超越自然性的一面,但这两者的共同点就是积极地与相对者发生联系。创新不也是这样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本质性的内涵通过美好的语言、画面展现出来,正是我们追求创新的意义所在。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很棒的课程笔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