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人生2

出版社:史宗恺、张小平、黄红选、 王磊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01出版)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302310457
作者:史宗恺 编
页数:200页

后记

他们虽桃李芬芳,著作等身,    但依然在真理的路上孜孜以求,不断前行。    他们的精神将如同璀璨的星光,鼓励我们星夜兼程走向远方!    在众多师长的关心支持下,在十多位负责编辑工作的老师、同学的辛勤努力下,《学术人生》Ⅱ终于和读者见面了。当大师们的传奇经历和谆谆教诲凝结成眼前这本厚重的人生教科书时,我们感到由衷的兴奋与喜悦。    在编写整理本书的过程中,大师们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们。在举行过的一系列讲座中,大师们不仅告诉了我们如何去求知求学,更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待人处世。透过大师们充满睿智与理想的人生经历,我们感悟到了:其一,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远大的志向和持之以恒的态度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石;其二,做学术要有开阔的视角,要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要努力去体现王国维所说的“学无新旧,学无东西”的思想;其三,平淡冲和是生命之乐的源泉。在生活中,要以豁达的胸怀和超脱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风浪,心存宽容、宁静修身,才是生命之乐,才是人生的真正滋味。这一期《学术人生》中每一位教授的事迹都是真切而鲜活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令编写组的每位成员满怀敬意。    沧海桑田,弹指瞬间。百年历史积淀成厚重的清华文化,同时孕育着深邃而夺目的清华精神。通过各位大师的人生经历,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清华精神的独特魅力。从建校之初,清华的命运始终伴随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跌宕起伏,虽历经数次起落与变迁,但依然弦歌不辍。漫长的历史中,各位大师用智慧与辛劳书写着中国科学史与文化史,他们热爱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为莘莘学子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希望每一个遨游在学海中的青年学子都能继承大师们追求真理、淡泊明志的学术精神,发扬蹈厉、勇猛精进、博猎广求,在各个学科领域内取得卓越的成绩。    特别要感谢研究生会参与本书整理和编辑的同学们,他们是:余潇潇、刘博涵、王波、郭泽邦、曹哲、成一诺、顾媛、黄薇、楼鹏康、倪亚宇、庞韬、秦圣君、施珊珊、滕非、王翱、魏旗鹏、武阳璨、谢淘、许玮、闫慧辰、张晗、张铭雨、赵迪扬、朱思斯。正因为你们的不懈努力,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庞杂的工作。这本书是你们以实际行动向母校百年华诞的献礼!    水木清华,毓秀天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始终激励着每一个清华学子。它是清华生生不息的根本,是清华奋勇向前的动力。百年的历史,百年的沉淀,带给清华的除了荣誉外,更多的是历史的责任和时代的期许。“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有理由相信,肩负时代使命的清华学子必将在新的征程中继承前辈学人的宏大志向,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历史业绩!    本书编写组    2012年6月

作者简介

《学术人生2》是清华大学“学术人生”讲坛的文字实录,汇集了十几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著名学者乃至泰斗级人物,以主题讲演与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以激励广大同学坚定学术理想,磨砺创新品格。他们的学术人生,也正是我国科研事业发展与进步的写照,他们用自己精彩的学术人生真正实践了清华大学“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育人理念。

书籍目录

序言 “学术人生”讲坛介绍 既然寻境界,何必避风霜 中西结合学术路,水木数载育人才 智能人生献清华,桃李天下育精英 大事业,大眼界,大勤勉; 好学问,好担当,好先生 潜心学术,静心思索 心系晚辈,胸怀江川 治学风范育人情怀匠师风采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刀 兄弟院士,水木清华 大师人生,大帅风采,大家情怀 老当益壮灼炽能源之心 穷且益坚 执著报匡 “学术人生”讲坛海报集锦 后记

编辑推荐

《学术人生2》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前言

学术人生大师引领    陈吉宁    美丽的清华园云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子,他们在这里学习深造,刻苦钻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在每一名清华学子的身上,我们或者能看到献身于科研事业的理想,或者能看到服务于基层工作的志向。然而,清华的荣誉不仅来自一大批底蕴深厚、积极进取的清华学子,更来自清华几代名师的辛勤耕耘和精神传承。在这座园子里,最让人感动的是站在学生背后默默付出辛勤耕耘的正大学之道的传承者,是那些为青年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们。    正如梅贻琦老校长所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的学术名师们以自己积极、乐观、奋进的工作态度带动了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的自励自强。他们是各个学科的领军人物,他们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大学之魂的形塑者、是优秀学子徜徉学海的守望者,更是今日清华精神的缔造者。对于清华园的每一个学生来说,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些学术大家,聆听他们的谆谆教导,与他们进行思想碰撞,是一件快乐而受益的事情。    我于1981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无论是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还是昔日的授业导师,抑或是所接触到的其他老师,我都从这些师长的身上受益良多。我深切地感到,所谓名师大家,不仅在于其渊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更在于他们为学为人的精神境界。他们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忙碌于深系祖国发展的各项科研;他们德高望重却不求名利,小胜于智,大胜于德,他们的所作所为成为清华精神理念的最好诠释。我从国外回到清华工作以后,身份从一名受教育者转变为教育者,但依然从周围老师们的身上收获很多,他们对科研的严谨、对事业的执著和对学生的无私,每每让我感动、催我奋进。我一直在想:怎样能让这些大师们的学术思想、科研态度影响到更多的青年学生?怎样让青年学生在学术理想的引领下,朝着这些大师们的目标不断前进?    这又让我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钱学森之问”。拔尖创新人才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到底是什么?是环境,是设施,还是方法?如果简单地做一个纵向比较,就会发现,我们的这些条件都在不断改善,经费越来越多、设备越来越好、方法越来越科学,但为什么还会存在“钱学森之问’’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要素都是必要的,但并不是最根本的。科研创新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对那些试图在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的人而言,远大的学术理想和持之以恒的付出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必须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激情,始终保持坚忍不拔的精神,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才能做出真正的学问。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大师们的思想引领青年学子的行动,显得尤为重要。    清华大学有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不乏各个学科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的人生感悟和学术历程是大学校园中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学校从2006年开始举办融思想性、学术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学术人生”讲坛,邀请两院院士、著名学者与青年学子面对面,再现大师们治学与人生的不凡经历,以此弘扬科学精神,启迪青年学子,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活动自举办以来,逐渐成为学术大师与青年学子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校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囿于活动组织方面的限制,能到场聆听大师智慧的同学仍是少数,因此研究生会的同学们把演讲录音结集出版,希望扩大其影响力和受益面,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听到名师大家的声音,在思想的共鸣中孕育终身为之追求的学术理想。在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指引下,“学术人生”讲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进行学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是校园学术文化建设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    百年清华,承载着国家顶尖学府的最高荣誉,它不仅有着令我们这些后辈无限景仰的灿烂往昔,同时它也拥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在清华建校百年之际,让我们以此共勉,向这些德才兼备的大师们学习、看齐,希望每一个清华人都能够继承这些大师们的精神,勤于思考,善于创造,勇于进取,甘于奉献,为清华大学新百年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最后,祝愿“学术人生”讲坛在我校的研究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研究生坚定理想,献身学术!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的,因为现在国内规定了论文、科研的要求指标,让我们许多研究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国内的科研也未免有些浮躁,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钹:我们确实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需要改进。培养博士生,照理来讲,应该是导师负责,是否达到博士水平、能否毕业,导师最有发言权。但现在不是这样做,却以发表文章的数量与杂志的档次来衡量。实际上,把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与发表论文的数量与杂志的档次等同,并不合理,而且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追求文章的数量,不重视质量等弊病。我常常举下面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目前评估博士生质量制度存在的缺陷。2005年CMU计算机系有一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叫Luis von Ahn,论文的题目是“Human Computation”。论文中提出许多如何利用人脑资源的新思想,以及许多新颖的技术,如“Game With APurpose”,作者在攻读博士期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博士论文中也没有什么数学公式,参考文献也非常少。如果按照我们的标准,这篇论文不仅够不上优秀,恐怕都不能通过。后来事实证明,Luis yon Ahn确实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青年,目前已经是国际计算机界颇有名气的教授了。 主持人:确实是有这样的问题,请问张老师,那您是怎样看待我们许多人说中国的科技水平落后呢? 张 钹: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起来,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美国人对亚洲的中学教育有一个评价,认为日本的中学教育严格,要求高,理科基础扎实,因此平均水平远比美国高,非常适合于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而美国宽松、自由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有特殊才能的人的成长。总之,各有利弊,我以为这种评价比较客观。 从根本上讲,科学研究是富人、富国的事。一个穷国,饭都吃不饱,哪来的科研?因此几百年来,科研的成果主要出自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总而言之,经济发展、国家富裕了,才能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就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又反过来加速经济发展,国家就变得越来越强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高速的发展,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占世界第二,科研的投入也大幅度地增长,我们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科技的实力,只要政策对头、体制合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逐步克服科技落后的局面。 主持人:张钹老师,其实我还有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做博导很辛苦,既要忙于科研带学生,还要工作,请问您一直保持这样的活力有什么秘诀吗? 张钹:哈哈,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怎样保持活力,有什么秘诀没有。好像有,一个是遗传,父母给的,我的兄弟姐妹都很健康,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至于我自己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以为就是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宽容的态度待人接物,多做事、多思考,保持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任何事情不论大小尽量自己亲自去做,经常动脑子,这样就能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了。拿我来讲,都77岁了,每天工作学习8小时以上,并不觉得困乏。喜欢学习,不仅学习科技知识,如机器学习理论、概率图模型等,还经常看小说、文学作品等,经常运动等。


 学术人生2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