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章节试读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2月第2版
ISBN:9787040240481
作者:本书编写组
页数:296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笔记-第1页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与世界(单选、多选)
1、中国:【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西方列强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蒸蒸日上。中国成为欧美列强殖民掠夺、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
二、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单选、多选)
1842年8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近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三、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特征、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单选、多选)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依据。(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
2、【主要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3、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6、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则是最主要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历史任务】:(由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四、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单选、多选)
19世纪70至90年代,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狂潮,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中日《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划分中国的野心,激化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主要原因)、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使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破产。
五、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原因(单选、多选)
社会制度腐败(根本原因)、经济技术落后。
六、 民族意识的觉醒(单选、多选)
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1895年,严复在《求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此后,他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总机和民族意识;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中华民族面临着成为“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笔记-第4页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单选、多选、分析)
1、【北洋军阀】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从来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到1928年奉系军阀垮台,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军阀割据与混战的原因:一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二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三是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
2、【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是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3)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
3、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果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4、【五四运动】
(1)【爆发原因】:中国近代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新思想的传播,新的社会力量的生长,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身社会主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火索)。
(2)五四运动的两个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前,学生为主力,北京为中心;6月3日后到6月下旬,工人阶级为主力,上海为中心。
(3)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罢免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yu的职务,拒签巴黎和约。
(4)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作用。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单选、多选)
1、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中国最早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1919年5月和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2)中国最早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人: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一部分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3)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1920年3月,由陈望道翻译出版。
(4)早期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划清与第二国际的界限;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结合。
2、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1)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陈独秀为书记。
(2)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1920年11月成立的上海机器工会。
(3)早期共产党组织所办的工人通俗刊物:上海《劳动界》;广州《劳动音》。
(4)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的三次论战:第一次是同胡适的“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第二次是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第三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2)【历史特点】:一方面,她是按照列宁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 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3)【历史意义】:1、她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3、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4、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单选、多选)
1、中国共党二大:1922年7月在上海召开。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在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共和国。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2、【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年8月成立,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总工会的前身)。
3、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为终点,包括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和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
4、【第一次国共合作】
(1)中国共产党三大:1923年在广洲召开。会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孙中山的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2)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了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
(3)1924年改组后的【国民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4)1925年5月,以五sha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1925年6月的【省港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16个月)。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吴pei孚、孙传芳和张作霖)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动(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等)。
(5)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产党彭湃、阮啸仙、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期间的广州举办。
(6)中共四大:1925年1月召开。提出了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7)汪清卫1927年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5、【大革命的意义】: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锻炼教育了各革命阶级,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推动了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亚洲人民的觉醒。
6、【失败原因】: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矛盾复杂多变,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共产国际及其驻中国代表指导上的失误;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领导上犯了右倾机会 主义错误,没有认识到革命政权、争取革命领导权、武装斗争、提出土地纲领等问题的重要 性,还不善于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
7、【教训】:1、必须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制定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2、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3、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 又联合又斗争 的政策。4、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5、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笔记-第5页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道路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单选、多选)
1、【东北易帜】: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时代结束,国民党在全国内建立自己的统治。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依然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二、土地革命的兴起(单选、多选)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趣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八一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叶挻、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 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开端。
3、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南昌起义不同的特点:首次使用工农革命军旗帜的名号,吸收数量众多的工农参加。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单选、多选、分析)
1、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2、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方面: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根据地建设为战略依托。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4、《反对本本主义》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
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四、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单选、多选、分析)
1、《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的原则性改正: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2、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3、三次“左”倾错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
4、《遵义会议》(1935年1月)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后不久,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
、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5、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一、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第二、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这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第三、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第四、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它向沿途的人民群众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才能翻身解放。
第五、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6、【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笔记-第2页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单选、多选、分析)
1、【爆发原因】: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2、【过程】:1844年至1848年洪秀全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宣传教义并为起义作思想准备。1851年1月,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月占领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至此,建立起一个与清政府相对峙的农民政权,之后进行了北伐和西征。1856年,“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清王朝与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进攻下失败。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和社会改革方案。中心内容是有关土地制度的规定。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共耕”。目标是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4、《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洪仁玕拟定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5、【历史意义】:1、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严重动摇了几千年来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2、它英勇的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捍卫了民族尊严,使西方列强迅速殖民地化中国的企图受到了严重挫折。这说明,农民阶级不仅是近代中国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外来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忠诚战士;3、它对近代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特别是《资政新篇》对中国未来社会的设想,超出了农民小生产者的眼界。4、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活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6、【失败的原因】:1、客观上是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清朝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革命;2、主观上则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他们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不能制定正确的纲领、政策和斗争策略,不可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使他们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团。)
7、【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洋务运动(单选、多选、分析)
1、【洋务派代表】:奕(首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1861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2、【目标】:“求强”“求富”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概括)。
4、举办军事工业目的:直接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5、民用企业:官办、官督商办(采用最多的形式)、官商合办,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6、失败的标志: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7、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依赖性、腐朽性,这也是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
8、【历史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三、戊戌维新运动(单选、多选)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2、【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等在京赶考在举人向皇帝上书,要求拒绝与日本议和并变法。
3、宣传变法理论的文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仁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
4、“三会三报三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上海《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天津《国闻报》(严复主办)、湖南《湘报》。广州万木草堂(康有为主持)、长沙时务学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
5、【维新派与守旧派辩论的问题及其实质】: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6、【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为【开始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为【结束标志】。
7、【历史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8、【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客观原因是由于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主观原因则是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笔记-第3页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单选、多选)
1、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2、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的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报为《民报》。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创立民国”,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完成政治革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3、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核心问题——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点的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失败与建立民国(2011年增补考点)(单选、多选、分析)
1、【爆发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清末“新政”破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推动。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随即全国响应。
3、中华民国的诞生: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5、【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它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启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它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6、失败原因及教训:根本上说,外部反革命势力联合的力量远远大于革命力量;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为,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有力的核心。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笔记-第6页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实施(单选、多选、分析)
1、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2、【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 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开始。
3、wei“满洲国”:1932年3月在长春建立,溥仪为形式上的首脑。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4、【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制造傀儡政权等,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作“华北事变”。
5、【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2011新考点)(单选、多选、分析)
1、【“一二*九”运动】(1935年):口号是“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4、【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jian”,扣留了蒋介石,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 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从此,长达10年之久的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是国内战争走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5、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成分极其广泛和复杂,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了中小地主、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它是在国共两党经历了十年对峙后两个政权、两支军队基础上的合作
3。合作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采用遇事临时协商的办法;
4。它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
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2011修订考点)
1、国民党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主要战役: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列大战役
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1938年广州、武汉失守
3、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从速战速决到对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4、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的变化: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
5、汪wei政权: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抽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wei“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受控于日本。
6、【豫湘贵战役】:1944,日军要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单选、多选)
1234567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