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流亡學生

出版社: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9/08/25
ISBN:9789575228477
作者:成湯/ 口述,成英姝/ 編輯整理
页数:280页

作者简介

成湯、成英姝父女聯手經營部落格
「爸爸媽媽姊姊妹妹,還有毛毛」深受網友喜愛,
榮獲第四屆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評審團特別獎。
本書為本部落格之精采集結、重整,並附有珍貴歷史照片數幅。
【關於記憶】
我們以為,當過去如鬼影在我們腦中忽明忽滅地浮現,當中最閃耀的,頻率最高的,應該是最溫暖的,最美麗的,用通俗易解的話說,最懷念的。然而人們常會詫異,那些最常被訴說的,最被反覆提起的,並非最珍惜的,剛好相反,它通常最詭譎,甚至最不快樂。
而那些印象最深刻強烈的痛苦的記憶之常被一再訴說,簡直有如那是我們最鍾愛的記憶。
--成英姝
【關於本書】
這是一本由五年級知名小說家成英姝與父親成湯先生共同合作的一本書,一本抗戰時期流亡學生的追憶與自述。書中共分七大章,每章中間由成英姝擔任篇幅之間的串場。
父親的許多故事我從小就聽過無數遍了,但說老實話,沒一次仔細在聽的,打去年六月起幫父親聽寫文章,才總算有恍然大悟之感。父親生平種種,時序建立起來了,結構成形起來了,東一片西一片的拼圖,漸漸築成以動亂大歷史做背景的精采連環畫,不輸給電視上播映的大陸連續劇。
父親說得最多的是家鄉興化的兒時回憶,特別是日人占據時避居鄉下的事,然後是共產黨的勢力進入,父親離家來到南京,與後來加入青年軍的經歷,儘管有時內容驚怖駭人,那口氣的安穩卻彷彿敘述的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奇妙故事。
【成英姝說】
我曾經以為,外省人已經被消滅了。
在歷經幾番吞噬與反吞噬,在所有的人都「變成台灣人」,都「愛台灣」以後。
然而,族群的融合並不等於消滅族群間的差異,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人類有不同的想法有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想背景有不同的生活習慣。人類的價值就在於我們有不一樣,我們因為自身的不同而珍貴,我們不是一模一樣的人!真正的融合必須是我們接受別人跟我們的不同,接納,並且有意願了解。
最終,我們因為彼此分享這生命,而創造了彼此真正的價值。
【成爸爸說】
我一生之中所發生的事情,本來是放在內心深處,很少有地方能講出來。因為戰亂造成的生活不安定,幾十年過去了,以前沒有機會談往事,也沒有靈感讓我去談往事,可是這個寫部落格的機會,過往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在我心頭發生了。這當中有些事情好像只牽涉到我自己的生活,有些跟整個國家的命運有關,有的可以看到整個中國歷史的演變。我寫這個東西並不是說要去談歷史,也不是要去談政治,也不是談社會,而是談我們生活在這段時間之中的人的苦難,這種鬱悶,我總是會想,在這樣的情境下生存下來,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這些在戰亂之中累積的經驗,往往讓我內心深處感受有一種超過自己本身生命存在的更高的價值。我所接觸的人,不管是再高的學位的人也好,或是做大官的也好,其中有豐富的對人生的體驗的還是很少,因此有機會把這些事情講出來以後,讓我發現我這一生並沒有白活,而這個時代帶給人的痛苦,也不是白費的,因為它創造了除此以外不能獲得的人生經驗。它就是生命力。雖然我這一生沒有成就,也沒有財富,然而這樣的生命讓我覺得是一種恩賜,它不是我創造出來的,它是生活給予我的,這就是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真正價值。
■本書目錄
父親的部落格(代序)
第一章 抗日與共產黨攻城
第二章 我的學生生涯及流亡記事
第三章 故鄉
第四章 我的父親母親
第五章 家裡人的故事
第六章 亂世之中萬境自閒
第七章 家鄉的傳奇人物
第七章 台灣生活
附錄

内容概要

■作者簡介
成湯
民國十七年生於江蘇興化,民國三十八年來台,於中等學校、專科學校任教四十餘年,公餘學習國畫,至今十餘年,融合多種水墨畫創造之流動技法使之抽象山水獨樹一格,深受好評,曾入選中國文化部藝術局所辦之「世界華人書畫展」、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主辦之「二OOO年中國當代水墨新貌」等,並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
部落格「爸爸媽媽姊姊妹妹,還有毛毛」深受網友喜愛,獲第四屆全球華人部落格大獎評審團特別獎。
成英姝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曾任環境工程師、電視節目企劃製作、電視電影編劇、電視節目主持人、勁報出版處處長、大成報創意總監兼整合行銷部總經理。在各媒體發表小說、散文、書評、影評等。作品探討都市的現代性演化下尋找性別和身分對位所面臨的侷限與非侷限,荒謬劇場風格的黑色小說手法,以幽默諷刺的文字和懸疑的說故事技巧呈現都市景觀蘊含的想像張力。除文字創作外,也涉獵各種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出版攝影及繪畫作品,並舉辦裝置藝術展。獲第三屆時報百萬小說獎首獎,文建會選為二○○○年十大文學人。作品包括《公主徹夜未眠》、《人類不宜飛行》、《好女孩不做》、《私人放映室》、《女流之輩》、《無伴奏安魂曲》、《男妲》、《Elegy哀歌》等。


 我曾是流亡學生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摘抄一些段落,与大家分享这个八旬老人平和的思绪和记忆里的那些瞬间。夜游玄武湖我在南京的时候,很喜欢到玄武湖去玩。去玄武湖一定是在新街口乘马车,因为那个时候抗战刚刚胜利,日本人走了以后很多漂亮英俊的战马都留了下来,被南京人偷买下来,用来拖马车,所以南京的马车很多。到了放假,我就喜欢坐马车,我不爱坐马车上客人坐的位置,我喜欢坐在马车顶,就是跟马车夫坐在一起,虽然有点危险,但很有意思。有一次不是早上去,是中午去的,在新街口我买了十个南京的火烧,那是把面团里面放了葱,做成一个长条子,卷起来成圆形,放在锅上烤,非常好吃。我还买了南京的酱牛肉,卖酱牛肉的把牛肉煮得非常烂,变得像胶一样,一锅差不多有十斤,店门口放着一段很大的树干,牛肉放在树段上,你要买多少他就切多少给你。很好吃,皮,肉,筋都煮得化了,我就买个一斤多两斤。那时我年纪轻,食量很大,买了以后上马车到玄武湖。那时是中午,我还不想吃东西,进了玄武湖,因为规定到了玄武门就要下马车,我就走路进去逛。玄武门里面的风景非常美,沿途都是樱花,一直到五洲湖,我去的时候正是樱花盛开的时候,沿着湖散步,意境非常美。湖边有个亭子,此时已到了下午,我坐在那里吃烧饼和酱牛肉。坐在这湖边上,向对面一看就是鸡鸣寺,我一个人在那儿游览,玄武湖游人非常多,但我跟他们不太招呼来往。我还买了弹珠汽水,一面喝汽水一面吃东西,时间很快就溜走,转眼之间就到了傍晚。傍晚的玄武湖,没去过的人不知道,从五洲湖望夕照的方向看,栖霞山在远处环绕着,非常美。这时我察觉了什么严重的事情发生了呢?就是玄武门关了!我出不去了。好在我买的吃食很多,我心想,干脆在这里过一夜算了。那时也没什么牵挂,我一个人在南京,老师也不会管我们夜里没回来,没人会查问,所以我想不回去也没关系,打算在那里过夜。玄武湖到了晚上,太阳虽落山了,尚有余晖,红色的天空发着亮光,如金子宝石,山峰与山峰之间的空隙就透着这种金光,真是太美了,好像不是人间。我坐在那里出神地看着这种景色,慢慢的,月亮就升上来了,红色的霞光还没有消退,星星已经出来,那种境地,是少有机会看到的,落日余晖与初生月光和星星并置。我不觉得害怕,也不觉得寂寞,也不担心在那里过夜要怎么办。玄武湖里没有警卫,荒凉一片,胆子大就可以享受,胆子小就恐惧,我那时候很小,才是高一高二的年纪,胆子很大,我只想好好享受夜里的景色。这时不知是否是从栖霞山传来的钟声,那低沉的钟声来自很远的地方,后来有人告诉我栖霞山晚上和尚做晚课,会敲很大的钟,那钟声低沉,能传得很远,听着感觉像是能穿透人的心,逼使人面对自己内心深处,想到自己做了坏事还是好事。但我只单纯觉得那是种美。我望着暮色笼罩的美景,不知时间竟过得那么快,等我警觉过来,都已经是深夜了。我也不怕有蛇或者其他的可怕动物,就好像我身边什么也没有,只有宁静中夜晚的玄武湖,我好像和自然打成一片,我就融合在这美景之中。这让我开始想到自己为何来到这个世界,将来又往哪儿去的疑问。但是战乱严重,共产党快要过江了,南京要乱不乱,到处有种紧张的气氛,难民非常多,那种情况下,白天还没什么感觉,到了晚上却会突然想到,这样的战乱边缘,中国将来究竟要变成什么样子?深夜一个人孤单的在幽静的景色下,想到战争的恐怖残忍,心里的感受变了,所有的美景都消失了,只想到人生何去何从的不安。那时我才是十六七岁的小孩,就有这种暮鼓晨钟生死边缘挣扎的感受。战争的发生已经是必然,苏北已经被共产党占领,马上要到江南来了,国民党的军队勉强维持江南的平静,一旦南京也陷入战争,情况会变成怎么样谁都不知道。这是一种奇妙的境界,仿佛梦幻之中我觉悟到一切皆为人生的必然,谁也逃不了,这不是谁造成的,人是被安排在这样的情景里,这让我意识人是多么渺小,人不能主宰什么,不能主宰你的现在,不能主宰你的过去,你的未来也不能主宰,只能听其自然,我想这就是宗教产生的原因,人对面对生存的境遇感到无能为力。于是我想着从今以后,我要生活得很自然,随其自然而生活,不去做任何勉强,因为一切遭遇都不是我能左右的。和尚的身影前阵子到台北去,走到重庆南路,看到尼姑在那里化缘,穿着杏黄色的袈裟,我突然想起,在我们兴化,印象里不曾看到尼姑化缘,倒是我很喜欢看和尚化缘,那和尚的整个装扮,简直就像把庙带在自己身上一样。我小时候凡有和尚化缘,我都很仔细慎重地看着,和尚背后背着一个方箱子,像个小庙一样,里面有尊菩萨,菩萨前面还有香炉,香炉还点着香。前面手上则拿着个铜的像酒盅一样有一尺长的小钟,另一只手拿着个棍子敲着钟,嘴里不断念着经。从化缘的和尚身上仿佛就看到一座行走的庙宇。有菩萨,有香炉,有燃香,有念经,有撞钟,岂不就是一座庙么?整座庙的形象活生生就在化缘的和尚身上,和尚一路走,一路念经,脸上没有表情,穿着黑色或灰色的僧服,脚上穿着僧鞋,人们给他的钱放在钵里,那钵就挂在身上。和尚的身影传达给人的感觉,我总觉得比较起来台湾的和尚很不一样,佛光山那个星云是我小同乡,扬州人,脸上的样子看不到佛教的精神,不像和尚的模样,倒像经商成功的资本家,言语中听不到宗教的精神。说到此,我想到一件事,在动乱的时候,因为恐惧,人就会丧失对生存的信念。日本人从满洲国南下成立伪政府,很多其他地方的有钱人也逃到兴化来,我小时候有个来自东台的有钱士绅,到乡下来避难,当时共产党已经渗透苏北,他就住在我家。有一天晚上,他把白布挂在墙上,叫我坐在桌子旁边,盯着布看,看布上有什么东西。这个法术需要一个纯洁童男来看,所以就找我去,依据白布上出现的东西来判断时局的变化。我说没有啊!他说你再看。我说没有啊!他就执意要我看。那时候所有家里的人,十几个,有佣人,亲戚,住在家里的客人,都站在旁边。我看了半天,实在被逼得没办法,我就胡扯了些鬼话,他竟然都相信了。这些人此时已经完全丧失原有对现实的信念,依赖一些幻想,借助神明,作为活下去的力量。共产党女先锋。。。。过了大概有六七年,小团(厨子的女儿)回来了,和从前一样对母亲很尊敬,一进门就跪下磕头,告诉我们她是去延安念书,当时共产党常吸收年轻人去西安受训,连我也被接触过。小团这女孩也是胆子很大,她回来以后就去找县长李恭简,是替日本人做事的汉奸,她见了县长,说明她的任务,李恭简一听吓昏了,她说你替我把地方首长都招来,我明天要跟他们开会。隔天警察局和法院的首长,还有各区区长都被找来,她也不怕被逮捕或他们对她会有什么不利,她告诉他们,若希望兴化的人民平安无事,就要听她的,做到以下这些,包括接收共产党的命令行事,还有地方上要把粮食送一个比例给共产党等,如果办不到,共产党就要攻城了。这些人听了表面说好,事实上却没有照做,没隔一个礼拜,共产党就攻城,打了六天五夜,这事我提过很多遍,当时放眼望去到处一片火海。不过,共产党有下令不准伤害老百姓,奸杀掳掠这些一概不准做,共产党也真的有遵守。小团宣布凡是家中有伪组织的人,就是汉奸,通通交出来。很多家里有曾帮二十二师做事,甚至与伪组织只要有往来的人,女儿嫁给二十二师的人的,有的跟二十二师的人是朋友的,都被抓起来。当时杀了很多人。就如我提过的,包括县长,师长,参谋长等等,通通被枪毙了,叫做人民公审,在校场,也就是以前阅兵的广场上公开被枪决。这些人都是兴化几代的士绅,都是前朝做过高官的后代,他们被枪毙,兴化人心里好高兴哪!表现出非常愉快的样子,家家放鞭炮庆祝。乡下见闻。。。。乡下的农田,一下去都是几十亩,所以要在中间挖水槽,积水用来准备灌溉稻田。水槽挖得很深,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那个水槽,里边的水是碧清的。水里长着水草,那光影的颜色有红的有绿的有黑的有蓝的,各种颜色,就像画得最好的水彩画。水草中有各种水中生物,小鱼在水草间游来游去,感觉就像现在的水族馆,但还不止,那在水面下形成了一幅立体的彩色水彩画。从上面往下看,有二三斤重那样的鱼,也有的一点点小,各种各样的鱼都有,各种颜色,形状,形成的美丽水彩画,这是人所画不出来的,大自然生成的使得你看得感动莫名的美。秋收与孤雁乡下的农人工作量很大,一整天都没有时间休息:收割的季节,打谷都是在晚上吃过晚饭后,白天把在田里割起来的稻子铺在打谷场上,用个石头滚子让牛拖着去碾稻,把稻从穗子上碾下来,总是一夜到天亮。我喜欢晚上睡在打谷场的稻子上,那上头有一股清香,闻起来非常舒服。我仰着睡在那儿,晚上打谷的农人会随口唱着歌,内容就是农田里的工作,日常生活的情形,还有描述心目中的女孩,那歌曲不悲不喜,有种说不出的深沉 沉厚的感觉,听起来很动人。我看着天上的月色,夏秋之间天上万里无云,有时候有一两只孤雁飞过。雁总是成群的,但夜里就偶尔有落单的雁在月光下飞过。也不知道是因为看到人,还是自己抒怀,发出一声长叫,衬着农人的歌声,真是美。关于晚上孤雁的叫声,民间有一个传说,说那是天上九头鸟,它本有十个头,被人砍掉了一个,那鸣叫就是九头鸟的声音。总之,在那样的夜里,闻着稻的清香望着天空,听着农人的歌声和孤雁的鸣叫,感觉仿佛不在人世间,我就这样入迷地睡在那里动也不动。农夫对我非常好,看我仰在那儿很久没动,紧张地跑来问,大少爷怎么了?我说我在欣赏天上的月色,感受初秋的凉风,他笑笑走开了,我感到乡下人的纯朴和对人的关心。到了半夜我很依依不舍离开,我走了以后,农人继续忙碌着,一直要到黎明鸡叫的时候。附上昨天的日记:前年读过一本《走过硝烟的梦--- 一个老兵的画中人生》,是一个儿子为老父亲写的传记,他父亲,书中的“小胖子”曾是河北富裕乡村读书人家的孩子,小时候善画,十二三岁参加抗日 ,是部队宣传队和油印小报的小画匠,扛枪携笔经历过抗战,内战,朝鲜战争,九死一生,是个性格温和内向的老军人,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上鲁艺当画家。文章写得很质朴,虽然有些章节内容重复拖沓了些,但能理解那是因为老人的回忆是断续不连贯的,执笔的儿子也不是专业作家,他只因对父亲怀着深深的眷爱而整理了父亲动荡一生中保留下来的所有作品,用那些黑白的画作和文字记录了当事人在战争连绵的岁月里所有的跋涉和梦想。读罢掩卷,一个穿着肥大军装爱画画的小胖子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脑中,还有那整个场景中展现出的绿杨麦浪清清河荡,平原上与侵略者周旋的河北军民,以及闪烁其中无意描画的民风民俗。书中有个小小的细节至今难忘,抗战时河北游击区的百姓为了游击队的安全,把家中养的狗全都杀死,连片的村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听不到狗吠。作者,主人公,书中涉及的一些有名字无名字的人物都是平凡的人,但是平凡人有平凡之美,而且平凡并不妨碍他们怀有深刻的人生体验。还有《柏杨回忆录》,王鼎钧的《左心房漩涡》,从书中读到那个时代,朴素而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在异族入侵,纷乱动荡的岁月中所经历的压抑追寻挣扎,所经受的磨难,苦中作乐的呐喊和欢笑,所有的起伏平抑,都与家国的哀乐兴衰紧紧相联。同时,借着记述者的腿脚和眼睛,借着他们惊人的记忆,我们得以穿过时光厚厚的帘幕,看到当时的山川风物,流动的虽然褪色但却鲜活的祖辈生活的真实场景。前些日子,读《合肥四姐妹》,是大家之笔,无论著者译者都功力深厚,不过我觉得最吸引人的是较前部分的内容。这部分章节很细致地述说四姐妹的祖辈渊源,家族结构,生活习惯和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其中很有趣的章节,是关于保姆佣人的详尽记载。那些来自民间的角色,带着各自的身世性格,让人从中咀嚼出浓浓的兴味。读到后来,对四姐妹的个人生平倒是兴趣寥寥。。。她们被人捧得太高了。(尤其是沈张的冗长爱情,那些频频引用的信笺,兆和的患得患失都让人昏昏欲睡。)最近在图书馆扫到一本一对台湾父女共著的小书《我曾是流亡学生》。装帧很简陋,烫塑封面,吸引我的就是这个标题和印在封面上的“成汤口述,成英姝编辑整理”两行字。拿到手,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书中的“我”是苏北兴化的世宦子弟,从小生活富足并受到传统诗书启蒙,但安稳生活被军阀土匪猖獗和日军入侵打断,从少年时开始经历逃亡离乱,在流亡中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教育,最后到台湾当了一辈子教师。而今到了人生的暮年,在作家女儿的帮助下在部落格上完成了对自己流亡生涯的回忆。作者用简朴平和的语言 写下对乡土,祖先,亲人,农民,战争,文化,风俗等等的记忆,这种回顾仿佛是放电影,让平时在豆瓣上常常看到的黑白老照片活了起来。读这本小书,收获的不仅是对那段历史山川的记忆,还深切体会到每一个平凡的人生其实都是宛转跌宕的流水,很多人应当把它记录下来。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用老年的智慧,重新审视那些记忆中的断片,让温暖美好的东西永恒温暖美好,让冷酷愚蠢的事物现出它本来的样貌,让当初没有明了的事情经岁月沉淀后现出清晰的轮廓。。。抚平愧疚,思索缘由,讲当时不能讲的话,抒发当时无缘抒发的情怀。这大概是人生将尽时最好的告别方式,让胸中的块垒消解,老迈的心境圆融,留给子孙血脉相承的记忆,给自己留下的则是自尊。很有感触的是她女儿在后记中提到的:“透过父亲这种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变乱,有他的价值。爸爸不是学者,不是意见领袖,不是什么大人物,也不是军人,不是革命分子,不是被战争迫害践踏到多可悲的人,正因为他是这么个中间的人物,才可以用这么温和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普通人的身份,我们更愿意相信其中夹杂最少的雕饰和虚假。同时真正的智慧是直白简单的,并不需要多少的诠释,有时候不经意的真情流露,会蕴含明易的理性。能够在老年写出这样坦坦文字的人,让人敬重。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生长剧都让主人公拥有这种资格。能够一字字为父辈还原出人生步履的儿女同样让人感怀。他们都是有福的人。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生活的价值。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