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ISBN:9787805677927
作者:(法)阿尔贝・加缪
页数:290页

作者简介

《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书籍目录

目次
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
――谈谈加缪的《局外人》
局外人
法官―一忏悔者
――谈谈加缪的《堕落》
堕 落
荒诞・反抗・幸福
――谈谈加缪的《西绪福斯神话》
西绪福斯神话


 局外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8条)

  •     只觉得读的时候很压抑,默尔索好像跟我们不是同一世界的人。他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似的,只是应付一下。好久以前读的,甚至内容都不太记得清楚了。只记得开头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默尔索请假去参加他母亲的葬礼——如果他的老板不准他的假的话,可能他就不会去参加葬礼的,我想。那是怎样的一个葬礼啊,在那样的天气里,还有那样的一个小老头贝莱兹。都忘了,可以再看一遍。
  •     活在当下也好,珍惜眼前人也好,比起对固有社会观念和既定行为模式的反抗和批判,我倒感兴趣加缪所拟定又暗暗赞许的这种生活态度。主人公默尔索对生活既冷漠又敏感,在妈妈的葬礼上不哭却能够欣赏出牛奶咖啡的温润;对巴黎的工作机会兴趣缺缺——“很脏。有鸽子,有黑乎乎的院子。人的皮肤是白的。”但为办公室卫生间干手毛巾的湿度而找老板谈话;没有和名声不好的邻居莱蒙做朋友的积极性但在对方提出写信和作证请求时觉得“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也在后者情绪不稳定地返回危机重重的沙滩时主动陪同;在法庭上没有寻求有利自己辩护的欲望却由衷感概其辩护律师的”才华大大不如检察官“;对神甫伟大的“父爱”不屑一顾但因为他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而爆发怒气;以及时时刻刻对太阳的在意、对空气中灰尘的凝神、对浪花的感受、和情妇躺在床上没关窗户就“感到夏夜在我们棕色的身体上流动,真舒服”。默尔索自己说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他的感情混乱。真是中肯的自我评价,毕竟最后偶然的杀人罪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太阳眯了眼。但我并不因此认为主人公是完全感受性的动物,因为选择用感受性去生活之前早已铺垫了理性超脱的思考。既然承认不能改变妈妈去世的事实,守灵和送葬又如此让人疲累,哭的意义何在?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已经被明知不能有所改变的现实打消,去巴黎又有什么值得激动的?交道的人虽不足以称为朋友但端来猪血香肠和葡萄酒,有什么理由为生硬的道德拒绝代笔一封谴责情妇的信?为罪行申辩是毫无意义的,那就索性仔细听听检察官和辩护律师的逻辑和辩论技巧再评出个高低来吧。宗教不可以阻止绞刑这不可逆转的进程,哭哭啼啼的来占用我最后可思考、可感受的时光可就让人恼火了!默尔索选择把握他能抓住的,享受他能获得的,而不在意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哪怕社会观念认为实在是有伤大雅的。快要走出象牙塔的现在,尤其钦佩默尔索的这种任性。社会的枷锁又岂止“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哪里不是迎合,哪里不是隐忍,任何违反社会基本法则而胆敢与社会不一致的人,会被社会及守护社会的法律所抛弃,受到最严酷的惩罚。所幸的是,又似乎存有一种侥幸,默尔索不是起义者的形象,而是过自己小日子的平凡职员,只要我们每个人避免偶然的杀人重罪,不哭和不羁并不会被拿上台面追究,好像也可以偷偷摸摸的凭着感受性纯粹生活一段时间。加缪说,荒诞,就是确认自己的界限的清醒的理性,而荒诞的人,是那个不否认永恒、也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的人。与其说是默尔索,倒更让我想起道家的无为而治来。年轻气盛的时候大概很难承认自己的能力是不能改天换地的,因着填不平的企图心,倒觉出社会对自己有多严重的要求和期待。早点认清自己的“力所能及”,既不与自己较真,也不与社会多纠缠,才能成为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所释义的智者——那种靠己之所有而不把希望寄托在己之所无来生活的人。美国版《局外人》的序言中,加缪说莫尔索,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这种激情在检查官先生的逻辑中虽然是极度憎恶的空虚,甚至是连整个社会都可能陷进去的深渊,但却足以让默尔索临死前发出震惊世人的感叹,“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如果是这样的话,被检察官先生指责,“我与一个我连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承认的社会毫无干系,我不能对人类的心有什么指望,因为我对其基本的反应根本不知道”,又有大不了的呢。在我的人生中,只有这一个“我”的感受才作数不是吗。关于“局外人”的题解,宏观是主人公自绝于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准和传统行为模式,微观是法庭审判中作为被告当事人的无足轻重,辩护律师第一人称“我” 的口吻排斥默尔索,把默尔索化为乌有,乃至“从某种意义上,他取代了我”——倒有点好奇这是不是行之有效的辩护策略(没错就是要曝光我法律学生的属性)。看书前想当然的则是某个被孤立的可怜虫形象。如果有人能科普一下法国统治阿尔及利亚这一历史背景在故事中的隐喻就再好不过了。【完】1:53PM Thu Oct 15, 2015
  •     “不知道”的幸福——读加缪《局外人》在我看来,《局外人》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三次死亡:首先是小说开头的“妈妈”的死;中间是枪杀阿拉伯人;最后是莫而索自己被判死刑。对于这样的故事安排,加缪的另一部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中有一句话可以为我们提供解读思路:“人人都活着,好像谁也‘不知道’似的,对此人们的惊讶总是不够。”在对这句话中的双关语“生动”赞叹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个关键词:惊讶。是的,对“活着”的惊讶。小说中依次出现的三次死亡,莫而索的身份都在随之变化。如果说,在“妈妈”死去的时候,莫而索与死亡所发生的关系还只是以儿子的身份参加一个葬礼的话;那么,枪杀阿拉伯人则使莫而索的身份变成亲手结束一个生命的体验者。而小说的最后一次死亡——莫而索被判死刑时,这一身份终于变成与死亡亲密接触的当事人。可以说,正是在对死亡的一次更近于一次的体验中,莫而索终于由于看清这个世界而张大了“惊讶”的嘴巴。他终于理解了活着的幸福是什么,以至于他在小说的最后“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他说:“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我们有理由注意到《局外人》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小说第一句话就让人心里猛地咯噔一下,但随后的一句又立刻将这种沉重轻巧地化开了。应该说,这时的莫而索仍然是一个“局内人”:他和世界相处融洽,有工作,还有和大家一样的业余生活。“妈妈”的死对于他而言,仅仅只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而已,发生在昨天或者今天,区别不大。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小说第一部中莫而索的“怎么样都行”的处世原则,怎么看都是“随和”,而且甚至是,随和得一塌糊涂。小说安排这样一个“随和”的人被世界抛到“局外”,从艺术的角度上说应该是相当典型了。在小说里的第二次死亡,枪杀阿拉伯人之前,莫而索曾有一段这样的独白:“我全身都绷紧了,决意要战胜太阳,战胜它所引起的这种不可理解的醉意。”相比于之前的“局内人”,这时的莫而索虽然已经体会到了自己身上的非理性,但这与后面在监狱中莫而索的顿悟——觉察到人与生活的分离和清晰地认识到非理性相比,仍然还只能算是处于混沌之中。与其说在法庭上是莫而索被检察官宣判了死刑,倒不如说这是一场人类的荒诞行为在“局外人”默而索面前的集中表演。而这其中最令人震撼的一个细节莫过于:“院长看了看他的鞋尖儿。”毫无疑问这个行为是非理性的,但与这个“非理性”行为相对应的是,人们却一直在以一种自以为的“理性”解释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并且毫不怀疑。以至于,当检察官将莫而索之前所做的一切都用原因来“所以”莫而索杀人时,连莫而索本人听了都这样说:“我发现他观察事物的方式倒不乏其清晰正确。”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的莫而索不同于前两次,他已经很明确地知道世界的荒诞了:“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小说的高潮发生在最后神甫与莫而索的冲突之中。如果说检察官虽然是“局内人”,他所相信的东西还有些东西“不乏清晰正确”的话,那么,神甫这个“相信”有神,并且信以为真的人则是“局内人”中最典型的人。我们看到他对莫而索的心里话竟是:“我知道你们当中最悲惨的人就从这些乌黑的石头中看见过一张神圣的面容浮现出来。”而莫而索对此的态度是:“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冲突在这里爆发,我们看到一直以一种面无表情的语气叙述故事的莫而索突然咆哮起来,他向神甫发出了一系列的反问“这有什么关系呢?……又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关系?”我在此突然想到的是王小波关于“派”的那个隐喻:比起长安城四四方方的君子来,其实“派”更代表着这个世界的本质。仍然是《西绪福斯神话》中,加缪强调道:“我感兴趣的不是荒诞的发现,而是其后果。”以此为依据,我们有理由得出这个小说的主题探讨的是在最后才出现的幸福,尽管这个结论带有个人倾向的色彩,但这无可厚非。我常常看见人们把《西绪福斯神话》里的“幸福”和这里莫而索的“幸福”混为一谈。而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两种幸福。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加缪列举了三种解决荒诞的方式:第一种是自杀;第二种是哲学上的自杀,也就是回到荒诞中去;第三种是斗争。西绪福斯的幸福正是斗争的幸福,斗争本身就可以充实人的心灵,所以加缪说:“应该设想,西绪福斯是幸福的。”而莫而索的幸福却与此不同,他在向神甫咆哮时喊过一句话:“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所以说,莫而索最终理解的幸福是:他对生命中每一刻体验有着真真切切的把握。再一次引用这句话:“人人都活着,好象谁也‘不知道’似的,对此人们的惊讶总是不够。”莫而索在这里之所以不属于“人人”所指向的范围的关键在于,他发现了荒诞,而正是因此,使他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理性的界限在何处,使他对每一刻体验的理解有着最真实的把握。换句话说,莫而索的幸福,是“人人”所“不知道”的幸福。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荒诞的人
  •     本来写的是碧蓝的海岸和拥挤的法庭,却总想到渺无人烟望不到尽头的戈壁大漠黄沙…奇怪的联想
  •     哲学吗……
  •     再读一遍
  •     难道就真的不抱一点希望嘛?也许应该这些,应该。当哲学陷入沉思时,这世界本就荒诞无稽。
  •     我放弃了世界,世界也抛弃了我。
  •     默尔索处世的方式很特别,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态度让我很意外,想说是随意但又觉得不准确。不评价别人,没有爱恨分明,没有黑白对错的分明,他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想法的体系--独立于这个世界的。 讽刺了道德和法律体系,在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大事的事情上却让这个人成为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用反人性的道德偏见来判断一个人。 道德,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道德,实际上并不客观,而且远离人性。暗中规定了各种情况下一个“道德的人”所需要做出的反应,但其实这些反应并不是在该情况下一个“自然的人”会产生的反应。实质上做出这种反应与否并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一个邪恶/善良的人。
  •     荒谬。
  •     很喜欢郭宏安的“谈”
  •     抛去了感情与道德只剩存在主义的真实。真实又疏离地活过。 怎样都行。这一切毫无意义。这并不重要。
  •     好晦涩
  •     And freedom, oh freedom well, that's just some people talking, your prison is walking through this world all alone.
  •     如译者郭宏安说的“平淡但深刻 枯燥但有哲理” 幸亏短小精悍;译者的序言会对理解有帮助;法国小说总是离不开断头台…
  •     理智,荒诞,由始至终都像是局外人一般。「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
  •     my daddy in another universe
  •     读不懂,给五分
  •     唔,居然和最近的心思是一样的
  •     没怎么看懂。存在主义,荒诞?我觉得我自己有时候跟男主的想法挺接近的,对社会生命悲观的时候。冷漠,麻木,无可无不可。庄子妻子死的时候还唱歌呢,但是也没被人控诉啊。所以如果是贬的话,具体贬在哪里,也不清楚。男主也不是没有思考过人生,只是他的结论是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完全悲观的。他活得不耐烦,但是又不想死。所以到了被处刑的时候,也没有惊慌难过。
  •     世界是荒谬的 出路是没有的
  •     第一本加缪,我只能说我没看懂,以后会再看。
  •     充斥著對生命的厭倦 然而不得不承認人生本就是這麼無趣 母親的死 領居家的狗 發生過關係的女人 甚至現在死和二十年後死 對我來說本沒有任何意義 一切不過衹是存在而已 从人生中尋找人生的意義 本就只會是一場虛無
  •     冷漠是吧,谁不是呢?
  •     有些空洞。人对于昨天不必负有责任的吗?一面批评他人有名无实,一面拒绝做严肃的决定,也是可以的吗?《局外人》写了母亲、阿拉伯人和主人公的死亡,《鼠疫》中和这部小说互文讨论的是枪杀案事件,核心问题是人是否有决定他人生命的权力。印象最深的是小报上的故事,想起《秋胡戏妻》。
  •     我没有读很懂!!!我再看一次!!!
  •     我是谁,我在哪里,宇宙的边界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在这里
  •     #局外人# 看到检察官极力证明“我”杀人与我灵魂有关那一段时实在是过于荒谬 任由他人来评判自己的灵魂 是荒谬可笑的 面对亲情友情爱情 “我”是漠然的 事不关己的 最后 因为杀人 成为“局内人” 震撼到我的是狱中思考以及对话 前面的每个细节情节都在为后面铺垫 很舒服
  •     仿佛去了一次海边
  •     我有时感觉自己像默尔索。但是总要为自己找辙,否则路就走不下去了。
  •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故事依然每天都在现实中上演。
  •     不是很能看懂,但是能感受到局外人的深深的绝望,在心情阴郁的时候看这个
  •     荒诞是放大一千倍的真实,异端乘以一千万是乌合之众。关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思考致怀疑,怀疑致抽离。抽离出社会比抽离出自己容易-这又回到灵魂与肉体关系的课题了。莫尔索对于自己肉体统治的方式,类似于早上起来穿上皮囊履行自己名头下的人生,在社会表象均可变的情况下,只有此刻肉体的感觉算是诚实的,这个诚实或许来源于其不可操控性。若被荒诞的社会切断生命,失去唯一真实的感觉,是否只有从容就就死(切断)才算是对自己原则的彻底贯彻呢?但他却开始去寻找十分之一不死的可能。最后一章与神父的对峙写的真好,怀疑一切,怀疑一切。感谢部落氏族时期的神职人员,否则未开蒙我们面对这个厉害的世界该多么慌乱啊。
  •     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的名作,很棒的短篇,我在某天上下班路上的时间读完的。一个于社会无害的人,由于与世俗某些“被普遍以为”的道德准则有些格格不入,触犯了法律却受到了道德审判,并因此被判极刑的故事。故事结局如五月天的歌词“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放弃对判决的上诉,坦然接受极刑,是他对世俗准则所做出的最后回应,彼此不干扰,也不是太坏的结局。荒诞而震撼,小说中还有个更荒诞的故事。。中文名《局外人》,但意境比不上英文版的名字,《The outsider》。
  •     真的是局外人。从始至终站在身外看事物。文中法庭判决那一段印象比较深刻,也是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     其实…还蛮好读的 然而…却不知该如何评价。
  •     背弃他或者反抗他的人,都会被严惩,可他仅仅只是抛弃了社会。人与生活的分裂,人对人本身散发的无人性的厌恶,突然被脱离了宇宙,剥夺了光明,荒诞的人就是局外人,荒诞就是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局限性的理性之人
  •     1942年出版的小册子,早期加缪果然是冷冷的,《鼠疫》的确是5年后的作品了。除了明显的荒诞感,似乎另有一种此在通过虚无为自身建立根据的海德格尔式的主题。主角那副看透一切的拽样挺迷人。阿尔及尔海的描写不断令人想起他的《婚礼集》,后者就温暖许多。书里金句不少,印象最深的却是那句“怎么样都行”。没读过柳译,但感觉郭译还是蛮令我满意的,确有一种异乡感。
  •     2017.2.27。感觉只有最后那段比较有意思……至于故事确实像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图解”。并没有觉得默而索是个多么离经叛道多么与众不同的人,他只不过是活的稍微深刻和通透了一点。任何事情如果追本溯源都存在一个建构和定义的问题,之所以对大部分人而言这些不是问题,那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理所当然的预设。这种预设可能是自觉地,也可能是不自觉的。但是对默而索们而言,这些预设需要被拿出来思考和论证,否则不足以让他们相信其合理性。但感觉《局外人》讨论的并不是虚无,只是一种追问和懒得追问,明白透彻和懒得解释。最后一段的文笔真好。还有他妈妈说过的那句也很有意思:“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     “他们好像是同类,却相互憎恨。”
  •     荒诞主义:在存在主义中用来形容生命无意义、矛盾的、失序的状态。一个事物的基本意义的存在必须要有一个更高的意体来解释,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拥有至高的意义,即使存在也可能并不满足我们。因此,生命是无意义、荒诞的。
  •     看不懂,真有点,看懂了,也有点~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习语文课了,中心思想把握不很准。王小波是不是也是受了加缪的影响,感觉有很多相似的手法。
  •     读完有一种需要停下来默默回味这篇文章的时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所被传递的东西。不是浮于表面的华丽辞藻也不是纷繁复杂的创意构思,但整篇以第一人称来描述的视角和事件,让你就是知道他就是名副其实的局外人。就是知道我应该打五星。
  •     感觉和自己在乎的一个人很像,但是不明白,这真的也是一种人格吗?
  •     无聊哎
  •     3月11日,喜马拉雅听书,《局外人》一篇
  •     开年第一本。怎么说完全能明白主人公的心情。他以感受行事,认为周围一切其实事不关己也是无可指责的。别人觉得他麻木,其实他不过是习惯了独行而已。至于他的死亡,还是要归结于“异端总不能容于社会”。
  •     无法想象再用更精短的篇幅讲述一个更惊人的故事了。
  •     既然是荒诞派,就不与你争辩了。既然是局外人,就安心出局吧。既然靠运气活着的就祈求生在一个好世界吧,做社会顺风车的不要嫌弃车慢。
  •     荒诞无凉
  •     开始读平实甚至有点无味 第一部的最后情节突转 然后就是一气呵成 一口气读到结尾 确实吸引人 局外人也许是一种生存状态 有没有罪是另一回事 默尔索的枪下确实有鲜血
  •     从他入狱就开始想起卡夫卡的《审判》,果然,一样的结局~~~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