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6
ISBN:9787802252929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
页数:193页

作者简介

《阿姆斯特丹》是麦克尤恩1998年获得英国布克奖的作品。莫莉——风华正茂的饭店批评家、才智出众的摄影师、敢作敢为的园艺家,当年曾是某知名外交官的情人——因突发病症不幸去世了。她的死引起了丈夫以及周围朋友的无限思索。大家不约而同地考虑到自己将要面对怎样的生命终点,包括“安乐死”。然而引起大家思考的不仅仅是对于死亡的联想,更多意料之外的谣言与传闻令众人不知所措,所有的一切都因何而来,究竟是真是假……

内容概要

伊恩•麦克尤恩(1948—),本科毕业于布莱顿的萨塞克斯大学,于东安吉利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从一九七四年开始,麦克尤恩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大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图书封面


 阿姆斯特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6条)

  •     1970年,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巴特森做了一个实验。他找来47名神学院学生,交代他们从心理系出发到社会学系大楼,至于到达后的具体任务,则因人而异。在这条路上,巴特森还安排了一位“可怜人”:他头发蓬乱,双眼迷离,坐在大楼前、咳嗽并呻吟着。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决定被试是否提供帮助的唯一因素是时间。那些有充足时间完成任务的被试者,其提供帮助的几率是其他人的六倍。当这些日后的神父、牧师,或者未来的主教得知实验结果后,全都面红耳赤,纷纷忏悔。麦克尤恩出版于1998年的《阿姆斯特丹》,是实验结果的黑色翻版。虽然小说里的人物会骂骂咧咧地说道德是坟堆上的屎,但身为社会上层大人物,他们的态度其实相当务实:道德,请你别挡在路上就行!莫莉,小说里的第一个名字,也是小说中的第一个祭品,自己就是一个麻烦制造者。她的葬礼预示着小说的整个基调,在这个本应该展示人类温情的时刻,到处都是冷漠的味道,四个男人勾心斗角、众人仿佛是在参加火葬场里举办的鸡尾酒会或是画廊开幕式。随后的剧情,就是一连串的下降音符。乔治提供照片,弗农执意刊登,却导致自己声誉扫地;克莱夫为了抓住灵感对强奸案视若无睹,即使被好友弗农告发,更担心的依然是交响曲的尾声。不仅是小说主线人物,道德盲,其实早就象传染病那样蔓延到了整个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身上。加莫尼的政治角色和他的异装癖一样品味低下,他的妻子罗斯在危机面前选择的是保护丈夫;弗兰克为了在报社晋升,大使两面三刀功夫;而苏格兰场的警察,在对待知情不报的克莱夫时,始终谦恭讨好,即使克莱夫第二次认错了嫌疑犯,他们依然可以说服自己“由于行政上的原因,完全可以把第二次指证排除在外”。小说中所有的人都很清楚,很多时候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还要谈论道德,实在太过奢侈了,功利主义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力量。麦克尤恩就像一个心理学家,饶有兴致地搭建了一个个行为环境,然后一脸坏笑地看着他的小白鼠把自己逼进绝境。与之相配合的行文风格冷冽、简洁,把故事里的人物扔在焦虑的迷宫中,却引领读者一路奔向最后的高潮,毫无停留,这种内外落差,无疑也是心理学式的。以安乐死合法化的城市阿姆斯特丹作为书名,讽刺的是所谓人类的友谊,或许麦克尤恩老头更想告诉我们,丧失道德感就和安乐死一样,不痛苦,却不见人之为人的价值。
  •     读之前完全不清楚小说内容和作者,看名字总以为是描写这个城市的腐朽糜烂生活呢,所以就怀着像其他闲书一样的心态过了一遍,到结尾发现果然不能以名取书啊,便又转回来重新拜读。我看描写人性的小说总是会心情沉重,感觉这样能更好的入戏,获得更深的体会。书中表面上是写作曲家克莱夫和报社主编弗农本来是很好的朋友,但后来却因为某些事情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认为对方活在之前约定的可以对之实行安乐死的条件下,同时向对方下毒结束对方痛苦而反映人性黑暗的故事。但我感觉没这么简单,首先是人物,作曲家克莱夫,主编弗农,有钱商人乔治,外交大臣,这四个人都是女主角茉莉的情人,但茉莉最终选择的是有钱的商人,这就让人很奇怪,文中描写乔治的文字只有寥寥几笔,但怎么看这个乔治也没什么特点可以最终得到女主角的,只是说他有钱,但他可能比有能力竞选首相的外交大臣有钱有势么。文中也没有描写乔治长相出众的文字,但为什么他能最终得到女主角,如果仔细想想,应该能注意到一些细节。首先,茉莉死后邀请她生前情人的地点在火葬场,这是个不适合交际的场所,这能让茉莉的情人们少一些寒暄,从而使乔治有一些男主人的尊严。其次,作为男人,肯定会对自己老婆的旧情人不爽,居然敢堂而皇之的来吊唁,放在大部分人眼里,肯定门都不让进,所以乔治要想办法整一下他们,正好他手上有几张外交大臣的私密照片,所以他把这些交给了报社主编弗农,虽然他本人有着报社的一点点股份,但作为有钱的称号,是肯定不差这点销量的分红的,所以他的目的就是要报复外交大臣,但弗农这边他也会算计到,因为大臣毕竟是相当于部长的地位,有钱有势,被一家小小的报社破坏前途,会没有报复么,所以这是个两败俱伤的策略,可以同时毁掉主编和外交大臣,至于他针对作曲家的,也许会有什么描写我没注意到,因为书是借的,现在不在身边,也无法重翻,但是我猜肯定或多或少会有。到最后结尾,自己的对头们各个身败名裂,或者死掉,也许克莱夫是个意外的收获,他早就算到了结果。这时才构思没有讨厌面孔的真正追悼会,还准备去约会弗农的遗孀,这真是神来之笔,说不定这也是他最早策划中的一部分。就像克莱夫说外交大臣的那样,能得到茉莉的,必有其过人之处。所以本文的乔治,才是真正的男主角,真正的强者。借用一句话:“好好活着,因为要死很久...”
  •     每次看过伊恩的书都不吐不快,这次也是关于用“恐怖”这个形容词来给伊恩贴标签,总觉得有种想要喊出来的认同感,真他妈是太贴切了,这不是鬼吓人,不是忽然跳出个树干粗的大蛇或直径2米的蜘蛛,而是我们许多人童年时期都面临过的一幕——看到一半忽然不想看下去的电视场面,一些东西猝然失落轨道,一些东西转瞬面临毁灭的那种震惊,成年的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再次忍受撕裂。接下来我只能开始给故事泄底了:这本来是一个生者感怀死者,从而重新审视人生价值,寻找灵魂力量的向阳篇章:中年后的男人面临着请人昔日无限生命活力的骤然熄灭,感觉到了惊恐和无准备,决心手挽手一起共同面对命运的不测,坚守体面地死亡权利,但命运既然不测,就不会容忍你准备,不该来的一样来,吞噬你进入死亡的绞肉机。克拉利不是没有才华,弗农也不是没有操守,但是他们糟糕的点都很致命,虽然许多时候未必真的致命,但在这个故事里却很遗憾。克拉利的才华毕竟不是无穷无尽,而对身边环境和人情世故的掌控愿望,其实形成了他才华的土壤,也直接导致他在活力退化之关口格外狼狈。他始终缺乏安全感,也不能容忍“被打扰”,莫莉的死让他无法集中注意力,随便的影响都能是他分散,又不能坦然面对这些来自外界的入侵——有些甚至是他的责任,无奈何害怕失去自己令他恐惧到了极点。弗农的操守也不是坚持到底的,他的职业身份很体面,雄心也不小,但他不仅能力有限,还对自己这种负面状态十分敏感,引发了强烈自卑。他对证明自己有瘾,同时也对背离自己的价值而选择一些外部“更高的”价值有种狂热,甚至不能坦然给自己一点尊重,无论坚持自己还是否定自己,都是他对自己轻慢蔑视的表达方式,给他做抉择的角色和完成使命的任务,真是悲惨。所以克拉利不愿意卖弄自己艺术家的身份来取得特权,希望伦敦警察能等30分钟,所以弗农只能心不在焉摸自己的那活儿,没法对朋友的慷慨做一点坦率回报,所以克拉利认不出嫌犯,所以弗农的老婆连句台词都没有,他们都满孤独,蛮凄凉,他们面对的都是生命的衰退,而对这种衰退的过度戒备更加剧了这种衰退,当你一直意识自己站在悬崖边,你就总有种不可抑制的纵深一跃的愿望,但那毕竟太荒谬了,把别人踢下去会不会更好一些?当一个人认真地把自己后天导致的不利境地归咎于他人时,他便往往失去了改进自己的勇气,从而变得只能向自己复仇,可这是一种成功率极高的复仇,你会害怕的。天空和脚下,放纵与压抑,伊恩故事里这种境遇我们看得很多,如《黑犬》中新生活之路忽然被自然邪魔阻隔,如《切瑟尔海滩上》相亲相爱变不能面对人本的污秽,如《只爱陌生人》激情与死亡十指紧扣,人的处境不会太变,恐惧是我们的本质,而我们拿来对抗恐惧的只有诗意,或者像《阿姆斯特丹》这样,在写实和诗意中穿梭,每个人都难免变成一个克拉利或弗农,年龄徒长,心态却依旧残缺,到那一天,希望我们有让自己我让别人去死之外的选择吧,比如做乔治莱恩,比如做加莫尼,你真的有心理准备吗?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好地方
  •     嘿嘿嘿
  •     图书馆只有这个版本 麦克尤恩不管故事还是写作手法都很喜欢 要自购一本
  •     晚期尤恩
  •     这本拿布克奖还是想得通,里面通俗文学应该具备的特征一个都不缺,好读且能碰到点深刻的东西。但也不过如此。我对麦克尤恩一向无感,总觉得是个养尊处优自我感觉良好的死青年在寻求存在感才写书,这本涉及到所谓上层社会肮脏秘密的更是如此。
  •     没想到是个黑色幽默的故事形式,结构情节轻松也有点意思,但是布克奖?不是很理解。
  •     这本关于都市人性的描述的书。。。写得太好了,如果拍成电影一定也很好看。
  •     恐怖伊恩的小说,这篇最无感。一直读不进去。
  •     【2015.2.14~2.15】仍能引人入胜。弗农被迫辞职离开公司的那一段描写不错。按书中旁人所说、后记所说,克里夫和弗农是相互谋杀,但我想,却可能是他们知道好朋友到了那个在人世无以为继的时刻。不然,克里夫谋杀动机不足。小说并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但还是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故事,伊恩的确是个鬼才。
  •     分水岭作品~
  •     英国调调很浓,个人觉得意思不大。
  •     开头很好,寓意很好,但不喜欢
  •     不愧科班出身,非常学院派的写作手法,显得太工整
  •     大报(broadsheet)翻成了“大幅纸张”,哎呦我艹。
  •     很好的小说,是近来一堆书中,最有成色的好书。只是结尾让人一时微沉重,因为对人生(或者看得见的他人的、书中的人生)有种幻灭感
  •     未亡人大战EX.
  •     开始就知道了两个倒霉蛋必死的结局。值得批判的不止是他们俩之间脆弱的友谊,还有所谓的虚荣,和身处人群却无由来的孤独之感。
  •     掉阶音符
  •     资本主义的人性问题
  •     直到看到结尾才明白书名《阿姆斯特丹》的含义。人类的苦逼的友谊啊……
  •     透过烂得掉渣的翻译,依稀感到麦克尤恩是个文笔和想法俱佳的作家,哪天搞原版来拜读一下(新星你还是老老实实弄你的午夜文库去吧,求您别再祸害经典了)
  •     嗷~我单纯为麦克尤恩来看的好么~!
  •     我们厚重的价值观和脆弱的道德。 我们醒目的面具和巨大的虚伪。 致敬,我生存的这个社会。 我爱你们,我的朋友。
  •     从头精彩到尾,不夸张,这是力荐的!
  •     深深以为这本获得布克奖的书在麦克尤恩的作品里属于不太拿得出的手的,他最突出的俩优点准确与细腻基本没啥体现,属于那种恨不能把“讽刺”俩字儿纹在脑门儿上的写法。个人表示伐喜欢,要包包 = = 我恨我这种读本儿小薄书都得一个月的节奏,什么时候能恢复到怀孕那时候一天一本的状态呢?
  •     交际花
  •     因为翻译看不下去。。。。
  •     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准确细微比喻生动。对人类丑恶一面的描写相当细致,欲望、虚荣、背叛,英式黑色幽默,物质化时代对友情的深思。克莱夫创作音乐的几个片段描写很有趣。
  •     节奏。以及又一个优秀的危机公关case。
  •     潮湿腐坏阁楼的蜘蛛 手电强射下深翠缎子的阴暗流光
  •     好吧其实我没看懂,我只看到了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丈夫怎样在放荡的妻子死后使三个奸夫身败名裂自相残杀的乌龙故事。小说告诉我们:睡人老婆者不得好死。
  •     诠释了文学中的音乐性,例证了优雅的阅读体验有时比作品本身主题的高度更加重要。换句话说,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不如说是麦克尤恩的一次写作表演。
  •     没被剧透的话还挺有乐子的。不过这不是期待中的麦克尤恩。
  •     做坏事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
  •     初读前面几章一直在猜测此书的主题是什么。所以一直很着急的想要往下读,好奇他到底想要告诉我什么样的故事。本书中莫莉作为一个离世的人,女主的地位却是不可撼动的,从头至尾都贯穿其中,好像每个人的命运都跟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真是一个厉害的女人喂。读到后几章才格外意识到,不管是照片事件,还是每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那一对好朋友的结局都让我忍不住感概,人啊,人啊,躲不过虚荣,躲不过嫉妒,躲不过太多人性里自带的弱点,本来就是来人世间修行一场,我们还是各自为安就好,不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别人的手上了吧,想想就让人害怕,谁知道下一秒我们还是不是好朋友捏。活着就是很好的事情,做点好事,犯点小错,别伤害他人,别行使死神的权利。
  •     非常 非常艰涩
  •     《阿姆斯特丹》中的两位分别把守着两种原则,代表着两种从根本上对立的价值观:作为报社总编的弗农认为社会公德是第一位的,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情况都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而作为艺术家的克利夫则认为个人权利是第一位的,任何以牺牲个人权利达到目的行为都是卑鄙无耻的。他们之间的对立既代表着社会观念上的对立,也体现着社会价值的演变。 麦克尤恩的作品缺乏深沉的诗性和戏剧感染力。他的写作构思很少出自对某类型人物命运的关注,而是一些小的偶然而生的模仿动机,如果我们跟着他的书读,会看到一个与世界接触得非常宽广的精神,其关注的重心怎样缓缓的移动。
  •     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居然还获得布克奖!
  •     虚荣的力量 另 政客 商人 艺术家 报业主编 这设定有意思 再另 我的red rose试香纸找回来了!
  •     【公共之敌 (评论: 阿姆斯特丹) http://t.cn/zWRU1qU 】想到这首Protect Me from What I Want --Placebo http://t.cn/hBLhWo
  •     为什么它忽的布克奖?
  •     英国小说是不是都有那么股子阴冷潮湿的气。这部没有海滩那么酣畅淋漓。
  •     第一本伊恩,吊吊吊!这技巧给满分。
  •     为了搞垮或报复政客,公开他的不犯罪不损人的隐私爱好是道德的吗?!另外译后记里用了“变态”这个词,我很不高兴。不剧透啦。
  •     没看完,翻译的极烂
  •     他的小说让人颤抖 没有典故没有技巧上的渲染 不夹杂私货不夸耀自己的知识量 但在人物行为和心理上 精准的不行 阴暗面表现的写实和邪恶 不简约也不过度描述 精密叙事同时还不放过人物最深层的剖析
  •     语言描写有些隐晦。。。触动最深的是作曲家去荒野解闷获取灵感的时候,描写真的很优美细腻。整体故事还是很引人入胜的,伴随着音符下降的道德堕落,最终以死亡结尾,戛然而止。
  •     通俗、完整、可读性较强,但是缺乏超越一般世界的内容。
  •     人心
  •     文风挺冷峻,像没有背景音乐的电影。对作曲过程的描写令我惊叹。笔墨花在很多似与主题无关的地方,真实意图从这种掩护中得意地搔着我的心。本来应该是我喜欢的书,但他的阴郁始终让我不快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