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與醫學》章节试读

出版社: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2-5
ISBN:9789571926896
作者:川田洋一
页数:166页

《佛法與醫學》的笔记-第2页 - 譯序

  我們因貪嗔痴慢疑…而造作出來的惡業,常會給自己以及自己周圍的人在身心方面多少、多大痛苦的後果呢?依照佛教的説法,這其實是很難估計的,因爲這個“傷疤”生生世世都會跟著我們,如影隨形。
  這個“傷疤”恐怕首先是對我們自己的染污。
  依據佛教的主張,生病是“果”……當我們起貪、嗔、痴、慢、疑…時,也正是我們在殺害自他體内細胞的時刻;換言之,煩惱生起時,自殺和謀殺他人的行爲就宣告成立。這種行爲的全部後果,絕對是由我們自己去承擔的,絲毫不能倖免。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之餘》(卷第十二):
  問曰:我雖常故不可殺,但殺身則有殺罪。
  答曰:若殺身有殺罪者,《毘尼》中言:「自殺無殺罪。」罪福從惱他益他生、非自供養身、自殺身故有罪有福。以是故《毘尼》中言:「自殺身無殺罪,有愚癡、貪欲、瞋恚之咎。」

《佛法與醫學》的笔记-第18页

   愛欲和渴愛、煩惱是同義詞。根據《轉法輪王經》,愛欲大體可分爲三种。即:欲愛、有愛、無有愛。欲愛是物質的、感覺的慾求。有愛是執著存在、有的慾求,指對生存的慾求,也可說是生的衝動。無有愛是不想存在的慾求,是否定生存,逃避生存的慾求,也可說為對死的衝動。無有愛雖然是對生存的否定,但也不外是對相反事物的執著。
  所謂“無有愛”,《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四云:無有愛云何?答:欣無有者,於無有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有愛。此復如何?如有一類,怖畏所逼,怖畏所惱,憂苦所逼,憂苦所惱,苦受觸故;作是念言:云何當令我身死後,斷壞無有;永絕眾病,豈不樂哉。彼欣無有,於無有中,諸貪等貪,執藏防護,耽著愛染;是謂無有愛。
  忽然明白,之所以說執死執空亦是貪,原來是這個道理。佛經之中,能解好多問題。  
  《異門足論》同卷有偈一首:“愛所執有情。心貪有無有。魔軛所軛故。身常不安樂。流轉諸有中。生已歸老死。如犢子愛乳。隨母嘗不離。”
  佛說十二因緣甚深,誠不欺我。

《佛法與醫學》的笔记-代序——《阿闍世王的故事》 - 代序——《阿闍世王的故事》

  「先天性的疾病」——佛教稱之爲業病。但是,令此業病得以治愈的、以慈悲和智慧使業病痊愈的、以及將罹患業病者的痛苦根本拔除的,才是佛的生命。它並非從人類生命的外側被賦予的,而是人藉著自己堅定的意志及努力,從自己的生命深處發出來的。當煩惱的昏暗消失、殘暴的魔性也被轉化為慈悲力時,如泉湧般的佛性,才是治療人類所罹患的「生命之病」的原動力。
  依據經文,在這個時候,將身心痛楚至極的阿闍世王引往釋尊之處的是良醫耆婆。耆婆被視爲良醫,雖是因他擁有當時最高的醫術,但也更是因爲他的言行發揮最大的説服功效,使阿闍世王朝向自己内在的釋尊,汲取佛陀的智慧及慈悲。由此可窺知佛教醫學的基本想法。
  佛教醫學,要求病患本身具有堅強的意志,及不斷的努力。既然佛教這個宗教是徹底要求依自力而證得的「覺悟」,並提倡以達成此覺悟為目的的修行方式,那麽以病患為直接對象的佛教醫學,當然也一貫地要求依自力來治愈疾病。


 佛法與醫學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