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STER-怪物-02》书评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1999-03-01
ISBN:9789573453628
作者:浦沢直樹
页数:210页

三个童话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童话的故事,三个童话,无论结局是怎么构成,它都注定是黑色的,由衷的佩服作者,以及对约翰的小小悲伤

吞噬自己的怪物

不知道天马为什么不断追寻怪物的脚步,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能杀死怪物能拯救人类。一个吃人的怪物,最后还是吞噬了自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怪物

魔幻世界

monster让我了解了人心的黑暗才是最黑暗的地方也让我对monster的出生地布拉格心心念念了这么多年结果 很美好明媚的恋爱之城嘛

被炒作的怪物-----还是不能把Monster作为严肃的文艺作品来看待

本人其实对日系动漫不感冒,除了圣斗士星矢。 Monster是某宅男同学极力推荐的,说是剧情相当成人,内涵非常深刻,Cult程度和David Lynch双峰镇有得一拼的,而且优酷上就有现成的在线播放,如此这般让我终于动了心。 于是就从2008年的秋天开始,每天中午在办公室边吃盒饭边看优酷,每天1-2集,一直看到2009年的春天完毕。 也许是看得并不专心,且断断续续,看完后,云里雾里,但无论如何,NB那是绝对的啊! 什么吃掉记忆,怪物的3个童话,511孤儿院,华约体系, NND 涉猎太广太深了,后来又看了一个Another Monster的后续,简直就是拜倒了。2010年的初夏,我偶然在海运学院门口的一个动漫吧发现了四合一的漫画原本,虽然已经被人翻的破烂不堪,但还是毫不犹豫的8折买了下来,准备在世博会排队的时候好好重温一遍,仔细体会其深义, 打发时间。本周三晚上在6号线地铁上,终于全部看完了! 晚上躺在床上琢磨了一夜,天亮时,怪物随着约翰挨得那最后一枪,在我心里一起被拔了草了, 怪物也就那么回事。不多罗嗦了,总之,看完漫画后,这部作品还是被我拉下了神坛。 最大的感受就是,整部漫画,就是不断地炒作约翰,炒作怪物,怪物的可怕,很大程度上是被渲染出来的。 其实就浦泽直树的能力,思想层面 还未达到能够驾驭怪物此类题材的作品,这是这部漫画的最大致命伤。而大题材如果不能挖掘的够深入,就很容易流于平淡的大道理。 好在,漫画里有很多小故事从小角度进行切入,使得整个剧情丰满,且充满了温情和关怀。本人觉得其中比较明显的不足或者缺憾有如下几点。。。1) 俗烂桥段过多: 大概凡是漫画,到逃脱不了这些。可如果把Monster作为严肃的文艺作品,这些桥段有败笔之嫌。 比如伦克警官和天马医生这对冤家的设立;屡屡杀约翰的失败(就像是看圣斗士冥王神话片,哈迪斯不到最后一刻就是死不掉);迪达这个超级拖油瓶(公路片必选项);伦克和天马最后共聚小镇,共同抗敌;这种情节桥段,一看就是漫画业流水线上下来的,好在浦泽直树处理的还算流畅,另外,那些温情小故事也拉回不少分。 故事的结尾不完全是浦泽自己写的,是其团队完成的,所以才会有烂尾感。2)凑数的人物设置如果说伦克警官和天马的设置已经是俗套了,但好歹还是必要的,伦克警官的思路,判断力,以及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求怪物真相,这条线写得非常精彩。 但除此以外的一些人物设置,就明显体现了浦泽直树的力不从心。首当其冲的就是罗伯特,这个511出来的壮男,说起来这个511孤儿院就是一个宝葫芦,一百个不相关的人都可以从511出来,和约翰挂上关系,从而来填充情节。但这个罗伯特实在也太生硬了,完全就是个为了推动情节需要出现的人物。没有罗伯特,就没有大boss, 没有大boss 怎么能算是漫画呢。。。没有罗伯特,大概可以省下不少事,咱们直接就去那个德国南部,法兰斯.波拿巴多的小镇了,用不着还去救艾娃,约翰可能在休伯特捐书会上就被天马打死了,天马的律师可能早就把天马洗清罪恶了,总之,罗伯特就是拖延剧情用的,约翰其实用不着他,因为,约翰的目的仅仅就是来个完全自杀,让他觉得应该可以看到最后的风景的人,看到最后的风景,让他妹妹做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记忆,安然于世的"怪物"。另外个凑人数的,就是休伯特。 我觉得他对于约翰的最终目的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约翰并非是要做希特勒第二,休伯特的财力和权力对他来说用处不大,也许唯一的用途是通过休伯特来找他妈,可惜他也没利用。 漫画里唯一提到休伯特对约翰的意义,就是休伯特是约翰认为有资格可以看到最后风景的人,所以约翰可以在休伯特旁边忙活一阵,让他陷于绝对孤独。3) 勉强的结局。。且不说 罗伯特作为那个大boss 出现在最后,和伦克警长PK有多么狗血。约翰折腾了半天,最后就是为了要妹妹个原谅,(这点像天蝎座,非常重视至亲的肯定)约翰原来那套忽悠人的东西,一下子全消失不见了,给我的感觉就是,约翰这条线没法再交代下去了,于是,小学馆的智囊团就找了个 “我原谅你”来糊弄了, 感觉像是纱织说的话。。。。还有约翰在尾章苏醒后问天马的话,“你觉得我妈妈当时是想放开谁的手呢,我的,还是我妹妹的” 我真是无语,既然你早就说了,你和你妹妹是一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那你妈放开谁的手对你来说还重要吗,还值得纠结吗? 此外,你妈妈如果放开是你的手,你肯定会觉得受伤害,而现今放开的是你妹妹的手,你却又会想,妈妈原来是想放自己的手的,结果搞错了,这不完全是自己作自己么? 如此想问题,那肯定是要变怪物的,什么都要拧巴着来。此外,还有些逻辑上的硬伤,有些死扣细节之嫌, 就不多说了。总之在结尾上,浦泽直树只是勉强画了个句号,勉强维持住了约翰的光辉形象,差点就让他沦落成一个脑残。说完了一些本人不爽的缺陷,下面做些本人对这个故事的梳理。其实我觉得故事还是挺简单的。1 社会主义联盟时期,东欧的捷克搞了项实验,让优秀的白种人结合生小孩,结果就有了约翰和安娜这对双胞胎。2 双胞胎的妹妹被送去实验了,在4 5岁的时候。 实验结束后,妹妹精分了,而实验的始作俑者法兰斯波拿巴多后悔了,因为他爱上了双胞胎母亲,他不想糟蹋这孩子了,他要洗去孩子的记忆,所以红玫瑰大屋里下毒大屠杀,杀光实验见证者,并让妹妹忘记这段记忆,不要成为怪物。3 妹妹回到家里,哥哥天天看没有名字的怪物已经看了不正常了,他就用了这个故事里的办法,让妹妹不断的告诉他实验的事情,把自己的记忆不断告诉别人,以此达到记忆的转移,结果哥哥继承了记忆,妹妹忘记了。 这个方法后来在511孤儿院里也一直用到。4 哥哥后面的行为就完全参照那个3个故事来进行了,总之,哥哥不断杀养父母,就是为了保证妹妹的记忆空白,而不巧的是,他杀里贝特夫妇时被妹妹看见了,这下坏事了,妹妹肯定知道以前的事情都是哥哥做的了,这样他们兄妹以后关系怎么搞啊,妹妹的记忆也有恢复的可能啊。。。这个时候 和平之神的故事出来帮忙了,哥哥就用这个故事的理论开始忽悠妹妹了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善良的妹妹一照镜子发现自己是恶魔,那怎么办,只能杀了哥哥呗,于是就开枪打哥哥头。结果这招就成了兄妹相见后,哥哥永远的招数,一见安娜就指自己脑门,其实看到这里,我真觉得约翰很傻逼。5 约翰没死成,被天马救活了,和平之神的招数失败了,怎么办! 哥哥只能再次洗妹妹的记忆,洗干净了,赶紧送到海德堡去寄养,自己和妹妹快分开,别再见着了,省得又刺激妹妹回忆起那个晚上,回忆起妹妹的怪物,所以呢,就出现了 丽娜 10岁之前没有记忆这一说。而哥哥会在妹妹20岁生日时去接妹妹,这又是哥哥学没有名字怪物的那一套,因为他觉得 理论上 20岁时,把妹妹的养父母再杀了,妹妹就成为了没有名字的怪物,那个朝西走的怪物,他再吃了妹妹,或者妹妹再杀了他,反正妹妹就能看到最终的风景,并始终待在最终的风景,没有人能叫她名字,她也永远不会再回复恶魔的记忆。 6 结果这招又失败了,被天马救走了,后续的发展,就是在波拿巴多的三个故事里转,不要问约翰为什么这么做,他就是学这三个故事,自以为很牛逼,这么折腾来折腾去,一直到那个小镇的杀人之夜,约翰所谓的完全自杀,其实是要让波拿巴多看到最终的风景,让波拿巴多体会下他那套理论的实际滋味,然后约翰自己被打死,妹妹就又恢复到没有名字的怪物状态,没有记忆,没人认识她,安稳过日子。而妹妹大喊我原谅你,哪怕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我也原谅你,那约翰就得到救赎了,因为,他没必要在让妹妹失去记忆了,妹妹可以原谅约翰所有的怪物行为,妹妹也没必要去忘记约翰,忘记自己的记忆了,因为她能原谅这一切,包括她小时候那个罪恶的实验,你都原谅了那些施加在你身上的实验了,你还会成为怪物吗?你还有去看到最后孤独的风景的必要吗?总之约翰就是一种境遇性强迫症,像祥林嫂一样,反反复复念叨着这三个故事,一切都以这个三个故事为自己的行为指导,而约翰那些忽悠人自杀的言论,比如那个退下来改行私家侦探的警察,那个长在红灯区的小孩,你再看一遍,就会觉得约翰的话很白痴,还不如赵本山在卖拐里忽悠的高明,非常初级。。。。赶着下班了,时间有限,写得也很乱,但基本说了自己想说的了。。。最后要说的是,关于洗涮记忆这个实验,其实确实是可以办到的,我们都可以去追溯下自己记忆的真实性,去挖掘下自己记忆力的黑暗面,当你找到客观的记忆事实后,的确会毛骨悚然。 关于真正内心的怪物,内心的恐怖,绝对的孤独和最后的世界推荐两部电影和一本书法斯宾德的 一年13个月 和四季商人,还有的就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罪与罚 这三部作品都把我看病了。。。。。。。。。。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怪物》中其实探讨了许多主题,串联自然,实属难得。一开篇,作为初出茅庐的医生,天马和自己斗争了许久,才作出了要救约翰的决定。从此富贵无关、名利摒弃,他在这一段里,完成了对自己的第一次救赎。单独切开来看,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励志题材漫画~可命运哪那么容易就放过他,原来自己费尽心思救活的是一个怪物,救了一条命,害死无数人。原来自以为对的决定大错特错,原来自己的救赎,建立在他人的生命上。所以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全心追踪约翰,想要结束自己的错误。最喜欢的部分,是天马医生跟着杀手训练自己那一段,充满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式的悲壮意味。明明是善良和柔弱的普通人,却要学会开枪、学会杀人,从此明知故犯,要踏上和魔鬼一样的路,以恶治恶,那是医生对自己的第二次救赎。因为如此,作者大概心生怜悯,安排一段天马与缅甸小女孩的相处。训练的日子,仿佛是迈入地狱以前最后的平静。他救了那个孩子,让她不用一世生活在“恨”里,他教会其他人放手,自己还握着执念,明知是错的,也不得不握着。越往后看,宿命的意味越重。。。救与不救,都是罪

约翰,请叫我的名字

很久以前的漫画了还不是很懂世事但是却被那独特的世界观深深的吸引。甚至抄下了那个童话童话结局不一定总是完美的一直在寻找名字的怪物总觉得有无尽的悲凉黑夜似漩涡回旋而来天马医生的存在应该是想成为黑暗中一丝光芒人类希望之所在

天马与约翰之我见(随便聊聊)

天马跟约翰,其实很像。天马医生就像约翰的知己一样,因为在全世界所遇见那么多的人之中,安娜是约翰的唯一依靠,他为安娜而活着,然而能够了解他的却只有天马医生,唯有天马医生,能看到终结的情景,唯有天马医生,能了解‘真正的恐怖’--一个真正孤独的世界,一个没有名字,没人认识,没人需要的世界。在天马成为通辑犯之前,天马的内心也是如此,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社会,也无法融入当地日本人的社会,他很孤独,天马连爱都爱得被动。天马在那种人群里总是不经意地流露着落寞的眼神,他不多话,并不表示他没想法。只有当他付出关怀与爱心,认真地救助病人的时候,他找到了存在的‘意义’,他做到真正的自己。成为通辑犯之后,他也失去了‘名字’(因为他的名字不能随便告诉人,有了名字却不能让人叫,还不是等于没有),他更孤独,因为他要去做的事甚至不能跟人商量,他的矛盾和挣扎也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天马追逐约翰,有人认为他从一个小人物,立时变得英雄气概很不合逻辑,但天马追逐约翰,一次次都始终没有杀死约翰,为什么?如果天马真是突发英雄主义,他已经杀死约翰了。他没有杀死约翰,最终竟然还救了他,为什么?俺认为,这是因为:1.天马要对抗,坚守‘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作为医生的原则,如果杀死了约翰,当初放弃救某市长而救了约翰,就变成‘错误’了;2.天马无法杀人,因为他的观念里认为生命非常宝贵,无可取代,不能随便予取予求,这是他的根本原则和‘意义’的立足点;(从他学枪很久,终于对罗伯特开了枪却对自己的行为难以置信的情节上,就可以看出来)3.天马抱持着‘希望’,不管是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人,天马都抱着‘希望’,作为一个医生,他救活人并且给予对方幸福的‘希望’(从很多细节,比如陪病人说话,玩乐,甚至送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对于天马来说,‘希望’是很重要的,甚至比‘女朋友’和‘约会’都来得重要,所以同事看来,觉得他事业心很重;后来天马被通辑,他依然不放弃‘希望’,比如救活黑社会老大,又比如走很远的回程路带给一个退休警察一桶汽油等等...4.天马不愿意杀死约翰,他想了解约翰,所以他追寻约翰的过去,他希望约翰也能体会‘生命的宝贵’,因此他更加不断地保护那些可能被约翰杀死的人们(即使他们过去是十恶不赦之徒)。如果天马代表着‘希望’,那么约翰就代表着‘绝望’,但他们却只是两生花。没有一个,另外一个也没有意义,可以说是正反两面。约翰没有名字(被称为‘约翰·李贝特’的人已经在幼年死了),也没有属于自己的记忆(被带离‘三只青蛙’的人其实是安娜),他也没有野心(对于控制银行业与军火虽然只是举手投足间),他并非以高人一等的姿态看‘人类’,但正像他对小朋友所说的话:这个世界有谁需要你吗?你的存在有意义吗?你为什么存在呢?约翰的潜意识,不正在呐喊着这些问题吗?他不愿意变成怪物,但体内的‘怪物’却要膨胀得将他吞噬了。你想,这样的约翰,他真正要的,会是什么呢?约翰想要个名字,想要属于自己的记忆,想要属于自己的‘家’。所以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失去的,是安娜,因为安娜就是约翰的全部。也就是说,他想被需要,他也想活得有意义。约翰其实非常温柔,他保护安娜,他可以将世界最美好的都给了安娜,所以他‘吃’了安娜所有的记忆,真可谓感同身受,他接受了安娜的记忆,以为是自己的记忆。而安娜则因为亲受过的经历,而遗忘了这些记忆。他为天马医生杀了‘敌人’,其实只是在他逻辑里,理所当然的报恩。还有许多的细节都表现出约翰其实多么温柔,多么善解人意。只可惜这样的人,却没有人爱他,需要他。约翰不是冷血,只是没有人教育他应有的道德伦理观,他也没有在健康的家庭里成长,他在那个疯狂的环境里,意识上唯一的抵抗,就是他没有成为‘领袖’,带领一班疯子去重建国家。约翰追寻并杀害旧社会旧组织的人,看似报复,其实他只是要找出记忆,自己的来历——名字,以及他对这些人的不满。约翰唯一学过解决的办法,只是杀了他们。约翰之所以能进入某些人的内心,只是因为他都了解那些黑暗。可是约翰与生俱来的良知却无法接受,所以他在等待着天马医生,他只曾向天马求救,他只曾向安娜与天马要求杀了自己(一个他认为帮助自己解脱的办法)。也许因为约翰的温柔,全剧自始至终,俺看到的,想到的,全是约翰、约翰、约翰......他的温柔,他的寂寞,他内心孤独的荒漠。俺喜欢天马医生,但俺爱约翰。ulia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怪物

怪物的原形,就是恐惧用一张白纸画下心中最恐惧的形象,那就是成为怪物的自己很好的一部漫画,将人性的善恶都表露无遗,最博爱亦最自私如果医生再有一点点瑕疵就好了,因为太完美了,呵呵

善与恶的对立与统一

故事的主线围绕天马对john的追踪展开.john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他对于记忆的追寻和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是故事的副线.从这两者中还分叉出其他许多细小的线索,由此牵扯出众多的次要角色.约翰的事件历史上确有其事,他曾让整个德国从1986年开始陷入恐慌达10年以上,是与美国的山姆之子齐名的连环杀手.至今,警方还在致力于对以他为首的几大连续杀人案件的调查.安娜作为主角的分身,是故事重要的女性角色.除此之外的主要角色有伦克警官,,葛利马,波拿巴特等.浦泽通过主线展开情节的同时,还描绘出如树枝分叉般的支线情节,借其中人物以表现人性.其中一部分代表人性中复苏的善,包括悔过的警察杀手,救赎的黑道保镖,醒悟的酗酒父亲等.一部分表现转换的恶,包括黑帮老大(宝宝),john的影子杀手(罗伯特)等.前者用来给读者以深切的感动,后者用来给读者以无奈的痛恨.在浦泽的作品中,相对的恶与绝对强大的恶是必需的.主角由于心理 上的创伤,导致如强迫症般难以抑制的恶压倒一切,而自身无力改变,产生难以调和的二律背反.特别是开场不久借john写在镜子及水箱上的“救救我...被怪物吞食”等字眼,让人想起电影《M就是凶手》里的变态杀手,两者如出一辙。(在这里是john,在 20th中是朋友).这种恶拥有绝对的力量,浦泽借此给人以深层次的恐惧,这也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其中john在布拉格旅馆脱去假冒其妹妹伪装的一幕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不寒而栗.由于john无力改变一切,因此他试图通过他人来结束一切.一开始是妹妹安娜,后来则选中了天马(因为怪物是杀不死自己的).在葛利马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人格分裂效果.故事的总体架构十分严密,其结构首尾呼应,起承转合,一波三折.故事结构通过john兄妹对自身深层心理不断解析,以及天马等人对过去的追寻层层递进.其中产生数次意外性转折.首先是john了解到自己在511幼儿之家的过去,在磁带中告诉天马他已寻找到了结一切的办法.然后天马等人追踪到两制青蛙和红玫瑰房子,发现过去在发生在那里的惨剧.安娜知道了john企图通过他人了结自己的意图.同时john发现了等图画书,意识到"我从那里来".而在郊外安娜突然发现当年的惨剧是有她所造成的.这里剧情产生了巨大的翻转.浦泽在此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变成怪物,恶魔栖息于所有人的心中.而安娜犹如镜中的john,亦具有双重本性.最后,在雨中的小镇上,天马原谅了john.但是在最后,浦泽再度将剧情转折.我们得知john母亲的选择,再次意识到怪物的产生仅仅需要一个契机.任何人都可以释放心中的怪物,此时善恶的天平将会倾斜.而有时有些人心中的怪物会发展到过于庞大,如john.虽然天马等人原谅了他,恶魔暂时沉睡,但也只是暂时,一切远未结束.结尾处john的消失耐人寻味。相关资料:[转载]《另外一个怪物》——刑天几日来的读书笔记 作者:akumatao刑天 之前,一直被不明所以的我称之为《怪物解析书》的,原名《另外一个怪物》。 这几天,我把原书略略翻了一遍,有了一点粗略的了解。首先,我要告诉每一个看过《MONSTER》的人,漫画里的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没有虚构,没有夸大。约翰的事件让整个德国从1986年开始陷入恐慌达10年以上,这点也并不夸张。至今,德国、奥地利、捷克三国警察携手,还在致力于对以约翰事件为首的几大连续杀人案件的调查中…… 这部漫画到底有多少是完全真实的?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天马贤三,1958年1月2日生于神奈川县横滨市。自幼成绩优秀,喜欢音乐和绘画。…… 伦克警官(现在已经不是警官了),生性正直,为BKA鞠躬尽瘁,像这样杰出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书中只提到了因为重要证人自杀,以及来自高层的压力,迫使他辞职。约翰事件之后事隔三年,他得以复职,恢复名誉的同时再次成为BKA的中坚力量。而这之后,在一次调查高层官员选举黑幕事件之后,伦克再次辞职。之后,和漫画的最后交代的一样,现在在一所州立大学担任教授。…… 《另外一个怪物》的作者通过电话采访艾娃·海尼曼,在最后这样问:“你曾对天马说过,人的性命本来就是不等价的,现在你依然这么认为么?”艾娃:“嗯,现在我也是那样看的。”说完,便挂了电话。 511幼儿之家位于柏林东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推移,事件之后,某公司为了在那片土地上盖一个大型超市而买下了那里,后来公司倒闭了,那里就以一片荒废空地的面貌留存至今。照片里残破低矮的围墙,和枝繁叶茂的树木,无不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根据葛利马的笔记,摘抄其部分对犯罪的分析: “西侧、快乐杀人者增加-发现快乐杀人者-洗脑-使其有目的杀人,并混迹于快乐杀人者之中-最高伪装-完全犯罪成立。” “方法。甄选有才能的少年=杀人本能-隔绝-剥夺姓名-反复朗读-反复提问-传说-由恐怖导致自我崩溃-绝对孤独-由破坏行为导致对‘无’的信奉-反复反复反复反复-神的境地=超人。”相信这就是当年,德国进行的儿童人体实验的目的吧。 可以看出,葛利马的逻辑相当清晰,而思维跳跃性又相当的大。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也是一个智商相当高的天才呢…… 更多的,我还没有细看。不过,我看到了终章,现在我提前把最后几段先翻译出来让大家看看——原作者之一浦泽直树应该还安全吧,在书的最后提到,那时他为了调查事件真相还准备去波黑米亚。另一个作者该怎么说呢?——威纳·韦伯(Werner Weber),他接触了太多的东西吧。目前,按照警方的说法,威纳·韦伯失踪了。是怎么失踪的呢? 作者(威纳·韦伯,下面对话中简称W)和伦克通过一次电话,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他和伦克通的最后一个电话。也许,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电话。刚放下电话,铃声又再次响了起来。 (以下为书中原文) 我拿起话筒,还以为是伦克先生。可我听到的,是一个很低很沉的男性的声音。“是在找我么?” W:“你是赫尔曼·修阿?” 他回答:“是的。” W:“佛利兹·巴因德拉也是你?” 他回答:“是的。” W:“你是‘红玫瑰大屋’的法兰兹·波纳帕达的学生!?” “非常遗憾,我就是‘他最优秀的学生’。” W:“从朗读会毕业后,你就在这个国家……在捷克的旧体制下工作么?” “正是如此。” W:“你为了隐藏自己的过去,而隐姓埋名,把作品也改了对么?” “为了逃走。” W:“从什么地方?” “从怪物……”他短暂的稍一停顿,变换了一下用词后继续说:“从那个人身边逃走。” W:“波纳帕达来到西侧是在81年,这件事情你知道么?” “我注意到了。因为我开始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就从组织里消失了。所以我想,他也追过来了。” W:“89年你执笔写了《黑暗德伦》的理由是什么?不是为了让波纳帕达知道你的存在吧?” 男子吸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我看了那个人的《安宁的家》。他也明白应该停手了。我想,我自由了。” W:“那为什么,92年,你要假装已经死亡了呢?” “89年。还有另一个怪物,终于也来到了这边。他在找我。他并没有停手。3年后,我明白了那件事,所以就打算再一次潜入黑暗之中。” W:我问:“另一个怪物?是指佩特鲁·查培克么?” “是的。” W:“但他在找的,是赫尔曼·修阿……你98年使用的笔名,他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一直是用那个名字,在这边活动的。” W:对我而言这很意外。不仅是佛利兹·巴因德拉=赫尔曼·修阿,连还有一个怪物的事情,伦克都曾推理过,我开始对电话另一头的那个男子感到恐惧、害怕。和约翰一样,应该把像他一样的怪物……“98年,以查培克之死为契机,你就一直用那个名字来绘画作品对吧,因为觉得已经安全了。” 他说,“还是名字少的比较好。我想,都结束了。” W:我对他有了50%以上的信任度,但想起心中还有谜团没有解开。“你和‘利斧杀人鬼’古斯塔夫·科特曼有关系么?” “科特曼?” W:“对,是科特曼。” “啊,是我照顾了1年的那个男人吧。他是一个《黑暗德伦》的狂热书迷,多次给我写过信。他看书的时候,渐渐明白了这边人们的事情。我一直在观察他,当他陷入危机的时候,我拉了他一把。” W:“他在圣·乌尔斯拉医院杀了3个人,然后自杀了。这不会是你的意思吧?” “……” W:“你最后还是杀害了一直追踪你的最后的那个人:奥根·莫尔克,也就是亚卢斯拉夫·切雷克。而你的手腕受了伤,你就去医院做了简单包扎。隔天,因为医院有3个人看见了你的脸,所以你就指使科特曼杀了他们。” “莫尔克和我一样……不,应该说和以前的我一样,只是希望隐退过安宁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追踪我的意思。” W:我的头脑开始混乱了。那他为什么还非要杀死莫尔克不可呢? “因为他是最后一个认识我的人。他消失了,一切就都没有了。波纳帕达也好查培克也好,谁都不存在了。” W:我知道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了。也明白了,是什么在驱使着他。 “4年前,我到了布拉格,不知为何,走向了那个最恐怖的地方——‘红玫瑰大屋’。那里被火焰包围了啊。而在那里面,他出现了。我获得了解放。不用逃了。我打算一边画画,一边像他那样生活。”我听见,男子在笑的声音。 “最后……终结的世界,只剩下我和他了。” W:我拿着听筒的手在抖。必须向伦克求救!必须联系吉兰医生,请求帮助!! 男子轻轻的对我说,“我有点东西想让你看看。” W:我回过神来:“什么?” “我拿着新作品的原稿,现在就去你那里。” W:“什么时候?你什么时候来?” “现在。” W:“现在?你在哪里?” “你的隔壁。”(原文就是粗体) 以上是真实的对话。作者和另一个怪物的对话。之后,威纳·韦伯就离奇的失踪了,至今杳无音讯。这段对话并不是作者自己写的,而是由警察发现的录音磁带。在作者的房间里,警察还发现了另外两样东西。一个是一张纸——一名年轻男子的脸部素描,作者只用了寥寥数十笔,从微微卷曲的中分头发(汗,我现在的头发就是那个样子的)到脸的瘦削轮廓,都画的极其潦草。而一双眼睛却相当清晰,那是一双看起来明显流露着忧郁的眼睛。感觉上,有点像浦泽笔下的约翰,或者浦泽就是照着这幅素描,刻画的约翰也说不定。另一个,是一套童话书的手绘稿。名字叫做《醒来的怪物》,也被收录在本书的最后。 越看,越觉得沉重。怪物依然活着,而且不只一个。本书的作者因为某个怪物,至今生死不明。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怪物》被称为20世纪最经典的漫画——它当之无愧,浦泽直树当之无愧。“游说能像野兽一般?有谁能挺身与野兽为敌?”我觉得自己开始有点理解浦泽为什么引用这句话了……

长大了,读青年。

青年漫画,其实我也无法界定,但初识怪物的那个下午,我的漫画观有了质的改变。我更坚信了漫画的综合表现力,请不要把动漫单纯地当作一种商品,动漫其他艺术形式是一样的。而漫画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其对人性、对社会的揭示作用是不会改变的。

Behind the door -- 《monster》的碎片

Behind the door——《monster》的碎片似乎已经习惯了章节形式的作品。赛亚人、超级塞亚人、超超级赛亚人……依此类推;抑或是“任务、了解、执行”的经典模式,任务随情节和主人公能力等级地不断提升而提升,直至最终大BOSS的出现。其间穿插了主人公们各类身世背景,不幸遭遇,过往经历,敌人朋友,半路出家的亦敌亦友……多么热闹而精彩。无论是过去的经典《龙珠》、《幽游白书》、《浪客剑心》,还是现在的子鸡《one piece》、《火影忍者》、《网球王子》。客串的配角们来来去去,浮云流水青烟,酷酷的反面角色越来越有市场,而我们的欣赏方式则在潜移默化中被定型——是否有些缺乏个性?看《MONSTER》的时候,没来由地想到《魔偶马戏团》。藤田和日朗老师和浦沢直树老师的画风或情节走向没有任何类似,鸣海的热血青春也不同于贤三的历经沧桑,但是两者同样一气呵成,没有断点逗号没有刻意隐藏了惊天大秘密;迷团随着故事展开而一步步深入,没有累述没有多余的人事物在作者缺少灵感的时候出来救场;不同于单纯天马行空的想象趣味;没有着重指出的崇高理想或者远大目标,只有是非黑白,正邪对峙,何为良知,人之本性。简单叙述才是最困难的吧?故而会有《MONSTER》等等的一枝独秀。在漫画的舞台上,面对演员的观众以及面对观众的演员同时进行着一场角力,互相配合才能成就一场成功。当幕布拉开,我们都没有退路,走下去吧,看看门的背后给我们带来了怎么样的世界。碎片·老兵与少女少女没有名字,不说不笑,扎着小辫儿的她好像只有十来岁。少女的眼睛里没有愤怒和怨恨,像一潭无波的水。老兵永远一脸严肃,说话但不笑,枪、战场本来是他一生的起始和归宿。撇开得已不得已,老兵在越战中杀死了少女的母亲。本来这是刻骨铭心的仇恨,一辈子无法原谅无法释怀。“和我一起生活以来,那孩子从来没有笑过。恐怕这辈子都会憎恨我吧?用枪的人就会遇上这种事情。”这么说着的老兵表情还是严肃的,没有笑容。少女是会笑的,没有机会而已。因为老兵忘记如何微笑——战场上不需要笑容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他没有后悔把少女带回来自己照顾,如同他没有后悔那时杀了少女的母亲——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少女的生存,他是否有自己选择决定的权利?想活下去!在《MONSTER》的世界里频繁出现的愿望,迫切激烈认真,生存是人最基本的要求,而两者在人道的天平上又该如何权衡?少女是明白了这样的意义还是年幼的她尚不懂得仇恨?当她在餐桌上笑老兵笨拙地用筷子夹肉片马铃薯我们忽然发觉所谓战争所谓人性所谓人身处的位置带给他的无奈和约束。浦沢直树老师未试图通过故事灌输给读者价值观和对道德规范的个人主见。虽然有大背景下诸如“世界和平”或“人道主义”的共识,面对生存死亡,至亲凶手,每个人又将怎么取舍?因人而异吧。“那些罪不会消失,然而某些事情却势在必行。每个人都会背负着不同的罪。”(古利马)好像宗教中出现的句子,真实得有点虚,但是,我们真的能明白淫浸其中的感慨么?生活中处处隐藏了惊讶。当你忘记微笑,而有人对着你笑时,你如何回应?从警署走出来,不见艳阳,大雨,伞下是一只小手,摇了摇,或是少女在伞下偷偷地笑。老兵的脸还有点僵,也许不会花费他太多时间去学会另一种表情。碎片二·第五匙砂糖曾为LEON惊艳。对,就是那个叫雷·阿让的中年男人。那种平凡的长相,不甚犀利的眼神,对牛奶和观叶植物的执念以及收留小女孩时的心软——他是个优秀的职业杀手?!从何时起理所当然地被传媒等等僵化了观念。给各类人画上特别标记分门别类且乐此不疲。就像换汤不换药的武功套路——哦,可怜那些天生长着“坏人脸”的反面角色们!罗素先生眯着眼睛笑,烧了一手好菜,经营着意大利快餐店,看电影会感动到哭……多么符合我们对40岁开始泄顶发福的欧洲居家中年男人的想象?(原谅我用了那么长的定语)当丽娜问他是否是杀手时,他的神情瞬息万变。“杀手并不难,只要忘记砂糖的味道就好了。”无法体会什么叫忘记砂糖的味道。人的心态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或许你也不能,我们都如此平庸,或许一生做过最血腥的事情不会超过杀鸡——很多现代MM连杀蟑螂的经验都没有,她们首先学会的是尖叫,显然无法适应《MONSTER》世界的“配置”。所以,无法体会那种糖的甜味有任何神气的魔力,会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如同LEON对于观叶植物和牛奶的坚持一样。这些人最基本的感受是否也称得上弥足珍贵?五感、喜怒哀乐……拥有时,她们是如此平常,就像早晨菜市场的叫卖声,上下班途中一成不变的拥挤,你愿意用她们去做一些交换么?当罗素先生最后举枪对着不知从何而来去往何处的男人,当他看他慢慢往杯中添五匙砂糖,杀人不再是工作,不是不能不可以,感情如涨潮涌上来,淹没了那些麻木的记忆。生命里又了有打破常规的勇气,拾回失去的色彩,重新去感动,去哭笑,去等待。碎片三·费拉咸之旅“鉴貌辨色,我最拿手,是否真凶,我一眼便看出,可是工作得越久,反而愈搞不清楚了。”老人这么说的时候,贤三的表情紧张。他并不知道识破他通缉犯身份的退役警官的话是说给自己听的,他不知道怀疑自己的老人用同样的勇气坚持不懈地以自己的眼光鉴别真实的贤三。无声的较量在安逸的气氛里电光火石。说来不易。当我们被教育说“人不可貌相”,其实已经发觉了人被外表所左右的端倪了吧。很难改变,否则怎么从古至今这么多年都没有长进?各种人符合各种人的身份,每个人限制在条条框框里,秩序守则规律条例,人是可塑性很强的生物,简单揉捏便成状态,然后安于现状。老人该是少数几个不安于室的,所以是一位成功的警官。他眼光犀利料事如神法网恢恢疏而不漏……都是我的臆想,否则揣度不出他现在失意中的不弃不懈。他一再试探一再冷眼相对一再以一种不信任看待战战兢兢的贤三,可终究面对夕阳感怀了,望着修坦巴克城堡外的风景无法自已……于是终于能坦然,“我儿子杀了人。”一直觉得太过正直的人在现今的世界会活得有点辛苦,老人内心痛苦,不论工作上发现的不合理,还是儿子会犯杀人罪的事实。狂风骤雨来得让人难以接受,尽管那时的他仍然想相信,相信正直的力量能去面对现实,哪怕辛苦哪怕痛苦,去面对,既然已经选择了生存之道,怀疑的终点只会是自己。他不能,至少面对自己维护正义的职业,他不能,只有逃避。分别的一刻,贤三如释重负,更重的负担在后面等待他。人生一小站,在他记忆里泛过一点微澜。老人却是松动眉间的皱折和整个良心的重压。“我依然确信自己的眼光,罗拔虽然犯了罪,但并非坏人。去见见罗拔吧!”手心相连,一面高墙仅仅隔绝了空间,思念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未变。碎片四·男人的餐桌《MONSTER》的场景多是行人模糊的街道,清晨浓重的雾气和深夜暗沉的蓝紫,很少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葱郁景色铺呈开一天一地的灿烂。贤三用力一扬手,罩着白巾的餐桌围住一个家的感觉。虽然来自不同地方奔往不同目标的四个人神色各异,却能在晴朗的午间享受一顿户外野餐。男人说“餐桌上原来有这番情趣”,波澜不惊。是又一个不幸追悔的反例。上帝残忍地留他性命寂苦地反省哀悼过往:为了钱,抛弃父母,兄弟反目,妻儿被杀;又或上帝仁慈地留他性命:能重新选择一次人生,重新走过,又可能是怎么样的景致?但无论如何,过去的不会抹杀,它存在那里,就像他隐隐作痛的伤口。“男人的餐桌”是一个有点压抑的标题。联想不到太多柔软甜蜜的东西,不是下午茶或者恋爱时间。当他决定要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每顿饭都会有压力动力能被家人依靠的力量。为的,竟然也只是“共享天伦”四个字。有一天,男人迷惘而不知钱究竟为何存在,盲目地成了它的奴隶。自然,餐桌上的责任没有了,轻松赚钱抛开所有,蓦然回首,发现,华丽的餐桌上,唯他一个,无人分享,是心寒,不仅寂寞。“原来,我只想这样,跟家人同桌用餐而已。”是的,男人可以后悔,却不能显示软弱。在这样一个明媚午间,偷闲般地和陌生人围聚一桌,他的语气沉痛,表情却不能再退步。也许他心中正想死去的亲人,失去的朋友,背叛者的狞笑,贯穿身体的子弹……他所剩的唯一亲人希密特(保镖)依然忠诚地在山下守卫……“替我告诉他,他的保镖任务已结束……他是我最后一个亲人。叫他来吃饭,一起谈谈往后的打算……”正午,云淡风清,还在心跳,还有时间,失去的会变成回忆。之前,先好好在男人的餐桌上享受这顿户外午餐。碎片五·律师“爸爸被判有罪时,我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六八年,爸爸涉嫌充当间谍,以及杀害联邦议会医院秘书而被捕。……爸爸坚决否认控罪,但最终仍被判刑。……爸爸的冤罪获得平反,政府作出澄清恢复爸爸的名誉,还将赔偿金付给我。我在杜塞尔多夫大学毕业后,加入著名的荷夫曼律师行工作。……第一宗接办官司是海恩兹·荷利加案,我为被告推翻控诉,证实他是无辜。之后所接办的案件,我都一一证实是冤罪,每次都是获得胜诉。我……舒蒂凡·胡迪文的儿子,菲立·胡迪文,由一个间谍的儿子,一跃成为法律界的宠儿。”眼角向上,唇角往下,胡迪文第一次出场就一脸处变不惊,凛冽泰然。这是名律师的表情吧?多少有点盛气临人,每个冤假错案的误判者都该视他为再生父母救命英雄——只是他肯定会说:这是他的职业道德。这样坚定正气勇敢的大律师,究竟是在伸张正义,抑或树立个人偶像崇拜?对权威的崇拜对信仰的崇拜对法律的崇拜。从一个间谍儿子的身份屈辱地求生存开始,他就坚信父亲的清白——至少旁人眼中,“白面青天”胡迪文是公正的象征,然而大家都忽略了象征本身就已经不够公正。象征是意象的感性的先入为主的,亦如胡迪文对父亲清白的坚信,没有事实理论依据,只是相信——这也是种信仰吧?该是多么讽刺的事情!“我一直相信爸爸无辜,为了令冤罪消失世上,我选择了律师这条路,拼命学习。可惜在学期间,我发现了……爸爸当间谍的铁证。自此之后……自此之后,我……我不再相信任何人。什么“推翻源罪大律师”、“法律界的宠儿”!简直笑死人了!抓住一个不相信任何人的男人。因为……我……我的确是间谍的儿子。”相信,尤其是深入血液地相信,成了生命一部分,需要勇气,而怀疑和推翻的勇气则更巨。胡迪文做到了前者,但做不到后者,所以宁可背负着越解越沉重的心结,把秘密藏成灰沙,扫在记忆最阴暗一角。尽管,他也明白于世无补,尽管他也清楚不正视就是一辈子。他只在人前听《over the rainbow》,他不知道如何面对即将出生的孩子,他只是被请愿的病人感动而答应了天马贤三的案子——与己何干?许是又一个弥天大谎,又一段一生的背负,同自己一样。贤三横空出世,不是英雄的浑身容光,而是越狱犯,他同样不相信任何人,但是有那么多善良的人愿意相信他。不辩解,他只是行动,但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自己的清白或者利益。“我可以相信你么?你所说的一切,现在要去做的事……我什么也帮不上忙,不过……我可以相信你没么?天马医生。”噩梦被贤三带走了,和交到他手中的记事簿一起,因为已经不需要。新生的孩子是一个希望——他的父亲是名律师,推翻了很多冤假错案,律师界的宠儿……没什么改变,孩子带着安心的睡颜在父亲的怀中。“我很想相信他。”胡迪文终于有笑容,解开那个结,很痛,但是衍生的勇敢已经能使他无所畏惧,他有孩子他有家庭,他有着自己的信仰,他能继续坚定地向前走。碎片六·讨厌的工作《MONSTER》的主题是爱。爱情友情亲情陌生人之间忽生出的感情……彼此交错纠缠。因为感情太深所以开始互相伤害。马田总是一副没精神的样子,言不由衷地笑和敷衍的表情,淡淡盖过曾经的伤痕,血迹斑斑。《MONSTER》中的英雄或者大反派都显得冷静得有些可怕,逻辑思维囊括了大多行为,偶有冲动无关爱情,对,这本来就是非爱情主题的作品,颠来倒去是众人的生死,性命攸关。马田在情节走到冷冰冰的桥段出现,漫不经心,反复在心里的是“好讨厌的工作”,和女人有关呢,似乎能直接看到死亡。何苦?那个女人就算在梦中落泪,呼喊的还是另一个男人的名字,虽然,她攥住他的手,好紧。十岁那夜的记忆是命中的一根刺,注定一辈子摆脱不了,直到呼吸停止。所以也摆脱不了想保护一个人的“劣根性”,应该和爱情无关的,只是不想受人摆布罢了,好难。“放我在这里吧!”、“杀掉我吧!”……是什么咒语锁住了前面的道路,曲折难行?法兰克福中央车站,有个女人在等他。所以不想和女人有关,连命都搭上,幸福由不得自己。也许浦泽老师不想以煽情佐料,但故事还是需要一点为爱冲动的人,让读者可以在穷途末路的时候,看到一丝柳暗花明的希望。马田死在深夜,不是法兰克福中央车站,那个女人还在等他。他并没有说“自己很幸福,有人在车站等他,是他的福气”。可是,贤三明白,因为艾花哭了,那是哀伤到极点的表情,她会连他的份一起活下去。的确是讨厌的工作,刀口舔血的生活,本该无关爱情。碎片七·直到屋顶彼方现代很少见那种两肋插刀的友谊。“聚义厅”的笑是几百年前的东西,早已作古,老人们还说,少不看水浒。呵,该不该伤感?友情,是很难定义的东西。我们常常想到“多个朋友多条路”,至理名言,虽然有些功利。字典上说友情是朋友的感情,抽象得完全找不到头绪。如果是朋友的感情,应该百味杂陈,苦辣酸甜。米兰先生看上去有点凶,笑的时候很大声,性情中人吧?所以他不可能不去替曾经的朋友赎罪,为了友情赎罪。因为当初那么深切的相信和深厚的感情,故而背叛的同时痛到无法呼吸——竟然还是在呼吸,活下去,是为了把扭曲的轨道摆正,不知为此要付出多少,当一无所有,他了无牵挂。淡淡说“我杀了贝多尔·查伯”,强忍了伤痛。现在的家,很温情,真的像一家人——虽说完全没有血缘关系。不满足,是因为心已经死去,随着碎掉的友谊一起,有些事,是阻止不来的。米兰倒下来的那刻,有没有看到纸飞机?飞过屋顶,飞到土耳其,飞到越南,还飞到捷克,一起去大家的故乡看看……天空未有痕迹,什么已经略过?曾经的种种,会遗落何处?不过,它还在,不论,在哪里……它,存在过,并将一直存在。附录一·天马贤三这样的主角随处可见,个性有点懦弱本质充满正义感,寄人篱下敢怒不敢言——典型忠厚日本漫画男主角典范。作为观众,当然想看平凡中的不平凡,比如他之后的勇敢,比如他跌宕起伏的几年经历,比如他在追查约翰过程中遇到的那么多人……舞台布景不断转换,贤三却没有改变,虽然他的外表多少总在变化,落魄苦楚绝望坚持——这就是人吧?忽然想到一点,那些该有的害怕挣扎犹豫不舍激动后悔痛恨无助,人之常情呢。在面对主妇控诉的时候,在看到有人为自己的“过失”死去的时候,在被警方追踪的时候,在最后面对约翰的时候,坚定着要去背负自己责任的男人,竟然那么人性化地活在观众的视野里,一颦一笑都是真实。故事其实是在被他感化的,于是本该擦身而过的人们聚集起来,有了坚定的眼神——因为那种真实。我们小看了正义感,因为它在影视漫画小说中一再被利用,高唱赞歌,变俗气了,心里想着也不能说出声来。只是贤三没有叫嚷没有哭喊,是不是正义一方一定要讲一些大道理才算得上正义的?摆在橱窗里的机关时钟,丽娜塞给贤三的汉堡包,交到迪达手中的足球,艾花的眼泪……,悄无声息,本来贤三只想做一件明知靠一己之力无法达成的事情,如此而已。只是从头到尾没有把贤三看成救世主,在他单薄的身后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并非以个人为单位。为了相信他的人们而奋斗着,忍受了痛苦了煎熬,没时间衡量得失或者值得。心理的天平总是会倾向感情的一方,可能是因为心脏每时每刻把血液传遍全身才有了体温体热的缘故,经脉相连。而那些究竟算不算正义感?或许真的不算,它们不过是流淌在人们血液里的东西。某一天,被温暖了,于是从僵直中苏醒过来,开始芬芳。附录二·艾花“因为人的生命没有平等。”当时的艾花是院长千金,美艳自信,傲慢得不可一世。我没有掩饰对这样角色的厌恶——无论现实造就了多少这样金钱至上的物质女孩,我们都不愿意对这样的自己或者他人有好感。那时,爱情不过是艾花美丽的装饰物,缀满了各种耀眼的头衔。当她抛弃贤三投向别的男人的怀抱,甚至可以说是贤三的幸运。是的,没有想过这样的女人会成作品的重要角色,正角不可能,反角又不够阴险狡猾。她应该是偶然投影在贤三生活中一个浅浅的影子,阳光下必然消失——可是她没有。失去一切的艾花,酗酒滥交,精神堕落的速度似乎更快。脆弱空虚的人只会抱怨生活,而绝对不会承认夺走生活的人正是自己。往日风采不再,可以依靠什么继续生命?爱如果不行,恨或许可以。当与自己家的园丁同床共眠,肉欲纠缠背后是什么?也许是三分爱情的暖度,借由身体的重叠再次触摸到。所以会在圣诞节的夜晚兴冲冲赶去,之前的冷言冷语都不在意。可她……毕竟是只局外人,永远旁观别人家的烛光菜香。这些她学不来嫉妒吧?失去所有又想到贤三腼腆的微笑和永远不会拒绝的声音,从什么时候连带去爱一起扫出记忆之外?“我爱你”如此廉价,还会有谁对她说?原来从前不珍惜的,难求。临晨的火车站,没等到马田的艾花,是一个无辜的女人。冷漠的表情下面是深深的孤独和不安。也许大多数女人是没有爱情活不下去的生物,她自然没能例外。当向往爱情的力量也失去,反而会坚强吧,拿起枪的艾花,无法用适当的词语形容,是战士也是殉道者,为了找回生活,她看清楚和过去相连的路在哪个岔道迷失,退回,重新走过。洪水过后,未来已经改变,至少她还活着,并且会活下去。附录三·华伦工作狂或者偏执于自己理念的男人在漫画作品中不是少数,往往以反面角色出现,阴冷得没有温度。在华伦身上的确感觉不到温度,但他竟然不是反面角色。神经质动作的手指,完全投入追踪凶犯中的华伦是让人受不了的利用国家暴力机关力量的工作机器。家人亲情在他眼中是没有价值的附属品,有多少牺牲者没所谓,重要的是能否抓到凶嫌——执着或许不是坏事,但吊着眼角却一点不帅反而显得狡猾的华伦,真的怀疑会有读者甘心成为他的FAN么?事实是,《MONSTER》从来不是一部偶像漫画(呀呀呀,忽然发现漫画也分成偶像剧和情节剧;漫画人物也分成偶像派和实力派了)。浦则老师也从没试图以一个特定的人物吸引读者的注意。每个人物分配的任务所处的位置该有的神情动作都按照剧本精细地表现出来,这是作者的天赋。对华伦的感觉是一系列复杂变化。“工作机器、冷血动物”之类的形容词最初觉得便宜他。就算我们欣赏颠覆传统警察过分刚正不遏的态度,也很难接受这么一个“正义”的捍卫者。正义在他眼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就算有千百个蛛丝马迹证实贤三的为人和清白,他也不会质疑自己万分之一的判断失误。以为他就是作者设置在故事中的滋扰,一个大BUG,一个程序肃清者,但是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于是一半怜悯一半厌恶看他休假后千里追查天马。忘记从何处开始转机,真相一步步明晰,使他看到自己的错误。没有歇斯底里,人的一面闪现出来,潜滋暗长间,是一个警察的职业道德。不想为他唱赞歌,因为始终是一个为自己而活的人,那些寂寞和冷酷,大概是旁观者永远感受不到的幸福,只针对他设计的幸福。当他鼓励维蒙练习单车,当他拿着明信片不知写些什么给孙儿,机械的行为机械的思考不冷不热的神情依旧,身体有了温度,是一种暖。忽然明白,贤三是神助的英雄,古利马是自身的英雄,或许,华伦是过渡的英雄。当真相显现,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本身没有对错的判断,无法指责他不近人情,他只是立足自己的逻辑判断,而我们俯视着他们的来来去去,是居高临下。毕竟,正义没有错判任何一个人。附录四·古利马他的全名是戈尔夫根·古利马。犹豫了几下,还是写出来。因为他说过,他的名字只是被人随便叫的,他自己也不记得原名是什么。也许每部漫画作品里都需要一两个英雄式的人物,一个在明处一个在暗处,遥遥地惺惺相惜,一个眼神就明白对方的意思。古利马该是那个黑暗英雄吧。第一次,古利马帮助贤三逃避警方的追捕。山顶上摆出三明治、葡萄酒和芝士,风在吹,古利马在微笑,可没有什么能够抚平贤三的愁容,他寂寥的影子淹没在美丽的风景。第二次,古利马满身鲜血,微笑的他用我想象不出来的声音说“我在511孤儿院出身……”。不知哪儿出现的STEINER超人是他童年全部记忆,最最困难的是要学习笑容。第三次。“当时,彼此之间流行一种做法,就是把自己的事告诉朋友……他的名字是亚特雷夫·赖成赫德。”当前秘密警察高层领导吣着泪水转过身来,激动诉说着的古利马,似乎还沉浸在回忆里,那一瞬间,我以为,他会落泪,但是,没有。干涩一片的眼眶里是空洞的虚无,只有被分割开的记忆里闪过的一点感动。对于古利马来说,表情是任务的一部分,他的感情已经被人强行从身体里驱逐出去,只剩下机械地思考和盲目地寻找。但古利马的笑容真的有着温度。米罗斯失踪的夜里,奔跑在雨中的古利马想到什么呢?511孤儿院的痛苦,STEINER超人的噩梦,或者是儿子死去时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的无措?……何时生活转回无数钟点,再次从零开始,感情回归,生命重来。在雨中,古利马抱着米罗斯的肩膀词穷,词穷得声嘶力竭。“不过……你来到这世上,是有意义的!有人希望你出生,来到世上啊!一定有!一定有人想要你的!”这话说给谁听,怀中的孩子,死去的孩子,那些在511孤儿院里的孩子……孩子们,是需要爱的,他明白,他只是不知道该如何给予。什么时候笑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该生气什么时候还有为父的样子……生活要试着假装一定很难很累。他哭了。也许黑暗英雄比在聚光灯下的正义英雄更具体更丰满。没有荣誉的光环也没有第三者强加的压力,他只沿着自己的道标前进,目光炯炯。在一段段的相遇分离之间,吟吟微笑的古利马不是一个发光体,然而能在暗处发热。这种温度,让绝望时的贤三燃烧出新的生命力。第五次。“人类……不能抹杀自己的情感。情感……只是迷失在一个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就像别人寄给我的一封信……经过几十年后,才送到我手上。这才是真正的悲哀……抑或真正的幸福呢?超人STEINER的大结局……他一定会变回人类。”没有下一次,古利马找到自己一直在寻觅的东西,车到站,自然要停靠。不需要靠STEINER的力量,人类的情感才是在最后依靠的东西吧。那些时候没能来得及流下的泪水,终于能依次偿付,不带走牵挂在梦里。梦里会一直下雨,但能带儿子去河边钓鱼,在草坪上踢球,没有完成的愿望一一实现。还记得他扬手和贤三告别的场景。“古利马这个人,本来就不存在。只是别人擅自替我起的名字。”一如既往的笑。不需要任何人证明他的存在,他自己的行动就可以,活在山顶,活在布拉格的夜景,活在卢恩咸……活在我们的记忆。附录五·法兰斯·波拿巴达、贝多尔·查伯、华尔夫将军及其他看到结尾时候,已经不能狭隘地认定谁谁谁是好人谁谁谁是坏蛋,像孩提时代黑白分明,各分两边。只是,还在迷惑,如果过去的罪没来得及赎完,剩下的罪,该怎么还?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人会活在自己的价值观里,这也没有错,只是如果因此去影响别人的生命就是一种罪。从人种制造到玫瑰大屋的杀戮,停止不了的是对自己一再的否定。背叛了友人,放弃了亲人,终日惴惴不安地活,甚至只能以伤害的方式去爱一个人,除此之外,他不懂,怎么做才是爱的表达方式。有时,当人们付诸行动,来不及细想,因为怕错过,怕生命苦短,错已筑成,既成事实,后天的掩饰只能使得黑洞越来越大,一己私欲吞噬一切所见,不可能回报出什么。大雨冲不走记忆,因为事实始终在那里,如影随形。“我不怕死……只是不知道怎样补偿才对。”不可原谅的是过去,现在面对孩子们天真的笑,他们无言以对。罪没有公平与否可言。他们所寻找的公正是对过去的交代,对死去的人们的交代,以及对将来的交代吧。当贝托洛夫坚持说“是实验”,当波拿巴达跪在古利马面前痛苦,也许罪孽已经死亡,活着的人要做的,是去填补那道壑。它或许很深,花一辈子也填不完,可生命生生不息,总有一天,它会消失,仿佛从来不曾出现。而我们找不到第二种方式去填补,那是爱。附录六·丽娜&约翰约翰是一个抽象的阴影。到故事的最后我都不明白他究竟为了什么决定很多人的生死。是为了报复还是杀死自己?暧昧的笑和文质彬彬的样子像睨鄙众人的神,不过只是像而已,事实上他是脆弱的孩子,被真相压得喘不过气,扼杀别人的生命才能扼杀自己。相比之下,丽娜是有血有肉的人。幽灵一般从杜尔多夫到海德堡,从慕尼黑到咸恩湖,幽雅微笑的青年不可思议地进行着一桩桩完美犯罪,蛛丝马迹几不可寻,身体留在一处,灵魂却四处漂泊没有目标。他不需要名字不需要朋友不需要家人,丽娜是他唯一的亲人,贤三是唯一知道他的救命恩人,至少他想让认识他的人结束生命。约翰是童话中的男孩,怕迷路所以边走边撒了面包屑,等家人追着来找他,他不停地走,慢慢忘记为什么要撒面包屑,而路长到走不完,有一天面包屑撒完了,身前身后却一个人也没有……这样去理解约翰是否和作者的本意有出入不得而知。看他的俊美柔软温情的假象会让读者也忘记这样一个神一般的少年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复仇?寻觅?自杀?或者玩弄世人于鼓掌之间?……为什么走不出怪圈的却是他自己?也许不幸的故事各不相同,既然经历了既然承担了,独立选择接下来的路,加速不幸的进程或许更加简单,亦如约翰;而要幸福起来却是难的,噩梦如影随形般,并非没有路可走,亦如古利马。所以,无法可怜约翰,而是一点悲哀。其实,他终究在寂寞中泅泳,每时每刻担心溺毙。当丽娜为哥哥的罪游走在各个城市间,英勇战斗,迷惘的约翰却在找自己能走的路,看到的似乎都是“此路不通”。一样的脸,一样的声音,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人生——并非因为丽娜被善良的霍路德娜夫妇收养。她也脆弱单薄孤单恐惧……那是具体的人的感情,这有什么不对的呢?第二次被枪正对着,如果一瞬击中大脑,可以没有痛苦地立即死去,只有死是平等的。但是,没有人真正想死……当贤三戴上塑胶手套穿上无菌服,无影灯下是他应该在的位置,一切又回到1986年的那个夜晚,一个男孩躺在手术台上,不管他有怎么样的过去,在扎挣着求存的时候,医生出现,排除万难,尽力挽救他的生命。人,本该各司其职的吧。《MONSTER》是一个成人的残酷童话,很难用这些简单的文字清楚表达它的特别寓意——虽然它本身如此简单真实。生存、信仰、追求、内心的坚定……天可怜见。人一旦有了决心,就是不动不摇的神物,是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痴傻不悔,绝不回头。或许某日惊回,是一番惆怅的唏嘘,感叹徒劳的流逝;或许是如释重负的长叹,溢满人生的苦辣长短;或许是梦魇之后的安全感,一杯一盏,茶香鸟鸣已经满足。如果说《MONSTER》是一出精彩的悬疑剧,贤三无疑是寻找钥匙,并为观众慢慢打开门的领路者。他代替观众背负那些未曾背负或已经遗忘的重压,用他的柔韧、良知、感动、人情……于是,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出精彩的戏。生活是一片湖水,一石千浪,同心圆不断阔大相互重叠,相互影响,于是生活变得不那么简单。观众的我们无法亲自去经历那么多苦痛和悲喜——那么多奢侈的回忆也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所以能够欣然地看主人公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安心接受一个圆满的结局,如同自己做的一个梦。故事,本来如此,能从头到尾完整就不易,开端过程高潮结果,黑白混沌分开两边,最终生活回归那片平静的湖水。然后梦醒,可能惊魂可能惊喜,之后云烟,回归真实,而碎片留在梦中一角,闪亮。2004/7/14

谁都说不清的为什么

从德国回来看完整个发生在德国的故事这个结局,让之前那么多的牺牲都成了徒劳。这个解释,让之前如此深的铺垫都成了枉然。至少,在第十八卷的上半卷,我还是深深地爱着这个深刻的、现实的、甚至残酷的故事的。但最后的半卷,让我前十七卷半的感情顿时没有了去处。它们犹如大街上失去了归宿的孤魂野鬼,像里面不知道自己名字的芸芸众生一样。浦泽直树。你直到十七卷半都在铺开你的套。为什么到最后没有办法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了呢?其实所有的读者想问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约翰的怨念如此强烈,强到让他策划如此缜密的计划,按理说,这样缜密的计划,涉及面如此之广,牵连到的,都被设计到了,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死了,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转着。兜了那么一个大圈子,约翰要的到底是什么?说人性,里面人性的剖析往往在小角色小细节上。而约翰,我认为,只能归结为具有强烈恋母情节,恋妹情节的高智商精神病人。不能用我们普适的价值观和人性理论来把他装下。但是如果我们只抽出那些细枝末节就说这部作品探讨了多么深刻的人性,明显就是把这个怪物平庸化了。现在细细回想,当时开头设计的一些天马遇到的乡村医生,射击教练,土耳其人,只是开始浦泽的暖身,而后来的作用,也就是为天马做一个人格优良的佐证。后来活跃在画面上的,都是在我所认为的那个“点”开始之后所遇见的。而天马在之后,也成为了一个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的线了。大家都在寻找自己的仇人,而约翰想要的也许是破坏,我也已经不记得是不是想要一个和妮娜一起的世界了。而约翰为何逗那么大的圈子,四处游荡,四处调查一些罪犯,怂恿他们,让他们成为帮他杀人的枪手,制造一些恐怖,目的在哪里呢?他完全可以自己计划的简单一点,轻而易举地达到目的。他并不是办不到。最后他也没有拿枪出来,姑且我们认为罗伯特杀掉法兰兹仍然是他被约翰控制的必然结果,也就那是约翰的意志(后面可以看出,约翰耿耿于怀妈妈是不是想送走安娜)的话,他何必都一个大圈子呢?有一点可以假设,是约翰自己都不太清楚有些事,即约翰不是万能的,他是和另外找他的那些人一起在行动,那些人有时候反而成了他的信息来源。我想我愿意这样假设,不然就是另一种——约翰自己也是闲的无聊,心中正好有无限放大并且还有别人的记忆和自己记忆混淆的一些恐怖画面和仇恨,想用自己强大的力量和恐怖感染力去将世界抛弃掉,将那些他认为无用的人抛弃掉。正好自己也空,所以就连带大家都玩一下,况且,借刀杀人,玩弄罪犯既有成就感又没太多代价。不过对他来说,什么又是代价呢?他总是看上去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一切的生命对他来说就只是蚂蚁。唯一有意义的人就是安娜,和妈妈吧,天马只能算他留下的眼睛,因为其实他很早就能杀掉天马,但是天马对他有恩,因此留他一命让,他看看约翰活着世界会怎么样。但这样的约翰为什么会给安娜留下那样的信息呢:我体内的怪物越来越大。而最后却对那个组织朗读会的男人说:我体内的怪物已经出来了。原因竟然是那个画画的男人还活着?这些种种都难以解释。至少我是不太明白。不过,浦泽最后还是让关联人一个个都登了场,总算没有不明不白的人,但是最不明不白的我觉得还是这个约翰的脑子。不过一切都不能从纯逻辑的角度出发,不然也没有办法探讨人性了,直接写成侦探推理,那就成了一部《脑外科医生天马探案》了。那就没意思了。想想在战后到冷战结束这段时间内,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而这个时间段出生这样的怪物,虽说是臆想,但也应该有些许苗头,在现实生活中,可能511这样的儿童之家,也许真的存在过。再说,要是罪犯能有一个天大的动机让他策划如此长时间大范围的毁灭计划,那也不会有那种快乐杀人狂,也不用研究犯罪心理的了——我相信人就是可能纠结一个细微的点,这个点造成了自己的不爽,之后的一而再再而三都被归结在这个点上,他就更了一个诱因,而当人对诱因耿耿于怀的时候,即使再小,也能让人付出血的代价吧。我在停看几个月之后拾起monster,同时听过朋友说了他的虎头蛇尾,当时心中有些遗憾,但现在继续看下去的时候,竟然让我忘记了当时朋友的话,知道看完,自己有了感受,是不是仍应该归结于浦泽直树的强大。我喜欢里面的几个人,葛利马,马汀,艾娃。他们迷茫地最后找到了真正自己的感受,比起为了人类先救死扶伤再拯救世界的典型日本意淫形象天马要来的有血有肉多了。人谁没有点负面的情感,谁没有一丝对自己的不解和迷茫?那几个人,真实而性情,最后葛利马的死,真是让我无比伤心。最后一幕,约翰的病床上没有了人,也许他又出去干嘛了也说不定。也许,他也已经忘记那些痛苦的回忆,找回自己的名字了,也说不定。

难以释怀的MONSTER

我是在看过死亡笔记,大剑这种商业片后,经人推荐下看的MONSTER。这部作品最初给我的感觉并不好,个人感觉相比DN之类的动漫下,MONSTER人物画的线条既简单又丑。现在已经想不起来,我是看到哪集才开始对这部作品认真起来,放下其它的事情只专心的看它,只是记得它的前几十集在我看来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可是感觉是很清晰的,当我渐渐觉得这根本不是一部漫画,当我发现曾经以不耐烦的心态看完的前几十集其实是那么有味道,当我觉得几乎里面每个配角形象也能深深刻入人心,当我忍不住搜索网上对这部作品的各种解析时,我不得不对“动漫”这个词有所改观。曾经对于动漫的不屑一顾,现在却是深深的感叹:原来动漫是可以如此有份量,有深度的。我自认能力有限,MONSTER只完整的看过一遍,但关于它的许多精辟评论却看了不少。可尽管这样,我觉得自己还是不能完全消化MONSTER。自MONSTER后,又在网上搜寻动漫的内涵作品,看过十二国记,虫师,奇诺之旅等,却再也找不到比MONSTER更有深度的作品了。虽然MONSTER的结尾有点差强人意,但浦树老师的表达方式和功力,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不称为“神作”的。

怪物的真实面目

Gene Wolfe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嘴里常常说着‘我要’、‘我不要’,而自以为我们能够作主。其实我们的主人是沈睡的。这个主人一旦觉醒,我们便如同野兽供他驾驶,然而这个驾驶者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一部份,只是我们不知道是那一部份罢了。”之所以要拿别人的句子开篇,是因为我实在很难寻找一个评价《MONSTER》的立场。这完全超出了我们对一部挂着“恐怖漫画”名号的作品的期待——“神作”?两千万的累计销量?这一切与那“怪物”的真实面目相比,都是那么微不足道。有人觉得把《MONSTER》归于恐怖漫画有些牵强,可人内心的恐惧才是最大的恐怖不是吗?故事始自在西德留学研习医术的天才脑外科医生天马贤三违抗院长命令在手术台上救下一个脑部中弹的男孩,之后天马成了一系列杀人事件的首要嫌疑犯。当他发现这一切都是由他救下的男孩、那个在他手术刀下复活的“怪物”而起后,开始了漫长的追击消灭这个怪兽——也是自我救赎的旅途。说实在的,初看这部漫画是要有些勇气的,因为你将面对一个陌生却真实的时代背景,将面对层出不穷的有着长短不一名字的各类人物,将面临着无数难解而压抑的死亡。如果没有耐心和一定的承受力,真有备受煎熬的感觉。浦泽的技法虽然传统而写实,但画功绝对一流,而且很好的表现出了灰暗而紧张的气氛,让你渐渐地冷汗横流。整个故事虽然枝蔓纵生,但是却始终不曾模糊了主线,竟有《红楼梦》中那样“伏线千里”的感觉。出场人物虽然众多,但几乎个个生动饱满……恐怖的掌控能力啊。当然这一切都不是重点。我原本以为会就恐怖啦精神啦犯罪啦人性啦写下长长的文字,可是闭卷后,真的失语了。随便哪个人,哪一节,甚至哪个被提及的童话都能写个万把字的论文出来……干脆一句话:“在你内心里,他内心里,还有我内心里,都有一个怪物”,你曾经剖开胸膛看看吗?它的模样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像。

命中注定

喜欢上monster,不是意外,是命中注定!书评大家写了很多,但是只有你自己真正去看这部漫画,才能深深感觉到让你脊背都发凉的惊悚感!这就是monster。

题外话:Monster动画的ED - For the love of life真的很赞啊

看过很多关于怪物的评论,总结了很多无聊的规律,什么天马必治啊,古利马的超人大爆发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啊,宝宝之死太过突兀啊... ...或许他们都对,可是为什么我一看到古利马先生死前的那句:就像一封信辗转多年之后才收到,这究竟是悲伤抑或幸福呢?还有林中老人的那句:对不起~对不起啊,可是他们再也不回来了。就会流泪呢?

終點的風景

何謂終點的風景?在努力功成名就之後發現認識自己的人都已不在這世界上?在危險關頭被母親鬆開自己的手?體内的怪物已經長大到出離自己的控制?還是永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名字?約翰安排一切想讓天馬體驗自己看到過的終點的風景。如果只是如他所說奪去世界上所有認識天馬的人的話,那麽其實不必做到這種地步。因爲在天馬逃亡或者說追捕的過程中,只會有越來越多人熟悉並了解天馬。所以我想約翰其實只是挑選了一個足夠強大可以抵抗自己絕對惡的人來結束自己。很可惜約翰並沒有成爲終極意義的至高無上的惡。這種惡並不是六親不認冷血殘酷之類可以形容出來的隨處可見的罪惡。那種冷靜的置身事外的乾淨的讓所有見過世面的記者和警察都不寒而慄的犯罪現場。雖然漫畫中以此作爲約翰絕對惡的形容,但是歸根到底這只是約翰假手他人的作品。類似于交換謀殺,其實那樣的現場也看不出動機,完全的沒有痕跡。約翰自己動手的時候其實是有感情的啊。比如燒掉玫瑰園的時候。比如讓妮娜對準自己眉心開槍的時候。因爲所有這些罪惡都是有目的的,就像約翰是爲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消滅怪物或者說消除自己的痕跡,羅布特是爲了能看見約翰看過的終點的風景,沃伕岡將軍是爲了“偉大的新興的XX主義人類”等等。。。而完全不帶目的的惡纔是終極的絕對的惡吧。所以約翰還不是devil,所以天馬並沒有開槍,其實並不是因爲天馬不是個殺人的人,而是因爲他沒有看到“終極之惡”。其實不喜歡結尾的處理。那樣很容易讓人找出可以原諒約翰的理由,心軟的讀者或許還會原諒一切的始作俑者童話作者法蘭玆波玆帕達。就因爲愛上雙胞胎的母親,所以寫出《和平之神》、《沒有名字的怪物》的人可以轉變到如此麽?所以會在寧靜的小鎮隱居想為過去贖罪麽?一個比約翰更可怕的惡魔,就因爲“我愛上了她”,就可以變成平常的人類麽?他就應該早早的死掉,從別人的敍述和記憶中留下只鱗片爪,作爲超越的存在,被所有正常的人所畏懼和詛咒。他這樣的人會需要懺悔,那簡直就是笑話。而看到結尾的我,猛然發現原來約翰只是個想救助妹妹的好哥哥,憑藉己身之力承受怪物的勇者。之後怪物的萌芽長大完全不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内。看看,我體内的怪物已經長到這麽大了。救救我。之類的。所以說一開始就應該把怪物消滅掉嘛。而弄出這麽個結尾,到底要説明什麽呢?説明當初被母親鬆開手是怪物產生的直接誘因麽?還是兩個基因優秀的人結合產生出的孩子既可以是頂尖的天使也可以是頂尖的惡魔?又或者看過地獄的人就一定會變成十惡不赦的怪物。拜托,如果是人間地獄的話,葛利馬也看過好不好。可是他選擇的變身是正義超人而不是怪物啊。突然開始對熬夜看這部漫畫感到了不值。啊,當然還是值得的。只是這樣,monster離神作的地位還是有點距離。

出来混,迟早要还得

记不清究竟511孤儿之家遗留了多少人,John,Grimmer,还有Robert。Robert,“他的朋友很喜欢画画,喜欢昆虫…可是却很讨厌杀死昆虫,总是把昆虫给放了…Grimmer不记得自己的名字,却还记得别人的名字…还说最喜欢每星期一次的可可…”“我小时侯最喜欢热乎乎的可可了” 其实,何必呢。Grimmer和书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活在不断的追忆中,幼年被剥夺了表情的孩子,训练为变幻面具的间谍,最后成为追寻那个共同真相的自由记者,与人们做出约定去钓鳟鱼喝美酒,是个很厉害的人啊,拯救了很多人的英雄啊,为什么为什么要让他死去呢,为找回自己的感情,为超人苏坦纳的回归,为那个罪魁祸首的忏悔,何必呢估计是死得太晚了,浦泽大神没有给Robert一个更有力的死亡,关于这个像噩梦样无法摆脱的男人,唯一清晰的是他的执念—看到那没有名字的风景,书中一直在叨叨的风景一直在神秘的怪物,寻找它的真相的过程要远远超越了它的真相。浦泽把怪物的恶意描述出来了,最纯粹的东西都可以经由儿童的东西表达,比如善良比如邪恶,纯粹如天生,儿童绘本讲出来的东西令人不舒服—恶意。可怪物究竟是什么,究竟为什么可怕,每个人都在说都在害怕,可它本身几乎完全被书中各种的感情遮掩了,何必呢看完18本书后最深的印象,是死亡。“真正对每个人都公平的,是死亡。”死了多少人了不知道,但我能记起Martin死去的每个细节,对手只是个不断抖擞的瘪三,枪腔却空了,他说,“我果然很带衰”,听他说最后几句话的是陌生的东方男人在,有一个女人在车站等他,要与他一起离开有多远走多远,他死了。没人能幸福,除了主角和龙套。而Eva这个女人似乎更与这个东西命里犯,上一次那个花匠老实本分,也许能给她带来平实的生活,最后在受欺骗的怒火中她踏上了追寻天马的长途(终于提到主角的名,汗),这一次,她还是没有等到要等的人。不要与人做约定,越小的越温暖的越不要,没有人能实践那约定,除了主角和龙套;不要奢求平静的生活,尤其是曾经杀过人越过货,躲得过寻仇躲不过报应,从那个杀死Nina养父母的警察死去后,我脑子里就是那句话“出来跑的,迟早要还”。俺总是逃避在主角身上废笔墨==感谢上传怪物这部漫画的朋友,谢谢

超级完美的漫画

情节完美到让人沉沦 。倒叙 ,插叙 ,作者像一个一流的侦探作品的作家 。让你迷醉在恐惧和快意之中 ,无形无色的爱上正义的医生 ,惊惧的同时又渐渐的同情上那个monster ,那个可怕的纳粹牺牲品 。结局很好 。是一个没有结局的迷 。

浦泽~~!

浦泽的漫画是在上高1的时候看的,这套怪物是我专门去书市上搜得,说实话,不时特别多,到时他的另一个21世纪少年特别多。我看了好多上面发的帖子,我觉得很纳闷,怪物这本漫画要是不仔细看上1.2遍,他们能知道里面的好吗?浦泽的世界是另一个世界,虽然没有五星那么完整,可是也是一个其他的世界,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痛苦和快乐,跟着天马一起去寻找答案。里面太多的人受我的喜欢,感觉是虚构的又那么真实,所以受浦泽是大师一点也不过分。

《怪物》

早就该纠正一下对于漫画的普遍的看法了!漫画不仅仅是小孩子的东西,它可以和小说一样表达更深刻的内容。《怪物》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好例子。一个孩子幼年时的经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阴影,致使他逐渐变成一个高智商的杀人犯。足见战争带给人类的创伤有多巨大!

时间与自由意志

浦沢直树永远在和时间打交道,人被赋予了特殊的时间性,儿时被定义成了起点,与物的位移不同,人的心理位移更加随性和不可重复和回归。   物体切了一块性质并不会改变,内心的缺失却造就了其笔下活得生灵。 恶变得不再清晰。。。所以恶魔问 谁才是真正的怪物存在主义的漫画,充满了非此即彼的痛苦选择,母亲选择之下就产生了痛苦的恶魔和圣洁的生灵,这对双胞胎在时间的绵延性中成长着。与20C那频繁的时间转换不同,该作那娴熟性的空间转换成为作品中的主轴。记忆是作者所有作品中的核心而所有的背景都是:小孩子的游戏是从没有完结的,即使被大人骂,也不会停止,除非是小孩子本身想停止,即长大成为人时。童性的创生绵延在任何角落,宇宙万物又何时会有长大成人的时候呢^^

一部伟大的烂尾片

宁愿让约翰死去般永远沉睡或是干脆死在不相干人员的枪子下,也不要弄一个故作玄虚的再次离开消失的结局。天马医生仍然是很委,非常委。其实从头到尾我就没当他是主角,除了在救人的时候发光发热的主角必胜原理。至今没有懂为什么安娜就突然原谅了约翰。作为能登麻美子配过的我唯一能接受的女主角,我对这个角色的印象是绝对正面的,虽然还是有花瓶之嫌,但并未主导剧情向负面方向发展,主要担任的还是历史讲解员的任务,完成得不错。结局,从那声枪响开始就注定了烂尾的路。虽然比坑要好,但这种结局和坑没有本质区别。可以说是大团圆结局,一切都变得太美好而不真实。命运的轮回,一次就够,再多了,便是无聊了。最后,完全沉浸于欢乐的气氛中,阳光明媚灿烂,一切以前的腥风血雨都不再。一切残酷的历史谜团也不用去解开了,关于511幼儿园,关于那场厮杀的真正内幕,关于约翰真正的名字,关于此现象后的深层次的宗教和心理原因,这些必须解答的问题,都并未给出答案。中间确实很好看,特别是慕尼黑之前的部分,从那开始就有凑剧情之嫌,最后小镇事件整就一扯淡,根据约翰一贯的风格,他并不会派杀手执行屠杀,而是简简单单地说出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让他们发狂,疯癫,失去理智,互相残杀,兵不血刃。就像动画里说的,人是利己而且目光短浅的动物。而且是智商有限的动物。并不是说浦泽直树不是个优秀的漫画家。他很伟大,但是不完美。不得不说一下周边事物,因为太无可挑剔。片中出现的童话,《没有名字的怪物》,《大眼睛和大嘴的人》,《和平之神》,都是非常好的故事,情节灰暗残酷,用孩子的口吻冷静叙事,看到结局,甚至会有寒意。插画不要太完美。特别是遇上我这个专控大对比色和儿童画的人。音乐也非常不错。以《Make it home》为代表,慢节奏的黑暗民谣,像唱给孩子的摇篮曲,却用那么沧桑清苦的声音。《Make it home》,用我烂到一定程度的日语听出了零星歌词,应该是错的。现在的世界无处可去你也是一个人吧很寂寞吧,相信我吧而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人可以相信。

回味《monster》

《怪物》是我第一次看浦泽直树的漫画书,让当时还在看少女漫画的我顿觉耳目一新。从此喜欢上了浦泽直树这个作家。《Pluto》和《二十世纪少年》是在都是在这本书之后了。犹记得在2002年看连载时的紧张与喜爱,还是觉得《怪物》算是最能代表浦泽悬疑风格的作品。后面的《二十纪少年》好像线索太纷乱了一点。

<怪物>与<20世纪少年>

对比<怪物>,作者后来的<20世纪少年>在技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20世纪少年>不像<怪物>有一个完整的主线,虽然<20世纪少年>在人物刻画上要胜于<怪物>,但后期纷乱的线索无法收拢,所以有很多人觉得<怪物>要比<20世纪少年>好.<20世纪少年>证明浦泽在漫画手法上的日趋成熟.尽管如此,从<20世纪少年>的结尾可以看出他仍然是一个匠人,不是手冢治虫那样的大师

浦沢直树和他的漫画世界

近来由人推荐,读了浦沢直树。看了他的两部作品《20世纪少年》和《monster》。前者未完,后者已经结束,从作品的构成和进展来说,两部颇相似:比如一样有神秘的组织和幕后者,一样有坚强的女性——并且和幕后者关系非浅,一样有被卷入事件的平凡的主人公,还有关于幕后者的一系列的身份揭发,还有被卷入事件的伙伴,开玩笑地说一句……还有好警察和坏警察……笑。《20世纪少年》未完,姑且不论,单说《monster》,从中看出些浦沢直树的道道。首先,浦沢直树的功底令人惊讶,从画技开始——他的人物并不漂亮,但脸部表情非常丰富,而且决没有脸谱化的感觉(似乎除了女性……啊,他果然画不来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说,他眼中的漂亮是只有这个型号?),不过作为男角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有点悲哀了,绝对谈不上帅哥的造型,不论是脸或身材,恐怕都是随处可见的平凡男人,但是配上到位的动作,个性化的细节描写,经常会出现的特写的坚定的眼神却轻易地使这样的男人不但看来亲切,而且富有魅力。另一个画技上的突出表现是背景的绘制。可能是青年漫画所一贯提倡的现实,严谨的影响,他的背景不但描绘得精致,而且常常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黑白对比,在光线作用下,截然相反的两种颜色构架出的地方,冰冷,锐利,充满纸张透过来的淡漠……他还很善于用镜头的扭曲,比如广角镜的视角,突出了画面中心人物,又在扭曲变形中暗示了不安定。在电影中,这样的镜头能很轻易地被应用,但在漫画中——在一桌一椅的绘画中,能挑战这么有难度的视角,不能不佩服他的功力吧。配合他娴熟的画技,人物塑造是他的强项。众多人物在他的笔下,不但相貌各异,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赋予每个人的独到的个性。这种个性不是宽泛的脸谱化的安排,而是有意识的,在整体中突出这个人物的某个特点。他塑造人物的利器是画面配合表情。他的人物很少在读者面前自我思考和剖析,即使在对话,体现出不同的还是神情。浦沢直树很善于抓住特定时间背景下的表情,同样是微笑,在鼓励别人时出现,那这个人自然是温柔的;而同样的微笑,在镜子面前对着刚杀过人的自己笑,却不得不让人心生警惕。比如monster中的约翰,作为神秘人物,他出场时话很少,更不要说剖白自己的对话,几乎翻遍整本书都没有,但读者却觉得自己能了解他,靠的就是他面具一般的微笑,什么时候都能优雅地微笑着的他,让人不自觉心生恐怖,但又不自觉地被他吸引(咳咳,我就是其中之一……),不自觉地去假设猜测,他微笑背后的涵义究竟是什么。这又是浦沢直树的另一个特点。但是,漫画毕竟是要讲故事的,能体现一个作者的最大的舞台就是情节编排和镜头的选择。浦沢直树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熟练的镜头感应用,突兀却非不合情理的安排,同一组情节反复出现却不断带出新的发现。他实在太善于这样兼及恐怖和悬疑推理的故事了,而且还能够借助真实的场景,历史中的事件带动情节发展——天啊,这简直不是漫画,是美国最有天才的导演拍出的兼具现实与超现实的顶级电影,仿佛这个故事生来便是如此,我们时而跟着这个人,时而跟着那个人,从不同角度踏上这片故事发生的岛屿,我们同时是观看者又是参与者,我们同时是这个参与者又是那个参与者,全局与片面在我们心中构成特有的张力,使人既不能摆脱片面视角造成的无力感,又不能放弃全局视角带来的源源不断,互相补充的信息,而这两项既相背又相乘--正是全局的信息使片面的无力感加强,也是片面的无力感促使读者继续探究故事背后的真相,于是,这样便构成了他作品中旋涡一般的力量,将读者全身心地抓入故事。随着他的笔触,我们时而疾奔,与主角一起体验生死、抉择、千钧一发的危险,时而又不得不被他拦着停下去思考,看看别人的想法。在这里,我们不会被片面地灌输,我们的立足点虽然可以选择,但我们并不是以窥看一切的神一般的身份来决定对错,我们只能顺着已有和所思来慢慢摸索将来的道路。他吝啬地克扣着信息量,使我们不得不时时回头时时检验自己--用检验别人的同样的方法。他的故事进行是多支的,而且这个多支和别人又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把主要情节比喻成一条干流,而次要情节比喻成支流的话,那么别人的情节进行应该是抓住干流,然后在前进过程中,自然要从干流中分流一些到支流中,但主体从没有离开过干流。而浦沢直树不是,他喜欢从支流的根源探究起,随着这条小小的支流逐渐奔腾来到干流。在观察支流的时候,我们一开始甚至无法发现它和干流的关系,甚至有些担心他带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不是最后能够回到干流,但事实证明,他总是对的,有耐心的。他技巧地一步步带领我们前进,直到事实出现的那一刻,我们才懊恼地发现,原来一切,他早有预谋。这样的情节推进极富技巧,使得我们的意识并不固着在单一的主角身上,因为每个章节都仿佛又推出了一个新的主角,让我们得以从另一个零点开始前进,来观察他,接受他,仿佛又溶入了他。情节如此进行着,这个故事就越加把我们捆绑起来,我们迷惑着,害怕着,因为我们认识的每一个人,明明最开始都是毫无关系的,却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到一起……我们惊讶地发现,所有我们认识的人都被卷了进来,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伤害。这样的推进方式对他的故事本身来说,实在是无法形容地恰倒好处。如前所述,他喜欢带点恐怖的悬疑,我们是走入他步下的陷阱的猎物,随着他的笔触,我们一再从主角无法逃脱的命运中逃出来,仿佛冲浪运动中,逃过一个个无法抵御的大浪,但很快,我们又不得不下沉,在他的计算中再次被捕捉到,被蜘蛛捉到网中央,我们一再一再逃跑又一再一再被卷入,这样仿佛轮回的命运叫人心生绝望,这样的绝望使得神秘的幕后者再添一丝恐怖,气氛凝造到读者的内心,实在是堪称浦沢直树最大的秘诀。不论是背景,人物个性,情节推进,在他自创的这一派中堪称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怪物眼中的Monster

——注:这是写给朋友的一篇旧文。终于看完Spiegel的Monster群像了。说这个终于,是因为在看到这一个系列开始的时候,就曾经给自己暗下了一个目标,无论Spiegel在这个系列中,写到多少有关约翰的东西,我都要把我看到的约翰写出来。因为对于Spiegel而言,约翰是人眼中的Monster,而相对于我而言,约翰是怪物眼中的Monster。Monster这套东西,我统共也就只看了一遍,而且是在断断续续兼囫囵吞枣的情况下看完的。而我对整个Monster的印象,是人群在黑暗中的涌动,或者顽强地向着有光的地方前进,从而走出泥沼;或者是被黑暗吞噬。其间人物的进进退退,悲剧喜剧,都没能在我的心中留下足够清晰的印记,让我能够手指痒痒地想要做一个心理上的白描来试试看。从每个章节中出场的那一个场景中的主要人物,到贯穿始终的,罗伯特、伦克警官、天马、妮娜、甚至是隐伏在整个故事的背景中,以恶意溢出纸面的童话铺垫出全书阴森气氛的法兰兹·波纳帕达,到最后仍不是入我法眼的形象。自始至终的,只有约翰、约翰、约翰,这个在所看、所感、所知、所想的范畴都已经超越了人类的Monster,牢牢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和全部的好感。约翰在前面15本,在那个黑暗中闪烁着笔记本屏幕微光的夜晚,所带给我的“脊背发凉”的感觉,正是在无数夜晚,我独自面对黑暗时,所感受到的,莫大的恐惧,深切的绝望,微弱的期待,以及因为极度的警醒而与周边环境充份融合的自由感觉。可惜的是,故事发展到最后的章节,当约翰自己暴露在天马的面前的时候,那个约翰,就不再是身体中的怪物恣意成长,只看得到虚无的形象了。那是因为作者想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而把怪物生生地拉回人形,把还没有完全长成到有力量对抗自己的人类心灵的Monster,扼杀了的形象。在Monster最终的一章,看到约翰从病床上消失,我所感到的,并不只是因为终于结束了,而松了一口气的感情。更多的,是失望,以及伴随绝大的失望而来的无力感。就人类来说,这样一只Monster,也许是消失了更好吧,可是Monster自身呢?在约翰还是Monster的时候,作者甚至就从来不去过问它的内心,而在它消失之后,自然更不会有人注意它的存在,与曾经存在。人类忘却了曾经有的伤痛而生存下去,而怪物在黑暗中,渐渐地消失了。想起久远以前,在华不魅《铁靖废园》中看到的,那个被全人类所诅咒的,身为创造神的魔王,在他孪生兄弟眼中的形象。虽然完全不能类比,却都有相似的,怀念的感觉。在疯狂之前,其实他是很温柔的;因为太过温柔了,所以诅咒这个世界。所以才会有妮娜在最后的时候,拼进全力也要传达给约翰的一句话:“我原谅你。即使全世界只剩下我们俩,我也原谅你。”怪物,是什么?其实,更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人类,是什么?在这里,不是想把那个延续了两千多年还没有一个定论的哲学问题拿出来讨论。而是想看看为什么在人类的眼中,Monster就变成了怪物,也就是,非人类的范畴。所以反过来想回答的是约翰,为什么会被归类为怪物?约翰做了什么,导致他被归类为怪物?通篇看去,约翰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利用人的弱点,来毁灭人而已。从环境上,从心理上,从肉体上。他所做的唯一一件与众不同的事,就在于他没有把毁灭与自己同种的人类,当作是特别的事情来对待。不带有仇恨,不带快感,只是因为要扫除障碍,抹消过去。也就是所谓的,“他对所有的人类都一样地不屑!”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物的呢?历代的王朝,无数的法律,定制下来的最高罪行,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杀害同物种的人类。单个的人聚集成人群,形成社会,然后由社会制定的法律,来保护自己。最初可能只是一种物种的自我保护,到了后来,等到法律渗入文化,无端杀害人类为罪大恶极的这种观点沉淀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层面的时候,两种观点就形成了。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能杀人的。人,是最特殊(后来被替换成了最优秀)的物种。(因为只有人类是不可杀害的,而其他物种是可由人类及其他物种狩猎的,人不就成了最特殊的物种么?)于是当几千年的文化、社会的潜移默化作用叠加在一起,对人类施加洗脑作用时候,人类的思维定势就形成了。人类不能无端杀害人,不能无端伤害人,这个潜意识随时随地地都在对人施以暗示,约束人的行动。说得好听点,这东西叫做良心,说得直白一点,是单体的人因为没有力量完全维持自己,而对社会秩序屈服的表现。反过来,这些屈服于社会秩序的人,又因为要保障借助其力量庇护自己、使自己不受杀害、不受伤害的这个社会得以维持,又在精神上和现实操作上,把这种洗脑的作用尽可能地扩大开去。而在人群中,唯一有资格杀害人类,甚至被鼓励去杀害人类的,就是战场上的士兵。可是,受到所谓良心的束缚,看到人类死亡就会不自觉受影响的士兵,当然是没办法好好作战的。所以军队的训练,是要以条件反射性的服从,来抵消社会强加的潜意识。而完美的士兵,则是社会的潜移默化对其完全无效,在服从下可以无差别杀人的,驯服的Monster。可惜的是,完美的士兵,终归只是一个理想,毕竟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还是太沉重了。所以从战场上归还的士兵,除非有很强的精神力量,才能过渡到人的生活;而无法在非人的价值观与人的社会中进行调适,从而导致精神失衡的例子,几乎是俯拾皆是。而偶尔有那么几个完美的士兵,也因为太过驯服,不能成为Monster,而变成人类手中,所养的狗。约翰是什么?与人类的差别,在于他无差别地看待及毁灭单体的人,并没有把人类当作特殊的存在。殊不知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具有完全不受杂音干扰的判断力,完全不受感情影响的思维方式,才能成为渥夫将军、宝宝、以及于511之家有关的实验者(特别是在那种德国式的严谨文化下)眼中,完美的领导人物。Monster是什么?是有着独立思维的猛兽,是人类在任何庇护下都无法求得自身的完整与安宁,从而产生的恐惧的代名词。约翰……约翰……约翰从一出场,就已经是Monster,虽然身躯还只是个少年,但已然可以眼神巍然不动地杀人。九年之隔再次闯入天马医生生活的约翰,就已经更失去了人的形迹,除了因为某个病人的关系而在无意中重现一面之外,约翰所显示的形象,更多的在只是在黑暗中的口耳相传中,那个“怪物”,那个“完美的” “怪物” 。无怪伦克要怀疑,这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了。可是,在那个九年之前的十个年头,怪物是如何诞生,如何长大的呢?作者是吊足了观者的胃口,最后才给出一个,透过毛玻璃般的记忆,所看到的现实。约翰,是实验品。曾经有一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男人是德裔捷克斯洛伐克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与波西米亚的某户长男……他是士官学校出身的军人……未来国家栋梁里的精英……名字……叫什么都不重要……女人是莫拉比亚地方一位小学老师的独生女,是个金发碧眼的美女……她在布鲁诺大学进修,专攻基因工程,连教授都对她的将来寄予厚望的才女……名字……叫什么都不重要……两个人相遇……相爱……有了下一代……男人不愿意再做实验品,因此被杀了。女人在监禁中抱着仇恨生下了两个孩子,天使一样的孩子,然后伺机逃离了那个实验。可是实验还在继续着……于是实验者找到女人,说:“你要留下一个,带有一个。这是实验。”于是女人放开了自己的一只手。所有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按彼得·查培克的陈述,约翰,是这样长大的。一开始在密封的环境下,只是有两个,想要培养成完美的新人类的孩子。两个不受一般的社会伦常,以及感情制约的新生命。因此,为了保持新生命除了自己的判断之外,不受任何因素的影响,当然不能够把人类延续了几千年的,对人类自身的约束,对人类行为的约束,灌输给这两个孩子。于是诞生了,没有善恶之分的心灵,这也就是,Monster的培养皿。后来,女人逃走了。这两个没有善恶之分的培养皿,在整个的逃亡过程中,只能依附于自己的母亲而生存,因此,母亲成了唯一保护他们的力量。可是有一天,更大力量出现在他们的面前。那个男人说:“你要留下一个,带有一个。这是实验。”于是女人放开了自己的一只手。于是这两个没有善恶之分的培养皿,发觉到自己在自己唯一信任的力量庇护下,仍然无法无法保留自身的完整与安宁,结果是,两个培养皿上,都映下了Monster的形象,人类极度恐怖的影子。培养皿的一只,被带回实验室,经历恐怖,生命的恐怖,死亡的恐怖,她说:“我………看到了好可怕的事情…“非常……非常可怕…“死了好多好多的人……“大家喝了酒…然后…然后…大家就好痛苦,一个接着一个,在我眼前…!”当恐怖涨满心灵,让人都无法成为人,自己都无法成为自己的时候,该怎么办,能够怎么办?接下来的一个镜头,是在整部作品中,让我最毛骨竦然的一个场景;比任何的杀人,阴森的铺垫,都让我切实感觉到“怪物” 存在的一个场景,;还只是个孩子的安娜,用了近乎冷漠的狰狞,对着约翰问:“妈妈在哪里…?”当自己的灵魂已经无法承受自己所经历的心灵重压的时候,安娜不自觉地选择成为Monster,来渡过、甚至是融合自己的恐怖。所以对着母亲的道歉,自觉所作所为严重性的惊恐眼神,对着要他们两个独自去生存的言词和决定,没有再显示出任何感情上的波动。可是约翰,他哭了。他看见母亲的力量和形象在自己的面前分崩离析,然后看到自己唯一最爱的安娜在自己的面前,因为无法承担恐怖的压力而变成了怪物,他哭了。然后,他做出了选择。如何不让安娜成为怪物?如何能让她不被自身面对的恐怖所压垮?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吃掉让她成为怪物的经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自己成为力量,足以保护安娜不遭受恐怖压迫的力量。然后呢?承接了安娜所有恐怖,克服恐怖、超越恐怖、控制人心灵中的恐怖的约翰,变成了怪物。怪物(一)在离开自己的母亲之后,约翰带着安娜,穿越过境,来到德国,沿途抹消着自己行经的痕迹。他带着安娜穿越了心灵和现实的荒原,最后来到渥夫将军的面前。这时候的约翰,还是有人形存在的,就如同他在录音带中所显示的那样,害怕有一天忘记安娜,害怕有一天被自己身体里的怪物吃掉,害怕有一天,变成完全的怪物……约翰心中的怪物,在511之家的管理宗旨之下,顺利地成长着,从孤儿到老师,全都变成他试验人类恐惧心理的实验品。然后,借着511之家全毁的机会,约翰带着安娜,开始了被领养的生活。可是他心目中,那个使怪物第一次出现在他眼前的力量,仍然没有消失过。于是当东德的势力找上逃亡到西德的李贝特夫妇时,他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安娜记忆中的怪物,已经被自己吃掉的怪物,又要觉醒。怎么办?结论是:把所有的记忆,抹消就好了。把李贝特夫妇抹消就好了,把来唤醒沉睡在安娜体中的怪物唤醒的人抹消就好了,把所有有过的记忆抹消就好了,把吃掉了怪物的自己,抹消就好了。这样的话,安娜就不会被怪物吃掉,所有的一切,就全是安娜的了。回头看看法兰兹·波纳帕达的所有童话,都给出了一个在两种毁灭中进行选择的结局。怎么办!只要有这个恶魔,大家就不能和平地过日子。怎么办?怎么办?烦恼的和平之神应该怎么办?大嘴巴的人在他那再也不会开花的庭院里,张开他的大嘴,哇哇大哭,低声说,早知道就不要和恶魔交易好了。大眼睛的人好饿好饿,快饿死了。大眼睛的人眼泪一滴又一滴地掉下来,低声说,早知道和恶魔交易就好了。怪物非常非常想要一个名字。好不容易才得到的名字,却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叫他的人了。没有任何人能够给出答案,下判断的,只有自己。和平之神发现自己就是恶魔,该怎么办?毁灭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毁灭大家,一条是毁灭自己,让大家幸福。约翰的选择是,指着自己的眉心,说:“开枪打我吧……”(二)在最开始,所有的人都在说,约翰要去接安娜。可是妮娜整整追逐了十几本,还是没有见到约翰。真的是约翰想要见到妮娜么?以他的力量,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吧。可是,自从妮娜开始追逐他以来,他只是沿路抹消曾有过的记忆,没有一次出现在妮娜的面前。他看到的,不是安娜,而是即使没有自己的名字,不需要自己的名字,也能独立生存下去的妮娜。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因为安娜而变成怪物的约翰,脱离了安娜,就完全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抹消掉一切。约翰想要抹消的,应该不是自己的痕迹,而是以前安娜曾经变成过怪物,然后自己吞吃了怪物的痕迹。可是,即使如此,安娜心中的怪物,仍然有复苏的可能。怎么办?让安娜自己唤醒怪物,然后杀掉怪物,这样应该可以了吧。约翰选择的与安娜见面的地点,『红玫瑰屋』,绝对不是安娜推理所得出的成果,也不是约翰因为躲避不及而造成的意外。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很理所当然的,一切都应该在这里结束。十一岁的安娜,还没有足够明晰的认识和必要性,要杀掉这只保护了自己的怪物。可是二十岁的妮娜,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恨意,可以扣动扳机。这样一来,安娜就可以从长久的怪物的阴影中,解放了吧……可是妮娜仍然没有开枪。可是没有开枪的妮娜,已经具备了即使记忆复苏也不会变成怪物的力量。所以,约翰应该消失了。天马医生天马医生对于约翰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当约翰做出了决定,可能威胁到安娜的怪物是不应该存在,身为恶魔的和平之神是不应该存在的时候,他让安娜开了枪。可是他还是被一个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天马对于约翰的救治,绝对不仅仅是医术上的问题,而是给了约翰一个,让自己再生的理由和现实。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将,天马对于约翰来说,都是一个关键性的存在,哪怕他只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好。问题不在人物是什么人物,而是他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参与了约翰的生命决定。所以约翰一直牵动着天马的行动,让他沿着自己生存的轨迹追逐而来。为了让他看到,自己所处的那片,结束的风景。希望这个除了安娜之外唯一不同的人,由于命运的安排而参与自己生命的人,能够和自己站在同样的场景中。可是天马最终,也只能看见,不能进入。那片结束的风景。结束的风景结束的风景是什么?几乎与约翰有关的人物,都提到了这个字眼。是死亡么?恐怖么?绝望么?觉得都不恰当。约翰一个人站在结束的风景中,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看得到,可以感觉,可以理解,但是无法表述,直到我看到一本书,岩明均的《七夕之国》,才找到了合适的言辞。因此只做转述,无法再以自己的言辞加以修饰。[QUOTE][color=blue] 觉得人死后变成星星,真的是很奇妙的比喻。星星和星星之间,隔着无数的光年,周围是空荡荡的黑暗。即使是叫喊,也没有人会听见,即使伸出手去,也触摸不到任何东西……你认为,最寂寞的事情是什么?父母的死,兄弟的死,爱人的死,小孩子的死,这些都是在“窗内” 发生的事情。真正的寂寞,是自己的死亡,自己一个人前往“窗外” ……[/color][/QUOTE]只有自己一个人和人世脱离了关系,不和任何事物相关。只有自己一个人站在那片风景中,无法看到别人,无法与他人产生关联。没有任何人在的,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结束的风景。所以,自己也没有必要存在……所以,应该被抹消,完全地,自我抹消……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从病床上消失的约翰,能坚强地活下去了呢?妮娜已经是不需要自己的力量也能存活,不需要自己的力量也不会变成Monster了。而连最后一片记忆都与天马分享,仍无法将天马带入结束的世界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必要与这个世界产生关联呢?约翰会死掉的,一定会死掉的。然后,Monster,终于被人类抹杀了。后记终于写完了。但是,只能说是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出来,完全不能成为有条理的文章。会写这堆东西的理由,除了最初看到Spiegel开始贴出《Monster群像》时所下的决心之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我在看很多作品的时候,都有把自己代入其中一个人物从而经历整部作品全过程的奇特体质。从而这些作品,就成为我真实的体验。当然,这种代入不是由我来选择的,而是某个角色,自动地会把我给吸过去。而这个角色,多少是和我有着共通之处的。在最初看Monster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有可能会被约翰这个角色给吸过去,所以极力地抵抗着,保存自我的态度来看待这部作品。因为害怕恐怖,因为约翰所看到的东西,传达给我的感觉,和我在我的生命中体验到的最深切的恐怖,有着相同的气味。可是当约翰在『红玫瑰屋』与妮娜面对面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力量足以抗拒这种恐怖,不使至于使我丧失我自己。于是,我放弃了抵抗。就在那一瞬间,我先前在这部作品中看到的,很多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细微之处,好象潮水一样,涌进了我的记忆,和我在黑暗中看到的一些东西重叠了。看起来象是痴人说梦,但是这是我真实的经历。所以看着约翰最后的场景,看见怪物最终消失掉,我真的很失望。失望因为作者对人的执念,没有让约翰成为真正有力的怪物。失望的是原本指望在约翰身上看到比《伊甸之东》中艾伦和迦尔的母亲,那个“绝对恶”的化身,那个存心将自己置放在黑暗中、本能地去毁灭人心灵的女人,更为有力的Monster。可惜,最终还是失望了。同样可惜的一点,是作者和约翰同为男性,有一点他们是不会了解的。约翰的母亲当时所放开的手,她一定知道是安娜的手。因为安娜是女性,所以和身为母亲的自己是相象的,所以充份知道她的承受力,以及她可能有的变化。可是约翰是男性,是由自己女性身体里创造出来的另一个与自己不同种的奇异生命,是她无法预测的生命。所以一开始,就注定了身为母亲的她,不可能舍弃自己的儿子而保留自己的女儿。可惜的是作者居然在这一点上,做了那么多的文章。最后,会拼着打字打得手痛来写这些东西,是表示我对Spiegel的敬意。在看《Monster群像》的时候,从第一篇到第三十四篇,我都存着这样的心理:这种水平的分析,我也能写出来,只不过是没有用功罢了。可是看到第三十五篇的后记的时候,我那个涨得满满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补记: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骄傲),被狠狠地打击了一下。这才明白怪物曾经说过的,有些东西,是知道自己只要具备了那些条件,就可以拥有的能力;有些东西,是一看就知道,自己无论如何达不到的境界。后面的那种情况,在看《风之谷》漫画的时候出现过,问题是鉴于宫崎俊老人家的功力,我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可是在我自己都没料到的情况下,而且就是在自己的身边,又被这样刺到一下,那种心情,是很难表述清楚的。一定份量的敬重,很多的不甘,少许的悔恨,当真是五味杂陈,让人无法懒惰下去。所以说,要谢谢Spiegel,让我有这样的一个反省的机会。也仅以此文,献给所有努力着的人们。

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看完浦泽直树的《monster》之后。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神作。在这世上,想要生存太容易了。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可以用最基本的体力劳动换取报酬;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的身体就是你生来拥有的本钱。如果你是一个孩子,恭喜你,你正处在人生最幸福的童年期,一无所知却仍能勇往直前。但那之后呢,每个人都开始受到侵蚀,世界在我们眼前打开,那扇门每推开一寸,就多一分希望和绝望。人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所有人都是那么孤独,所有人都在心中呼喊,哭泣,挣扎,绝望。思想者尤其痛苦,因他们是最清醒的。这样的人,如果不能把自己带向天堂,就一定会堕入地狱。[谁来救我],这是最大的呼喊,最强烈的渴望。然而没有人来,没有人,因为人始终是孤独的,如果说有什么能算得上宿命的话,一定非此莫属。命运是什么?你所能改变的和你不能改变的,承受就是命运,承受住你便赢了。活下来就是最大的成功,因此北野武才在大逃杀里指摘我们根本不懂成年人的艰辛。人一路活下来的过程就是不断的自我谋杀,其痛苦程度不异于掐死自己最亲的人。但是别无选择,谁都无法脱离游戏规则生存,只要他还在这个人类一手创造的社会里。我们将永远活在这些东西当中:恐惧,不安,孤独,寂寞,憎恨,厌恶,痛苦。如何继续?不是麻醉,不是逃避,而是像疯子一样将自己的胸膛顶在枪口上,这世上什么样的人最可怕?一无所有的人。没有东西可失去,也就没有东西能威胁到他。打败怪物的方法,是一个更大的怪物,但这个更大的怪物,未必是更坏的。支离破碎的东西无法再修补,那么就毁掉一切,重新开始,这也是凤凰涅槃的意义。很多人都明白这一点,但他们不会选择去走,因为太难了。而真正愿意去走,走过了的人,有的疯掉了,有的,还远未看到结局。罗伯特想看到的终结的风景,到底是怎样的呢。我相信比约翰让天马看到的,还要漂亮,还要壮观。那应该是人类付出一生换来的,最美丽的风景。它将满足我们,填补我们,从而才能终结我们。

人命是不是等价的?

人命要拿价钱来衡量,本身就是个值得疑问的命题。      天马对此并不买账,至少作为医生,每一个来到手术台上的都是病人,无所谓市长,工人,贫穷,富贵,甚至一个杀人无数的怪物。天马将他这个信念贯彻始终。从第一本书到最后一本。      “我才没有错呢!”“你们全都一样,为了钱,为了出头,什么也不顾了!”说到底,人命的价,乃是在于病人用钱和权力购买医生的特殊照顾。然而,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这一页之后,院长死了,主任死了,艾娃的社会地位也死了。      社会地位,就是按人命的价格排序的层级结构。在上面的人,叫精英。在下面的,叫草根。      约翰是天生的精英。阶层对他来说,穿梭自如。金钱,不,甚至任何人的人命他都能够购买,如果可以购买的话。他是天生的王者,精英也好,社会边缘人也好,一切都只不过是在他的游戏场上的蚂蚁。      作为怪物,第一要有强力,第二要怪。怪,就是不按规矩出牌。所以,作为怪物的约翰,是对整个社会规则的讽刺,对人命有价论的讽刺。      仔细回想,整套漫画涉及的人物,从最边缘的小偷到大资本家,从黑社会到警察,各种职业,男人、女人、两者之外,老人小孩,恋人家人,各种社会角色都一一点到。大家生活在一个社会,都是人,可是遭遇和生活是如此差异巨大。      他们只有在两个人面前平等。一是救命的天马;二是杀人的约翰。      恰巧,两人都是精英。      第18集,艾娃总结道:人真是利己的生物啊。白胡子医生回复说:所以才活的下去啊。      恰巧,天马和约翰都不是利己者。利己的否定其实是两种可能:一个是利他,一个是害己。一个是为了他人而活,一个是为了彻底杀死自己。      所以,天马和约翰是活不下去的。在这个人命有价的社会。天马第一集,如果不是院长意外死亡,他的职业生涯早就结束了。约翰,就算没有子弹射穿他的头颅,他也会把自己杀死的。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约翰为什么想完全自杀?把自己从所有知道他的人的记忆中消除——杀死一切见过他的人。(所以如果顺利的话,天马也会被杀死吗?)      在天马最后的梦中,约翰问:妈妈是想救我吗?还是把我和妹妹弄错了?是哪一个?      也许,也许,这里暗示,他感觉自己被抛弃了,所以报复社会?但是,他并不怨恨妹妹。或许,也不怨恨母亲。      插一个流传到泛滥的火车思想实验。火车前两条岔路,一边五个人,一边十个人,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撞哪一边?约翰母亲面临的就是类似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里,最不道德的是把人放到这个问题面前的人。因为这个问题差不多等于:眼前两堆粪便,一堆大一点,一堆小一点,你要吃哪一个?      所以,约翰说,他看到了怪物。下一格画面,这个真正的怪物说,这是实验。人命在这个实验面前也是无价的——没有价值。而母亲被逼要在两个无价的生命之中分出哪一个对她更有价值。      整个悲剧的起源,就是把人命标价,而不把人命当作人命,甚至不把自己的生命(生活)(life)当作生命(生活)。而作者安排每一个小人物故事终结时露出笑容,共同点都是他们都回归自己生命本身。例如最后中彩票又丢失的老夫妇,“只要我们还活着(live)就够了。”这就是作者为悲剧找到的出路。      最后回到约翰自杀的问题上,其实是很诡异的。彻底杀死自己,最核心的,其实是杀死自我认同。约翰没有自我(所以他不利己)。他偶尔会变装成他妹妹,因为当时二选一的场景中他=她,两人没有差别。有没有人想过,二选一是真正的怪物的试验的必须条件?通过这种抉择,让两个孩子中的一个杀死自我,然后他/她才能成为社会顶层的精英,成为王,成为视人命没有价值(因此众生平等)的统治者。511孤儿院的孩子,都被“杀死自我”。如超人斯坦纳。      实验成功了。      没有名字的怪物,实际上就是没有自我的怪物。名字表示一种自我的独特性和认同,我就是我,我不能是无,也不能是他人。      作为绝对的君王,如果他选择完全自杀(怪物最后吞噬了自己),他的臣民只能跟着陪葬。作为王,他没有自我,也就没有自己的生命、生活。他为什么要自杀?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他在成为王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自杀的种子。所以要说有的话,设计实验,实现社会精英培养的人,就在设计自我的毁灭。      从头到尾,这种人命有价的理论和其中的人都在实现自我毁灭。      约翰最后走了。这个幽灵还继续徘徊。

【转】约翰的牺牲

我忍不住转载一篇来自百度贴吧的好文。重点谈的是约翰及其关键情节,让我恍然大悟啊。原文地址: http://tieba.baidu.com/f?kz=92386230(【】表示我自己的一点插入语。)作者:流浪汉查理----故事最早要从1960年代开始说起。 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捷克斯洛伐克,有被称为“内政部”的秘密警察组织,而这时内政部中出现了一个才思敏捷飞速窜升的年轻人,他就是德裔捷克人(估计是苏台德区的人)弗兰克.波那巴特。 波那巴特是一个幼儿教育和心理学的专家,他立志于进行这样一种实验: 挑选体格健壮,头脑聪明的男女结合,生下带有父母双方优良基因的孩子,然后在施加高强度和高度现实主义的洗脑教育,然后培养出“超人”(力量和智慧,知识都远远超过普通人的人,更可怕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来担任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栋梁和指导者。这种实验毫无疑问是类似于希特勒在纳粹德国进行过的人种实验【名为生命之源】(希特勒的实验因为时间太短而没有实验成果;如果时间够长有了成果的话,估计和《怪物》里的差不多)。 当然,波那巴特的实验体系最早并不是这么完备,它经历了很多的雏形(朗读会),也有不少对于其雏形的模仿品出现(511幼儿之家)。 而在1975年前后,波那巴特的理论体系达到了顶点,他开始了大规模的现实实验:数十对男女成为了实验的对象,其中包括约翰和妮娜的父母。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约翰和妮娜的父母选择了逃跑,但是像“约翰”和“妮娜”这样的孩子肯定不止一个或者两个,但他们最终应该都是作为“实验第一阶段的产品”和“实验第二阶段的原料”被内政部回收了。 作为一个实验而言,如果“标本”足够多的话,应该要尽量尝试使得相同的“标本”经历不同的过程,再观察它们的不同反应:波那巴特的这个实验应该是有这样的条件的,所以很可能有一些父母没有逃跑,有一些父母逃跑之后被杀了,有一些父母逃跑之后被杀的是母亲(约翰和妮娜则是父亲被杀),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同类标本的不同实验进程”。 约翰和妮娜是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到了大约8-9岁,然后波那巴特从他们的母亲那里带走其中的一个(很有可能是要观察带走的那一个和没有带走的那一个有什么区别)。 我们不知道其他的实验体的命运是什么(从妮娜的记忆中“听到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惨叫”估计是有实验体受不了考验而死亡或发疯);但最终决定成为这个实验的最终成果的人只有一个(为什么把数十个孩子在实验中淘汰到只有一个?或许这种仿佛训练忍者一样的死亡淘汰法,更能使得活下来的人比死去的所有人更有使用价值吧): 妮娜。 妮娜就是未来捷克斯洛伐克的指导者(差一点捷克要有一个女国家主席了;我今年要到捷克去旅游的,正准备看看有没有齐多克桥):所有参与到这个实验中的内政部官员在“红蔷薇别墅”进行庆祝,庆祝未来的国家有了伟大的领袖。 但是弗兰克.波那巴特这个实验的始作俑者这里出了问题: 波那巴特应该是那种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和历史上那种奇怪的人物一样,他对于建立功绩之后获得的高官厚禄并不是太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更多是建立功绩的过程(这种人的代表:韩信)。他对于国家的未来什么的不感兴趣,他只是非常想要创造出完美的“超人”:美丽,强大,聪明,Pefect。 他被自己的创造物迷住了:那怀着双胞胎的母亲,那美丽的双胞胎。【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浦泽直树表达得实在有些突兀啊】为什么要把这么美丽的创造物去交给那种该死的国家,去做什么该死的领袖?国家只是因为可以利用他的力量让我做这个实验,我才和国家合作;我现在反悔了,我不想按照约定把完成的产品交给国家了:他恐怕是这么想的。 于是他毒死了在场的所有人,放走了妮娜,并且告诉妮娜“人类可以变成任何东西,可是绝对不要让自己变成怪物(因为你是如此的完美啊:这是他的潜台词,正是因为完美所以才不可以让自己变成怪物来破坏这种完美)”。 然后,他埋了所有人,逃跑了。妮娜回到了母亲居住的“三只青蛙”,却发现母亲已经不见了,只有哥哥约翰在(估计母亲是受不了必须选择一个孩子交出去的精神创伤,自己一个人走了)。 她把在“红蔷薇别墅”中看到的都告诉了哥哥,而惟独漏掉了波那巴特最后的那句话(我估计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在那种恐怖中肯定也什么都不记得)。 约翰正在看波那巴特的《没有名字的怪物》,他为了保护自己的妹妹,为了不让有这种经历的妹妹如实验的目的一样成为怪物一般的存在,他决定像《没有名字的怪物》中的怪物一样,吃掉妹妹的记忆: 他用洗脑的方式让妹妹以为被带走的,被选中的,要变成怪物的是他,同时也对自己进行洗脑。这样一来,要变成怪物的就是他,而不是自己的妹妹。从这个时候起,他已经决定要让自己代替要变成怪物的妹妹做尽所有的坏事,同时也会为了保护妹妹不惜做任何坏事。 他烧掉了“三只青蛙”,带着妹妹逃跑了。 在翻越捷克和德国边境的时候,兄妹两人为沃尔夫将军所救,哥哥被带到了仿照波那巴特早期构思建立的“511幼儿之家”里。 这种雏形的仿制品哪里供得起约翰这个魔王,没过多久就被约翰搞了个天翻地覆。约翰从511逃出,带着妹妹一起逃跑,后来被东德贸易局的官僚里贝特收养。 1985年,里贝特逃亡到西德。这时已经逃亡到西德的波那巴特在看到了电视上约翰和妮娜的图象后,像所有的艺术家一样,禁不住想再对自己的创造品“看上最后一眼”。 【这篇文章的一个重点就在这儿了。】于是他去找了里贝特夫妇。 而在约翰的脑海中,波那巴特的到来象征着妹妹或者自己又要被带走,而里贝特夫妇则等同于抛弃了自己的母亲,自己拼着性命保护妹妹的目标就要落空了。 于是他采取了保护妹妹的方法:杀死背叛他们抛弃他们的人,然后逃走。 但是他杀死里贝特夫妇的行动被妹妹发觉了,当妹妹质问他“是不是都是你干的?所有对我们好的人都是被你杀死的?”的时候,他能怎么回答呢? 他不能说波那巴特来过了,因为这样会刺激妮娜让她回忆起自己才是怪物; 他不能说这是为了保护你,因为被波那巴特带走的不应该是妮娜; 他不能辩解。 他只能让妮娜杀死自己。 妮娜开枪了。 可是他被天马救活了。 他毒死了院长等三人,只是因为天马是他的恩人,而让这三个人死是天马的愿望。 然后他就带着妹妹逃跑了。 他知道妹妹不会再愿意和自己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把妹妹寄放在佛多那家之后就自己一个人离开了。 9年过去了,他换了一个又一个的寄养家庭,他构筑了全德境内自己的犯罪组织:黑道银行聚集来的金钱,右翼集团的情报网,被洗脑的连续杀人犯组成的部下集团。 但是这些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想要两个东西: 代替妹妹成为毁灭世界的怪物; 保护妹妹。 而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变数:他要让妹妹回到【关于佛多那夫妇,作者流浪汉查理在后文补充了约翰杀他们的动机;但按照其它的分析,约翰本来应该打算在杀掉佛多那夫妇后结束这一切(所有可能令妹妹不幸的诱因,包括他自己),所以应该不是简单地想要把妹妹留在自己身边吧……】自己身边的计划失败了,妹妹开始追寻两个人的身世。【因为天马的介入,故事才正式开始。】如果一旦让妹妹发现身世的真相,那一切他为了保护妹妹所做的努力就都化为乌有了。 所以他开始湮灭一切可能引导妹妹发现身世的线索:佛多那夫妇,511幼儿之家的前院长的记录,红蔷薇别墅。 但是他都失败了,妮娜恢复了记忆,妮娜记起了自己才是被带到红蔷薇别墅的人。 他长久以来所做的事情都失去了意义: 妮娜变成了怪物,而世界上不需要两个怪物; 他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保护妮娜,而他失败了。他决定要毁灭自己,不仅是因为自己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还因为“做坏事来保护妹妹,但没有能够保护妹妹就只剩下做坏事了”的负罪感(之前他可以用“我这是为了保护人”和“我是怪物”解脱,而这两个解释都不成立了,那做坏事的约翰就只有死了)。 于是他毁灭了自己的组织,决定把和自己有关的一切都埋葬在弗兰克.波那巴特所在的小镇里。 而在小镇里他无比讽刺地发现了波那巴特的双胞胎画像,那种幸福和美丽让他知道了波那巴特其实是不希望他们成为怪物的,而他长久以来所做的一切就是徒劳,是为了防范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怪物而把自己变成了真正实际存在的怪物。 他绝望了,他希望天马杀死自己。 而天马又一次救了他:前一次是不知道他是怪物而救了他,这一次是知道了他是怪物依旧救了他。 故事的情节大体上就是如此(当然细节方面非常缺乏)。 接下来要阐述几个重要的概念: 1.对于养父母的谋杀 里面被谋杀的养父母有好多(千万不要看得别人不敢收养孩子才好,笑)。我个人把他们分为三类: 一.里贝特夫妇 这一类人是被约翰当作抛弃他们和背叛他们的母亲的代替品,一旦这类人出现了“背叛”的征兆,就会被约翰杀死;同类的人有给他们玉米吃的捷克夫妇。 二.约翰的养父母们 这一类完全是作为约翰的利用对象:进入一个家庭,利用里面可以利用的资源,等到资源利用充分,这对夫妇就变成碍事的人了(妨碍了约翰寻找新的家庭和寻找新的资源,并且还会破坏约翰作为一个领袖应该要有的神秘感和崇高感:人类总是害怕和崇敬自己不知道和不了解的东西,所以他们宁可把胜利归结为“神风”之类也不肯总结战略战术上的经验);对于碍事的东西一定要消除掉;约翰在和妹妹分开后所有的养父母都是这一类。 三.佛多那夫妇 这一对是为了保护妮娜不想起自己过去的记忆而杀的,因为佛多那夫妇知道关于约翰的情报,而顺着这些情报去追查约翰就必定会追查到妮娜的秘密,把这条线索从头上就掐断是非常重要的。 那个帖子还继续讨论了4部童话和“名字”,我就不一一引用了,有兴趣的人请看原文:http://tieba.baidu.com/f?kz=92386230

每个人心里的怪物

约翰和天马,主角与反面角色,或者说他们是阳光下站着的人和他印在地上的阴影,一起走一起听一起看。如同两条线互牵引却无法相交的线。一条代表善一条是恶。故事将近末尾是波拿巴达所说,其实一开始约翰并没有杀死他们的养父母(好像是外交官),他要妹妹用枪打自己的头或许只是出于迷茫,而同样迷茫的天马救活了他,由此两个人的道路开始截然相反。天马并没有唤醒怪物,他只是试图证明自己是一个有良知的人。而这些出自天马对爱情事业和人生的绝望,这些都可以说是他心中的怪物,如此他用带着偏执的恨意救活了一个不想再让身边的人死去而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怪物。

monster

《monster》是我在07年初入手的一套浦泽的经典,其实在原来看过部分,这次终于从头到尾的看完了。真的很惊叹浦泽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当我们同样没有人知道的时候,名字是否真的就不重要了?

精神力量

看过很久了.只记得其中一个场景,是约翰独自一个人在摩天大厦顶楼墙沿的漫步.这是让我震撼的举动,而他却拿来当作意志磨练的一种手段.虽然整本书弥漫着一种氛围,宣扬人的精神力量的伟大,但到这里我才第一次对这种力量感到震撼.

沒有存在感的怪物——簡析MONSTER之Johan Liebert

先說一下題外話,在MONSTER動畫第21集中,殺了安娜養父母后去法國逍遙的那個警察,他雇人調查天馬和安娜的情報,里面出現了安娜的檔案文件,上面寫著她生日是1975年4月7日,這是否可以算他們兄妹的官方生日呢?盡管漫畫里面是絕對沒有,只有照片而已…其實我想要約翰的星盤想瘋了。約翰兄妹的上升星座應該是雙魚座吧,兩條魚卻是融為一體的感覺,很符合他們兄妹的基調,而更為重要的就是雙魚座特有的消逝感。那么進入正題。曾經有一個問題一直很困擾我,我不知道為什么來抓人的那天約翰會被打扮成女孩,之前休伯特拜訪他母親的時候,約翰沒有換裝,但如果只有抓人的那一天被媽媽打扮成女孩似乎也找不到理由,作為試驗而生的孩子,對方不可能連是男是女都不掌握,并且在那之前媽媽也應該不知道會被要求選擇一個。后來我注意到了一件事情,在天馬去三只青蛙向以前約翰一家的鄰居調查的時候,那位先生回憶說他們的媽媽只有一個小孩,也就是說除非約翰從來沒有在人前出現過,否則他一直都是被扮成女孩的,在當時鄰居們的印象中約翰自身的形象是不存在的。當波納帕達帶人找上門的時候,媽媽最終做出選擇,對于孩子來說,選擇本身就是背叛,那個時候母親的形象崩潰了,以至于約翰后來不斷殺掉他認為企圖出賣他們的養父母。但是我覺得他母親的舉動之所以對約翰的影響尤其大,約翰之所以會懷疑媽媽選錯人,是不是也因為在形象上,媽媽讓他消失了,而沒有讓安娜消失呢?說起來也是可以把安娜的頭發剪短,換上男生衣服扮男孩的...但事實是約翰被打扮成了女孩,并且很有可能長期都是這種狀態,從而造成他自身存在感的虛無,甚至我懷疑這是否會讓他覺得媽媽是希望他消失的呢。再加上在選擇的時候他媽媽又是先選了一個之后又改成另外一個,這讓他認為媽媽是無法分辨他們而選錯了人,媽媽不要的是他。至于為什么要把兩個孩子打扮成一樣,我知道作者這樣安排除了營造約翰的“消失心理”,也是為了建立他的“同化心理”,讓約翰對安娜的記憶更有帶入感,更加便于他吃掉記憶。這里我要說,我并不認為約翰是為了保護妹妹有意識吃掉安娜記憶的,他并不知道記憶搞錯了,他是真的以為去紅玫瑰屋的人是他。假如他真是為了保護安娜,那么安娜后來多次遇險,甚至恢復記憶時要自殺,他會那樣毫不在意直接閃人嗎?如果他當真是為了保護安娜,那在當初媽媽做選擇的時候他為什么沒有挺身而出代替安娜去玫瑰屋呢?那個時候兩個孩子可是都不愿意被媽媽放手的。后來在他放火燒掉玫瑰屋的時候也說過:簡直就像第一次來似的。他并不知道那就是他第一次到那個地方。而能讓他在無意識狀態下調換記憶的就只有進行洗腦實驗的511孤兒院了。葛利馬這個人物的登場,就是為了從側面展現約翰在511孤兒院中的狀態。他們在童年都看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故事,都在孤兒院的洗腦實驗中將這個故事融入自己的人格,葛利馬是超人蘇坦鈉,約翰是沒有名字的怪物。在整部MONSTER中,一個核心詞就是名字,這里的名字并不是指一個名字本身,而是代指一個人的存在,一個人人生的軌跡,存在的依憑和根基。約翰就是一個沒有存在感的怪物,所以他不斷吃掉別人,變成任何人任何身份,那本書寫的就是約翰的故事。而在渥爾夫將軍給約翰起了書中的名字后,他的怪物身份也開始覺醒。約翰并不是在學那個怪物,而是變成了那個怪物,怪物就是他的人格。在孤兒院的洗腦實驗中,他要記住安娜的執念讓他在記憶混亂的狀態下將安娜的記憶吃掉,同時也由于他妹妹對那段恐怖經歷的刻意壓制刻意逃避,讓她在潛意識中默認了約翰的記憶,從而令他們兄妹順利地將記憶對調。而葛利馬說孤兒院的事情他不怎么記得,相信約翰的情況也是差不多的。因為洗腦實驗的緣故,很多記憶都是模糊的混亂的,尤其是進入孤兒院之前的事情。之后約翰的記憶也是隨著劇情發展逐步恢復的,他也是在找回記憶。約翰是在那個廢墟中面對安娜時才知道兩個人的記憶搞錯了,在那之前他的顯意識的確不知道那些不是他的經歷,所以那時才會露出既像在笑又像在哭的表情,后來他去同伙家里也說他從夢里清醒過來了。至于他媽媽的意圖,有了鄰居的那段證詞,那么原因應該也很清楚了。安娜在被催眠時說媽媽參加反政府組織,不管她是否真的參加了反政府組織或是只為逃避波納帕達,她把孩子打扮成一樣一定是想掩人耳目的。倆孩子一樣,平時也不怎么出門,所以別人誤以為是一個孩子。休伯特來的時候約翰沒有換裝,因為在屋里,并且面對的是無害的人?1976年他們媽媽給好友馬爾格特•蘭卡的信中說如果有機會見面,就到齊朵克橋,三只青蛙。那個時候他們一家已經搬進去了,也就是說約翰從出生起,他的形象就一直是被掩飾的,從那時到1981年被抓走,三只青蛙的鄰居們都以為只有一個孩子,都不知道約翰這個男孩的存在,太恐怖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扮成女孩,使得他們比別的雙胞胎更加一體化,而同時,也造成了約翰的無存在感。很多人都說,媽媽怎么可能分不清自己的孩子呢,連杨•舒克警官那住院的母親都認得出約翰是男扮女裝,自己的媽媽怎么會分不清孩子呢。我也覺得她是分得清的,但對約翰來說,他會懷疑媽媽是分不清他們而選錯人,也證明他內心對自身的存在是無比空虛的。在他心中,他已經把自己和妹妹同化了,自己原本的個體特征是完全消失的,以至于他認為媽媽也分不出他們。我們知道,他們的媽媽由于愛人被殺,心中懷有強烈恨意,她也一再提到要孩子們去復仇。在波納帕達抓人去玫瑰屋的時候,媽媽最終還是做出選擇,是不是因為她想留一個來報仇,免得兩個都被抓走?或許他媽媽心里的確是想保住男孩的,打扮成女孩也是下意識的想掩護男孩?選擇時那一瞬的猶豫是身為母親的良知與復仇的執念之間最后的斗爭,她的私心是想要留下男孩去報仇,但她的舉動卻成了這個男孩的原罪。約翰一家三口本身就是很虛無的存在,媽媽用假名,他和安娜沒有名字,而他本身作為男孩的形象又被抹去了。所以相比安娜,他對自身存在感的問題是更加敏感更加脆弱的,他的內心比安娜要孤獨的多。在渥爾夫將軍救下約翰的時候,他問過躺在床上的約翰現在感覺如何,約翰說你也很快就會知道。后來渥爾夫將軍身邊的人一個個被約翰殺掉,再也沒有人可以證明他就是渥爾夫,他成了一個被架空的人。而這就是約翰的感覺。對一個沒有名字,又被扮成妹妹樣子,幾乎一直與世隔絕的男孩來說,世上能證明他存在的就只有媽媽和妹妹。可媽媽不僅背叛了他們,還遺棄了他們。之前他們在三只青蛙的鄰居說波納帕達來抓人時,很多人看到是把母親和孩子一起押走的,在那之后媽媽就沒有回來了。最后一卷里安娜在波納帕達的小木屋中人格分裂般的回憶過當時她和約翰的一段對話。安娜對約翰講玫瑰屋里發生的事情,后來約翰突然問:媽媽在哪兒?這里有一個問題,后面有一句話,臺版書里面翻譯的是“你們兩個人...一定要活下去...兩個人一起活下去...”而港版書里翻譯的是“我們兩個...一定要活下去...兩個人一起活下去...”按臺版的翻譯這句話像是媽媽說的,可根據先前的情節可以知道他們的媽媽是沒有回來過的,那時只有他們兩個人。港版翻譯就應該是安娜說了這句話,我覺得這是對的。而之后約翰哭了,約翰感受到的遺棄感比安娜強烈得多,因為見證他存在的人少了一個。不僅僅是被拋棄,他自己的存在感更加虛無了,同時也加劇了他的孤獨感。在母親的遺棄下,他僅有的寄托就只有妹妹,因為妹妹是他存在的惟一痕跡。同樣沒有名字的雙胞胎妹妹,世上另一個自己,是惟一的同伴惟一的親人惟一的共同體。81年紅玫瑰屋事件,85年511覆滅,應該是84~85年他們遇到渥爾夫將軍,中間的幾年他們兩個一直在流浪,手牽著手,荒蕪的天地間只有他和安娜,安娜是僅有的一個見證了他存在的人,所以在孤兒院中他才不想忘記安娜,他是不想失去自己最后的存在依憑和歸屬感,不想陷入徹底的孤獨。東德官員李貝特夫婦本來只打算收養約翰一個人,但約翰執意要和安娜一起被收養。在他們逃到西德來的時候也可以看到,約翰對安娜是非常好的,他說所有的橡果都是安娜的,街上的商店,所有的東西也都是安娜的,因為在他的世界觀中,世上只有他和安娜兩個人。但是當安娜知道約翰殺了他們的養父母時卻對約翰開了槍。約翰將審判的權力交給安娜,而他心中這個最后的寄托卻選擇了抹掉哥哥,甚至手術成功后約翰流著眼淚對她伸出手的時候她也是尖叫著昏倒。僅有的兩個見證他存在的人都否定了他,僅有的兩個最應該對他不離不棄的人都遺棄了他,他已經被架空了,已經沒有存在的根了,世上沒有人需要他,沒有人希望他存在,所以他要抹去自己的痕跡。因此后面安娜說如果那個時候原諒他,如果不開槍就不會死這么多人。約翰并不在乎生死,他把生死看得很淡。一方面由于他自身存在感與歸屬感的缺失,造成他的精神狀態非常出世,以致對人性,對人類世界都有深刻的感悟,就像站在一個神一般的完全出世的角度俯瞰世間的人性百態。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和安娜的同化感,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死掉了還有你。在他的世界觀中,世上只有他和安娜兩個人,所以他可以像擺弄螞蟻的行列一樣擺弄其他人。約翰也是矛盾的,不斷地擴張虛無卻又渴望被拯救,在抹去痕跡的同時,空虛與孤獨又是他內心深處難以擺脫的痛苦。約翰與安娜象征了一個人心中善惡的兩面,這也是作者浦澤先生對這對兄妹的設定基調吧。媽媽選擇的被帶走的孩子是安娜,但命運卻充滿戲劇性,經歷了紅玫瑰屋那場恐怖之旅的安娜才是被波納帕達拯救的一方,她被告知忘掉一切,不要變成怪物,而留下的約翰卻將怪物的故事記住。即使約翰沒有吃掉安娜的記憶,安娜也不會變成怪物,因為她已經被拯救了,留下來的孩子承擔了所有的罪孽。甚至我在想,也許在他作為雙胞胎中的男孩出生時就已經注定他的命運,因為是男孩,所以媽媽會選他來報仇,所以為了掩護他把他打扮成女孩,因為是男孩,所以會被送進511,那種用來培養士兵的特殊孤兒院應該不會收女孩子的。沒有存在感,沒有歸屬感,他眼中的風景只有一片荒蕪,約翰如同一個飄蕩的幽靈,縹緲到沒有實體。我很喜歡動畫ED2 Make it Home的伴奏版,就像一首送給約翰的溫暖的搖籃曲,帶這個沒有名字的孩子找回他的根,他的家。

MONSTER 后记

序Monster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很多条线被作者一条条拉出来,然后慢慢编织到一起,最后成为一幅“怪物”的画像。浦泽的手法太大师了,所以显得尤为不慌不忙,导致我第一遍只看到第5话就放弃了:完全不知所云。第二遍再看,还是多亏了在网上闲逛时看到的一篇评。就是那遍著名的《Monster群像》。评论里作者对一个人的描述吸引了我,于是我决定重新把原著找来再看一遍。这一看就不可收拾。并且看完之后,有许多话堵在心里想说出来,但由于太多太杂乱,所以一时间未能付诸笔端。现在距我看完Monster已经快两个星期了,正好有空,所以就想上来说点什么。真的只是“一点”,为了向浦泽这部作品致敬,也为了给自己留下一点纪念。纪念那个叫约翰的怪物,纪念人性中永远不灭的光辉,纪念整部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人——沃夫冈·葛利马。以上,是为序。之一:约翰“谁能比这兽,谁能与他交战呢?”——题记我一向喜欢BOSS级别的人物,但是我不喜欢约翰。或者说,不能把“喜欢”两个字用在他身上。一个可以把人类当成蚂蚁玩弄的人,一个即使全世界毁灭也可以活下去的人,一个“没有名字的怪物”,这样的人,你能“喜欢”他吗?就像天马在故事里大声喊出来的那样:“约翰看不起的,是所有人类。”不巧以及不幸的是,我也是人类。人活在这个世上是有立场的,我的立场是人类,所以它不允许我喜欢一个怪物。但是我记得他,我会一直记得他。我会记得他温柔微笑的模样,金色的头发在阳光下闪耀出美丽的光芒;我会记得他用手指着自己眉心的模样,他说“往这儿开枪”;我会记得他抱着书对安娜说“欢迎回来”,他捡起地上的松子递给安娜说“全部都是安娜的”,他牵着安娜的手一起跨过边境,那里有“结束的风景”。我还会记得,他坐在高高的椅子上看着互相残杀的511师生,把一块浸了布的油丢进火里,火光照在他稚嫩的脸上,竟是如此动人。我还能记得很多很多,但我已不能再说。再说下去,就骗不了我自己了:其实,我是喜欢他的吧。其实,我的立场也不是那么绝对吧?正如故事中反反复复的分镜和回忆片断里所说:人哪,是可以变成任何东西的。我们真的是“人”么?我们心底没有一只Monster么?我们的立场总是那么高尚那么道德那么肯定么?我不敢说是。谁敢说是呢?那么我们也不必对Monster作出一副“我胆小我害怕你好坏”的样子,因为那是欺骗,你在这样欺骗自己——我永远是个好人。你永远是个好人吗?能说出这话而不脸红的,已经可以不朽。因为你已经变成了那“任何东西”中的一种,最可怕的一种。我们是人类,我听见这句话在我脑海中不停地回响,仿佛这样就可以暗示我事实就是如此。然而事实是什么?有人真的敢把迷障拔开吗?《圣经·旧约》里说,谁能比这兽,谁能与他交战呢?对我来说,约翰是那不可触碰的“真”。而他如此美丽。王菲在《暗涌》里唱: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正是如此,所以我才要说:我不喜欢约翰,一点都不喜欢。之二:天马贤三能平等地对待所有生命的,那不是人,而是神。当然,也许他有另一个名字,Monster。——题记天马这个人刚一出场的时候,也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你我他的其中之一。但当他下定决心义无反顾地走进约翰的手术台时,这个人性格中神性的一面开始闪现。因为支持他的理念是——生命是不分贵贱的。是的,天马在这个故事里,是一个英雄,一个HERO,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以杀止杀”的HERO,而是真正的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正义,善良,高尚,美好,温暖,所有之类的词都可以用在他身上(或者至少是故事后半段的他身上)。这样的英雄是不能杀人的。所以故事的后半段,天马一直徘徊在杀与不杀之间。就如他的教官休葛·贝伦哈特所说,世上有两条路,拿枪的路,和不拿枪的路。也正如故事里所宣扬的,人生也有两条路,正义的路,和邪恶的路。是的,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件事:天马是个完完全全的正面人物。然而我对他的感觉却不是应该出现在一个正面人物上的,因为我害怕他。我害怕他,就如同面对约翰时会战栗。当一个人足以和Monster抗衡时,他还是人吗?我说过,人是有立场的生物,有立场就必然带来不平等。正如故事里爱娃所说“人的生命当然是不平等的啊!”是谁告诉你人人生而平等的呢?是神吧?那么一直坚持这个信念的天马医生,是不是也不再属于“人”的范畴了呢?单从这几十本的漫画来看,天马医生仅凭他个人“人性的光辉”,究竟影响了多少人呢?几乎所有出场的人物都在某种程度上尊敬他,依赖他,“看得起”他,哪怕是报纸和新闻铺天盖地的通缉令,也不能阻止人们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地相信他。——这是一种何等可怕的力量!善,究竟是什么?竟能带来这样可怕的力量!如果说约翰是不折不扣的Monster,证据是他仅凭几封书信,几句话,一个写在沙地上的名字,或者仅仅是他的存在本身,就能让这么多的“恶人”替他去杀人,供他驱使。那么同理可得:天马也是仅凭他几句话,几次举动,几个小细节,就能让人们对他付出信任,就连那个从小就不再相信人的律师,都因他而改变了自己人生的信仰。——这又该是何等可怕的Monster!为什么人们不害怕这样的人,这样的力量,这样一种类型的Monster呢?是不是“善”本身就是世上最强大的东西,所以才这样肆无忌惮地走进人心,让人们半点不对它设防。而那些被贴上“恶”的标签的生物,生来就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呢?那么这样,你还敢说:人人生而平等吗?不是的吧?其实哪怕是天马本人也不能肯定,他这样说:“我不知道我所做的究竟是不是正确的……我不知道患者的善恶。我的罪,是救了那个少年一命。但是……医生有权力根据患者的善恶来选择是否要救他们吗?人命……是等价的……我不知道……即使是现在,我也无法判断……” 是的,他在追逐约翰的那个过程,或者说,约翰引导他一步步走近自己的过程,是对“生命没有贵贱”的肯定,还是否定呢?如果是肯定,那他要是真的“杀死”了约翰,不就证明了这“不平等”吗?但如果是否定,那所谓“善”的力量和信念,又该何去何从呢?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话说的,不是鼓励你不走正道,也不是在讲述正道的艰苦,而是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人间是应该有正道的,哪怕它再沧桑,它也必须存在。否则人类凭什么称之为人并以此自傲呢?我们同野兽,或者说和Monster的区别何在呢?这个界限是必须分明的。它关系到人类的自我认同。至于故事中的天马医生,他已经被抬得太高,我不必再说得更多了。最后有个细节让我很高兴,天马的冤案被平反之后,报纸上关于他的报道,从大幅到小幅最后归于零。天马这个人终将被人们遗忘。是的,人类是如此健忘的生物,而我们从来没有后悔去忘记。之三:沃夫冈·葛利马不管是什么样的超人或怪物,到死的那一刻,他也一定变回人类了吧?         ——题记这是我在整部作品中最喜欢的人,正是因为看了关于他的评论,我才决定去看第二遍Monster的。这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极好,永远温柔亲切的笑容,普通人也能看穿的骗术都可以让他上当,还有刚出场,他就遇到一个被同伴欺侮的孩子,孩子的鞋被抢走了,于是他将自己的皮鞋送给他,还对他说:“人啊,没有鞋子也活得下去的。因为人出生的时候,本来就是光着脚丫的。” 这么一个“好人”,却是东德的间谍,是那个可怕的邪恶的511幼儿园出身,后来被训练成间谍的“不良之徒”。说他“不良”,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正常人的感情,他所有的表情都是训练出来的,吃到好吃的东西应该露出什么表情,看到美丽的风景应该露出什么表情,和人谈话时应该露出什么表情……这一切都是大脑的运作,而不是情感的萌发。可怕吗?可怕吧?对了,还有更可怕的,那就是“超人苏坦纳”的出现。“超人苏坦纳”表面上是那个每当他快要被打死时就会来救他的“英雄”,实则是童年的境遇实在太残酷,于是主人格不堪重负,从而产生了一个和动画片《超人苏坦纳》里的主角一样的副人格。于是每次他从绝境中回过神来的时候,都会发现满地的尸体,是啊,那些欺侮他的“坏人”全死掉了,可是为什么看他的表情却像是在哭呢?他明明是不会哭的啊!连他亲生儿子死的时候,他都没有哭。因为哭是最难练习的一种表情了。……当他真正哭的时候,却只能像个孩子一样问天马医生:“我现在是什么表情?”沃夫冈·葛利马,又一个511幼儿园人性试验的失败品。而失败品一般是不能活得太久的。于是,最后他死了。最后一集,葛利马又一次被逼得走头无路,他又一次把敌人杀光,但是这一回,超人苏坦纳没有出现。这一回,只有这一回,是葛利马杀了人,而不是苏坦纳。浦泽在这里为了催人泪下,特意让读者看着他死去。到了最后,一直到了最后,他悲伤的泪水才真正落下来。“人类,不能抹杀自己的感情。感情只是迷失在一个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就像别人寄给我的一封信,经过几十年后,才送到我手上。这才是真正的悲哀……抑或真正的幸福呢?超人苏坦纳的大结局,他一定……会变回人类。”是的,超人苏坦因变回了人类。这就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结局。

很黑暗吗?

MONSTER看了一遍,作者的叙事手法我蛮喜欢,用记忆片段把情节慢慢串起来。前几卷营造的神秘恐怖气氛让我对约翰很期待,他靠勾引出一些人心底的恶念杀人,靠搞死所有相关的人,使人在绝望孤独中走向崩溃。这样就到头了吗?很多人评论说这漫画很黑暗,我怎么感觉作者还应该让约翰更彻底点,感觉还有发挥的空间吧?到了故事后半段约翰居然人性大发,主动要求同归于尽,像他这样不带有丝毫恨意的人为何要执着于搞死那个老头?要说他是一心为了妹妹,为了抹除跟妹妹那段恐怖经历有关的人也说不过去,他妹妹活的好好的,比他强一万倍。给人的感觉就是前半段作者塑造的一个冷血心理杀手在后半段越来越感情用事,故事的结尾又说他妈放手了怎么着,这些哪里黑暗了?作者何苦非要在最后把结尾引向光明引向人性呢,我实在读不出这部漫画被称为神作的原因。

我一直凝视着你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 讲中国古代时, 有一个农民, 有一天他从地里挖出了几种野菜, 拿回家一试, 觉得很不错, 很好吃, 于是决定献给皇上. 他家附近的一个地主听说了, 就跑到农民家, 说, 我可不可以吃点你说的很好吃的菜, 于是农民就把野菜端出来给地主吃, 地主只吃了一口, 就吐了, 说这么难吃, 还献给皇上, 走前笑话了农民一通. 农民却想不通, 怎么样都还觉得野菜很好吃.我很少看书, 看的都是漫画, 每次想推荐本漫画给看书的人, 就觉得自己象那个农民. 就连这个故事都是从漫画上看来的. 没有上网以前, 想看漫画基本都要自己买, 所以以前的漫画都翻过了好几遍甚至好几十遍, 现在随便打开一个在线漫画网站, 就有几百种漫画可看, 有时候一遍都懒得翻, 只有这一套, 让我心甘情愿地看了三遍.就是这套浦则直树画的Monster. 如果现在问我一个现最爱漫画家的名字, 我会斩钉截铁地说出浦则直树的名字, 他的画功怎样, 这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 我觉得至少, 他的漫画看起来很舒服. 而故事, 就是我想说的, 难以言喻得精彩. 当然, 我也许只是农民.Monster的故事发生在欧洲, 里面牵扯到很多德国, 捷克, 土耳其的历史. 而主角是个日本人, 人们都称呼他天马医师, 是个顶尖级别的脑外科专家, 就是专门帮人做超高难度的脑部手术的医生, 救人无数, 从未失败过. 正是因为他从未失败过, 经过某次手术, 一个怪物从他手下死而复生.怪物, 实际上是一个人, 他可以看似不留痕迹地轻松杀死别人, 他更可以好象可以看穿人的内心, 让人类心底最深处的黑暗面爆发, 造成无止境的残杀. 孤儿院, 可以是个无比温馨, 也可以是个无比恐怖的地方. 孤儿, 你是在期待中出生的吗? 不, 你不是, 这个世界根本就不需要你. 那你为什么还要活着? ...为了看到"结束的风景".启蒙教育对象年龄现在越来越小了, 因为看似不可靠的儿时的记忆, 其实决定了之后的一生. 儿时的恐惧记忆也许可以很轻易地被抹去, 然而一旦记忆从新被勾起, 造成的冲击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 有一个场景. 在一间满是红玫瑰环绕的一幢别墅中, 一个小女孩推着一车酒到一间屋子里, 所有人都拿了一杯, 举杯庆祝. 有一个人倒下了, 几个人飞奔过去, 一个个也倒下了, 倒下的人越来越多, 直到整屋人都死掉, 除了小女孩和另外一个人. 怪物就这样诞生了. 过去是不可湮灭的, 没有谁的过去是完美的, 对过去挖掘得越深, 恐惧感便会越重, 人的大脑之所以聪明, 是因为如果没有人引导, 所有被埋藏的记忆是不可能被想起来的, 也许只能在梦中. 如果你想让谁疯掉甚至死掉, 不如试试把他的过去讲给他听, 就好象一场真实的恶梦.死掉的人越来越多, 看似分离的一桩桩杀人案, 没有人知道他们背后的联系, 只有怪物知道, 所有对怪物有记忆的人都被杀了, 所有想知道怪物的过去的人也都被杀了, 因为怪物想要毁灭自己的过去. 第一次用枪打人就决定了你会不会用枪去杀人. 要想致对方于死地, 一定要开两枪. 所有的杀人嫌疑都落到了天马医师头上, 逃亡中一次又一次与怪物擦肩而过, 开两枪真的很难, 面对一个曾经被你从死亡中救回来的人, 哪怕他根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世界上.当你发现你身体里有一个怪物, 这只怪物逐渐吞噬着你的时候, 你会想杀了那个在你体内种下怪物的人, 因为他让你失去了自己, 你会想让人杀了你自己, 因为只有你死了, 怪物才会死.怪物想死, 想杀死那个让他变成了怪物的人, 而事实...每个人都会变成杀人狂, 只要怪物轻轻推他一下....之前的两次, 我都是从天马医师的角度去看, 有很多问题都理解不了, 这次试着从怪物的角度去看, 好象一下豁然开朗了. 吃野菜吃到这份上, 当个农民也满开心的. 这根菜一定要多嚼几次, 别很多味道还没嚼出来, 就把菜吐了.书里的一段话最适合来形容这套漫画. "我一直凝视着你, 为了吞噬妳的一切而凝望着你, 但我反而为妳的一切所侵蚀, 逐渐崩溃的我, 在妳眼中是什么模样呢..."

我心中永远的神作!

只能说对浦泽大神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初拿到手时正逢期末考试,复习得正是热火朝天,看了2本后硬生生克制住自己不再看下去,考完试马上一个通宵结束全部。佩服浦泽大神的布局,一气呵成。逻辑严密,又随时充满紧张感。虽然气候又看了《20世纪少年》,虽然大家普遍对后者评价更高,但是在我心中,这部书永远是神作,无能出其右者!

不一样的漫画

我看得是TV! 无论是人物造型,还是故事情节,都和以往的动画大不相同,感觉不像个动画片,而像一个悬疑小说,TV作品并没有利用动画的优势,既不夸张,也不热血,但整个作品灰色的神秘感,根本然你无法停下,不一样的作品,值得一看!

初读——先叫我随便想想

我不知什么时候在豆瓣看到了《Monster》和《Pluto》,当时我便毅然决然的点了“我想看”。直到我开始读这本书,我才知道作者是浦泽直树,而大家叫他“浦泽大神”。我本没有想到自己会看的如此之快,我有点想说我是粗读,其实是我还要再读一遍的。我觉得总有黑暗与恐惧掩藏在我并不帅气的外皮之下,一旦有小小的伤口,他们都会奋不顾身的伺机而出。也许有一天当一个人对我说些什么,我也会拿起枪妄图结束什么无辜的生命。天马医生让我后悔起来,我想没有随我父亲的愿望学医是错误的。总觉的他的伟大来自于每一页、每一格,那种莫大的勇气令我十分钦佩。我总在想我是不是像伦克警官,想把一切熟记于心,想模仿别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可惜我却没有他的成功,调用资料时总是张冠李戴,而模仿心理也是天堑般的差距。大神总在一个人出场时,用一段的篇幅来讲这个人的一段过去的或是同时发生着的故事。我想我若是进入书中会有怎样的开场?应该是个拿着相机,不停的“咔嚓”“咔嚓”的人吧。旁白就说,这个人记忆有严重的问题,超过一年就会忘得一干二净。他总是妄图记录一切:每次出行、每个活动都会用相机记录,大篇大篇的书记、笔记、日记、周记详细记录每个发生的事情。可惜,他总是忘记这些东西放在哪里……

很难看下去

偶BF力荐的可是我看的好辛苦啊 根本看不下去记得亚视好像晚上播了Monster的动画片动画片大概比漫画好消化

一路上那些温暖的人们。。。

看《怪物》的时候看了几天,是本引人入胜的书,要看到结局时却又停下来了。因为太多的东西在脑子里绕,想停下来自己想一想。或者是怕看完了就没有那种心情了。天马在一路上遇见的人们,有的人让我觉得温暖而感动,虽然这或许不是部温情的书。那个教他打枪的杀手,那个不笑的越南小女孩,那个戴眼镜的女生,那个倔犟的老太婆。。。。。几个地方印象深刻,那个杀手走出去看见小女孩撑把伞站在那,伸出手牵他,他眼眶湿了。。天马对记者葛利里说,记得回来一起钓鱼,野餐,吃三明治,喝红酒。还有那群爱踢足球的孩子。。。太多太多了。。。最后听说北野武要把它拍成电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MONSTER-怪物-02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