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自传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月
ISBN:9787208071773
作者:托马斯·沃尔夫
页数:192页

后记

我们已经看到,这里所谓的“自传”实际是托马斯•沃尔夫所作两篇演说的讲稿。由于其内容为作者自己的写作经验和与其作品有关的一些生活经历,因而原编者给这部书加上了这个名称。托马斯·克莱顿·沃尔夫于1900年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座山城阿什维尔,1938年便因病去世。他的一生是十分短促的。然而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却为后人留下了相当数量的作品,而且生前便已在其本国和德国获得极大的声誉。托马斯·沃尔夫除小说外,还写过剧本、诗歌、论文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却是他的四部小说:《天使啊,请引颈向家乡》;中译本名《天使,望故乡》,乔志高译,三联书店版)、《关于时间和河流》、《蛛网和岩石》和《你再也不能回家乡了》。这四部作品中只有前两部在他生前问世,其余两部则是后来由别人代为整理出版的。我们看到有人曾指责沃尔夫的作品自传气味过于浓厚。对这一点他的回答是,在他看来“一切严肃的作品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指出,“很少有一本书比《格里弗游记》具有更多的自传性质”了。从反对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凭空虚构的角度来讲,他的话显然是对的。是的,他的小说所写显然都不过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见闻。因此也有人认为他那各自成篇的四部小说(其主人公仅一次更名)总的讲来,不过是另一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而已。在本书中沃尔夫也曾说自己深受詹姆斯·乔伊斯的影响,看来绝非虚语。一方面他在小说中刻画了许多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而另一方面他所以要刻画他们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在于“告诉人们他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让他们知道他们应该怎样做”②。似乎就是这个原因,竞使得他的第一部小说《天使啊,请引颈向家乡》一问世便立即被他的故乡人看做是对他们的恶毒诽谤,以致许多人公然对他发出了无情的诅咒和威胁!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书中已反复申说,这里毋庸赘述。而此事对作者精神上的打击之深也概可想见了!关于托马斯·沃尔夫这位作家我国过去似乎介绍得不多,但他的重要性却是不容低估的。帕梅拉·H.约翰逊便认为他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与海明威、福克纳、斯坦贝克等人不相上下。①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了。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沃尔夫虽是一位“年轻的作家”,却同时是…一位十分严肃的作家。从本书中我们已可看出,他始终把写作看做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同时视文学艺术为关系着世道人心、社会进步的大事,仅此一端便无疑将使他长期受到后人的尊重。书中还十分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大恐慌”时期一般美国人民的生活情况、美国社会的人情冷暧,以及新的一代人的文艺思想等等,这些对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美国社会显然都不无帮助。遗憾的是,读者一定发现译文有不少地方读来十分吃力,甚至不甚了了。这首先当然是由于译者能力有限所致。不过这里也确有些特殊原因。我们看到作者确有他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恐怕正是他一再提到的每位作家都必须为自己“寻找”的那种语言)。简单地说,便是只求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而完全无心于文字的简洁和工整。另外作者还有一种,如他自己所说,不厌重复的写作习惯,而我觉得有些地方实际应该说是一种“意识流”的笔法,这些无疑给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而尤为不幸的是,原书排印所据原稿全不曾经作者本人最后定稿,其中有一篇竟只是“由沃尔夫的打字员标点、改正的一部……打字稿”而已。其中漏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不管怎样吧,这里我只能毫无隐讳地说,译文中有些句子对原文的理解只能说是一种猜测而已①。这里只能敬希读者不吝赐教了。黄雨石1988年3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本书由托马斯•沃尔夫的两篇演说稿《一部小说的故事》、《写作和生活》构成。其内容为作者的写作经验和与其作品有关的一些生活经历。作者在这部自传中认为:要想做一个艺术家就必须在辛劳、悲伤、痛苦以及严峻的生活纠葛中生活,有所作为和工作……他之所以写作,就是因为写作的这条激流挟带着他去,他没有办法不写。因此,他将自己的精神和生命都集中于写作,而且通过这个窗口,看见了整个世界。
他很有勇气,他写起来好像自己活不了好久似的。
——[美]威廉•福克纳
沃尔夫的创作力极强。与他同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具有他那样的热情、能量和对语言的控制力。
——《纽约客》
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充满活力,可以毫无愧色地和我们的最佳之作比美。
——[美]辛克莱•路易斯

书籍目录

前言莱斯利·菲尔德关于本书原稿和编辑方法的几点说明一部小说的故事写作和生活译后记

编辑推荐

《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自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前言

在这两篇第一次按其本来面目编印成册的自传体的论文中,托马斯•沃尔夫的主题思想是创造性。在他那一代的作家中——包括福克纳、菲斯杰拉德、海明威——只有他曾试图说明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在这里他更将这一过程公之于众了。在这样做的同时,沃尔夫也和19世纪他的伟大的前辈马克·吐温和亨利·詹姆斯一样,力图表明一位小说家在创作虚构性的作品时一般如何变用他的经验和思想。他对一位作家的职责的描述,既和他同时代的作家相近似,又常常超越了那些同时代的作家。和福克纳一样,他感到自己有责任表明他对南部事务的看法:黑人同白人的斗争、南北战争、土地的影响、约克纳帕道法④。和菲斯杰拉德一样,他的作品涉及迷惘的一代、爵士音乐时代、财富问题以及美国梦的迷离扑朔。他钦佩海明威所创造的英雄人物、男子汉气概的象征和在强大压力下所表现的悠游自在。可是,也许应该说沃尔夫实际更接近于瓦尔特·惠特曼。和惠特曼一样,沃尔夫也是一个由醉心于自我开始,然后走向对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市镇、他的美国,最后一直到对更大的外在世界产生兴趣的浪漫主义者。沃尔夫探索过时间、信念、孤独和死亡;探索过孤立、遭受遗弃、变迁和各种经验;探索过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南部和北部的关系,社会的结构,以及民间传说、语言、文辞、象征主义、幽默和讽刺的局限性。所有这些整个贯穿在沃尔夫的小说之中,从他的头一部最有名的小说《天使啊,请引颈向家乡》(1929),到他的篇幅无比庞大的第二部书《关于时间和河流》(1935),一直到他死后发表的几部书《蛛网和岩石》(1939)、《你再也不能回家乡了》(1940)。这些问题也同样回响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从死亡到黎明》(1935)和他死后发表的《远方的山峦》(1941)之中。一方面这些重大问题始终牵动着沃尔夫的生活,而另一方面写作乃是一件严肃工作的信念却构成了他的艺术风格。正是通过这一信念,他计划着要囊括整个世界并清楚表达出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此在《一部小说的故事》和《写作和生活》中,沃尔夫试图讲明一位作家是如何思想,然后又如何从事写作的。“我坚信,”他说,“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到了他的生活的后期,沃尔夫还一直在和一些指责他在自己的小说中过多地使用自传材料的人进行斗争。在一封写给他的文学作品代理人伊丽莎白‘诺埃尔的信中,他曾详尽地叙述过他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平常一样,他所想的是具体的事实——在这里,是他对学生们发表的一次演说——以及他如何把这些事实使用在他的小说之中。他写道:“那就是我现在正进行的工作,把一些……素材……转变成符合诗和想像事件的文辞——转变成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因为在我看来,那才真正是我的最主要的工作。”一句话,沃尔夫是把事实翻译成为他所体会的真理。1935年夏,托马斯.沃尔夫奉邀到科罗拉多大学作家会议上去发言。在准备讲稿时,他曾想到比如像“一位作家的问题”和“在美国的艺术家”一类的题目,可是这时他手边正有了他最初为《关于时间和河流》所写的前言的原稿。他为准备这篇演说,既使用了这些未发表的材料,同时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想法,最后归结成了一篇长达74页打字稿的文字。除了去西部旅行的全部费用之外,沃尔夫只得到了250美元的补助。在他旅行途中经过的第一站,他在科罗拉多州格里利的州教师学院,发表了他这篇演说的第一稿。在沃尔夫到达博尔德的时候,会议已经开始进行,具体参加的有罗伯特.弗罗斯特、罗伯特·佩恩·沃伦、马撒·弗利和其他一些文人学者。在轮到沃尔夫发言的时候,他对一批一直十分热情的听众讲了一小时又四十分钟。在离开科罗拉多之前,沃尔夫将他的手稿定名为《一部小说的故事》并把它交给了伊丽莎白·诺埃尔。她在把这篇稿子从1.5万字删减到7000之后,把它卖给了《大西洋月刊》。可是在沃尔夫又回到纽约的时候,他却对她说,他原来给她的还只是他的手稿的一半,他手头还有1.5万字。尽管诺埃尔把这一部分也大加删削,《大西洋月刊》仍拒绝发表全文,因为它太长了。最后《星期六文学评论》在它的1935年12月14、21和28期上发表了经诺埃尔编辑的讲稿全文,当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同意将《一部小说的故事》作为一本小书印行的时候,沃尔夫把《星期六文学评论》已发表的那些文字又加以扩充,而且又另外增加了许多,但不都是诺埃尔原来删去的部分。这本书就这样以这种不甚完备的形式于1936年4月由斯克里布纳出版社出版了。1938年春天,沃尔夫被邀请于5月19日到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的珀杜大学文学奖金宴会上去讲话。他急切地并十分高兴地接受了那300美元的酬金。他打算把珀杜当作他第二次西行道上的第一站,这一次他打算要去看看那里的几家国家公园,并就此写几篇文章。到了珀杜后,他发现在博尔德还有别的一些人和他一起发言,可在珀杜这里却全听他一人讲了。在他之前来此担任这一角色的都是些著名人物,卡尔·桑德柏格、合伍德’安德森和西奥多‘德莱塞。这是沃尔夫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了,他的题为《写作和生活》的演说是他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所作的报告。在书信中,沃尔夫曾表明他认为他的演说是关于他的写作的一篇重要宣言。计划要通过它达到一个双重的目的:一开头沃尔夫很显然是要对珀杜的学生听众讲话,可是讲到一半的时候,他却改变主意,显然在为他的后来被称作《你再也不能回家乡了》的一部小说撰写后记了。沃尔夫的珀杜讲演也和他在博尔德所作的演说一样获得极大的成功。《一部小说的故事》和《写作和生活》在这里第一次按照它们原来的形式出版了,这部书代表了沃尔夫关于他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的主要论述。这两篇文章在许多方面有其共同之处。在这两篇文章中,他都曾说明美国作家的职责。在这两篇文章中,他都强调一位作家实际上是一个工人,而且必须被如此看待。在这两篇文章中,他都坚持表明世上绝没有什么简单的写作公式。在这两篇文章中,他也同时表明自传对他的小说是如何重要,以及他自己如何正当地使用了他的生活素材。可是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之处。在《一部小说的故事》中,他更热心于讨论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认为十分重要的浪漫主义的主题:常与变的议论,人对精神父亲的追求。他同时还希望他的听众和读者了解到在《关于时间和河流》的创作过程中他所经历的编辑和作者的亲密关系。在《写作和生活》中,沃尔夫却讲述了他的成长,他从年轻时候的浪漫主义的自我中心主义时期慢慢进入对自身以外的世界获得新的认识,以及进入一个新的社会意识的过程。现在,沃尔夫相信,他早期十分重视的一些主题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了。他认识到作为一位开始起步的作家,他实在过于顾影自怜,并成为一位过于敏感以至于和周围的环境脱节的艺术家了。在他的短暂的一生的后期,他看到自己有必要从自我中跳出来,有必要去看一看这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世界,有必要去尽量理解这个世界,和它交融,然后设法把它写进自己的作品中去。而这个,事实上正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你再也不能回家乡了》的努力目标。综合起来看,这两篇文章完全抓住了一位作家的生活实质,并表明了它又是如何被塑造进小说中去的。这两篇文章构成了《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自传》,它是一位重要的美国作家的重要的宣言,并是他对他自己的艺术的热忱的评论。莱斯利·菲尔德于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

内容概要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Clayton Wolfe, 1900—1938),20世纪美国文学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1900年生于北卡罗莱纳州阿什维尔,毕业于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在哈佛大学获得剧本写作硕士学位,后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创作于大萧条时期的作品描述了美国文化的变化和多样。1938年沃尔夫去世后,威廉•福克纳将他列为他们那一代最好的作家,而将自己列在了沃尔夫的后面。“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也将沃尔夫视为自己的文学偶像。
其代表作有四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1929)、《时间和河流》(Of Time and the River,1935)、《蛛网和岩石》(The Web and the Rock,1939)和《你再也不能回家乡了》(You can’t Go Home Again,1940)。

章节摘录

一部小说的故事有人曾建议我对你们谈谈“一本书的写作过程”这个题目,我很愿意尽力来谈一谈,因为这个题目和我自己的经历息息相关,而且还有直接联系,而这却是一个评论性或者学术性的题目所不可能具有的。一位伟大的编辑,他同时也是我的很要好的朋友,在半年前曾对我说,他很遗憾没有写点日记——一种每天记下几笔的记事簿——记录下我们两人共同进行的工作,也就是在制作那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交往:我们的全部努力和困难、一切顺利的时候、停顿、删节、塑造、上万次的聚会、烦恼、改变方向屈服、胜利和各种协议等等。这个人,这个我刚才谈到的编辑,在一切都已过去之后曾对我说,其中有些简直令人觉得神妙莫测和难以相信,而他同时还十分慷慨和客气地对我讲,整个这次经历是他进入出版行业近30年来最感兴趣的一次。我很想在这里对大家来谈谈这次经历。我相信如果要使我对你们所讲的话具有任何价值和意义,那它便必然地多少和我的这次验历有关。我并不真是一位职业作家。我并不觉得我能对你们谈谈现代小说的趋向,或者试图就现代小说家在最近五十年中都干了些什么,或者在未来的五年或十年中他们还会干些什么的问题作一些原则或建议,让你们凭着它们就能写出出版商会接受出版书的籍,或者比较流行,稿费优厚的杂志一定会接受发表的短篇小说来。


 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自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自传》,托马斯·沃尔夫著,黄雨石译一、前言——莱斯利·菲尔德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作家群中,只有托马斯·沃尔夫试图把其创作过程完整地公之于众。他认为,一切严肃作品必然是自传性质的,只有使用自己生活的素材,才能创作出最具真实价值的作品。“那就是我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作,把一些……素材……转变成符合诗和想像事件的文辞——转变成虚构故事中的真实——因为在我看来,那才真正是我的最主要的工作。”菲尔德简洁地将之概括为:“沃尔夫是把事实翻译成他所体会的真理。”(按,似乎是苦茶批评王路时的观点:作家取材自身经历是危险的,这很易演变为榨取生活经历,早晚会榨干,江才郎尽,并丧失对生活的敏感性。)二、一部小说的故事沃尔夫在写第一部作品时,经历了巨大的困难。没人与他交流,年轻的他迷茫于生活。他强调,任何一个作家,在其文学生涯之始,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是一种“我写的书一定会被某些人读”的信念支撑其度过漫长的写作期。第一本书出版后,想象中的成功被确凿的褒奖和批评、七嘴八舌的对他的期待和怀疑所代替,他无可适从,并开始意识到“写作一本书不是为了记住它而是为了尽快忘记它”。书的出版招来了故乡的诅咒,这使他思考起“一位艺术家用来进行创作的素材究竟来自何处”。似乎这就是本书——沃尔夫两次关于写作的演讲的中心问题,之一。“现在,我是正面临着另一个任何一位年轻的刚开始写作的作家,如果想继续写作下去,便必须正视的严肃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人应该怎样写出他的作品?他应该写作多长的时间,他应该天天写吗?他在进行工作时,应该采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如果确有一定的方法的话。我忽然发现我绝对必须每天坚持不懈、不停地进行工作才行。”为了静下心工作,他去了巴黎,然而:“我现在非常清楚地体会到,那年头我们许多人逃出了自己的家乡,到国外去寻找安身之所,他们的目的并不真正是要找一个地方去工作,而是要找一个地方以求能逃避工作:在那些年头,我们逃避开的并不是我们嘴里所说的美国生活中的庸俗主义、金钱至上主义和丑恶的现实,而是逃避开必要的和自己正面进行的斗争——逃避开必须对自身进行发掘的严峻考验和痛苦,因此他们必须从自身寻找出一种赖以生存的本领,从我们自己的生活和我们自己的经历中寻找出我们的艺术的基础和素材,这是每一个曾经生活过而且写出过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的人都必须从他们自身挖掘出的东西,没有这些东西他也就完了。”他从错误中深刻理解了诗人霍勒斯某行诗句中的“伟大真理”:“你可以改变头上的天空,但你无法改变你的灵魂。”多少年来,多少人试图通过改变头顶天空来改变自己的灵魂——无济于事。感受本身远比语言丰富。作者回忆起生命中曾经的那些闪光的瞬间:“我忽然在我一生中第一次清楚地看到我没有语言来表达它们,没有词句来描述它们,没有舌头能够说出它们的形态、大小、情调和特殊气质来,也无法说出它们对我们所有的全部意义和感情。当我看到并理解到这一切的时候,我看出我必须为我自己寻找出一种语言来,为我自己寻找出一种说话器官使我能说出我已知道可是无法表达出的东西来。”在创作第二本书的四年中,沃尔夫日复一日地扩充着他作品的雏形——那团庞大而复杂的文本之云体。他在进行的是一种极限书写:试图在笔下囊括他全部的记忆世界,追溯到生命最根底的无意识层面。沃尔夫的特点:试图包罗一切,吞掉一切。他自己承认,这是一种疯狂的念头。一个小说家必须跋山涉水去找寻他自己的语言。在写第二本书的过程中,作者突然清醒地意识到,一个艺术家的生命事业,同时包含着生与死的种子。“而且那赋予我生命的东西,那我们所具有的工作和创造的能力,它们一方面支持着我们,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同时却也会,如果我们让它们在我们的躯体中由于变成死胎而腐烂的话,它们也会麻风病一样毁掉我们的。我无论如何得设法让它从我的体内诞生出来。”作者在写作阶段的经历就仿佛他体验了一次死亡似的。精疲力竭、无休止、脱离现实地工作着,伴随虚脱、幻觉与梦境,直到他有一天被编辑告知,他的书已完成,然后,“我仿佛再次诞生了。”这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生命都倾注在书中了。想起海明威说:“你知道吗?当你写完一本书,你就死了。”当矣。三、写作和生活“我后来发现,其实我已早有所怀疑,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希望写作,可他们不愿意工作有许多人整天谈着要做一位艺术家,可从来不肯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精力,专心致志地去工作,这却是一位艺术家必须付出的代价。”2016.4.5-6
  •     其实,算不得托马斯•沃尔夫的自传,不过是这位38岁就早夭的天才作家的两篇关于写作的演讲稿,一篇叫《一部小说的故事》,一篇是《写作和生活》,喜欢他的不故作高深,喜欢他谈起作家的劳动,意识流般地反复,如同你在阳光倾泻的阳台上静坐,听身边一位老友的唠叨和梦呓,他说他的挫折和失败、说他的焦虑和乡愁,偶尔的自得和更多的痛苦忧愁,他说作家的职业如工人,须辛劳、悲伤、痛苦以及在严峻的生活纠葛中生活和工作……  他有四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流世,《天使啊,请引颈向家乡》、《关于时间和河流》、《蛛网和岩石》、《你再也不能回家乡了》。国内仅出版过他的第一部成名作和短篇小说选集,从他的讲述中,知道他青年时代也是一个沉醉于自我的人(每一个写作者包括我自己都是这样开始的),后来走向家庭、朋友、市镇,走向他的祖国,最后对更大的外部世界充满兴趣(真正走到这一步只怕对很多写作的人都很难,这是一个与自己的内心懦弱作长期的斗争的过程)。他的作品探索时间、信念、孤独和死亡,探索孤立、遗弃、变迁和各种经验,探索城市和乡村的关系、美国南北关系、社会结构以及民间传说,探索语言、文辞、象征主义、幽默和讽刺的局限性,在美国是与福克纳齐肩的重要作家。昨晚在网上看见有人写文章说福克纳已经过时了,我断定他一定是个矫揉造作吹毛求疵的虚伪的家伙,这样的人,很像托马斯•沃尔夫在哈佛时身边一群谁也瞧不起的知识分子哥儿们,他们讥讽一切,包括传统和经典:“除了你和我,他们谁都不对,甚至你,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对的。”  他谈经典的影响。  “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是詹姆斯•乔伊斯和他的《尤利西斯》,我几乎完全被他迷住了。我那时正写着的那本书我相信就深受他那本书的影响,不过我自己年轻时候的强大活力和热情终于占了上风,而且我想完全控制住了我。”  他谈名声。  “我希望自己能够声名远扬,这是每一个从事写作的青年都必然共有的愿望,然而名声确实一件看来光彩夺目实际却最靠不住的玩意儿。”  别人攻击他的作品是自传体,他的回答是:  “任何一部严肃的创作必然都是自传体的,而且很少有一本书比《格里佛游记》具有更多的自传性质。”  “一个人为了写一本书可能把他书房里所有的书全得翻遍,同样的一个小说家创造它的小说中的人物,就可能得把他本镇上半数的人物拿来进行研究。”  “一位年轻作家在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常会采取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多少有些过于不加掩饰和过于直接的方法……很容易混淆真实和现实的界限。然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那样是完全错误的。”  “让一个具有创作才能的人把自己的经历来全部用文字如实描绘出来,那实际上又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件艺术作品中的任何部分都必然会为那个艺术家的人格所改变和异化。”  托马斯•沃尔夫谈得最有趣的是工作。  “诗人霍勒斯的一行伟大的诗句中有一个真理:“你可以改变你头上的天空,但无法改变你的灵魂”。我们中许多人多年来所干的都是不停地改变我们头顶上的天空,并希望这样可以使我们自己的精神发生某种奇妙的变化,看到我们在那么多年中一时跑到巴黎,一时又跑到西班牙或意大利去工作,实际上我们是在寻求一种逃避,逃离开必要的严峻的矛盾和劳累,多少也是逃离我们自己精神中的懒散、逃离离开自己的精神空虚、无能、怯懦和无才。……无论在哪里,只要在我们自身内存在那能力、意志、不可抗拒和无可改变地要求工作的迫切感,哪里便都是最好的工作地点。“  托马斯•沃尔夫从多年流浪异国他乡的生活中得出结论:“我发现,认识自己的国家的办法是离开它,寻找到美国的办法,是到自己的心中去找它,到自己的头脑中,自己的记忆中,自己的精神中以及到一个异国去找它。……我已经去过五次欧洲,而每次我都是带着渴望、欢欣、发疯一般的归心似箭的心情回来的,而且每次,我说不清这一切是如何会、在什么地方、或者以什么方式发生的,我都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无家可归的痛苦,一种无法抑制的对美国的需要和渴望,以及一种强烈的希望赶快回来的愿望。”  谈记忆:“我有一个非常牢固,准确,生动和具体的记忆。我相信我的记忆的最大的特点是,在保留强烈的感觉印象,在追寻和回忆起各种气味、声音、颜色、形态、以及具体的重现事物的生动形象方面的能力都超出了一般情况。现在,我的记忆无日无夜的活动着,在一开始我既不能阻止它,也不能控制它 ,各种记忆不经召唤日日夜夜一时一刻也不停地像一条闪闪发光的幻景的长河在我的脑海中流过,再现出我已远远留在身后的生活和气氛的千百万种形式和实体,从这里我也便获得了属于我自己的美国。”  谈作家和生活的关系:“无限广阔的人生经历对一个艺术家并不那么重要,而重要的是经历一切事物的深度和强烈程度。”  “我在家乡的生活中受到的某些挫折,某种精神上的贫困,和某种专门跟艺术家的生活作对、阻止他们发展的干枯的庸俗主义……我现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对它们信赖和相信了。世上有些东西如果它们现在存在,那它们就会存在,因为任何地方的人恰是现在这种样子,而且将来也还会如此。庸俗主义并不是昨天才在波士顿发现的,在一切民族中惟独那个曾经产生出最伟大诗人的民族却最不喜欢诗人和他的诗。”  “艺术家倾其一生将自己全部的能量、信念和忠诚奉献给艺术,他们必须毕生全力以赴。”  “必须从亿万种形式中,从大量的每一件美国生活的材料中,从它的熙熙攘攘、千百万人参加的生活的网络、闪光、冲击、野蛮的暴力和盘根错节中,从我们有生以来便很熟悉但至今没有人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千百万种细小事物中,从如烟云般消散的记忆的每一个闪光和震动中,从我们所记得和忘却的一切事物中,从最后和最深的、古老的]包罗万象的人的头脑中,从这片土地和我们的生活所特有的实体中,寻找出我们自己生活的能量和精力,寻找出我们自己可以利用的语言和组成我们的艺术物质。”  “只有通过这样一种艰苦、诚实的道路我们才能找到作为一个人和一位艺术家必须找到的那种表现方式、语言和良心。”  读得很慢,像个有偷窥欲的人,总想读出点小说的道道来。当读到托马斯•沃尔夫写他的第二本无比庞大的书《时间与河流》时,看得人几乎要崩溃。出版的这本庞大的书,实际上不到手稿的六分之一,其内容之丰富、细节之精微让人乍舌。比如写一个丈夫在汽车上等妻子,妻子说只要五分钟,五分钟就回来,可是妻子一上去居然四个小时,丈夫不满地一会摁一下喇叭,仅这四个小时,作家描写妻子与另外三个人的对话,居然写了10多万字,狠心地删减后出版时保留了八万字。八万字,天啊,四个人对话,如果不熟悉这些人物的个性,语言特征,对话题的精当把握,如何能让编辑心旌摇荡且难以割肉哇!  不过很遗憾没有读过一本他的小说,国内出版过他的处女作《天使,望故乡》也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一本小说十到二十年一个循环,也该再版了。等吧!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0&Key=0&BlogID=174023&PostID=12829672
  •     看了本托马斯•沃尔夫的自传——至少副标题是这么写——“一个美国小说家的自传”,然而实则不过是两个演讲稿。文章肥得不行,冗词赘句真多。一段话的核,可能要包在十个胖句子里。(村上春树可能是八个,契诃夫是三个)。还好作者尚有自知之明:“需要我讲点什么,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有很多批评家向我提出过这个问题。我也知道他们说的是真话。我花了很长时间往往还说不到点子上去。这些我全部都知道,但是要我换个别的方式来说,却是不行,我只能按自己的方式来写”。此人如此自白。不过他的话痨,确实让我感觉到喷薄的生命力。听说他是个两米高的胖子,总是站在冰箱旁写作。这个人的感官细节力真是一流的,被一条幻景的长河滋养着,结果在欧洲写出了他记忆中的美国。《天使,望故乡》里的写实感,实在令人叹服。一座横跨美国河流的铁桥。火车开过上面时的隆隆作响,泥泞的堤岸,浑浊的河水,上面泊着褪色的平底船。这些记忆喷涌而出,自行成书了。他趴在巴黎的阳台上看野眼。突然想起了大西洋城,他的老家那里,过时的栏杆。而它们,好像马上就在他胳膊下面成形了,然后他絮叨着说起它们的长度,形状,冷酷的生铁质地……这个人的感情丰沛,满满的,都漫出来了,文字都拦不住。我挺喜欢这样的普鲁斯特式段落:“也可能是离开家乡两英里外的一间农村小屋。有些人在那里等电车。我感觉到小折刀在木头凳子上划出的缩写的人名。嗅到那令人激动的温暖气味。它是那样浓郁,富有刺激性,充满不为人所知的欢乐。电车驶过时的玲玲声,午后三点时,被太阳蒸熟的青草气味,电车开走时空虚寂寞和离别的感觉。合成了朦胧的睡意”。木头椅子上的刀痕,让我突然想起《天使,望故乡》里,那个爱用刀的威兰家族。家庭聚会时,每个成员都是手持一把刀,靠着壁炉,用指甲刀修手指的是舅舅,因为这个POSE让他觉得最能掩藏心事。这个三两笔素描就把人物定位的功夫,像海明威。沃尔夫做这两个演讲时,已经写出了《天使,望故乡》。他是一个乡间石匠的儿子,从小就把文字视作云端上的圣殿。他有着巨大的抱负。他在幻想、希望、不着边际的巨大渴望中创造了他的第一本书,以及读者群。之前的三年,他的书,书里的世界,那世界里的人物,颜色,和气味,占据了他的全部生活。成名以后他觉得惶恐极了,跑回他租住的小屋里,打量着自己的杯子,上面还有咖啡的残痕,衬衫还没洗,被子都没有叠,看上去那么无序和平庸,简直配不上他刚刚赢得的名声。这突如其来的巨大荣誉,硬是把个小蚂蚁砸晕了。将来会怎么样呢?在好评如潮之后,是江郎才尽还是老而愈葱?当想象中的一切都成了一望而知的事实地平线之后,目标反而模糊了。萨义德曾经说过“我不敢看我写下的东西,觉得羞耻”,张爱说“我站在蓝天下,像一切被惶恐的被裁决的年轻人,困于过度的自夸和自鄙”。前两天有个喊我阿姨的小女生给我写信。说掏心交流之后,那种交流又会让自己恶心。而沃尔夫说:“这简直是太矛盾了,我费尽心机写一本震惊大家的书,可是这种暴露又让我害怕”。觉得很熟悉那种感觉啊,年轻的时候,自我膨胀,觉得世界的注意力重心都在自己身上。渴望被读解,之后又觉出暴露是件很不安全的事。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功利心,他的巨大写作热情,建筑在他的征服欲上——“那不存在的,拟想中的读者群,是我的写作动力”。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些文学青年,有的来自偏远小镇,有的是农村,也是自恃有才,不甘于人下,努力在写着,想着有一天,抛出他们的作品,震惊文坛什么。较之于三毛的“我写作不过是为了娱乐自己,如果不小心娱乐了别人,那是意外”的脱俗,我觉得那种天真肤浅外露的企图心,倒是更亲切些。《天使,望故乡》出版之后,激怒了他的家乡人。因为里面有他们认为诋毁宗教的成分。他被淹没在匿名信,诅咒,愤怒的狂潮中。及至他死后,他的故乡却以他为傲,连他父亲的石匠大锤都特地造了纪念碑。镇中心的雕像正是他的天使,微张着翅膀庇护的样子。他死在巴尔的摩。在他生命后期,他向大学辞职,与情人断绝往来,在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公寓里住了下来,经过了十年井喷一样的写作后,撒手而去,死时只有38岁。在他逝世前,他反复重复一句话:“你不能再回家”。其实他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在他的文字里。 [美]托马斯•沃尔夫著:《一位美国小说家的自传》,黄雨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20元。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比之那些很严肃的充满了学术词语的书来说,这书有趣好看多了。特别是看到他把小说越写越长,刹不住的时候,乐
  •     喜欢后一篇《写作和生活》,很有共鸣!可惜沃尔夫去世的太早...否则不知道会留给我们多少NB的作品...! 2010.10.20
  •     以前一直找这本书,只有旧书店才有廖廖几本,而且价格是200元,现在终于又有新版本了,很高兴.
  •     沃尔夫一口气真的能说好多啊,个子大肺活量大?真像福克纳说的,他写起书来好像活不了多久似的。
  •     有许多人整天谈着要做一位艺术家,可从来不肯不惜大量消耗自己的精力,专心致志地去工作,这却是一位艺术家必须付出的代价。……”
  •     为看电影又翻出来读一遍
  •     意识流?
  •     “任何一部严肃的创作必然都是自传体的。”
  •     他的书打动了我,让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再加上介绍里的文字(“要想做一个艺术家就必须在辛劳、悲伤、痛苦以及严峻的生活纠葛中生活,有所作为和工作”)打动了我,最终促使我买下这本书。脱胎于演讲稿的文字并不长,却让我读得有些艰苦,或许是因为文字比较琐碎,或许是因为内容朴实而沉重。尤其是看着他后半篇那句“已经37了”,想到这是临死前一年发表的肺腑之言,就格外觉得心痛。对于沃尔夫来说写作是在熊熊燃烧的自我,是他眼中世界的真理,看着他历经千辛万苦去凝结头脑中那些奔流的思绪,那些闪光的星辰,真心被他打动了——等把后三本看完找个不错的版本收一套好了QAQ
  •     很不错的一本书。
  •     天使,回家
  •     第二篇質量較差,後半部分有寫到些《你不能再回家》的後記。第一篇有意思,關於「追尋」,關於記憶。 言語之間沃爾夫的自我顯露無遺。(四星給第一篇,第二篇太水@珀金斯 快來刪廢話)
  •     三天内收到这本书,,书的质量不错,,赞!!
  •     唠叨、平常,但真实、热切、形象。
  •     四星半;和盘托出,掏心掏肺;逻辑强大。
  •     只看第一篇稿就行
  •     写作经验和与其作品有关的一些生活经历
  •     这本书总是缺货,我最终在京东买的。不知道为什么注意到这本书。管他呢,反正看了一遍了,以后还会再看几遍。今天31号,为了非得在3月份结束前读完30本书,我挑了这本薄薄的书。写作是一生 苦役。我只有这么一句话。
  •     买它的初衷,就是为了学习,看看这位充满热情与活力的作家是如何写作的,受益匪浅.
  •     书买了几天还在移仓,原来你们就这效率!!!
  •     我喜欢沃尔夫,喜欢他的风格,这本小书,既是演讲稿,还是自传,也是写作心得,值得读!
  •     最令人深受启发的一点便是“所有的小说皆源自个人经验”这一套理论。沃尔夫此君在美国文学史上倒是占有很重要的一席地位的,可惜思路颇为诡谲,作品亦是极具争议,没想到尚未拜读他的作品之前倒先解除了他的文学理论。这两篇演讲稿都不是那种很理性的语言,只是感性的片段集合,甚至都无法在技术上对如何写小说给予哪怕是任何一点点的启发,其重点还是落在精神层面或是态度层面的启发上,读之最大的收获还是文学乃一门体力智力兼需的苦活儿,可谓“文学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其实不太喜欢沃尔夫这般苦大仇深的姿态,也不知若以后有机会拜读其作品,是否会对其人的印象产生一定的改观。
  •     这是我迄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一本有关于写作的书。我没读过沃尔夫的其他书,但是从这本自传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写作的态度。此书是演讲稿,演讲味儿很浓,也掩盖不了它独有的魅力。
  •     “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希望写作,可他们不愿意工作,有许多人整天谈着要做艺术家,可从来不肯大量消耗自己的精力,专心致志地去工作,而这却是一位艺术家必须付出的代价。”说得简直让人无地自容。
  •     已购。第一篇《一部小说的故事》比第二篇写得好,难得的真诚,都是大实话,困扰与苦难,看得触目。不过沃尔夫也是个多写症患者吧!写个四人聊天能写出八万字,写个火车一景能写出二十万字。。。
  •     十一期间半价购于兰州述古特价书店广场店
  •     内容非常棒,刚开始以为翻译有问题,其中有许多拗口的地方,不甚明了,读了后记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原书的风格所致,沃尔夫确实气象万千!
  •     小说界的天才抒情诗人。自我的文学资产,艰苦卓绝的奋斗,对社会的审视。
  •     前一半可以五星了
  •     一般不在当当买书,这次偶尔买一次,果然是,这本书的一角不知是浸了脏水还是怎么回事,反正是被搞脏了,还是那种没法处理的,当当的书品相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     常备左右。
  •     托马斯沃尔夫是那种充满力量和勇气来写作,并且把写作当作生活的作家,当然我只是读了这本书的两篇关于他写作过程的感受,并没有读过他的作品。20140705
  •     没什么可说的,必读
  •     多年前读过,还记得他描绘地人海茫茫!他的不断努力和奋斗!他想描述人一生、每时每刻的文学梦想。
  •     作家从来都是在痛苦中煎熬的。但貌似歌德是比较例外的。他好像能够很好的把握自己的创作。
  •     读得我湿了眼眶。托马斯太热爱这个世界,包括一切存在与可能存在的事物,甚至太关心读者。话总说太多,重复地回溯着那些深刻留在他脑海的画面气息和声音。我时常讶异他怎么能有如此常青的记忆力,也许正是他那种“想要将这个世界一口吞噬却又希望它保持完好无损”的欲望。托马斯要写的问题往往是我们需要用十年,甚至更多个年头去体验和思考的…这些问题足以让人怔住,忽然间完全手足无措,吸干我们对生活的一切已有认识。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在艰苦的持久战-﹣生活本身中抵挡住这些问题对大脑的狂轰滥炸。
  •     两篇其实内容差不多啦。沃尔夫是真正的语言天才,我几乎没见过像他那种狂热的写作激情和火山喷发一样的数量。一般的小说家的瓶颈都是写不出来或者只能写一点点,沃尔夫的瓶颈是写太多不知道怎么删。百万字级的第一部,真是酷到没朋友。他是从哪里学到那么多丰富得惊人的描写和词汇……况且写作时又这么年轻。完全是正面力量,强烈的热情和疯狂的敏感度,太阳一样闪闪发光。对于大萧条时美国世态的描写非常出色,我也很喜欢他对于美国文学传统的论述,多么强大的梦想啊。给神一样的编辑点赞。
  •     把自己当做活体标本,由内到外毫不留情的剖析给世人看的,一个是沃尔夫,一个是赫拉巴尔。写作是一条激流,危险又美好。而沃尔夫的写作,则是置身瀑布。就像福克纳所说的那样,“沃尔夫写起来,就像活不了多久了似的”。
  •     沃尔夫的两篇演说。是演讲词,是散文,是诗。忧郁与温暖,沉寂与奋斗。看完了想看他的小说,关于时间与河流,蛛网与岩石,你再也不能回家乡了,天使望故乡,~~~~~~~~~
  •     最近看译本,总是读地很不舒服,字字句句,适应不了。打小就不爱看外国的,挺民族主义
  •     早就想得到这本书,以便不再惦记那本三联版的、在网上已经炒到一百多的那本。可惜,一直“缺货”,好容易看到上海地区有货,便让朋友代收代付款再转寄的。哎~~~~
  •     因为是演讲稿,看着总觉得啰嗦,要是听,可能会感觉不太一样
  •     每个有志于写作的年轻人应该读一读的好书。
  •     “他写起来好像自己活不了好久似的。”福克纳
  •     诚恳、热情且充满魅力!
  •     真实啰嗦意识流 小说家是个体力活 嗯
  •     创作心路。很真诚,也很罗嗦。。
  •     勇气和绝望。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