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与文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9-5
ISBN:9787108012852
作者:米歇尔.福柯
页数:274页

作者简介

福柯的分析始于中世纪,他描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将麻风病人关起来。从这里开始他探讨了15世纪愚人船的思想和17世纪法国对监禁的突然兴趣。然后他探讨了疯狂是如何被看做一种女人引起的病的,当时有人认为女人的子宫在她们的身体周围环绕可以引起疯狂。后来疯狂被看做是灵魂的疾病,最后,随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疯狂被看做是一种精神病。
福柯还用了许多时间来探讨人们是怎样对待疯子的,从将疯子接受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到将他们看做必须关闭起来的人。他也研究了人们是怎样试图治疗疯狂的,尤其他探讨了菲利普·皮内尔和塞缪尔·图克的例子。他断定这些人使用的方法是残暴和残酷的。图克比如对疯子进行惩罚,一直到他们学会了来模仿普通人的作为,实际上他是用恐吓的方式来让他们的行为像普通人。与此类似的,皮内尔使用厌恶疗法,包括使用冷水浴和紧身服。在福柯看来,这种疗法是使用重复的暴行直到病人将审判和惩罚的形式内化了。
隐藏在理性的语言背后的这种对峙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是遵循理性的纵向发展历程,而是试图追溯那种使欧洲文化与此同时算做欧洲文化的东西相对照的不变分界,并用其自身的错乱来确定其范围,那么这种研究会把我们引向何处呢?我们所进往返领域既不是认识史,又不是历史本身,既不受真理目的论的支配,也不遵循理性的因果逻辑,因为只有在这种区分之外因果才有价值和意义。无疑,在这个领域中受到质疑的一种文化的界限,而不是文化本质。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领域呢?
在我们这个时代,疯癫体验在一种冷静的知识中保持了沉默。这种知识对疯癫已了如指掌,因而视若无睹。但是,从一种体验到另一种体验的转变,却由一个没有意象、没有正面人物的世界在一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中完成的。这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作为一种无声的机制,一种不加评注的行动,一种当下的知识,提示了一个庞大静止的结构。这个结构既非一种戏剧,也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个使历史陷入既得以成立又受谴责的悲剧范畴的地方。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愚人船”
第二章 大禁闭
第三章 疯人
第四章 激情与谵安
第五章 疯癫诸相
第六章 医生与病人
第七章 大恐惧
第八章 新的划分
第九章 精神病院的诞生
结论
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青年时期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教职。197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直至去世。
福柯的大多数研究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开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讲究修辞,饱含激情,这也是他在欧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认为有选择自由的人选择的绝不是“权利”,而是“权力”,选择的绝非正义,而是统治,所以任何以普遍立法名义开展出来的权利或正义只能是掩饰压迫和非正义。他的“人文科学考古学”瓦解了康德的“先验主体”。他认为“哲学”就是不断地质疑和批判政治社会的一切,如:其中有通过残暴“禁闭”治疗精神病的历史事实来揭示“能量流”的道德标准与人类社会行为的关系,他得出的事实结论正如帕斯卡的一句话:“人类必然会疯颠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 所以在福科看来,今天的“批判”就是要尽一切可能“越轨”。


 疯癫与文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福柯于1961年发表的博士论文《疯癫和文明》是他的第一部著作,由此开始他关于理性与系谱学的探索。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指出:我们现有的关于疯癫的知识都是理性的噪音,真正的疯癫在缄默。本文是该书的学习笔记,旨在综述福柯关于理性、非理性与疯癫的关系、疯癫的话语与权力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一 、问题的提出在《疯癫与文明》的序言中,福柯指出:“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产生的效应。”那么,通过辨析疯癫的结构及其变化,有助于人们理解: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对立是如何产生的,理性居于非理性之上的统制地位是如何获得的?福柯回答问题的方式是通过历史材料,讲述不同时期人们对疯癫的观念和作为,包括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医治方式,甚至包括政治经济结构。因此,待回答的问题就展开成了一部疯癫史。同后来的著作《词与物》一样,《癫狂与文明》中论述的历史时期主要划分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大约指17到18世纪)、现代三个时代。这部历史中的两个意味深长的标志性事件:1656年,“总医院”在法国建立,对穷人、流浪者、罪犯和疯人实行大禁闭;1794年,比赛特尔收容院的部分带镣囚禁者被解放是划分这3个时代的依据。在这部历史中,我们看到的是被理性敬畏、扭曲、展现、审判的疯癫。二、文艺复兴时期的疯癫史:疯癫是被禁止的知识无论福柯所述的“愚人船”意象是否真实存在过,他想表达给我们的是:中世纪结束前,癫狂意味着某种边缘地位。水域和漂流充满了象征意味:带走、漂流、净化。愚人船被放逐的同时又是寻求理性的工具,具有朝圣意味。就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中象征的那样,疯癫是“无法接近的真理”。中世纪意义过多的自我繁衍、事物本身背负起过多的属性、标志、隐喻,超过了人直观理解的能力,使得编织的细密精神意义之网瓦解,哥特象征主义衰落,因此为梦幻开辟了天地。疯癫意象、野兽、怪异形象这时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是关于人本性的难以把握的一面。在文艺复兴之初,野兽摆脱人类的牢笼,却反过来抓住了人,向人揭示自身的真理。疯癫就是知识,被禁止的知识,难以接近的真理。可见,古典时期的疯癫是非理性的一部分、一种表现,而理性和非理性不是对立的,而是平行的。 理性不具有凌驾于非理性之上的权威,也没有解释非理性的能力。三、古典时期的疯癫史:疯癫是谵妄与虚无由于隔离有效,麻风病在欧洲突然消失,大量麻风病院闲置,管理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同时城市内有许多流浪、乞讨者。这是1656年在法国成立“总医院”的背景。它并非一个医疗机构,而是半司法机构,囚禁违反习惯法者、家庭浪子、无业游民、疯人等。若干年后,一个由医院、拘留所、监狱组成的庞大囚禁体系建立起来,用于相同的目的。用治安手段进行禁闭,是出于劳动的需要,反对游手好闲和行乞。国家不再像之前那样驱逐疯人,而是为他们的基本生活负责,但要以他们的自由为代价。正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具有某种道德魅力:劳动意味着苦修和赎罪,而混乱的游手好闲的生活既是贫困的根源,又“意味着这个创造物对上帝的第二次背叛”。因此总医院还承担起道德责任,使被禁闭者不再无业、游手好闲,强制他们劳动,虽然这样未必有好的经济效果。于是在这个时期国家法律和心灵法律和二为一,道德义务和民法被捆绑在一起。而疯人和其他被禁闭的罪犯、流浪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仅贫困,而且无工作能力,也无与群体融合的能力,禁闭的意义也在于将一种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形象从社会秩序中清除。——这是这个时期疯人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位置,已经不同于文艺复兴以及更早时代的边缘化,而是在社会中的虚无。古典疯癫的一个简单意义是谵妄(delire),其词源为lira(犁沟),指“偏离正确的理性轨道”。语言是癫狂的首要和最终结构。疯癫者的推理往往严格符合形式逻辑,但其内容是错误的。疯癫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与幻觉交流的不健全理性,一层是依存于无懈可击的话语的严谨的结构。 “偏离理性却坚定地相信自己追随理性”就是发疯了,疯人的头脑受到心象的梦幻任意性的引导,一方面用错误的意识循环论证来束缚自己,这是自欺。谵妄是用梦一般的语法系统表达的假命题系统。疯癫在梦幻、谬误的接触面上纵横移动。“梦幻”指心象与幻觉,而“谬误”指疯癫的非真理性和肯定/否定的任意性。用心象填补谬误的空白,用肯定假象把幻觉联系。疯癫具有光明的形式和黑暗的内容,白昼的力量和夜晚的影像。它在视觉上是盲目的,对心象的判断是错误的,把各种否定因素结合,形成极度的空虚。它与理性最贴近又最疏远,是理性的眩惑。非理性和理性的关系,就如同眩惑与日光的关系。白昼与黑夜交替是古典主义世界必然、简洁的规律,但既然有对立,就有混乱、冒犯的可能性。古典时期的疯癫,已经不再是另一个世界的符号,而是非存在物的荒谬表现。激情本性被认为是疯癫妄想的基础,疯癫中的狂暴和平静都是激情所致(平静往往是十分强烈的激情导致的强直性昏厥),都市、宫廷、沙龙生活的恐惧和希望的刺激、宗教想象都容易导致癫狂。癫狂的起源可能与某种恐惧的印象有关,恐惧引起“髓纤维的肿胀和被压迫”感,局部肿胀使灵魂注意它,使它孤立、偏离,更强化了恐惧。灵魂将一些关键附加在思想上,从而使恐惧的力量最终压倒意志。古典时期是以非理性为背景认识疯癫,癫狂者直达狂乱的最低点,并揭露出隐匿的非理性王国。这个时期,尊重疯癫就是承认它是人类生命在动物性范畴内的极限,它说明了“上帝的恩惠能够广播多远。”这个范畴里,人与自然紧密相连,人彻底堕落到兽性的范畴,但又在道德上彻底天真无邪。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让非理性的形式暴露于公众场合,那时人们认为只有让罪行公开化然后才能镇压。但从古典时期起人们认为罪恶公开化只会推波助澜,惟有遗 忘可以抑制罪恶,而禁闭就起到了避免人们毁誉的作用,因此对一般罪恶不再公开展示,但唯独对疯癫的展示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初。因为疯癫已经在理性/非理性界线的另一侧,受到理性的监视和观赏。禁闭院中的疯人被关在囚笼中,他们不再是心智错乱的人类,而是被本性狂乱折磨的野兽。癫狂的动物性使他们没有一般人的脆弱感、危机感,能够忍受饥饿和寒暑,因此不被当作病人;对待他们的方法,例如纪律,目的不在于使兽性变成人性,而是使他们恢复到纯兽性状态,这时成为驮兽的人顺从于智慧,脱离狂暴,回到仁慈。古典时期除禁闭外,治疗疯人的最主要手段是长期物理疗法——用铁剂强固神经、用海浪翻滚等方式进行运动调节、用水进行浸泡(其中含有宗教的“净化”意味)、用苦药、肥皂、醋等清洗体液,等等。其目的和人们对疯癫的理解紧密相连:癫狂的一面是不洁、邪恶和谬误,它是非存在的可见形式,用空虚、谵妄的感情表达非存在,另一面是脱离现世、真实,由此表达出绝对的纯洁性,它是主体的消失点。因此,针对疯癫的不洁一面,使用净化和浸泡疗法,以治疗“体液腐败”;针对“虚无”一面,使用纪律、规律运动的疗法,其中隐含着“世界力图控制精神错乱者”的观念,用“齐步走”的口令使其回到现实、回到自己的位置、忘记疯癫、把自己托付给现世理智。古典时期的医治方法还包括唤醒法,由医生(外在的“我思”)闯入和打断病人的梦幻,或者用突然而强烈的情感唤醒疯人,或者让理智循序渐进但又一往直前地穿过疯癫领域。从治疗方法上来看,古典时期的理性已经完全取得了凌驾于非理性之上的地位。四、现代时期的疯癫史:疯癫变成罪愆古典时期人们往往用体液的性质、“元气”的动力学等方式来解释躁狂症、忧郁症等具体的疯癫疾病,然而19世纪人们开始在人体的固液成分中探寻精神疾病的秘密。神经疾病被认为与肉体较低部位的器官运动有联系,于是疾病也就代表了肉体的报复:人发疯是由于情绪过于炽热,与周围的一切过于紧密。于是,在19世纪的门槛上,疯癫有了新的内涵:罪孽、道德制裁。新建立起来的疯癫意识将古典时期疯癫结构中的一切原因——从物质原因到精神谵妄全部瓦解,新建立的精神病学散落在心理学和伦理领域表面。从古典时期起,罪犯和疯人被囚禁在一起。这使得疯癫不仅成了禁闭的主体,还成了折磨犯人的手段;因为许多住进教养院的正常人也被折磨致疯,所以使人发疯某种意义上也成了禁闭的目标。甚至疯癫成为了混合禁闭的象征,是犯人最恐惧的东西。18世纪起,人们已经开始呼吁分开犯人和疯人,当时的理由是不应该如此不人道地折磨罪犯;而19世纪,有人发出同样的呼吁,人们的义愤却在于疯人受到的待遇并不比罪犯更好。这个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新兴工业的发展使人们对“贫困”有了新的认识:贫困不再意味着懒惰,因为经济危机可能造成大量的失业;穷人也不仅意味着国家的经济负担,因为贫困者意味着多劳动和少消费,没有庞大的穷人阶层,国家就无法积累财富;穷人的劳动能够创造财富,这点并不受财富波动的支配,所以人口不应当仅被视为负担,而应该被视为资源和财富。由此,人们认为大量禁闭穷人是错误的经济措施。1790年后,禁闭仅限于服刑人员和疯人,禁闭时代结束了。由于疯人的特殊性,按法令,疯人应该被送至医院。但这次对待疯人政策的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几十年。当人道被重估时,在一个重建的社会里安放一个被重新进行价值判断的群体,可以想见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19世纪初精神病院初建时期留下了许多被神话的故事,例如皮内尔医生解放比赛特尔收容院,而其背后是一系列的运作。19世纪的精神病院中仅有少量强制措施,因为这个时代理性和非理性在特定环境下相遇时,非理性已经预定了失败。疯癫不再是一种抗争形式,而是代表了未成年人的地位:没有自治权,只有依靠理性世界才能存活。法律也将精神病人规定为没有完全行为责任能力的人,与孩童地位类似。图克建立的精神病院中引入了类似于公谊会教友社区的环境,使得休养院成为道德和宗教隔离的工具。它将精神错乱者单独置于道德环境中,宗教发挥自然本性和外界制约的双重作用,使精神错乱者不断受“戒律”或“越轨”的困扰,因自己的被孤立而产生深刻的内在恐惧。疯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客体地位和自己的罪过,病人就会恢复对自我的意识,成为自由又负责的主题,从而恢复理性。这种治疗结构中,疯人需要承担体力劳动,通过这种途径回到上帝规定的秩序中去。另外,疯癫者纯粹是被理性世界观察的对象,理性人对其进行“谴责”和“审判”。实际上,这使得疯人越来越远离理性人的世界,因为理性世界中他们是迟到者、“陌生人”。由于精神病人被认定为没有完全行为能力的“儿童”,休养院十分强调模拟的家庭的概念,在“家庭”结构中组织对精神病人的看护,这实际上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图克的问题是:如何建造最纯净、最有人情味、最自然、古老、与社会反差大的家庭?他选择在精神病院中重构了资产阶级家庭的模式,并任其存在、自由演变。皮内尔认为宗教不应当成为生活的道德基础,因为宗教想象导致的精神病发作非常常见。应当“过滤”宗教,对宗教的图像形式和社会主题加以拒绝,反对宗教中那种让人感觉到“统一教派中的兄弟姐妹”的狂热,而保持宗教的道德内容,尤其是安慰和信任、对大自然的顺从,就能起到够驱散意象,安定情绪的作用。在皮内尔的主持下,疯人院的治疗或教育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缄默。文艺复兴时期,理性和疯癫不断展开对话;古典时期的拘留是对语言的压制,而压制本身促成了一种无声的对话;而19世纪后,缄默笼罩了一切,谵妄的语言不被认为是语言,只是越轨,语言被慢慢磨损成了道德规定之下的独白。后来,当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谨慎地恢复了语言交流时,听到的疯人的话中有很多是这种道德压制之下的习惯性独白。第二种治疗手段是审判,使疯人认识到自己受监视、审判、谴责,越轨行为必定导致惩罚。在疯人院中,根据生活美德,一切过失都成了社会罪行,病人不断悔悟——疯癫被禁锢在一个道德世界之中。第三种治疗手段是镜像认识,治疗者通过引导使病人陷入不断的自我对照的观察中,从而意识到自己发疯了。在精神病院里,仅有少数病人仍然遭到了禁闭,例如某些宗教狂人不为纪律所动,认为自己“服从上帝不服从世人”。而宗教狂热导致的不服从、拒不工作、偷窃正式对抗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三大重罪,疯癫所致也不能宽宥,必须禁闭。皮内尔式医院存在的理由是道德和社会一律化,这种罪行对这种一律化造成了威胁。18世纪末,疯人院因医疗人员的引入而成为一个医疗空间。实际上这个空间并没有引入实证科学,而是引入了一种以科学为面具的人格,医生的角色实际上是法官和父亲,他们具有一种包含着家庭、权威、惩罚的威信。病人认为医生既有神圣力量又有魔鬼的力量。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道德疗法医治精神病人,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疗法,因为它脱离了古典时期物理疗法的灵与肉的象征意义。心理疗法以惩罚为中心构建:按照道德要求制造痛苦,不安慰、说理,不同悲同喜,只能使用强大的理性力量,因为疯人“身上只有痛苦的弦还振动,要勇于拨动。”五、总结通过梳理福柯在《癫狂和文明》中所论述的历史,可以看到生动地看到力量/身体/知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政府、强制部门、医疗、大众言论、艺术、形而上学之间交错的运动。文艺复兴前,疯癫是未知、神秘的知识的象征;古典时期,随着疯癫者的被禁闭,他们逐渐被解释为虚无谵妄,是理性的眩惑;随着现代精神病院的诞生,疯癫陷入彻底沉默,在理性话语系统的统治中完全失语。这样的讨论告诉我们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对立不是必然的,而事实上理性未必具有完全解释非理性的能力。后来当弗洛伊德把病人从疯人院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时,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疯癫的沉默状态,而只是重组了疯人院的各种权力,集中到医生手中,并扩展到极限。精神分析能够消除某些形式的疯癫,但始终无法进入非理性的统治领域。18世纪以来,尼采、 荷尔德林等人的作品是非理性偶尔划破夜空,它们绝不可能被归为可治愈的精神错乱,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对抗着巨大的道德桎梏。但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本身不也是一种理性话语,一种有组织的语言、秩序、句法或工作吗?用这种话语去讨论疯癫,是否含有某种内在矛盾?也许疯癫本身就是一种虚无,只有用理性化语言说它的时候,这部原本不存在的历史才被构建出来,它的意义是作为一面镜子,让人们理解理性时代。参考文献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 疯癫与文明 北京:三联书店 2003年
  •     跨越整个欧洲精神病史至精神分析学之时,系统描述了疯癫所折射的人类对人性自身的认识。非常翔实的历史书写,福柯治学厉害啊。没有大量的历史文献阅读,难以完成这部名著。在精神分析之前,疯癫被视为“非人”的形态,其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分裂认识。简单粗暴的对待病患的态度,今天仍然盛行于我们的世界。
  •     有疯癫之虞——评《疯癫与文明》文/尘桥导言: 疯癫在现代人的印象里几乎为零,想到只有“可怕”“神经病”之类的词汇。苍白又贫乏?要么是我们内心对疯癫这个概念的认识不够,要么本身我们就不了解疯癫。为什么呢?疯癫是文明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讲?疯癫者为何可以作为一个法律上的不承担责任的人?还有一个比以上问题更严重的切合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的问题:你觉得自己是一个疯癫的人吗?书籍介绍: 《疯癫与文明》作者米歇尔福柯。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思路来认识疯癫,在某些人的眼里这是失败的体验。作者的新思路是跳出本有的知识体系,从经验着手,认为疯癫本身就是文明的产物。是理性为了证明自己的理性排除异己的一个词汇。疯癫最后归于非理性,或者说非理性归于疯癫,这也是被批判过的观点。因为看起来,作者一再强调非理性的体验包括:道德败坏者,挥霍家产的父辈,放荡的不肖子孙,亵渎神明的人?还有疯癫者。疯癫的体验归属于非理性,但非理性在特定的时代会被归属于疯癫。例如亵渎神明者在中世纪有可能被称为疯癫,在现代被称为非理性,或者是行为艺术之类的。不疯癫也是一种疯癫。作者福柯是否是在表达理性的人在对待非理性人的身上也有太多不理性的行为?即就是一个人非要说自己不是一个疯子,因为自己没有被关起来?而关起来这个举动正是这群人自己做出来的。理性在自己创造的领域内创造着证明着自己的理性权威和神圣。一:对错需时间去检验,留予后人言说福柯以时间为线索,在各种史料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先不论史料的对错正确与否,从愚人船的放逐到大禁闭,从疯人的言语到沉默,从麻风病给人们提出禁闭的思路到真真正正的总医院的建立。最后回到现代的精神病院。书籍本身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史料过于庞杂,跨越的领域也很多。这使得文章趣味横生,文采飞扬的同时也遭受了很多的批评。某些史料的客观性遭受怀疑。还有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为福柯对笛卡尔的言语“不管怎么说,他们是疯人”做出误读。不止哲学家和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对错是需要时间去检验的。二:理性与非理性与疯癫作者写作这本书是基于现代的疯癫体验完全归于精神疾病,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对话之间的疯癫的历史进程,试图跳出现有的知识框架,从经验着手来细绘疯癫史。向读者展现非理性是如何成为疯癫的,理性又是怎样放逐禁闭束缚非理性以达到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疯癫与文明》是疯癫的历史,更是文明的历史。历史是如何展现理性不加以区别的一股脑的将非理性的行为禁闭,教训,试图驯服。理性在非理性之间是权威,非理性对理性的人来讲。不仅仅是厌恶,不理解,优越感。或许还有对疯癫不自知的恐惧。“非理性的丑闻只能产生具有传染性的离经叛道的榜样,而疯癫的丑闻则像人们展示,人类的堕落如何使他们接近兽性的,上帝拯救人类的仁慈能远及何处?”现代社会的心理疾病蔓延的极快,抑郁症每个人都说的出来,躁狂症看起来像每个发脾气时的人。各种奇奇怪怪的病症层出不穷。大多数人并没有直面过毫无理智的疯癫,我们对这个词汇的意义依旧停留在“蓬头垢面”“面目狰狞”“攻击性”等传统的意义里。我们依旧不知道每个人都面临着疯癫的危险。比如,你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可能大多数人的第一反映就是“他疯了吗?”这是什么?这是异己感。异己感是什么?异己感就是理性排斥非理性甚至不了解的东西的手段。三:散文诗与福柯之间差了一个排版福柯的文字很美,或许只读中文译本的人没资格说这种话。翻译过来的译本也是很不错的,如果你发现很难读,多半是排版的问题。大幅度大幅度的段落如果排版时多加一些回车键,多留一些空行,多分一些段落,再加上由于翻译的原因句式有点新奇,看起来就像散文诗。四:有疯癫之虞疯癫是理性所避之不及的。“这世界上有多少种性格,野心和必然产生的幻觉,不可穷尽的疯癫就有多少种面孔。”疯癫是理性避无可避的。浪漫至极的疯癫,自大的疯癫,正义的疯癫。理性如果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排斥迫害非理性那么排除到最后的结果是疯癫越来越严重,因为这种执拗像是正义的疯癫,看起来理想化又自大。“虽然疯癫是非理性的,但对疯癫的理性把握永远是可能的甚至有必要的。”一个关于疯人眼里严格的推演形式“甲和丙是我的敌人,他们都是人,所以人都是我的敌人”“死人是不吃东西的,因为我是一个死人,所以我不吃东西。”“在这个房间住过的人都死了,我在这个房间住,所以我是一个死人。”这种逻辑有点不可思议,但并不是因为逻辑不正确才称之为疯人。毕竟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在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想法“大学生A.....B......C......那么大学生群体......”“老人A......老人B......,所以老人都会......”一般归纳法,三段论被用的极不理性和错误。但区别在于一个是执拗的相信这套规则是世界真理,一个是会更改会认错的理性人。结语:理性世界,人人都有疯癫之虞。作者信息作者:尘桥书评主题经验偶然的小鸟落在肩膀的那一刻—————————————————————————————被书啦圈编辑毙掉的一篇书评。批注很详细,十分感谢。有些观点我也很认同,但也有些地方我并不接受或者是并不认同。回复编辑的信息和编辑给的批注将放到相关豆列里。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还没到能看这种书的程度。。。
  •     疯癫史。
  •     妇科先生把我整疯癫了……宁愿相信是翻译出了问题TT
  •     感觉有点深奥,而且福柯扯得有点牵强
  •     疯癫是一朵时间的奇葩。
  •     精彩、激动!适合适合的人在适合的时候读!
  •     读完了,似乎读懂了福柯的意思,但细读文句,又读不明白。我以为我可以把福柯的理论去迁移到萨满教的解释中,结果我还是没读懂。
  •     才看了个前言就觉得好难懂
  •     抄书党,晦涩难懂,很多人物的话语一知半解
  •     有意思
  •     老天注定我在25岁之前发疯。
  •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     2015年9月,考研迷茫期,匆匆扫过,考研大题扯了这本书。
  •     | B565.59/F75A
  •     没有读完,不是很懂
  •     嗯。翻了小半个下午,根本没读懂。mark一下,等到四十岁有闲工夫再说。
  •     我觉得好难看懂,真的。
  •     论文
  •     虐啊,我的眼。
  •     这真的只是一篇论文吗!
  •     二遍
  •     看完有种晕眩的感觉,帕斯卡说 “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及时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书中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的定义,在他看来,疯癫更多是种异己感,没有对那种现象迫害的历史,就没有疯癫的历史。他想恢复被总体化叙事所压制的知识和声音,并解释客观化的理性形式及其真理与知识体系作为历史性的偶然是如何形成的。换言之,福柯的愿望是要通过理性与非理性的互动,讲述现代文明的起源。
  •     像大部分的法语学术著作一样晦涩难懂,也许是和我八字不合。
  •     精神病醫學話語系統的形成史,但少了社會、政治、經濟動因總是覺得有所不足也顯得封閉。
  •     不得不给法国国宝的天才头脑跪下。
  •     死亡的毁灭已经不在算回事了,因为它已经无处不在,因为生活本身救是徒劳无益的口角,蝇营狗苟的斗争,头脑将变成骷髅,而现在已经空虚,疯癫就是已到场的死亡
  •     这本书充分的诠释了什么叫做“不明觉厉”,我相信没有极为深厚的西方历史与文化功底是绝无法看懂此书的,但由于文笔犀利,资料翔实,因此在稀里糊涂之中觉得此书一定是很好的
  •     理念给人启发挺大的
  •     知识考古。对待疯癫态度的变化。理性与非理性。现代文明对非理性的压迫。
  •     翻完了!饿昏了!还是看不懂!哇呜哇呜哇呜!
  •     好深奥
  •     翻译的一般
  •     也太难看了吧!!!太难看了!!!!!!
  •     还是福柯。
  •     第二次渐入佳境
  •     以此书回击基督徒实在好不过
  •     “非理性只能作为理性的一种辅助而存在,无法替代理性。”我在思考这么个问题,但是怎么思考都无法逃脱语言的窠臼。
  •     想抄书!
  •     草草翻过
  •     98页,chapter4
  •     读过1992年桂冠版
  •     福柯的疯癫
  •     头皮发麻,读来浑身发热,爽。感谢学校图书馆里前辈的笔记,字很好看。三小时读完,会精读古典时代疯狂史。
  •     翻译的极好,是排版的问题。
  •     理性必须在疯癫面前证明其合理性
  •     这是写小说还是搞学术。。好了,期末论文就写大神您了
  •     后现代史学
  •     文笔好 应该去写小说 不过这本书可以当小说读 史料有些是牵强附会上去的
  •     悲桑的读物
  •     好好的书,写的这么难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