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御档》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 清宫御档章节试读

出版社:西泠印社
出版日期:2003-6
ISBN:9787805176246
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编
页数:882页

《清宫御档》的笔记-第1页 - 《清宫御档》(全五函)总序言及各函前言


总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时至今日,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促进现代文明和社会进步中依然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并正在发挥着不可漠视的积极作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明清历史档案,就是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殷墟甲骨、敦煌经卷同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
本世纪初年,由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冯玉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则于一九二四年把清王朝最后一个皇帝从皇宫里驱逐了出去。于是,深藏于皇宫内院的明清历史档案开始成为人民大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而这其中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则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清晰地显示在我们面前。
明清历史档案,包括皇帝的各种诏令文书、臣工奏章、中央及地方行政机关之间的往来文书、皇帝的生活起居和各机关的公务活动记录以及汇编存查的档册,这些在长达五百余年里形成的浩瀚的历史原始记录,成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史学界的广泛兴趣和极大关注。
七十多年来,通过几代档案工作者的努力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我们编辑出版的各种档案史料已有近百种约两亿字,使这些曾在皇帝深宫内院中秘藏数百年的文化财富在今天的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华宝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蒋放年先生,热心致力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古籍的发掘与整理,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一部以反映浙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为主的档案文献集粹——《清宫御档》编辑出版了。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以宣纸印刷、线装出版的明清档案文献,我们为此感到由衷地高兴。
《清宫御档》是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浩如烟海的清宫御档及文献中精选编辑而成,全书共分五函,均独立成篇。其中:
第一函:《清宫御膳》;
第二函:《乾隆南巡御档》;
第三函:《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文教卷;
第四函:《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
第五函:《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御档》。
邢永福
2001年5月
《清宫御膳》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伴随着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饮食文化也同步发展起来,并以其独特的烹饪技术和丰富美味的菜肴,在世界饮食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形成了历史悠久而博大精深的中华菜系。
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宫廷御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皇帝以及皇室成员有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及其它生活特权,为了保障他们奢侈豪华的生活,就产生了一整套严格而繁琐的礼仪制度,同时也形成了极为考究和精细的宫廷烹饪技术。因此,说宫廷御膳集中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之精粹,并不过分。
清朝是满族贵族所创建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六四四年从关外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其宫廷典章制度基本承袭明朝。其中宫廷御膳最初是以明朝山东鲁菜为主要风格,但同时又融入了入关前作为游猎民族煮食吃肉喜烧烤的饮食特色,当全国政局基本稳定以后,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曾先后六下江南,期间遍尝江南美味佳肴。尤其是乾隆皇帝,十分欣赏淮扬苏杭菜点,下令编制菜谱,并将江南名厨带回宫中。因此,自康乾之后,清宫御膳又进一步融入了江南淮扬菜系风格,使其更加博采众长,形成独具一格的清宫御膳。
清宫御膳的原始档案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本书所公布的清宫御膳档案,是乾隆皇帝分别在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年)、四十五年(一七八零年)、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南巡时的御膳及赏赐臣民膳食的有关档案,均属首次影印出版公布。限于篇幅,虽不能展示清宫御膳的全貌,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清代皇帝及皇室成员的生活情况。这批珍贵档案对于以及宫廷历史和中饮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乾隆南巡御档》前言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人们熟悉的清代中前期的著名皇帝。他于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年)二十五岁时继位,临御六十年后传位于其子,并当太上皇三年多,最后以八十九岁高龄去世。他是我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长,享寿最高的皇帝。乾隆皇帝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统治中国的一百多年,正值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史家往往以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相比拟,称为“康乾盛世”。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于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二十七年(一七六二年)、三十年(一起六五年)、四十五年(一七八零年)、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六次南巡,途径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成为二百多年来官私书籍以及民间传闻中流传极广的史事。
江浙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文化发达。同时,南京、苏州、扬州、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也随着国内经济重心的南移,而成为工商业繁盛的大都市。清初,在政治上,江浙地区曾是南明政权、汉族民众反清势力活动的中心;在经济上,江浙地区的繁荣富庶居全国之首,源源不绝的漕粮,沿大运河北运,供应京师的需要,大量的赋税,成为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思想文化上,江浙地区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名师辈出,思想活跃,著述丰硕,特别是明清之交又涌现出一批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学者。同时,江浙两省的河道、海塘等水利工程也非常重要,每年耗费大量国库支出,直接关系当地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乾隆皇帝是一个比较有才华有作为的皇帝。他效法其祖父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巡视江南,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政治得失,总结统治经验,决定各项政策,笼络汉族地主士绅,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当然,也不乏游览江南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陶冶性情之逸致。
在南巡期间,乾隆皇帝采取优容汉族官僚士绅,奖励寿耆,选拔优秀人才,蠲免地方租赋和减省刑罚,祭奠历代名人皇帝及神庙等等,在客观上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保证国家的强盛和社会的安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巡视了河工、五次巡视了海塘,听取意见,形成了许多考虑周详的决策,不仅仅体现了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的重视,而且纠正了地方官员浮夸掩饰的作风。
乾隆南巡是清代历史上值得一书的大事,从其主要方面来说是积极的,应给予肯定的。但消极的一面是,虽然乾隆皇帝一再强调要“力戒粉饰增华”,“凡属虚文浮费,概宜尽力摒除”,但实际上其下属及地方官员对这些要求置若罔闻,一味铺张增华,唯求逢迎献媚。而乾隆皇帝对此也并没有严行查禁,这就造成国库帑金的大量浪费,滋长了官吏的行私舞弊之风,给人民也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收入本书的乾隆南巡档案史料,是从馆藏清宫秘档中精选而成的。其中包括乾隆皇帝为历次南巡所发布的上谕,各级官员为南巡所上的奏章和进单,乾隆皇帝南巡期间所做的御制诗文以及南巡期间的起居注。上述档案文献,多为初次影印公布出版,其史料价值是十分珍贵的。
《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文教卷前言
《两浙名臣奏议•文教卷》选编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中有关“《四库全书》与浙江”、“清代浙江教育”两部分内容的档案原件一百二十六件影印出版。其中选用了由闽浙总督、浙江巡抚、浙江学政等官员向中央政府呈报的奏折五十八件,军机处录副奏折六十四件,内阁题本一件;另有外务部档案一件,会议政务处档案二件。
清代乾隆年间所修《四库全书》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书》自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开始酝酿,至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基本结束,历时十余年。为修书,专门成立了四库全书馆,并聚集了当时全国著名学者。浙江籍的许多学者参加了编纂工作,如:钱塘人王际华,修书伊始,被任命为总裁;富阳人董诰,自始至终担任副总裁;余姚人邵晋涵,担任《永乐大典》的辑校;桐乡人陆费墀,任总校官……修书期间,对一万多种图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理,共著录书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并汇编了存目书籍六千七百九十三种,几乎囊括了修书时存世的主要典籍。《四库全书》的编纂大致经过征书、禁书、毁书几个过程,波及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浙江素称“人文渊薮之地”,“尤为书籍汇聚之所”。据档案统计,在全国送到四库修书馆一万二千二百三十七种备用书中,浙江呈进数目清单十四次,计有四千六百种,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四库全书》修成后,先后誊了七部,四部由皇家收藏,另三部分存于民间。其中一部由乾隆皇帝钦定存在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本书所选档案文件,基本反映了浙江在清廷编修《四库全书》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既凸显了浙江对编修《四库全书》的贡献,同时,记录了清政府实行禁书、毁书政策对浙江藏书事业所带来的灾难。
浙江素来文化发达,人才辈出。有清一代共举行过一百一十二次殿试,产生状元、榜眼、探花三百四十二名,出自浙江的有七十五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浙江文化发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多年形成的注重教育有相当大的关系。在浙江除了府州县设立的官学外,由地方宦绅创办的书院也相当普遍。如绍兴府仅山阳县就有蕺山书院、萧山书院、稽山书院、阳和书院、五云书院等,而以村落或家族为单位设立的社学和义塾更是数不胜算。清末,国势衰微,改良呼声日高,清政府遂实行教育改革,各地书院改为新式学堂,纳入官学。清政府库帑支绌,无资可投,办学的经费均来自地方宦绅的捐助。本书公布的原始档案资料,不仅记述了浙江书院的管理及历史演变,更记述了浙江人民注重教育捐资办学的业绩。
此辑选编档案大多数是第一次公布。这些系统、具体的档案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国教育史,更是研究浙江文化史、浙江教育史的宝贵史料。
《御批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前言
《两浙名臣奏议•海塘卷》选编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关于浙江海塘工程的宫中朱批奏折八十八件。选编的档案自雍正元年至宣统二年,其内容主要包括:一、臣工奏报海塘的修建情况;二、清廷奖惩治塘有功及失职官员情况;三、厘定治塘章程事宜;四、捐修海塘工程情况等。
浙江常有海塘之灾。海潮一至,汹涌澎湃,形成强大的潮汐流。小则渐张不过数尺,大则涛高浪险,有吞天沃日之势。历史上沿海地区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潮浸之灾,具有极大的破坏力,直接影响其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因此,海塘的修筑便成为历代政府所关心的一项重要的水利建设。其中,修建规模之大,资金花费之巨,延续时间之长,当以清朝为最。
清代对塘工的修建开始于康熙朝后期。是时,因海潮北趋,海宁等地吃紧。康熙五十四年,海潮已迫塘根。是年春夏之交,“风潮陡发,海塘坍陷至数千余丈”。直接威胁着嘉兴、松江一代。一旦潮水内侵,江南运河有被切断之虞,修筑海塘已为当务之急。康熙五十七年,浙江巡抚朱轼用了两年时间,耗银十五万一千三百余两,筑海宁石塘九百五十八丈,坦水三千零九十七丈,土塘五千一百六十丈,使潮灾有所缓解。
雍正皇帝对浙江海塘也非常重视。他说:“浙江海塘,关系民生,最为紧要。朕宵旰焦劳,不惜多费帑金,为亿万生灵,谋久远×安之计。”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其间对海宁东塘,海宁陈文港乱石塘,海宁老盐仓,浦儿兜、尖山、塔山石壩等地进行修筑达万余丈。
乾隆时期是海塘修筑的高峰。其成效也最为显著。乾隆帝一生六次南巡,每一次都对海塘工程进行督察或阅视,时感慨万分:“盖浙之潮,人所共知为雄巨;浙之塘,人所共知为要害。然非自击,终为耳食。”特别是乾隆二十七年以后的四次南巡中,均亲躬海宁塘工第一线。对塘工事宜,无论巨细,都一一亲自酌定。海塘的多数重要工程都是他南巡时筹划修筑的。他说:“朕怀江浙地广民殷,一切吏治农功,均关要计。且襟江带河,滨湖近海之区,筹划泽国田庐,无一不重萦宵旰。”他在位期间曾用六年时间,耗银一百一十二万七千余两,建成海宁鱼鳞大石塘六千零九十七丈。此后他又亲自筹划方略,布置改建石塘巨大工程。用了三年时间,海宁老盐仓鱼鳞大石塘工程终于修筑完竣。为长远考虑,乾隆帝又连续降旨,拨库银百万两,分限分年,按轻重缓急,依次接建石工。浙江海塘系统由此而最后形成,它与金山到常熟的江南海塘连接一起,绵亘数百公里,有力地捍卫着长江三角洲一代全国最繁富的经济区。此后,嘉庆至宣统时期,清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对浙江海塘进行了治理。
此辑选编档案大多数为首次公布,这些系统详尽的档案,是研究治理海塘工程的重要资料。
《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御档》前言
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发生在浙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是从一个豆腐店小伙计的病亡,发展酿成一桩有全国影响的大案。该案辩诬洗冤的过程极尽曲折,使之成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
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十月,浙江余杭县城豆腐店伙计葛品连病故,其母疑而报官,知县刘锡彤审验不实,草率罗织葛妻葛毕氏(人称“小白菜”)与举人杨乃武因奸毒毙本夫,屈打成招,定拟上报。经杭州府与浙江省按察使司两次复审,均以原拟定案。次年,杨乃武之姊叶杨氏与妻杨詹氏两次遣抱京控,刑科给事中王书瑞提出质疑,奏请亲派大员复查。浙江学政胡瑞澜衔命复审,仍未能深究详谳,依照原审奏结。于是户科给事中边宝泉再次上书力争,十八名浙籍京官也联名具呈抗诉,要求将此案提交刑部重审。光绪二年(一八七六),刑部提及全案犯证并葛品连尸棺到京,重新审验,终于昭雪奇冤,杨乃武与葛毕氏无罪获释,而浙江巡抚杨昌濬以下多名渎职官员受到相应处分。
此案当时曾轰动朝野,流布甚广。百余年来历久相传,众说纷纭。兼之一些文艺作品的演义渲染,更为该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们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秘档中,选取有关本案的档案四十件,包括内阁明发上谕、军机处录副奏折以及咨呈、呈文等,其中许多档案从来未曾发表,现在予以影印刊布。这些档案文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案屡次妄断冤抑后,经言官疏争,在朝廷干预下,历时数载,终于纠正平反的艰难历程。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录,正是封建末世司法腐败,官府草菅人命的写照。可以想见,在这沉重的封建黑幕下,类似的冤假错案又何止千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这一案件的有关档案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清宫御档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