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本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32755424
作者:[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页数:274页

作者简介

自我与本我》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越唯乐原则》、《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及《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
其中的《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书籍目录

超越唯乐原则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
自我与本我
附录(一) 描述性的和动力学的无意识
附录(二) 力比多的大量储存器
书目索引

内容概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创始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后又赴南锡观察A.A.利博尔和H.伯恩海姆催眠疗法,更深信神经病是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的。1892年左右,他发现催眠的效能不能持久,就改用他所特创的精神分析治疗法,借以挖掘忘记了观念或欲望。1897年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

主要著作有《梦的释义》、《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此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等。

章节摘录

  第三章 其他人对集体心理生活的论述   我们已经以介绍的方式运用了勒邦的观点。因为它在重点强调无意识的心理生活方面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观点十分吻合。不过,我们现在要补充说明的是:其实,勒邦的论述并没有什么新东西。他对集体心理的种种表现所说的一切贬损的话,早已由他以前的人们同样清楚同样充满敌意地说过了。从我们最早的文献中便可看到,一部分思想家、政治家和著作家们曾用同一个调子重复过这些内容。勒邦最重要的两个论点,即在集体中智力功能遭到集体抑制而情感性得到增强,不久前已由西盖勒(Sighele)系统地阐述过了。实际上,剩下的那些被看作勒邦的独立见解的东西,就是对无意识的看法以及提倡与原始人心理生活作比较的观点。然而,甚至就连这些思想在勒邦之前也已时常有人间接提到过了。  不过,另外要指出的是,勒邦和其他人对集体心理所作的描述和估价也决非毫无争议。当然刚才提到的一切有关集体心理的现象无疑是正确观察的结果,可是我们还可能区分出集体的另外一些表现形式,它们有着恰恰相反的作用,而且根据它们,必定应该对集体心理作出更高一点的评价。  勒邦自己也曾打算承认:在某种场合,一个集体的品格要高于构成它的那些个人的品格;而且,唯有集体才能产生高度的无私和献身精神。“个人的利益,在离群索居的个人那里,几乎是唯一的动力,而在集体那里,简直是不为人所注目的。”(勒邦,英译本,1920年,第65页)其他的作者也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唯有社会,才最终为个人制定出伦理的准则;而个人则通常是无法以某种方式来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标准的。  ……

图书封面


 自我与本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自荣格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和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集体无意识”以来,研究者对弗洛伊德的指摘似乎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持,进而对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不屑一顾。然而,“集体无意识”并非荣格的原创性观点,而是直接抄袭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弗洛伊德于1921年发表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文,直接表明了“无意识本来就是集体的”:“我们的有意识行为是某种无意识的基质引起的,这种无意识的基质主要是由遗传影响在心理中形成的,它由无数代代相传的共同特征所组成,这些特征便形成了一个种族的天赋。”也就是说,个体并非是孤立的,“在个人的心理生活中,始终有他人的参与”,个体心理学和集体或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差别并不明显,个体心理学在广义上也是集体心理学。在个体心理学的范围内,弗洛伊德区别了社会的心理行为和自恋的心理行为,一个人与周遭一切人物的关系都是一种社会现象,由此便过渡到了集体心理学,后者研究的个人是一个氏族的成员、一个民族的成员、一个阶层的成员,或者是作为某个特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某一群人中的一部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不可能忽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文化研究中的“认同”就和集体心理学发生了联系。在梳理二者的关系之前,有必要介绍“认同”这个概念。 “认同”在英文里是identity,本意是指物质、实体在存在上的同一性质或状态。可以从哲学和人类学或心理学两个方面里看待这个词语。从哲学上言,它被翻译为“同一性”(identity,sameness,oneness),在黑格尔那里被用以表明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本身包含了本质和差异的辩证关系。从文化研究领域来看,identity既可以译作“身份”,又可以译作“认同”。就前者言,它主要作为名词来使用,是指某个个体或群体据以确认自己在特定社会里的地位的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依据尺度,比如性别、阶级和种族等范畴。就后者言,它主要作为动词来使用,强调一种认同行为,即某个个体或群体试图追寻和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当一个人处在集体中,他会丧失自己原有的性格特征,原因在于集体中领袖与个人之间的力比多(libido)联系——正是这种公共场合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构成了人与人关系的纽带力量。 从集体心理学来对比分析,这一“纽带力量”就是个人对集体(group)的认同,一种“组成集体的倾向”,是一切高级有机体多细胞动物的自我延续。既然“认同”本身就含有“同一性”的意思,这种认同行为就理所当然地构成了所谓的“心理同质”,其同质化程度越高,个体就越容易组成一个集体,就越容易对某个集团产生强烈明显的认同。因此,无论构成这些心理集体的个人是谁,无论这些个人的生活方式、职业、个性、智力相似与否,他们组成的集体会将他们置于一种集团心理的控制之下。这种集团心理使他们在感情、思维和行动上采取一种与他们独处时完全不同的方式。从另一维度而言,集体也是一种无限的力量和难以克服的威胁,它不仅使个人处处压制自己,甚至会使一个人在集体中做出或赞扬他以前在个人生活中极力避免的事情。这一表述的极端例子是传播学中的“沉默螺旋”,“沉默螺旋”应当也属于集体心理学的范畴,心理学的分析可以规避传播符号学单纯注重形式的偏见。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的第四章《暗示与力比多》中,弗洛伊德探讨了个体在集体中受到影响时心理产生变化的原因。 首先,这种心理变化表现在其情感的上升和智力的下滑。由于“暗示感受性”的存在,处于集体中的人会通过屈从、模仿从对方身上感受到的情绪,而使自己也处于同一的情绪之中。这一人的基本心理事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认同”的心理学含义,它告诉我们,认同行为并非仅仅是对象的客体化,更是自我的客体化。对象与客体之间的情感联系构成了集体心理的本质,个体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有必要与他人保持和谐,因此有时候不得不采取认同的行为,而这种情感联系正是弗洛伊德一再宣称的力比多的精力贯注。弗洛伊德以“教会”和“军队”为例,阐释了前述集体心理的认同行为。步入现代社会以来,宗教情感和依赖它们的力比多联系不断在弱化,在一些地区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集体联系代替了宗教集团的联系,这就从心理学上解释了社会主义对宗教的态度,身处其中的人们同宗教的力比多联系太过微弱,甚至官方也从来没有正面提倡对宗教的信仰,他们或可能认为,社会集体组成的共同体所制定的规则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然而,事实表明,集体联系对宗教联系的取代已经造成了社会上的不稳定。一方面,人们无法从现有体制中找到精神上的呼应,经济发展煽动的欲望从来就没有止息过。另一方面,很多不良思想和邪教趁虚而入,攻破了人们原本就十分薄弱的信仰体系。当然,这种认同行为是负面的,但毫无疑问也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源自个人在集体中自由的缺乏,也源自人类对动荡社会的恐惧。作为一个身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而言,我们应该反思,对宗教的压制是否已经构成了对人的精神的压制?笔者认为,只有两样东西可以拯救人类的心灵,一是哲学,二是宗教。然而没有多少人有自己完整的哲学体系,或者说对哲学不甚了解。现代人也没有了宗教信仰,没有了对神的皈依的内心冲动。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人类缘何会有各种悲伤,这种悲伤又如何导致了各种分裂的后现代文学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产出和畸形的工业文明的大行其道。个人对于集体的依附及其表现出来的性本能的压抑,已经具有了“认同”的心理学意义,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认为,弗洛伊德《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一文即是他对“认同”问题所做的精神分析研究的一部分,而这也正是本文试图契合精神分析与认同问题的地方。对身份的追寻和认同,实质上是对自我的确证。然而这种确证是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因为“自我是身份的集合” 。而身份毫无疑问是文化中的身份,它反映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 更进一步地,身份是变动不居的,是我们根据不同场合展演出来的,这里就牵扯进了自我与他者的复杂纠缠,甚至是无处不在的矛盾,于是便构成了“身份危机”,落实到行动上,则表现为人类的“认同危机”,这带来了存在主义意义上的焦虑。面对变化中的文化、有缺陷的社会体制、以欲望为主导的日常生活和性别麻烦等问题,人们不得不追问:“我是谁?”“我依附的对象是谁?”,这些看似简单却无法回答的问题成为了现代人灵魂丧失的表征。一个个体的自我的形成,是以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客体为模型而塑造的,这是弗洛伊德对自我塑形的心理学解释。然而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自我塑形的困难,而是自我所依据的模型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导致了自我的多样性、分裂性以及自我在重复的认同行为中的迷失等问题。后现代性的破碎很大程度上源于自我的分裂,因此,认同危机的解决必须从自我及其比照的对象入手。那么,我们回顾弗洛伊德的集体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阐释,就不仅明晰了自我塑形的问题,更是为自我的认同找到了社会的物质基础——这正是弗洛伊德被称为“唯物主义者”的地方。
  •     智力结构是本我,心理结构是自我,人作出的决定都是自我与本我做斗争的结果,那个强大那个就成为主导。因为每个人都是带着个人往事和心理背景出跟别人打交道,个人往事与成长经历有关,而心理背景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
  •     《自我与本我》发表于1923年,是弗洛伊德最后一篇重要著作,被公认为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革命性的描述。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一个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他的研究对象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一类的非正常人,课题便是这些人的反常行为。他发现,这类患者的反常行为并非单纯的、无目的的和无意义的,而是有着特定的形成原因。因此,他认为,精神科医生的任务不是去寻找这些病症的生理原因,而是去发现它们的心理原因。一旦获得这种发现,便有了治愈这些疾病的条件。弗洛伊德根据研究发现,这些病的起因与病人的某些无法被人接受、无法得到实现的愿望有关。这是一种“性”的愿望,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人的幼年期。他认为,人早在幼年期就已经有了性欲。古希腊神话中的奥狄帕司,无论怎样回避,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恋母弑父的下场,这象征他对他的母亲有一种本能的依恋欲望。同样,在儿童身上也存在着类似情形:男孩依恋母亲,女孩依恋父亲。弗洛伊德把前一种情况称作奥狄帕司情结,后一种情况称作伊莱克缀情结。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儿童的这些不现实的愿望不可能得到满足,因而产生了压抑。这些失败的经历随着时间的流逝非但没有被忘却,反而一直被下意识地保留在内心深处。它们就像活的火山那样积聚着能量,直到有一天突然爆发,这便引起神经症的发作。像梦这一类现象,实际上是通过象征的形式将这些愿望表现出来,并使其得到满足。弗洛伊德指出,若是将患者内心深处的思想分析、诱导出来,那将在治疗上取得一定的效果。这些是弗洛伊德早期研究的方向,然而,到了1905年之后,他的研究进入了人们通常划分的后期阶段。他晚期的立足点越来越高,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一般化,研究的对象从神经症患者扩大到了整个人类。从这个角度看,弗洛伊德使他的研究哲学化了。在晚期作品《自我与本我》中,弗洛伊德对人的心理作了专门的分析。首先心理可分为两部分:自我和本我。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在本我中,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因此,本我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完全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寻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唯实原则行事。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提倡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像骑手和他的马的关系。其次,在自我中还能作进一步的区分,这就是分作自我和自我的典范。后者被进一步明确为超我。超我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它也是人们通常说的良知、自我批判能力一类的东西。它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的成分,因此也叫自我的典范。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弗洛伊德的观点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错误倾向,它们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泛性论倾向。弗洛伊德早期用性本能的作用来解释神经症的起因,在那个特定的领域中这也许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发现,至少可算是颇有创见的一家之言;否则,他不会成为国际公认的精神病专家。可是,他在后期却进一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一切人的行为,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流露出十分清楚的泛性论倾向。其次,他的理论也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理论。他把非理性的情绪、本能、欲望提高到了首要的地位,把它们当作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基础和动力。第三,当他把本能、欲望等一些先天遗传的心理倾向作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时,忽略了外部世界、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人的行为所起的决定性影响。从这方面看,他的思想有着唯心主义的倾向。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23岁生日礼物
  •     看不懂。。。。
  •     看过才发现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确实基于佛洛依德提出的自居作用的思想。
  •     因為达利的畫之灵感是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看自我与本我,再看《当尼采在哭泣》,尼采倒下,无意识中发出求救信号,醒来时怒骂西德,在意识的指挥下不应该对自己给予任何救助措施的…知识的连贯性大概會對西德的意识空间论有點认知吧。
  •     感觉看不太懂。虽然了解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理论与本能决定论,但那是经过整合之后的更加系统化的结论。看原始的资料还是挺吃力的。
  •     最近境界跌落。看不进去这样的书了
  •     看不太懂……原来我不是一个人
  •     比引论有意思。
  •     烧脑子。。。。。
  •     译文经典:自我与本我
  •     自我与本我
  •     被各种不熟悉的术语弄得晕头转向,看来读弗洛伊德从这本开始是错的
  •     中秋
  •     对内容并不苟同,泛性论的内容和超越生活经验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思辨的过程和弗洛伊德探求真理的精神才是其价值的真正所在。
  •     对象——自我——本我——超我(自我典范)。 严谨的学术书籍,但不碍于圈外人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术语言、词汇造成的暂时困扰并不影响读者发掘真相的乐趣。实例的举证极大的调动了读者的兴趣,并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反思和观察,这也是这类社科性作品带来的乐趣之一。幼儿心理和军队、教团的例子引人入胜。
  •     自我与本我篇给五星
  •     嗯,语言很晦涩,但还是掌握了一些知识吧,建议先读一些简单的。。。
  •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的作品。一个人的成长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一定是带着他的过往和经历去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正所谓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     机缘没到看的浑浑噩噩的
  •     看完第一篇 整个人是混乱的 看完第二篇 整个人是凌乱的 看完第三篇 精神都跟着紊乱了 连呼出来的气都是分裂的
  •     通读第一遍感觉有些很生涩难懂,夹杂着太多专业术语还有之前著作的结论,但是大致对弗洛伊德的观点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有些观点让人难已接受,往往直白袒露的真话是赤裸裸的,我们都习惯了穿上好听入耳但不一定是谎言或者说是修饰的外衣。在内心深处最不想承认的东西其实就是它本来的样子。
  •     ....读了第一章就感觉不想读了……明明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为什么搞那么多绕来绕去的理论,把性作为一切本能源头太偏激;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完全没有大叔说的好;还有把自我和本我论述完再来个超我,为啥不一起想想好再写…总之没有想象的好
  •     美院时读此书迷迷糊糊,不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类很着迷,对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关系也着迷。看罢此书就无需看《释梦》了,因《释梦》整书为其注脚,这注脚牵强附会,不看也罢。
  •     有个短评说这书如教科书般费脑。越了解越觉得心理学的一切论据都必须建立在严谨的实验数据之上,其余都是扯淡
  •     做完了笔记感觉自己造诣太低,上次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叫我别再看他了,说现在的时代他的作品跟不上,但是作为一个启蒙是好的。
  •     很同意一切莫过于性欲和虚荣心。看摘抄的片段比阅读全书的感受深刻
  •     许多人读不懂难道不是因为翻译太差了吗 完全按照外文的修辞来翻译 大段大段的长句子
  •     很不错的一本书,很早就有所耳闻
  •     许多的专业词汇,看过后几周就不记得,但是这些观念会有深远影响
  •     个体心理学如果只看一本的话。
  •     我花着省外流量打开豆瓣就为了吐槽——这本书所有的书下注释都是废话!废话!!翻译水平正常吧,感觉和商务印书馆的书有差距。 另外这本书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总结,应该在看了他其他的几本书之后再看
  •     自我 本我 超我
  •     good!我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给予我特别大的兴趣,以及对于弗洛伊德一些思想的认同与极大兴趣,这本书引导了我开启心理学探究的道路,意义深远。
  •     肯定要多刷几遍的,太经典了。可惜译本不算好,太多老掉牙的译名了(比如奥迪帕西情结),专名翻译上也大有问题(比如自我典范,现在通用应该是理想自我,在拉康那里还得与自我理想区分),有很大影响。
  •     本能,生与死
  •     上学期每天吃午餐的时候读一些,有些观点很值得咀嚼!
  •     他当了大哥好多年,他不爱冰冷的床沿;他可去过五指山,他可曾趟过万泉河。他若能活到现在,可能不会再做精神病大夫,他会去做发电站,白天卖打火机,晚上发电。操你的意识流,操你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操你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
  •     了解西格蒙弗洛伊德。
  •     国外哲学。
  •     看 不 懂 !
  •     翻译太可怕了
  •     没吃透,需要重读。
  •     好
  •     我承认。
  •     高中时就有的一个概念 这本书对我意义很大~让我开始明白人有多样性 也开始接纳自己
  •     自我基本上是外部世界的代表、现实的代表,超我则作为内部世界和本我的代表与自我形成对照。
  •     文献级别。
  •     强迫性重复原则超越于唯乐原则而存在
  •     整篇书籍好像都是类似于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感觉行文思路完全是从作者出发,读者友善度相当的低。
  •     这个译本算是不错了
  •     心理学名著
  •     又艰难的啃了一本弗大爷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