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书评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4-07
ISBN:9787020019434
作者:[英] 哈代
页数:577页

我为苔丝叹息

可伶的苔丝碰上了一对愚昧无知的父母,自己的一辈子算是毁掉了。18、19世纪的欧洲妇女,受的教育极其有限,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工作可使她们能够独立,社会风气、偏见和狭隘的宗教思想也将女性牢牢地束缚着。苔丝跳不出来,也无力抗争。碰到的好丈夫安玑,在听到她过去的历史时,一时也无法从道德和社会约束中走出来,最后酿成了苔丝悲惨的结局。苔丝最后写给安玑,让他赶快回来的信,情深意长,感人肺腑,使人忍不住落泪,张谷若的译本译得非常好。与欧洲妇女相比,我们中国妇女在那个时代就更可怜了。婚姻没有自由(欧洲妇女有,而且人家是一夫一妻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欧洲妇女也有,国家对男孩、女孩有普及教育),没有出去工作的权利(欧洲妇女也有,比如苔丝,虽然工作机会不多,但是却有),没有继承权(欧洲有些妇女却有)。

我想值得女权主义者一读

请允许我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以前个哈姆雷特。在我眼中,对于这本小说,我关注更多的是女权。如果男女平等,或者苔丝是生在我们这样的一个时代,这一切就不会像书中写的那样的悲剧了,不是吗?为什么受诱奸而怀孕的少女没有得到别人的同情反而受到道德的鄙视?为什么安琪儿可以在伦敦与一个有钱女人乱来却不能接受妻子年少时的失节?为什么哪个时候总有有各种各样的浪子去骗无知的少女?为什么父母养育了子女却不懂得教育他们外界的邪恶?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也不是明日黄花。女性在世界上还是处于弱者地位,虽然就现在科学和社会的结构来说,男性是“结构性缺陷者”。为什么世界还充满强奸?充满保守人士去反对少女堕胎?为什么偷吃禁果的大部分惩罚都降临在女性生活上,使她们痛苦、不孕?为什么世界上有几亿人还无知残忍地对女性施行割礼,而且这种习俗还在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我想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包括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如果苔丝能在学校多学习几年,多读一些小说,她就能够分辨阿厉克的轨迹,她也能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安琪儿对话而不是盲目的顺从安琪儿的所有观点;如果苔丝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节,教育她女性的保护和自尊,她或许也能免于一次二次被浪子所骗。当然我这些假设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在那种社会下,女性无论如何都是弱者,苔丝的家庭环境也就是那样。另外,我觉得全书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宗教,这一点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当然,其实我对当时的宗教也不是很了解,也无法发表什么评论,不过我觉得在哪个时期在英国对宗教还是比较自由。我想哈代也是想通过这些描写来表达一下他自己对宗教观。

真爱生命 远离渣男

苔丝真是一部越看越精彩的小说,不愧为经典啊,所以说读读经典总是好的。前面几章的一些小细节处理的很细致,吃草莓的场景尤其印象深刻,还有苔丝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的片段俗气又有一种自然的美感,这些并没有恶意的行为让我觉得表哥笨拙的挑逗其实还蛮可爱,苔丝此时那种少女懵懵懂懂的状态描写的也格外生动。不过这一派祥和的英国乡村景色下却暗暗地酝酿了很多不安,让人,不能说期待吧,只是时刻心系着这个美丽女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随着铺垫越积越多,终于,简单粗暴打破了秩序,表哥的形象变成了十足的大坏淫,而从此苔丝的命运也急转直下。德伯是很令人讨厌的,是一切不幸的主要原因,所以苔丝对他的恨也是贯穿始终的,与她对克莱尔的爱一起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两条主线。可是,即使这样的人却仍在一定程度上与另一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游走在道德与人性之间的他,在二次登场时用他真诚与责任的部分刷新了我对他的看法。而且想来这个悲剧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直接原因,德伯天性如此,可苔丝却被太多的如果包围。如果她的家人不至于势力低将她逼上绝路的话,如果某个渣男能在跳舞的时候聪明一点直接给出一个happy ending的话,如果苔丝自己再机警坚决一点的话,那么……那么这本书还有什么看点呢?正如布兰登史塔克会去爬城墙一样,悲剧从不会给我们一丝机会去假设。也只有事情发生之后,我们才能从每个人的所作所为中去发现人性,在形形色色的反映中去爱去恨那些鲜活的人物。讨厌安琪克莱尔,此人绝壁渣男一枚。而且刚一出场就把剧情带入了中二的言情走向,虽然,我不得不承认,他毕竟有一张好看的脸而且他对苔丝的热情也值得感动,我曾经也是多么希望我们的女主就此得到幸福。可是后来他无情抛弃苔丝的行为真是让我大跌眼镜。苔丝那么满心希望地以为他会原谅自己,尤其是新婚之夜听到他的坦白后,更是生出了一种可笑的自信来。谁知道这个口口声声不计较她过去的男人爱膜胜过了爱人,竟一走了之,新婚妻子的死活不管不说,反而还恬不知耻地想带伊茨远走高飞。克莱尔道德上的洁癖实则是他人性卑下的掩饰而已。同时我也看到了非常欣慰的对比,就是苔丝的朋友们,她们同样也爱着克莱尔,却一心一意地承担起作为苔丝朋友的责任来,在苔丝悲惨的命运中成为了唯一的温暖,那种朴实而坚定的爱超越了阶层,是德伯克莱尔这种有权有势妄自清高的人所望尘莫及的。最后谈谈结局,我觉得杀表哥开始后的高潮直到结尾是书中最好看的部分,迎面而来的哥特风真是让我一气呵成欲罢不能啊。苔丝,就像瓶子里的魔鬼,在她漫长等待地岁月里,从爱与谅解的许诺,转变成了愤怒与恨的疯狂。终于她杀掉了德伯,从这个行为来说,不仅仅是情感压迫下的一种宣泄,我更倾向认为这个暴力动作是与过去的一刀两断,割开道德的顾虑,撇开一切,苔丝的信仰变成了自己,这个从没有罪过的女孩凭什么不能得到幸福呢?恨这个充满渣男的世界。

一个纯洁的女人。

爱能改变一个人,同时也能是害,她的命运昰场悲剧,上帝赐予她美貌与善良。 她遇见生命中那个对的人,但却没有赐予她与之相守的运气。 我认为,少女时代的不幸不是最大的祸端,而昰她以为遇到了真爱,新婚之夜的坦白没想到换来的却是丈夫的一走了之。 我想不通的是,既然你真爱这个人为何不能容忍她的过去?生命应该向前看才对吧?     苔丝在丈夫一走了之后流浪般碾转打工的那段最让我难受。她本是那么美丽的一个女人,流亡中她还却记得维护丈夫的名誉,她剃掉了眉毛,藏起了美貌,但是,那个毁了她少女时代甚至一生的男人再次出现。 于是,她终于崩溃。      被捕之前,她和爱的人再次相遇,这时男人已经后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苔丝说了很多的话,后来她累了,苔丝躺在一块平整的大石块上也睡得无比安心,这是让我最心疼的片段。      太阳照常升起,她很清楚迎来的会是死亡,也是她生命中看到的最后一个日出。她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    我不会为她哭。 但我会把她记在心里。

苔丝读后感——心灵的贞洁和肉体的贞操孰轻孰重?

——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连续两天半利用晚上睡觉的两个小时看完了《苔丝》。在合上《苔丝》的最后一页时候,我感到了震撼和失落与悔恨的复杂感情。请让我详细说一下个人感想。从头看到尾,对于期间不断穿插着作者的旁白的话,让我隐约觉得我是在看一个真实的戏剧,坐在现实的布景中,而不是窄小的剧院。其中苔丝剖白过去,苔丝颤抖着给濒死的孩儿洗礼,苔丝痛苦难耐的近乎乞讨着写信和克莱尔看信(其实有两个好心人写的信他还没有看完),苔丝杀人这几个剧情印象尤其深刻,同时剖白过去那段的苔丝光影描写几乎可以和电影的光影调节媲美,与内心之间的共鸣也十分恰当。“不贞洁的人穿上 必将不合身”“不,可,奸,淫”等《圣经》以及诗歌引用也贴合情境,使人深思。关于结局的伏笔在第一章就能看出来了。所以,在作者精巧的技巧下,读者对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故事发展的因果了解的更透彻。乍看之下并无奇特的故事也就这么变得生动起来了。首先,在这个时代中,在爱与性的方面,女性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你的贞操属于你未来的丈夫,你的爱情由你的贞洁来证明,你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是你的合法丈夫的所有物,导致会出现曾写信让苔丝保守这个秘密的母亲责难苔丝为何不与夺取自己贞操的亚力克(我看的翻译版本是阿历克)结婚,虽然在我看来这只不过是牵强的附和所谓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下而产生的扭曲产物,但是身处于那个时代的苔丝依然勇敢的一口回绝,因为她根本不爱阿力克,在当时这种诚实的行为被认为是“愚蠢的”“脑袋有问题的”,正因为她爱的是第一次舞会遗憾擦身而过的安琪儿·克莱尔(讽刺的是,这名字竟然有天使之意,依我看,这个人比起阿力克,给苔丝的伤害更大,作者哈代也有这方面对于安琪儿性格的解析。)苔丝虽然有着超乎年龄的成熟美貌,但是内心却没有因此而走向堕落,她肯吃苦,做活绝对是干净利索,丝毫不拖泥带水,应该说最勤奋能干的就是她,但是因为家庭不济,她的命运总不能像是上流社会的千金们可以多一些选择。于是在家里赤贫的时候,她倔强地跑到离家远的地方去打工,并遇上了她的初恋——安琪儿克莱尔,他是如此的异于一般农村男人的粗糙和鲁莽,而是一副书生气质的儒雅先生。在经历着热恋之后,一直推诿结婚的苔丝因各种原因拖延到在新婚当日,才跟克莱尔剖白自己的过去,当然——她是期盼着这个生命中的男人能接纳她的“过错”,给她生命的救赎,但是安琪儿·克莱尔这个乍看之下是一位开明而充满着平等爱的精神的男人,却在这个时候把深埋在自己骨髓里面的如钢管般腐朽顽固的观念暴露出来了,对于苔丝的“过错”,表示无可原谅,并决定分手。这让苔丝的人生再一次的跌落在谷底,可笑的是,给自己如此伤害的人,竟然是声称爱自己的男人。“我爱的是与你相似的人。”安琪儿·克莱尔这么说道。苔丝的心跌倒了谷底,但是她并无怨恨安琪儿,而是对于自己的“过错”感到再一次的自卑和痛苦。就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洗心革面”的传教士阿力克(其实这只不过是他在母亲死后的心血来潮),阿力克被她重新点燃爱火,要求要让她做他的妻子,但是苔丝非常厌恶的拒绝了,但与此同时,家庭的境遇每况愈下,她最终在阿力克的说服下,第二次委身于他。就在这个时候在巴西创业失败的安琪儿回来了,并且在途中受一个人的言语的启发和在旅途中视野开阔之后发现自己过去对于苔丝的冷漠和愤怒是不对的,于是这个人就回家想与苔丝复合。剧情推到了最高潮,苔丝在公寓楼梯下与克莱尔相见,克莱尔着看旧日朴素的苔丝穿着名贵优雅的服装,在上流太太的优越生活下的白嫩皮肤……觉得“仿佛是一具尸体随波逐流,而精神却灰飞烟散了。”苔丝的精神也在这个时候彻底的崩溃瓦解了,曾觉得自己无法再次被爱的苔丝,又一次错过了爱,而她把这个仇恨的矛头指向了让自己失贞的男人——阿力克。并且用尖刀刺死了他,与克莱尔复合,度过了开心的六天。当逮捕的人在森林中发现苔丝的时候,她还在婴儿般的熟睡,谁也没有打扰她,直到她醒来为止——“可以走了。”醒来的她平静地说。一切都尘埃落定。而在死刑旗帜升起的时候,克莱尔和逮捕前的苔丝委托给克莱尔的莱莎(小姨子)在远处跪下,然后继续前进。故事就在这里结束了。这里的矛盾的中心就是在于——心灵的贞洁和肉体的贞操,孰轻孰重?以前的人、甚至现在也有这么认为的——心灵的贞洁完全体现于肉体的贞操上。假若在肉体上的贞操没有了,那么心灵上的贞洁也不复存在。很可惜,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只不过与“农夫看到天上有乌云,然后就会判断会下雨”的判断半斤八两。在僵硬化的社会道德教条下,所推断出来的粗暴等式:贞洁(virgin)=贞操,失贞=荡妇就是这样,肉体和心灵便人为地划下一条等号,假若说苔丝的失贞是丧失了肉体的贞操,那么贞洁就等于0,也即是失去了心灵的纯洁,而成为了一个荡妇。在现在看来,这个观点似乎能让很多人信服。谁能保证第一次爱的人真的能给自己幸福呢?往往女人用贞操换回来的就是一场空梦。或者说如果怀着纯洁的爱将自己的身体祭祀给所谓“神坛”上的男人,祈祷着给予自己爱情的回报,往往只是祭物被吃空,而骨头被抛弃的结局。女性在爱情中老是扮演殉道者,而被爱的男人则是她们眼中的神像,即使给予自己痛苦,不幸,也往往被认定为命运的决定。在男权社会下,往往以各种各样的要求苛刻对待女性,贞操仿佛就是爱情的铁证(这往往是单方面的,男人的贞操反而是滑稽的笑话)。克莱尔在听到苔丝拥有贵族血统时的喜悦无不显示出“一件完美无缺的商品加上名牌的标示,无疑让他更加有好处”(男权主义暴露无遗),男人的命运就是她们的命运,男人的成就就是她们的成就,男人的不幸就会成为她们的不幸,而她们的不幸却不会影响男人一丝一毫,因为女性只不过是一件附庸品,替补的大把。所以单方面的贞操要求,似乎跟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地位有着很直接的联系。但是这种单方面的判断,只是他们为了利己而做出的谬论——并且成功地加工成了一条真理。让女性信从这条教规。先祖的血统让男人本能的拥有独占欲,女性在他们的原始眼中,只是一件物品,跟家具差不多。心灵这种虚无缥缈、难以琢磨的东西,谁会花时间去研究证明?(不是有句俗话叫做女人心海底针吗?)所以,在他们看来,与其是心灵上的贞洁,不如身体上的贞操来得快捷有效。其意味就如同做一道数学题,我明明有简洁的方法去证明,为何还用得着长篇大论?所以,有权判断贞洁与否的法官——竟然不是女人本身,而是男人!再次回到主题上——心灵的贞洁和肉体的贞操,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心灵的贞洁”这个选项的。没有人去判读女人的心灵,肉体是当做判读的所有依据。贞洁(virgin)=贞操,失贞=荡妇(心灵的贞洁∉贞操)苔丝的纯洁没有人去在乎。至始至终没有人真正去想过苔丝的纯洁,只是想要占有她的肉体。就让文中的一句话来结束:众神之首终于结束了他与苔丝的一场游戏!而苔丝,仍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看完这本书,一肚子气,就是死党说的,靠,鬼片女主角要是不2B,就不会有鬼片了,苔丝亦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什么事都单纯就是一蠢货。

the poorest girl

tess is innocent inmy mind,but the unfair fair break her deeply.and she is also a responsible abut weak.today,wo are lucky ,wo needn't suffer much thing as a girl.social envoriment really meat a lot for a girl.

红颜祸水VS红颜薄命

女人长得漂亮是种资本,可是在苔丝看来,她的美貌就是一种灾难。偏偏她还爱上了别人,尽管她已经尽力去克制了。看来美貌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变成祸水去祸害别人;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导致自己的薄命。美女往往不是比别人活得更好,就是比别人活得更惨。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德彪西有一首钢琴曲叫做《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他还根据一首名为《苏格兰之歌》的诗谱写了歌词:“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自清晨起就在放声歌唱?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姑娘,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双。在夏日明亮的阳光下,云雀的歌声在回荡,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初见苔丝时,她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这歌词与钢琴曲表达的那样,有着少女的纯情与美丽,鲜妍亮丽得就像开在阳光下的花朵。《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其实蛮虐心的,要不是必读我可是不会看这本书的。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的家庭,他的父亲约翰·德比有一天被人告知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代,他便得意忘形起来。约翰和他的老婆决定让女儿到一个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以期在经济上得到帮助。苔丝去了以后被老太婆的儿子亚雷诱奸,她怀孕回家,孩子一生下即夭折。关于这一件事情,其实我倒对亚雷没有深恶痛绝的感受。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看到纯洁美好的少女总会有些不恰当的念头,他所做错的就是将这个不恰当的念头用不恰当的方式实现了而已。如果他能够正正经经的追人家两年难保苔丝不会动心。至于事发以后德伯也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部分责任,他要带着苔丝回农庄养起来,虽然他没有向苔丝许诺正当的婚姻,至少说明德伯只是一个浪荡公子,而不是本质上的丑陋。但也恰是苔丝的拒绝才能够显出她对这社会的抗争。过了几年,苔丝离家来到陶勃赛乳牛场干挤奶的活儿,在这里他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克莱恋爱并订婚。新婚之夜她把自己昔日的这一不幸事件向丈夫坦白,但是克莱没能原谅她。这以后他们两人分居,克莱去巴西发展他的事业,苔丝仍在一些农场打工糊口。关于克莱,他对于苔丝的爱还不如说是他对心中幻想中苔丝的爱,他恋慕的是她的纯洁,在得到与之相反的答案时,他心中的偶像瞬间坍塌,使得他有些难以承受。毕竟是少年人,这一切的发生就好像美梦突然碎裂一样,他想到的办法就是逃避,于是就走的远远的。命运却让苔丝再次与已经披上牧师黑袍的亚雷·德伯相遇。亚雷又开始纠缠苔丝,不得到她决不罢休。这时候苔丝的父亲病故,为了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她被迫与亚雷同居。不久,安吉尔·克莱从巴西回国,找到妻子并表示悔恨以往的冷酷无情。苔丝在这种情况下认为,是亚雷· 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克莱,又一次毁掉了她的幸福,她懊恼和愤怒到了极点,杀死了亚雷。在与克莱一起度过幸福、满足的最后五天之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其实我倒是觉得,克莱与亚雷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亚雷的爱情建立在欲望之上,克莱的爱情建立在幻想之上。要说亚雷卑鄙,才会让苔丝和他同居,可世界上哪有白吃的晚餐,这不过是苔丝为了得到她想要的东西付出的代价罢了,哪有谁比谁更高尚的说法。至于克莱,就仅仅为了初夜问题把妻子孤零零抛在一边八年才想通也是有够蠢的。我可想不通克莱好在哪里值得苔丝等他八年。可能苔丝心里将克莱美化了,毕竟与亚雷一比,克莱纯洁的就好像天使一样。也许在苔丝心里,克莱也是活在幻想之上的。至于故事最后苔丝的选择,虽然我觉得有点蠢,但这也许是最符合她内心的做法了。毕竟是当初深爱过又苦苦等了八年的男人,这么做,大概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了。而她对于克莱,虽然我觉得这么做很没有必要,但可能是某一种象征,而且克莱给她带来的都是痛苦。即便这样的结局三个人都有错,可是人活着,想清楚一切即将赴死时给自己一个交代是最忠于内心的结局了。在最后的五天里,她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只是在等待而已,而这短短的五天,我不知道她是否会为杀死克莱而感到愧疚,但那一瞬间大概是释然的。这五天虽然是人生的最后五天,可也是自少女时代以后感到最幸福的五天了吧。

如果说苔丝的一生是一场悲剧,倒不如说我们人的一生也是一场悲剧了?

苔丝不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映射,不也是现代社会的映射吗?只不过那个时候是直接表现,现在是间接性罢了~虽说苔丝有人性的软弱,但是也不可以否认她所做的斗争是有意义的、有力量的。反思:要是我是苔丝我是否可以也那么勇敢面对?就连上帝她都没有明白和依靠。她的一生就是我们的一生,只是我们看着会觉得过分悲惨罢了。

一个纯洁的女人

我说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是的,她或的很累很痛。没有自己追求的爱情,也许她选择死亡。她在证明自己的纯洁,在等待自己的爱,活在男人的凌辱下...最后她又一次沦落在让她苦恼一辈子的那个男人身上。还纯洁吗?很矛盾,很挣扎。我与那女子一样痛苦。她向男人挥起了刀。苔丝的最美丽的是躺在夕阳下的石板上,她在享受最后与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的美好。不是在等待命运最后的宣判!

“理智”与“情感”何去何从?

高二那年看的《苔丝》。彼时年少无知,一方面怨恨德伯的可恶,给苔丝的人生刻上了不可抹去的污点;另一方面鄙夷安琪儿的胆怯,热烈地追求之后,却不敢接受可怜的苔丝。后来又买了英原本,模模糊糊,零零碎碎的看了,然后便搁下了。再好的书,我总不习惯反反复复地翻它,也许是怕遇见过去的自己。某个时候,突然间想起来,便想着,我该写点什么,祭奠一些逝去了的美好。我无意对苔丝做任何评论,对于她身边的两个男人,我是很有些话要说的。对于安琪儿这个人,在他刚出场的时候,他是热烈的,是像火一样的。他对苔丝的追求,是毫不犹豫,志在必得的。在那个保守而冷漠薄情的家庭里,他是一个另类。可是,请别忘了,他是出生在一个基督徒家庭,他的双亲和两个哥哥,都深受当时基督教思想影响,从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有一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说对女性贞洁的癖,这也是他最终无法接受苔丝的原因。人这一生,很难做到完全的淡泊。有人曾对我说过,人这一生,要受到他最在乎的东西的惩罚。安琪儿不在乎苔丝的出身、家庭、学历等等在他父亲看来很重要的东西,他可以摆脱门当户对的思想,但是他绝不能摆脱自己对贞洁的癖好。当他得知苔丝早已不是处女之身时,苔丝是否无辜,是否值得怜悯已经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了,他心心念念想着的是,她欺骗了我,她是肮脏的,我要远离她,她让我感到难堪。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最原始时候是没有贞洁这个概念的,没有人类的时候贞洁更无从谈起。我更倾向于认为,人类道德是以公众契约的形式,用来约束人的行为。而这与理智,是不谋而合的。一个人的行为,要受到心和脑力双重驱使。心的方面,我认同其属于感性的层面,而脑力认为的该不该做,为什么这样,是理智的层面。所以,可以这么说,安琪儿的反应是很正常的,一方面是自己的信任任却得到欺骗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理智起了作用,娶一个不贞洁的女人,有伤风化。这其中,到底哪方面因素占主导地位?如果是前者的话,这也是可以理解。在爱情双方来看,彼此坦白、彼此信任是很重要的。可是为什么在面对苔丝没有告诉自己祖辈是显赫的贵族这一层欺骗时,他是不以为然的,甚至感到喜悦的,而在于苔丝向自己隐瞒了失贞的事实时,勃然大怒,无法坦然呢?这又到了另一层,在他眼中,一个非处女之身是不纯洁的。这种观念的产生,也许不可避免的要归于后天社会的培养了吧!当你还是幼儿的时候,你不知道什么是干净什么是不干净,妈妈把一切教给你之后,你便知道了大家所认同的干净和不干净。而一个女人纯洁与否,只不过大家都这么看,所以你也这么看,就不觉得奇怪了。那么我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是社会舆论,战胜了人类最原始的爱情。可是我又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爱情?曾经有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我真的、真的、真的很喜欢你,可是我父亲不满意你,我们是没有结果的,还是分开吧!只剩那个可怜的不明就里的女孩独自伤心垂泪。她想了很久,最后终于想通了,并不是其他的原因,只不过因为他只是喜欢她,不是爱,不足以为这份感情去挑战父亲的权威。这也就是说,他的内心已经有了权衡,有了决定,而这,又是理智在作祟。那时她知道,是理智战胜了喜欢。可是综合以上来讲,喜欢和爱有什么区别呢?怎么能够判断,安琪儿对苔丝的感情是爱还是只是喜欢呢?我无法判断,所以我倾向于模糊地认为是感情。说了大半天,像是在绕圈子,而那个被忽视的主人公德伯还没有提到。事实上对于他,我真没法喜欢起来。以前的时候对他是恨,是憎恶,现在只有可怜,他懂得爱吗?不,他不懂,他直到死也无法理解苔丝和安琪儿的感情,所以作为一个人,他很可怜。他对于女性的追求,不说完全,至少大部分是出于动物的原欲,是欲望的层面。起初他没有信仰,只靠着自己的欲望行事,这和动物没有区别;后来他信了基督,想要补偿以前的过错了,再看他的行为,我依旧没看到人的色彩,以至于最后他与苔丝争执被杀,我都没看出他真正发自内心的忏悔。从始至终,他对于苔丝而言都代表着苦难,她丢了工作,失怙无依,被命运推着一步步又走回到他的掌握中,我看着,都苦不堪言。可怜的人儿,苔丝是幸运的,因为她很纯洁,不管她的身体是否纯洁,她的心是干净的,而且至始至终命运都无法让她屈服,她没有变坏,没有厌世,没有变成伪君子,没有变成势利小人,她有着最单纯的感情和最单纯的眼泪。她死了,出淤泥而不染,至少在我们的脑海里,还是那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最后回到题目,理智和情感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答案我始终无法找到,唯望有缘人相与解答。

世间黑与白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黑和白,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结果,也就是他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我们要关注他做事的动机和出发点。有时候你不比你认为的道德败类更高尚!!!我想坦白的说没看这本书之前,我把它想象为浪漫的灰姑娘的故事。然而,当我真正的去看这部小说,我被苔丝悲惨坎坷的命运所震撼。一个柔软的美丽女子,她来到这个世界要遭受的苦难不但是肉体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不仅那个让她厌恶的痛恨、夺去了她宝贵童贞的浪荡公子德伯维尔少爷,还有那个她深爱的敬重的、想要托付终身的克莱尔先生,都如同上帝之鞭抽打着这个不幸的人儿身上。毫无疑问,苔丝的品性是高尚的。我同情她的出身,无关家庭的贫困,而是她的双亲让我哭笑不得。她的父亲一个没落的贵族子弟,一个小商贩,酗酒成性,堕落的在酒精的微醺里,借着酒精制造的浪漫和美好缅怀他那有500年历史的高贵血统。她的母亲,苔丝那美丽外貌的缘由。在育有7个孩子的时候,还怀着少女的天真,她的处世价值观让她很少有忧愁,做事目光短浅,能把任何事都想的十分美好。就是她让苔丝去认本家,去阿历克家做工。期待着苔丝能嫁个好人家过上富裕的生活。让可怜的苔丝遇到了那个以引诱少女取乐的阿历克.德伯维尔。这是苔丝不幸命运的开端。不过我们端庄的苔丝面对阿历克百般的殷勤,虽说有点震惊慌乱但她更多的是坚定的拒绝。这个乡下姑娘出淤泥而不染的优雅更加激起了阿历克想要毁灭这种美好的残暴。浪荡公子用自己卑劣的手段玩弄了苔丝的天真单纯,玷污了她的清白。那时可怜的苔丝只有16岁啊,她还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无知的孩子啊!当这一切得手之后,阿历克没有想到对苔丝负责,没有娶可怜的苔丝。后来,我不知道她是抱着怎样复杂的心态生下阿历克的孩子的,而那个孩子(我不愿称他为私生子)在来到这个世界不久、还没有经过牧师的洗礼就夭折了。他死后在教堂的墓地上连那么小小的安放他遗体地方都没有。苔丝心理备受煎熬,她害怕自己的罪孽连累孩子无法上天堂。孩子没有牧师的洗礼、孩子的埋骨地边上埋葬的是骗子、强盗。这让苔丝在精神上备受煎熬。经历了丧子之痛的苔丝离开了她生长的村子,来到了奶牛场成了一个挤奶女工。在这里,苔丝的黑白命运当中有了一点可喜的短暂的彩光。在这里,他遇上了出身富裕牧师家庭的新兴资产阶级青年克莱尔先生。克莱尔先生立志成为一个农场主,他来这个奶牛场学习经营奶牛场的技术。而丘比特之箭射中了他们两位,如巧克力般绵密的爱情香氛萦绕在他们的四周。命运让他们相爱。克莱尔先生,这位举止优雅、人品高尚的绅士深深的爱上了苔丝,她不计较苔丝农家姑娘的出身,放弃了父母让他娶的出身高贵、有学识的富裕小姐,向苔丝求婚了。我们的苔丝,他也是那样的敬重那样的爱着克莱尔,但是她知道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压抑人的年代里,她是个不名誉的失去了童贞的女人。克莱尔先生娶了她做妻子是有失身份的,大家会把他当成取笑的对象,这不利于他的社会地位。所以,苔丝一次次的拒绝了克莱尔先生,然而这更加坚定了克莱尔先生想要娶苔丝的决心。苔丝向母亲求助,她的母亲,让苔丝把自己过去的不幸瞒了下来,嫁给克莱尔先生。就这样,苔丝和克莱尔先生举行了婚礼,然而苔丝的内心不平静,她的理智告诉了要把她的过去向克莱尔先生坦白。所以,在他们的新婚之夜,苔丝把自己的不幸的过去对克莱尔先生直白,但是这如何预料呢?一向对苔丝满怀深情的克莱尔先生翻脸是那般的无情。克莱尔先生,你有没有想过你曾经在伦敦也和一个浪荡的妇人有过不清白的关系。善良的苔丝接受了你的过去,包容了你年少犯下的过错,你为何不能原谅苔丝的年少无知呢?这只能说克莱尔先生思想的不成熟,他虽然推崇新思想,但是他成长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时根深蒂固的,最好的例证就是这一刻,他决定放弃苔丝。放弃一个现在毫无过错的人。命运是如此的不公平!!!谁?是谁?谁说好人有好报的?难道苔丝不是一个好人吗?她孝顺她的双亲,爱护疼爱她的弟妹,不拜金,一直脚踏实地的劳动。但是她还是被浪荡公子糟蹋了,她还是被她的丈夫抛弃了。经历了以上种种并没有使苔丝向自己悲惨的命运屈服,她的心中还是坚信克莱尔先生,她的安琪儿会回到她的身边。所以她来到一个农场做女工,借助着劳累的体力劳动麻痹自己的敏感的神经。然而,父亲的死又将苔丝推向了一个深渊。阿历克利用苔丝一家无家可归,一步步的想要苔丝做她的妻子。最终,无所依靠苔丝做了阿历克的情妇,我想那时的苔丝对待自己的身体如同对待一具恶臭的死尸吧!而在巴西经历过贫病洗礼的克莱尔先生思想成熟了12岁,他最终体谅了苔丝,回到了英国。苔丝在见到她最最最亲爱的克莱尔先生后举起刀具杀了让她精神痛苦绝望的阿历克。在逃亡的那几天,是苔丝和克莱尔最幸福的时刻!爱情让苔丝这个感情细腻丰富的小女人心里满足。苔丝最后的结局是绞刑。克莱尔会娶苔丝的妹妹丽莎露。我有时在想阿历克千方百计想要得到苔丝,这里面没有一丝爱意是说不过去的,我在想要是苔丝在阿历克求婚时,忘记克莱尔,向命运低头做富裕的德伯维尔夫人,故事也会有个好结果。但是,我又想事情就是这样,人总是在抗拒,在抗拒别人所强加的、强给的东西。这也许就是苔丝勇敢的可爱之处。苔丝,她在我心中是一个贞洁的女人。这在我透过她的灵魂、她的意图、她的无奈看出!苔丝的不幸归结为何处?如果归结为她的美貌说红颜祸水,当得此报,我恐怕要说这是不公平的。归结于她的血统,她的祖先,也许干过更加残暴的勾当,所以报应到了苔丝的头上,我想这不科学。那我们可否归结到那个时代吃人的礼教?那个时代的人们看问题简单粗暴,只是关注于这件事情的结果,而没有想到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这个人她所受的迫害。这件事发生的机理,这件事发生过程中外界的引导。有时候,我觉得道德的评价标准应该有更多的机动性,还需要更多的将心比心。人们还需要更多的怜悯情怀!

诗的枷锁

诗人哈代的小说,不可避免得倾满诗意,对于他爱怜的苔丝,更是干脆将他写成了一首诗:“她周身洋溢着诗意,她的一举一动都是诗……她把诗人在纸上写写的诗,活生生地显现出来了……”苔丝就是那么一首诗,她有着诗一样的纯洁的圣灵,有着诗一样的美好与气韵:这首诗里交融着热烈的爱与分明的恨;这首诗里满溢着最原始最自然的圣洁与朴实。而这有是一首带着枷锁的诗——活在规则的世界里,被迫接受世俗的评判,在泥潭中自我营救,在挣扎中寻找救赎,在不公的世界中适应命运。她更是有着诗的尖利,诗的抗争,诗的决绝与高傲。她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带有对爱情一厢情愿的热切幻想,却也有着浪漫者的软弱,既质疑世俗道德又深陷道德中不可自拔;而她又是一首满布后现代主义创痛的诗,带着对悲剧命运的愤慨控诉,却在命运的摆布中难寻出路,最后只能用极端来对抗极端。这样的苔丝怎么不会是一首诗?这样的诗怎么不会是一场含着浓郁悲剧意味的的同归于尽?一、枷锁越是美好的东西,你越毁灭她,读者就越深刻,越难以接受,越愤懑不平。哈代描绘出的美丽少女,若是生在自然中,肯定是神灵的娇女,快乐而自适。可是社会为她戴上一副枷锁,使她终身无法逃脱命运的苦难,受尽折磨与煎熬。然而在19世纪的英国,一个女子被某个男人占有之后, 唯一的出路就是跟他结婚, 无论对他有没有感情, 而男子却没有守贞的义务。这就决定了苔丝如不与亚历克结婚,必然被认为是不洁的女人, 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背负耻辱的名声, 永无抬头之日。而这种传统的贞洁观对苔丝本人也有着严重的影响, 虽然她在行动上否定了传统的贞操观念, 执著追求纯洁的爱情, 拒绝和亚历克结婚。但是在苔丝的内心,道德的枷锁始终越套越紧,让她无处遁形。二、神的控诉上帝在何处?当锋利的枷锁强加与无辜的少女,上帝在何处?当可怜的婴孩被拖来这世上却被众人关上通往天堂的大门,上帝在何处?公正的、万能的上帝偏偏不拯救无错的人,难道上帝也被权力阶层的金钱收买了?在这个世界里,苔丝的人生便成为了一场受人欺凌的含辛茹苦的过程, 全然没有道理可言,这无端的命运不断叩击着读者的心。夏娃因为偷食禁果而接受惩罚,她自身的错在何处?只是因为她违背了上帝的意愿。是谁苔丝背负失身的罪名?圣经涂写的墙壁已经揭示了这一点。在故事里,宗教已经失去了安抚人心的本意,她带给苔丝的是无休止的煎熬。苔丝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兼有忍让、虔诚、纯洁、宽容、奉献、坚强等诸多品性,这是基督教教导教徒的正面精神,而正是这样的女人,却不受神灵的护佑,然而基督教又教导教众,接受苦难与磨练,无疑在苔丝身上皆有所反应,而,为什么善良奉献的人要接受苦难与磨练呢?三、诗的消亡诗们,总爱与世界格格不入。所以他们常常面临灰烬与消亡。苔丝最终杀死了毁灭她一生幸福的亚历克,象征着以性命相博地血刃“仇人”——这个仇人,指亚历克所处的权力阶级——他们与虚伪的伦理道德相互维护,正是他们的存在,帮助道德延绵,维持秩序的的时刻有利。所以苔丝的仇人既是道德枷锁,而追踪其根源又是枷锁的制造者和维护者。所以苔丝深陷道德的责难中,矛头指向的不是世俗,所以她不责怪克莱尔,因为他也是世俗受害者,她包容大度地接受回归的克莱尔仍然热烈地爱恋着他。她的矛头直指魔鬼,最终拔出勇气与利刃,像一首诗那样,奋不顾身地攻击,视死如归的气质。这样一首诗,总是与现世格格不入,所以她的毁灭是必然,她的消亡受到世俗道德与法律的保护。

爱恨匆匆~

很久之前看的《苔丝》,当时看得很着急,一目十行的,急于知道结果。过去太久,男主角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只依稀记得一个苔丝,一个单纯的被命运戏弄的柔弱姑娘。苔丝稀里糊涂的失去清白,羞愤远走,做挤奶女工时遇见爱情,却因为自认不堪的过往拼命克制自己,痛苦又卑微的苔丝最终战胜自己决定面对爱情,她不想在真爱面前有所隐瞒。剧烈的思想斗争几乎使她发疯,她选择在婚前坦白,因此遭遇未婚夫抛弃。无助的苔丝在一天又一天的等待中绝望,各种窘境迫使她与毁掉自己一生的人共同生活。出走的未婚夫在遥远的国度历经人生变故,友人猝死之时幡然醒悟。他跋山涉水回去找寻苔丝,希冀与其共度余生。两个人的重逢让苔丝几近错乱,精神恍惚中她亲手刺死了毁掉自己一生的恶人,苔丝以为得到了新生,却不曾想过,这新生就是她的绞架!非常震撼。在苔丝不顾一切杀死德伯的时候,也许那喷涌而出的鲜活的人血也不足以发泄她心头灼热的恨!善良的苔丝,依我看,就这么杀了他也是轻饶,苔丝这一生的痛苦全是拜他所赐,将其碎尸万段也不能弥补这么多年她身和心所遭受的罪孽!苔丝被绞死了,可是临死前,她得已与爱人在包围圈里紧紧相拥。这战栗的拥抱,是苔丝倾尽一生的期待。昙花一现的爱情,在人生谢幕前终于圆满。恨到极致,哪怕是同归于尽!只嫌了断太晚。

我读苔丝

读了苔丝,对一首诗和一个情节很有感触:你真实的面目一旦显现,他就会专爱成恨,你在这被运的时候,不再眉清目秀。你的生命如同凄风苦雨,秋叶飘零,你的面纱就是悲伤,花冠就是衷愁。还有一个情节,就是苔丝在被丈夫抛弃之后,看到垂死的鸡很痛苦,便小心地把它们掐死了……苔丝的命运很可悲,但似乎也有一定的必然性……由她的性格决定吧……女人的天性……如果她不是那么善良,那么天真,就不会被命运掐死……也许命运之神也很不忍吧,但她又不忍心看苔丝活得如此痛苦……正如那些被猎人打伤的鸡一样,苔丝被男人,被感情打成了重伤……虽然她的本性里有坚强的一面,但她还是不够坚强……悲剧人物总给我们以启示……

三星是给译本的,不是给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丝》,一直没有读完。每次都是拿起来看几页,又放下。不,我不是为了因为是所谓的“名著”而去读的。我觉得我应该可以喜欢哈代的文字。第一次读哈代,是从沉樱翻译的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选的两个短篇。《蓓蒂》和《秘密的婚姻》。几乎有点儿迷上了他文字里的那种克制的热情,又奔放又宁静,不管是喜悦还是悲伤,都不会让说故事的人手忙脚乱,他只是娓娓地讲述。也许他的脸上挂着一丝笑意或者忧郁,但是决不让喜悦或悲伤打乱讲述的过程。果树安安静静地生长,有的结出来是苹果,有的结出来是梨,但是果树本身只是按照上帝的计划日日生长。然后,就文字本身来说,即使透过沉樱偶尔还有的新文艺腔调的词汇和句式,仍然能够感觉到哈代文字的那种一尘不染的干干净净,温婉,含蓄,柔和,不露痕迹而又精干旺盛。而文字表达的幽默感跟狄更斯和菲尔丁都有所不同,没有那么张扬,几乎要想一想之后,才觉得一种安宁而会心的笑意。哈代的讽刺是温和的、严肃绅士派的。他不愿意有失礼貌地哈哈大笑。所以,看完这两篇小说,就又迫不及待地买了他的《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张谷若的译本。可是怎么都没有想到,看第一页的时候的兴奋,在第二页的时候变成了怀疑,而到了第三页就变成了失望···我想我读这本书从没超过三十页,而且还是硬着头皮的。张谷若的译本多年来一直受到推崇,几乎是被当做这个小说的标准译本来看待的,那么,我想,大概是我的问题吧,是我跟哈代之间的问题。我们彼此互相排斥。一晃就过了好多好多年。张谷若的译本仍然充斥着书店和图书馆,提到哈代,而不同时想到所谓的“哈代在东方的知音”张谷若先生,是不可想象的。昨天,从书堆里又扒拉出来苔丝,实在是不甘心,所以准备再读一遍,看看我跟哈代先生之间能不能有和解的可能。感觉还是硬着头皮。仍然还是读不下去。这次,我认定了不是哈代的问题也不是我的问题了。肯定是张谷若的问题。没错,也许从对译的角度来看,张谷若的翻译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不应该怀疑张先生的英语水平。但是这个译本作为一个小说而不是作为一个翻译标本来看,肯定有问题。 一个好的语言学家未必是一个好的文学家,张谷若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懂得翻译文学的语言不仅仅是要表达出原著的意蕴,而且还要传达出原著的文字感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味,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颜色,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气度,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语言和表达的方式肯定有它的与众不同的地方,翻译家的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气味、颜色和气度,如果这些丢失了,那么,翻译出来的文字再准确,也不过是“文本”而不是“小说”,或者说,只不过是文字标本,而不是活生生的文学。张谷若先生笨就笨在这儿,他卖力地想要用一种他所理解的哈代风格来代替哈代本身的风格,用中国各地的方言土语来传达哈代笔下的地方色彩,而且更要命的是,张谷若可以泰然自若的把方言土语跟书面语言拉郎配一样放在一起,他也许是小聪明地觉得,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出原著的意思,而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把哈代的文字风格全然抛弃。于是我们看到在张谷若的译本里面,所有的人都用同样的语言风格说话,把字句过多,儿化韵的词过多,啦呀等语气词过多,哈代的不动声色的幽默,在这儿变成了笨嘴笨舌的老实人讲笑话,所有的这些,把哈代的文字风格割裂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就像是一个人满口金牙。一句话,他给我们看的只是他改写的哈代,而不是把哈代自己介绍给我们。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是些小聪明吧。如此的“哈代在东方的知音”,哈代自己恐怕是要打哈哈的吧?我觉得最好的翻译,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来原著的风格,讲述的态度,文字的气息,时代的风味,这些丢失了,整个作品就丢失了。反而,最不重要的倒是那种语言学家所谓的全面周到的准确翻译,因为,每种语言的格局都是不一样的,一流的翻译家总是勇于和善于打破各种固有的格局而传神传达,而二流的翻译家则斤斤自囿于原文的格局,这样做的结果,不是绿原翻译里尔克的不知所云,就是张谷若翻译哈代的支离破碎。考虑到1,苔丝是张先生在三十年代翻译的,不免有些孩子气。2,哈代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比较普遍的译本,所以,准备再买一本《无名的裘德》,看看张先生是不是比翻译苔丝时代有所进步。虽然几乎不抱什么期望——翻译就像是手艺人,有的人即使干一辈子,也还是笨蛋——但是在没有看到之前,还是不应该有成见。因为,谁让自己不能从原文读呢,可怜!

德伯家的苔丝

人物的性格不是体现在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怎么做。苔丝的悲剧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大背景下是注定的。她单纯善良却命运坎坷。。。最打动人的就是苔丝的坚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tess

tess1, 悲催的tess有一个这样的父母,但是母亲还算勤劳,父母还算和睦,但偏偏图了这么个父亲。2,一切都要靠自己。 别想着靠别人救济,也更别想着嫁入豪门之类的。提升自己是任何时代的关键。3, tess是很好的姑娘,4, 父亲为什么会信牧师的话,认为自己真的是贵族后裔。固然他可能不是很聪明,但同时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那个境遇下,牧师的话是具有权威性的。所以,父亲信了。可是牧师却在骗人。。。5, 人一辈子怎么能保证自己 不碰到几个不靠谱的人呢,慨叹命运没用,关键是在面对选择时如何去做。

看了半本,略谈下

看的是英文版,能掐死人的冗长。一段景色描写能码出好几页的字,看了半天发现我还在奶牛场的牧场上,一个人物都没出现。后来看了看,这也许就是所谓victorian吧,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风格吧。记得原来看狄更斯,被称为是抛弃维多利亚风格,而更多通俗的表达。其实在我看来都挺令人抓狂的。语言的复杂,拖沓,用词的生僻,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印象。情节并不复杂。苔丝是个矫情的女孩子。有时候有那么点虚荣,有时候有那么点欲拒还迎,总之绝对不纯情。她悲剧的原因不在于被强奸,而在于她以为Alec真心喜欢她,其实只是想玩玩她。后来她离开,怕也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把握留在Alec那里,所以才灰头土脸离开吧。后来的事情确实很悲催,她犹犹豫豫的, 不招人待见,也不能信守承诺说话当放屁,跟朋友们说她绝对不会和Angel结婚,最后不还是冲到人家怀抱里,解气的是她被抛弃了。一点也不同情她。

德伯家的苔丝 ---- 一个乡村女孩的悲剧

The country girl Tess listened her mother’s advice to claim kin but unfortunately she was seduced by Alec. Then Tess decided to leave for her own house, only found she was pregnant. She gave birth to a boy baby who died infant. Though filled with sorrow, she went to a farm to be a milker and fell in love with another man Angel. At the wedding night, she confessed her past story to her husband. However, Angel can’t accept the truth and left England for Brazil. One day, Tess met Alec by accident, Alec wanted to be forgiven by Tess and offered her family help. In despair, Tess lived with Alec again. When Angel came back to Tess, they knew they can not come back to the old happy days. At last, Tess killed Alec with herself hanged died.For Tess, I could not help thinking she is a good girl. She spoke for her drunk father when he said nonsense before other girls; She obeyed her mother to serve as a servant for Alec family; She was so independent to not accept Alec’s help; She had her own ambition to be a school teacher; She was kind enough to help her companions...However, this kind, filial, hardworking and independent girl should have such misery consequence?There are three main reason attribute to Tess’s tragedy, the cruel society, the poor family, and her characteristic. A poor maid was raped by her master, it by no means was the girl’s fault. However, when Tess came back to her home with a baby, they thought it was a shame. A woman whose chastity lost was no longer pure. People around would treated her with disrespect. What if she married rich? Maybe they all would envy her good luck. That what the cruel society was. After Tess’s father’s death, the whole family was homeless. The villagers would not have a thought for the rest of the family. Though Angel loved Tess, but still he can not bear the truth. As a man, he should stand by his lover’s side not abandon her. When he came back to Tess, it was only too late.Girl born in poor family always has more struggle than the higher class lady. Tess is the oldest child in the family. Her father was always drunk. She had to bear the burden of the family at a young age. When her mother persuaded her to claim kin to the D'urbervilles, she had no choice but to say yes. Her mother is only thinking of her to marry the son of D'urbervilles to improve the poor conditions. She never told Tess of the potential dangers and to protect herself.As for Tess herself, she wanted to be a school teacher and read many books. But the reality was she must do something for the family. Even coming to home, she worked in the farm with the baby. She took all the responsibility herself. Meeting with Angel may be the most delightful thing or may the most mis-fortunate thing for her. She could have been live peacefully in the dairy should she never met Angel. What she regretted was only they did not dance at that time! How destiny treated people! Honest as her would never choose to keep the secret to Angel even she knew he would leave her. Maybe in her deepest mind she was hoping his forgiveness. After all, when the thing happened, she was only a girl knowing nothing! Had Tess loved Alec a little, this would not be a total tragedy. Maybe he could wait a little longer then Tess would love him. Had Angel never returned form Brazil, Tess would get married with Alec and lived more happily with him. Had Angel be more brave and forgive Tess’s mistake, the tragedy also could be avoided.

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这部小说高中的时候看的,当时已知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克莱尔到底是不是真的爱苔丝。今天下午又看了一遍,似乎找到了答案——爱。但是苔丝最后的结局是谁造成的呢?不少人认为是阿历克和克莱尔共同造成的,我却认为是苔丝自己决定了以后的结局。因为她在爱中完全的失去了自我,完全沦为了一个爱情的奴隶——在苔丝的心中,自己总是次要的,而卡莱尔才是最重要的。她不认为克莱尔的抛弃是一种无情,更没有意识到它的不幸克莱尔其实其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她不仅将自己的心交给克莱尔让他随意来支配,而且安排漂亮春节的妹妹沿袭着这条路走下去,事实上,她想用妹妹的纯洁来补偿自己的不洁,想补偿对克莱尔造成的羞辱。其实,苔丝身上有着很多优秀的品质,她美丽,纯洁,善良,坚韧,对家人比较负责任,如果一切她能够意识到,肯定自我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肯定;如果她能对自己宽容一点,也许她最终会和克莱尔过上一段幸福的生活的,因为克莱尔最终不是回到了她的身边吗?可是,她没有,所以她失去了整个世界……也许这点苔丝应该像郝思嘉和伊丽莎白学习一下……

说《苔丝》

比较简单俗气的一本小说,但不失精彩。喜欢里面的一句话:能够做一个好人固然好,但有的时候,能够免于做人比做一个好人还要好。 讨厌安玑,他是苔丝悲剧的罪魁。

苔丝的对与错

  按照教授的推荐,看了英国作家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浮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在英国乡下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清纯少女——苔丝。她有着乡村姑娘的纯朴自然,又因世袭着德伯世家的学统,骨子里有一种朴实无华的高贵坚韧的品格。姣好的面容,挺拔的身材以及天性中的自然情态。她不是惊艳的美,可是你越接近他,就会越爱她。她虽然不是一个纯正的信教者,却也有自己单纯的人生追求和生活原则。这样的一个女孩,没有人怀疑她应该得到幸福。       苔丝作为家中的长女,和这个家中唯一体面的人,必须承担起振兴家业的责任来。同时,她又因为强烈的责任心,非要扛起偿还的义务。于是,她的一生由此改变。小说中的德伯是一位庄园主的儿子,沾染上一些坏习气,行为放荡,言语轻浮但是本质上并不是个坏人。他对苔丝的渴望,虽然是出于一种占有的欲望,却也不能说其中没有爱情。一个正当年的青年,处于生命中最亢奋的时期,,对一个异性的渴求是很正常的,只是德伯采取了非正当的方式。虽然苔丝对德伯的诱惑和接近一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可是她寄人篱下,并不能再强硬一点,一方面你也不能否认一个青年男人对一个少女的或多或少的吸引。德伯长得不赖,这一点得承认。在一次舞会过后,德伯带着受惊的苔丝,来到一片小树林里,德伯故意制造了这个机会以便和苔丝进一步的接触。不知是当时的英国世风对于这类事情的避讳,还是中文译者的某种考虑,关于德伯占有苔丝的这一段,写得极为隐讳,不看下一章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苔丝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如果她当时拼面反抗的话,德伯也不会得逞,苔丝是在一种半睡半醒的状态下与德伯发生了关系,所以,说德伯诱拐了苔丝可能更确切一些。       再看这两个人在事后的态度,德伯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部分责任,他要带着苔丝回农庄眷养起来,虽然他没有向苔丝许诺正当的婚姻,至少说明德伯只是一个浪荡公子,而不是本质上的丑陋,要不然,当苔丝被克莱抛弃后,他怎么会锲而不舍的追求苔丝呢?至少,他对苔丝是有好感的。而苔丝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情,在德伯的狂轰烂炸下,苔丝或许会有接受德伯的一天,至少也有感动的一天。可是,事情发生了,苔丝天性里的自尊不容许自己对伤害妥协,即使在她嫉妒沮丧之时,她也没有想要抓住命运的稻草,而是选择了独自承担后果,实在今人赞叹。这样一个朴实的姑娘,竟有这样的勇气来承担邻人的白眼,世俗的压力和注定的生活。直至后来,孩子的出生,夭折,生活的压力,都没有迫使她向德伯开过口,她实在是个倔强的女子,她把一切都扛下来了。       她终于选择了逃离,到外乡去做挤牛奶的女工,既是对过去环境的逃避,也是对新生活的追求。她不敢再谈爱情,可又渴望爱情,她才21岁,什么也不能剥削她拥有幸福的权利。在又可以自由呼吸的草地上,她遇见了安玑克莱,热忱,渴望自然,充满理想,智慧的化身,他就是苔丝的白马王子,是少女时代一个未做完的梦。而苔丝之于他,也正是他执著理想的一部分,是他理想的化身,她无拘无束地成长与自然的环境之下,吸取大地的精华和芳草的养分,克莱要的就是一个纯洁无暇的女子,他对生活的理解,要在他的伴侣身上体现出来。这样的两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必然碰出爱情的火花。可是,他们的恋爱过程,却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因为苔丝的心结。这样一个心地纯洁的女子受了世俗的影响,认为她不纯洁的身体,是不配嫁给克莱的。她一直在徘徊, 忍受着理智和情感的压迫,如果说克莱在追求苔丝的过程中,一直苦于得不到目前的回答,这个痛苦,却远不及苔丝内心的挣扎,她不能告诉自己的爱人,怕失去他;她也无法放弃到手的幸福,做违心的拒绝。书中关于这段时期苔丝的内心描写,是相当精彩的。这种两难的处境,正是悲情产生的根由。没有人不同情苔丝,没有人不希望她获得幸福,最终她终于做出了让读者满意的选择,她做对了。       在新婚之夜,克莱向苔丝将了一件青年时代的沉沦往事,并请求她的原谅。天真的苔丝反而很欣慰,以为可以换来自己的被赦,于是,她向克莱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过去。克莱愣了,他不能接受,他对苔丝的爱是建立在纯洁之塔上的空中花园,一旦底座抽掉,他的爱就会坍塌跨掉,陷入一片虚无。他的爱太脆弱,不堪一击。苔丝的苦苦哀求,也挽不回克莱的心,于是,他走了,离开了,抛弃了苔丝。苔丝没有错,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错,错的只是克莱,爱一个人,为何不能容忍她的过去?那样的爱只怕是为了自己那一点点狭隘的人生理想吧!       克莱走了,走得远远的,再没有回来,再没有一封信,他将苔丝孤零零地丢在了这个世上。如果说以前,苔丝都在为自己的人生作正确的选择,那么这一次,她错了。也许还有人将苔丝看作监守爱情的勇士,可是,为一个不爱你的人,是否值得?你将自己丑化,向爱人苦苦哀求甚至甘愿作他的仆人,苔丝等待克莱的八年,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隐忍。一个女人,追求美的权利都被主动放弃,自尊也放弃了,她还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吗?正在此时,苔丝邂逅了最初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德伯。德伯受了一番洗礼,开始为过去道歉,并向苔丝正式求爱。当克莱终于想通了哪个愚蠢的贞洁问题,回到故乡时,苔丝已经是德伯的妻子了。两人相逢,似有万语千言,却也无限惆怅。终于,高潮在最后上演,苔丝杀死了德伯,追随了克莱,苔丝的这一行为,被看作英勇的选择,为了爱她不顾一切。可是,苔丝杀人,只是为了斩除自己心中的那一个死结,也报复自己为此付出的代价,她无法向克莱报复,德伯的行为,使她一生都无法解脱,可是,伤害她的,除了德伯,还有克莱,后者更甚。要说恨,单单恨一个人是不对的,这两个男人,都不同程度地使苔丝屈辱地生活。要说爱,德伯与克莱,也没有高下之分,德伯的爱,搀杂了太多个人的欲望;克莱的爱,搀杂了太多虚幻的理想,只有当他在现实生活中碰得头破血流时,他才能理解爱的意义。可是,苔丝已经为他的这个领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青春的时光,以及无限的伤害,无可挽回。克莱永远无法补偿。         

苔丝的悲剧,时代的悲哀

苔丝》一书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确实,天真,诚实,勇敢,真实,但最后却沦落为情妇,以谋杀告终,从未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与安心。究其悲剧的原因,有人说是埃里克的卑鄙,有人说是安吉尔的懦弱,甚至还有人说是苔丝失身那天晚上的大雾。而在我看来,苔丝的悲剧来自她自身的性格与所处社会的格格不入。苔丝是一个美丽、天真、诚实、纯洁,向往完美爱情的女人,但这样的女人在一个强势、封建的男权社会中必定无法生存。这,是苔丝的悲剧,同时也是时代的悲哀。   一切的导火索是一匹马的死亡。在一次事故中,苔丝家唯一的一匹马死掉了,为了挽回家里的损失,为了补贴家用,苔丝来到了德伯家。从这一刻起,苔丝的纯洁与时代的黑暗交织,苔丝仿佛进入了一个个正在旋转的巨大的齿轮,被强大的外力推动,不由自主地,一步步走向悲剧。   德伯家的男主人埃里克毫无悬念地被苔丝的美貌深深吸引,将她留在了庄园。爱情,当然还谈不上,只是赤裸裸的感官的吸引。无可非议,埃里克不是一个君子。从他留下苔丝的一个刻起,他应该就打定了占苔丝便宜的主意。也许是由于天真,也许是由于家庭生计的关系,抑或是两者兼有,苔丝留了下来。美丽天真的苔丝留在德伯庄园恰若羊入虎穴,后续事情的发生只是水到渠成。   美丽天真的苔丝在弱肉强食的德伯庄园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欺负与排挤。这时,埃里克的出现扮演了守护者的角色。作为一个渴望得到保护的弱者,苔丝对埃里克的信任逐渐加强,戒备逐渐减弱;依赖逐渐加强,抵抗力逐渐下降。于是,终于,在一个大雾的夜晚,埃里克得到了他一直垂涎的苔丝。埃里克是一个流氓,天真、幼稚的苔丝也许并不了解失身将会带给她的伤害,但埃里克绝对一清二楚。但是,像苔丝这样美丽、天真而又贫穷的女孩儿,纵使没有遇到埃里克,也许也会遇到其他垂涎于她的男人。在被埃里克诱奸后,苔丝做了埃里克一段时间的情妇。但是,后来,苔丝选择了离开。在家乡,苔丝生下了一个孩子,面对家人、邻里的鄙夷,苔丝艰难地抚养着这个无辜但灾难性的孩子。但孩子还是死掉了。在这里,我不禁对苔丝产生了佩服之情。不是每个女人在这样的艰难下都可以坚强的。而看似弱不禁风的苔丝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错误的埃里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所带来的痛苦。曾经一时糊涂的苔丝试图以自己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试图以努力和坚强走出失身所带来的阴影与错误。但是,苔丝又错了。苔丝还是天真地以为只要自己离开罪恶的德伯庄园,只要自己坚定、勇敢地面对一切,错误就会过去,人们就会原谅这个曾经迷途的孩子。   但是,苔丝错了。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会原谅一个失足的女子,纵然她的失足正是源于那些貌似道貌岸然的君子的欺骗与勾引。我记得书中的一个场景,苔丝的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诫苔丝,自己曾经生下过一个孩子的事情万万不可再向任何人提起。经历过太多的苔丝的妈妈太清楚这个社会的肮脏与道貌岸然。虽然答应了妈妈,但天真的苔丝还是对社会的同情与正直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苔丝遇到了生命中的王子,安吉尔。两者的相恋正如一切美好的爱情故事。英俊而富有的安吉尔爱上了美丽天真的苔丝。两者的结合看起来那么美好而又顺理成章。如果没有之前发生过的事情,或者苔丝坚定地隐瞒了自己的过去,一切将像童话故事中说的那样,他们将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苔丝的纯洁与天真注定了苔丝会将一切向爱人坦白,并希望得到理解和同情。苔丝的天真,一步步把她推向悲剧的深渊。   在新婚之夜,面对丈夫的坦白,一直深陷矛盾中的苔丝终于将一切向丈夫坦白。一直将苔丝看做纯洁象征的安吉尔听到妻子曾经做别人的情妇并生下一子,愤怒地拂袖而去。在苔丝的故事中,其实我一直最怨愤的人,是安吉尔。埃里克的猥琐,邻里的非议苔丝都曾经历。社会的肮脏与道貌岸然苔丝也见到了太多。但是,安吉尔的出现给苔丝一丝幻想,对美好与宽容的幻想。希望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是如果根本是无望的希望,并在最终残忍地崩裂,那么这种希望将对幻想者进行致命的打击。埃里克的诱奸,众人的非议,孩子的夭折…这些苔丝都坚强地熬了过去。但是安吉尔,这个苔丝心中的天使的残忍离开,给坚强的苔丝致命一击。   在安吉尔离开后,苔丝无法再在这个曾经带给她无限幻想的“家”里继续待下去。苔丝回到了家乡。父亲的过世使本就穷苦不堪的家愈加风雨飘零。交不起房租的母亲带着几个孩子在街头露宿。这时的苔丝还幻想着安吉尔的原谅。她坚持着给安吉尔写信,但寄出的信件如石沉大海。心理与生理上的折磨使苔丝不堪重负。这时,埃里克出现了。埃里克是个流氓,但毕竟还有人性。当他知道了苔丝离开德伯庄园后的经历,得知了苔丝曾养育两人的孩子,得知苔丝的人生因为他的自私痛苦不堪,埃里克真的对这个纯洁而坚强的女人动容了。如果说埃里克之前对于苔丝的感情是源于感官上的吸引,那么我认为,在现在,埃里克真的爱上了这个美丽,纯洁,坚强的,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苔丝。埃里克在苔丝最痛苦的时候帮助了苔丝,和苔丝的家庭。条件是,苔丝再一次成为他的女人。也许他的爱并不伟大,他的爱过于自私,但他还是爱了。所以,在我心中,尽管埃里克自私,卑鄙,但却比像天使一样出现却又懦夫一样逃脱的安吉尔值得原谅。   苔丝又一次成为了埃里克的情妇。过着物质上优越的生活。但是,追求完美、天真纯洁的苔丝永远不会爱上这个害了自己一辈子的男人。苔丝尽管活着,却已经死了。但是,我却经常会想,即使无法爱上,但苔丝为什么不能原谅埃里克呢?毕竟,埃里克爱着苔丝,愿意对她负责,愿意为她付出。如果苔丝真的原谅了埃里克,就这样和他过一辈子,虽然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但却也不会成为悲剧。但是,苔丝单纯的性格决定了她永远也不会原谅埃里克。   这时,安吉尔又出现了。如果说安吉尔的突然逃脱使我对他鄙夷,那么他的再次出现就让我彻底厌恶了这个男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让安吉尔突然接受苔丝的过去的确是对他强求了。但他至少可以做到的一点是给苔丝以希望。让苔丝知道他的爱与挣扎。但是,安吉尔可悲地突然逃脱,并没有给苔丝任何的希望与回复。那么,他想让苔丝这个美丽的,贫穷的,同时自尊心又极强的苔丝怎么样?他的彻底离开与杳无音讯已经意味着苔丝的绝望。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更过分的是,他为什么要回来?他难道不知道自己的逃避已经给苔丝以致命的打击?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又回来只能使苔丝更加痛苦而又无能为力?   总之,安吉尔回来了。他又找到了已经心如死灰的苔丝。苔丝看到自己深爱的人回来,又重新陷入了痛苦与矛盾之中。最后,天真的苔丝想到了一个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杀死了埃里克。埃里克这个自私的流氓最终为自己的风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苔丝,难道你真的以为杀掉埃里克就可以得到解脱?或者说,社会像一个冰窖,冻得你瑟瑟发抖,于是你扑向火苗,希冀着哪怕是死亡也要结束在片刻的燃烧之中。   苔丝找到了安吉尔,告诉安吉尔自己的所作所为。安吉尔面对苔丝的失身表现的如此惊慌,现在对于谋杀倒是接受的相当痛快。两人逃到一处空宅,在里面肆意的爱着,放纵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绝望的味道。最后,苔丝和安吉尔在神坛上被发现。当时,苔丝正在睡觉,马蹄声将她惊醒,在她醒后,望着来捉自己的人,苔丝平静地说,走吧。一行人逐渐消失在远方。飞蛾最终死在一小撮火焰之中,壮烈但悲哀。但是,它最终终于不再寒冷。

让我惊醒

当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却对爱情报有美丽幻想的时候,是这本书让我对爱情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读完之后,只是淡淡的惆怅,却不觉得书中有谁错了,只觉的谁太美好了

英国人的书

或许是英国人的书,所以,注重的是关于道德以及相关方面,致使苔丝一生都在为之挣扎。而我比较偏向美国的书,注重的多是感性,或是异于社会的,比如《飘》、《冷山》。同是英国殖民地的澳大利亚的《荆棘鸟》就美的很——个人看法,欢迎切磋

The Snows They Melt the Soonest

“宿命论”是本书的主题。在这本小说里,到处都充斥着无法逃脱的命运,苔丝因为在赶路的时候发生了事故,弄死了她家唯一的马,于是为了“赎罪”,踏上了去德伯维尔家攀亲戚的路,之后被阿列克玷污。这一系列事故看似巧合,然而缺一不可,导致了之后苔丝的悲剧。如果不是她要为老马的死负责(虽然是她的错,但是苔丝是代替喝醉的父亲去送蜂箱的路上才发生了这个事故,而父亲喝醉酒的原因却是发现德波菲尔德家是古老贵族的后代),那苔丝也不会走上去德伯维尔家的路。每一个发生的事件都是构成女主角悲剧的一环,这样的“命中注定”在书里到处都是:安吉.克莱尔没有和苔丝在五月节的舞会上跳舞,而是在牧场工作时与她坠入爱河;安吉的兄弟们对于苔丝的靴子嘲讽的言辞,让她放弃了恳求克莱尔夫妇接济她的想法,从而在归途遇见了“改过自新”的阿列克。不禁让读者怀疑,是不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不可抗力推动着命运齿轮的旋转?又或者说,苔丝的命运其实早已由她的性格,她的出身决定了?苔丝的骄傲,决定了她不可能在受到玷污怀孕后还去向阿列克要钱,或是要求结婚。同时也是她的骄傲,阻止了她在穷的揭不开锅同时家中经济状况又受到打击的时候去向克莱尔夫妇要钱。在这一点上,也许会有人认为阿列克做的比身为丈夫的安吉好:因为他花钱帮助贫穷的德波菲尔德一家;然而这种帮助却是有代价的,而代价就是苔丝。与其认为他“雪中送炭”,倒不如说是趁人之危。这种伪善其实早已在他在苔丝16岁时追求她而送给弟弟妹妹们玩具,而苔丝怀孕回马洛特村后却没有探听她的消息就已体现出来。从阿列克追求苔丝而不得时处处讨好,而达到目的却立即抛弃可看出其实阿列克对于苔丝的爱只是占有欲而已。而安吉,显然并不了解苔丝的性格——不懂她的骄傲,让她找他的父母要钱,也说明了安吉爱上的其实只是幻想中的苔丝,就连他自己也承认了他爱的是“另一个苔丝”,一个长的与她一模一样的人。新婚夜对新娘的抛弃,跑到巴西去躲避一切并不比阿列克的始乱终弃要好多少。然而结合当时时代来看,女人遭到QJ该怪她们诱惑男人,不守妇道,并且她们将背负着“荡妇”的骂名一生;然而男人在婚前花天酒地却被认为是正常的——这样安吉的无法接受和逃避似乎也算是当时人认可的行为。但是作者之后又作了评论说如果苔丝像某些老于世故的女人一样利用她的情况获取同情的话,安吉可能会原谅她,然而她却认定了是自己“堕落”,这是自己该受到的惩罚而没有那样去争取宽恕的机会。同样,如果苔丝改变自己的判断标准的话,她也许会发现笃信基督的克莱尔夫妇其实比起“轻微的精神苦恼”更愿意去帮助那些真正陷入困境的人——然而她在这关键的时刻却让感情控制住了自己,认为自己是“被侮弄的东西”而逃走了。苔丝的出身也决定了她的悲剧。她去德伯维尔家寻求亲戚帮助是因为唯一的一匹老马死了,而酒鬼父亲却不务正业,把希望寄托在暴发户的亲戚身上;家里只要看到了阿列克给的好处,就想也不想地把女儿推向了德伯维尔家的火坑;女儿嫁给了阶级高一级的绅士却惨遭抛弃,没关系,德伯维尔家的老爷给了许多钱,就把女儿送去做妾,也不管苔丝的感受。看剧的时候打开了弹幕,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个弹幕说[苔丝好自私],然而苔丝可以说是[自私]的反面,非常无私——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换取家中经济的好转。但她这样的无私有没有好的回报呢?小说里已经告诉我们了就算苔丝这样为自己的家庭着想,父亲却总是做着白日梦,想象文物学家把自己当做活古董一样保护起来,不愁吃不愁穿——因为他可是皇家橡树爵士的后人啊;不懂事的弟弟妹妹们也只管有没有玩具,有了玩具有了钱就叫给钱的爹,而妹妹莉莎露更甚,最后甚至直接得到了姐夫安吉,虽然那是苔丝的遗愿,但是在人家执行死刑前就把手牵在一起真的好吗?苔丝的无私并没有换来家人的一句感谢,也许他们认为那是当然的——比如为了钱把女儿卖给折磨她一生的魔鬼么?如果苔丝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夫人的话,那也许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吧。苔丝的命运是由她自己决定的,想这么说然而想到她无法改变的出身却说不出口。也想说苔丝应该像某动画里的角色一样说,“错的不是我,错的是这个世界”,然而苔丝却早已认命,接受了那个世界的观念,在自己“不洁”的阴影和煎熬里度过一生。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如果安吉在五月节那天邀请苔丝跳第一支舞……

等你爱我

英语课看完电影,觉得意犹未尽,看了情节梗概依然觉得不满足,于是匆匆搜来看速速地看了,感觉两个字“悲凉“。如果第一眼,第一眼,亲爱的,第一眼我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你,而你却没有察觉到我的存在,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有人说苔丝的悲剧在于失贞,其实如果她没有先遇见安吉尔,她的人生也许就是另一副样子,说不定她会爱上阿历克,虽然他不够英俊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第二次重逢苔丝的避让并未能使理智战胜感情,安吉尔成了她的丈夫,而这个大男孩显然还没学会爱。苔丝默默的等待,直到时间、机缘使一切演变为一场悲剧。正如哈代在书中所言“也许我们渴望知道,当人类的进步到达完美的顶点时,人类的直觉更加敏锐了,把我们颠来倒去的社会机器配合得更加紧密了,在那个时候,时代的错误会不会得到改正;不过这种完美现在是无法预言的,甚至也是不可能想象出来的。我们知道的只是,在目前的事例中,就像在千百万的事例中一样,不是一个完美整体的两个部分在一个完美的时刻互相碰到了一起;而是与其相配的一半迷失了,孤零零地在世上漂泊,浑浑噩噩地等待着,一直等到先前那个时刻的到来。也就在这种糊里糊涂等待的笨拙延宕中,生出了种种焦虑、失望、恐惧、灾难,以及种种短暂的离奇的命运。”是的,如果第一眼,第一眼,亲爱的,第一眼我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你,而你却没有察觉到我的存在,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我该等待你来爱我吗?我们之间又会有怎样的波折,又会和其他的人发生怎样的故事?

宽容

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宽容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欲望的世界里,每一天都会发生许多欲望冲突、利益倾轧,在这之中就会有利益的流失与获取,对于受到伤害的人来说,受到攻击的瞬间是会有气愤不已的情绪,可这个时候如果失去了理智,往往代价会更加惨重,不如一开始冷静下来,直面问题,然后调整心情。正如书中的苔丝受到诱奸这种是个正常女人要是碰到就不会想活下去的事,别说做到宽容强奸犯,就是勇敢、平静、乐观的看待人生都是艰巨的挑战。但试想,如果苔丝能做到呢?她还会对自己的身体被人玷污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不敢于早点将自己的情况向心爱之人澄清?如果她早些将清楚,之后还会经历因丈夫的脆弱和不敢担当而孤独辛苦地在农场里工作,才又给了强奸犯可乘之机?若是远离了强奸犯,最后还会犯下杀人罪而锒铛入狱吗?当然,这是单纯地逻辑式推理,故事也只是虚构,但我们可以这样去设想,去想一下问题:“如果当初我选择原谅,后来会怎么样?”引发我们去反思自己,每一天都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可宽容别人的空间,也许我们每一天会过得放松、快乐许多。纯属个人感受,敬望指正。

哈代家的苔丝

哈代家的苔丝合上这个小说的时候,才确定苔丝不是一个植物的名字。单看小说的名字,有的译作苔丝,有的译作德伯家的苔丝,一开始真以为是作者对某种植物进行的描述,后来逐渐的了解到,这是一个受到凌辱的女子的名字,苔丝这词语本身就给人一种弱势的直觉,似乎受欺凌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然而在小说的最后,苔丝却把那个欺凌她的男人亚雷克给干掉了,毅然决然的回到她的爱人克莱尔的怀抱中,即使最后他们逃亡未遂,所感受到的幸福却是前所未有的。苔丝最后被处以死刑了,虽然作者在简短的最后一章只是那么一提,我觉得还是太过残忍,他本来在倒数第二章结束就好了,那时候,抓捕他们的人已经来了,而苔丝说,“我准备好了,走吧。”她平静的说道。读以前的小说,总是对人物们所受到的那种束缚感到费解,像红字,那种束缚多半来自当时的宗教环境吧,不过现在想想,人们又何尝自由多少呢,宗教啊法律啊社会规范啊总是由不得人们在内心的指引下生活,命运则是同谋,扼杀人们幸福生活的同谋。命运饶有兴致的对苔丝进行戏弄。她是活泼可爱的少女,一下子成了未婚先孕的少妇,孩子生下来了,孩子又死了,她不得不独自一个人为孩子做祷告,她去远方打工,她有了新的爱情,往日的羞耻给她新的婚姻带来不幸,丈夫离她远去,她不得不艰难困苦的度日,幸好,后来克莱尔回来了,思想上的这个弯为什么这么难转过来呢,难道苔丝那持久的旷世的深厚的爱,也不能让他产生宽恕之心么,幸好他回来了,可是这个回归,苔丝等的好苦啊。可以说,这是诗化小说的代表。小说也是一个载体,有些东西不得不融入到小说中,才能真切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昆德拉的小说,是为了在小说中说明某个观点;哈代的小说,则是为了在其中建立一个意象,最温柔最触动人心的意象;劳伦斯的小说,在试图在其中描述某种情感,最细微最令人恍然的情感。哈代是把苔丝当作一首诗来写的,这从文中随处可见的诗意描写中可以印证。所有的景物都强烈的带着人物的或者作者的情感,就是描写一个猪圈吧,也不会让人感到一点不雅,这就是语言方面的能力了。这让整个苔丝,或者说整个事件,都笼罩在某种诗意的氛围中,因而令人难忘。或许哈代有在乡间的宁静的童年,所以才有那种自然而然的笔触,读之,能让人心灵平静,那种超出读书这种行为本身的平静。哈代的人物除了苔丝,还有裘德,这两个人物给人印象深刻,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不是每个写作者心中都有一男一女两个典型的人物,他不停的探究这两个人物,不停的探究自己。两个人都值得尊敬,而裘德更有悲剧感,他最后潦倒不堪的死掉了,苔丝还好,真爱终于回到身边了,最后那逃亡的几日,也带着美妙的生之乐趣。命运对苔丝多么不公,哈代对苔丝却可以如此宽容啊。虽然苔丝很早就失去了贞操,可是她是一个多么贞洁的女子哟。她的爱是那么坚忍而义无反顾。她既是普普通通的,又是光彩夺目的,而她的遭遇,仿佛给她全身涂了一层釉质,她的形象终究会是不灭的。

无题

以爱之名即使是几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在以爱之名做着或违心或自私的事情。我不知道在拥有十几个孩子之后,父母是否还会对每个孩子都付之以强烈的爱。但与今天一样,父母总是希望他们的女儿找一个好丈夫,而对于苔丝的父母来说,好丈夫就是一个有钱的绅士。于是他们把苔丝送去特兰里奇,以爱之名。父母总是愿意认为孩子没有判断的能力而倾向于为他们做决定,有时他们是对的,但更多的时候世间的事情本无所谓对错,只是时间的安排,机遇的偶然罢了。在阿历克的心里,是苔丝在诱惑他,也许在他的心里他是爱着苔丝的,不然他不会在皈依了宗教之后一看到苔丝就魂不守舍,一次又一次的去找她,帮助她。虽然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占有她的美丽,用他富有的东西去换她的一生。他很清楚她的弱点,说到底她还是一个弱女子,家人的困境社会的压力,而更关键的是她内心深处的不确定,是安吉尔的杳无音讯和对自己精神的折磨。她多么需要一个精神导师或者一个给她建议的朋友啊。在这篇充满田园风情的小说里,所有的女孩都是那么天真善良,即使是面临被心爱的人带走远走高飞的诱惑,也能诚实的为其他的女孩子说好话,无论他们有多么羡慕苔丝,却始终都没有生出任何一丝的嫉妒。而与之相对的,苔丝也一直都在为她的朋友们着想,一度尝试把安吉尔让给“更值得被爱的“伊茨。看到那三个女孩子对安吉尔同时的热爱,我总是不经联想到中国的后宫,相比之下她们一边爱着同一个男人,一边还能做亲切的姐妹。至于苔丝新婚临走前让安吉尔给自己的朋友们的吻,她也是出于对她们纯洁的友爱,受着一时同情心的驱使,却不小心伤害了女孩子们,把她们久藏于心的爱又唤醒了。自然崇拜与宗教欧美文学中有时候会出现很多的宗教情节,就算不能说是晦涩难懂也至少无法真心领会,虽然《德伯家的苔丝》中也有许多关于圣经中的引用和对不同宗教流派的描写很是难以理解,但是作者对苔丝信仰的描写却是入木三分。作者热情的歌颂着乡村里的男男女女,极力渲染勤劳朴实的生活态度,以安吉尔的视角将城市生活和农场生活做比较,以他超越阶级的眼光来看到贤惠的女子与愚钝的女子的区别。我向来都善于跳过小说中一切与情节走向不相关的“杂写”,用我的火眼金睛识别出那些大段“无聊”的环境描写并愉快的跳过他们。但这次面对哈代这种在田园生活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作家,面对他那动辄几页纸的景物描写的开场,我又不舍得跳过了。我终于明白小说不是戏剧,它的精髓绝不只是情节。苔丝对自然的崇拜浓浓的体现在她的心理活动中,乡村生活的美好甚至都感染了我,苔丝与所有女孩子们的天真善良都是小说中最美好的东西,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悲剧就是将最美好的东西毁了给人看,所以小说最后苔丝与安吉尔两个美好的逃亡时光后来便紧跟着苔丝的毁灭。时代的悲哀还记得高中时候有一次的作文题是以“你就是你所处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高中时代已经过去,也不曾再有人限制我的文章字数,但是这句话潜移默化的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整个时代对所处当时的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很少有人能跳出时代局限的原因吧。就像所谓上善若水,整个时代的影响就如那水一般润物无声,虽此影响不知能不能称为润。既然跳出时代局限的人很少,那他们是先哲?不,他们常常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人,不为世人理解,甚至被世人唾弃、遗忘。很多人讨厌安吉尔,认为他是迂腐的知识分子,说他与阿历克一样只是为了对苔丝肉体的占有,其实他只不过是跳不出时代的局限罢了,他只是以时人的思想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任由苔丝在他心目中那种光辉的女神形象土崩瓦解。否则他又怎会在生死折磨之后跳出原本的思维固式之后重新认识到自己对苔丝的爱。苔丝的一段自我反思很有意思,若她生活在一个无人的荒岛上,或是生下来就是一个没有结婚而有孩子的母亲,那她是不是就不会为此而烦恼了?这样的烦恼是必要还是不必要?

The Daughter of Natur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one of Hardy’s finest novels . From the novel we can get to know the story of Tess, the daughter of nature. In the Victorian period, a poor farmer, Tess’ father send Tess to a so-called relative’s home, who is pretty rich. Alec D’Urberville is delighted to meet his beautiful cousin, and he seduces her with strawberries and roses. After that, Tess is pregnant and gives birth to a baby, who dies soon. Then Tess begins to work as a milkmaid, and she meets her true love, Angel Clare. However, Tess is deserted by Angel because her relation with Alec. Meeting Alec again, Tess kills him. Tess and Angel spend one night of happiness together before she is arrested.While I was reading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 was really impressed by the beautiful and original natural environment. As with all Hardy’s great novels, Tess reflects his love of the Wessex countryside and he describes its geography and people clearly and faithfully. And in my opinion, Tess is just like the beautiful and original environment, she is so pretty and honest, she is the daughter of nature.In the novel, there are many words or sentences that describe the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example, “This fertile and sheltered tract of country, in which the fields are never brown and the springs never dry, is bounded on the south by the bold chalk ridge that embraces the prominences of Hambledon Hill, Bulbarrow, Nettlecombe-Tout, Dogbury, High Stoy, and Bubb Down……Behind him the hills are open, the sun blazes down upon fields so large as to give an unenclosed character to the landscape, the lanes are white, the hedges low and plashed, the atmosphere colorless.” How fantastic the scenery is! When I’m reading the words, I don’t think they are merely words, on the contrary, it seems that I’m appreciating a wonderful painting, an excellent artwork, as if I was in the fields, by the springs and had breathed the clean and fresh air. Just like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ess is as pure as the nature, as clean and honest as the nature. She grows up in such a unsophisticated environment, the air she breathes is so fresh, the water she drinks is so clean, the people she lives with are so honest……everything around her brave and honest. Although she was seduced by a so-called gentleman—Alec, and from then on, her life totally changed from this loss of innocence. People looked down on her and respected her no more, she didn’t lose the faith of life. She worked harder than before, she enjoyed the beautiful nature around her, and finally she found her real lover. Although in the end Tess was put to death, I really appreciate her courage to chase love and life. This is her valuable natural instinct. Just as what Clare said, “What a fresh and virginal daughter of Nature that milkmaid is!” Yes, Tess is the daughter of nature. From her, we find the kindness and honesty of human beings, which are just what we need today.Tess, the fresh and virginal daughter of Nature with the beautiful natural environment will live in my mind forever.

苔丝的悲剧

其实,看到这本书纯属偶然,在图书馆转了半天,没有借到我想要的书,就只能随手拿了一本。看完这本书就一个感受:人生很重要,每一步都不能走错,任何重要的走错的一步都有可能毁掉我们的一生。就像苔丝,她本可以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单就因为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毁掉了她的一生,让他最后沦落为囚犯,并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实在是可悲,可叹!

《德伯家的苔丝》之苔丝的人物悲剧性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在思想与艺术上都代表了哈代小说的最高成就。作品在1891年出版后,遭到保守势力的攻击,他们斥责哈代是想借这本书掀起推翻一切神圣道德的风潮。因为哈代以“一个纯洁的女人”为副题,而这个纯洁的女人竟然是一个失身的杀了人的女人。一个失贞的、杀了人的女子会是纯洁的吗?她的失贞与犯罪又是如何造成的呢?纯洁、年轻而又美丽的女主人公苔丝的一生事短暂而悲剧的。为帮助家庭摆脱困境,苔丝在父亲的鼓动下去与冒牌资本家、暴发户亚雷.德伯家攀亲,不想却被德伯家少爷亚雷诱奸并怀孕。苔丝作为受害者却不得不忍受被人唾弃的悲哀命运,只身一人去远离家乡的一个农场当挤奶工,在哪里她结识了牧师之子安琪.克莱,两人因相爱而结合。新婚之夜,苔丝怀着对丈夫的忠诚和爱,坦诚了自己的过去,但是克莱愤然离去。备受煎熬的苔丝回家后却又被赶出,走投无路的她只得与亚雷同居。而去了巴西的克莱在那里受尽苦难,他后悔当初对苔丝的无情与狭隘,于是期望与苔丝破镜重圆。苔丝在最后杀死了破坏了她名节的亚雷。在逃亡中,苔丝与克莱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随后走上断头台。悲剧的主角是苔丝,但亚雷与克莱以不同的方式助演了这场人间悲剧。亚雷是一个纨绔子弟,在初次见面后就为苔丝的丽质索吸引,不就就骗取了她的贞操。苔丝本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但是在陈腐的伦理观念下她却成了众人谴责的对象。17岁的苔丝是多么可怜与无助!但是她还是背负着封建枷锁,勇敢而顽强地继续活下去。克莱,被苔丝视若天神,尽管是个思想自由地青年,尽管自己也有过荒唐放荡的经历,可是却不肯原谅苔丝的失身。他表面温文尔雅,骨子里确是个习俗和传统的奴隶。在对苔丝表示了失望、遗憾和鄙视之后,他抛开苔丝,只身去了南美。这对苔丝是怎么样一种打击!如果说亚雷摧残了苔丝的肉体,那么克莱则深深折磨着苔丝的内心;如果说亚雷把苔丝送上了堕落之路,那么克莱则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毁灭之境。苔丝原来是个勇敢坚强的人,可是克莱的离开,让她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几乎完全成为泡影。冷酷而严峻的现实,逼迫精神上已经死去的苔丝,放弃了所有的幻想,自暴自弃,一步步走向死亡。那么谁是苔丝悲剧的真正元凶呢?是亚雷吗?他用甜言蜜语骗取了苔丝的贞洁,又凭借其财富迫使苔丝与他同居。但亚雷也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他亦有其迷人之处。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爱苔丝,但他始终没有抛弃苔丝,而是苔丝主动离开他。苔丝对他的惩罚是应当的,但是他罪不至死,苔丝的惩罚显然过当。是克莱吗?克莱举止文雅,气质浪漫,知识丰富,品德高尚。他和苔丝本可以幸福,但是这个具有开明思想的青年,却不愿意原谅苔丝的不幸,闹的他自己痛苦万分,也让苔丝的精神濒临崩溃。可以说,克莱给苔丝的打击不亚于亚雷。我们不需要谴责克莱,我们应该谴责克莱所代表的虚伪的社会传统道德观念,它才是苔丝悲剧的真正元凶。

谁是谁的牺牲品?

大学毕业论文就是写的tess,题目叫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完全迎合论文要求的不着边际的文学分析.tess是我很喜欢的人物,她的命运,她的追求,她的勇敢.假如她顺从自己的命运,会不会过得比较幸福呢?可是,没有自己爱的人,会幸福吗?

超人死了

大学期间好几次想读这本书,但是无法在浮躁中静下来。真正激起兴趣的是在木老的《文学回忆录》中对这本书评价甚高,不然,这本书只会是我计划看的众多名著的一本。我文笔不好,思想贫乏,无奈内心不安于这般无趣 的一生,老想留下点什么证明自己来过,所以这般来这里献丑写写感想。我想,我们如果把看完苔丝这本书后重心放在谁爱苔丝多一点,谁可恨多一点,九泉之下的哈代一定气得从墓中爬出来呐喊了。装逼得装得像一点啊,打着爱情小说的名号可不一定就是为了写爱情啊。按照狗血的套路,一对不争气的父母,众多天真无知的弟弟妹妹,沉重的家庭负担,作为故事的主人公苔丝理应是有着杉菜的倔强,对权贵的不屈赢得了白马王子的垂青。谁说不是呢?苔丝作为一个乡下姑娘却有着脱俗的气质,引得白马黑马王子一一上前示爱。可惜,谁家女主角会被玷污的,有损大家心中的白莲花,实在可恶。再来,以为的真命天子,得知妻子失贞后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嫌弃,说好的不离不弃呢?女主光环荡然无存啊。还有一个bug,苔丝的朋友们,得知苔丝与他们的共同意中人分开后第一想法竟然不是落井下石,还想方设法的帮助他们和好,这和郭敬明大大起家的撕逼套路不符合啊。哎,那是,人家根本不在写言情,虽然某情节看来是可以按套路推出来的,但是,这个套路吧也是一种手段而已。其实,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的内心某种想法升起,你说这时候女权主义者是不是要跳起来了?怎么苔丝失贞就要被嫌弃,安琪就活该被原谅,而且二者还一副了然的样子,一个自命清高的嫌弃跟自己半斤八两的妻子,怎么说人家还是被迫的。哎,关于男尊女卑的话题,不是说不可以说说,但是,确实拿在哈代眼中还是俗套的。连我都觉得如果《苔丝》只是想传达男女的不平等确实是没啥意思。你说类于《杀死一只知更鸟》表达种族的歧视问题,这些人尽皆知的 问题你硬是要写一本厚厚的书来让大家迷糊未免显得不厚道吧!所以,书里除了我们这些粗人看出来的这些表面问题应该是有一张王牌留给《皇帝的新衣》里面的小孩子的。看到德克维尔对苔丝穷追猛打的,而安琪又迟迟未归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结局几乎是可以看得到的,按照伟大的套路原则,苔丝最后一定是坚持不住的啊!只有她一个还好,一个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但是,人家身后可是一家啊。为了一家牺牲自己,这个套路可不能丢吧。我当时想,苔丝最后一定任由自己堕落吧!我想起的是芥川的《罗生门》,既然这个世道人人皆恶,我凭什么为了保存自己的善而凄凉死去。在恶面前,我的恶也不过是一种求生本能。于是乎,苔丝的为家人堕落自我并没有显得不妥。然而的然而,我怎么在书里读到了一种《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味道呢!什么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味道,额·····装逼的时刻又到了,其实吧,我只读了这本书一遍,因为这本书实在厚的可以。你问我读懂了没?我嘛,肯定不能说读懂了,但是吧,我还是要说我有那么点意思。感觉就是,读完后整整一个多月(那本书也看了一个多月才看完的)感觉自己升天了,看人不是人。有种世人皆浮云,唯我是中心的感觉。约翰·克里斯多夫,要我的粗俗见解就是类似于尼采的《查某这样说》(原书名逼格很高的,但本文装逼处超支了,只能躲躲,我不想英年早逝啊!不知道真书名洗洗睡吧。百万光速逃跑中·····废话太多了)表达的意思:“上帝死了,超人出世。”所谓的超人就是如克里斯多夫及苔丝之流吧。(怎么听着像贬义,囧)我眼中 的超人应是类似于黑暗时代的救世主,不是耶稣那般以死后的世界规劝世人从善,而是一种原始的,对一种精神的向往,那是种什么精神?我说不准,类似于你明知道你这样做没有任何利益可图,但是你觉得那是一种世人达到便会获得精神的永生的道路。你周围的人要不就是唯利是图的小人,要不就是放荡不羁的损友,或是落井下石的小人,他们取笑你的落魄,鄙视你的高尚,永远追随着肉体的欢愉,精神层面的东西空空如也。即便如此, 你依然可以在风言风语中坚持自己的向往。你做到忽视小人之言,直达内心的信仰。少数未完全败坏的人可以发现超人的光,并且情不自禁的追随而去,惺惺相惜呗。要说苔丝肯定是无法跟克里斯多夫比的,毕竟阶级不同,接触的世界不一样。克里斯多夫出生在音乐世家,在追求艺术的路上又是最容易找到真理的落脚点的,相比之下苔丝出生在一个毫无文化水平的乡村,能有这般醒悟不得不说是奇迹。要说层次,苔丝是差克里斯多夫一大截,但是若是算上背景,苔丝是自学成“超人”啊!这里又引出了一个问题了。苔丝的生活背景,随处都只是毫无精神层面可言的乡下人,乡下人当然也不是一棒子打死的,说起来,他们身上的那股淳朴劲是所谓的有钱人,城里人学不来的,毕竟超人是稀有品,大部分有条件培养精神的人都纸醉金迷,声色犬马去了(贴近一点的例子,你天天被手机电脑,烟酒,美女围着,你还有心思去思考精神永生?你不是精神病就一定是精神病,反正宝宝是做不到了)。但是,也确实,怎么说,头发长,见识短的味道吧,要在乡村出一个超人,确实有点罕有,毕竟没有条件。要说苔丝的父亲是个没什么能力的酒鬼,虽然知道自己是德克维尔家族的后裔后表现出了那么一点贵族的骨气,但是,老是让人觉得有种堂吉诃德的味道。(唐吉可德的味道是什么,我的定义就是中二病犯了)苔丝的母亲还是有点节气的,虽然前期有点典型韩剧女主之妈想用女儿套金龟婿,但是后期不论对那个女儿悲剧的罪魁祸首还是有钱家的女婿都显得大快人心是不是。但是,总体而言,二者确实都没有给予苔丝拥有那般纯洁,坚毅灵魂的可能性啊。其实,上一段我唠唠叨叨了这么久只是想问到底有没有 真正的“凤凰男”‘“凤凰女”,穷人家倾其所有培养出来一个传说中的社会精英就真的可以飞上枝头变凤凰吗?还是说只是一个披着凤毛的麻雀?其实,哈代在书里插了一句,原句肯定写不下来了,大意是:“一个人不会因为阶级问题而在精神层面显出弱势。”我想是对的,即便接受知识的条件,时间不同,但是本质上我们是平等的。你是一块璞玉就会有被雕刻成宝的可能性,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你若只是一块破石头,不管放你在珍宝堆中熏陶多久都没有用。好吧,废话写了这么多该封笔了。其实吧,苔丝一文不要纠结安琪好还是冒牌德克维尔好了,因为他两都只是为了衬托苔丝的纯洁女神形象写出来的配角而已。我佩服哈代在于,我当时预想的结局要么苔丝堕落了,讽刺那个社会对某女性的摧残。要么跟安琪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一种典型的童话式结局咯。事实证明我永远成为不了哈代,苔丝死了,死的那么完美。我只能拍手叫好,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还没出现配得上她的人啊。她把玷污她的德克维尔杀了后再自杀就真是绝妙了(事实上她是被行刑的,泪)。仿佛她在这本书里获得了永生,所有的污浊黑暗都与她无关。什么爱情,流言,堕落都是浮云,我是超人,我只想要自己精神的永生······

苔丝

《苔丝》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位勇敢纯真善良的女人,但同时又很软弱,也正是这种软弱导致了她的悲剧。苔丝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更是整个社会。女性没有收到其该有的尊重,真正的正义不能够得到伸张,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用真实的笔触表达的她对苔丝的同情以及她对苔丝悲惨命运的无能为力。然而,苔丝只是那个社会千千万万女性的一个缩影,弱势群体应当得到的保护,在无助时父母应当担起的责任,以及受害者应该得到的帮助和同情,都是那个黑暗的社会所缺乏的。在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正是那一切注定了苔丝的悲剧无可避免。尽管苔丝已失去贞洁,甚至杀了人,她仍然是一个应该受到更多的人的尊重的最纯洁的女人。

心情失落的时候,想到苔丝的苦难,是最亲切的慰藉

还记得小说里描写的男二号德伯信教的情节么?那是所有的情节里最失真的闹剧了。滑稽又荒谬。让人不禁猜测这是不是哈代对当时风行的中产阶级信教者虚伪面孔的愤怒揭露和嘲讽。他口口声声说是被克莱牧师普度众生的精神感化了,皈依了,现在要做正直虔诚的信徒了。对于他这种不管是真还是假的改变,苔丝的反应也很合乎情理:她很愤怒。“你作完了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去享乐;天下的便宜都叫你占了去了。真不害羞!我不信你,我见了你就有气!”伤害了苔丝现在又挂出另一张面孔,说自己改头换面了,谁信呢,这是对苔丝心理上更大的伤害,苔丝更宁愿相信他一直是那么丑恶龌龊的模样,一直不原谅,也不要妄想被原谅。 突然觉得苔丝最后的苦笑好唯美。那是痛彻心扉的绝望,对命运捉弄的无比失望。一往情深的终究要清醒或者毁灭。很多人说哈代是异教徒,他是对基督教抱有深深质疑的。最后苔丝的形象让我相信这个猜测也许是对的。苔丝最后义无反顾的走向毁灭,是对基督教极大的嘲弄和挑衅,她要抗争,用生命来报复原来的信仰和所依从的道德。道德的枷锁让她受尽苦难。,结局还是令人伤感,她用生命发出了觉醒的呐喊,做了法律和规则的殉葬品。

女人一个错也不能犯

看着苔丝一步步步入深渊,就突然想起海岩在《玉观音》里写的这句话来了。女人一个错也不能犯。错一步,步步错。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很郁闷,就是那种很想为当事人喊冤说“不是这样的!不应该是这样的!”却又不得不接受事实的摆布而产生的那种憋屈的心理。命运对她太苛刻,上帝对她太残酷。亚力克固然可恶,可是就算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克莱尔也让我恨得咬牙切齿。他确实是爱苔丝的,可是他的爱太轻了,如此之轻,苔丝还是承受不起。固然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有它运行的固定法则,可是当苔丝宽容了克莱尔的厮混后克莱尔却一分一秒也没有犹豫地就直接判了苔丝死刑,而且那么久都没有醒悟过来,让人实在不能够觉得他好。苔丝就算是一辈子单身下去在牛奶场挤牛奶也可以平静地过活,可是他出现了。他自负地要给苔丝最好,然后又毫不留情的将苔丝投入痛苦的深渊。他是多么自私地活着!苔丝死后,他怎么做才能救赎自己狭隘的灵魂?一个女人,为了家庭,有勇气走出去;为了孩子,有勇气站在上帝的对立面;为了爱人,有勇气杀人;苔丝这样伟大的人。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渺小,在克莱尔面前,她觉得他终有一天会鄙视她,会抛弃她,她一直这样小心翼翼而又无所保留地爱着他。这女人多么可怜。她的认识一点也不必克莱尔浅薄。本来切身的生活经验加上克莱尔教她的书本知识使苔丝的认识一直是清晰且凌厉的。为什么坏人依旧能够得到太阳的照耀?为什么我要知道我只是在重复历史上的另一个人?这女人在经历了苦难后有一种忧郁的美感。而克莱尔只看到了他如女神般天真的外貌就爱上了她。果然童话里的王子之所以对公主一见钟情都是因为她的美貌。苔丝的纯洁是打心眼儿里出来的。包括她分析的所有人生问题,苔丝都是在以一种天真善良正直温柔的眼光在看待。可是看看这个可爱的女人,是怎么被男人毁掉的?我愿苔丝的死亡刺透了所有欠她的人。

冬日梅开

2014年3月23日,我坐在公教2409教室,静静地翻阅那本《德伯家的苔丝》。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当倦意袭来,无须勉强,轻轻合上书本,闭眼入眠。没过多久,便已睡醒。随手支起挂着睡意的脸,看着窗外,安静的教室里没有一点声响,突然感觉好心静,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涌来。三年多了,这种感觉,再一次温暖我。记得三年前的那些日子里,一个人安静地看书,轻轻地走,随手轻抚树上的叶子,停下脚步凝视路边的流浪猫,听风吹过,很是温暖,仿若阳光嵌入了风声。那些日子怀有的希望,在冬日的严寒里,消失殆尽。冬去春来。寒意仍在。而这份寒意仿佛也一直笼罩着苔丝,未曾散去。被骗失身之后的她,回到家乡。各种碎语,飞旋在耳畔,嗡嗡作响,不肯离去。白天是黑夜,而黑夜里“黑暗”未去。白日里,阳光普照,花开蝶飞,近在咫尺的美丽却有无限的距离,触摸不及。而在黑夜来袭的时候,她的脸上的忧伤才慢慢地少了一分。迈着脚步,走出家门,月光闪烁也好,风雨飘摇也罢,对她而言,都比白日多了一丝温暖。耳畔仿佛恢复了宁静,心中却无法尘埃尽除。然而,希望——这个所有生命都追求的精灵,从来都不会远去。对于苔丝也一样。失贞、丧子、新婚之际丈夫弃她而去,她或去教堂听唱圣歌,或离开家庭到佛卢姆河畔奶牛场上做一个挤奶工人,或忍受苦痛、辛勤劳作等丈夫归来。悲痛之情虽然时常来袭,但希望之光也从未熄灭。正如书中所述:“在她的身上,有某种精神就像树枝的汁水一样,自动地涌出来。那就是还没有耗尽的青春活力,在受到短暂的压制之后又重新高涨起来,给青春带来了希望,也唤醒了不可压制的追求快乐的本能”。苔丝,在苦难中坚强成长,仿若风雪中盛开的梅花,散发着一股迷人的清香。合上书本,走出教学楼,发现楼前的迎春花在夕阳中绽放。忽然想起,前几日和海淀培智学校的孩子们在校园一起徒步时,一个女孩欣然跑去闻迎春花,又跑到我面前说花香的情景。我知道,希望的精灵又在我面前欢欣起舞了。

苔丝的烂苹果

我拿着我的烂苹果 不知所措酗酒的爸爸呀 挎着他的空篮子天真的母亲哼着她温柔的歌她还做着呀不醒的梦平静时光里求婚的恋人遥远地方的可爱孩子宽敞明亮的家和有权势的亲戚可怜的我啊 埋葬鲜血淋漓的老马那花朵环绕的庄园是上天惩罚罪孽深重的我的地狱吗弟弟,我的亚伯,我看到烂苹果上的虫子了呢杜伯维尔,杜伯维尔,停下你的马车好吗那深埋地下英雄的先祖们的庇佑在哪里呢深夜赶路的人们 蜜罐在流血漫长的舞会狂欢堵不住唠叨的嘴疯疯癫癫的话一直在飘荡看!我跳上了魔鬼的马车睡吧睡吧,独在异乡的少女睡吧睡吧,你是我的听见了听见了魔鬼的面具在风中撕裂听见了听见了不知羞耻的天使在嗤笑着窥视那脆弱干燥的树枝在我的身下 咯吱咯吱黑夜和寂静笼罩的狩猎林安详的鸟儿温柔的做着那一夜的最后一个梦我一心信仰庇护人间的上帝在哪儿呢或许,他正在说话或许,他正在消遣或许,他正在路上旅行或许是正在睡得无法唤醒孱弱的哀愁,我消失的孩子上帝无能为力的洗礼 我来帮你你在教堂墓地的角落里,你在又小又冷的泥土里你是我耻辱上的欢欣世界给与我的,全部给予你我在山岗上俯瞰过的山谷啊我也曾对你唱起赞美的歌哦,你这太阳 哦,你这月亮哦,你们这些晨辰你们这些地上的青绿啊你们这些天上的飞鸟啊野兽和牲畜啊...... ...... ......你把毒药埋在糖水里 喂我喝下去毒发之前我虔诚的感谢这一刻的甜蜜苹果知道魔鬼的迷恋是温情而龌龊的沼泽天使端来的拯救却是琥珀色的毒酒时光流转,由平淡到絢烂我在朦胧的曦光中 以为爱情她不食人间烟火人生是孤独的走在悬空的钢丝上我进进退退 摇摇欲坠我心爱的男人剪去他的翅膀乘船去往西方曾经至死不渝的迷恋甚至比不过萍水相逢的忠贞翻山越岭遇到的农场主他的心是打开一厘米的门缝南美洲的草原上有我未实现的梦我还没得到你的奖励却要为你的罪孽背负救赎啊 我的安琪 爸爸他停止了呼吸而你在哪里我在绝望之中犯了糊涂以为这你不爱的生命可以无所谓的堕落如果是 如果是在又冷又黑的深夜看到了撒旦他被鲜血染红的双眸你会不会和我一样的以为那是希望的曙光你曾说如果在这世界看到了血腥和杀戮就在你的怀里闭上眼睛可是闭上眼睛的我只看到了无边的黑暗我字句带血的哀求你从来不听你决绝远离的步伐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魔鬼蹲下舔舐我的脚趾天真的我啊竟相信了他是我的奴隶让我感谢你呀 赠给我腐烂的欢喜天使睡在云端夜幕笼罩大地一切如此美丽上帝微笑 俯瞰尘世多么静谧啊 上帝感叹刻着他头像的十字插在心口安琪 安琪 给我勇气让我一下一下用力把十字敲进他的胸膛里为了获得你的宽容我把爱你的自己作为祭品而你回心转意的时候我却只能抱着爱情的尸体我爱你的方式就像鱼儿躲在水里抬头仰慕你飞翔的样子偷偷亲吻你落在水中的影子然后彻夜在心中想念你碧色的眸子仅此而已就足够我快乐一辈子深秋的祭坛在千年之前一样血迹斑斑乘风而来的雾气趁着夜色亲吻我的嘴唇比任何一个男人都要温存多么庄严 多么隔绝人世苔丝 苔丝铡刀已经落下谁还在山岗上叫我呢

诗一样的女子

《苔丝》是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所有小说与诗作中最为代表性的著作。苔丝更是哈代塑造所有女性的最为集中的表现,是文学画廊中最迷人的女性。苔丝是一个诗一样美丽清新的女孩儿,超尘脱俗,这通过两个男主人公(克莱尔和亚雷克)反衬出来。她是美的化身,这是大自然的赋予,然而又被社会习俗所毁灭。悲剧的一生,是时代的悲哀,是女性的悲哀。然而,她是勇敢的,诚挚的,她不向命运低头,不去在宗教神灵中解脱自己,她虔诚的信仰爱情。在这种顽强的生命下,同时代的男性是多么的卑微!苔丝是诗一般的女子,是玫瑰色温柔的抒情诗,更是坚强勇敢的,永垂不朽的史诗!

苔丝的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 【英】哈代著 张谷若译假如本书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经典释读文本或被当成言情小说来阅读的话,我想我不会有太大的惊讶,像安玑那样因苔丝失身而惩罚她、厌恶她,像村民们那样歧视苔丝,无一不是女性主义批判的绝佳范本;而那些靠弱智牌马达驱动的言情小说般的拖沓的语言、俗套的情节,在苔丝在婚前婚后想对安玑讲明她身世那节表露无遗——那时的他们哪怕再坚决一点、再有智慧一点也不会有接下去的故事发生——然而哈代的小说终究比高级言情小说和女性主义批判范本要强,我想就在于两点。一是政治粉刺。哈代先生更像是一个报纸社论的特约评论员,总是冷不防地跳出来议论一番,对感兴趣的东西针砭粉刺。像说安玑父母那种基督教徒,一般的苦难无法得到他们垂青,但大奸大恶大是大非的罪恶却能激荡起他们的同情心;又说什么做父母的不告诉子女人世间的险恶,不管是出于保护他们还是什么的原因,都是不称职的。那样的议论,处处可见,如此尖刻的评论也实在非看尽尘缘的老学究莫能办到。再者,苔丝这个惨剧本来就是对政治的粉刺。亚雷·德伯这个坏蛋,他不但玷污了苔丝,还虚伪地入教以为可以掩饰其罪过,免于世间和永生的罪责,还为其再次犯罪披上一层羊皮。还口口声声说苔丝的存在就是引诱她,要她发誓不要用她的美貌来诱惑他云云。这样的人,何曾不是哈代先生对教会、对所谓上流社会一种尖刻的粉刺?莫怪乎这样的书要被禁了。至于安玑,也是哈代粉刺的对象,不仅生性软弱不敢面对真实,当两人面临危难时,还说若苔丝不在他身边,他就会依靠想象把她想得稍微好一些,那简直是小孩不是男人的表现;而且,还因为他对人对己双重标准,抛弃了苔丝,间接成了这个悲剧的帮凶。二是人物的复杂性。苔丝从来都不是个性刚强的主儿,别看她从小就操持家业,数次拒绝亚雷·德伯的诱惑,但她的内心根本不像外表那样刚强。她只是一个需要保护、需要被人爱的人,所以她无条件地顺从自己喜欢的人,无条件地听那个人的话,即使被他们抛弃责备、被他们当奴隶使唤,她也觉得值得。她没有独立的思想与意志,她需要安玑这个让她每天活下去的寄托,她就好像一个傀儡虫一样依附在上面,只会木木地听话。难怪李逍遥找来36个傀儡虫就救活了林月如了。但她却遗传了德伯家好冲动的传统,被激怒就奋而杀人。同时,她只懂得激化矛盾,不懂得避祸,既曾被亚雷伤害,就应处处躲开他,可每次见着他都要说上许久,呆在一块?忍到最后无法再忍,就呼哧一声杀死了他?就此而言,苔丝和《茶花女》里的玛格丽特乃至《里斯本之夜》里的海伦比起来,截然不同。苔丝是外强中干,后两者却如蒲苇,虽柔却韧。虽说不同的类型无关优劣,但却注定了其命运。苔丝更像是戏剧里那完美的木偶,虽然完美的体现了一个完人是如何被毁的,但却缺少独立生存的能力。还记得苔丝在绝望中写给安玑的信么?里面不仅长篇幅地历数了苔丝对丈夫的爱,还宣称没了他就活不下去了,哪怕死在他身边也可。也许就是如此,两人在逃亡时就如俩小孩,根本没有抵抗的能力;而玛格丽特乃至海伦,却总有一种强韧的信念,自己活在人间,为更好地活策划道路。就好像Bible说的那样,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书)值得记住。就因为这样的性格悲剧,加上这个社会风气(有害人的人、有逼人至死的人),故而必然导致悲剧的诞生,就连埃斯库罗斯也不忍心叫出歌队来唱述这个悲惨的故事。《德伯家的苔丝》 【英】哈代著 张谷若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8月二版二印评分:7.5 (以下为子项)轻逸:1迅速:1确切:2易见:2繁复:1.5http://pires043.blogbus.com/logs/51431037.htmlhttp://zhivago.spaces.live.com/blog/cns!6107926D4CB3C458!339.entry

经典时代的经典纯洁

第一次看苔丝的时候,屋外的大风雷雨让我永恒的记住了石阵中的那一缕清晨阳光。也许,纯洁的灵魂和肉体无关,永远纯洁;深刻的思想与学识无关,至死深刻。刻。

这其实就是一篇吐槽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几篇读后感。看完读后感的我对书中主角的印象分别是集所有美好于一身却没有善终的苔丝,所有悲伤与罪恶的缔造者的德伯,和追求爱情却几经迷茫的安琪。带着这些印象,我翻开了这本书。读完后我只想说,一定是我打开的方式不对。关于德伯,他对苔丝是真心的喜欢。或许是追求的方法有错,对苔丝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但后来也在尽全力去弥补。从始至终都在全心的追求苔丝,却最终死于苔丝——他最爱的女人手中。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呢?关于安琪,于其说他爱苔丝倒不如说他爱着自己幻想出来的苔丝。安琪对苔丝的爱是建立在纯洁美好的前提上的,一旦这个前提被破坏,那这份爱情也将面临瓦解。安琪无法原谅苔丝无心犯下的错,即使安琪自己也曾犯下过同样的错。或许是那个时代对女人的不公,但无疑安琪对苔丝是残忍的,安琪爱自己胜过爱苔丝。关于苔丝,她的美好于无辜我承认。在最天真无知的年纪遇到浪荡的德伯从而失身,随后遭人议论。这是德伯的错,是时代的错。可是论对苔丝的伤害,安琪无疑伤的更深。在苔丝经过纠结与痛苦后把自己完全交给安琪时,等待她的只是被抛弃的结果。安琪在成为苔丝的救赎后又成为了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苔丝把一切的过错都归结于德伯,最终杀死德伯只为与安琪私奔。苔丝对安琪的忠贞与自我牺牲让我震惊,但德伯就真的错到死不足惜么?最让我无力吐槽的是这本书的结局。安琪与苔丝的爱情相信能震惊到每一位读者,这样一份感情怎么可能轻易被替代!最终安琪遵循苔丝的遗嘱与苔丝的妹妹——他的小姨子在一起了。难道前面的那么多章都是闹着玩么?这不就更说明了安琪爱的并不是她苔丝本人,只是他幻想出来的完美姑娘么!好吧如果抛开这些来看的话,暴露出来的无疑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的不公。男人放荡还有悔改的机会,女人失身就没有了幸福的权利。何其不公。

很喜欢这翻译版本

每隔几年就看一遍,和《堂吉诃德》一样。每次感觉略有不同。第一次接触是在广播里的电影剪辑,“让她再睡一会儿”,于是,决定看下。尘埃封禁的图书馆书架,书的霉味,静静的看完,脑袋空白一个下午。看过很多翻译版本,最喜欢张谷若这版。

宿命

老实说我不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他写的不好,是因为他写的太好了,我越读越气愤.我觉得苔丝爱错了人.那个男人不值得他爱.哈哈,这也许就是宿命论,一切都是注定的.哈代说苔丝是最纯洁的女人,却把她写的那麽惨.苔丝那麽单纯,纯洁,告诉克莱尔自己的悲惨经历,却成为他离开的理由.虽然最后他又回到了苔丝身边,却让苔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本书充满了宿命,苔丝是个苦命的女人.冥冥中注定的..


 德伯家的苔丝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