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采风录(外一种)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日期:1986
ISBN:SH11285-85
作者:储安平
页数:295页

作者简介

外一种为:《英人·法人·中国人》


 英国采风录(外一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观察丛书”是套装帧一致的32开小书,白色封面的四周环绕着橄榄枝叶,印上“观察丛书XX、书名、作者名、上海观察社发行”的字样,手边这一本是丛书的第16种《英国采风录》,储安平著,(民国)三十七年十二月初版。50多年了,书页已经变黄发脆,但书仍然洁净挺括,就象作者的性格一样。  储安平在序中开宗明义,揭橥本书所欲回答的两个问题:“第一、中英两国人民的性格,他们做人做事的精神,究竟有无相同相似之处?第二、多年以来,英国为一强国而中国为一弱国,一强一弱的道理究竟何在?”如果说,前一个问题多半具有文化比较上的意义,体现了一个学者的理性背景,后一个问题则出自一个变动中的弱势族群对于自强和自尊的渴盼,是几乎每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容回避的内心诘问。缺少前者,储安平就不会在逗留期间,对英国作出透析的观察;没有后者,他也不会在从长沙失守到桂林失陷几个月的颠沛流离中,在“混乱、困顿、几乎无所依归的生活中”,动笔写出这本十几万字的书来。  本书的第一句话:“英国的社会象座金字塔,立在这个塔顶上的就是国王。”所以全书的章节就从王和后讲起,续述国会(上院、下院)、内阁及首相、贵族及贵族社会、大宪章与自由主义,接着谈英国的种族和外族入侵遗留之影响,英人的性格和风度,气候的雾、雨和潮湿,一直讲到乡村生活以及女子、婚姻和家庭,全书结构恰似一金字塔,算是从上至下把资本主义和君主立宪的老巢翻出来,在大洋此岸梳理了一遍。写完《英国采风录》,他意犹未尽,又花费数旬之力,撰写了一篇长达三万多字的跋,谈他自己对前言里所述两个问题的感受,结果这篇跋由于过长,不得不和另外几篇文章合成一本名曰《英人、法人、中国人》的书。  书的内容无须一一介绍了。至于它在当时和后来产生的社会效果究竟如何,也不用我来饶舌。我这本书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藏书,但有趣的是,从它入库到被清理出库、流落地摊,竟然从未被人借阅过,借书卡空白而干净,难怪书品如此完整。不过,这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自然是研讨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高级学府,怎么会“以英为师”呢?可以说,储安平先生着意向内战和动荡中的祖国推荐的英式自由主义道路,和这本书一样,随着内战硝烟的散去而烟消云散,几乎从刚被提起的那一刻就被封存入库。直到37年后,被一位名叫钟叔河的出版家重新找出来。  钟叔河先生在1986年岳麓书社版《英国采风录》的出版说明中说:“历史在前进,世界在变化,今天英国的现实,已与作者在四十多年前所介绍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当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把英国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理想化’了,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想,今天我们应当理解的是钟先生写这段话的环境,那毕竟是在1957年之后中国大陆出版的储安平的第一部著作。其实细读书中的文字,作者虽然从制度和性格上推崇英国,但并没有把它们理想化,作为“观察”家,他的审视心态可以说是超常冷静的。  也许放在今天,正是可以重新审视这本书价值的时候,然而,国门开启到半推半就时,吹进来的那些风,往往应了徐志摩的那句诗:“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老牌的英国风,自从采来就不合时宜,今天仍然乏人问津,这种境遇,真和《英国采风录》作者的命运一样,怎一个寂寞了得。书即是人,信哉!  储安平是1957年反右运动中最后未被平反的几位大右派之一,连他最后的归宿,至今还是个谜。钟叔河先生在岳麓版《英国采风录》出版时,写下一段本身就和书一起溶入了历史的文字:  谨以新刊本书作为对这位抗战期间在湖南从事过教育工作和新闻工作,在五十年代又担任过新中国出版局长的前辈知识分子的纪念,愿他安息。    还是那么不合时宜,新刊只印了3000册,连编者的家人、学生都没有见到。附:《英国采风录》的版本,有*的为我的藏书。  1946年2月重庆商务印书馆初版;  1947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再版。  *1948年12月观察社初版,观察丛书第16种。198页,印数3000册。  *1986年9月岳麓书社初版(“凤凰丛书”,外一种:《英人、法人、中国人》),295页,印数3000册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一种英国式看问题的方式,一个蠢人。所以还是得找到一个读全印度三部曲的方法
  •     许纪霖有关贵族精神的课程中,借鉴此书之处颇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