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全二冊)

出版社:民族知識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8
ISBN:9789521710582
作者:南懷瑾
页数:1443页

作者简介

宋代有两部名著在文化上具有卓越的贡献。一部属于史学方面的,即司马光历经十九年时间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另一部为哲学的著作,即永明延寿禅师( 904~ 975)所撰写的《宗镜录》。
《资治通鉴》为大众所熟知的,《宗镜录》则不然,因此想对它作一番研究,这是我们这次开讲《宗镜录》的第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大家不管学显、学密,对于佛学理论还是搞不清楚,都在这盲修瞎炼,因此必须加强研究,而《宗镜录》概括了整个大、小乘经典的精华,是六十部大经论与三百多部显密思想的集中,非常应机。

书籍目录

第一卷 第01-10章

研究《宗镜录》,也为了研究中国文化的根,就要懂得如何讲古书、作古文。没有办法写作古文,就没有办法看古书,虽然也有人能够看懂,到底不够深入。
第一章 一部伟大的哲学巨构
第二章 坦坦觉路作迷途
第三章 如幻似真情何堪
第四章 莫教幻识误明月
第五章 万象森森一眼明
第六章 月色如水人如波
第七章 按部就班五阶学
第八章 牛马道上话前因
第九章 古镜坦坦轮回长
第十章 命河推出因果浪
第二卷 第11-20章

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行随心转变。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种种转变。
第十一章 心中自有黄金屋
第十二章 随缘了缘成佛缘
第十三章 弹指圆成八万门
第十四章 法尔如是水同云
第十五章 不费一字三藏全
第十六章 尽乾坤是个眼
第十七章 多闻如烛助道明
第十八章 多闻方许叩禅关
第十九章 天意但随凡心转
第二十章 忍教哀乐作主翁
第三卷 第21-30章

法相宗唯识所讲的三自性,是指一般形而下万有的性质,是刹那变化无常的,因此万有一切现象不能永恒存在,没有自性所以叫无自性,只有一个都属于阿赖耶识会变的缘起,并不是说与佛法基本形而上本体这个性空的自性观念两样,这一点希望大家注意!
第二十一章 天水潺潺谁解饮
第二十二章 张口辟洞庭
第二十三章 生死两幻命何寄
第二十四章 命如电影生已灭
第二十五章 转身不踏来时路
第二十六章 欲舟总向魔域航
第二十七章 春去引得千春来
第二十八章 空心具足八万门
第二十九章 朗朗空中罪福明
第三十章  巍巍大人法
第四卷 第31-40章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木涌泉悉皆归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
第三十一章 遥兮飞天凤
第三十二章 空中好翻身
第三十三章 伸脚就在缩脚里
第三十四章 幻境不栖无住心
第三十五章 尽虚空是莲座
第三十六章 了无寄处堪大用
第三十七章 只眼胜千日
第三十八章 明暗还天地
第三十九章 观花眼 流水心
第四十章  无言处 千口说
第五卷 第41-50章

古人“三际托空”这名词用得好,手托之托。大家学佛,尤其中国人学佛,很容易搞错,总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哪里不懂中文?三际托空嘛!下意识认为是三际“按”空,硬把它“按”下去,你要硬求一个空,不是“按”空吗!古人用字用得好,是我们自己读书不留意!
第四十一章 大化不曾留一人
第四十二章 龟迹能卜空有迷
第四十三章 身是泡沫心同海
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
第四十五章 天地一耳听无尽
第四十六章 帝都繁华犹谷响
第四十七章 心海潮屏音回吼
第四十八章 万籁还天观音耳
第四十九章 夜来千诗由病禅
第五十章  寻物多害丧心病
第六卷 第51-60章

对于教理不通,光是做功夫,也是一种偏差。并非修禅不对,而是没有智慧的禅,很可能发生鬼定。鬼定就是五阴境界的定,我们对《楞严经》所言五阴境界要搞清楚。再来讲第六种病。
第五十一章 大千眼开好识尘
第五十二章 谁堪与佛共指弹
第五十三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
第五十四章 无花休怨春
第五十五章 一瞬光衣送夜穿
第五十六章 远峰不近看
第五十七章 诸仙犹羡凡里闲
第五十八章 落红偏爱作痴泥
第五十九章 光去千里留灯在
第六十章  睛彩吓朦胧
第七卷 第61-70章

乐寂者,知妄从心出,息心则众妄皆静。若欲照知,须知心原,心原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是为随乐欲自行安心。
第六十一章 境来不劳眼
第六十二章 黄土让花红
第六十三章 止观丰佛宴
第六十四章 修行与阴阳的关系
第六十五章 红尘送色涤眼青
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
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
第六十八章 道人挑大担
第六十九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
第七十章  爱网为卿挂梦帐
第八卷 第71-80章

《华严经》颂云:“众生惑见恒随缚,无始稠林未除翦;与志共俱心并生,常相羁系不断绝。”
第七十一章 天叹情路绕地长
第七十二章 大好山水误禅心
第七十三章 千功输一骂
第七十四章 跨鹤出银笼
第七十五章 开掌大千小
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
第七十七章 无心好像照天镜
第七十八章 有心鬼神看透你
第七十九章 秦镜照影两重虚
第八十章  月眉弧下别点睛
第九卷 第81-92章

如经云: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且无心者,不得作有无情见之解,若将心作无,此即成有,若一切处无心如土木瓦砾,此成断灭。皆属意根强,知妄识边事,是以称不思议定者,以有无情见不及故。又澄湛是事,当体是理,事有显理之功,亦有覆理之义。
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
第八十二章 泥牛入海怎么了
第八十三章 意密造山河
第八十四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
第八十五章 吉乐一事无
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
第八十七章 刹海繁兴孤零里
第八十八章 善行能发本明耀
第八十九章 万象拈作一毛看
第九十章  道眼由见瞎
第九十一章 言行一如水同云
第九十二章 大士由来是童军


 宗镜录略讲(全二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地址:http://nanshi.shixiu.net/zhuzuo/zjllj/index.shtml
  •     宋代有两部名著在文化上具有卓越的贡献。一部属于史学方面的,即司马光历经十九年时间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另一部为哲学的著作,即永明延寿禅师所撰写的《宗镜录》。真正的佛学概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指印度的著述而言。在中国,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要研究此书,先看序文以明白前因后果,其次再研究唯识部分。看此书时,若想学会文章,看得懂它,必须朗诵。《宗镜录》是用《楞严经》的本体论来阐释的。------------------------------------------------------------------------『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宇宙人生最初那个本有的生命,本来是清净、寂灭。寂灭乃清净到极点,无有色相,无有音声,也包括一切色相,一切功能。它永远清净光明,所以称 “真源湛寂 ”。真正的道体不落在观念现象中,而且不落在名相之 “端 ”,一点影迹都没有。也没有能所之迹,无 “能见到 ”“所见到 ”之境界,即没有能见之体、所见之境,不留一点迹象。“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 ”才到达真正见道 ——“真源湛寂、觉海澄清 ”。一切众生、一切佛的本性,就是一切万物的本体,本来是清净、圆明的,以中国文化来讲是 “本善 ”的。它是超越此相对待的善,是至善的,那为什么会动妄念?为什么会有世界?为什么会有万象差别的不同?全部《宗镜录》皆在对此作解答,也就是问题在此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不觉 ”之来,主要是 “觉明为咎 ”。最初动念是 “觉明为咎 ”的,忽然不觉来的。“觉明为咎 ”是倒果为因的说法。已经成道的人,已经还源,证到清净圆明、明心见性以后,太保任清净光明,因太过而生不及,太过了本身就是妄念。《易经》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指动静、善恶、是非、来去、生死等相对的现象。相对是两头,能起相对的那个是不属于相对,勉强可以说是绝对。所以以此道理来讲, “觉明为咎 ”,觉明也并不为咎,换言之,阴暗、昏昧也不足为病,各有立场看法,白天有白天的好处,夜里有夜里的好处。所以《易经》言: “一阴一阳之谓道 ”,乃指形而下的法则;形而上的本体,则如孔子在《系辞》上所说: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所以“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是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所谓感应,虽起形而下后天的作用,最后他还是归到本来寂然不动。至于明与不明、动与静、好与坏,则是人为的分别,同形而上、形而下没有关系,这是《易经》的看法,当然《易经》没有说这么明显。道家《列子》这本书分出五太:太虚、太无、太素、太质、太极,一层层下来,也讨论到本体生万有的道理。本体本来清净圆明,忽然一动,生出万有,生命经过了这五种层次。这种次序五行思想、易经思想,同佛法的五蕴都有相关连之处。若要证到宇宙本体的问题,扼要地说,只有用禅宗的两句话: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来说明。《楞严经》的 “觉明为咎 ”只是权说而已。《华严经》则不然,认为这个世界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动动静静,一概都是至真、至善、至美。都是一个本体所发生变相而已,一切都是变相,变相无论春夏秋冬、善的、恶的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坏处,以这立场来讲,觉明也不为咎了。业由心来,由动念来。心念一动就是业识的端由。我们这个生命,一个念头都没有,脑子一点思想都没有,很清楚的时候,这正是一念,就是念动,决不是静态,包括生理、心理方面。因为有这一念, “因明起照 ”,有个照的作用。动念在照的作用上, “因明起照 ”,才有 “见分俄兴 ”。见分就是代表观念,观念就出来了,思想与观念都属于见分,见道之见也是。第五层来了, “随照立尘,相分安布 ”,脑子清楚,能够照见一切,现象就出来了。因明立照,因照见了,思想作用就起来了,起来了就有分别,但是最后又归纳 “如镜现像,顿起根身。 ”若以现在的名词来理解,相分为物理世界,见分为精神世界。---------------------------------------------------------------『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则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有了念头以后,这个世界就有差别,从此遗真失性,把物理现象当成真实,被万象所迷,又被自己思想、观念骗祝执相、徇名是两个东西,再进一步,执相、徇名累积久了,就粘住了 “情尘 ”。物质世界使我们对思想、感性抓得牢牢的,称为 “尘劳烦恼 ”。尘,代表物质世界;劳,众生都在 “黑 ”尘中奔忙。尘劳引起了烦恼,但是尘劳烦恼累积久了,你对它还非常有感情,舍不得离呢!妄想心如一个个浪头过来;停不掉的。“锁真觉于梦夜 ”,灵明觉性给锁住了,昼夜长梦中,永远在三界中沉迷,跳不出来。为何跳不出来呢?问题在 “积滞著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 ”,因此跳不出来。我们的智眼本来很亮,被人世的知识思想搞瞎了。“于无身中受身 ”,我们本来是佛,不需要有这个肉身,这个身体是对抗本性最厉害的东西。本来没有 “立趣 ”,心物一元,一念动来的,所以,一念动以后,第二重宇宙形成了。一有了,万有随着起来,千差万别,六道轮回。佛学将众生归类为十二种类,这十二类众生归类为二十五种,有三界:天、人、畜等范围,依处即是生命业报由来,比如我们的正报是人道,依报是欲界。这世界有很多欲望,一切环境即依报,都是唯心所造,因为有情、有思想而有二十五有。情与想不同,情是不用头脑的。一切皆从 “情 ”、 “想 ”根由来,因此依、正有差别, “依 ”“正 ”各个有别,但是本体没有动过。“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不迁,源自肇法师《物不迁论》。他认为万物根本没有动过, “旋岚偃岳而不动,江河竞注而不流。 ”要注意的是,这里讲的非唯物,乃由唯心论讲至物理世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讲得非常精采。这篇文章跟其它重要论文都收集在《肇论》这本书里。“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用不着解脱,自然解脱,就叫 “无脱 ”,并没有一个东西给你跳出来,只要自己一念清净自然出来,这叫 “无脱之脱 ”。众生认识不到自己本性本来没有束缚,都是自己找烦恼,所以大家打坐想找开悟,实际上只要真懂得两句话: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就开悟了,你不扰乱就开悟了。拼命在修道、打坐也是在自扰,跟自己过不去,这叫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二见即是我见、法见。前面讲见分是精神;这里的见是观念,主观的观念有我、有法。先入为主即法见,一切痛苦由我的观念来。什么叫人生,以小乘佛教观点来看,人生是一切痛苦集中的焦点,所以叫苦聚,我们一般人却在主观观念上,把它当成快乐。这里所讲的业,并不一定是不好。像同卵双胞胎,身体是一样,思想、感情却不同,各有各的业。身体是正报,此身以外,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 “身外之物 ”都是依报。又如西方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的精神。福气容易智慧难,智慧是由福德而来。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古人得道而有神通的,要点破灾祸,是有违因果报应,要不点破,又有违慈悲心。这真是互相矛盾而左右为难,有时只好隐约暗示。能够空掉无明,解脱了无明,才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的 “明 ”。贪爱就是无明的帮凶。完全不说是非,是绝不可能的,而是非正是由言语来的,言语本来是空的,可是我们听了言语是非还是会生气,那是最笨的。听过了就空了,可是我们却配合上观念、分别心而生烦恼。四生就是《金刚经》所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镜 ”比 “境 ”更好,因镜空灵,照得也很清楚。人生一切烦恼都用妄想来的。都是妄想的心镜,现出来三有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形仪。『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滋润苦芽。』归纳起来,一切痛苦烦恼都是主观观念一念来的,不了解这个,碰到违顺时,就发生烦恼,动摇清净无波的觉海,产生贪痴爱水种种烦恼。『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因此一念迷掉了以后,跟着外境物理作用在跑,被唯物所引诱,跟着尘劳跑,不知回光反照找自己心性的本体。以佛学来说,没有一种人心理是正常的,都是在狂乱中,只有一种人正常 ——“明心见性成佛者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最正常。众生都犯 “狂乱知见,翳于自心 ”,物理世界一切声色都是 “幻化 ”的,不是没有,而是幻化,如电影一样。 “认为他法 ”这句话最重要,一般人都认为我本来很好,是外界影响了我;佛法则认为心物是一元的,内外合一,不是外界影响你,是你自己找麻烦,影响了自己。『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这说明了人的思想的情绪是那么可怕。因为认不清一切妄念都是自生烦恼,因此只要丝毫微尘的念头动一下,观念一建立,变成了透天高峰,尤其人我山高,动也动不了。---------------------------------------------------------------勘误:1、宋玉的《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庄子的33篇中未有“飓风起于萍末 ”之说。2、是袁枚说的“书到今生读已迟”,而非苏东坡。这句话说的黄庭坚,和苏东坡勉强有一点点关系吧。---------------------------------------------------------------『尔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人的禀赋根性不同,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人的性向问题。人的根性利钝不同;遇到利根的人,一点就通,真是孟子所讲: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遇到钝根的,简直没办法。要想学孔子 “好学不厌 ”还做得到,要做到 “诲人不倦 ”那就太难了。五性指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一般人认为没有妄想,没有念头,叫做空,错误到极点。如果硬要把思想、妄念压下去,这样叫空,不到三个月,脑筋便迟钝了,心理就干枯了,搞得一切都讨厌,没感情。大乘道修持法,一个人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熏炼,才慢慢形成菩萨心肠,一般讲行愿,其实愿容易想,行却是个大问题,处处为我、为己,行门还差得太远,没有一点行为够得上学菩萨行。真正的大愿谈何容易?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人就是行门最难,佛经上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慢慢熏炼自己,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才渐具行门,有一点像。有上根利器者,一念之间圆满修成,即禅家所说的顿悟。顿悟要行到、理到、功夫到,也是行持之一。大菩萨慈悲利世行为也要到,这是真正顿悟的境界。达磨祖师讲禅宗二入: “理”与“行 ”,而且行入最重要。达磨祖师对后世的预言: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顿悟不是玩嘴巴,要注重事行。『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三乘五性分别清楚了,重点在所证到的有异,但形而上本体是一样,只有作用、方便上有差别,凡圣在形而上道体则无不同。『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真正的佛法 “穷微 ”,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搞通了,是空的 ——“根本性离,一切性离 ”。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心、物皆属 “法 ”之观念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各自的自性,这个无自性与明心见性之性不同。永明寿禅师就不用 “无自性 ”,用 “性离 ”,在逻辑上,使天地相隔, 大妙了, “无自性 ”是主观的,在逻辑辩证法上是拿开它,与断见一样是拿开它, “性离 ”是有性,自己离开的,客观的。--------------------------------------------------------------------现在讲到形而上道体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明心见性 ”。什么叫如来本性? ——一切众生自己的本性。『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最高的道体是什么样子?是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寂灭是中国文字,梵文原意是涅槃之意,用中文翻译叫寂灭,另有一种翻译是圆寂,圆满的寂灭。“涅槃 ”包括了常(经常)、乐(快乐)、我(真我)、净(清净),所以它是寂灭、圆满、清净的,是乐的,不是悲的,但一翻译成圆寂、寂灭,易使人走上错误的路线。后世即以消极代表涅槃,犯了严重的错误。
  •     我向所有真理实相的追求者致敬。开首之先,我们要知道,真理是如其所如的。你们无法改变真理,你们要如其所如的接受它。很可惜,以人类的知觉,我们不能知道真理。要有一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才可以知道真理。因此,在所有的经典,如法句经,圣经、印度的经典或古兰经都说,你们要通过得到自觉而有一种内在的改变。这便是"Buddha"(佛)这个字的意思。Buddha是梵文,"Bu"的意思是在你们的中枢神经知道真理。   在我们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现在成为人。还有一小步,我们便可以得到觉悟的境界,即佛的境界。佛陀,还有耆那教的大雄,他们生在大约相同的世代,他们都很热切希望人们得到他们的自觉。他们都不说神。因为如果他们说神的话,那些人便只会拜神,而不去追求自觉。但如果没有自觉,我们便不能吸收任何宗教原理在我们之中。   例如,你可以是佛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或回教徒,却可以犯下任何罪恶。这有甚么分别呢?所有这些只是个招牌。我们要真正成为得到觉悟的人。   无论我向你们说甚么,你们都不要盲目接受。你们要好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开放的头脑,将我的话看成是一个假设。但如果这个假设被证实,那么作为诚实的人,你们便要接受它。   你们刚才已听过内在能量系统的介绍,那是内在于你们的。当灵量提升起来,穿过六个能量中心,最后穿越头顶,你便变成是个得到觉醒的人。你们不能有意去静坐,而是要在静坐之中。有两个关于你们的真理你们要知道。从基本来说,你不是这个身体、这个思维、这个自我和超我、这个情感、这个头脑,你们都是纯洁的灵。这是我们要去成为的,为此你们内在才有这个能量系统。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 玛塔吉            我见过一个禅宗的师傅,他病得很重,有人找我去医治他。我很惊奇,因为这位师傅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对灵量也一无所知。我于是问:「你对灵量一无所知,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我问他:「甚么是灵量?」他不知道。我又问:「甚么是禅?」他说禅便是静坐。我问他怎样静坐,他回答得很混乱。我于是问:「你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他说禅宗已许久没有这样的大师,在公元六世纪时曾经有过,之后就没有了。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很多事情是时间意识的幻象加强,反向的增加死亡的厚度,要有空间化的风度,多原谅诚实的看物,看到了时间灌满的物是什么样的就是这么样的,让语法围绕着空间意识旋转,不要透过语法去看这个世界,要有空间意识在后面立着,多关心角落里的人,他们才是所有风格最中央的抉择,多积德,最好德满了凿穿自己凿开呼吸把自己融化进物品和人类,以这种向度来给他人正义,死亡幻象代价太大,前者比较好一些
  •     太费力了恩是
  •     由瀕死經驗找尋大白光與大黑光中的境,由境找回自己的安心路.
  •        我向所有真理实相的追求者致敬。开首之先,我们要知道,真理是如其所如的。你们无法改变真理,你们要如其所如的接受它。很可惜,以人类的知觉,我们不能知道真理。要有一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才可以知道真理。因此,在所有的经典,如法句经,圣经、印度的经典或古兰经都说,你们要通过得到自觉而有一种内在的改变。这便是"Buddha"(佛)这个字的意思。Buddha是梵文,"Bu"的意思是在你们的中枢神经知道真理。
        在我们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现在成为人。还有一小步,我们便可以得到觉悟的境界,即佛的境界。佛陀,还有耆那教的大雄,他们生在大约相同的世代,他们都很热切希望人们得到他们的自觉。他们都不说神。因为如果他们说神的话,那些人便只会拜神,而不去追求自觉。但如果没有自觉,我们便不能吸收任何宗教原理在我们之中。
        例如,你可以是佛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或回教徒,却可以犯下任何罪恶。这有甚么分别呢?所有这些只是个招牌。我们要真正成为得到觉悟的人。
        无论我向你们说甚么,你们都不要盲目接受。你们要好像科学家那样,保持开放的头脑,将我的话看成是一个假设。但如果这个假设被证实,那么作为诚实的人,你们便要接受它。
        你们刚才已听过内在能量系统的介绍,那是内在于你们的。当灵量提升起来,穿过六个能量中心,最后穿越头顶,你便变成是个得到觉醒的人。你们不能有意去静坐,而是要在静坐之中。有两个关于你们的真理你们要知道。从基本来说,你不是这个身体、这个思维、这个自我和超我、这个情感、这个头脑,你们都是纯洁的灵。这是我们要去成为的,为此你们内在才有这个能量系统。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 玛塔吉
              
        我见过一个禅宗的师傅,他病得很重,有人找我去医治他。我很惊奇,因为这位师傅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对灵量也一无所知。我于是问:「你对灵量一无所知,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我问他:「甚么是灵量?」他不知道。我又问:「甚么是禅?」他说禅便是静坐。我问他怎样静坐,他回答得很混乱。我于是问:「你不是个得到自觉的灵,怎么会成为禅宗的领袖?」他说禅宗已许久没有这样的大师,在公元六世纪时曾经有过,之后就没有了。
              ——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
  •     虽然人们对南师多有异议,但南老师还是很厉害的。有些故事的时间,地点甚至人物是错的,但并不影响它的意思。另外,《宗镜录》写得确实漂亮。
  •     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无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法无迟速,见有浅深。
  •     文字最美
  •     每一个自称学佛者必读的佛学概论。
  •     无者无妄想,念者念真如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     很有启发!已买了原文,不愧是思想经典!
  •     92章的时候,没有提到是否讲完,也不知道是不是整本都介绍过了吗
  •     明心见性
  •     看的網絡版,不是盜印出版的。未經官方出版,果然錯字很多。 永明延壽禪師的文筆真是優美。一百卷,南大師也講不完。
  •     修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