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记录

出版日期:2009-7
ISBN:9787536547001
作者:赵九伶
页数:292页

作者简介

《珍贵的记录(中小学生笔下的共和国60年)》内容为:一年又一年共和国历史的真实写照,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真诚心声,点滴涓流,都清澈明亮、激荡澎湃地汇聚在了这一部海洋般深广的大书里。单个看,它们每一篇都是珍贵的文物宝藏,汇集一体,便成了气势磅礴的大海——共和国六十年的历史记忆。


 珍贵的记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孩子笔下的60年历史2009年,是建国60年图书的丰产年。量不少,但亮点不多,倒也不能怪谁,因为按“二八定律”,所有书里只有20%好看属于正常现象。不多的亮点中,我个人最喜欢《珍贵的记录》,副标题是“中小学生笔下的共和国60年”,是一本收录了1949年到2009年全国各地中小学生126篇文章的书,极具历史价值。我们以往看到的历史,多由专家写就。近几年环境宽松,也有非专家写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和当年明月是其中代表。但无论是专家还是非专家,写历史的人,年龄一般都不会小,因为针对历史的研究,除了技术层面外,研究者的经历与阅历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没有一颗曾经沧海的心,很难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上泛舟。由此看,这本《珍贵的记录》算是开了先河,它不但是由非专家来书写历史,而且这些作者在当年都还是未成年人。界定中小学生的年龄,正常情况下,最小6岁,最大18岁,不包括经常留级,光小学就上11年的。成年人看他们,还都是孩子。孩子看事物的角度与大人从来不同。从小走过来的大人们其实很清楚这些。孩子小的时候,身高与大人有差距,没有物理上的高度优势,看到的跟大人肯定不同;长大以后,身高差距消除,有的孩子甚至比大人还高,这时候眼里看到的和大人差不多,但反映到头脑以后,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反刍,出来的却大不一样。原因在大人的头脑是口老锅,放进白豆腐不加作料都能煮出高汤来;而孩子的头脑是口新锅,就算多放油猛加料,炒出的菜还是“立生儿”的,入口清爽。编者很聪明,味不浓不要紧,把东西汇在一起就浓了,像南方菜里的佛跳墙,北方菜里的乱炖。书中辑合的文章跨度60年,这样一来,虽然每一个作者都是孩子,都以孩子的角度和口吻说话,但累积起来,历史感却显现无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生人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最美好的记忆。孩子眼中的毛主席特定年代中,毛主席在许多成年人的眼中是高不可攀的,神一样的,但在孩子眼里,却显得和善、敦厚。本书第一篇作文写于1949年,共和国成立前夜,说的是人民政协开幕的事,就是目前正在热放的电影《建国大业》最后一段说的事。作文的名字叫《9月27日呀,快点来吧》,作者作为给毛主席献花的青少年代表,要在9月27日去参加这个会。他,也许是她,这位小学生,这样描述毛主席:毛主席身体胖胖的,很健康,穿着深绿色的制服。一般文章里形容毛主席,多用“高大”“伟岸”等词,估计除了孩子,没有成年人会在文章里写毛主席身体“胖胖的”。童言无忌,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既透着孩子可爱,也透着领导人和蔼可亲。书中第三篇作文的名字叫《扭秧歌》,说的是1949年10月2日晚上,群众为庆祝共和国诞生游行的事。小学生在游行队伍里扭秧歌。秧歌扭到天安门,小作者写道:我们老远就瞧见了城墙上挂着的毛主席画像,走近了就瞧得更清楚了。他脸上笑嘻嘻的,像在欢迎我们的队伍。有毛主席在内的文章中,很少见写毛主席“笑嘻嘻的”,“笑嘻嘻”的生活感较强,给人感觉不大庄重,一个国家领导人怎么可能不庄重呢?可孩子怎么想就怎么写,让文章读着亲切。1958年,江苏南京小学的一个学生写毛主席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义务劳动,是从报纸文章开始想象,想象得很有趣:(我)真的像看到了毛主席在铲土,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以幸福的眼光看着毛主席铲土,他老人家一锨一锨地把土块送进柳条筐里,动作是那么熟练,是个老内行。我还像看到一个解放军叔叔用自己的衣服,把毛主席用过的铁锨包起来……我真羡慕在十三陵劳动的人,羡慕那个解放军叔叔。我要是在十三陵的话,我一定把毛主席铲的土包起来!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在1958年,毛主席还没被人塑造成“神”的时候,老百姓对他的爱戴已经不一般了。这段文字要是由成年人写,可能会给人阿谀的感觉,但是从孩子笔下淌出来,却能体会到他的无比真诚。孩子眼里的斯大林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3月9日下午,北京有6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大会,全国停止一切活动5分钟。如此高的规格,令人震惊。这样的活动,比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举行的全国性悼念活动,在规格上一点儿不低。不同的是,2008年我们悼念的是几万名同胞,而1953年我们悼念的只是一位外国领导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某中学的同学在一篇名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作文中写道:同学们都抢着检讨从前对俄文学习不够重视是不对的。他们向老师提出了保证:“以后我们要努力学习俄文,按期完成作业,一定要把斯大林同志用过的语言学好。”老师也表示说她有信心把斯大林说过的话教好。同学们都这样说:“以后,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斯大林同志是不是愿意我这样做。”……同学们的决心已经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了。斯大林同志逝世以后,很少有同学不完成作业的;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专心听讲;半年多互相闹别扭不讲话的同学,重新好起来。高一有一个同学,她功课平均九十多分,她向斯大林宣誓:为了更好地继承斯大林的事业,决心把学习搞得更好。原来她不太注意机械制图,现在她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了,作业做得很好。如果看到上面这段文字您想笑的话,劝您别笑,因为那时侯就是这样的。斯大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很崇高的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了很久,我记得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方,还挂着马恩列斯四个人的画相。那时候的人就是如此单纯,不光孩子,大人也一样。单纯的人,您会笑话他吗?越早越好看孩子的视角,因为没经过世俗熏染,永远那样纯净、那样真诚、那样不同。不知道今年七八十岁的老人、当年的小作者们看到这些文章会有怎样的感受,也许涕泪横流,也许心潮激荡,无论如何,我想都不会平静。因为书中记录的不单是那一段历史,那里面存放的是他们最快乐最欢畅的青春时光。对这种感受,书中代序写得切入人心:花儿一茬一茬的开放,果实一季一季地成熟,大江流日夜,逝者确如斯,但青春是不会老的。书中文章,年代越早越好看,用谈恋爱惯用的词说,有些话“傻得可爱”。年代越近,文章越工整,但质朴少了。还有一点美中不足:书封与版式的设计过于平常,读者若以貌取书的话,可能会错失姻缘。提醒小心!摘自新星出版社《无间书道》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看小学生如何在唱红的文章中展现历史,每一篇文章都是黑色幽默。
  •     我是图片编辑哦。 看看五六七十年代的小朋友写的作文,中心思想多么的远大
  •       孩子笔下的60年历史
      
      2009年,是建国60年图书的丰产年。量不少,但亮点不多,倒也不能怪谁,因为按“二八定律”,所有书里只有20%好看属于正常现象。不多的亮点中,我个人最喜欢《珍贵的记录》,副标题是“中小学生笔下的共和国60年”,是一本收录了1949年到2009年全国各地中小学生126篇文章的书,极具历史价值。我们以往看到的历史,多由专家写就。近几年环境宽松,也有非专家写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和当年明月是其中代表。但无论是专家还是非专家,写历史的人,年龄一般都不会小,因为针对历史的研究,除了技术层面外,研究者的经历与阅历也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没有一颗曾经沧海的心,很难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上泛舟。由此看,这本《珍贵的记录》算是开了先河,它不但是由非专家来书写历史,而且这些作者在当年都还是未成年人。
      界定中小学生的年龄,正常情况下,最小6岁,最大18岁,不包括经常留级,光小学就上11年的。成年人看他们,还都是孩子。孩子看事物的角度与大人从来不同。从小走过来的大人们其实很清楚这些。孩子小的时候,身高与大人有差距,没有物理上的高度优势,看到的跟大人肯定不同;长大以后,身高差距消除,有的孩子甚至比大人还高,这时候眼里看到的和大人差不多,但反映到头脑以后,经过大脑的加工与反刍,出来的却大不一样。原因在大人的头脑是口老锅,放进白豆腐不加作料都能煮出高汤来;而孩子的头脑是口新锅,就算多放油猛加料,炒出的菜还是“立生儿”的,入口清爽。编者很聪明,味不浓不要紧,把东西汇在一起就浓了,像南方菜里的佛跳墙,北方菜里的乱炖。书中辑合的文章跨度60年,这样一来,虽然每一个作者都是孩子,都以孩子的角度和口吻说话,但累积起来,历史感却显现无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生人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最美好的记忆。
      
      孩子眼中的毛主席
      
      特定年代中,毛主席在许多成年人的眼中是高不可攀的,神一样的,但在孩子眼里,却显得和善、敦厚。本书第一篇作文写于1949年,共和国成立前夜,说的是人民政协开幕的事,就是目前正在热放的电影《建国大业》最后一段说的事。作文的名字叫《9月27日呀,快点来吧》,作者作为给毛主席献花的青少年代表,要在9月27日去参加这个会。他,也许是她,这位小学生,这样描述毛主席:毛主席身体胖胖的,很健康,穿着深绿色的制服。一般文章里形容毛主席,多用“高大”“伟岸”等词,估计除了孩子,没有成年人会在文章里写毛主席身体“胖胖的”。童言无忌,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既透着孩子可爱,也透着领导人和蔼可亲。
      书中第三篇作文的名字叫《扭秧歌》,说的是1949年10月2日晚上,群众为庆祝共和国诞生游行的事。小学生在游行队伍里扭秧歌。秧歌扭到天安门,小作者写道:我们老远就瞧见了城墙上挂着的毛主席画像,走近了就瞧得更清楚了。他脸上笑嘻嘻的,像在欢迎我们的队伍。有毛主席在内的文章中,很少见写毛主席“笑嘻嘻的”,“笑嘻嘻”的生活感较强,给人感觉不大庄重,一个国家领导人怎么可能不庄重呢?可孩子怎么想就怎么写,让文章读着亲切。
      1958年,江苏南京小学的一个学生写毛主席参加十三陵水库工地义务劳动,是从报纸文章开始想象,想象得很有趣:(我)真的像看到了毛主席在铲土,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以幸福的眼光看着毛主席铲土,他老人家一锨一锨地把土块送进柳条筐里,动作是那么熟练,是个老内行。我还像看到一个解放军叔叔用自己的衣服,把毛主席用过的铁锨包起来……我真羡慕在十三陵劳动的人,羡慕那个解放军叔叔。我要是在十三陵的话,我一定把毛主席铲的土包起来!从这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在1958年,毛主席还没被人塑造成“神”的时候,老百姓对他的爱戴已经不一般了。这段文字要是由成年人写,可能会给人阿谀的感觉,但是从孩子笔下淌出来,却能体会到他的无比真诚。
      
      孩子眼里的斯大林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3月9日下午,北京有6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追悼大会,全国停止一切活动5分钟。如此高的规格,令人震惊。这样的活动,比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举行的全国性悼念活动,在规格上一点儿不低。不同的是,2008年我们悼念的是几万名同胞,而1953年我们悼念的只是一位外国领导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某中学的同学在一篇名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作文中写道:同学们都抢着检讨从前对俄文学习不够重视是不对的。他们向老师提出了保证:“以后我们要努力学习俄文,按期完成作业,一定要把斯大林同志用过的语言学好。”老师也表示说她有信心把斯大林说过的话教好。同学们都这样说:“以后,我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斯大林同志是不是愿意我这样做。”……同学们的决心已经在行动中表现出来了。斯大林同志逝世以后,很少有同学不完成作业的;上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专心听讲;半年多互相闹别扭不讲话的同学,重新好起来。高一有一个同学,她功课平均九十多分,她向斯大林宣誓:为了更好地继承斯大林的事业,决心把学习搞得更好。原来她不太注意机械制图,现在她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了,作业做得很好。
      如果看到上面这段文字您想笑的话,劝您别笑,因为那时侯就是这样的。斯大林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有很崇高的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了很久,我记得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上小学的时候,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方,还挂着马恩列斯四个人的画相。那时候的人就是如此单纯,不光孩子,大人也一样。单纯的人,您会笑话他吗?
      
      越早越好看
      
      孩子的视角,因为没经过世俗熏染,永远那样纯净、那样真诚、那样不同。不知道今年七八十岁的老人、当年的小作者们看到这些文章会有怎样的感受,也许涕泪横流,也许心潮激荡,无论如何,我想都不会平静。因为书中记录的不单是那一段历史,那里面存放的是他们最快乐最欢畅的青春时光。对这种感受,书中代序写得切入人心:花儿一茬一茬的开放,果实一季一季地成熟,大江流日夜,逝者确如斯,但青春是不会老的。
      书中文章,年代越早越好看,用谈恋爱惯用的词说,有些话“傻得可爱”。年代越近,文章越工整,但质朴少了。还有一点美中不足:书封与版式的设计过于平常,读者若以貌取书的话,可能会错失姻缘。提醒小心!
      
       摘自新星出版社《无间书道》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