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上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 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上下)

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2
ISBN:9787562610021
作者:(日)陆战史研究普及会 编
页数:709页

对朝鲜战争之北朝鲜军队取胜阶段的思考

朝鲜人民军于1950年6月25日,沿三八线向韩军发起全面进攻。28日,北朝军攻占汉城,并对向南方逃跑的韩军展开追击。在汉城战役中遭到失败的韩军,随后在汉江构筑防线,以阻止北朝军进一步的突击。在美国政府的指令下,部署在远东的美国海空军开始攻击越过三八线的北朝军队,希望能延缓北朝军的攻势,使北朝军无法轻易突破汉江防线。然而,汉江防线最终被突破,驻日美军紧急增援。第34团抵达朝鲜,并在乌山-平泽-天安一带构筑防线。美远东陆军司令部认为只要美军一介入,那么北朝军会因害怕而停止攻击甚至撤退。然而,美第24师21团一部及第34师在乌山至天安一带遭受重创,乌山战役以北朝军的胜利告终。至此,朝军的攻势大多取得了积极成果,随后是美军确保釜山防卫线而进行的保卫战,直至仁川登陆。从开战到乌山战役,战前被美军低估的朝军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就,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1,朝军有正确的军事学说。北朝人民军的建立是在苏联3000名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当时的朝军绝非不懂现代战争的土匪流寇式军队。其军队构建为苏军的翻版,而战术上也得到了苏联传授,对现代战争有正确认识。在第一阶段的作战中,朝军的攻势大致分为三个主方向,每一方向皆以1个坦克团为突击力量、不拘泥于对敌军的定点清除,而注重分割敌军,瘫痪敌军,使其无法组织起来。步兵师则跟在坦克团后面,潮水一般的猛攻残敌。这是标准的现代机械化战争的战术。因此,朝军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突破三八线,一方面有韩军缺乏准备、武器不佳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军事学说和战术应与时俱进的重要性。2,朝军拥有火力与装备上的优势。朝军的坦克部队为第105装甲旅,配属三个坦克团,装备约120辆T-34/85坦克。在重炮方面,朝军野战炮总数为韩军的四倍之多,并且质量优良。3,朝军拥有丰富战斗经验。朝军有5个步兵师是在中国战斗过的部队,而其余部队的军官士官有大部分是来自中国与苏联。4,朝军战术灵活多样化。除了正确的战术学说之外,朝军的战法十分多样化。比如,正面的突击与游击队的扰敌作战互相配合。步兵师在坦克团的带领下突击敌人防线,而大量游击队则在后方扰乱敌军,散播假情报,破坏通讯乃至伏击援兵,游击队的行动极大延缓了韩军的军事部署效率,取得了很大成效。再有就是朝军师长级的指挥官大多曾在八路军与东野效力,这些人拥有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而且常年进行游击战争,习惯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思考。如开城之战,第6师师长也是前八路军战士方虎山以一个团在正面实施徉攻,同时把已被拆卸的铁路秘密修建完善,以另一个团乘坐火车袭击空虚的开城,最终大获全胜。又比如春川之战,第2师两名出身八路军的指战员制订了一个穿过河床奇袭的计划,虽然这一计划最后失败了,但朝军前线指挥官灵活的作战思维可见一斑。相对而言,韩军则是全方面的失败。1,对情报不够重视,警备心理不足。尽管韩政府在战前已日益感受到来自北边的威胁,然而投入到情报侦察中的预算不增反减。在战争一触既发的态势下,韩国军方高层却在日本赴宴。仔细想想,朝军要在三八线展开十余万人的兵力,不可能绝对保持隐蔽,两军只是一线之隔,但直到朝军发起进攻之后,韩军才反应过来。若韩军提高警惕,那么当朝军在三八线展开部队之际,便应立即进入预设阵地防御。2,战前准备不足。三八线以南的韩军防线十分简陋,仅有简单掩体却没有反坦克壕,这使得朝军的装甲突击得心应手,韩军无从应对。3,武器装备简陋。韩军没有一辆坦克,飞机不超过10架,而且都是联络机,15门105毫米野战榴弹炮还是美军淘汰的产品,射程尚不及朝军的76毫米炮。最关键的是,韩军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这就奇怪了,韩军官方情报称朝军拥有优势的坦克部队,可韩方却不提前准备反坦克武器应对。等仗打起来了才感到十分棘手。4,队伍素质低下。朝军部队有许多老兵,新兵也由老资历军官带领,而韩军主力却是在日韩伪军和警察部队基础上建立而成,战斗力低下,平平内乱还可以,战场打仗就不行了。5,指战员方法死板。韩军指挥官被朝军坦克打的措手不及之后,除镇守春川的第6师在金钟五指挥下进行了有效防御之外,大部分未能利用地形优势进行防御。与在中国积累了丰富作战经验的朝军将官们相比,韩军将官大多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科班出身,作战方法死板,不灵活,如同国共内战期间的邱清泉、蒋纬国等留德将军之翻版,只懂按部就班照本念经。美军初遇朝军,也十分轻敌,结果第21团与第34团相继败下阵来。轻敌是最主要原因。1950年6月12日,联合国代表团巡视三八线,并询问驻韩美国军事顾问团,韩军是否如美军事顾问团长所讲,达到"世界水平"?军事顾问团的回答则是“没有遭受进攻的现实性征候。万一受到侵略,韩国军队也能够将其击退”。 这造成了美军应战准备不足。战役初期,美军从未料到韩军如此不堪一击,因此未能及时增派大批援军,只能逐次增兵。第34团没有坦克,却要面临朝鲜1个师与1个坦克团的猛攻。第21团赴朝作战的部队竟然只准备了18发反坦克榴弹,结果被朝鲜的T-34击溃。说到坦克,开战前美韩一致认为朝鲜军备简陋,虽然知道朝方有坦克,但未采取足够重视。以二战德军标准衡量,朝鲜的坦克总数也确实不多,也就一个旅,但是韩军无坦克也无反坦克武器,美国远东驻军对反坦克作战准备不足,所使用的75毫米无后坐力炮与60毫米火箭筒面对朝军的T-34/85一筹莫展。归根到底,美军当时依然(也是必须)把重点放在欧洲战场,没意料到远东会有大战事,远东空军主力仅有一个第5航空队,主要责任是夺取空权而不是对地攻击,否则以美军在二战西线的打法,朝鲜区区一个装甲旅会很快被美空军炸成废铁。

我所阅读过的朝鲜战争书籍

1日本人的朝鲜战争,如同日本编著的描绘“大东亚战争”几十本一套的大型丛书战史丛书一样,是完全从军事角度阐述战争历史的书籍,很专业。但缺乏对中国军队战术的描述,而且有常识性错误(比如林彪)2美国人的三卷本的朝鲜战争中美国陆军,和一百本的二战中的美国陆军一样,是美国版的大型战史系列丛书,也是完全从军事上阐述,个人感觉不如日本那套,同样基本没有什么对中国军队的描写阐述3南朝鲜编篡的五本朝鲜战争,是韩国编撰的朝鲜战争战史丛书,韩国比中国还要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把战争写成文学性描写,多有我军(韩军)战士如何忠勇之说,过于文学化,价值不大,无甚意义4李奇微的朝鲜战争,从局限战争的角度阐述朝鲜战争的过程和意义,看后觉得政治对于战争决策的影响巨大,正映证了战争论的话5约翰托兰的慢长的战斗,和王树增的朝鲜战争一样,其实应该属于美国人的纪实文学,过于琐碎和细节化,同样美有多少描述中国军队的影子6亚历山大的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具体论述了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决策的失误和教训7王树增的朝鲜战争,此书不用多说,文学性描写的纪实文学著作,中方角度,类似约翰托兰的漫长的战斗8洪学智的朝鲜战争回忆录,中方参战将领的回忆录,同类作品里属于写的可以的9沈志华的毛泽东,斯大林于朝鲜战争。有关于中方参战决策及战争于苏联关系的书籍同样,我没看过的比较重要的大陆出版的朝鲜战争书籍还有多卷本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中国大陆官方权威版本的战史系列,对外方描述较少的中方决策和战术多有描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美国人编著的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传王树增一书中对美军的描写多抄录此书,局部战争系列中的一部总而言之,西方或者日韩编著的朝鲜战争多只从联合国军角度描写,而缺乏对中军的决策战术描述,这点远不如美军对二战中德军日本军之熟悉,所编辑和战史系列参考双方资料。关键在于中军战史资料尚未公开的缘故,外人对中军决策过程和研究尚少,所以基本只取自己一方资料中方的书籍,由于很多资料尚未公开,所以多采用延续革命历史观点的标准说法,亦欠缺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所以朝鲜战争的研究还是未到时候,远谈不上全面

详实、精当,但不推荐这个上下两册的版本,这个版本不全

另外还有个三卷本的版本,推荐那个。这套书是真正从战史角度出发的书,没有政治渲染,没有生动直观的描述,只有严谨客观枯燥的陈述性记载。但却是了解朝鲜战争最直观可靠的方式。国内写作出版的朝鲜战争的书,目前只有公开出版政治煽动性宣传品,军内内部出版的比较客观详尽的出版物一般人看不到。这种情况下,西方人或作为第三方的日本人的书是相对值得看的,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悲哀。其实很多其他历史题材的书何尝不是如此。

就是翻译差了点

有关于朝鲜战争军事史的研究,中美两国公开出版的书籍都主要偏重于这场战争的政治方面。中方公开出版发行的三卷本抗美援朝战争史可以看做是公正权威的著作,而它的公正权威来源于何处?说白了也就是四个字——“言简意赅”,很多史实说了等于没说。美国陆军的三卷本战史,国防大学公开发行的版本叫做《美国兵在朝鲜》,除了阿普尔曼的那卷《南至洛东江北至鸭绿江》是公认的经典外,其他两卷我的评语也是“言简意赅”。而南北棒子的战史,北边的可以看做是神话书,不看也罢;南边的战史曾被国内以“抗美援朝敌方史料”的名义摘译过五本,绝对深受儒学影响,文学意义显然大于学术价值。以上简介过各国公开发行的经典战史著作后,才显出“陆战史研究普及会”这套战史的价值。日系战史的质量,国际上早有定论,那绝对是高水准,详实而又准确,漏洞错误极少。有朋友曾论及“日本人打仗就是照搬教科书”,细细想来,绝非空穴来风。由于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一般兴趣仅限于政治特别是与冷战的辩证关系方面,所以日本人的这套战史实为国内已出版的所谓“抗美援朝敌方史料”中最好的一种。而日本人的这套战史特别在以下几方面独占鳌头:首先,朝鲜自古以来就是日本军队海外征战的一个主战场,对其兵地要志的精熟程度甚至要超过1950年时的几个主要参战方;其次,中美本在韩战之前的世界大战中就是日本人的主要对手,中共军、美陆军、美陆战队的战法、装备、编制,日本人都有切肤之痛。可以说,他比当时的美军更了解中共军,比当时的中共军更了解美军,甚至对基本照搬苏军的北朝鲜军也有一定了解,而韩军的大多数军官本来就来自日军,你说他了不了解。而最为难得的是,对以上各方都自有一段爱恨情仇的日本人居然不是这场战争的参战者(ps:更为奇特的是,如果仔细推演,他还是这场战争真正或者说是最大的受益方),通过以上视角的独特优越性,使日方编纂者们可以在一个较为公正客观的角度叙述这场战争。第三,当时参战的许多美方团级以下军官战后都于日本长时间服役(理所当然),所以日本人甚至较美国人自己更易于获得美军原始资料,而结合以上述及,亦能更好从这些原始资料中提炼经验,教育后人。以上说了这么多,最后还得说说国防大学版的翻译质量,还是四个字——“惨不忍睹”,而这种“惨不忍睹”既有排版印刷的原因,也有翻译质量的原因,对此我只能说:“真是可惜了一部好书!”

对朝鲜战争之美军迟滞作战阶段的思考

朝鲜人民军在第一次战役中攻取汉城,并在第二次战役中突破美韩联军驻守的汉江-乌山-车岭防线。美第21团与第34团被重创。战前较狂妄的麦克阿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美第8集团军遂决定在朝鲜火速展开,阻挡住朝军的攻势。美军从车岭防线撤退至锦江防线,该防线位于锦江南岸,美军估计朝鲜渡江器材不足,因此选择锦江这一天然防线,部队在锦江以南展开。参与防御的是美第24师(第21团,第34团,第19团)的部队。第21团在乌山-车岭的作战中已遭受相当损失,可使用的只有第34团与第19团。无奈由于美军先前未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并且对韩军的战斗力估计过高,因而无法及时调派大规模援军入朝。美第1骑兵师与第25师仍在增援途中,在此期间,第24师是孤军奋战。朝军依靠在敌后活动的游击队,掌握了关于美军部防的情报,遂决定发起第三次战役,使用3个师的兵力突破美军的锦江防线,随后再突破小白山防线。7月14日,朝军开始进攻锦江防线,当天晚上,第34团的防线全面崩溃。7月16日,第19团被击溃。锦江防线被朝军突破。第34团有一个半营的兵力驻在大田,负责作战指挥的迪安将军决心用如此少的部队死守防线。不过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正确的,由于总司令守在大田,美军被击溃的部队得以在此重组,兵员增至近4000人。7月18日,朝军2个师开始围攻大田,双方展开激烈战斗,最终迪安指挥美军撤出大田。7月21日,大田战役结束。美第24师损失兵员45.6%和装备60%,失去作战力。迪安将军带领重伤员逃入山中,后被朝军俘虏。不过,第24师的战斗赢得了宝贵时间,第1骑兵师与第25师得以在小白山防线展开。至此,美军在兵员数量上逐渐追上朝军。同时,麦克阿瑟已向美国本土请求援军,一旦该援军抵达釜山,那么朝军要想夺取战争胜利便会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朝军发起所谓第四次战役,目的是突破小白山防线,在美援军登陆前攻占釜山。7月23日至31日,第1骑兵师与第25师充分发挥其步兵火力上的优势,顽强作战,给朝军造成极大损失,但未能在小白山防线阻挡住朝军。7月下旬,朝军的直线突击力已接近极限。第8集团军遂在洛东江一带重新展开,构成釜山防卫线。至此,美军的迟滞作战已经取得成功,因为朝军的总攻击锐势已经消失。这一阶段的战役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朝军对渗透战术的使用。在朝鲜战场上,朝军,以及后来的中国军队,使用了一种美军所不熟悉的战术-渗透战术。这一战术的优点在第24师第19团的崩溃中与大田包围战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第19团是一支精锐部队,如果说第34团损失通讯装备导致无法协同所以迅速溃败,那么第19团的溃败则是战术上的失败。第19团防守锦江南岸,依靠白天空军的火力优势,将朝军死死按在了锦江北岸。但是,朝军在夜晚实施了大规模的步兵渗透。美军本估计朝军在缺少过江器材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过江的,然而朝军却在夜晚分成小队,用徒涉、游泳、小船与筏子等一切手段进行渡江。过江后,朝军的小队又重新集中为营编制的部队,然后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抢占有利阵地,切断美军退路。这一作战成功了,等到天亮之后,第19团发现自己已被团团包围。之后,美军为了保卫大田,依托山脉构筑防线,并派出侦察部队搜索朝军主力。然而,侦察部队却遭遇朝军伏击而破灭,而朝军主力第4师竟然透过美军警戒哨出现在大田后方。朝方资料如此记载:进至论山的人民军联合部队,7月18日开始向大田南方迂回挺进。我军战斗员们背着1.5定量的弹药、3昼夜的口粮和一两发迫击炮弹药等沉重的行装,穿过敌人的警戒线,越过崇山峻岭,渡过大小河川,隐蔽地进行了两天两夜的急行军,克服了一切艰难和困苦。到大田附近的我军第18团,利用19日黑夜和20日黎明,隐蔽地潜入大田南部和东南部敌后,切断了大田~锦山之间和大田——大邱之间的公路;另一支部队插进了大田西郊地区。与此同时,在大坪里渡过锦江的第3师,于19日解放了儒城,打进了大田西北地区。第2师攻进了大田北部地区。这样,在19日下午,我军完全包围了大田的敌人。……人民军于7月20日拂晓,对大田开始了大规模的围歼战。……” 这又是一次成功的渗透作战。美军对渗透作战不太了解,不知如何破解。西方现代陆军崇尚发扬火力与机动的优势,大多是正面攻防或运动攻防,只有德军相对而言对渗透作战有所了解。隆美尔所著的书中讲述了渗透作战的战例与方法,但是这一战术归根到底是为山地师量身订造,德军在战场上并未大量使用。二战最后一次较著名的渗透战是冯.曼特菲尔在阿登战役中以步兵渗透取代炮击的做法,但那一次仍是为装甲部队穿针引线。以渗透作战为主要进攻方式,美军闻所未闻。渗透战术是以步兵为主的战术,该战术为步兵穿插渗透进入敌军的防线与阵地,破坏敌军的组织与通讯,扰乱敌军,切断敌军退路。执行该作战的部队必须拥有隐蔽性,行军能力以及情报。一旦失去隐蔽性,部队会被敌军各个击破。隐蔽性主要通过利用自然条件获取。在朝鲜战场上,朝军多利用夜间行军,再加上战场山脉众多,在山脉中穿行的朝军不易被发现。朝军步兵火力不及美军,但好处是重装备少,轻军简行,便于急行军。情报方面,朝军在敌后部署有大量游击队员与特务部队,这些人或兵或民,可以为执行渗透战的朝军部队引路,也可以负责接应及补给这些部队。三个条件全部具备,朝军的渗透战所以能屡屡成功。但是,比起日后入朝的中国军队,朝军的步兵渗透战水准只是菜鸟级别,对美军朝军更多采用利用兵力优势进行大包围的苏式战法。2,美军反坦克战力的提升。起初,美军对朝军的坦克部队与炮兵部队并不重视,直到屡屡受挫之后,才开始重视对手。本来很狂的麦克阿瑟后来也不得不报告说:“朝鲜的战局很严重。……北朝鲜军队装备的装甲车辆性能优良,具有类似过去德军那样的能力。步兵的素质也象是第一流的。北朝鲜军队今后可能进一步采取苏联式的领导方式、技术和中国式的战法相混合的那种战略和战术。不能认为北朝鲜军队是非正规部队而过低估计他们。……”。其实,朝军并非一开始就采用渗透作战,毕竟在苏联教育下他们对于正面突破对手的战法更为沉醉。但是,美军在重视对手后开始有准备的应对朝军坦克,使用89毫米火箭筒、反坦克炮、地雷以及空军,摧毁了朝军大量装甲车辆。美军有新式的89毫米火箭筒。该武器拥有一定反坦克力,虽然无法击穿T-34的正面装甲,但是如果在合适的角度命中合适的位置,那么仍是奏效的。在三个月内,89毫米火箭筒击毁朝军坦克13辆,这仅是直接击毁,如果算上被火箭筒击中而丧失行动力的坦克,总数甚至可以上百。美军重型坦克直到7月31日才抵达釜山,在此之前,美军反坦克的战术是火箭筒与空军相配合。火箭筒的穿甲威力虽然有限,但仍可以迟滞及扰乱坦克的行动,而空军可以完成致命一击。美军第1骑兵师不愧是精锐部队。在阻截朝军坦克部队时,他们喜欢布置大纵深的雷场,使朝军坦克无法轻易突破。朝军坦克一旦静止,马上又会遭遇美军155反坦克榴弹炮的轰炸,步兵也会从掩体中冲出用火箭筒进行齐射,迫击炮的弹幕射击也给尾随的朝军步兵造成重大伤亡。在7月29日夜晚,美军炮连遭遇朝军的奇袭,遂进行3000发炮弹的急速射,把朝军击退。在7月31日的战斗中,朝军第203坦克团从正面突击第1骑兵师的阵地,遭遇顽强反击,损失13辆坦克。美军步兵营还可直接呼叫空军,比如第25师27团1营直接呼叫F-86战机对地攻击,一次出击便摧毁朝军6辆坦克。类似战斗屡见不鲜,乃至朝军对美军的突击力越来越弱,伤亡不断增加。朝军对美军的步兵,炮兵与空军的火力饱和射击也心有余悸。七月下旬,朝军概况如下:第1师 3000人,正在咸昌整编,师长负伤。 第2师 丧失进攻能力,正向金泉前进。 第3师 5000人,正进攻金泉。 第4师 5000~6000人,正进攻安义、居昌。 第5师 4000~5000人正进攻盈德。 第6师 1万人,正在西南部迂回。 第7师 在进行整编。 第8师 正进攻安东。 第9师 在进行整编 第10师 在进行整编 第12师(原7师)因伤亡惨重和缺乏弹药需要整编,但却在督战下对浦项实施强攻。 第13师 9000人,尚未进行激战。正在咸昌正面实施进攻。 第15师 5000人,受炮兵和迫击炮火力袭击伤亡大。正在尚州正面实施进攻。 第105装甲师 拥有坦克60辆。 独立装甲团 拥有坦克19辆。 从此表可见,经过美军的迟滞作战,开战前能攻善战的1到6师只有第6师人员齐整,这是因为该师按朝方部署正进行大纵深迂回,未与美军直接交战,其余各师损失皆在50%左右。朝军坦克主力也损失了近50%。《左传》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任何长距离、长时间与高强度的突击作战都会逐渐损耗突击一方的兵员、组织度与锐气。二战德军最为擅长这种作战,但是1940年直指海峡的突击行动,德军装甲部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后已十分疲惫,进行休整后才开始第二阶段向南面的进攻。而1942年隆美尔在夺取托布鲁克后,由于英军不断增援,迫使隆美尔不进行充足休整便继续突击英军在阿拉曼的防线,最后未能如愿。从朝鲜角度看,朝军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汉城,但是在完成该目标后,韩军并未丧失斗志,而是在汉江构筑防线,朝军的目标也不是像40年德军那样进行有利的和谈,而是全面占领韩国。还有,美军正在增援半岛,援军还未抵达。这一切促使朝军不间断的继续进攻,第二阶段的目标是釜山,但朝军的突击力已逐渐无法维持,终于在釜山陷入僵持局面。如果金日成多读读《左传》或孙子兵法,那么他或许应该在战役有利阶段就立即开启和谈。在两个月内全取朝鲜半岛,以苏军的持续突击力或许可以做到,但朝军是做不到的。朝军坦克数量毕竟有限,预备数量少,无产量,无法持续补充高强度突击所带来的损失。

各自都达到了承受的极限

非常好的一本书,能看到的最全面全景式朝鲜战争回顾作品。打四星的同学可能出于种种原因觉得它应该“更好”对吧?如果中朝有可信的战史,这本书一定会更好。可能有人觉得美国没有到承受的极限,毕竟工业制造能力和技术与中朝甚至苏联相比都强太多,但有限战争的前提不是随便预设的,国内政治、国际环境决定了它只能是一场有限战争,朝鲜半岛不具备巴尔干或欧洲那样的重要地缘条件促使美国为其冒风险打一场世界大战。换句话说除了维护自由世界价值,做自由世界领袖这样一种情怀,美国实在是非常不情愿为这个半岛打这场仗,没办法得到国民的长期支持。现在的朝鲜半岛也是一样,得到了超过他实际重要性的关注,一旦统一,这个半岛一定会回归到它应有的国际政治排名序列里面去。中朝也是倾其所有了,人看起来多,其实动员几十万人出国作战wei稳上不是没有问题。工业基础薄弱,斯大林一死后援断绝,这仗也很难打下去,不是打烂坛坛罐罐那么简单,整个东北都危如累卵,还有东南、西南。很多人诟病中朝的战法,认为在火力面前是送死,我们抛开为什么作战的前提不谈,中朝的战法,几乎是他们当时所具备的技术支撑条件下最好的了,只是有时运用略显呆板。隐蔽企图、接近、高密度火力、夜战、穿插渗透、分割包围。。。整体战术上没有什么可检讨的。战果不好不是战术的原因实在是技术原因,美军的火力和协同远超中朝的想象。比如印象很深的土谷里作战,美军需要从日本改装运送4?8?个机动架桥设备,从提出要求,到日本找到设备、改装、做空降试验、到空降到作战地域仅仅48小时。这种效率与组织协同能力是让人震惊的。即便现代条件,48小时完成这一切也是惊人之举。这得益于刚刚结束大战的美军保持着高效的战时体系。反观中朝方,没有对土谷里突围做有效的阻击作战,没能完成包围歼灭,原因何在呢,因为阻击部队在战壕里冻僵,跑不动了,当然火力也不足以阻止美军突围。所以中朝不是战术上的问题。无论如何,战争太残酷,面对强大的空地火力,冲锋的士兵死得太惨了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其实是本“美国陆军眼界中的朝鲜战争”

这是本战史研究者编纂的“专业”战史,所以对其有较高的期望,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美军空中力量在朝鲜战争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决定性的,整个战争期间,共出动105万架次,其中战场遮断和对地支援约38万架次,损失约1,500架各式飞机(按碧血长空一文,不含空战),用24步兵师师长William Dean的话讲,“第5航空队今天挽救了我师的危机”。但奇怪的是,本书对美陆军的战法叙述涉及到几乎每个兄弟连,恨不得详细到每位排长,每个反坦克火箭筒;而对空中力量的描写,往往用“第5航空队今天出动多少架什么飞机,对朝鲜军队什么目标进行打击”云云一笔带过。日本陆军也不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包子。其陆军航空队在二战中的经历虽然不如海军航空兵那样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毕竟也是浴血奋战见识过大世面的,更何况其空地协同作战一贯得当,战史中也都有详细记载。可为何在本书中对空中力量的行动与战术分析却着墨甚少?难道,这真的只是一部“陆军眼中的朝鲜战争”??在釜山防御战之后,会增加空地协同的篇幅吗?仁川登陆了,长津湖撤退了,空军的对地支援与运输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甚至带有决定性的作用。长津湖一战,C-47在5天内后运了4,300余名伤病员,4艘Essex级航母的舰载机以及陆战队和第5航空队的约400架战斗机轮番参战;但着墨依旧寥寥(2000页版本落笔稍多),看来真的只是陆军版了。更有甚者,对双方喷气式战斗机的对抗只字未提!有意思的是,美军首次直升机机降作战,是陆战一师在清剿北朝鲜游击军时完成的,包括准武装直升机的直接对地支援。采用的机型,应该是西科斯基S-55吧。我原先一直以为是越南战争期间才有直升机机降作战的。本书最大的缺点,是很少提及对阵的中国军队的番号与作战计划(长津湖一战偶尔番号到团)。美方是有血有肉的将士,而中方,哪怕全是机器人,也得给个系列号吧?!另外,缺少战役地图也是个大缺憾(2,000页版本有详图,压缩版愚蠢地省略了)。不过,瑕不掩瑜。本书如教科书般有条有理,提供美朝韩各方(中方多为揣测)的说法。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每个章节结束时作各方战术总结(特别是长津湖战役的总结值得称道);在下一章节开始时提供前期背景回顾。

爱好者的必备书

以第三方的角度(虽然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审视这场战争,引用的资料和数据价值较高,虽然也多是来自联军方面资料,但毕竟比中、朝的要真实多了。力荐!


 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上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