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帝國》章节试读

出版社:行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ISBN:9789868186057
作者:陳光興
页数:480页

《去帝國》的笔记-第15页 - 導論

處於冷戰結構下,日本內部政治力量的左右分裂,使得它的批判圈並沒有能夠積極地處理與前殖民地及被侵略地區的歷史關係。左右對立的優先性遮蔽了也躲過了歷史問題。
左翼把想象投向中國,後來又為文化大革命的發生所困,乃至於幻滅。右派則將殖民地的鄉愁投向南韓、台灣,把台灣當成真正的中國,甚至是真正但已不再存在的日本的倒影與折射。現代中國的國族認同正是建立在反帝之上。經濟發展早已成為全民運動,或所謂民族運動。這樣強大的努力賺錢運動確實是一種救贖,是在對50年代以後短缺時代進行償還。

《去帝國》的笔记-第24页

台灣的帝國主義無意識
1930年代日本南進方案的想象,其將台灣視為入侵東南亞的中途戰略點,因此繪製了將台灣置於地理中央位置的戰略圖,而這個將台灣擺在亞洲中心點的帝國南進地圖,如今成為台灣知識人重新發現,用來支持90年代台灣的國家政策:南進東南亞。
讓人驚訝的是,這個當代的再次挪用居然會是沒有批判距離的,完全沒意識到台灣中心論的地圖想象是帝國主義的產物;一頭熱的支持政府南進,卻沒有看到這一次的南進其實與上一次帝國主義的擴張邏輯是一致的。

《去帝國》的笔记-第68页

杨照在这里被塑造成了一个假惺惺的伪正义者,一个讨厌强权、反对强权的左派,但一旦有机会成为剥削者的人,就立刻奋不顾身加入其中。
跟前面那个被殖民男性渴望战胜殖民主男性父亲的模式非常相似。
杨照带有唯物论色彩的分析,把焦点摆在资本的积累及流向,台湾过去式资本的输入地,而在「进入后期资本主义阶段,升级成为资本拥有者、输出者」。
杨照的论述位阶相同于国家机器经贸政策的制定者,透露出异常国家机器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而非台湾社会空间里左派所处的边缘位置。
他讨厌文人问政。

《去帝國》的笔记-第36页

湯姆林森(Tomlinson),在《文化帝國主義》(Cultural Imperialis, 1991)一書的結論章名〈從帝國主義到全球化〉表現出將批判性概念「帝國主義」以中立化(neutralizing)的字眼「全球化」來取代的脫罪策略17。對他來說,「帝國主義」是動機性及目的性極強的企劃案,企圖將一種體制強行推銷至世界各地,相對而言,「全球化」沒有明顯的動機,現代性作為一種人類的文化宿命,所造成的結果是全球各地區相互依賴,相互聯結,所面對的問題是全人類的問題,要共同面對。在他的論證中,全球化過程似乎不再牽涉結構性的資源、權力分配不均等,如此一來,壓迫與宰制、第一世界/第三世界、資本/勞動、國家機器/社會主體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權力關係便都被此種全球化敘述所剷平或覆蓋。

《去帝國》的笔记-第319页

在亞洲,去帝國化的問題,不僅僅在於反思西方帝國主義的入侵、日本帝國主義的暴力、戰後美國透過冷戰持續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擴張,同時也得認真面對曾做為帝國的中國對於別人所造成的壓迫。中國從帝國變成大國,要如何清楚地自我定位、尋找新的方式來對待鄰近地區?

《去帝國》的笔记-第18页

對於批判性的華人/中國知識分子(我自認為是其中的一分子)而言,政治上的困難度是要同時能夠兩面作戰:一方面得面對整個世紀西方及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苦難歷史,這個真實的情感導致了今天在中國復甦過程中出現的出頭天主義,而以政治正確的方式無法面對這股樸素的民族情感;另一方面,又得同時積極反思中國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的「帝國」(甚至是帝國主義)身分,特別是在更早的歷史時期對於整個東亞區域造成的霸權壓力。當前的問題不在於在大陸內部或是在區域中辯論中國是不是、或者未來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取代美國的)大帝國,那樣於事無補,而是得更為積極地去重新梳理沈澱於歷史過程中值得挖掘的理念,包括第三世界主義、國際主義,甚至是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這些理念要能成為反思的資源,才有可能挑戰正以暗流方式散播的場景:世界上最後剩下的只有中華帝國與美國帝國的對抗。這樣的想像其實就是帝國慾望再次複製出的夢魘,導致古老的中西二元對立邏輯再次上場,中國中心主義再次還魂,把世界的其他人全部排除在視野之外。

《去帝國》的笔记-第281页

如果我們想要誠實地了解自我或多元集體自我的文化構成,我以為我們必須承認,美國不僅一直在我們身邊,而且已經內在於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美國不僅界定了我們的認同身份,同時也已經成為我們文化想象最主要的參考對象。也正是藉由盤據了作為參考對象及參考體系的位置,“美國”建構了我們的主體性,而且也正是因為它是我們想象的參考座標,它也變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去帝國》的笔记-第23页

About analysis method
本書持續著文化研究的基本精神,在實際介入在地空間的同時也持續與理論論述進行對話。
與學院論述中不同流派的對話時處於背景而非前景,主要的關切在於連結到社會世界當中,把握真實的狀態,但與學院論述進行對話確實也是必要的,因為特定的理論解釋機制必須被啟動,以理解真實的生存狀態,也因此,理論對話的出場往往在分析之後,而非之前。
陳大大總能把話說得這麼好聽。
想不到如此嚴謹的學者其實也是個毫不謙虛的學閥哈哈哈就覺得有點反差萌,陳大大還會在開會的時候把腳翹到桌子上呢!
以台灣來聚焦的優勢在於台灣從來就不是關閉的空間,從來就是東亞區域史中國政經力量拉扯的結果。20世紀以前基本上受大陸影響,20世紀前半為日本殖民,20世紀後半則受制于美國霸權,這樣的經驗可以說是區域史的縮影。以台灣味分析的場域於是能夠讓我們帶出東亞內部不同國家跨國之間相互制約的關係,打開關閉在國族歷史中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提出「亞洲作為方法」的命題亦即在測試轉換參照點的可能性。
這真是我聽過最有力有理又動人的研究價值宣稱了。
所有台灣研究、亞洲研究都可以以此為典範。

《去帝國》的笔记-第60页

法農在《黑皮膚,白面具》一書中,對殖民地被殖民男人與白女人之間的情慾關係有一段精細的解釋:
我期待被認可成白人,而不是黑人。藉著白女人愛我證明了我是值得白人愛。
當我焦躁的雙手撫摸著白人的乳房時,我的雙手抓住了白人的文明與尊嚴,並且使得這些成為我的。
不通則痛。以私情解決結構問題。
透過性交的暴力來找回信心是殖民狀態中處理壓抑焦慮的共通策略。
性中的暴力其實是權力不平等的表現。
從本省男人與本省女人,到本身女人與外省男人的意淫式想象,基本上投射的是異性戀觀點下性焦慮的症候。
很有趣的是,陳光興認為,被殖民男性用性關係征服殖民主女性的目的,其實是要戰勝殖民主男性,就像俄狄浦斯故事里的父親,是被兒子崇拜又想超越的對象:「看不見的第三者」殖民主男性,往往是被殖民男性所認同而又要取代的敵人;而女性不過是被用來連結被殖民者與父親之間的親密關係。
而被殖民女性與殖民主男性的關係,潛意識里的目的是想扶正被殖民男性的位置,證明被殖民男性比殖民主男性更優異。
陳光興也是蛮父权主义的,其实真正看不见的是女性吧。
杜拉斯的《情人》里满篇都是对黄种人的不屑,好奇但不尊重,而且关系里她是主导,而不是被征服。
而且他们也看不到爱,都是在用政治的眼光看关系、写关系。


 去帝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