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书评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01
ISBN:9787507509861
作者:严歌苓
页数:307页

男人、女人、GAY

在男人女人以及GAY交织的世界里,真情都弥漫在每个间隙,在我们可以看见的美一寸阳光与泪滴里。严歌苓的小说,揉合了文学的离奇和生活的真实。在一个冷漠得连做爱时都会说“请”说“谢谢”的人际群体里,因为一个随时可能死亡的小生命,牵出了一段段真实可触的情感交结,让人有了一点绝望后的温暖。

只是取暖

忘了在哪里看到过一个说法:某人用“月满西楼”当网名上网聊天,没有人理她,当她把名字改成“今夜有点冷”,一下就吸引来很多“性情中人”。且不管“今夜有点冷”的背后隐藏着怎样格调不高的暧昧,至少可以证明一点:现代人总是觉得现实寒冷无比,唯有靠近,才能彼此取暖。说到取暖,豪猪应该是深知其真谛的一类动物,它们在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身上的刺毛让它们不得不分开,可严寒又把它们聚在一起,经过几番聚散,它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待一定距离,而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礼貌。有些人不知怎样就聚在了一起,比如纽约人亚当,他优雅、精致、沉静、富有,只是,他是个gay,还是一个想要孩子的gay;于是亚当就找到了伊娃,“伊娃”是假名,在亚当相遇之后,她就变成了“夏娃”,只是这个“夏娃”处境尴尬,她的身份是代孕妈妈。伊娃在美国读博士,和丈夫离婚,经济拮据,为了5万美金,她向亚当靠近,礼貌地,以彼此可以相安的距离靠近。“灰色的本茨碾在鲜湿的路面上,擦过皮肤般的。远近能看见的就是这个穿红大衣的女人。红大衣是电话里事先说好的,我提出来的,之后心里马上十分反对。银灰色本茨纸船一样无声无息地向前又滑一段,然后泊下来。那样是要获得大量的优先权。他在无声降落的车窗内侧转头来,进一步审视七成湿的女人。中国女人,三十二岁,或者更年少些。不记得红大衣是否在六十年代入时过,这时红得很绝望。” 这就是他们阴沉的相识,亚当和夏娃相聚的初衷也并不是为了取暖,双方都很无奈,因为很多时候,人就是需要去委曲求全的。亚当自然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延续自己的生命,他为了“留下来”,和伊娃谈判,伊娃的目的似乎更简单:“活下去”,即使形式荒诞。但生活本身又何尝不是荒诞的?“有湖水看,我们不必看彼此。预定金之类的事也是对着湖水讲定的。稍有砍杀,很快还是以一个对双方都欠点公道的价格言了和。他说我看上去是牢靠的。我想,对钱的需要会使绝大部分人牢靠。我对着湖水莞尔一笑。泪水很辛辣地泡着我的眼睛。我牢靠是因为我太需要这笔钱了。”有时候好似平行线的两个人也会产生交集,就亚当和伊娃来说,他们几乎毫无共通之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都是风马牛不相及,伊娃暂时深陷现实的泥淖之中,而我能够想象,亚当的出现一定带有某种幻化的色彩,就像头顶打着强光灯,看不清他的脸,连轮廓都是模糊的。所以伊娃说:“亚当对女人们竟是虚设的,他的富有、高雅、英俊,以及那渐渐被美国式“欢乐肥胖”所淹没的消瘦、棱角比露的男性身材统统是虚设。”但幻化的亚当付出5万块的不幻化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毫无美感,不同寻常,但是明显有备而来:“一支无针头的注射针管,接通他和我的肉体,成功了。……做父亲的幸运对于他是太偶然了,尽管他严密地规化它已有三年。他在三年前戒了大麻,两年半前戒了烟,紧接着戒了咖啡因、十二度以上的酒,半年前停止了做爱,把每天锻炼一小时改为一个半小时。他喝纯度最高的水,严密控制食物里的盐分和脂肪,很少吃甜食,一步一步地为这次怀孕准备一具最理想的父体。一口清水喝下去,几乎能看见它如何流淌进他被彻底清理过的、半透明的身体。”伊娃怀孕了——亚当的女儿。女人都是渴望温暖的,即使有些女人表面强势或者麻木无所谓,至少在她们的心里都开着一朵本能追逐日光的向日葵,有时候女人更容易懂得退而求其次的道理,即使是 “退”到一个同性恋男人的身边,即使他们之间隔着的大额支票始终无法逾越:“我吃惊地发现亚当在厨房里看报纸,桌上一杯咖啡,像大多数人家的男主人。他从报纸上端露出非常新鲜的脸,问我睡得好不好,还说他榨了些草莓香蕉汁,如果我有胃口可以来一点。……我掩饰着自己,不想他看出他所营造的逼真的错觉给我的温暖和酸楚。……我发现我竟对他暗怀一丝希望:我和他纯粹的形式,或将对他的本质发生影响。我的虚荣与妄想让我在他音容笑貌中捕风捉影,企图夸大他对我每一个温爱的神色。”看到否?这就是女人,说她自作多情也好,或她自认为的“虚荣妄想”也罢,“取暖”只是她的一项生存本能。伊娃不错,知趣,她不断提示自己,和亚当的这单生意纯粹只是公事公办,于是当菲比降生的时候,没有人在她身边。亚当是在三天后才姗姗来迟:“他咧开无血色的嘴唇,但它不能算个笑容。关怀还是有的,他凑上来双手按了按我的肩。像他的一个同事发生了某种重大不幸,他给予无从言说的慰问。或许我错了,他那动作的意味该这样诠释:他和一位同事共同闯下一场大祸,而那位同事一人顶下了责罚,他既侥幸又愧疚,还怀有满心敬佩,那样按按同事的肩,仿佛说:‘够哥儿们!好样的!’不过如果事情倒回去再来一遍,他仍然宁愿把英勇和光荣全给这位同事。”看到否?这就是男人,更何况还有五万块在背后若隐若现,这五万块似乎就成了一个理智的底线,亚当没必要去突破它,伊娃也觉得事情正变得奇怪,她要离开,假装很洒脱地离开。“我楞了一会儿,明白了。我和菲比自然而然地正在建立一种联络方式。一种几乎是用暗号秘语的单线联络。我的潜意识、我的本能发出这样的喃喃低语,只有菲比的潜意识和本能能够完全地、正确地接受它。它使她与我在脐带被剪断后迅速形成另一条暗存的因而不会被剪断的纽带。这是没办法的事,我和菲比都无能为力:我们已把包括亚当在内的一切人排斥在外了。亚当的不安正在于此。他完全没想到两天前还对菲比无所谓的局外人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母亲,从内到外,彻头彻尾。这个局面对他可不利。我眨眼间有了母亲的名分、实质,还有五万块。这不公平。……亚当毕竟是明智之人,早些离间我和菲比的关系,大家都方便些。”即使亚当给了伊娃“方便”,离开后的伊娃也还会想到这桩荒谬的往事,这或许让她头疼不已:“这桩勾当给我留下的,是记忆中一个粉红色的健康正常的菲比。那股婴儿固有的甜滋滋的气味,那吧咂作响的吮乳声,那微小手心带一点奇特的湿涩,攥在我食指上的触觉。有什么必要让我记住更多,知道更多呢?我把菲比只当成切除的病体。痛,是没法子的。但它绝不碍什么事。……我和陌生的室友共同租了公寓,抓住所有机会同陌生人罗嗦。只要我不停地说话,想念菲比的强烈程度就会被缓解。我很快养成和男人搭讪的习惯。地铁上、邻里、快餐店,我发现没有我搭不上的男人。其中一些人不错,我可以从他们的风衣品牌,皮鞋和表断定他们挣得还可以,从他们的举止上看出他们不酗酒不吸毒不虐待女人,也没有抑郁症而必须定时去让心理大夫敲竹杠。我跟两三个人搭讪搭出了些成果,又发现他们只拿我当点心而不当正餐;他们在我这里吊起胃口,然后回家去填充胃口。我得承认我还漂亮得不够,也轻佻风骚的不够,去瓦解一个婚姻。”在伊娃深知自己“无法瓦解他人婚姻”的时候,一年零五个月过去了,可是亚当又出现了,出现地猝不及防,出现地处心积虑。亚当出现是因为菲比。菲比的“又聋又哑又瞎”让伊娃醍醐灌顶,她又瞬间找回了“单线联络”的心有灵犀:“我侧转脸把泪水蹭在黑色西服的肩膀上,好把菲比看得更清些。她洁白如脂的面孔上是明显的追究。她继续抽动鼻翼,呼吸着我,渐渐从护肤脂、粉底、胭脂和唇膏下面,把我剥了出来。或许只因为我抱她抱得比别人舒适,比任何人都抱得实心实意。……菲比的睫毛软下来,手臂和腿都随和下来。我把她放在我腿上,心里空空,像没有任何家具的新屋那样回声四起。”伊娃再次和亚当形成了某种默契。亚当也还是老样子,他的这副“老样子”没有人比伊娃看得更透彻:“星期六晚上,亚当开了半小时的车,把我和菲比带到一家餐馆。他说这家餐馆的高档在于它不昧着良心放油放盐放所有佐料,以使一盘盘菜肴过于感官需求。这家餐馆是真正为你好的,是具备良知和美德的唯一餐馆。这年头,谁敢去那些只管讨好你的味蕾,取悦你的胃口的餐馆?谁敢想象他们在不见天日的厨房里干些什么——放了多少真奶油、真糖和色素,用了多少以激素催大的蔬菜和禽类?他们是否操心过海鲜的污染程度。餐馆生意很旺。吃客的样子多少都有些像亚当,脸色苍白,衬着黑色、深紫、暗灰、重橄榄色的服饰。一派节制、缺乏食欲的气氛。……我第一次见到如此缺乏气味和噪音的餐馆。”换作我是伊娃,即使亚当是个正常无比的异性恋,我也绝不会爱上亚当这样的男人,更多时候,他像泛着冷光的精密仪器,让人靠近不得:“我注意到了,他无论是纠正菲比还是爱护菲比,都是温和而局外的,没有慈父般的嗔怒和溺爱,就是一副耐心极大的样子。他所作所为都是为菲比好,而真正的父亲不见得做得到桩桩事情都为女儿好。真正的父亲时不时会纵容女儿的弱点。因此亚当的表情举止,对于菲比,是“非父亲式”的。起码在我看,是这么回事。”“非”句式开始出现了:“‘有男朋友了吗?我是说,值得你想到婚姻二字的?’ 我抿嘴一笑。他马上明白事情很困难。‘我放弃学位了。我发现女博士大多数都不性感。不过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亚当你策划的这场堕落。也许不能叫它堕落。或者非上进。”“非上进”并不意味着“非母爱”,亚当和伊娃开始了另一桩“非婚姻”般的协议,伊娃回来照顾女儿,依然有薪酬拿:“现在我看许多问题都是这态度:有幢漂亮的大房住,比没有要强。有个亚当隔山隔海地做伴,比没有强。有一份六千五的月薪,太好过没有了。……然而,时不时的,又会兜一圈回来,回到一个‘何必’上。喝不含酒的酒,比不喝强,可是何必?”很多事讲“何必”根本没有用。伊娃在前夫的牵线下认识了一位有潜质当结婚对象的律师,两人按部就班地往红地毯方向行进,就如同曾经有一张支票横亘在亚当和伊娃之间一样,这次阻隔住律师和伊娃的,是菲比。“亚当跟我有什么相干?退一步,整个世界整个人类跟我有什么相干——既然我只剩了一丝疼痛,牵在我的菲比身上。每天下午,菲比都那样半仰着小脸,等我推着小车,载着她去儿童乐园,滑那个陡峭的滑梯。她就快活那一刻,就那一刻的笑声能抵消她漫漫无边的寂寞。那寂寞多么纯粹啊,没声音,没形状,没颜色,没逗号句号也没段落。”伊娃已深知“爱情需要真实,而婚姻需要经营”,但是世事难料,“经营”也有破绽,律师还是知道了菲比的存在。菲比带伊娃一步步远离了律师,一步步靠近了亚当,不是伊娃想靠近,是她心里的向日葵又开花了。“他走过来,双手扳住了我的肩,迎视我的面孔正面朝向他。‘你还好吗?’‘你从监视器里不是都看见了?’ 他把我的头慢慢捺到他自己的胸口。‘对不起。’他说,他像真的一样把我越抱越紧。是那种葬礼上的拥抱。‘我没事。我被Dump惯了。’我真的没事。有点遗憾,就像去逛商场,错过了一桩很合算的购置。亚当认为我绝对需要这个拥抱。这拥抱的长度和紧密表示他和我共同承担这份哀悼。他必须给我足够抚恤。整整两天,他用眼神、姿态、声调抚恤我。”与几年以前相比,境况有了些许差异,因为伊娃此时能够客观面对错觉:“在这个非婚姻里,我们这对非男非女进行了非性交,养出了一个非生命,组成了这个非家庭。就跟我们的非生活一样;喝非咖啡,加非糖非奶,往面包上抹非奶油,所以一切都可以不算数。……非生命转眼间可以被取消,这些还不够?!”伊娃还是离开了亚当和菲比,她与律师尝试破镜重圆,也几乎成功,但是,菲比不想让母亲离开,或者说,小小的女孩菲比,又瞎又聋又哑的菲比,她也知道向日葵神秘的成长原理:每个人都想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取暖,去抵御寂寞、恐慌、空洞,让自己的冷牢牢占据在别人的体温里。“菲比睁大没有视觉的美丽眼睛,支着没有听觉的耳朵,鼻翼掀动,像只小猫咪。她嗅出了亚当和我。我伸出右手,她准确地攥住了食指。却攥得相当软绵绵,一点力量也没了。半年中的三场大病,死里逃生的菲比真的像天使一样惨白。……荧光屏上的线条不再乱,氧气管也停止了痛苦的曲扭。菲比的小手却一直攥在我的食指上,比活着的时候反而攥得紧些。她一定认为我同她一起走的,起码,一部分的我是被她拉走的。她这样认为没错。……她攥住我食指的感觉,至今还那么真切,成了一块不可视的伤,不知我的余生是否足够长,来养它。”至此,亚当和夏娃之间的关联应该已丧失殆尽,但是荒谬过后,两个人反倒结成了另一种更为牢固的联盟:“一天我说:‘亚当,告诉我你的真名字吧。’他表示惊讶:‘我并没有假名字啊。你呢?’我笑了,告诉他,伊娃这名字从认识他之后就成了我的真名字。从那以后我认识的人,都叫我伊娃。这么多年下来,它理直气壮地获得了重新命名我的权力。它有足够的理由使我承认它,作为一个永久性的名字。这时候,他拥抱了我。‘假如我说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你会怎样?’他说。‘说出来,看看我会怎样。’ 他告诉我,他和我的亲密大大超出了他的意料。我们这个拥抱很长。这在我现在的生活里是罕见的时刻——我心里没有出现‘何必’。”看到否?这就是“取暖”的力量,不管是男是女,不管是亚当还是夏娃,我们都要和抽象的生命作斗争。所以,也是亚当也是夏娃,这样世界才是完整的。

既想做自己又不甘只做自己的他or她

我觉得如果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的话,会对亚当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实际上他很善良。自己去看吧,很棒。

我的爱人,那一颗动摇的心

有的作家,当你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时,就记住了她的名字。如陈彤,她的笔名是“春日迟迟”。如严歌苓,她的小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象特别契合脾胃的一餐,只想专心去吃,不想评论。它自有一种安静的气氛,让你沉浸于中。中午,一边吃饭,一边看它。正读到菲比病了,亚当千辛万苦找回伊娃。“一个周末,一家三口和谐安宁。谁看都是个美满家庭。这样的美满连一个残疾孩子都无伤大雅。”眼泪不可抑制的涌出来,马上就要砸在腿上,抑制住了,和食物一起吞咽下去。好在那种心酸稍纵即逝。这个小说行文淡漠,并不煸情。它只是平淡的讲着,一个同性恋的男人,雇了一个失业的女人,以非常方式生下一个孩子的故事。而这个小女孩又莫名高烧,变得又聋又哑又瞎。却不悲苦。相当时候,伊娃和亚当还很幸福。她推着菲比在门前等候前夫,满脸阳光,苗条轻盈,化着淡妆……在他的想象中,不知会见到一个多么落魄混乱的女人,结果她这么精神,他差点受刺激了。“有这份心,强似没有。有幢漂亮的房子住,比没有要强。有一份六千五的月薪,太好过没有了。有这么个给点小甜蜜小痛痒的M,也胜过没有。”我很喜欢看她怀孕那阶段与亚当相处的时光。他的思维刻板理性,却对她,对后来的菲比无比耐心,照顾周到。是的,他不爱她,甚至发给她工资,可是真正的爱情又能怎么样呢?别人待她,就一定好过他吗?某些瞬间,他不是不想拥有。伸出双臂,把她和孩子环在中间。某些时刻,她不是没有幻想,会隐隐希望他可以从此为她改变性向,不再是一个形同虚设、没有意义的男人。像安妮宝贝《彼岸花》里的森。森最后被乔放弃了,她的理由是:我想我爱你,不能以不爱的姿势与你在一起。迎接她的,是一场空茫的大雪,埋葬了所有的记忆。虽然,他堪当她的观众,陪她一起去看冬天的大海。森的那个承诺:在一起彼此自由,互相照顾。和亚当一样,是那种太过完美的男人。都同样出自于女作家的笔下,太理想化,才安排了他们只爱同性。可是那种感情的深刻,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有些亲情的意味,值得托付和依靠。又明显不是血缘的关系,陌生男女无意之中走近了,产生了那种依恋。乔又为什么忍心离开森,就象上苍缘何捉弄亚当,让菲比如此残缺,死去。那种关系,超越了性别,淡漠而又厚重,心生留恋,又失望,甚至是在绝望里期翼……岁月平淡流逝,只是一个个虚构的情节而已。而真实的故事又如何呢?让我想起一首歌:“深深的海洋,你为何不平静,不平静就象我的爱人,那一颗动摇的心……”

亚当和夏娃,何必非要在一起。

这个故事,是吸引人的。亚当和夏娃扑朔迷离的关系,同性恋,高富帅,天使般美丽却残疾的菲比,甚至是那个没露面的多明格。同样的,还有作者这种打着时间差的叙述方式,让人不断地想知道: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两杯无咖啡因的咖啡,非糖,全脱脂的奶。”侍应生走回去,同时叫道:“两杯‘何必’!”我想,关于小说中叙述的所有,真的可以用“何必”两个字来总结吧。终究到底,夏娃何必要和亚当进行这次“勾当”呢?到了最后,两个人的生活都不算幸福吧。作者告诉你,一个长久的结实的拥抱,就够了。我几乎不会有任何的后悔,不后悔不代表没有遗憾。遗憾的美妙在于它让你能够珍惜住你所拥有的,后悔却会蒙住的眼,一味否定现在,忽视正面对的美。“何必”是不是就是一种后悔呢?也是也不是。正如点了这样一杯“何必”的咖啡,不在乎进食过程享受而只追求进食目的的,只会有遗憾,在乎进食过程而不介意进食目的的,怕是会后悔了。显然,夏娃最后还是喜欢上了何必。我一直在想,最后的最后,亚当会不会爱——男女之爱——上夏娃?不爱上,也许才是好的。亚当看来,人类总是希望获得永生,繁衍是最直接的延续生命的方式,但他选择寄托于自己的艺术。所以,何必爱上呢?又或许,世上并不只是“爱”和“不爱”两者对立,在他们身上可能产生一种情愫,我命名为“何必爱”。也许真的爱上了就会有更多的矛盾了,这样的“何必爱“,使两个人到了一个巧妙的位置。说了这么多,何必,这样一种态度,或多或少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凑活凑活也就过去了。这样的说白,多么无力又被多少人所信仰呢?还是期待一份轰轰烈烈的,纯粹的爱吧。

读后感

你以为当前便是绝境,你以为你被生活彻底击垮了,所谓“尊严”、所谓“未来”都无可计较。但是那么漫长的人生,也还有更幸福,也或更悲惨的境遇在不远处等你。被生活真正打磨过的人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那些曾今以为不能跨越的苦难也不过如此。

始读严歌苓

老早就听说严歌苓了,但是还是第一次认认真真拿一本严歌苓的书起来读。当然,《也是亚当,也是夏娃》是这本中短篇里面的重头戏,讲一个留学女博士为完成学业,为一个富有魅力的同性恋孕育试管婴儿。可怜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畸形的环境中,因免疫力缺陷、发高烧导致又聋又哑又瞎。好像谁都没有错。相信开明人士也都能接受同性恋,也能理解一个同性恋想要孩子的心理。“海飘”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接受了这种交易,似乎都还能接受。可是孩子总是无辜的。到底不是谁错,谁错得更多地问题。我们常说有些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真正不能用非此即彼来解释的是生活,是人生!里面还有不少优秀的小说,像《白蛇》。优秀的女舞蹈家,在文革中,像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因没有人欣赏,或者说不符合当权者的审美标准,遭到了遗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了和“徐群山”这位高干子弟的一段暧昧的情况。实际上,徐群山是徐群珊。两个女人暧昧、难以言说的情感,如此美丽而又唏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书读的多的人,再简单的事情都会想很多(真的有想法或者为了显得有想法),方方面面,然后将之变复杂。遇到事情不充分沟通,彼此揣测对方的想法,然后给对方定论,明明有烦恼,有疑惑,却各种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让我这样向往直来直去的看的好生郁闷!

温暖。

好久之前就读过,现在想起来,找不到词语形容,就用温暖吧。对最后的场景印象最深,“我”和亚当多年之后再次来到菲比的墓地。那天阳光明亮,墓碑前小花浓烈的开放,微风拂面。墓碑上菲比的样子依旧懵懂,不谙世事,甚至任性。“我”和亚当的关系已经不能仅仅用紧密来表达。亚当说,我和你的亲密程度已经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这是一个寻常女子和一个同性恋者的伟大友谊,更或者是一种超出友谊的东西。这难道不够温暖吗?

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她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远涉重洋到美国,然后和很多人一样,离婚,读博,窘困。为了几万美金,为了从那样的境地逃离出来,她帮一个同性恋生孩子。她用假名字夏娃,他说他叫亚当。他几近完美,优雅,高贵,富有。但他是白人,看她的眼神是不带感情的。因为没有感情,所以对她,他理性。她在金钱面前也保持着理性,尽管他是那么的迷人。他们用一个注射器完成了借腹生子的过程。她作为母体,喝着不带咖啡因,不加糖的咖啡,喝纯净水,做健康的运动,为亚当孕育一个最完美的天使。天使出生了,夏娃的另一部分被唤醒了,但看在钱的份上,她强迫那一部分去睡。她寻找合适的男人结婚,她努力攻读完学位。但是天使把她拽回亚当的生活。她在未婚夫和孩子之间周旋,然后体味着亚当一点点融化的眼神。那种体贴,不知是否是她的幻想。天使变成了海伦,又变成了真的天使。在天使的小墓碑前面,站着亚当和夏娃。就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看严歌苓写出来,却不一样。

另类爱情

看完这本书,真的有那种感受到了很多,却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于是我也第一次的去为一本书找书评,然后在别人的评论里整理自己的思路,慢慢回想这个并不算起伏涤荡,却让我在看后时时回想、念念不忘的故事所带给我的一些思考。人总是自私的,对自己的爱会超过一切,就算我们再爱伴侣时也是一样,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希望自己不要受伤。就像亚当这个完美的男人,他定是自恋的,所以才想要看到完美的自己能够留下去,有一个自己基因的孩子,就算他和他的那个“他”很幸福时也是一样。他以为他的幸福在于不会受到人类因生育本能的影响,但他却不明白普通男女想要见到自己和所爱的人共同结晶的那种期待和快乐。他只如挑选一件合用的工具一样挑选一个女人,作为他未来孩子的母亲,然后跟他一起去创造一件艺术品。倘若说亚当的动机是自私,那么夏娃的动机似乎纯净一点,出入无奈的选择总好过主动的谋划。但为了自保的人类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做?这个问题每人有每人的答案,夏娃的答案是选择活下去。一个女人,在她爱的人不爱她之后有两种选择,那么忘记过去的痛苦,从新来过,过得更好,然后站在那个负心的男人面前,让他后悔他的选择;要么停止了自爱,真的堕落,似乎是让世人感受她的悲哀,指责负心汉的薄情。夏娃说她自己是后者,其实她不完全符合。她只是在痛不欲生的时候选择了一种和死亡差不多痛苦,却更需要勇气的方法:出卖自己的自尊,然后顽强地活下去。虽然她表述得云淡风轻,但是在一个女人售卖自己的身体及子宫前,她经历了多少挣扎呢!笔者没有描述,但每个女人都可以想象吧。其实我更难理解地是人的生存本能,夏娃为什么能够在了无牵挂的时候还能选择顽强地活下去呢!但不管怎么说,为了自己活下去就制造一个新的生命,并且完全不打算对它负责的女人总是自私的,因为那个新生命并没有选择的权利。于是,亚当和夏娃,带着原罪的亚当和夏娃合谋将这份自私的惩罚带给了一个新的生命,这个生命在诞生的最初也就注定了要偿还她父母罪过的命运。菲比,一个寓意着光明的孩子,若未承担她父母所背负的诅咒,生在亚当爱着夏娃的家庭里,本应是很幸福的吧,毕竟亚当拥有一切完美男性的特质,而夏娃则是如亚当所说一个没有个性的女人——这样的基因会让孩子不因个性而生活艰难,反而过得快乐。同时亚当和夏娃则都是富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亚当信仰诚实,从姓名到电话,不曾对任何人扯谎,表现更为明显的是那个仅需要虚与一个多小时的babyshower是多么地让他不安,在得到夏娃不用参加的允许后是怎样的仓惶逃走。而在菲比出事之后,他又是怎样在恋人的反对下照顾菲比,对如佣人选择、喂饭等等一个个小细节体贴入微。而夏娃则是完全善良、坚强的母性爆发。若亚当爱着夏娃,若菲比是因爱而生下的不带有诅咒的孩子,她本可以很幸福吧。可现实毕竟不如人所愿。菲比的出生牵动了夏娃的母性,亚当害怕这种牵绊会让他失去这个孩子,于是将母女间的纠缠一下斩断。没有母亲喂养的孩子,靠着非奶、非糖,不满足人类本性欲望食物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很好的免疫力,菲比的病来得突然,却是必然。孩子将两个陌路人再次牵绊在一起,为了让那仅有触觉、嗅觉的孩子快乐,他们用尽全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感情生活,承担起了对他们创造的生命的责任。但就像作者一次次问到的:不能享受食物美味的东西,吃了又何必;没有感情的婚姻,拥有又何必;没有快乐的生命,存在又何必!菲比的死就是他们对这样何必的生活的选择!无论西方还是东方,有了男和女,有了男女的相爱,有了一辈辈的传承和牵挂,才有了这多彩的世界。于是文章的结尾,夏娃说她对亚当说的实话比m还要多,亚当说她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他们的爱,成了灵魂的共鸣!以上为自身观点——————————————————————————————以下为转载别人的评论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这是严歌苓最新研究的成果了。严歌苓借夏娃之口告诉大家“名字很重要。……不问内容,就问名字,名字所泄漏的,就足够去猜测。”那么“名字”泄漏了什么呢? 首先:这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其次,这是父亲和母亲的故事。 再次,这是犯罪和放逐的故事。 仅仅是这个两个名字——亚当、夏娃——我们的始祖!看吧,严歌苓的目光从文革、移民、历史、性别——今天,到了人之为人的起点。 这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男人不是男人,母亲不是母亲,犯罪和放逐都“温和”! 这是个哲性故事。 1, 男人不是男人。 亚当是一个多么令女人期待的那种“王子”,英俊、优雅、富有,而且有才华;而他却是个同性恋——对女人来说,他是虚设的。他有自己的同性伴侣,却发现了自己的潜在危机——他想要一个孩子,而不得。于是他策划者找一个替身孕母;亚当的生活“像”是纯理性的。他嘲笑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动物一样的求偶、生孩子,没有选择的养这些孩子!”他是比较幸运的成为人类进化公式的例外,活着不受吃和繁衍两桩本能所左右。对我们这个不违天性的生男育女的巨大集体,他是明显的居高临下。然而这个“人类进化公式的例外”为什么又感到0+0=0的危机呢?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价值感,还是一个个体的缺失感?我常常因初为人父的男人们的兴奋和骄傲而疑惑,不敢相信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我始终认定那是传统文化使他们带有的某种习惯性作秀,后来我发现,那不是作秀,那是一种“创造”得以最终完结的成就感,那种快感不掺杂母亲们幸福笑容背后孕育的艰辛和得以升天般的超脱;那兴奋是实在的、纯粹的。作为同性恋者,创造的成就感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更糟的事,亚当还是个进化派理论的信仰者,他明白,这一派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无非有两个基本动机:活下去,留下来。吃是为了自身活下去,性是为了自身的延续——留下来。而同性恋的第二个动机并不同于一般人,他们恋爱和色欲与传宗接代的动机并没有关系。“他们的爱与性不是功利性的。”那么他的危机感从何而来呢,他的缺失感将是多么严重的悖谬?他先前对我们这个无法摆脱自身欲望控制的巨大集体所带有的优越感哪里去了?既然人的生活轨迹是可以选择的,他亚当既然习惯对一切天性的东西造一些反,那么,他也有理由,就像他做的那样,制造一个可以让自己延续下去的东西。他以为一切都是可以设计的,他这个同性恋男人就开始了上帝一样的造人运动。 我不知道这违不违反同性恋者的原则,但是很明显,亚当有这样的危机感并有了造人的念头和实践,这多少意味着他对他们这个群体的背叛,或者说,他的同性恋信仰有了某种游移和不坚定。他是亚当。是男人却又不是真正的男人。 他开始严密规划,为生育准备一具最理想的父体——为此他在三年前截掉了大麻,两年半前戒了烟,紧接着戒掉了咖啡因、12度以上的酒,半年前停止了性行为,每天锻炼一小时变成了一个半小时;他喝纯度最高的水,严密控制食物里的盐分和脂肪,很少吃甜食。小说形容他说“一口清水喝下去,几乎能看到他如何流淌进亚当被彻底清理过的、半透明的身体”。应该说,有了生育的欲望,就代表他不是进化公式的例外,他颠覆人本性还不够彻底。 看他选择孩子母体吧:一个一个接见从单身俱乐部来的女人,27岁到35岁,生育器官最成熟、心智也最成熟的女人们。他的细心和远见倒是值得称道——他最终选择夏娃,在夏娃本人看来是因为她“不具备任何个性特色。个性特色往往有颇高的代价……太出众的东西是危险的,适度的平庸是一个人心智健康,终生快乐的最好保障。他要他的孩子终生快乐,这比富有、才华、相貌标致都重要的多。”我在猜测这种心得是亚当结合自己经验总结出来的。富有、才华、相貌标致,这些亚当统统都有;个性特色,亚当就更不缺了。那么他为什们还不快乐?!超出人类进化公式的绝大多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优越——人类进化公式之外,是否属于男人们一直向往的辽阔天空,终于远离了母性的大地;像卡尔维诺的小说《在树上攀援的男爵》中的主人公科希莫那样,飞入天空——永远消失在大海的天际线上?严的小说里,男主人公都是飞不走的,母性的大地对男人们有致命的吸引——那是回归感归属感征服感的混合体——即使是亚当,这个不是“真正雄性”的人。即使没有了自身的依赖,那“留下来”的欲望依旧需要母性的加入。于是,夏娃来了。2,母亲不是母亲 夏娃的出现是一个必然还是一个偶然?就在亚当淘汰了上百母体之后,夏娃以他的“适度平庸”给了亚当一个惊喜。夏娃中选了——这个离婚、失业、潦倒穷困,被dump过的中国女人。一切如亚当所愿,交易成功,5万美金——数目不算小的“禁果”,始祖吃了,亚当和夏娃就再也逃不出蛇的诱惑,只有堕落到底的甘愿,一个为“留下来”、一个为“活下去”。看吧,亚当,你逃离了人类进化式了没? 夏娃默默担当起这个孕育的重任,妊娠反应的折磨不能使她退却;“伪丈夫”的逍遥自在也没给她太多打击;身份被定位在孩子“保姆”上没有使她太过沮丧——这一场交易本身已经够堕落,两人都不计较将它进行得更加不合人性一点。只是,被亚当要求加薪给孩子哺乳时,夏娃支持不住了——那以为脐带断了一切也就断了的夏娃“心颤抖了一下,受不了自己的母亲形象”,“撑着重心不稳的身体,撇下他向湖水走,现在还来得及淹没这胎儿和它的母体”。在“母亲”这个形象面前,夏娃退却了。说得直白一点,夏娃太害怕做母亲的羁绊了——母亲意味着毫无保留地付出,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不是孩子的孩子!还有,远离这桩事情的始末,仿佛自己从未曾参与过、实施过…… 在异国他乡遭遇离婚事业贫困潦倒,夏娃只想省心地活着,凑合着活着,被亚当“饲养”在他家偌大的装修精良的“artistic house”里,夏娃只感到无聊,但“无聊一点都不难受,这年头没有几个人有资格无聊的”。是什么让夏娃真正失去了生活得指望?还是男人。是那个让夏娃在内的一大帮女人“不被他爱了也就停止了自爱”的M。在男女关系这个古老命题中,女人在两性关系中是出于“且退且进”的地位上;在M处失去的,夏娃在亚当这里品尝着补偿——或者叫“非补偿”。包括安适的生活,体面的“丈夫”,温馨的“家庭”……因为腹中孕育的即将加入人类的生命,这一张“蘑菇床”有了非一般的优越感;相反,这一切的主人亚当却在自己策划的整桩事中越来越显孤立。这是因为母性与生命的自然连接吗?就像夏娃明知自己女儿又聋又哑又瞎,但却喋喋不休与她喃喃耳语,而这个残缺的生命竟也真能明了这交流——或者叫“非交流”。 女人的伟大不仅在于孕育,女人的伟大更在于联合。 女人不耗费一枪一炮,女人敞开怀抱接纳一切。亚当看出了其中的危险,慌忙打发走了夏娃——这时的两人,已经完全扭转了各自的态势。夏娃发现,高度理性的自己之下,自己其余的一切都为自己女儿的哭声做出反应,母子间最初的联系——乳汁,使孩子的父亲感到了极度的危机和恐慌,这是整桩事情变得复杂,非母亲正在变成母亲。那先前为哺乳的事情而大发脾气的夏娃和现在为孩子哺乳的事情而大乱方寸的亚当在这件事上都失算了——人的天性,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美国人是痛快的,在事情变得严重之前,亚当用比任何语言都是在的支票打发走了这个看来要夺去他女儿的中国女人……母亲,不是母亲。因为两个人的拒绝。 3,犯罪和放逐 这是上帝给作为父母的亚当夏娃最严重的惩罚了。夏娃走后的第二个年头,亚当想方设法得找到了她,原因是经过一场大病之后,高烧使他们的女儿大部分感官失灵,免疫力低下,几乎是数着日子等待死亡。亚当也不知道为什们来找其实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夏娃——也许是本能。因为孩子的缘故,他们现在远离各自的生活轨迹。亚当为此和自己的伴侣分手,夏娃为此失去了真正婚姻的可能性,他们为自己犯的罪,付出了最严重的代价,两位特别父母割舍不掉的伦常之爱与他们自身尴尬境遇的冲突,让他们突然间无限地高大了。严歌苓虽看见并承认种族、国族、阶级之间的差异,但她仍相信(或试图让读者相信)有超越一切的真爱存在,并用这种人道主义话语在20世纪末后现代与后殖民社会中演绎出一则承认差异、寻找沟通、坦诚合作、文化平等的现代神话,《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似乎是离这个神话最近的了。一改开始到美国时的“失语症”,现在的严歌苓名正言顺地让男女主人公“共同承担这份哀悼”——一个白人男子、一个中国女人:哀悼他们死去的孩子——应该是“非孩子”,哀悼亚当“留下来”的愿望——女儿辜负了他繁衍的愿望,于是他以绝望的专注投入了大型庭院设计,它以另一种形式,使他不至于断子绝孙;哀悼夏娃再一次被未婚夫dump;当然最主要的,是女儿留给他们不可视的伤——连他们自己都不确定自己余生是否够长来养的伤。 一直对本性造反的亚当,同性恋的亚当,厌恶女性的亚当最后竟然发现夏娃是他最亲密的朋友;而使自己安于“凑合”着生活的夏娃也奇怪“对亚当讲的实话已经超过对M讲的”。 当上帝把男人的肋骨从他的体内抽离出来,就注定了男人幻想的命运,他渴望有力量主导自己的欲求并将其实现,但是他只有依靠女人才能实现自己虚拟的完整。我不知道同性恋的亚当是否在这种无限循环中感到窒息、感到毫无突破的希望,拧着要搞颠覆,却不幸地最终掉进了这个循环。 读这篇小说,好多人把同情给了专为这场交易取了假名字的夏娃——因为女人受孕承担者的身份,还有,她是个希冀正常生活的人;她从来都没对亚当失去过幻想,最终的失败,似乎和她没有关系。但是亚当的失败和偏离比她更多。整桩事情彻底否定了亚当的整套理论:恋爱的选择性,繁衍的自主性,自身的独立性;先前所培养起来的自信和健康在实践中彻底坍塌——爱人的背叛、计划的失败,亚当是飞上天空然后被重重地摔到地上的男人。夏娃仍然是母性的大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不仅孕育了和亚当的女儿,也孕育了亚当本身。

留下来和活下去

很多年前交的一份作业里,我就说过亚当和夏娃都是因为有生存问题才走到一起的,亚当需要证明他在这世界上生存过,夏娃亟需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今天竟然看到有人跟我的意思一样,连措辞都一样,很惊诧也很欣喜。严歌苓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似乎每个字都有无穷的故事,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慨。有这种魔力的,我总以为张爱玲是一个,白先勇是一个,然后就是她了。张爱玲写人世因为通透而总是嘴角含一丝冷笑似的;白先勇同样敏锐细腻但心中有大慈悲,写人间哀乐有悲怆感;严歌苓是乍一看像张爱玲,把世事都看得真真的,但骨子里更像白先勇,有悲悯情怀。典型的例子就是《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不管他们一开始是怎样做着交易,怎样从实利主义出发自私地为自己考虑,但最终他们还是因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渐渐袒露真心,学会牺牲。亚当牺牲了多年的感情,夏娃牺牲了嫁个好丈夫摆脱困窘生活的机会。虽然他们是非正常的夫妻用非正常的方式生下了非正常的孩子,但严歌苓告诉我们,他们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实在不知道该不该力推这本书作者为什么那么狠心要让那么可爱的宝宝走上一条不归路呢,如果说有错也是大人的错为什么要用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的来去唤起大人们的冷静思考呢?成年人有思考和选择的权利,结果无论如何都是自己选择的,孩子是无辜的,不忍心是这样的一个结局。不明白也不理解。父亲是个残缺的父亲,母亲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家也就称不上为家了。人间悲剧只缘自世间的不宽容。

也是亚当 也是夏娃 (转)

源自:www.hudong.com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4%B9%9F%E6%98%AF%E4%BA%9A%E5%BD%93%EF%BC%8C%E4%B9%9F%E6%98%AF%E5%A4%8F%E5%A8%83%E3%80%8B(作者不详)一,无非男女 严歌苓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走红的旅美女作家。 国内开始关注严的作品始于她获得首奖的兵被改编成电影的短篇《少女小渔》。纵观严歌苓的创作历程,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在美国的心理及生活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严的每部小说都是在写自己——写一个华人女子在美国这个“乱炖”社会中的种种形迹以及遭遇——和其中所感受到的,接受的、勉强的、永远对立的,等等。从开始的《少女小渔》、《红罗裙》、《约会》、《抢劫犯查理和我》、《栗色头发》(见短篇集《海那边》)中所表现的“我”与美国社会的不和,再到他潜心研究华人历史呕心沥血写出的杰出长篇《扶桑》中所发现的美国华人的内在“定力”,再到开始以她雌性的目光关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种,如《魔旦》、《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严的眼界确实有了质的飞跃。严歌苓是有幸逃离了大陆政治话语的作家之一,又加之她本人敏感的心灵和不遗余力的探索,成就了一番别样的文学审美,既自然又感人,既家常又崇高。严歌苓的小说非常世俗化,没有任何拔高的人文精神,无论是中国古典的人文哲学思索,还是西方现代社会中深深隐藏而无处不在的工业般精确冷酷的平等和权利观念,严歌苓都给予一应的不屑一顾。在她的文学世界里“无非男女”——只有男人和女人! 若严的小说里没有了女人,那相当于世界没有了天空,住宅没有了窗户。严歌苓的女主人公是世界的发现者,也是世界掩藏在深处的支配者。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苏曾说:“所有父权制——包括语言、资本主义、一神论——只表达了一个性别,只是男性利比多机制的投射,女人在父权制中是缺席和缄默的……,’女人不是被动和否定,便是不存在’”,但现今许多创作似乎正在打破这个桎梏,以严歌苓的作品为例,她的纯女性话语具备一种颠覆的作用;女人在社会上的确没有发言权——但女人可以沉默,女人沉默起来可以让男人们无所适从,男人无法得知女人的所想,而无法知道想知道的,无法得到想得到的,不正是男人们最无法接受的折磨么?女人正在非暴力不合作中,虽然表面上看来,女人的角色是被动者(被侮辱、被贬损、被欺凌者)、缺失者、沉默者、(主妇、看护妇)、有价者(商品)。她们温顺麻木、寂寞忍耐…… 严的男主人公呢?严的男主人公都是值得同情的,虽然看上去他们在经济上,在社会上,在历史上都站在主人的位子上,但严打心眼里同情他们,因为他们在心理上不是主人。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说男人比女人晚近化8.4万年。对这一结论的民间解释是:男人是女人驯化而为人的。在严的小说里,女人是母亲,不管这对立的一对人物他们双方的社会身份如何,男人是向女人寻求保护的。男人属于辽阔的天空,而不是母性的大地;可他们却出于大地——一个无法排遣的记忆如影子般追随着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完全摆脱一个“回归”的愿望。《少女小渔》中的小渔以自身的母性的博爱愣是让72岁的意大利老顽童正八儿经的去到街上拉琴“养家”;《红罗裙》里的卡罗,对海云这个继母又是何等的充满渴望:在陈晓晖的《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华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或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二期)中写道“卡罗是最孤独的人,这缕魂在这桩城堡里徘徊了多少年,多少年,似乎早于他被那个胖大的金发母亲孕育、娩出”……“卡罗的孤独在于没有任何属于他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没有根的人。卡罗对海运的爱恋可以解释为他的一种寻根的努力,他好像发现了一块蒙中的土地,可走来走去,却无法扎根……”这是飞上天空的男人们的悲哀;《抢劫犯查理和我》中的查理,向“我”抢劫来排遣“没有动作的生活”、和“我”恋爱成了他“无数的可能性在慢慢死去”的没有动作的生活的救赎;而在严歌苓新作《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中,那个自以为逃离人类进化公式的人的男同性恋者亚当,也发觉“你(夏娃)是我最亲密的伙伴”。我不知道女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但是严歌苓显然是对自己的女性身份带一点自豪的。中国一句古话“有容乃大”不知用在这里合不合适,女人,才是真正“纳得百川”的生命…… 二,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这是严歌苓最新研究的成果了。严歌苓借夏娃之口告诉大家“名字很重要。……不问内容,就问名字,名字所泄漏的,就足够去猜测。”那么“名字”泄漏了什么呢? 首先:这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其次,这是父亲和母亲的故事。 再次,这是犯罪和放逐的故事。 仅仅是这个两个名字——亚当、夏娃——我们的始祖!看吧,严歌苓的目光从文革、移民、历史、性别——今天,到了人之为人的起点。 这是一个很荒诞的故事。男人不是男人,母亲不是母亲,犯罪和放逐都“温和”! 这是个哲性故事。 1, 男人不是男人。 亚当是一个多么令女人期待的那种“王子”,英俊、优雅、富有,而且有才华;而他却是个同性恋——对女人来说,他是虚设的。他有自己的同性伴侣,却发现了自己的潜在危机——他想要一个孩子,而不得。于是他策划者找一个替身孕母;亚当的生活“像”是纯理性的。他嘲笑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动物一样的求偶、生孩子,没有选择的养这些孩子!”他是比较幸运的成为人类进化公式的例外,活着不受吃和繁衍两桩本能所左右。对我们这个不违天性的生男育女的巨大集体,他是明显的居高临下。然而这个“人类进化公式的例外”为什么又感到0+0=0的危机呢?是作为一个个体的价值感,还是一个个体的缺失感?我常常因初为人父的男人们的兴奋和骄傲而疑惑,不敢相信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流露,我始终认定那是传统文化使他们带有的某种习惯性作秀,后来我发现,那不是作秀,那是一种“创造”得以最终完结的成就感,那种快感不掺杂母亲们幸福笑容背后孕育的艰辛和得以升天般的超脱;那兴奋是实在的、纯粹的。作为同性恋者,创造的成就感是不可能实现的。而更糟的事,亚当还是个进化派理论的信仰者,他明白,这一派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无非有两个基本动机:活下去,留下来。吃是为了自身活下去,性是为了自身的延续——留下来。而同性恋的第二个动机并不同于一般人,他们恋爱和色欲与传宗接代的动机并没有关系。“他们的爱与性不是功利性的。”那么他的危机感从何而来呢,他的缺失感将是多么严重的悖谬?他先前对我们这个无法摆脱自身欲望控制的巨大集体所带有的优越感哪里去了?既然人的生活轨迹是可以选择的,他亚当既然习惯对一切天性的东西造一些反,那么,他也有理由,就像他做的那样,制造一个可以让自己延续下去的东西。他以为一切都是可以设计的,他这个同性恋男人就开始了上帝一样的造人运动。 我不知道这违不违反同性恋者的原则,但是很明显,亚当有这样的危机感并有了造人的念头和实践,这多少意味着他对他们这个群体的背叛,或者说,他的同性恋信仰有了某种游移和不坚定。他是亚当。是男人却又不是真正的男人。 他开始严密规划,为生育准备一具最理想的父体——为此他在三年前截掉了大麻,两年半前戒了烟,紧接着戒掉了咖啡因、12度以上的酒,半年前停止了性行为,每天锻炼一小时变成了一个半小时;他喝纯度最高的水,严密控制食物里的盐分和脂肪,很少吃甜食。小说形容他说“一口清水喝下去,几乎能看到他如何流淌进亚当被彻底清理过的、半透明的身体”。应该说,有了生育的欲望,就代表他不是进化公式的例外,他颠覆人本性还不够彻底。 看他选择孩子母体吧:一个一个接见从单身俱乐部来的女人,27岁到35岁,生育器官最成熟、心智也最成熟的女人们。他的细心和远见倒是值得称道——他最终选择夏娃,在夏娃本人看来是因为她“不具备任何个性特色。个性特色往往有颇高的代价……太出众的东西是危险的,适度的平庸是一个人心智健康,终生快乐的最好保障。他要他的孩子终生快乐,这比富有、才华、相貌标致都重要的多。”我在猜测这种心得是亚当结合自己经验总结出来的。富有、才华、相貌标致,这些亚当统统都有;个性特色,亚当就更不缺了。那么他为什们还不快乐?!超出人类进化公式的绝大多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优越——人类进化公式之外,是否属于男人们一直向往的辽阔天空,终于远离了母性的大地;像卡尔维诺的小说《在树上攀援的男爵》中的主人公科希莫那样,飞入天空——永远消失在大海的天际线上?严的小说里,男主人公都是飞不走的,母性的大地对男人们有致命的吸引——那是回归感归属感征服感的混合体——即使是亚当,这个不是“真正雄性”的人。即使没有了自身的依赖,那“留下来”的欲望依旧需要母性的加入。于是,夏娃来了,四周出奇的安静,她不知道去了哪里,床头柜上有一纸条,是她留的:餐桌上有香蕉和VC片,醒后记得各吃六个。 恍惚中,感觉昨天自己杯来盏往中被灌了很多酒,最后自己是怎样回的家都不知道。 寻去客厅,儿子正猫在沙发上看书,他问儿子昨夜发生了什么事,他妈去了哪儿,他们有没有吵架? 儿子告诉他,昨晚他被几个人送回家,喝得谁都不认识了,吐得衣服上乱七八糟家里满地都是,妈妈烦的跟什么似的,大声的唠叨个不停。 后来呢?他问。 后来,妈妈帮你换裤子,解你皮带时,你狠狠的推了她一把,还说了句什么,妈妈便再也没有做声了。 他心里直发怵,拿不准昨晚说了她什么,她是不是生气了,离家出走了呢? 他焦急的问儿子:你妈上哪了?我昨晚推她时说了什么你记得么? 我妈解你皮带时,你狠推了她一把说,滚开,别脱我裤子,我是结了婚的!我妈哭了一句话也没说。她让我帮你换下裤子,我们把你拖到床上去,她便趴在地上抹地。早上,她说她去超市,给我们做好吃的。 突然的,他眼睛有点酸涩,默默的走到餐桌边吃起了她为他准备好的香蕉和VC,他决定,以后晚上尽量的呆在家里,在家的时候关掉手机。 他突然间有了感悟:家,才是自己累了倦了的港湾,不能因了那些身外物,而忽略了对于我们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 他奔向门边,对儿子说:走,我们接你妈去! 2,母亲不是母亲 夏娃的出现是一个必然还是一个偶然?就在亚当淘汰了上百母体之后,夏娃以他的“适度平庸”给了亚当一个惊喜。夏娃中选了——这个离婚、失业、潦倒穷困,被dump过的中国女人。一切如亚当所愿,交易成功,5万美金——数目不算小的“禁果”,始祖吃了,亚当和夏娃就再也逃不出蛇的诱惑,只有堕落到底的甘愿,一个为“留下来”、一个为“活下去”。看吧,亚当,你逃离了人类进化式了没? 夏娃默默担当起这个孕育的重任,妊娠反应的折磨不能使她退却;“伪丈夫”的逍遥自在也没给她太多打击;身份被定位在孩子“保姆”上没有使她太过沮丧——这一场交易本身已经够堕落,两人都不计较将它进行得更加不合人性一点。只是,被亚当要求加薪给孩子哺乳时,夏娃支持不住了——那以为脐带断了一切也就断了的夏娃“心颤抖了一下,受不了自己的母亲形象”,“撑着重心不稳的身体,撇下他向湖水走,现在还来得及淹没这胎儿和它的母体”。在“母亲”这个形象面前,夏娃退却了。说得直白一点,夏娃太害怕做母亲的羁绊了——母亲意味着毫无保留地付出,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不是孩子的孩子!还有,远离这桩事情的始末,仿佛自己从未曾参与过、实施过…… 在异国他乡遭遇离婚事业贫困潦倒,夏娃只想省心地活着,凑合着活着,被亚当“饲养”在他家偌大的装修精良的“artistic house”里,夏娃只感到无聊,但“无聊一点都不难受,这年头没有几个人有资格无聊的”。是什么让夏娃真正失去了生活得指望?还是男人。是那个让夏娃在内的一大帮女人“不被他爱了也就停止了自爱”的M。在男女关系这个古老命题中,女人在两性关系中是出于“且退且进”的地位上;在M处失去的,夏娃在亚当这里品尝着补偿——或者叫“非补偿”。包括安适的生活,体面的“丈夫”,温馨的“家庭”……因为腹中孕育的即将加入人类的生命,这一张“蘑菇床”有了非一般的优越感;相反,这一切的主人亚当却在自己策划的整桩事中越来越显孤立。这是因为母性与生命的自然连接吗?就像夏娃明知自己女儿又聋又哑又瞎,但却喋喋不休与她喃喃耳语,而这个残缺的生命竟也真能明了这交流——或者叫“非交流”。 女人的伟大不仅在于孕育,女人的伟大更在于联合。 女人不耗费一枪一炮,女人敞开怀抱接纳一切。亚当看出了其中的危险,慌忙打发走了夏娃——这时的两人,已经完全扭转了各自的态势。夏娃发现,高度理性的自己之下,自己其余的一切都为自己女儿的哭声做出反应,母子间最初的联系——乳汁,使孩子的父亲感到了极度的危机和恐慌,这是整桩事情变得复杂,非母亲正在变成母亲。那先前为哺乳的事情而大发脾气的夏娃和现在为孩子哺乳的事情而大乱方寸的亚当在这件事上都失算了——人的天性,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终于知道了为什么“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美国人是痛快的,在事情变得严重之前,亚当用比任何语言都是在的支票打发走了这个看来要夺去他女儿的中国女人……母亲,不是母亲。因为两个人的拒绝。 3,犯罪和放逐 这是上帝给作为父母的亚当夏娃最严重的惩罚了。夏娃走后的第二个年头,亚当想方设法得找到了她,原因是经过一场大病之后,高烧使他们的女儿大部分感官失灵,免疫力低下,几乎是数着日子等待死亡。亚当也不知道为什们来找其实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夏娃——也许是本能。因为孩子的缘故,他们现在远离各自的生活轨迹。亚当为此和自己的伴侣分手,夏娃为此失去了真正婚姻的可能性,他们为自己犯的罪,付出了最严重的代价,两位特别父母割舍不掉的伦常之爱与他们自身尴尬境遇的冲突,让他们突然间无限地高大了。严歌苓虽看见并承认种族、国族、阶级之间的差异,但她仍相信(或试图让读者相信)有超越一切的真爱存在,并用这种人道主义话语在20世纪末后现代与后殖民社会中演绎出一则承认差异、寻找沟通、坦诚合作、文化平等的现代神话,《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似乎是离这个神话最近的了。一改开始到美国时的“失语症”,现在的严歌苓名正言顺地让男女主人公“共同承担这份哀悼”——一个白人男子、一个中国女人:哀悼他们死去的孩子——应该是“非孩子”,哀悼亚当“留下来”的愿望——女儿辜负了他繁衍的愿望,于是他以绝望的专注投入了大型庭院设计,它以另一种形式,使他不至于断子绝孙;哀悼夏娃再一次被未婚夫dump;当然最主要的,是女儿留给他们不可视的伤——连他们自己都不确定自己余生是否够长来养的伤。 一直对本性造反的亚当,同性恋的亚当,厌恶女性的亚当最后竟然发现夏娃是他最亲密的朋友;而使自己安于“凑合”着生活的夏娃也奇怪“对亚当讲的实话已经超过对M讲的”。 当上帝把男人的肋骨从他的体内抽离出来,就注定了男人幻想的命运,他渴望有力量主导自己的欲求并将其实现,但是他只有依靠女人才能实现自己虚拟的完整。我不知道同性恋的亚当是否在这种无限循环中感到窒息、感到毫无突破的希望,拧着要搞颠覆,却不幸地最终掉进了这个循环。 读这篇小说,好多人把同情给了专为这场交易取了假名字的夏娃——因为女人受孕承担者的身份,还有,她是个希冀正常生活的人;她从来都没对亚当失去过幻想,最终的失败,似乎和她没有关系。但是亚当的失败和偏离比她更多。整桩事情彻底否定了亚当的整套理论:恋爱的选择性,繁衍的自主性,自身的独立性;先前所培养起来的自信和健康在实践中彻底坍塌——爱人的背叛、计划的失败,亚当是飞上天空然后被重重地摔到地上的男人。夏娃仍然是母性的大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不仅孕育了和亚当的女儿,也孕育了亚当本身。[4]

理智选择,也要大胆爱

那天在新闻课上看完了严歌苓的《也是亚当,也是夏娃》,有着说不清的奇异感,一个略带吊诡的故事,却充满了别样的异国色彩和独特曼妙的滋味。主角是一个女性,却又好像不是——她没有寻常小说女主角的充沛情感,也从来不懂得矫情,因为恋爱够久所以结婚,因为前夫劈腿所以离婚,因为需要钱所以帮别人做代孕母亲,因为想要二度结婚所以勾住一个完美优秀的律师……她的生活思路异常简单,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别人眼里的不可思议到了她那里都变成了顺理成章。这就是伊娃的人生,干练简洁,逻辑缜密,却也让人对她本身的情感真假难辨。而男主在常人眼中亦算得上奇葩一枚,喜欢喝没有咖啡因的咖啡,吃没有味精的菜,找一个身体健康的独身女人帮他生孩子,最后又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停止心跳而不想挽救……可是呵,不要咖啡因,又何必喝咖啡;不想要味精,又何必吃炒菜;想要孩子,何必找个同性相恋;想让女儿早点结束痛苦,何必在知道她活不久以后还那么倾尽全力对她好……这就是亚当选择的人生,充斥着一幕幕“何必”,无懈可击得让人只能隐隐感觉不对却说不出半点因由。如果我们的人生就如同伊娃和亚当的那样,只有理智的选择,而对内心的呼唤不闻不问,那么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就像设定好程序的计算机一样,几十年后的生活状态一眼就能望到底,有什么意思呢。过分追求所谓“正常”,其实也是一种不正常吧。好在计划再美好也赶不上变化,因为有一种寻不见逻辑的东西,叫爱。其实如果不是为了爱,亚当就不会找个男人和他在一起,他就该遵从社会主流的取向,找个合适的老婆共度一生;如果不是因为爱,伊娃就不会以为自己生下了菲比就能脱离得一干二净后,在剪短脐带的一瞬间,产生奇妙的感觉;如果不是因为爱,伊娃就不会舍得和律师分手,那样完美得一个男人,要到哪里才找得回来呢?所以,这一切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皆是出于爱,否则,亚当就该找个合适的女人,伊娃也该找个合适的男人,他们本不该有交集,更不会有那一层若有似无的牵绊。亚当那句“你比我想象的还要亲密”本身就是他们俩对孩子的爱的最好证明。是爱,让他们本来井然有序的生活充满了变数,面对那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有过惶恐、害怕、心慌意乱,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两个曾经活得像机器人一样的家伙却渐渐地在这样的生活里甘之如饴。伊娃眷恋着每天当保姆照顾孩子的短暂快乐,亚当也因为伊娃的存在而放心地追求事业,他们对其他人守口如瓶,两个人却都明里暗里地享受着这种地下式的荒诞交易,且乐此不疲。爱打乱了他们的生活,但他们自己大概也是第一次发现,原来随性而为、不用别扭着性子做选择题的人生竟然也这么美好,原来偶尔吃一次带味精的菜肴也没什么大不了,反而会让人恋上它的绕舌之美。爱不是让人上瘾至死的毒药,爱是味精,是12度以上的浓酒,是咖啡里的咖啡因,它能让本来索然无味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即使常常需要面对一些“意料之外”,但那也只是构筑我们精彩人生的一部分而已。有太多人希望自己能掌控人生的每一步,不可预知的未来让他们没有安全感。但我却觉得,能够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是悲哀的,幸好,我们还有爱。========我是2013年的第一条分割线===========本文所说的“爱”是指大爱,不是仅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至于这部小说里的伊娃和亚当之间有没有爱情,其实很难界定,说他们之间是爱情,不够纯粹,说没有爱情,也难以信服。反正有一条小生命的羁绊就是了。这两个曾经生活中充满理智选择的男女被菲比6年的天使生命改变了,因为爱一个人,所以想与之在一起,因为爱一件事,所以想去做,这才是生动的人生。

《也是亚当,也是夏娃》

《也是亚当,也是夏娃》说的是一个在美国念博士的中国女人伊娃,被中国老公抛弃,离婚后,为了生活费,接下了一笔生意。美国男人亚当是一个gay,为了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他借伊娃腹生子。没有不良遗传基因没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伊娃在众多候选中被相中,价钱是五万美金。这对男女甚至不需要正常的性途径,一支针管,就造成了一个生命。本来这场交换在孩子出世后就可以两清的,谁料,生下来的女孩菲比因为一场高烧,几乎丧失了所有感官的知觉,而且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任何一点小小的感染或过敏,就会夺取她脆弱的生命。在一个冷漠得连做爱时都会说“请”说“谢谢”的人际群体里,因为这个随时可能死亡的小生命,牵出了一段段真实可触的情感交结。严歌苓的故事《也是亚当,也是夏娃》很特别。严歌苓的思路总是很独特。在接近结尾处,有一段亚当和伊娃的谈话。谈话围绕亚当的一句“它(亚当设计的庭院,小说里他是一个很有名的设计师)会留下来”而展开,触碰到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即生命的延续和永生,而这也是同性恋的亚当要借腹生子的动机所在吧。忽然间意识到,这段很小不太起眼的对话,也许是整篇小说一个非常关键的所在。亚当到底爱不爱夏娃?都说:“当神问起亚当是不是吃了那树上的果子,亚当直说是夏娃给他吃的,不升出头来为夏娃承担责任,推卸,逃脱责任。关键时刻爱经不起考验。亚当和夏娃都是因为有生存问题才走到一起的,亚当需要证明他在这世界上生存过,夏娃亟需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这是关于一个“何必”的故事!

比较有意思的一本书!严歌苓写得幽默中透露出了深刻!   这是一个关于何必的故事,他们之间没有爱,没有关系,却要一个孩子;喝咖啡,却不要咖啡因;历尽艰难,让孩子出生,生命却稍纵即逝。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情感却可以如此荡气回肠,无法形容。 1.“亚当,你笑起来很迷人。”“你也不错。”“我笑起来一只眼睛有三条褶子。”“你很爱照镜子。”“你呢?”“我喜欢注意自己形象的人。”他承认自己的毛病那样的抿嘴一笑。2.太出众的东西是危险的,适度的平庸是一个人心智健康,终生快乐的最好保障。他要他的孩子终生快乐,这比富有、才华、相貌标致重要太多了。亚当从各种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著作中得出以上结论。3.我看他一眼,体贴而周详:“你星期六必须和他一起过,是吧?”这个“他”指谁,亚当明白。他沉默了一会说:“没错。礼拜五行吗?”“你们感情很好?”他点点头,眼中的一点愁是为那人而生的。男人爱男人也会有这点美丽的愁绪。我突然好奇得要死。“你们相爱了许多年了吧?”那个多明格歌喉埋藏在怎样一具躯体中?4.亚当像头一次那样,为我叫了杯咖啡。然后他有是那么细节化地叫他自己那杯“非咖啡”。我及时止住他,说我也改喝“非咖啡”了。他转向等在桌子边上的侍应生。“两杯无咖啡因的咖啡,非糖,全脱脂的奶。”侍应生走回去,同时叫道:“两杯‘何必’!”我和亚当对视一眼,都笑了笑。对于这两杯非咖啡、加非糖和非奶,一连串的否定,也等于什么也没喝它-----这是侍应生的态度。根据这态度,他们为这种将天然完全剔除出去的玩艺叫作“何必”。如同现今流行的不含酒精的酒,不含巧克力的巧克力,不含奶油的奶油,人们吃着喝着这些无害处也无任何吃头的玩艺,仔细想想,何必?5.M 又醋意又得意地问我们的进展。我说:“有点进展。”“他挺帅的吧?”“过的去。不像你吹的那样。”“你那个什么亚当,一般男人长成那样,那么俊,多半不对头。多半作怪,不是这癖就是那癖,变态什么的!”我突然觉得M很讨厌。“你搞女人他妈的不算变态?”“你还以为同性恋辩护?”“同性恋惹着你什么了?至少他们不祸害女人!”一面大声控诉,我心里一阵纳闷:我火什么?亚当跟我有什么相干?退一步,整个世界整个人类跟我有什么相干----既然我只剩了一丝疼痛,牵在我的菲比身上。6.“我什么也没告诉他。”他在牙买加海滨浴场养出的健康一下丧失了,他变得好虚弱好虚弱。“我只说,菲比是个偶然,她能活到今天是个奇迹。就这些。”“就这些?”一个冷笑如伤口一样在我脸上绽开:“这些还不够-------在这个非婚姻里,我们这对非男非女进行了非性交,养出了一个非生命,组成了这个非家庭。就跟我们的非生活一样;喝非咖啡,加非糖非奶,往面包上抹非奶油,所以一切都可以不算数。菲比也可以转眼间不算数,非生命转眼间可以被取消,这些还不够?!!”泪水在我眼里聚起,又迅速被蒸发。7.一天我说:“亚当,告诉我你的真名字吧。”他表示惊讶:“我并没有假名字啊。你呢?”我笑了,告诉他,伊娃这名字从认识他之后就成了我的真名字。从那以后我认识的人,都叫我伊娃。这么多年下来,它理直气壮地获得了重新命名我的权力。它有足够的理由使我承认它,做为一个永久性的名字。这时候,他拥抱了我。“假如我说你是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你会怎样?”他说。“说出来,看看我会怎样。”他告诉我,他和我的亲密大大超出了他的意料。我们这个拥抱很长。这在我现在的生活里是罕见的时刻----我心里没有出现“何必”。


 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