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自我》书评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04
ISBN:9787221030191
作者:R.D.莱恩(英)
页数:222页

为求生存,从自己走向非己的分裂

记得数年前,我答精神健康课程的老师问,学习精神健康课程的目的。我说,我想知道精神病人到底是不是正常的,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多年过去,一直在这个简单的问题前绕圈子。直至最近老师的一个主体性打开明亮的路途,进一步在本书中找到了细致的解答。也对于自己、曾经爱过的人和朋友多年积累的问题有了初步清晰的认识。从生存的角度去解释精神疾病真的很绝!!在这里,疾病不再是仅与药物相连的,无望的存在;精神病人也终于可以将他们的重点放在最后一个人字上。阅读本书,绝对可以给你展开一个全新的视野来看人,不仅仅是精神病人哦……

分裂并不是梦魇,当你记得拥抱时,它即是光与爱的化身。

  分裂这个词被人厌恶,但我最近却越来越体验到分裂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许多时候我们对于分裂的态度导致了问题的不解,而不是分裂本身。分裂大多带来了无数的对抗,但从头脑的角度来看,对抗的两边却是一体的,这是一种刺激的结果,与生命原块有关。在生命原块那里,凡是未能引起刺激的都无法进入意识,也就无从谈分裂,而当意识要进行分化时,就必须经过分裂的这一关,这一关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对立的两个存在,这是一个很原始的分裂形成,也是必要的。  我们往往对分裂产生一种执著式的依赖,确实,我们也很容易依赖它,而这大多数时间是在潜意识里很快的完成的。对分裂的认同也是如此,这是头脑的一个功能所导致的。所以,若想走出分裂所带来的困扰,就必须先承认它的原块刺激性,承认它给我们带来的生命领域的扩展,这才是我们要做的,然后,你就会有一种被上天恩赐的感觉,不会进一步的有对抗感,因为你知道生命的选择就是好坏都有的,对抗并不存在于生命的领域,而是你头脑的认为而已罢了。  这就是分裂的本质,起初是一小片碎片,可是如果你未能认清它的本质,它就会逐步扩大了,然后你就不断的陷入它的恶性轮回里,所以回到源头看清它,它也就不会再困扰你,相反,你会看到分裂其实并不是梦魇,当你记得拥抱它们时,它们即是那光与爱的化身,是那生命最起初的能量之源@

好书,好人!

这是一本对我影响很深的书,作者的才华与慈悲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这本书是四年前我在网上看到的电子版,那时候我醉心于心理学,我觉的作者对人内在发现的成就的学术成就不亚于弗洛伊德。而人格成就更高。

一些看《分裂的自我》时的想法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想法——那些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都好可怜!他们渴望什么东西,却也同时害怕这些东西。他们的身上充满矛盾:“他最畏惧之物,也是他最渴望之物”;“把自己变成石头,是为了免得被别人变成石头”;“防御手段:强化了引发焦虑的条件,试图以此来缓和焦虑”。当他们想要保护自己的同时,却必须要先伤害自己。有时候,以毒攻毒不是一个好办法,它或许只会让一个人中毒更深。在读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自己,虽然我并不想这样做。我和他们有着类似的痛苦,所以每当看到那些病人在挣扎的时候,我都心痛得要死。但是,我的情况应该比他们好多了。期间,我刚好看了《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我十分能理解里面主人公的心情了。当他在妻子怀里哭泣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太深刻、太真实了。人们面对自己所害怕的东西,不管是多么身体强壮的男子,都会流出眼泪。但是我的一个同学却不能理解理解这种心情。这时候,我便有些庆幸自己的近乎于病态的敏感——因为我能理解那些人。我发现这类书读多了,你就会更加了解一些虚构出来的人物。而且,很有可能,他们也会因此在你眼中从喜剧人物变成悲剧人物。比如,《樱兰高校男公关部》里的光和馨,我现在才觉得他们其实有着很严重的精神分裂倾向——他们心中只有自己,认为世界上的其他人都是傻瓜;希望被别人分辨出来,又不希望被分辨出来。关于这一点,我在《逝去的自我》里也发现了不少。在此就不举例了。根据我自己的分析,我认为荷妮所指出的依赖型神经症倾向的人更容易产生分裂。同时我发现,有不少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强烈的强迫性,例如莱恩具体分析的两位病人(彼得和茱莉亚)都是如此。而且至少这两个人成年后的精神状况都和他们小时候、甚至是婴儿时期的经历有很重要的关系。所以,各位父母一定要谨慎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这本书把同性恋解释为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我认为这是作者对同性恋群体的歧视和误解。但是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同性恋、双性恋可能确实如此。

理解分裂的勇气

对我扰动很大的一本书,先简单写几句吧。第一次读的时候阻抗很大,激起了担心自己过于努力地去理解严重精神病患者有可能让自己变得精神分裂的恐惧。这种阻抗使我对书中的分析只能以从外面向内看的方式进行理论上的理解。这种恐惧进入我的梦,然后慢慢地被修通。这种修通本身对我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及其重要,就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每一次这样的修通,你能够帮助的来访者的范围就扩大了。然后再看这本书,感觉就变得非常不同,能够切身体会到患者的痛苦,情绪极其强烈,这种体验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正在接诊的来访者。学习精神分析,接受自我体验让我重新认识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我开始认识到,所有的人都处在一条连续谱上,而所谓的正常和有病只是一个人为划定的分界点而已。事实上没有任何人是完全整合的,我们多少都有些分裂的部分,多少有些残余的原始焦虑和恐惧。正是以这一点为基础,我们才有可能理解精神病患者,也才有可能帮助他们,以及帮助那些只是有小小困扰的正常人。曾奇峰在讲到什么人适合成为治疗师时,曾经开玩笑地说:“太健康完全没有病的人我建议就不要在这个行业呆着了。”更进一步地看这个问题。一种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社会需要精神病人,这为其他人提供了边界,让其他人感觉到自己是正常的。是不是很残忍?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我们往往对疾病和痛苦唯恐避之不及,所以不假思索地在自己和病人,尤其是精神病人之间划下一条清晰的界限。莱恩在鹈鹕版序言中坦承:“我当时写他们太多,写我们太少。”而他反复想要说明的一个观点正是:只有作为“我们”,才有可能理解和帮助病人。而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需要极大的承受真相的勇气。

不懂

我不知道有多痛可以造就如此的爱,我不知道有多累可以放射如此的激情。因为我始终依赖我的感官,逃离不出我的大脑皮层。试着闭上双眼,我给你的爱并不在这世间万物之中,敞开你那透明的心,用心来感触这炙热的爱,不要害怕,撕裂我的心,那里有你美丽的住所。

爱的吞没

小C是个直男,但是我遇到他的时候,他正将自己有意无意的往gay的形象塑造。他父亲常年在外面跑运输,聚少离多,母亲一个人开店很忙,很少时间顾他。他自小不好不坏,丢到人群中便找不到。等到他20岁,存在感稀薄到临界点,他就开始给自己贴gay的标签,我们说他是gay,他有时否认有时暧昧不答。后来他喜欢上一个女生,变化蛮大,也不扮弯弯了。也是有一次聊到了,他才跟我讲。他说,那时候对自己的身份感认同低到让他不得不有所行动。他的行动是有效的。我那时很腐,在BBS上见他似gay非gay,确实对他有兴趣。“也是这样你才能有机会和我成为朋友啊,否则你会注意到我么?”他很坦然的说。人给自己制造一个假自我,对应对现实中的各种吞没。吞没的焦虑感产生于对自我存在感的焦虑感——这书里的此种解释,突然叫我豁然开朗,它叫我的存在主义有了心理学上的出口与应对。把自己躲在假自我的后面,就像躲在一个瓶子里,让它去抵挡住外界的各种侵蚀。这是一场旷久的持续战。有时候,以为自己挡住外界,保留的是自己,可是最后发现所谓的自我只是一场虚无。它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自由而独立,反而在不断的克制、消磨中让自己变得更加僵死,感知变得越来越不真实。假自我在现实中应酬,内自我无法进行实际的体验,且又高度自觉的消减一些带自我意愿的主动,最终耳目成了一片混沌。就像觉得世界离你越来越远。我确实感到自己已然步入非身体化,自我消减再消减,僵死着,直至“我”成为无。所谓的谋杀自我无非也就是如此。好比有人说自己已死或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人,他只是感到自己不真实。拒绝的原因在于害怕被吞没。所有的一切都意味着对自我的吞没,包括各种交往以及爱。对此莱恩说,那就强行进入,让病人恨无所谓,即便病人生出接纳医生的罪感,医生在表示出了解的同时仍然继续前进。“自我同时既空虚又饥饿。它的整个定向是渴望摄入食物,然而又破坏食物或被食物所破坏。有些人一生都在呕吐。你能感觉到他们可怕的饥饿,可他们却藐视你的给予。最悲惨不过的是:你被给予那幸福地盛满爱意的乳房,可你又知道,接近这乳房会导致你对它的敌意,正如当年你对母亲的乳房一样。它使你产生巨大的罪感,因为,在你能够爱之前,你不得不也感到恨。医生必须表明他能感觉到这敌意,但他能理解它,也不会被它伤害。如果医生将被伤害,那就太可怕了。”这段话太动人了。这也算是一种人道主义吧。

[抄书]《分裂的自我》1964年序言

鹈鹕版序言人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我在28岁那年写成这本书,当时首先想表达这样的思想:我们能够理解那些在临床上被诊断为精神病的人们;而且,这种理解还可大大超过一般人所敢于设想的程度。当时,我已做到将这种理解归结到对当事人具体社会关系(特别是当事人家庭内部权力状况)的理解,但我现在觉得,我当时恰好未能躲开本打算躲开的陷阱;这一点,即便当我集中思考或努力描绘某种确定的精神分裂性生存之时,也未能避免。现在看来,我当时写他们(Them)太多,而写我们(US)太少。弗洛伊德坚持认为:文明意味着压抑;我们既需要遵从,也需要满足本能——明确地说即性本能;两者之间存在着冲突。由于难于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弗洛伊德渐渐相信,人与人之间朴素的自然之爱,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我们的文明不仅压抑“本能”,不仅压抑性欲,也压抑任何形式的超越。在单向度的人群中间,如果谁有自己独特的多向度经验,又无法完全否定或忘却自己的经验,那么毫不奇怪他会被人群摧毁——除非他背叛自己所了解的一切。 今天,被我们称之为正常、健全、自由的疯狂滲透了我们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所有的参照系都意义不明,含糊不清。宁死也不愿与社会抗争的人是正常的;说自己失落了灵魂的人却是疯子。说人是机器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说自己是机器的人,却被称为“人格解体”──这是精神病学的行话。说黑人是劣等种族的人受人尊敬;说自己的白皮肤意味某种不治之症的人,会被视为不可救药。在一家精神病院里,一位17岁的姑娘对我说:她恐惧极了,因为原子弹就在她身内。这属于妄想症。在这个世界上,政治家们夸耀自己拥有毁灭性的武器,并以此恐吓别人;他们比许多被贴有“精神病”标签的人要危险得多,要远离“现实”得多。精神病学可以走向超越,走向真正的自由,走向人的真正的发展,某些精神病学家做到了这一点。但精神病学也很容易通过(说得好听点)非伤害性折磨而沦为洗脑术、行为诱导调整术。如果我们尽够自己的努力,那么紧身服、铁栅栏、脑白质切断术等等就可能由轻微的手术和镇定药取而代之,后者会在患者内部为他划定界线。我说这些是想强调;我们所谓的“正常”、“调整”状态,绝大多教时候是对欢乐的放弃,是对我们真正潜能的背叛;许多人最终只得到一个虚假的自我以适应虚假的现实,他们的成功仅限于此。然而由它去吧。这部作品出于一位老年轻人之手。岁月飘逝,今天他更老也更为年轻。伦敦,1964年9月(林和生、侯东民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虽然这时候的莱恩已经与写书的时候很不一样──按照序者的说法;但其传达的基本思想与时代信息都非常值得注意。尤其最后一句,是Bob Dylan的“I was so much older then, I'm younger than that now”吗?)


 分裂的自我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