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章节试读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801127570
作者:小巫
页数:363页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281页 - 下篇:让孩子做孩子

人之初 性本善
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图,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来说至关重要。正确的理解小朋友的意图,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来说也至关重要。意图是儿童认知世界、自我评价、人际交往、亲子关系以及建构道德中非常关键的因素。缺乏对意图的认知,会严重阻碍儿童道德感的发展。
真正关键之处不在于父母或者手足做了什么,而在与孩子如何诠释他人行为的意图。
当我们的孩子挨了别人一巴掌或者挑逗时,如果我们告诉他:“我知道这让你疼了,但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喜欢你,想跟你玩儿,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才好了。”或者“他跟你开玩笑、逗你玩儿呢!别在意”!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友善的,他是有价值的,值得爱的,小朋友是喜欢他的,他会建立足够的安全感,也学会宽容大度,能够跟他人和平友好的相处。父母偶尔批评他,他也会正确理解其意图在于为自己着想,并且乐于配合。即使遇到真正的伤害行为,他也懂得自我保护:这是对方的问题,我需要远离伤害我的源泉,而不是用愤怒去伤害自己。
然而如果我们用一种愤愤然的态度对待所有的儿童之间正常的扭打、挑逗,认定对方在“欺负”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就继承了一种“受害者”心态,误以为所有的动作都是意在伤害自己,要么对这个世界横眉立目、怒而待之,要么在家长强健的羽翼保护之下,变的懦弱胆小,无法学会社交技巧。孩子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值得爱,别人都不爱我,经常对我不好。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那天他做错了事情,父母批评他,他会感到敌意,并对父母产生怨恨。长大之后,他非常容易感到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即便是友好的扭打,也并非永远以友好结局。孩子天性都不服输,扭打过程中,占下风的孩子有时会感到委屈难过,也偶然有急红了眼的时候。如果真是打得不可开交,并且可能发生伤害,我们成年人的确需要干涉,见孩子分开。占下风的孩子可能会放声大哭,这个时候,切忌成年人进行道德评判,分出到底是谁“欺负”了谁,并且要求其中一方赔礼道歉。委屈难过是一种宝贵的情绪体验,我们应该做的,是陪同孩子、倾听孩子,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用成年人的力量去“维护正义”,追杀引起孩子负面情绪的“罪魁祸首”。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40页

中国固守着“填鸭式”教育系统,学生们被告知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并被强求吞咽下去。其后果是中国学生普遍缺乏好奇心和创造力,.....《南方周末》2006年7月20日
美国学生从小的生活重心就不是考试,当然考试成绩好不到哪里去。他们除了学业之外,还要参加很多课外活动,重点之一就是体育运动,旨在培养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勇气和意志力;美国孩子从很小就开始打工;还参加很多社会活动。。
教育的多元化,成为充分保障教育选择权的必要条件。因材施教。
非主流教育的学校,比较有名的如华德福(waldorf)体系学校,英国的“夏山学校”,美国的“瑟谷学校”(Sudbury Vally School),日本的“绪川学校”等。
我们最大的抱负是培养真正自由的人,让他能自主地发掘他个人的使命和方向。
台湾著名的“非主流教育”学校-种子学苑的创办人李雅卿女士说过:体制教育,另类教育,在家学习,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限制,你的孩子适合哪一种教育?除了父母自身的教育理念外,我觉得如何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质,让他能够适性成长,是父母行使教育选择权时,应该先做的准备。
苏格拉底名言:“教育是点燃火苗,而不是灌满瓶子”创造孩子成长的环境,是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根据自身心智发展要求来成长。
自己做玩具,玩偶,带着孩子一起参与劳动,亲手缝制,带着自己味道和妈妈的味道
成人自己要对书籍有热情,有阅读习惯。孩子看到爸妈手不释卷,自然也会对书本感兴趣。
培养儿童阅读习惯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利用这个机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孩子对故事和人物的反应当中,观察,体味和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好能每天读一些
不要急功近利,急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并且要求孩子马上掌握。这样,只能泯灭孩子对书本和知识的渴望。
人类从小最应该注重开发的是什么?不是智商而是情商。知识可以后补,人格却很早就成型。
兴趣班的建议:
1 挑选兴趣班,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发育水平,而不是家长的。
2 给孩子挑选运动性,参与性,趣味性较强的项目,比如游泳,滑轮,舞蹈,武术,陶艺,手工等锻炼孩子的运动,协调和平衡能力,增进大脑开发和自信心。
3尽量不要过早去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项目,比如乐器,棋艺,绘画(基本功如素描等培训)。一方面孩子精细肌肉还没发育成熟,另外过早培养绘画基本功,容易压制孩子的创造力。文中提到很多兴趣班需要坚持的,可以8岁以后也来得及。
5 挑选兴趣班,考察一下老师对孩子的态度,避免参加压力大,态度严,竞争强的考级班。如果老师有问题,应该在孩子厌学之前结束课程,不要等到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不够好,需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孩子的自我认识。
6 和孩子一起共同开发兴趣,一起学习成长。
7 学龄前儿童兴趣不稳定,容易变迁,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家长先鼓励,积极态度鼓励孩子坚持。如果孩子真不愿意继续,尊重孩子的选择,不用以为这是半途而废。孩子哪怕有过一天的学习和体验,也会有所收获。
和孩子一起成长:
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敏锐地捕捉孩子的特殊爱好;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培养孩子的音乐,最好从孩子出生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欣赏音乐。
(艺术靠熏陶,音乐绘画等)
注重过程甚于结果,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兴趣和乐趣。
多看教育类书,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
保护孩子的表现力,画出孩子心中的样子。发现内心感受,发现表达的愉悦。
给孩子讲讲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有想象力,创造力的,做原创的东西,才是艺术家。
受欺负和正常打闹
让孩子做孩子
有些家长对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让孩子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这样儿子看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招引大人反应。一方面掌握了控制父母的武器,另外一方面养成了逗乐养育者的习惯。
儿童的精神力量是强势孩子给的,而不是一派莺歌燕舞之中自然长出来的。人类成长需要榜样,男性的成长需要男性的榜样。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孩子王给孩子们带来男性的力量。孩子运用自身力量解决问题,是一个正常的学习过程,在不断锻炼中得到机会发现自己的力量,获得经验。正常的冲突,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凡是儿童群聚之处,他们之间都自然会排列出啄序(pecking order).其实在任何群体里,力量都会被自然分化,孩子们承担不同的角色,以维持系统的问题和平衡。一般来说,几名强势儿童会站立首脑地位,带来其他孩子大脑,孩子们心安理得地接纳自己的自然位置,相安无事。
6种儿童玩耍时候的攻击行为
1.友好挑逗,追逐(teasing and chasing)
比如抢走另外一个孩子的帽子,让他们来追。
2.友好扭打 (rough -and-tumble play)
儿童交往中,大概10%的游戏行为是扭打。孩子们纠结中益气,身体冲撞,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并排出调整啄序。
男孩子用扭打来表示温情。
3 工具性进攻行为(instrumental aggression)
用进攻当作一种工具或者手段,以达到自己目的。比如抢夺玩具,甚至在争抢过程中出手打人,或者推倒对方以占领游乐器械。这种进攻行为不以伤害对方为目的,只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性,不能延迟满足,并且尚未掌握语言交流的一种正常表现。
4 友好竞争(friendly competition)
比赛跑步,车,球等
5 敌意进攻行为(hostile aggression)
大部分孩子之间的进攻行为都是正常,友好的,不带恶意。家长怎么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小朋友之间的良性冲突,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来说,至关重要。
但也有家长过早引入竞争,吃亏,输赢等概念,并教导孩子必须时时处处占上风。还有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强势孩子,一味强调不能打人,坚决制止孩子和同伴之间的友好扭打。注重做法会让孩子误解小朋友的游戏意图,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恶意的。
6 恶意伤害(hostile affression 2)
非常罕见的情况下,隔壁孩子会出于伤害他人的心理,在没有明显挑衅的情况下,主动对小朋友或者成年人施加暴力。
一般有这种举动的孩子,都带有一定的心理伤痕。他或许是在发泄某种情绪,也许是要引起他人的关注。
偶然一次,我们不必如临大敌,而是平静地给予共情,及时化解。儿童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就等于剥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很多孩子在尝试一两次,会逐渐削弱,学会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如果这种行为频繁出现,最好找到根源。是否家庭关系不和睦,是否过于压抑孩子。同时也要耐心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可以,
更要同时像他示范,什么是正确的恰当的行为。
当我们的孩子挨了别人一巴掌或者挑逗时,如果我们告诉他:“我知道这让你疼了,但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喜欢你,想跟你玩而,但又不知道怎么表达才好了。”或者“他跟你开玩笑,逗你玩呢,别在意”。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温暖的,友爱的,他是有价值的,小朋友是喜欢他的。及时遇到真正的伤害行为,他也懂得自我保护;这是对方的问题,我要远离伤害我的源泉,而不是用愤怒去伤害自己。
如果我们用一种愤愤然的态度对待儿童之家正常的打闹,认定对方在“欺负”自己的孩子,我们孩子就继承了一种“受害者”心态,误以为所有的动作都是在伤害自己,要么对这个世界愤怒,要么在家长的保护下,变得懦弱胆小,无法学会社交技巧。孩子也容易自卑。
即使是友好的扭打,也未必有友好结局。打得厉害,并可能发生伤害是很,成人要干涉,将孩子分开,但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批评,分出谁欺负谁了,并要求一方道歉。委屈难过是一种情绪体验,我们要陪他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儿童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孩子需要学会三件事情。一是承担一定的挫折,二是处理自己的情绪;三是跟发生的矛盾的对方讲和,原谅或者请求原谅。
如果我的孩子被欺负了,
1.孩子被小朋友推倒了,打了一巴掌。如果这种小打小闹的情况,我根本不去管。推倒了,爬起来继续玩。挨了一巴掌就挨了,没什么了不起。这是她学习的必经之路/
2 我的孩子被大孩子弄疼了,他们之间力量悬殊,的确需要我干涉:我会先将他们分开,跟那个大一些孩子说,请你别那么用力,他会受不了之类。如果情况严重,就把孩子带离现场。保护我的孩子是我的责任范围,不包括教训别人的孩子和家长。
3 出现了严重的流血事件
如果是朋友的孩子,朋友心理肯定内疚不安,难过程度不亚于我。
如果陌生人,善意推理,以己及人,相信她也会难过,也会批评孩子。我不会对她兴师问罪。
如果万一是遇到不管不顾孩子的家长,我的责任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同时教他如果保护自己。。限制对伤害源的暴露,让我的孩子远离那个孩子。
也有家长排练抢东西的情景剧,用换东西的法子。想法子,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力量。人际交往等方面,先和小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食物和玩具,然后再用语言表达,征得同意。
儿童从父母那里最需要的,是无条件的爱,认可和接纳。他们在青春期前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建立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当儿童天性与所处环境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举足轻重。如果父母接纳,支持,鼓励孩子,如果父母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你是优秀的,我们永远爱你。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目前的问题”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尚未成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幼儿园是父母的替身,代替父母照料儿童,是仅次于父母跟儿童最亲近的看护人。幼儿园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至关重要。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229页 - 下篇:让孩子做孩子

给家长的建议
1.切记,成年人眼中的“实话”和“诚实”,幼儿不一定能够理解的了。面对孩子杜撰的话语,不要一味的批驳为“谎言”。假如我们所有的人只能说真话,那么世间所有的童话、故事、小说,都是在“撒谎”啰。
2.当孩子的叙述和事实不相吻合时,不要急于结论他在“撒谎”,站在他那个角度看一看,他这样说,是不是有很好的理由?比如,假如他“吹牛”了,那么,他是不是希望自己能够飞翔?是超级英雄?比其他小朋友跑得快?老师表扬了他?
3.当你发现孩子为了逃避责任而编了“瞎话”时,不要急于揭穿他,更不要刑讯逼供。给他一点时间和空间,让他帮助你收拾“残局”,将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你的情绪反应上。
4.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即便“闯了祸”,说出真相来,并不会给他带来灾难。当孩子确认说实话没有坏处时,他们会本能的更加乐意做一个诚实的人。相反,如果他认为说实话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不如掩盖事实更能让他逃脱,那么他就不会自动选择诚实了。
5.像孩子探索事实真相,是一门需要掌握的技巧。记住,你问话的口气、态度、声调,都会影响孩子的回答。孩子会说出你所期待的答案,因为,对于他来说,讨好你,或者摆脱受训的折磨,比所谓的“真话”更加现实。
6.如果你发现孩子的确经常“撒谎”,那么在评判孩子有道德问题之前,最好反省一下:是不是对孩子过于严厉?是不是让孩子感觉到撒谎的必要性?
7.当孩子承认事实时,不论他所承认的“错误”有多么严重,都不要在惩罚他。鼓励孩子拥有诚实的品格,比惩罚他打碎了珍贵的花瓶,更加重要。
8.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不仅要做到对孩子坦诚相待、从不撒谎、言而有信、遵守诺言,也要在孩子面前对所有的人都做到以上这几点。
9.最后,千万不要逼迫孩子承认错误。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愿意在家长面前承认自己做错了,让他们进行口头检讨,是极大的羞辱。不要为了满足自己成年人的尊严感,而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40页 - 赢在终点

10-12岁,大脑发育会经历一个 飞速图谱期,fast mapping. 在短短两年间,大脑边缘系统和皮层的灰质将增加一倍,孩子的记忆力和道德感全面发展,视觉和动作协调的发育也渐成熟。
物体-地面感知,即将物体与周围背景区分开,8-12岁成熟。
12岁,深度感知成熟,即根据距离判断物体与自己的距离
10-12岁,视觉-运动原成熟,妈手眼结合追踪物体的能力
11-12岁,掌握竞赛策略
18岁,大脑完全发育成熟
8-12,是人类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儿童大脑在这阶段完成修枝剪叶工作,这个时候孩子的兴趣会稳定下来。
7.8岁,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开始淡化,才准备好与他人合作,才能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在这前,无法理解组织活动和团队协作,也不适合参加需要大家同心协力能获胜的竞赛,如球赛。(皮亚杰)
8岁以后是选择兴趣并坚持学习下来的最佳年龄
9岁才能区分什么是后天努力带来的成功或失败,什么是天生能力。在这之前,儿童往往认定所有的失败都由于自己天生能力不足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73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我抱着他说,你看骂你怎么哭你怎么叫你怎么求我,你甚至威胁我,都不可以改变我的想法。因为什么?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人,我跟你的想法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们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也肯定经常会有分歧的。那么你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你跟他的门都不一样,你有你的看法,他们有他们的看法,有的时候我们是一致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看法是有差别的。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12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读书本身是一件乐趣,如果一定要加上知识灌输和道德教育意义,那就又变成了一件苦差,成为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更何况,假如我们给孩子这样一种观点:所有的书都必须具备教育意义,都必须教给你正确的东西,他们如何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呢?世界上的书五花八门,并非所有的书都符合我们的人生观,阅读训练我们的分析能力,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也更能分辨真理,建立并选择最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从来没有刻意的把阅读当成一种人生教育手段,不期待通过阅读去向孩子灌输什么理念。我相信,孩子们这些藏书的人物和故事中,语文、算术、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常识以及关爱朋友、尊重他人、保护环境、礼貌谦让等等人际关系和品德价值,应有尽有。一方面,我鼓励孩子们跟着自己喜爱的角色一起学习,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另一方面,我也鼓励他们批判性的读书,对角色的做法有不同见解,可以表达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47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给家长的建议:
1.挑选兴趣班的时候,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发育水平,不要为了满足家长未竟的梦想和心愿,强迫孩子开发某项技能。
2.可以给孩子挑选运动性、参与性、趣味性较强的项目,比如游泳、轮滑、舞蹈、武术、陶艺、手工制作等,锻炼孩子的运动、协调和平衡能力,这对开发他们的大脑、增进他们的自信心至关重要。
3.尽量不要过早让孩子去学习技巧性比较强的项目,比如乐器、棋艺、绘画(基本功如素描等的培训)等。一方面,孩子的精细肌肉发育尚未成熟,很难掌握手指细小动作;另一方面,这些训练比较枯燥,孩子很快失去兴趣;再有,过早培养绘画基本功,很容易压制孩子的创造力。
4.在挑选兴趣班的时候,最好考察一下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以及是否采用适应孩子发展的教学手段,避免参加压力大、态度严、竞争强的考级班。
5.如果发现老师有问题,应该在孩子厌学之前结束课程。当然最好是提前解决问题,不要等到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不够好、主动提出放弃,再去采取措施。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孩子的自我认识。
6.不要把孩子送进兴趣班就一了百了,而是应该和孩子共同开发兴趣,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以身作则、热情参与,给孩子带来的鼓励,强与任何其他手段。
7.学龄前儿童的兴趣不稳定,容易变迁。当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家长首先给予鼓舞,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坚持。如果孩子真不愿意继续下去,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坦然接受。不要以为这就是半途而废,孩子哪怕有过一天的学习和体验,也会有所收获。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31页

富于创造性人物的最显著性格特征就是对犯了错误之后可能导致的羞辱无动于衷。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227页 - 下篇:让孩子做孩子

一个5岁的孩子,出现愧疚这种情绪,切实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发展。早在一岁多,他们就有了“标准”和“原则”这种概念。一旦自己的行为达不到标准,他们会焦虑、愤怒或者沮丧,甚至会大哭大闹,这是秩序感敏感期的特点。儿童天生的秩序感,就是道德感的起源和基础。在4~6岁这个阶段,当儿童看到自己的行为违背了某些标准和原则的时候,即便没有成年人目睹事件过程,他们也会经历强烈的自我谴责。当内疚和自遣逐渐超过对惩罚的恐惧时,儿童的道德感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尽量保持平静,淡化孩子对惩罚的恐惧,不要让我们的情绪反应吓着他们,不要剥夺他们体验自己情绪的机会。因为,当孩子体验了过深的恐惧,而不能接触到自遣这种情绪时,他们就无法成长了。一旦发现掩盖事实能够让他们脱离责任,那么他们就的确掌握了“撒谎:这门武器。
有国外学者说过,约束西方人道德行为的,是内疚感,是发自内心觉得自己不应该做任何对不起上帝、对不起社会、对不起自己的事情,否则这种负疚感会让自己寝食不安。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信仰——上帝在看着我呢,我不能做亏心事。而越是中国人行为的,是羞耻感,也就是说,不管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只要别让人抓住就行。被人抓住了,多丢人哪!不让人抓住,嘿嘿,那谁管得着我!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288页 - 下篇:让孩子做孩子

在儿童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孩子需要学会这样三件事情:1、承担一定的挫折;2、处理自己的情绪;3、跟发生矛盾的对方讲和,原谅对方或者请求对方的原谅。
这三件事情中,没有一件是我们家长能够替他们做到的。我们必须放手,让孩子在真实生活中,尝试、体验、练习,获得足够的一手经验。
假如我的孩子挨了“欺负”,这是我的处理态度和原则:
一、如果实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我从老师那里了解情况之后,唯一会做的就是去安抚孩子,倾听他/她的想法,帮助他/她化解。无论事情多么严重,我绝对不会做的,是越过幼儿园找到对方家长,这是对幼儿园的严重不恭,表明我不相信幼儿园有权利、有能力解决这件事情。即使我非常想见到对方家长(或者因为医药费问题必须见到他们),也会通过幼儿园来安排,在三方都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会谈。
二、如果实在幼儿园之外的地方,有以下几种可能:
1.孩子被小朋友推到了、打了一巴掌: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对这种小打小闹的情况,我基本不去管。我的孩子也从来不会坐在地上大哭,等着我冲上前替他/她报仇。推到了,爬起来继续玩儿。挨了一巴掌就挨了,没什么了不起,这是他/她学习的必经之路,我没有必要挡在中间。
2.我的孩子被大孩子弄疼了,他们之间力量悬殊,的确需要我的干涉;我会先将他们分开,跟那个大一些的孩子说,请你别这么用力,他受不了……之类的话。如果情况严重,我会把孩子带离现场。我绝对不会找到对方家长告状。保护我的孩子是我的责任范围(也即我自己疆界之内的领域),它不包括教训其他孩子,也不包括教训其他家长应该如何教养他们的孩子。
3.出现了严重的流血事件,我的态度是:
A)假如是朋友的孩子,如果我什么都不说,她就能完整的感受自己的情绪。如果我想淡化她的难过,可以做这样两件事之一:要么安慰她“别太在意,孩子在一起终归会闹矛盾,意外事故也是难免的,虎娃肯定会吸取教训的,别难为他了。”要么跟她吵架,兴师问罪,恨不得虎娃也可破了好让我解气!吵架、指责、质问,等等,不仅不会加重对方家长的愧疚,反而会引起她的反感:难道我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还需要你来指导?
B)假如是陌生人的孩子,仅仅因为我不认识对方,怎么能够断言她会跟虎娃妈妈的反应不一样呢?以己推人,我相信他也会很难过的,也会批评孩子的。同样的,我不会对他兴师问罪。首先,对方家长是成年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去批评她,等于替她承担责任。其次,每一位家长都有教育自己孩子的特殊方式,仅仅因为我没有看到,就假设她们没有做或者做的不对是荒谬的逻辑。即使打听到她们的做法,跟我的想法有差异,我也不会找上门去教训她们。这属于越界行为。这是把对方家长当成了小孩子,而且是一种强权态度:你不懂,我来教你!
C)万一、万一、万一,对方家长的确属于那种不管不顾孩子的,我的责任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同时教给他如何保护自己。心理疆界中的“显示”指的就是这个:限制你自己对危害源的暴露。也就是说,我会交给sam远离这个孩子,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我忍让没有任何权利、义务或者资格,去教训对方家长。也许,仅仅也许,我会通知对方家长他孩子的行为,但是绝对不会去谴责她!
总而言之,做一个合格的家长,需要我们不断的修炼,以期获得足够的自信和教养,不会因为孩子受了一丁点儿委屈就打上门去。孩子疼,我们不应该表现得比孩子更疼,并且只孩子的感受与不顾,拼命发泄自己的感受。无论承担了多少生活的压力和不幸,也不应该在其他孩子或家长那里找到一个口子就宣泄怨气,以便逃避正视自己的问题。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47页 - 学龄前儿童最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自我评价

1,选兴趣班,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发育水平,不要为满足自己的心愿强迫。
2,给孩子选运动性,参与性,趣味性强的项目,如游泳,轮滑,武术,陶艺
3,不要过早学技巧性强的东西,如乐器,棋艺,绘画(基本功如素描)。孩子的精细肌肉发育还没成熟,很难掌握手指细小动作。而且这些训练比较枯躁,孩子很快会失去兴趣。过早培养绘画基本功,容易压制创造力。
4,选兴趣班时,考察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及是否采用适应孩子发展的教学手段
5,如发现教师有问题,在孩子厌学前结束课程。需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孩子的自我认识。
6,和孩子共同开发兴趣,榜样的力量
7,学龄前孩子兴趣不稳,易变,如孩子厌学,先鼓励,如果真不愿意继续,尊重孩子的选择。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16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Sam阅读的第一本书来自An I Can Read Book系列中的第一级(Level 1),专门为学前儿童(Pre-S Grade)撰写,书名叫做Morris the Moose。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216页 - 让孩子做孩子

孩子运用自身力量解决问题,是一个正常的学习过程。孩子是在不断锻炼中得到机会发现自己的力量﹑获取经验的。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60页 - 心中的长城-关于画画

孩子不能过早地,随便地送去学画画,那是毁灭他们艺术天分的最佳途径。学素描应该在14岁后。
2岁左右进入涂鸦期,那时跟他一起画。没想孩子看我画得比他画得像,感觉自己缺乏这种能力,不禁就要放弃,要求我替他画。吓得我赶紧不画了。和他们一起画也尽量模仿他们的视角和用笔,用最淳朴简练的线条直截了当的画。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37页 - 赢在终点

儿童5岁左右,主管记忆的海马突破才成熟,才会获得永久性记忆这项功能,这个时候开始一些学习,才是比较合适的时机。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73页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们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也肯定经常会有分歧的。那么你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你跟他们都不一样,你有你的看法,他们有他们的看法,有的时候我们是一致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看法是有区别的。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70页

当时我在想怎么跟孩子说这件事情。我不可能跟孩子说你这个老师是错的,这样会导致孩子不尊重老师,也会给他造成一种混乱。我想还是要维护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尊严,同时也要消除老师在它身上导致的一些负面的影响。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32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人类从小最应该注重开发的是什么?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为情商辅助智商发育,情商为智商的发展铺垫道路,为智商的发挥奠定基础,离开情商,智商就是一堆废物。知识可以后补,人格却很早就成型,今后改变非常困难。
人的记忆和学习动力,是跟情绪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跟神经递质的分泌息息相关。儿童早期的经历(尽管缺乏语言记忆)决定成年后对一切事物的情绪反应,也决定成年后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该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让孩子进行适宜他的年龄同时也力所能及的活动,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度过快乐的时光。学习的过程中体内分泌内啡肽、多巴胺、血清素等等令他安宁、愉快的神经递质,从而让他在学习和考试的时候应对自如。我们应该避免过早的要求孩子学这个会那个,对他施加压力,导致他一接触到学习体内就习惯性的分泌皮质醇、肾上腺素等等令他焦虑、紧张的神经递质,让他面对任何挑战都厌恶、恐慌、不知所措。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257页 - 下篇:让孩子做孩子

讲座中,一位妈妈问我:“美国的老师和家长怎样发现和处理孩子的缺点的?”
我问她:“为什么一定要在孩子身上找缺点呢?”
她不无担忧地说:“孩子怎么能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呢?只有了解自己的缺点,人才能够进步啊!”
我告诉大家,美国老师和家长的看法与做法恰恰相反。在他们看来,人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在哪里,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向前走。成年人完全接纳孩子,才能给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必须对自己感觉良好,有足够的自信,方是成长的真正动力。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94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Dr.Seuss书籍和The Cat in the Hat教育类书籍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92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面对小家伙的十万个为什么——
1.不要回避。回避、搪塞只会让孩子觉得这种事情不见的人,自己的好奇心也让父母蒙羞。
2.父母统一口径,不要给孩子大相径庭的回答。
3.直接回答。遮遮掩掩、制造神秘感只能增加孩子的好奇心,甚至导致对生育、性爱的恐惧。编造神话故事能让父母一时蒙混过关,但是将来孩子一旦发现事实,就不再信任父母。如果你想成为孩子的第一任人生教师,就必须从一开始给他老老实实的答案。
4.给孩子符合他年龄段的回答。简洁地对孩子解释,而不是给他上一堂复杂的科学或者道德课程。如果你回答不了,就找一本简单的书,和他一起阅读。再次重申:小孩子对“性”不感兴趣,只想知道自己是怎样出生的。
5.正确的称呼所有的器官。民间昵称容易给孩子造成混淆,也经常带有猥亵粗鄙的意味。正确的称呼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肃然起敬,给他们一种科学的、自然的、正常的感觉。
6.仅仅回答他提问的部分。孩子问什么,你回答什么。不要过多的提供信息,尤其关于性交,最好运用平直的方式告诉孩子“爸爸的阴茎把精子放进妈妈的阴道里,精子遇到卵子,小宝宝就形成了。”
7.让孩子对此感到愉悦。无论你采取何样方式与孩子沟通,切记让孩子时刻感到温暖,感到自己是爸爸妈妈爱情的结晶,爸爸妈妈对于孕育自己的过程充满温馨的回忆;让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足和自豪,对将来自己也会做父母感到快乐。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41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让孩子选择兴趣并坚持学习下来的最佳年龄是8岁以后,甚至等到11、12岁都无妨。因为——
1.那个时候,孩子大脑的皮层才发育成熟,能够懂得坚持、能够克服懒惰、能够忍受枯燥。
2.那个时候,孩子的视觉、肌肉、神经以及协调、平衡、运动能力等,也才发育成熟。很多学龄前儿童无法掌握的动作,学龄期儿童则不费吹灰之力。
3.那个时候,孩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也都达到一定的水平,不容易受成年人左右和影响,会更加坚持自己的主意,尤其美术和音乐,更能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最重要的,如果父母做得比较好,那个时候,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都已经建立的比较牢固,受到挫折不会轻易否定自我,也不会为了讨好家长而去学习(你就是用抛弃来威胁他,她也基本上能够独立生存了)。
在这之前,基本上都是家长逼迫、带起孩子坚持。家长的强迫很容易泯灭孩子的兴趣,破坏亲子关系,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制造不必要的紧张和冲突;过早的参加比赛、竞争和考核,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31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说,聪明的孩子不一定富有创造性,富有创造性的孩子大多数都很聪明。
凯根博士对富有创造性儿童的定义是:能够不断总结出事物不同寻常的品质并由此发明出对问题新颖的有启发性的解决方案。
这些儿童的创造性来源于三个性格特征:
第一,他们惯于发掘不同寻常的事物;
第二,他们乐于发表新鲜观点;
第三,他们不怕犯错误。
富于创造性人物的最显著性格特征就是对犯了错误之后可能导致的羞辱无动于衷。
培养并保护孩子的创造力,不需要早早把他们送进课堂接受灌输和培训,而是需要放手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和时间,并且不以家长的意志为先,不强迫孩子为了迎合和讨好家长而去违心的取得什么成绩。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11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书籍:维尼熊、汤玛斯小火车头、Harry McClary(一支新西兰小狗)、Clifford(一只助人为乐的巨型狗)、神奇校车(The Magic School Bus)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51页 - 和孩子一起学习

6岁前孩子所具有的是吸收性心智,吸收前父母的一切言行。不知不觉模仿父母的所作所为。当他们看到父母爱书,探索,勇于接受新知识,他们就会学父母。当孩子看到父母懒惰,不爱看书,消极散慢,所业余时间用在电视,聊闲天,逛商场,打麻将,而仅仅逼孩子好好学习,他们就会缺乏动力,而且对督促感到反感。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21页

我不主张让孩子很小就识字,这会破坏他们的视觉神经发育。我也不主张让孩子脱离了阅读单纯去识字,这会扰乱他们记忆神经的发育。识字的目的是阅读,而阅读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才能让孩子保持兴趣。<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33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7岁以前的儿童,最重要的任务是好好的长身体。在这个时期,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精心照料保护孩子的身体,悉心关照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情商,为她今后坦然面对生活压力而打下坚实的心理地基。
儿童不是小小的成人。他们并不具备成人所拥有的生理、社交、情感以及认知技能。但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表现得好像孩子具备这些技能。更糟糕的是,家长要求孩子过的日子,家长本人作为成年人都力所不能及。因为孩子急于讨好家长,他们经常参与自己并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活动。因为孩子急于讨好家长,当家长把成绩看得高于一切——把孩子的行为看得高于孩子本人时,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童年并非为了成年而进行的彩排!童年时生命中独立的、独特的、奇妙的一段时光。当我们努力让孩子超过他人时,就将他的童年一把夺走了。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269页 - 下篇:让孩子做孩子

儿童的玩耍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发现,在儿童社会交往,也就是玩耍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哪种国家、那种文化,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攻击性行为在社交游玩当中浮现,越是能打架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能干。事实上,能够显示一些进攻性或许是儿童社交发展的必经之路。
根据各家言论,我将儿童游玩时可能出现的攻击行为划分为以下六种情况:
一、友好挑逗、追逐
挑逗是儿童之间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一个会挑逗他人的孩子,说明他的智力发育有了飞速的成长,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进行友好交往。同时,如果其他小朋友开他的玩笑,他也能够快乐的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对方的挑逗,参与到游戏当中。
追逐锻炼儿童奔跑能力,促进大脑中空间距离、物体关系识别等等神经系统的发育。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即便走路还不稳当,跑起来摇摇晃晃,并且十分容易摔跟头,他们却无一例外,一率热衷于奔跑追逐。这是他们身体发育的需求,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多多奔跑,也应该多跟孩子一起玩一玩互相追逐的游戏。
二、友好扭打
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友好扭打,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玩当中,孩子们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自信心,并且发展友谊,排出并调整“啄序”。
一个人,身体感觉越猛烈,情感的反应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越健康。人类大脑的发育,首先发育的是感官,是各种生理感觉,尤其是触觉的发展。身体接触帮助儿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感受自己的情感。
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疆界、建立自信。孩子们也喜欢互相拥抱,并且热衷于身体冲撞。
扭打碰撞对于男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男性大脑的发育、荷尔蒙的分泌,需要身体方面的冲撞接触。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扭打,男孩子的大脑就不会正常发育。另外,男性对感情的表达和抒发,与女性大相径庭,他们互相之间根本不会通过温柔地抚摸和甜蜜的话语来表示友好,男孩子是用扭打、推搡、碰撞来表达温情的。
友好扭打具有普遍性,从幼年起到青春期,在世界各地——乌鲁是印度、墨西哥、冲绳岛、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还是菲律宾、英国、美国——的孩子们身上都会体现。
三、工具性进攻行为
工具性进攻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儿童将进攻行为当做一种工具或曰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争夺玩具、甚至在争抢的过程中出手打人,或者推倒对方以占领游乐器械,等等。这种进攻行为也不带恶意,不以伤害对方为目的,只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性、不能推迟满足、并且尚未掌握语言交流的一种正常表现。
四、友好竞赛争斗
进行一些友好的竞争竞赛,其实是人类的天性。儿童之间也会自发的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试比试谁更有“本事”,这就是排出“啄序”的必要途径,也是儿童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重要手段。
五、敌意进攻行为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得出来,大部分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都是正常的,并且是有好的,绝对不带有恶意。家长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小朋友之间的一些良性冲突,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看到,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过早的引入了争斗、输赢、吃亏等概念。这些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竞技比赛,敦促孩子取得名次和证书;把孩子跟同龄、同班小朋友相比较,强调孩子必须各方面都得第一;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容不得孩子“吃亏”,并且教导孩子必须事事处处占上风,不然就批评指责孩子太笨、太窝囊。
还有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强势的孩子,一味强调不能“打人”,坚决制止孩子和同伴之间的友好扭打,一律斥之为“暴力”,反复批评教育,压制孩子的天性。
这些做法会导致孩子误解小朋友的游戏意图,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恶意的。只要挨了一巴掌,就怒发冲冠,必须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在任何场景中,不占上风誓不罢休,乃至失去理智。
六、恶意伤害
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个别的孩子会处于伤害他人的心理,在没有明显挑衅的情况下,主动对小朋友(或者成年人)施加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会突然掐、拧、打或者咬其他小朋友。
一般来说,有这种举动的孩子,都带有一定的心理伤痕。他或许是在发泄某种情绪,也许是要引起他人的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到难过的时候,都可能做出过激行为。偶然一次,我们不必如临大敌,而是平静的给予共情、及时化解。儿童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很多孩子再尝试一两次,并且发现这种行为不被接受之后,会逐渐削弱,学会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如果这种行为频繁出现,则的确需要纠正和调整。而恰当的方式,既不是激烈的反应,比如批评和斥责,也不是伤害性的处理,比如孤立和冷漠。绝对不要给孩子贴上“暴力进攻”的标签,因为他的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老师和家长。贴上任何标签,都会促使他朝着那个方向继续努力。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最好找到导致它产生的根源:是否家庭关系不和睦?亲子关系不够密切?孩子缺乏安全感?是否家庭过于压抑孩子,导致他在他人身上发泄愤怒?
解决问题根源的同时,我们也要一遍一遍耐心的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不可以伤害他人。我们不仅仅要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我们必须在同时向他示范,什么是正确的、恰当的行为。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的笔记-第191页 - 中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孩子对生殖器的好奇心——
1.杜绝开裆裤、禁止未到时期强行把便,以免引起生殖器受损。暴露生殖器既不卫生又不安全也容易污染环境,不利于让孩子从小建立对自己身体隐私部位的尊重。随手可以触摸到的生殖器,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好奇,也不宜制止他们抚摸玩弄。
2.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发现”自己的私处之后的一段时期内,都会饶有兴致的抚弄它,因为这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触摸这部分会让他们有感觉,所以这是很正常的行为。来自家长任何过激的反应——呵斥、训骂或者打掉孩子放在器官上的手——都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让他、她更加念念不忘自己的生殖器,并且产生羞耻感,甚至对孩子将来的排泄行为与性生活遗留长远的心理问题。
3.建议父母对孩子抚弄生殖器的行为采取接受和平淡,可以平和的告诉他,这是你的阴茎、小便处,是撒尿用的,但它不是玩具,而且比较娇嫩,所有不要玩弄它,以免弄坏了或者弄脏了。只要家长态度得当,孩子就会把它当做眼睛鼻子这样的器官一样,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父母与孩子同浴——
各个父母根据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自在程度来掌握。在6岁之前的孩子面前坦然的暴露身体,有助于打消孩子对人体的神秘感,让孩子自然地发现男女身体的区别。6岁以后,孩子自己也会产生隐私感,不愿意在异性父母面前袒露身体。同时父母也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你长大了,我在你面前袒露身体不适当,也让我感到不自在。”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建议异性父母在如厕、洗澡、更衣时关好门,回避孩子。在孩子面前衣冠整洁,不敞胸露怀、随随便便:以身作则,让孩子建立对他人身体和自己身体的尊重。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