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神话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32752041
作者:[法]加缪
页数:137页

作者简介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

书籍目录

荒诞推理
卷首语
荒诞与自杀
荒诞的藩篱
哲学的自杀
荒诞自由
荒诞人
唐璜主义
戏剧
征服
荒诞创作
哲学与小说
基里洛夫
没有前途的创作
西西弗神话
补编
弗兰茨·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编辑推荐

《西西弗神话》:译文随笔

内容概要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章节摘录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至于世界是否有三维,精神是否分三六九等,全不在话下,都是些儿戏罢了,先得找到答案。如果真的像尼采所要求的那样,一个哲学家必须以身作则才受人尊敬,那就懂得这个答案的重要性,因为接下来就会有无可挽回的行为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心灵是很容易感知的,但必须深化才能使人在思想上看得更清。倘若我自问凭什么来判断某个问题比另一个问题紧要,我自答要看问题所引起的行动。我从未见过有人为本体论断去死的。伽利略掌握着一个重要的科学真理,但一旦这个真理使他遭遇生命危险,他便轻而易举地弃绝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行之有理,但不值得。他的真理连火刑柴堆的价值都不如。到底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压根儿无关大局。说穿了,这是个无足轻重的问题。反之,我倒目睹许多人,因为觉得生活不值得过而轻生了事。我也看到有些人,因某些思想或幻想给了他们生的依据而为之献身(世人称之为生的依据同时也是极好的死的依据)。基于此,我断定生命的意义是最紧迫的问题。何以见得?就所有的根本问题而论,我指的是可能导致死亡的问题或强烈激起求生欲望的问题。大致只有两种思维方式,即拉帕利斯思维方式或堂吉诃德思维方式。惟有明摆着的事实并恰如其分地加上抒情的表达方式,才能既打动我们的感情又明亮我们的思路。对如此朴质如此催人伤感的主题,可以设想,精深而古典的辩证法应当让位于比较谦逊的精神气度,既出自人之常情,又富有同情心理。世人一向把自杀只看做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则相反,首先研究个体思想与自杀之间的关系。自杀这类举动,如同一件伟大的作品,是在心灵幽处酝酿的。本人则不知不晓。某天晚上,他开了枪或投了水。一天我听说,一位房产总监自杀了,因为五年前他失去了女儿,之后,他变了许多,此事“把他耗尽了”。甭想找到更确切的词了。开始思索,等于开始被耗。社会对此是无大干系的。耗虫长在人心中。必须深入人心去寻找。这种死亡游戏,从面对生存的清醒到越出光明的逃离,我们都必须跟踪相随和体察谅解。有许多原因引起自杀。一般而言,最明显的原因不是最致命的原因。世人极少深思熟虑而后自杀(但不排除假设)。激发危机的起因几乎总是无法核实的。报刊经常谈起“隐私之痛”或“不治之症”。这些解释虽然说得过去,但应当弄清出事当天,绝望者的某个朋友是否用满不在乎的口气跟他说过话。此人罪责难逃。因为这足以把他逼上绝路:所有未了的怨恨和厌倦统统促他坠入绝境。如果说很难锁定精神对死亡押宝的准确时刻和精确举措,那就比较容易从自杀行为本身取得假设的结果。自杀,在某种意义上,像在情节剧里那样,等于自供。就是自供跟不上生活,抑或不理解人生,也不要在这些类比中走得太远,还是回到日常用语上来吧。那只不过供认“不值得活下去”罢了。生活,自然从来都不是容易的。世人一如既往做出生存所需的举动,出于多种原因,其中首要的是习惯。自愿死亡意味着承认,哪怕是本能地承认这种习惯的无谓性,承认缺乏生活依据的深刻性,承认日常骚动的疯狂性以及痛苦的无用性。

图书封面


 西西弗神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得罪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的手中滑落,滚到山底。西西弗只好走下山底,重新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日复一日,陷入了那永无止息的苦役之中。法国现代伟大的作家、存在主义哲学大师加缪从这则著名的古希腊神话中,发现了人类现实困境的某种象征意义,于是写成了阐述他的荒诞英雄理念的名篇《西西弗神话》。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随笔”系列中推出了加缪的随笔集《西西弗神话》。译文版的这本加缪随笔集汇集了作家的四篇文章——《荒诞推理》、《荒诞人》、《荒诞创作》和《西西弗神话》。《西西弗神话》篇幅最短,但却是一篇提纲挈领、体现加缪思想要义的文章。他指出:“西西弗是荒诞英雄。既出于他的激情,也出于他的困苦。”“在他离开山顶的每个瞬息,在他渐渐潜入诸神巢穴的每分每秒,他超越了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推的石头更坚强。”其他几篇长文,实际上是从各个侧面充分地阐述和充实了加缪的这些思想。在加缪看来,“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和非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弄个水落石出的呼唤响彻人心。”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风雨坎坷,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就是加缪指出的世界的荒诞性。他让我们直面现实的残酷,对人生的荒诞保持清醒的认识。基于此,他否定世间存在所谓的万能理性,“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实践的或精神的,所谓决定论,所谓解释万象的种种范畴,无一不使正直的人嗤之以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生的最终结局,“疯狂和死亡,是荒诞人不可救药的事情。人是不可选择的。他具有的荒诞和多余的生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取决于其反面,即死亡”。加缪不仅在他的随笔,而且在他的小说、戏剧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了人在异已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与死亡的无法回避。但他与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他人即地狱”的观念有所不同,他象一个外科医生,在将世界的荒诞与病态冷静地解剖开来、让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沮丧。他赞颂对荒诞的奋起反抗,“反抗将自身价值给予人生,贯穿人生的始末,恢复人生的伟大。对眼光开阔的人而言,最美的景观莫过于智力与超过人的现实之间的搏斗”。他主张与其静而思,不如起而行,“总会有一个时刻,必须在静观和行动之间作出抉择,这叫人成为一个男子汉”。他坚信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重要性,“在稀薄的荒诞空气中维系的一切生命,如果没有某种深刻和一贯的思想有力地激励着,是难以为继的”。这也正是加缪推崇西西弗,将其作为抗争不息、永不屈服险恶命运的人类精神象征的关键所在。加缪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荣获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盖出于此。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如何抵抗荒诞?加缪给出答案:“荒诞之极乐,就是创作。”文学创作与艺术创造无疑是人类抵抗孤独、挑战命运、征服荒诞的有效手段。加缪甚至揭示了伟大的文艺作品与荒诞之间的关系,“一切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思想都有个微不足道的发端,伟大的作品往往诞生于街道拐弯处或饭店的小门厅。事情就是如此荒诞。”回顾文学艺术史上许多经典之作的问世,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许多名篇,是为了偿还债务而在巴黎的小阁楼上发愤著述的成果;舒伯特的歌曲《听,听,云雀》,是他在小饭馆吃饭时灵感突发,顺手写在菜单上而成,等等,确实显示了文艺创作中的某种荒诞性,也可以说是文学艺术大师们挑战荒诞、战胜荒诞的硕果。优秀的作家由于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对人生的矛盾与荒诞有着异乎常人的敏锐、痛苦和入木三分的体验,对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邃的思考,因此,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超越文字层面的深刻内涵,能给予世人普遍意义上的哲理启示。诚如加缪所言:“伟大的小说的小说家是哲学小说家,就是说主题小说家的对立面。”他对不朽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这种恒读恒新、超越时空的哲学价值,也做了精到的概括:“也许伟大的作品本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在于要求人经得起考验,在于给人提供机会去战胜自己的幽灵和更接近一点赤裸裸的现实。”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加缪毫不留情、近乎残酷地剖析世界的荒诞,但并没有陷入绝望的深渊,是因为他相信人的意志和力量可与之抗衡。他深信,“就人而言,理解世界,就是迫使世界具有人性,在世界上烙下人的印记”。他期望,“人体,温情,创造,行为,人类高贵,定将在这疯狂的世界重新取得各自的地位。世人终将找到荒诞的醇酒和冷漠的面包来滋养自身的伟大”。加缪对人类的信心,使他的思想终究超越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放射出人道主义的光辉。
  •     阿尔贝·加缪作为与萨特、海德格尔齐名的“存在主义”巨匠,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的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获诺贝尔文学奖。《西西弗神话》发表于1942年,时年29岁的加缪在这一年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先后为《巴黎晚报》、伽里马出版社工作,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正如萨特敏锐的指出《西西弗神话》是理解加缪文学作品的一把钥匙,其荒诞与反抗的主题可以说是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灵魂线索。荒诞与自杀所谓荒诞,在加缪看来即是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荒诞取决于人,也同样的取决于世界,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是人与世界唯一的联系。列举而非定义才是对荒诞最好的诠释:期盼的明天是本该摈弃的明天,这种切肤之痛的反抗,是荒诞;凭借形象和图画理解的世界不断逃脱,显现自己厚实而奇异的本色,是荒诞;举止机械的路人无谓的故作姿态,面对自身价值形象所感到的无法估量的堕落,是荒诞。灵魂向死而生,却因为缺乏死亡的体验而在僵硬的躯体上留不下任何痕迹,这也是荒诞。在被突然剥夺了幻想和光明的世界中,人感到自己是局外人。这种放逐是无可挽回的,因为对失去故土的怀念和对天国乐土的期望被剥夺了。这种人与其生活的离异、演员与其背景的离异,正是荒诞感。对荒诞性的感觉并非产生于对一个事实或一个印象简单的考察,而凸显于某事实的状态和某现实之间的比较,凸显于一个行动和超越此行动的环境之间的比较。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离,不属于相比因素的任何一方,而产生于相比因素的对峙。所有健全的人都想过自杀,这与荒诞感和对虚无的想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加缪说,正视荒诞,不憧憬,不希望,唯一的救赎是反抗,而非自杀。自杀,是对自身局限的承受,解除荒诞,拽住它然后同归于尽。然而,荒诞却要坚持原状才成其为荒诞,意识到死亡而又拒绝死亡,恰恰是反抗将自身价值给予人生,贯穿人生的始末,恢复人生的伟大。进一步说,认识到人的荒诞,与自身的阴暗面永久的对抗,每时每刻责问世界的反抗不仅不会导致自杀的逻辑结局,恰恰相反,在既不否定永恒、又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的荒诞人看来,任何深度,任何动情、任何激情、任何牺牲都不能把四十年的有意识的生活和六十年持续的清醒等量齐观。二十年的生活与经验,是永远替代不了的。荒诞与创作智者笔下的荒诞,或者说仅有智者才能创作出的荒诞感,是一生恣意的年迈唐璜藏身钟楼,从日日眺望的远处平原认出自己;是勒古弗勒在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忠诚中坠入上帝深渊的巨大悲剧;是四面楚歌的帕多瓦城里最后一个卡拉拉在空荡的宫殿里大声的呼唤魔鬼却又不停奔跑的脚步;是基里洛夫在绝对自由与自我神祗之间最终选择的“逻辑自杀”;是土地测量员K锲而不舍的寻找进入城堡的路径却终于陷入对巴纳巴斯姐妹的荒诞崇拜;是受诸神判罚的西西弗无望又无用的把岩石不断推上山顶又一次次接受它滚落的绝望命运。发现生活的荒诞性使这些智者更有可能毫无节制的投入荒诞的生活。他们最后的努力是善于从他们的事业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无论爱情、征服或创作,都可以不存在,从而了解个体一生的深刻无用性。除了死亡这唯一的命定,一切快乐也罢,幸福也罢,皆是自由。世界依旧,人是唯一的主人。约束他的,是对彼岸的幻想。他的思想结局不再是自弃自绝,而是重新活跃起来,活跃在深谙人之痛苦的神话智慧中。他们向虚无奉献自己的色彩。“不为什么”而劳作而创作,用黏土雕塑,明知创作没有前途,看见自己的作品毁于一旦而同时意识到,从深处想,把创作世世代代传下去不见得更为重要,这些就是荒诞思想所准许的那种难得的智慧。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智力和激情相互掺杂,互相提携,荒诞人从中发现一种学科训练,将成为他的力量的重要部分。必要的用心,执着和洞察,就这样与征服的态度汇合了。于是,西西弗再次来到岩石跟前,静观一系列没有联系的行动,这些行动变成了他的命运,由他自己创造的,在他记忆的注视下善始善终。“岩石照旧滚动,那岩石的每个细粒,那黑暗笼罩的大山每道矿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攀登山顶的奋斗本身足以充实一颗人心,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于是,当我们孜孜以求、努力不懈,终于走向荒诞,终于透过带阴影的阳光认识黑夜时,荒诞人说“对”,认识你自己吧。
  •     1荒谬和自杀加缪哲学考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人为何要自杀加缪认为 人的自杀行为 就是对生活无意义的肯定。生活本来无意义,人们服从生活的本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习惯,荒谬感的构建:“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陌路人。他就成为了无所依托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的家乡的记忆,丧失了对未来的希望。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就像演员与舞台的隔离,造就了荒谬感”人们的自杀 和 抱有希望 都是对生活荒谬性的违抗。加缪最关心的问题: 是否存在一种至死不变的逻辑加缪要赞扬的是坚持清醒的态度目击这非人道的游戏,而不向荒诞低下头颅,任凭生命在荒诞中消逝。2 荒谬的墙(1) 从人类日常的活动中不能提取必然的因果性。日常连续的行为中端了,中间插入了 空无(vide),而理性依然在努力为其寻找合乎情理的纽带,这时荒谬的最初信号。(2) 无论有没有为其找到纽带,(实际理应是无法找到的),人开始对这不连续的无理由的生活产生了“厌倦”(3) “厌倦” 最终触发了对于这一不连续的意识,而最终的结论是 自杀 或者 重新回归对这种连续性缺失的麻木状态,继续无意义的生活。(4) 时间为着平淡生活的一切与我们背离,一个人的存在总是在他被置于时间的量度中才有其衡量的标准,但他最终明白,他并不属于自身,他属于他要附身于上的那一条时间流转的永恒的曲线。当他的一切都不被接受时,让竟然没有绝望,他还希望寄托在明天上,尽管这明天依旧是被捆绑在时间曲线上的既定悲剧,这就造成了荒诞的堆积。(5) 而上面提及的寄托于明天的希望,这肉体的反抗,是低级的情感。人们终究会发现,我们先定地给予这世界的意义,给予这世界它本来不具备的情感功能与指代功能,这世界并未欣然的承受。在某一个街头的转角,在生命中的某个节点,我们终会认识到,世界并不为我们所左右,世界严实地如同一大块黑铁矿,无论你用幻想为他涂抹上多少色彩,在异常大雨过后他总会显现自身的严丝合缝。而时常我们将发现他人甚至于镜中的照片中的自己也成为这世界的一部分,而与自己再无关系。(6) 对于死亡的各种经验研究与其带来的痛苦都是不可靠的胡言乱语,因为我们的知识都来自经验,而在所有谈论死亡的人那里,没有任何人有确切的死亡经验。在命定的结果面前,任何先验的道德和努力不能先验地证明自己的正确性。(7) 对“知”的问题做清理工作,人类的知在产生之初,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本身的悖论。在理解世界的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将世界拟人化,承认世界也能去爱,去忍受痛苦。(8) 我们不能真正的认识“我”,对自身存在的确信 与 对证明这种存在而提供的证明之间存在鸿沟, 所以 诸如 认识你自己 这样的话语并没有实际的意涵。同样的情况,当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科学原理,我们最终剖析了他们的分子结构,力学规律等等,但是最终我们还是止步于此,我们认识了世界,但在这些之后,我们还是无法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但欲求却不断引诱我们去在这个世界中获得无法触碰的东西,而要结束这一悖论,就要达到平静的境界,包括 无虑的感情 麻木的心灵 或 死亡(9) 加缪首先否定了理性独断带来的决定论,对于非理性的人们在世界中追求,世界本身从没显现过的意义的行为,通过这样的荒谬 才将人和世界联系在一起。本身,加缪处在存在主义兴盛的年代,对理性主义进行了相当大程度的批判,尼采克尔凯郭尔萨特等都试图阻拦理性的独断专行,而试图建立一条直通真理的光明道路。但是回过头来,又批判了非理性的独断,没有任何东西是清楚明白的,这样的结论也同样不能让人满意。因为理性在经验世界的存在也应是有其独有的意义和用处的。但最终所有的意志论和存在主义的核心,集中在人类本身对于幸福与理性的欲求和 世界对其冷漠的回应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荒谬。哲学性的自杀荒谬的情感应该是不断变化的,在我们最终面对它之后,它会有两种变化,要么终结,要么变得更加强大。所以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结束自己的生命,要么留下来继续承受荒谬的生活。荒谬是一种关系,它不栖身于被比较的对象中的任何一个,而只存在于被比较的过程当中。由此推断,荒谬不存在与人也不存在于世界,而是构造两者关系的载体。而加缪要做的,就是要重视起这荒谬,同时探究自杀的结论是否从其中而来。一个人只要意识到了荒谬,他就永远也不可能再脱离荒谬的纠缠,一个不能够怀有希望的人也就不再属于未来了,但同时,他又努力想要脱离这个被荒谬所笼罩的世界,这样就产生了悖论。 但加缪考察了所有的哲学理论,他们努力教导人们在荒谬的世界中逃遁,把那些压迫着人们的东西奉为至高的存在,通过强制的希望为人们建立虚妄的未来,而这就是一切宗教的本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是:人类的总总失败在不能被解释与说明的情况之下对这个世界之外的领域而凸显出来的并不是虚无,而是某种超越。荒谬就转化成了上帝,而对荒谬的不可理解性,更加印证了上帝的伟大与不可超越性。这种对上帝的非理性的信仰需要人们在越发的远离理性的时候从自身中激发出来。舍斯托夫的观点是:只有在我们寻求我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才寄望于上帝,因为对于我们能够通过自己而获得的东西,我们业已得到满足。而这样的上帝本来就不属于经验的世界,属于理性的可理解的范畴,所以这上帝本来就应该是荒谬的。甚至可能是在人类可理解的范围内被认为是恶的。舍斯托夫又认为存在的思想预先设定了荒谬,而又为了消除荒谬而揭示了荒谬。他将荒谬与通常的理性与道德对立起来,得出了荒谬是真理和救世主的。通过将荒谬当做通超越理性的信仰世界的通道和跳板,实际上取消了荒谬本来应该具有的链接人和世界的纽带的作用,而通过认同这种荒谬,实际上只是一种逃避。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是:对立和悖论变成了宗教的准则。这样本来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与及深度失望的准则现在摇身一变成为了光明和希望。宗教将荒谬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的标准,同时让他成为了这个世界中经验的残渣。而要达到完整的宗教信仰,人们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反对理性,所以宗教只有在理性的失败中才能达到自身的成功。在加缪看来克尔凯郭尔的观点最终的着落便是,我们不应该信任那建立在虚妄与想象中的彼岸的信仰之地,因为无论何时我们最应该相信的都应该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的经验与理性所能够进行思考的对象之上的。克尔凯郭尔的精彩论述引述:“如果人们对永恒没有意识,如果在一切事物的深处只有野性沸腾的强力主宰,只有它在昏暗不清的激情漩涡内制造着伟大却无价值的事情,如果那毫无基础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填充的空无躲藏于事物的暗处,那么,生活不是失望又是什么呢?”在考察了诸多哲学家的理论之后,加缪得出的结论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最终的结果是殊途同归,并且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不能够自证其正确的),因为归根到底,理性对一切经验世界和自在之物的僭越的大统一的支配与非理性对于神圣的非理性世界的无限拔高,都只不过是对于世界的荒谬性的一种消极的逃避,我们应当做的是认识这样的荒谬,勇敢地面对它,而不是试图消解或者屈服,应该认识到的是这荒谬的永恒存在,我们才能用正确的方式在荒谬的世界中存有。4.荒谬的自由我作为一个人,或者作为人类的整体,我只能认识我所能认识的事物,而对于我不能有任何经验的事物,我没有办法去认识,既然我没有办法认识,它能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就算它具有意义,这意义我不能够认识,又对我意味着什么呢?我渴望绝对的统一,但是这世界本身决不能归结为一种理性的规则之下,这两者之间就存在着永恒的对立,而如果我不借助那些虚假的僭妄的理性或者信仰,将两者调和起来,我又如何能得到真理?当我们回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带着清醒的意识,斩断了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希望,我们应只能按照我们所能认识的世界的那一部分经验与知识,去实行我们的生活。对我们而言,最真切的应该是一种对于自身存在与自身与外在关系中的纯洁性,即人应当是完完全全自存的,不应不信仰不可知的世界的所谓神明而成为傲慢的和需要在生命的终结之后接受惩罚的背叛者。这世界真正重要的只有一点,就是对这无意义世界的勇敢的抗争。反抗理性的逾越也反抗非理性世界对人类意义地独断的定论,它最终的目的是实现那不可能实现的透明性,反抗是要确信命运是一种彻底的惨败,而逃离与命运相随的屈服。而这种反抗恰恰是与自杀相反的,自杀最终可以归结为对于这注定悲剧的命运的无可奈何的认同与屈服,用自杀的方式逃离荒谬,恰恰是印证了荒谬的成功。为什么那些试图解释一切的理论最终却带来了人们自身的消亡,因为它们无一不是想要借由他者不论是理性还是上帝,来代替我们对于事物的价值进行定义,它们使我们脱离了我们作为人最为重要的特质,就是为自己的生命为自己对待事物的行为确定价值。对自由的批判,加缪对于对自由的考察不感兴趣,因为他认为他之前的自由学说,不过是在说:要么我们是不自由的,全能的上帝应该为罪责负责。要么我们是自由的,那么上帝就不是全知全能的。我们在认识到荒谬之前,总以为自己是自由的,是为着我们希冀的未来的生活与荣光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选择了这样那样的路径与道德律令,但实际上我们不过是被目的论的决定方式牵引着的提线木偶,在我们醒悟过来成为一个接受荒谬的人之后,我们才意识到我们所要求的自由,与世界赋予的所谓自由之间存在那样庞大的鸿沟。我所要求的唯一的自由就是精神的和行动的真正的自由。而就算我们具有了这样的自由,我们最终又为何而在这荒谬的世界中存续呢。是为了获得最多的生命。我们应该尽量延长我们的生命,既然他的本身没有终极的目的与意义,那么我们的经验我们的生命中的所有经历,就应该成为我们在这世界中所能寄望的所有结果,既然经验本身不应其为世界所设定的目的而有所不同,那么更多的经验就是更好的生命历程。最终的结论就是,我的反抗我的自由我的激情。凭借我自己的意识,我将那诱使我通向死亡道路的荒谬,转变成了我生命的理由,我拒绝自杀。第二章 荒谬人荒诞的人是不否定永恒,但也不为永恒做任何事的人。他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已经到了尽头,任何的努力都无法超越荒谬的禁锢。他只相信自己的理性,虽然这理性被设立了高耸的围墙。对他而言一种更伟大的生活不能意味着另一种生活,否则就是不诚实的。这样荒诞的人他的道德准则应该是完全建立在这样一条规律之上的:行为的后果会决定该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任何时候都不能逃脱出这条准则的限定。一个荒诞的智者他在思考人生中的决定的时候,他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中通过行为的结果利弊去考察的,他的所有决定不论好坏最终应该归于他自己头上,而不是超越人类的理性或者上帝等存在。唯一不说谎的思想是一种不结果实的思想(不知道什么意思)唐璜主义唐璜从不追求完美的爱情,对他来说一个接一个美妙的肉体,带来的是经验的量的堆积。这是一种追求数量的伦理,与圣人追求质量是相反的。不相信世界有深层的意义,是荒诞人的固有特色。忧伤的人有两个缘由:无知识,或者 怀希望唐璜有知识,不抱希望,所以他至死都从不体味忧伤。而所谓的悔恨或者后世的报应等等说辞更是对他毫发无伤。倒是对浮士德有深刻地作用,浮士德出卖了灵魂给魔鬼,诉求现世的财富,源自于他的灵魂的忧伤。而唐璜追求肉体的满足,他丝毫不负担超越现世的罪责。人们总以为伟大的爱应当是永恒存续的,但这永恒的概念本就是人们的幻想,这所谓的伟大的爱情也难以有基础。而永恒的爱情只有扭曲的形式,没有斗争就没有激情。这样的爱情只有在死亡中才得以结束。在达到这样的爱情的方法中,有完全奉献和遗忘自身。一次伟大的爱情也许会使爱人充实起来,但一定会使被爱的对方贫乏下去。使一个原本在熟世中存在的健康的女人,变得生冷,她已经收获了这个世界上最炙热的爱情,她必然对于其他的一切都置若罔闻。生活其他的一切都被吞噬。而唐璜的爱,那是作为解放者的爱,他选择了“什么也不是的爱情”因为最终,所谓爱情,不过是来自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对我们粗暴的定义,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将每个人与别人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由荷尔蒙睾酮素肾上腺素等分泌作用下,相互之间的精神肉体甚至金钱权利的交互关系都称之为同样的东西,都用同一个名称称呼它们为“爱情”而唐璜的爱,他解放了自身和接近他的人们,至少,他让自己与对方都懂得了,所谓的爱情并不实在,而生活本身的体验应该被重新拾起。那些宣扬唐璜不仅在来世,在现世也该受到最严厉惩罚的人们,因为他们不能接受有人蔑视他们赖以维持自己卑微信念上天讣告。他蔑视世人,所以世人就必置之死地而后快。精彩的结语: 出生入市活着就确保了他的无辜。只有在死后他才背负罪名,而时过境迁他最后成为了传奇。戏剧这篇不知道说啥,加缪讨论的是传统的戏剧演员的一生,在扮演无数的历史或虚构人物的命运之后,他们最终迎来自己的死亡。演员具有荒诞人的某些特质,他们越是努力在角色中重现原本的活力和痛楚,他们也就离自己本来拥有的生活更加遥远。对他们来说只有一种归宿,那就是在舞台上最后终结自己的生命。但是没看出这样的道路对于荒诞的人应该有怎样的生活提供什么启示。征服征服者对于自己的目标是确信无疑的,他们不应善于行动而忽略了思想的重要性。而思想的边界就是语言的边界,如果有什么你表达不出来的,那必然是因为你根本没有掌握。这篇开始加缪都是在用第一人称叙述了,在永恒和历史之间,加缪更愿意相信历史,但是他难道不知道历史也是被荒谬所弯曲的吗。加缪认为没有什么中间路线可以去走,我们应该站起来,跟着他的号召入伍,这世间只存在两条路,要么选择与那虚无的超越世界相互对立,要么屈服于上帝虚假的荣光,拜倒在他的名下,不管他在世人中被称为什么。加缪认为自己解放了个人,世界通过荒谬挤压个人,又将他们吸收进荒谬之中,加缪将个体解放出来。我之所以站起来对抗荒谬,是因为这现实的世界才是我赖以生存的空间,这里是我肉体和我思想的唯一故土,人是他自身的目的,而且是唯一的目的。真正的征服者,是能够超越自身的人们,他们的思想能够将自己的灵与肉摆在与神一样的位置上,他们永远生活在最高处。每个人都能选择他在这世界上扮演的角色,但问题在于这样的选择,不见得完全是由他自己做出的。但最终荒诞的人的存在,始终是最清醒的生活。哲学与小说维持荒诞生活的要素,是一种奇特的忠诚感。人们通过各样的方式,在这注定失败的人生中向自己的尊严表示敬意。荒诞的极乐就是创作。创作时人的第二次生命。普鲁斯特的创作和演员征服者的日常相比,也并不更加伟大。对于每一个偏离永恒的人来说,整个存在只不过是在荒诞面具下的过度模仿。荒诞的人应当赞颂艺术,因为那是模仿描述的技艺。我们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最终走上的绝不应该是解释的道路,而是应该描述他,尽最大的努力还原出这波浪壮阔的自然本身的美丽。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因为它而爱上加缪。荒诞而后反抗,这个过程就是生命的意义,所以西西弗是幸福的。
  •     由于加缪从一开始就和纯哲学话语撇清关系,以及他说他在尝试在理性与非理性的道路中间去寻找答案,所以我们能对他对荒谬的看法持什么观点呢?留有空间。世界在这个领域的话语至今也是最纷杂的,我们只能肯定地说说这是加缪的人生哲学。
  •     Camus在开篇吐槽几个不言自明的道理时还真是妙语连珠,蛮有意思的。自从“荒诞人”这个概念出现,急转直下,我就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全程懵逼,概念很跳跃,语句也很跳跃,说实话着实分不清到底是写得荒诞还是翻译得荒诞了。“存在是虚幻的,又是永恒的”,除了最终一死,我们大体上还是自由滴选择了自己的命运,所以,热爱我们无用又无望的生活吧( ⊙ o ⊙ )!西西弗蛮可怜,他好像算是死过了,没法子再死了。
  •     和《局外人》一起读,存在主义这个“荒谬”的概念确实很难把握……
  •     相比之下,我不太喜欢这种过于硬气的包装。看书么,还是简单点吧,看的又不是封皮
  •     一切与己无关的局外人
  •     荒诞是认清了局限和现实,在百无聊赖中觉悟,对时间和命运,规则,非理性的反抗,引发了我们对存在与虚无的思考。荒诞是事物所处的状态与现实的对比而产生的。而非理性和荒诞往往构成悲剧。
  •     我还以为是本小说来着
  •     看不懂
  •     妈妈我好饿哦 去吃饭了
  •     装订挺好,包装精美!喜欢哲学的朋友值得一读哦~
  •     人类在思考 上帝在发笑。生活一如既往地荒诞无理,却依然想要挣扎着努力使其有趣。
  •     这一版翻译真的很不好!!
  •     小说是哲学的形象化,《西西弗神话》正是《局外人》的哲理概括。这则神话之所以悲壮,正因为神话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可如若停留在意识到荒诞这一层面,西西弗斯便只会感到痛苦,哀伤,甚至是一蹶不振;反抗则带来行动,也只有反抗足以把毕生的痛苦转化为快乐的确实性,因此,西西弗斯并没有被荒诞打败,他竭尽一生努力,深含着对幸福和理性的希望。
  •     应当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
  •     诸神惩罚西西弗斯推巨石,一种既无用又无望的劳动。西西弗斯的荒诞之处在于激情和命运这两股力量之间的抗争,用尽全部心力而一无所成。当巨石滚落的瞬间,西西弗斯的意识时刻就降临了,而正是这意识让这神话有了悲剧的色彩。当人们静观他的痛苦时,西西弗斯却以举起巨石的连贯行动来否定诸神的惩罚。他知道,这是他的命运。这里的大山、石头、每一粒砂石、每一道矿物的光芒都对他构成了一个世界,他是自己命运的主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一个人的心灵。明知世界冰冷,仍要继续燃烧,不求改变这个世界,而是尽可能地穷尽今天,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     目前沈志明这片译本是最流利的了,应该是参考了郭宏安那个译本的。
  •     第一次读哲学散论,读得挺费力,似懂非懂。如果哲学功底深厚,并了解存在主义哲学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普鲁斯特等作者应该读起来会更容易理解吧。读完后印象最深的就是“荒诞”二字,但隐约觉得这不过是一种自谦的表达,荒诞人未必真荒诞,只是不被世俗牵制,更倾向自我的创造。荒诞人是看透并觉醒之人,洞察一切但并不因此沮丧,而是奋力抗争,因此荒诞人是不会自杀的,且对自杀是持批判态度的。其中的西西弗神话只有最后的几页内容,但却有力地表达了加缪对于人生的态度,一种在痛苦中无为的奋斗,明知是征服不了的命运,也依然相信“一切皆善”,相信奋斗本身就足以充实人心,就足以得到幸福。人生不就如此吗?每个人都是西西弗,但只要如西西弗一般坚定,我们就可以活得幸福!感觉似乎从中获得了一股力量!幸福取决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     这一版本的翻译很烂。!!!!!
  •     价格给力,送货快,品相好
  •     加缪对科学存在严重的误解,又把超验领域的存在当成什么不得了的大事。有点悲剧的诞生的影子。荒诞者认识荒诞的时候,悲剧就诞生了。最后又落到一切皆善,缺乏说服力。想看克尔凯郭尔。
  •     小学还是初中时看《苏菲的世界》,高中学习哲学,现在看《西西弗神话》,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认识了
  •     看似悲剧,却回荡这无畏的余音。对啊,那还哪有什么绝望!
  •     哲学小白的助眠神器,一看基本上就可以睡着,给两颗
  •     清醒地活在荒谬中也是幸福吧
  •     “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因为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而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拥抱当下的光明,不寄希望于空渺的乌托邦,振奋昂扬,因为生存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
  •     在这个荒谬的世界里,我该如何自处?这个问题近来一直在我的脑中盘旋。
  •     颇为难懂的书,需要慢慢看,如果做一个荒诞人
  •     不好意思 我智商不太够 就看明白一部分
  •     待悟
  •     没有看懂。中心是什么?它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是以什么样的结构全本书?西西弗是幸福的,这是为什么?我们立于尘世是怎样怀抱的?面对荒诞,这种荒诞构成了什么?
  •     虽然他说的不一定就对,但是我很喜欢这样,怀着伤痛,又能前行。
  •     译本看的我有点神智不清,疲惫到不行决定放弃在89页,日后再来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有些难啊
  •     词与短句是懂的,但是前后句没有什么逻辑,还夹杂很多特有名词,不可能记忆力这么好啊?所以,看完,一想,什么都不知道。( ̄▽ ̄)
  •     其实不是看的很懂,但是很想读的一本书。
  •     真真的感觉翻译的很不通顺啊
  •     送货很快'质量也挺好的
  •     喜欢对于西西弗神话的解读,面对荒诞本身依然不断追寻才是可贵之处
  •     翻译差评
  •     远远比不上郭宏安的翻译,文风也不太对
  •     加繆解釋的荒誕,是發端於微不足道,之後成為偉大的,無法用先驗解釋清楚,之於常規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一種矛盾和比較。 然而他以哲學的立場發聲,「世界、一切、永遠、全部」這些詞彙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自己不過是悖論而已,自證荒誕的存在。 也如他所說「激情在振奮人心的同時也在焚毀人心」,這種左右夾擊的平衡,也許就是我們所追求的「中間」或是自然正確,也說明不管是荒誕還是別的一切,只有在平衡中才有價值。 總的來說,比起研究哲學,加繆更適合寫小說。
  •     个人感觉还是需要慢慢看啊
  •     较之郭译,让我不至于气到扣一星。但仍诗意有余,理性不足。加缪冷淡淡的“我看不出有什么矛盾”,反抗滥情的笔尖,在此处反而乘了译者诗性的翅膀飞翔。个人杂见,不烦叙。/ 义无反顾地生活,清醒而不委曲求全的生活态度,是不言自明的真理。因为加缪与他的盟友们,我对一切类似皈依的行为敬而远之。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保持警觉与独立,是一件毫无退路的难事。只能且观且行。 / 对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批评,不尽赞同。毕竟仰躺在橄榄山巅的智勇之人只是少数。连加缪,也要接受那些更柔弱更真实更为无路可走的心灵,投向所谓光明温柔而虚幻的某处。
  •     咱也是读过加缪的人了……
  •     爱
  •     里面是一篇一篇的,写的很好,而且是精装,很有感觉!
  •     我们都属于时间
  •     读加缪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批评真是畅快!
  •     “也许我硬是渴望使我们突然陷于孤独的东西”
  •     这个世界具有彻头彻尾的荒诞性,但加缪却又说,我们不要失望,我们仍可以拖着躯壳对抗这个荒诞的世界,“西西弗是幸福的。”这是怎样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同时给予了困苦中的我多么巨大的激励。
  •     我知道人们可以将就,可以生活在世界中,相信永恒。这叫接受。但我讨厌这个词,我要么什么都要,要么什么都不要。(读完全书最喜欢的一段话) 书的前半本翻来感觉要和世界大干一场,推翻世界荒谬的感觉,后面才发现是劝善。这本书里表现的是一种认知世界的荒谬,然而在这种清晰的认知下面依然存在着反抗他的力量。我从全篇感觉到的是荒谬,人的本身受限,世界上的教条的限制,对于自由的渴望,不同于庄子的逍遥游,他的自由更接近一种彻底认清自身的自由。最喜欢征服和西西弗神话两篇。期待他的小说。
  •     荒诞,陀思妥耶夫斯基,西西弗的悲剧。自杀。
  •     2016重读004
  •     承认没有希望,承认没有未来,并由此反抗地、自由地、激情地活下去。前者是清醒,后者是倔强。虽是看破,却不弃绝。不论什么样的命运啊,注定要输的人,都不低头呢。这就是尊严了。
  •     加缪的书,一如既往值得收藏
  •     163.《西西弗神话》~加缪[法国] 难懂的存在和荒诞的道理,引用了许多不知道的大哲学家,或者是知道名字但不懂理论的。“勇气教他学会义无反顾地生活,教他知足常乐,而推理教他认识自己的局限”“天才之所在:智力识其边界”抄下来的还有许多许多。。。。
  •     我的能力范围就是时间——歌德 荒诞的警言。
  •     http://www.jiachangdushu.com/index.php?app=task&ac=details&id=117
  •     我拿我的刘琼歌的版本对比 哇塞 这本的翻译真够狗血的!!我第一次评论,主要是觉得太喜剧了
  •     非常不错,个人喜好。
  •     这有什么好看的?!
  •     面对无法逃避的结局和无望的人生,西西弗通过战胜自己战胜了这荒谬的命运。开头绝望后面有点小温馨的书。开篇那句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流传至今,比书本身更加有名。
  •     明知荒诞仍然要推动巨石,大吃陀老和卡夫卡安利。逻辑推理部分,翻译要比另外一个版本好得多。
  •     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他超出了他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搬动的巨石还要坚硬。
  •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